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答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答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答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答案

一、陈情表

1、通假字

①夙遭闵凶(通“悯”,凶丧,忧虑,指可忧虑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②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

2、古今异义词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

⑤臣欲奉诏奔驰(急速赶路就职)

3、文言实词

(1)矜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动词,怜悯)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动词,顾惜,珍重)

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

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动词,夸耀,自得)(2)悯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动词,同情,怜悯)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同情,怜悯)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动词,强行改变)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形容词,少)

(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名词,子女)

(6)而刘夙婴疾病(动词,缠绕)

(7)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副词,不久。除:动词,授予官职。)(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动词,听任)

(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副词,“或许”,表示可能或期望。)(10)夙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早,早年)

②而刘夙婴疾病(副词,平素,一向)

4、词类活用

①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上报,汇报)

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③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名动,做官)

④则刘病日笃(名状,一天天地)

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状,像犬马那样)

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名,指卑微低贱的人)

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状,在外面,在家里)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②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

③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④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其他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指代性副词,偏指第一人称,我)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固定句式,没有办法用来……)

③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注意字形)

二、项脊轩志

1、通假字

①妪,先大母婢也(“大”通“太”,高一辈的)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藉”通“积”,积累)

2、古今异义词

①妪,先大母婢也(大母:祖母。先:对死去的尊长的敬称。)

②凡再变矣(再:两次)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很像是)

④令人长号不自禁(大哭)

⑤或凭几学书(学习写字)

(1)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置,安放,放置)

②于是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③沛公乃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舍弃,放弃)

④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动词,赦免,释放)

⑤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2)胜

①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形容词,优美,美好)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美好)

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打败)

④何可胜道也哉(副词,尽,完)

⑤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胜过,超过)

⑥驴不胜怒,蹄之(动词,能承受,能忍受)

(3)过

①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东过(动词,经过)

②一日,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

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过错)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4)妪,先大母婢也(先:形容词,对已经死去的尊长或祖先的尊称)(5)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

(6)吾妻归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7)其制稍异于前(制:名词,形式,规制)

4、文言虚词

(1)之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音节助词,无义)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

③久之,能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无义)

④他日汝当用之(代词,它,指象笏)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而

①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修饰连词,地)

5、词类活用

①雨泽下注(名状,向下)

②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状,向上)

③垣墙周庭(名动,筑起垣墙)

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动,用乳汁喂养)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动,上朝)

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状,亲手)

⑦东犬西吠(名状,东面的,向西)

6、文言句式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

②鸡栖于厅(状语后置)

③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④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

三、屈原列传

1、通假字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②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这里是“追念”的意思)

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④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⑤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⑥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收留)

⑦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⑧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

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文章的含义)

⑩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11)屈平既绌(“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2、古今异义词

①故劳苦倦极(极:疲惫)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迫改变)

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欺诈的话。今义为“无理狡辩”。)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转,改变。今义为“重复”)

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⑥颜色憔悴(脸色)

⑦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⑧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为“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

3、文言实词

(1)伐

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夸耀)

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攻打)

③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功业)

④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⑤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高适《燕歌行》)(动词,敲击)(2)夺

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动词,强迫改变)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动词,强迫改变)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动词,丧失,耽误)

④广起,夺而杀尉(动词,强取)

(3)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②昔禹疏九江,决四渎(动词,疏通,疏导)

③为人仗义疏财(动词,疏散,分散)

④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动词,分条陈述)

⑤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粗疏,疏忽)

⑥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奏疏)

(4)本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②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本业,指农业)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④今存其本不忍废(《活版》)(名词,底本,稿本)

⑤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代词,这)

⑥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

⑦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5)存

①其存君兴国而余反覆之(使动,使……保存,爱护)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问候,省视)(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

4、词类活用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名状)

②厚币委质事楚(名状,用丰厚的礼物)

③其后楚日以削(名状,一天天地)

5、文言句式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②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⑤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⑥屈平既绌(被动句)

⑦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

⑧战于蓝田(状语后置)

⑨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

⑩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⑾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⑿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⒀兵挫地削(被动句)

