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㈠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而在高渗环境下存活,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所发现。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据此所有细菌分为细菌型和L型。

㈡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

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

完整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

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 1μm

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外膜脂蛋白

无有脂质双层无有脂多糖无有

厚度20-80nm 10-15nm 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

糖类含量多少

脂质含量多少

磷壁酸或磷壁醛酸有无

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主要功能: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形态;物质交换;与致病性有关;与耐药性有关;与静电性有关。

3. 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1)革兰染色基本步骤:1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初染:结晶紫染1min;媒染:卢戈碘液染1min;脱色:95%乙醇30sec;复染:稀释复红染1min。

(2)结果: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3)意义:经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有助于鉴定细菌,用来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助于研究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等。

6. 与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有关因素是:

(1)芽胞内由多层致密膜状结构构成,化学药物和紫外线不易渗入;

(2)芽胞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3)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热性的酶类;

(4)芽胞核心和皮质中含独有的吡啶二羧酸,与耐热性蜜切相关。芽胞发芽时,该物质由芽胞内渗出,耐热性亦随之丧失。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第2章细菌的生理

㈠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7. 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㈡简答题

IMViC试验吲哚(I) 甲基红(M)VP(V) 枸橼盐酸利用(C)大肠埃希菌+ + - -

产气肠杆菌- - + +

3.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

分裂方式:二分裂

a.迟缓期: 短暂适应阶段, 1~4h , 分裂作准备

b.对数期: 8~18h后 , 几何级数增长, 研究细菌最佳

c.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

d.衰退期: 死亡数>繁殖数

4.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

脂多糖。除去热源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

2.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

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

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

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

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

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㈠名词解释

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共同特性。

溶原性细菌:具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第4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名词解释

1.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宿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

微生物。

二、问答题

病毒衣壳作用:保护病毒核酸;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病毒的增值过程:吸附、穿人、生物合成、释放。

第5章感染与免疫

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菌。

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例:伤寒的菌血症)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而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例:破伤风)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引起全身各组织的化脓性病灶。(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侵入血流,繁殖,崩解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少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内毒素引起DIC、内毒素休克、死亡。(例:脑膜炎)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时,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

显性感染:侵入病原体足够多时,机体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包涵体:感染病毒的细胞,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胞核或胞浆内可看到大小不等的着色斑块,称为包涵体。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干扰素(IFN):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等物质的诱导后,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质。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4.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5详细分析细菌的毒力,并举例说明。

细菌的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一.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疫机制,进入机体定

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组成:

1. 黏附素(adhesin ):

菌毛黏附素:如大肠杆菌菌毛黏附素(普通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如A 群链球菌细胞壁的LTA (脂磷壁酸)。

2. 荚膜与微荚膜

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微荚膜:SPA 、M 蛋白、Vi-Ag 、K-Ag 。

3. 侵袭性蛋白/酶

侵袭蛋白:如G-的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蛋白,可直接注入感染细胞,促进细菌

的传播。

侵袭性酶类:如金葡菌的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抗消化。链球菌:透明质酸酶→

扩散↑。

1. 细菌的微菌落和生物膜

微菌落:是人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

生物膜:不是细菌的简单堆积,而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

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如:牙菌斑)。

6.抗病毒免疫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高活性;广谱性;选择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

第9章 球菌

1、SPA :即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 ,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

动物的IgG 分子的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 受体争夺Fc 段,从而降低了

抗体的调理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ASO 试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血素O 抗

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菌与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 。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灭活。 稳定,160 ℃,2~4h 灭活。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病变。 较弱,各菌的毒性 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白细胞增加、微循环障碍、休克、 DIC 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弱,甲醛不能脱毒成类毒素。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

㈠简答题:

