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

上海南汇中学 包克林

背景与场景】

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

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 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 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 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 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 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 这段文献是评述, 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 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 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 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 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 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 筑理论。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 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 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 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 但缺少 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单纯的史料教学体现了史料实证, 但仅依靠技术性的史实认识却无法从根本上达成对历 史真切的、 实质性的整体认识, 它仅仅是一些未加拼合的碎片。 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生活的人 物和事件, 然后通过谓 “同情” 或“移情” 式的理解。 它应是一种基于全面把握史实之上的、

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

,介绍铁器、牛耕的 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

以严谨的态度合理建构对过去世界的想象性认识 1 2。简单来说,历史首先是一门关于人类活 动的学科,叙述好人和事,学生才会好理解更理解,才为之后的历史的解释奠定基础。

课标在阐述历史解释的表现还指明: 要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

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唯物史观的历 史的因果关系,往往是按照强弱、主次、深浅来辨析的,期间具有深入与表层,本源与派生

在的等第差异与先后顺序。

唯物史观要求对历史做出正确评价的前提是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所产生的历史条件,

以首先可以从时代背景来评判。此外对其价值的认识还可以从多元的角度来思考, 人、对社会,

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历史解释还需要以现代理论、站在现代的高度而建构 历史的新意。所

以从文明传承和国家治理等视角来观察,又会产生新的启迪。 根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 活化”,历史价值观的 活化” 以及课堂教学组织的 活化”,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推动主体学习、强化主体实践,以 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

由此制定以下对策: 通过历史故事、说文解字、历史漫画等方式来促进历史的理解;借

评判。在此基础上,笔者也上了一堂《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导师示范课。

【实施与结果】

1历史故事。先介绍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故事:尊王攘夷,保卫中原;列国争端,调

停声讨;灭国绝世,帮助复国。出示《春秋》等书记载: 200多年时间,鲁国朝见晋国 33 次,朝见齐国40次,朝见周天子只有 7次。再介绍战国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故事,以此说 明诸侯王已开始凌驾于周天子之上,成为代替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霸主,从而印证文献选读: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最后用顾炎武的

《日知录?周末风俗》小结,春秋战国的的大变局指的是礼崩乐坏。

2说文解字。比如“仁”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二人, 一个人不能叫仁,两个人才形成仁。

什么是 仁”呢?首先要 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约束自己膨胀的私欲。 第二个要“仁者爱人”, 即关心体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按照孔子的观点,按照

外在的礼是不够的,还需要靠 仁”,即内在的文化修养与道德自觉。

3漫画解读。在说明法家法治,出示蔡志忠的漫画《立法如涧谷》

疑的话,谁还会违法呢?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朱昊哲同学 哦!好有道理呀! ”)在说

1邓京力 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

[J ]历史教学2016.11 2张耕华试论历史因果关系的边际问题[J ]学术研究2015.5 3

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的山谷边,问有人掉下去吗?没有。 哦,如果立法严明,犯法就像跌下山谷一样必死无 上的等第差异,而且还有先后顺序的链接排列

2。理性分析就需要要充分的详细的揭示其内

比如对个

助问题探究与历史线索方式来理性分析其因果逻辑;

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分享来传递价值的

“董阏于来到一很深

从个体而言,儒家讲道德修养,讲社会责任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历史

使命感。但是有一点,儒家太强调群体的和谐而压抑了个体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法家, 个人的幸福没有问题,但是法家有的时候缺失道德底线,是不择手段的。而且会沦为君奴、 权奴和钱奴。道家,人格独立逍遥自由,但是有逃避社会责任之嫌。 不管是德治仁政、 法治还是无为而治, 都是为了什么?共同点是什么?都是为了治, 是为了天下太平。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如果说治大国若耕陇亩,按儒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 好,阳光雨露不可少;按法家学说,要想庄稼种的好,除草除虫最重要;按道家学说,要想 庄稼种的好,休耕轮作别忘了。三家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的。

反思与感悟】

叶佳的反思:

史料的准备运用要进行精心地挑选, 不仅贴合教学, 而且直观、 清晰, 学生易理解为佳。

如何把一节课设计的巧妙,讲述又充分, 衔接又流畅,各个问题都落实到位,体现一定 的深度,不仅仅留于表面知识教授任务的完成,这些都是需要我去逐步学习与提高的。

明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时,出示《老子说》 :“ 人身上什么最硬什么最软呢?牙齿最硬、 舌头最软。可是到年老时牙齿全掉了,舌头还安然无恙。大树比小草刚强吧?台风来临后, 书都折断了,小草还安然无恙啊。水是最柔软的,但是水滴石穿;海是最卑下的,但是海纳 百川。刚易折,而柔却能克刚。 ”(下面学生好几个 “哇!真有道理哦。 ”) 4 问题探究。 社会大变革是指什么变革?怎样变革?面对此变局当时人们是怎样思考与

应对?比如政治变革, 介绍廉颇蔺相如传, 将相和的故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了新的官僚

