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w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0424008-1G )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w

陈家源 牙启康 卢文杰 谭 晓 黄云峰 赖茂祥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南宁市 530022)

=关键词> 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活性成分;中药

=中图分类号> R 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4304(2009)06-0872-03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 i nna m o mu m cassi a P res l 的干燥树皮。肉桂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实(桂丁)、叶亦供药用。5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62005年版收载品种。历代本草中均列为上品,认为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等作用。中医作为治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药使用。肉桂最早载于5神农本草经6,历代的医药书籍均有记载。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005年版一部收载含有肉桂的制剂55种,均是常用的中成药。我国肉桂产量占世界肉桂产量的80%以上,广西、广东(区)两省肉桂产量占我国肉桂产量的95%以上。肉桂历来都是广西、广东两省(区)的大宗出口药材,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肉桂的化学成分

肉桂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多糖,倍半萜及其糖苷,二萜及其糖苷,黄烷醇及其多聚体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1.1 挥发性成分 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1%~2%,油中含约50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全油的75%~85%,其他尚含有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醇、肉桂酸、乙酸苯丙酯、冰片烯、龙脑、苯甲醛、香芹酚和香豆素等[1,2]。1.2 多糖类成分 肉桂中含有由L-阿拉伯糖和D-木糖(4B 3)

组成的肉桂多糖[3]

1.3 倍半萜、二萜及其糖苷类约20个化合物 桂皮醇、桂皮醇葡萄糖苷、肉桂苷、锡兰肉桂宁、锡兰肉桂醇、肉桂醇A 和肉桂醇A 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B 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C 1、肉桂醇C 1葡萄糖苷、肉桂醇C 2、肉桂醇C 3、脱水锡兰肉桂宁、脱水锡兰肉桂醇、肉桂醇D 1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D 3、肉桂醇E 等[4]。1.4 黄烷醇及其多聚体化合物 表儿茶精、表儿茶精-3-O-B -D-吡喃葡萄苷、丙氰定B -2、丙氰定B-2,8-C -B -D -吡喃葡萄苷、丙氰定B -2,6-C -B -D-吡喃葡萄糖苷、丙氰定B -l 、丙氰定B -5、丙氰定B -7、花丙氰定A-2、丙氰定C -l 、表儿茶精-6-C -B -D-葡萄糖苷、表儿茶精-8-C -B -D-葡萄糖苷、肉桂鞣质A 2、A 3、A 4[5]。山奈酚、山奈酚-3-O-2-L -鼠李糖苷,山奈酚-3-O-芦丁苷,荭草苷

等黄酮类化合物[6]

1.5 其他成分 3-(2-羟基苯基)丙酸及其0-葡萄糖苷[6],3,

4,5-三羟基苯酚-B -D-洋芫荽糖(1y 6)-B -D-吡喃葡萄糖苷[3]

、B -谷甾醇、原儿茶酸、香荚兰酸、紫丁香酸、D-葡萄糖等。肉桂中尚含有微量元素Ca 、M g 、F e 、S i 、N a 、A l 、Ba 、M e 、T i 、Zn 、S r 、C r 、

N i 、Cu 、Z r 、A g 等16种[7]

2 肉桂的药理作用

肉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镇痛、抗菌和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2.1 对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

2.1.1 抗溃疡作用:肉桂水提物和醚提物对小鼠水浸应激型溃疡和0.6mm ol/L 盐酸引起的大鼠胃溃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醚提物能显著抑制消炎痛加乙醇型胃溃疡的发生率[8];桂皮和桂丁水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5-羟色胺皮下注射引起的胃溃疡和半胱氨酸诱发的十二指肠溃疡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肉桂水提物对寒冷和水浸应激所致的大鼠胃溃疡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大鼠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性,对胃黏膜氨基己糖的含量有明显增加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有明显促进作用[9]。从肉桂和桂枝水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强抗溃疡活性成分桂皮苷、肉桂苷、3,4,5-三羟基苯酚-B -D-洋芫荽糖(1y 6)-B -D-吡喃葡糖苷以及3-(2-羟基苯基)丙酸及其苷,其中桂皮苷抑制作用最强。桂皮中的3-(2-羟苯基)丙酸,3-(2-羟苯基)丙酸-O-葡萄糖苷腹腔注射对5-羟色胺诱导的大鼠胃溃疡的抑制率为42%。桂皮苷对70%乙醇、0.2N 氢氧化钠和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溃疡、消炎痛溃疡、保泰松溃疡、应激性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并能抑制乙醇所致的胃黏膜电位差的降低。肉桂中的脂溶性抗溃疡活性成分是肉桂醛和邻甲氧基肉桂醛,前者对小鼠刺激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但不影响胃蛋白酶分泌作用[10]。2.1.2 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桂皮对离体兔空肠活动有兴奋作用,可使其收缩振幅明显增大。桂皮油不仅能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并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肠道痉挛性疼痛。桂皮醛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所致的离体肠管痉挛,呈现类似罂粟碱样作用。肉桂水提物对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醚提物对蓖麻油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番泻叶小鼠腹泻无作用[8]。临床上肉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功能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脘腹冷痛及小儿脾虚流涎等症。药理研究证明肉桂具有温里散寒,止痛止泻的效果,使胃肠功能失调得到改善。2.1.3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和桂皮油十二指肠给药能明显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作用。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对CCL4诱发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S G PT 和SGOT 升高无明显影响[8]。

2.2 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肉桂煎剂、水溶液甲醇提取物,对全身血管有扩张作用,结果表明其具有降血压作用。麻醉犬静注肉桂1~2m in 时冠脉和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872Guangx iM ed ical Journal ,Jun.2009,Vol .31,N o .6

