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南京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这些城市的不二之选。南京市作为人文绿都,博爱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国内一流旅游城市、区域中心旅游城市。面对旅游业迅猛的发展态势,南京市应审时度势,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对此,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市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利于南京市大力发展旅游的建议和措施。一、南京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一)行业发展概况

南京是六朝古都,地处华东地区城市密集区域,横跨

大江南北,总人口达2 个多亿;区位优势突出,南京是全国八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交通便捷,环境宜人,经济发达。南京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 全国六大类74 种旅游资源中,南京地区六大类全部具备,拥有74 种资源中的61 种,占全国资源种类的83%。到目前为止,南京有旅游景点500 多处。围绕现有的资源,南京旅游业发展的主题特色越来越明显。以六朝石刻为代表的古都文化,以汤山猿人溶洞为代表的古人类文明,以明城墙、明孝陵、秦淮风光带为代表的明清文化,以中山陵、总统府为代表的民国历史文化,以夫子庙、贡院街为代表的民风、民俗、民艺文化,以静海寺、雨花台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以湖光山色、白鹭栖居为自然景观的金牛湖风景区,以阅江楼、燕子矶为特色的大江风光带,以江心洲、八卦洲为代表的都市农业观光区。近几年,又新推出了一批独具南京民风、民俗特色的系列产品。作为开放较早的行业, 经过数年努力,南京旅游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南京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 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

批54 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其中副省级城市

有14 个,南京排名第四,在深圳、杭州、大连市之后。在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规模”等20 项指标中,南京排

在广州、成都、西安、厦门等14 个副省级城市之前。

随着南京经济和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春节、“五一”、国庆长假及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使市民出游具备了充足的条件。为南京旅游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对相关产业产生波及效应和联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自身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带动南京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南京的支柱产业。

(二)产业总量规模近几年来,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2011 年为例,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106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

16.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50.7 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7337.7 万人次。在2011 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杭州。

(三)旅游产业结构

(1)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2011年,外国旅游者有90 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9.7%,香港同胞25 余万人次,台湾同胞35 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与2010 年相比增速达58%。而在外国旅游者中,按洲别来分,亚洲游客最多,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欧洲次之,占22%,美洲位居第三,占17%;按

国别来分,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分居前五。总体来说,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其中,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2)支出结构据我们小组的抽样调查显示,来南京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

二、南京旅游业的SWOT分析SWOT分析就是旅游地在选择战略时对其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南京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西北翼,是江苏省的省会和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坐拥安徽、江西等广阔的内陆腹地,横跨黄金水道——长江两岸,京沪、宁扬、宁通等铁路在此交汇,区域内高速公路如蛛网般密布,禄口机场有多条国际航线连接世界,公路、铁路、水路、空中,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良好的区位条件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2.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南京丰厚的旅游资源。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山、水、城、林,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应有尽有。其中世界遗产地明孝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历经沧桑的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人文气息浓厚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知名景区更是享誉海内外。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又下大力气整修了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墙——南京明城墙,新建了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出发地和宝船公园,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旅游观光价值的新景区的建成更为南京原本已璀璨夺目的旅游资源增光添彩。除了丰富的自然、人文的旅游资源,南京还有一大批知名的旅游产品,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曾为皇家贡品的云锦,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生香的金陵盐水鸭,五彩斑斓、让人爱不释手的雨花石等等,都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颇具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凡此种种,这许许多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加在一起,奠定了南京市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的先天优势。

3.分布范围广旅游资源分布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南京各个区县,地理位置明显,导向性好,且市内公交或旅游专线都能方便到达,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对外交通来讲,南京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

达的交通网络,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高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受到影响

2.管理制度不健全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21 世纪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南京的

旅游从业人员中,专业素质不均,很多都未进行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南京旅游的高层次地发展。(三)机遇分析

1.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针对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中国制定了在数年内实现向世界旅游大国跨域的宏伟目标,根据此规划,到2020 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3 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虽然南京市旅游业尚未形成火爆场面,但所面临的国内旅游市场十分巨大,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客源也就相当的庞大,特别是一部分外国人士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很感兴趣,而恰好南京又是一个历史丰富的古城,所以不仅对国内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甚至对外国游客也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大的神秘感,未来很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旅游的大都市。