体制雏形, 显示出政治方面正从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向秦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演变。 比如怎样 变革:展示历史线索:铁器、牛耕——自耕农、新型地主——争地、争霸、争利、争鸣。从 中可以看到最深层次的变革是从经济领域内发生,正是铁器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整个社会经 济、政治、思想、风气的变化。 5 师生讨论。学生袁玮: 我觉得荀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老师: 对,荀子的

弟子韩非子李斯走向了法家。 ) 这个变化就和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的变化相似,一个是唯心

主义变成唯物主义的。 (老师: 是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 说明学术是多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是既继承又开创新局的。 学生王逸诚: 我并不是很赞成道家的主张,如果我们往回回到过去 老师 补充:回到小 国寡民),那么社会的确不会乱了,但也不会发展了。 (老师 赞成,不会乱了但也不会进步。 ) 学生朱昊哲: 我觉得韩非子说得非常好, 你只要犯法就处置太好了。 就比如说扫地,如 果你们不再扫了,就把你们的分数全部都扣了,不再两分、两分的扣了。 老师 :有时需要 法制来规范的是吗?) 学生潘越翔起来质疑 :法制也要看是谁制定的? 老师:是良法还是 恶法)也要普遍遵守才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 6 教师分享。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要生存,就要富国强兵,法家是最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的。

追求

本人的感悟:

历史是门关于人类的活动的学科,而教学是门关于学生学习的学问。

历史理解是回到过去,排除现实的影响而恢复历史的本真;历史解释要站在现代,从现代理论高度来建构历史的新意。二者间构成由古及今和由今知古两条交互性历史认识的途径。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标要求】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知识要点】 ____________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周王、 、 、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兼任各级官员,构 贵族、平平一般拥有_______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生产部门的主要劳 民与奴隶民动者。 1.来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触犯刑法的罪徒。 奴隶 2.地位: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用作祭祀祖先的__,或 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军队、刑法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都建了强大的,军队、刑法(暴力手段)制定了严酷的。 与礼仪教化礼仪教化周人倡导的伦常道德和“敬德保民”的思想,用___ ____ (怀柔政策)配合暴力镇压。起到维护____________,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秩序的作用。 目的:为了巩固;大规模分封诸侯。 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和授予某个诸侯,称为“ ”; 西周的诸侯必须服从的命令,治理,保卫周王;诸侯必须定期分封制到周室朝觐,和。 作用:加强了与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关系;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习题精炼】 一. 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度 2.《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 3.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A.分封制B.禅让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 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A.缴纳租税B.治理郡县C.镇守疆土D.监察百官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2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2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变革与争霸的历史,主要包括春秋五霸、管仲变法、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内容较为庞杂,对整个先秦史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②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的学习,认识到变革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②感受商鞅等变法家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直接导入) 出示一段填空材料,让同学对东周的基本史实有所把握,并顺势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于战国。 展开环节: 具体过程我将分为两个模块:春秋篇和战国篇两部分。 第一部分:春秋篇 首先由学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和名称的由来。让同学们加深对这两个名词的认识。

然后对比春秋时期的铁犁与旧石器、新石器和骨器,引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 接着,结合春秋形势图讲解春秋五霸的位置和名称,明确强调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紧接着,通过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讲述“一箭之仇”故事,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雄厚的实力、高明的手段等方面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原因,其中在高明的手段这一方面,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对葵丘会盟参加者的猜想,从而得出葵丘会盟的目的。 第二部分:战国篇 采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过度到战国篇的学习。 首先,让同学们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文和《战国形势》图,在PPT上标出七雄的位置,并出示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 接着,通过展示《战国兵器》和《战国铁农具》等图,引导学生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强调新兴地主的出现,由此引出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的史实。直接引出当时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运动。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条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我将在在学生的基础上对各项措施给予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概括出措施的历史意义。 深化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设问从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当中,我们能学到什么?结合现实,谈谈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 收束环节: 通过板书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并展示本课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这种形成性练习,加过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板书: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BC770 -BC476):春秋五霸齐桓公称霸 东周 战国(BC475 –BC221):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整理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1、禹建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都城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是亳,后盘庚迁殷。 3、武王伐纣: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在牧野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4、西周的分封制: 为稳定政局,西周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5、西周灭亡: 约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甲骨文记事: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周的甲骨。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象形(如日、田)、会意(如明、从)、形声(如河、柄)、假借(如正征、如右佑)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王室衰微: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已无力控制诸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诸侯争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发展生产,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 4、诸侯争霸的影响: 诸侯争霸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长平之战(白起) 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兼并战争的影响:给百姓带来灾难,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秦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想通过改革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影响: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都江堰的修建,既解决了洪水泛滥,又灌溉了农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成都平原。 第八课百家争鸣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1.2第三四课时)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三、四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姓名:班级:时间:月日等级: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历史地图,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各国变法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2.根据资料,学会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3.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探究,学会评价商鞅变法的作用,从而理解变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培育改革意识和改革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自主学习: 1.春秋时期:年到年。 战国时期:年到年。 2.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认可的是、、。 其中最先称霸,他任用为相。 3.战国七雄分别是、、、、、、。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农具,并已使用,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 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5.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打起“”的旗号,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在魏国变法,在楚国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秦国的变法。 四、自主探究: (一)复习导入:分封制的实行对西周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看书回答)分析:分封制给周天子统治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二)问题探究: 1.春秋争霸:(阅读教材P13-14第二段前面,独学或互学完成以下任务)(1)诸侯为什么争霸?