1.分析5种致病性球菌的形态与G染色性。

分类形态G染色葡萄球菌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G+

A群链球菌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样结构,G+

肺炎链球菌菌体呈矛头状或瓜子仁状,成双排列,有较厚荚膜。G+

脑膜炎奈瑟菌肾形双球菌,成双排列,大多位于中性粒细

G- 胞内,大多有荚膜及菌毛

淋病奈瑟菌与脑膜炎球菌同G-

2. 简述SPA及其医学意义。

葡萄球菌A蛋白(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为完全抗原。

⑴ SPA与IgG复合物能与吞噬细胞争夺IgGFc 段,具有抗吞噬作用。

⑵ SPA应用于协同凝集反应,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检出。

3. 叙述金葡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性酶和外毒素):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

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及SPA。

疾病:(1)侵袭性疾病:局部化脓性炎症(皮肤、器官);全身感染(败血

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TSS);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5.简述假膜性肠炎。

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杀死肠道敏感的大肠杆菌,而肠道耐药菌(主要为艰难

梭菌、金葡菌为伴随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腹泻,肠黏膜被一层

炎性假膜(坏死组织)覆盖。

6.叙述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1. 致病物质

①细菌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黏附,

M蛋白:抗吞噬、抗消化,与超敏反应有关。

②侵袭性酶类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分解组织细胞间透明质酸。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溶纤维蛋白酶):

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酶,

溶解血块,阻止血凝。

链道酶(streptodomase,SD,DNA分解酶):

降解脓液中的DNA,脓液稀薄。

③外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分SLO,SLS两种。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

2. 所致疾病

化脓性:1.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

其他系统感染

中毒性: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1.急性肾小球肾炎

2.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

湿性心肌炎

7.简述抗O试验。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SLO+兔RBC →溶血

SLO+抗O抗体+兔BRC→不溶血

故:当抗O抗体效价>1:400,可作为活动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8.如何鉴别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能分解菊糖,胆汁或胆盐,故:可将菊糖发酵试验和胆汁溶菌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验

肺炎链球菌+ +

甲型链球菌- -

9.疑是流脑病人,应如何进行的微生物检查?

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痰液、脓汁、血液和脑脊液等。可直接涂片检验,若发现典型的格兰阳性、具有荚膜的双球菌存在,即可作初步诊断。血液或脑脊液须先经血清肉汤增菌后再在血平板上分离培养。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

10.如何预防淋病?

成人:防止直接(性)、间接传播

性病知识教育,抗生素治疗(性伙伴同时治疗)。

新生儿:氯霉素、链霉素滴眼合剂预防。

第10章肠杆菌科

㈠名词解释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Widal test)

概念:用已知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副、肖氏、希氏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试管凝集试验,检查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原理:试管凝集试验

诊断菌液未知抗体

定性、定量

迁徙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普通变形杆菌X19、X2、XK菌株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发生交叉反应,故可用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病人血清作凝集反应,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简答题:

1. 简述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G-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胞,多数有周鞭毛及菌毛。

2)培养:兼性厌氧,普通琼脂平板培养,肠道SS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分

离培养,

结果如下:肠道非致病菌:红色大菌落;肠道致病菌:无色透明小菌落。

3)生化反应:活泼,分解多种糖类、蛋白质。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肠道

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肠道非致病菌乳糖(⊕)

肠道致病菌乳糖(-)

2. 分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 Ⅰ,Ⅱ,Ⅲ)

2)外毒素:志贺毒素(Stx),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

3)其他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

Ⅲ型分泌系统:是指细菌通过绒毛样结构与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孔道,细菌犹如分子注射器将分泌的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内。

LT ST

对热稳定性不耐热

65oC×30min灭活

耐热

耐100oC×20min

亚单位 A、B a、b

黏膜受体GM1神经节苷脂不清

致泻机理活化腺苷酸环化酶→cAMP

← ATP

活化鸟苷酸环化酶→ cGMP←GTP

第11章厌氧、分支杆菌、病毒的基本性状

㈠名词解释:

1.BCG:即接种卡介苗,婴儿和新生儿为主要接种对象,一般在接种后6~8周如结核菌试验转阳,则表示接种者已产生免疫力,若阴性则应再进行接种。

2.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菌体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㈡问答题:

1. 如何预防破伤风?