⒁为天下笑(被动句)

⒂被发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⒃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⒄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⒅其后楚日以削(被动句)

⒆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6、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①动词+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见+动词:信而见疑

③见+动词+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为+名词+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⑤为+名词+动词:为天下笑

⑥被+动词:忠而被谤

⑦意念上的被动句:兵挫地削

四、兰亭集序

1、通假字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

2、古今异义词

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今义为“文化或文人”)3、文言实词

(1)修

①修禊事也(做,整治)

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长)

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④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动词,研究,学习)

⑥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整治,治理)

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

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颠覆:灭亡)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

3、文言实词

(1)判

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

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这是后起义)

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

或出任地方官)

(2)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

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

(3)劫

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

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

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

(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爱:爱惜)

(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

(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

4、文言虚词

(1)而

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

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

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

(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举以予人(介词,把)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

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

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

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

5、词类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

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

6、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省略句)

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7、固定句式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

二、阿房宫赋

1、古今异义词

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

好像兵戈相斗)

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今义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

④韩魏之经营(经营:金玉珠宝。今义为“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⑤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珠宝。今义为“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2、文言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

②五步一楼(数量词,一座)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副词,全部,整个)

⑤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歌台暖响(响:名词,声音,歌声)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帝王对女子的宠爱)

(4)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掠夺。掠:掠夺。剽掠:同义复词连用)

(5)爱

①秦爱纷奢(动词,喜爱,爱好)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动词,爱护)

(6)缦立远视(缦:副词,久)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状,向北,向西)

③辇来于秦(名状,乘车辇)

④朝歌夜弦(名状,在早上,在夜晚)

⑤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⑥族秦者秦也(名动,灭族)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而哀;鉴:意动,以……为鉴)

⑧戍卒叫,函谷举(被动,被……攻占)

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动,变成了焦土)

三、滕王阁序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指云气消散,雨过天晴)

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齐”通“济”,通达,顺利)

④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预兆)

2、古今异义词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

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迎接)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扶摇:猛烈的旋风)

3、文言实词

(1)数

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天数,定数)

②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

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追究到底)

(2)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艰难)

③不忍穷竟其事(动词,追究到底,究查)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zhǔ,副词,适逢,恰好)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shǔ,动词,归属,隶属)

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zhǔ,动词,接连,跟随)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连缀,撰写)

⑥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动词,嘱托)

(4)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艺,技能)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

⑤而公子亲数存之(shuò,副词,屡次)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言)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率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胜,引次江北(动词,退却,避开)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⑥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动词,拉,牵引)

⑦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动词,拿,举)

⑧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牵涉,牵连)

4、文言虚词

(1)故

①豫章故郡(形容词,旧有的)

②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

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消失)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终结,指死亡)

5、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状,像雾那样。星:名状,像星星那样。)

④目吴会于云间(目:名动,看)

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动,使……受屈)

⑥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动,使……逃亡)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 ..之于国也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 ..,移其粟.于河内 ...,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 ..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 ..之义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 .. 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 ..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 ..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译文: 译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译文: 译文: 武曰:“ 译文: “ ” 译文: 译文: 译文: 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 2.从径道亡() 3.间至赵矣() 4.臣请就汤镬() 5.左右皆靡() 6.为赵王寿() 7.秦王竟酒() 8.位在廉颇之右() 9.一介之使() 10.徒以口舌为劳()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苛政猛于虎也()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 6.何陋之有() 对 1.何以知之?对曰() 2.对镜贴花黄()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3.军书十二卷() 许 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时人莫之许也() 4.曳屋许许声() 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设 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六、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 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 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 指给大王看。”秦王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 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臵。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宾语前臵句()被动句()疑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 宾服:归顺 .. ,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C.君好文章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是 ...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辅佐,v.)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并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善假于物也(对) 焉风雨兴焉(于之,从…) 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 以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清楚) 假舆马者(借)(车) 而致千里(到达) 而绝江河(横渡) 不积跬步(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驽马十驾(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专一) 用心躁也(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对照检查;反省今:探究并领会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蟹脚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 句及翻译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