(2)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认可的霸主是哪几个? (3)霸主是否取代了天子,获取了全国的最高统治权? (4)诸侯争霸可能会对历史演变产生哪些影响? (5)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齐桓公的个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最先称霸? 2、战国七雄: (1)对比图1-21与图1-20,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2)结合课文思考: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进行的征战活动在意图上有何不同?(3)请推测战国时期战争可能具有哪些特点? (4)如果你是当时的某个诸侯,面对激烈残酷的兼并战争形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为什么? 3、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P15第三段,从经济、军事、政治三方面归纳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 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 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 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 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 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 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种姓制度: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 第一第二等级 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 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 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 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修筑陵墓——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成就: ①象形文字----形成于5000多年前。 ②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所制订的历法。 ③医学发达: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知道了解剖学,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且开始分科治病。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汉莫拉比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们的工具,其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文字上: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文字。 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 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地点:古印度(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尊称为被人释迦牟尼, 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 (4)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5)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6)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佛教在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传入到中国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 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朝: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⑶最后一任国王:桀。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三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三 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就青铜器的用途而言,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食器 B、酒器 C、礼器 D、乐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中,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左传》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是中华璀璨文明的奠基时代。要查找青铜文化灿烂时期的资料最合适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同学们都很熟悉我国封建皇帝立太子的事情,那么这种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A、舜传位给禹 B、禹传位给启 C、尧传位给舜 D、黄帝打败了蚩尤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西周哪一项政治制度(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战役中,与其它三个不在同一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 【解析】: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3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简要分析积累还不够详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的掌握和培育、践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教案纸 教学进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2、 进入新课:(45分钟) (1) 快速阅读课本第121-129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观看PPT上关于中国文化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各大活动中呈现? 2、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对于愚昧、低俗的文化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理解,并且最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本节课的基础上,在生活中逐渐培养的。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5、 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知识,通过结合图片及典型事例,相信大家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 6、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文化的多样性 A、先进文化与愚昧、低俗文化 B、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 2、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A、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 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指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5.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9.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 古代埃及 1.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①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②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③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4. 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 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影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古代印度 1. 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

统编(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导学案北师大版部编

《早期国家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 2.了解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刑罚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手段来统治人民,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3.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贵族、平民与奴隶 1.贵族:西周时,周王以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统治阶级。 2.平民:是农业和________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 (1)来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 (2)地位:奴隶毫无________,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甚至被当作供品或________品。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刑法:为了对外________和对内镇压________,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________,制定了严酷的________。 2.礼仪教化 (1)含义:是配合________镇压,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2)作用:起着调节__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和维护__________的作用。 三、西周的分封制 【合作探究】 【问题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的社会制度,怎样理解分封制的实质?

【问题2】怎样认识礼仪教化在西周时期的作用? 【自学检测】 1.我国历史上通过分封制管理国家,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3.小王同学制作了一幅西周社会等级结构简图,请你判断诸侯应是() 4.西周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是() A.士 B.平民 C.奴隶 D.战俘 5.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①军队②刑法③礼仪教化④禅让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 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 1、“新月沃地”: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稳定,两河沿岸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2)居民: ①两河流域的居民: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②沃地西部: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他们是犹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伦;乌尔;乌鲁克。 2、发展历史: (1)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单选题:早期国家与社会

单选题: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下面是马小虎同学设计的西周分封图,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4.周灭商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即分封制。下列有关西周分封制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加强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系

C.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D.密切周王室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5.奴隶社会时期,构成统治阶级的是() ①天子②贵族③平民④奴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人祭 B.人殉 C.牛祭 D.牛殉 7.殷墟甲骨文中提到墨面、割鼻、断足、斩首等刑罚。从下列甲骨文中判断出活埋的刑罚是() 8.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参考答案 1.解析:题干中材料表达的意思是:西周通过分封亲属保护周王室,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解析:题干材料明确规定天子、诸侯、大夫、元士用鼎的数量,故体现了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 答案:A 3.答案:A 4.解析:分封制打破众邦林立的状态,推动了西周社会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故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5.解析:天子和贵族属于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属于被统治阶级。 答案:A 6.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中分析被“杀殉”的是奴隶。用奴隶为死去的贵族殉葬,被称为人殉。 答案:B 7.解析:商朝刑罚众多,A项是用刑具把双手铐起来,B项是关进监狱,C项是割鼻,D项是活埋。 答案:D 8.解析:夏、商、西周时期,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故通过祭祀祖先的活动,能达到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B

早期国家与社会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甲骨文、夏的建立)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三代的文明。合作学习,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代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一)、材料分析,导入新课 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夏商周的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三字经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于三代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完成表格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 史上的地位 夏朝 商朝 西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