(1).非特异性防治: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2).特异性预防:

基础免疫:成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已有基础免疫:清创、扩创,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伤口污染严重或无基础免疫者:清创、扩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早期、足量),同时,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3).特异性治疗:已病者,进行清创、扩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生素。

2.分析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原理: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试,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临床意义:⑴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接种,(+)不接种

⑵测定卡介苗接种后免疫效果,(+)接种成功,(-)重接种。

⑶婴幼儿(或尚未接种卡介苗者)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感染。

⑷测定爱滋病人或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⑸对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感染。

3.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

4. 叙述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有些病毒还有包膜和刺突。核心为核酸(DNA/RNA),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复制;衣壳为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可以保护核酸,参与病毒吸附易感细胞,与病毒的感染有关。包膜为脂蛋白,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与病毒吸附、侵入宿主细胞有关。

5. 简述病毒的增殖过程。

吸附-------穿入------脱壳 -------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

6. 分析细菌与病毒的主要区别。

特性细菌病毒

大小um,光镜检察nm,电镜

结构原核细胞非细胞结构

核酸DNA+RNA DNA/RNA

生存方式人工培养基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增殖方式二分裂复制

抗生素敏感不敏感

干扰素不敏感敏感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㈠名词解释

垂直感染: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引起子代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

潜伏感染:病毒感染后,其基因组潜伏于特定组织或细胞,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致病。如:单纯疱疹病毒。

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

㈡简答题

1. 分析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一、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释放大量子代病毒,导致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二、稳定状态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但可引起宿主细胞变化,多见于包膜病毒。可分为两个作用:(1)、细胞融合:病毒感染后可使宿主细胞膜互相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意义:可用于病毒的鉴定、诊断。(2)、受染细胞膜表面出现病毒抗原:

意义:易被Mφ、NK、CTL等识别杀伤。

三、包涵体(inclusion body)形成: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染色斑块,可辅助诊断某些病毒性疾病。病毒颗粒的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如:狂犬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Negri body)

四、细胞凋亡:细胞内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生物学现象。病毒→细胞→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

五、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整合: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中。

转化:整合引起细胞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生长与分裂失控)。

2. 分析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抗病毒机理:IFN→机体组织细胞上IFN受体→活化组织细胞抗病毒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2`-5`-A合成酶: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延长和蛋白翻译)→组织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

抗病毒特点:种属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 分析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与流行的关系。

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可分为:

A.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量变→新的变异株→中小型流行

B.抗原转变→变异幅度大、质变→新的亚型→世界性大流行

第29章肝炎病毒

㈠名解:

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球形,完整的HBV病毒颗粒,有传染性

㈡问答题

1.比较甲、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预防。

传染源传播途径特异性防御

甲肝病人、

病毒携带者

粪-口 1.减毒活疫苗H2株

2.紧急预防:丙球或胎球

乙肝病人,

HBsAg携带

(1)血液、血制品等

(2)母婴垂直传播

(3)性传播

(1)主动免疫:

第一代疫苗:HBsAg血源疫苗

第二代疫苗:HBsAg基因工程疫苗

(2)被动免疫:

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

2.分析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抗原组成:

外衣壳Ag:HBsAg 、 Pres1、 Pres2

内衣壳Ag:HBcAg、HBeAg

(1)表面抗原(HBsAg)

存在:Dane颗粒外衣壳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意义:HBsAg+:HBV感染(患者或携带者)。

抗-HBs+: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

乙肝恢复或具免疫力。

(2)PreS1、 PreS2:

存在于Dane颗粒外衣壳,

加强HBV抗原性,

辅助HBV吸附至肝细胞,

抗-Pres1、Pres2: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

(3)核心抗原(HBcAg)

存在:Dane颗粒内衣壳和患者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

抗-HBc+:无中和作用,HBV在体内复制,具传染性。

(4)e抗原(HBeAg)

存在:可溶性抗原,存在于血清中。

HBeAg+:HBV在体内复制,血清有高度传染性。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预后良好。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IgG 抗HBcIgG 结果分析+ - - - - - HBV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 +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有免疫力)