2.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随着南京旅游业的空前发展, 旅游业结构调整逐步向适应市场多门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以古建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旅游产品得到充实提高,一大批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相继开发, 并推向市场南京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3.2014 年南京青奥会的吸引第一,青奥会作为体育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跟多地表现为它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的消费需求。青奥会的规模性旅游效应和消费的集中性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商业需求。有旅游学者根据南京旅游统计的相关文献,利用历年过夜旅游者的增长及住在旅游住宿设施中的人员增长情

况,并结合青奥会期间的影响力,预测2014 年将接待3678 万过夜旅游者。庞大的客源市场将带来南京旅游收

入的较大增长。第二,提升南京的旅游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体育赛事举办前,政府积极支持的赛事宣传活动和广大媒体的频频报道,以及赛事举办期间,赛事的跟踪报道和南京本地的各种资讯,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不断地充斥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全世界人们对赛事和南京的关注,极大

增强南京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形象,进而提高了南京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几率。早在1998 年,南京市投资339 亿元改善市内外交通状况,投入约50 亿进行城市绿化、街道改造和建设城市环保工程。这些投资建设对塑造南京的旅游城市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 年,人们重新认识了南京,一个全新的南京:四通八达的街道,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生态环境,干净的市容市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文明向上的南京人,南京的旅游业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第三,体育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永不

言败奋斗拼搏的精神。由于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需要各个相关行业的通力合作,需要旅游住宿、旅行社业、旅游交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需要每一个团队加强协作,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积极的体育精神作为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四)威胁分析

1. 经济支撑的有限性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没有一定量的投入, 就难以形成大的气候和规模效益。

财政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 而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认知程度还不高, 旅游开发的档次不高。应加大对南京市旅游业的直接投入, 建立旅游发

展专项资金。按照"三个一起上"的要求,广泛调动社

会各方面的积极

性,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2. 资源开发的浅层性目前南京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

资源未被开发, 一些森林公园, 市内一些反映南京古代和近现代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 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

用。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层面不够高。大部分只停留在

观赏层面,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给游客留下一生难忘的印

象,主要是缺乏游客的能动性,特别是一些历史古迹,仅

仅观赏是无法让游客深刻体会到当时的盛况。

3.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目前, 全国各地普遍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大部分省

市自治区都确立了把旅游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旅游已经是许多市县的共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南京周边各市的旅游发展均已启动。如上海的欢乐谷,常州的恐龙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眼球,导致来南京的游客量不足。南京要以国内旅游为主体,以本市及周边地区为基本市场, 以省内客源为外延市场, 以周边省市为开拓市场。三、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抓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娱乐业,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 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既要"金山银山"发展经济, 更要" 青山绿水"保护环境; 提升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 加快景区道路改造, 建设旅游专用公路、高速公路, 完善旅游双语标语的引导系统,为国内外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服务。

(二)提高专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南京市旅游业人才匮乏, 缺少素质高、业务精、

管理、善经营、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队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 及时做好知识更新, 信息流。通过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及兄弟单位部门的横向联系,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南京市旅游局的旅游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座谈,为南京旅游出谋划策,提高南京旅游品位及档次。

(三)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

南京市旅游景观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应通过加强旅游宣传来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展览,召开旅游新闻发布会,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旅游节,出版旅游指南、印刷旅游招贴画等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将南京市旅游资源产品及时上网,建立专门的网站,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南京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同时,宣传要突出特色,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不同内容形式的宣传,并确定重点区域。

(四)深度发展旅游产品

现阶段南京的旅游产品大多是自然资源和历史遗

迹,只具备了观赏性,游客的能动性不够,对一部分

游客没有吸引力,且游客的回头率不是很高。针对这些问题,南京旅游局可以招揽一些商家,举办一些大型的主题活动,在梅花节的时候,可以举办一些模特选秀大赛诸如此类的活动,赏花的同时也赏人,更可以通过娱乐节目提高南京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桂花展的时候可以举办制作桂花糕大赛,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南京要在国际上脱颖而出,成为国际

驴友们争相前往的城市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规划。首先,可以提升南京本身的魅力值,将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使之更有吸引力。其次,可以利用其它城市的发展带动南京的发展,比如上海此次的世博会就给南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利用周边城市的发展和辐射,为南京带来利益,而

且可以借机宣传南京,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那么可能他们下一站的目的地就是南京,储备游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国际上正蓬勃发展的国家,而南

京作为中国一个相当重要的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已经有了

一定的程度,而且政府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也

作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培养了很多优秀

的导游人员,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体制还不够完善,还有上升的空间,要想成为国际旅游大城市,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南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课题组成员:潘秀云,管宇,谢天草,赖纪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