逆转录病毒

1. 分析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

①球形、ф80~120nm、有包膜,

②2条单正链RNA,

③具有逆转录酶、整合酶,

④复制时有DNA中间体,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

2. 叙述HIV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Ⅰ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 AIDS病人。

Ⅱ传播方式:

(1)性接触(同性、异性)

(2)血液

(3)母婴垂直

3. 分析HIV的复制特点、致病机制。

复制特点: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DNA中间体。

致病机制

① HIV感染CD4+T细胞

HIV(gp120)→CD4+T细胞(受体CD4)→病毒包膜(gp41)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侵入→CD4+T细胞破坏:

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⑵ CTL、ADCC、NK细胞的杀伤作用

⑶诱导CD4+T细胞凋亡→→CD4/CD8<1.0(正常1.75~2.1)。

② HIV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HIV(gp120)→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受体CD4)→可长期携带、运输HIV,同时丧失吞噬功能。

③ HIV感染脑小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损伤→引起痴呆。

4.目前应如何预防艾滋病?

(1)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作HIV抗体检测。

(2)禁止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对穿刺针、银针必须进行消毒灭菌。(3)提倡安全性生活,使用安全套。

(4)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用母乳喂养。

狂犬病毒

㈠名解:

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病毒具嗜神经性,在感染的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中增殖,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的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对狂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㈡简答题:

1. 如何来预防狂犬病?被犬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预防:(1)捕杀野犬

(2)加强家犬管理

(3)注射犬用狂犬疫苗

处理:

(1)伤口的处理:①立即用20%肥皂水、0.1%新洁尔灭或清水彻底清洗伤口,

②用70%酒精及5%碘酒伤口消毒。

(2)被动免疫(伤口严重):联合使用高效价狂犬病免疫血清40U/kg对伤口作浸润注射及肌注。

(3)主动免疫(暴露后预防接种):接种狂犬病死疫苗,在咬伤的第0、3、7、14、28d各肌注射1ml,共5次。

真菌

1.真菌的致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 浅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癣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机会致病性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口疮。

3.深部真菌感染:新生(型)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4.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急性中毒:毒蕈中毒,慢性真菌中毒:黄曲霉素、青霉素(霉变食物)

5.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敏感患者吸入真菌孢子,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如:寻痲疹、哮喘、变应性鼻炎等。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三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年级2014级 专业本护 班级 姓名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作业 一、选择题 1.靛基质.试验阳性说明细菌分解培养基中的() A靛基质B、色氨酸C、胱氨酸D、吲哚 2.手术敷料、手术衣和器械等灭菌,一般应采用(B) A干烤灭菌法B、高压蒸汽灭菌法C、煮沸D、紫外线 3.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D) A灭菌B、无菌C、防腐D、消毒 4.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B) A.肺炎衣原体B.沙眼衣原体C.支原体D.立克次体 5.以内外毒素、菌毛致病的细菌是(B) A.大肠杆菌B.痢疾杆菌C.变形杆菌D.伤寒杆菌 6.肥达氏反应主要协助诊断(B) A.食物中毒B.伤寒与付伤寒C.败血症D.猩红热 7.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是(C) A.内毒素B.外毒素C.菌体本身成分D.侵袭性酶 8.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B)A菌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毒血症 9.疑为肠热症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最好(A) A、发病第1周 B、发病第2周 C、发病第3周 D、发病第4周 10.下列哪种细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 A、脆弱类杆菌 B、产黑色素类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梭菌11.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A) A.真菌B.衣原体C.细菌D.病毒 12.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B) A、煮沸法 B、高压蒸气灭菌法 C、巴氏消毒法 D、流通蒸气法 13.紫外线杀菌最强波长为(C) A、200nm B、300nm C、265—266nm D、200---300nm 14.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B) A、菌毛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15在细菌群体生长繁殖中,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是在(B) A、迟缓期 B、对数增殖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16.下列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B) A、热原质B、靛基质C、细菌素D、抗生素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A )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 A 卷 /B 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 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 个选择题) 1. 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 疯牛病C. 结核病E.体癣 B.梅毒D.沙眼 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 单细胞 C.对抗生素敏感B.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 肽聚糖含量少C.对溶菌酶敏感 B.缺乏五肽交联桥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 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C. 影响核酸复制E.损伤细胞膜 B.与核糖体 D.与核糖体 5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3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 不直接引起疾病 C. 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7.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 倍 B.100 倍 C.400 倍 D.900~ 1000 倍 E.10000 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 A. 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 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最新温医医学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细菌L型: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前病毒:是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 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期内先后感染同一动物或组织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包涵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胞浆或胞核内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结构。它属于细胞病变的范畴,并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如R质粒的转移。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医院感染:只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者在入院时已经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中和试验: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维持时间较长,因此流行病学常用此法。 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左右;活动性风湿热患者一般超过400单位。其原理为:用已知抗原(毒素)+未知血清(抗体)+红细胞。 破伤风抗毒素:目前所用的TA 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多次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与紧急预防(注射前需皮试)。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 )→【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作业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 1、脓毒血症: 2、衣原体: 3、抗原漂移: 4、医院感染: 5、机会致病寄生虫: 6、菌血症: 7、巴氏消毒法: 8、抗原转换: 、立克次体: 10、保虫宿主: 11、菌群失调: 12、灭菌: 13、干扰素: 14、性传播细菌: 15、带虫免疫: 二、填空题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 2、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需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要求绝对无菌操作。 3、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与病原菌本身的毒力、侵入的和密切相关。 4、寄生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除了经口和皮肤外,还有: 、、和自身感染。 5、细菌的毒力由和组成。 6、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必须在内生存,对抗生素。 7、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和几种

形式。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以最为常见,泌尿道感染多数与的使用有关。 10、链球菌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与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有关物质是。 11、革兰染色步骤包括:、、、四个步骤。 12、细菌毒素分为与两大类。其中外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强,有性。 13、HBV抗原抗体检测“小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和。 14、、、。 15、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等。 16、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必须在内生存,以方式增殖、对不敏感,可抑制其增殖。 17、皮肤癣菌主要侵犯角化组织,如、和,引起癣病。 1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膜炎则属于感染。 19、泌尿道感染多数与的使用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是。 20、用TAT特异治疗破伤风患者,应做到、。 21、革兰染色过程:初染所用染料是、媒染所用染料是、脱色所用试剂是、复染所用染料是四种。 22、绝大多数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称为,但在特定条件下如 条件下,可导致疾病的产生,这类微生物称为。 23、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的抵抗力较强。 24、真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几种形式。 25、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沙门菌引起人类的疾病类型有、和。 27、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28、杀细胞性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 29、由刺激而产生的炎症不属于医院感染。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0、预防破伤风,通过接种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接种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31、革兰染色步骤包括:用结晶紫染色称为,用碘液染色称为,用95%酒精进行,用蕃红(或石炭酸复红)染色液进行。 三、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次实验课内容 实验内容1.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内容2. 实验室规则 实验内容3.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内容4. 染色标本的制备—革蓝染色 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实验课的目的是: 1. 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为以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实验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学生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白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在集体工作环境中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好实验的精神品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 1.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实验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与协作,操作实验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实验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 详细讨论实验结果,提倡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并紧密联系理论课内容。要注意不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与否,都有讨论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有可能的话还应重复实验; 4.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室规则 一、进入实验室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除必要的书籍文具外,其它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在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及与学习无关的其它活动,不得大声喧哗或嘻戏。 三、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擅自搬动实验器材及示教物品,不准随意摆弄和旋转实验仪器上的开关及旋扭等。 四、按照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安排要进行的实验,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争取顺利地完成实验。 五、实验中使用完毕的器材和试剂,必须放回规定的位置。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或归放于指定的容器内,不能随便乱丢乱放。 六、实验中万一有菌液打翻、有菌材料污染桌面或衣物、割破手指等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进行处理,切勿自作主张不按规定处理。 七、爱护实验室内一切设备、挂图、仪器。注意节约使用消耗材料及药品试剂,注意用电安全及节约水电。 八、实验结束,要清理桌面,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值日同学要搞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整齐,离开实验室前要关好门窗、水、电,并将手洗干净。 九、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实验室。

医学微生物学各个细菌形状的总结

1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脑膜炎奈氏球菌形状球球矛头状肾形 排列葡萄状链状成双成双 染色G- 特殊结 构 无幼龄、有荚膜有荚膜有荚膜及菌毛 营养普通需含溶血素、葡萄糖、血 清等 需含血巧克力营养基 气体需氧或兼性需氧需CO2 5%-20%CO2 温度37(28—38) PH 7.3-7.4 菌落有色素,B溶血环ABC溶血环A溶血环露滴状 变异耐药性 抗原葡萄球菌抗原(SPA)c抗原,表面抗原(含M 蛋白) 分类金黄色,表皮,腐生甲型,乙型,丙型(据溶 血现象);19个血清型 (据C抗原) 84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强,耐药较弱,首选青霉素较弱极弱,耐药 致病物 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 血素,沙白细胞素, 肠毒素,表皮溶解毒 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1 脂磷壁酸(LPA),M蛋 白,侵袭性酶,链球菌溶 血素(SLO,SLS)致热外 毒素 荚膜(最主要),溶血 素,紫点形成因子,神经 氨酸酶 菌毛,荚膜,内毒素 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肤综合 征,毒性休克综合 征,葡萄球菌性肠炎 甲型,化脓性感染,猩红 热,丹毒,蜂窝组织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 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 乙型,新生儿败血症,脑 膜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 炎,中耳炎,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炎 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免疫不强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特异性免疫较强 生化反 应 备注不耐高温

传染源 2 淋球奈氏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形状椭圆形、肾形杆状杆状弯曲型排列成双 染色 特殊结 构有夹膜及菌毛 有周鞭毛、普通菌毛、性菌 毛,有荚膜 有周鞭毛,多有菌毛单端有鞭毛,菌毛 营养巧克力营养基普通普通碱性蛋白胨水 气体5%-20%CO2 兼性厌氧,氧充足更好温度35-36 PH 8.9 菌落半透明,光滑有些有溶血环 变异 耐药性H-O,S-R,V-W,位相变异 抗原 O、K、H O,K O,H 分类ETEC(产毒性)EHEC(出血 性),EIEC(侵袭性)EPEC (致病性)EAggEC(聚集 性) 痢疾致贺菌,福氏致贺 菌,鲍氏致贺菌。宋内致 贺菌 O1群,不典型O1群, 非O1群,血清型 抵抗力弱较其他肠道杆菌强不强 致病物 质菌毛 定居因子(菌毛)肠毒素 (LT,ST),细胞毒素,脂 多糖,K抗原,载铁体 内毒素,外毒素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 疾病淋病,脓眼漏肠外感染,腹泻病,溶血性 尿毒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 非典型,中毒性),慢性 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型,迁延型,隐匿型) 霍乱:米泔水样粪便 血症无败血症局限于肠粘膜不侵入场上皮细胞,而 是毒性作用 免疫弱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全解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 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 菌群失调症:由菌群失调产生大的疾病。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的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致病。 毒血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液扩散并侵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症状。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他组织或器官中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核酸(或),严重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及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感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复制的小分子蛋白。 院内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预防方法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法。 二选择题(单选) 1 下述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E A 体形小于1的生物 B 单细胞生物 C 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D 体形小于1的生物 E 以上均是错误的 2 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D A 衣原体 B 支原体 C 放线菌 D 病毒 E 真菌 3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 单细胞,结构简单 B 二分裂方式繁殖 C 有细胞壁 D 对抗生素敏感 E 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4 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E A 细菌 B 衣原体 C 支原体 D 放线菌 E 病毒 5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E A 磷壁酸 B 外膜 C 脂多糖 D 蛋白质 E 粘肽 6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不包括:E A 物质交换 B 呼吸作用 C 合成和分泌作用 D 物质转运 E 维持细菌的外形 7 菌细胞壁的特点是: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