血管阻力下降,说明该药对冠脉和脑血管有短暂的扩张作用; 3~5m i n时,血压明显下降,冠脉和脑血流量稍有减少,5m i n 后血流量随血压的逐渐回升而增加,心率在给药后稍有减慢。肉桂与附子配伍,能使原来机能降低的肾上腺素趋向正常,并通过此种作用导致血压下降。肉桂能明显减少肾上腺再生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和尿醛固酮排出,显著增加纹状体和下丘脑的脑啡呔含量,改善主动脉内膜的高血压性损害[11]。动物实验表明,桂皮醛对平滑肌有类似罂粟碱样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缓解肢体疼痛。肉桂水煎剂、甲醇提取物水溶液或单体桂皮酸、香豆素有预防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也能增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表明肉桂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肉桂提取物在试管内或静脉注射,能抑制二磷酸腺苷二钠诱导的大鼠血小板的聚集[12]。

2.3镇痛作用肉桂醚提取物、水提取物都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耳壳肿胀和乙酸所致的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肉桂水提物还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10]。有学者对63种药用植物的抗胰蛋白酶作用进行研究,最后确定桂皮的热水提取物有强的抗炎活性,并分离出其活性成分鞣酸样物质。桂皮醛能明显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并能显著抑制乙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桂皮水提物能显著延迟热刺激痛觉反应时间[8]。

2.4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从桂皮中分离得到的阿拉伯木聚糖AX,能促进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腹腔注射肉桂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鼠对炭粒的廓清指数、溶血素生成和幼年小鼠脾脏重量,但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无明显影响[13]。肉桂水提物能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抗体形成,然而肉桂多糖却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作用,无论腹腔注射还是灌服都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炭粒的能力[10]。对其抗炎机理的研究表明肉桂醛及其衍生物主要是通过抑制NO的生成而发挥抗炎作用,反式肉桂醛更有望发展成一种新型的NO抑制剂[14,15]。

2.5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药理肉桂水提取物可抑制氟美松阳虚小鼠的胸腺萎缩和肾上腺中胆固醇升高,甲醇提取物能使大鼠肾脏B-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由正常转变为亢进;肉桂能提高雄性大鼠血浆睾酮水平并降低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但不影响血浆皮质酮水平。用大鼠附睾脂肪细胞实验发现肉桂能增强胰岛素活性3倍以上[16],有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作用[17]。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均证实肉桂提取物有直接的抗糖尿病的作用[18],其分子机制与抑制核转录因子NF-kappa B活力从而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 O S基因表达有关[19]。

肉桂油中含有的肉桂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小鼠正常体温和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对刺激引起发热的家兔,肉桂醛及桂皮酸钠均有解热作用。肉桂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既能使体温低下的动物体温升高,也能使体温升高的动物体温降低,对中枢神经具抑制作用的同时,还表现某种兴奋作用,可以逆转利血平引起的低体温成高体温,并能持续2h[10]。

2.6抗肿瘤作用给小鼠注射50L g/m l的肉桂醛,对痘病毒引起的肿瘤抑制率为100%。桂皮酸是调节植物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激素,在美国等国家作为植物添加剂已有很长的历史,但近年研究发现桂皮酸能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和激素不敏感的前列腺癌等细胞系的增殖,对高转移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有逆转和抑制侵袭作用,能诱导人肺腺癌细胞[20]、人肝癌细胞[21]、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等的分化[22],是一种对多种细胞有分化作用的天然分化诱导剂。小鼠长期服用肉桂醛类可延缓肝癌的发生[23];肉桂醛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是导致活性氧簇(RO S)介导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并促使细胞色素C释放[24]。对87种抗癌草药的筛选中,发现肉桂的丁醇提取物对金属蛋白酶-9有强烈的抑制作用[25],提示除肉桂醛和桂皮酸外,肉桂中可能尚含其他抗癌活性成分。

2.7抗菌作用桂皮煎剂、桂皮的乙醇或乙醚浸出液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6]。肉桂醛对8种酵母及酵母样真菌,7种皮癣菌及4种深部真菌皆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肉桂对白假丝酵母菌、石膏毛癣菌和申克氏孢子丝菌有较强破坏作用,见菌外形改变及细胞壁破损[27]。桂皮油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阴性菌[28]。

3肉桂活性成分的分析

从肉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桂皮醛、肉桂醇A、B、C、D、E、肉桂酸、3-(2-羟苯基)丙酸、香豆素、肉桂醇醋酸酯、肉桂苷等活性成分,并以这些成分作为对照品对肉桂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的肉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控制其质量,分析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扫描法[29]、气相色谱法[30]、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法[31]、紫外分光度法[32]、高效液相色谱法[33,34]、极谱法等[35]。

4肉桂的应用

4.1药用肉桂是一种常用中药材,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现存最早的秦汉时期的5五十二病方6中用肉桂的就有十三方。历代的医药书籍均有记载,很多传统复方中都含有肉桂,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桂附杜仲丸、十全大补(汤)丸中,肉桂都是重要的药物。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含肉桂方剂55种,均是常用的中成药。中国已开发具有降低挥发性、防止氧化、无臭的肉桂油、单一成分桂皮醛和肉桂酸酯贝他环糊精包结制剂,有以肉桂制成的复方丸(丹)剂、散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油剂、酊剂、复方肉桂合剂、气雾剂等剂型,均已被国家药品标准收载。桂皮醛是肉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用桂皮醛制成的气雾剂,作为治疗寒证心痛症的药物疗效显著。含肉桂的金匮肾气丸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72例,有效率达91.7%。

4.2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肉桂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桂皮芳香健胃、促进食欲,常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还把桂和椒作为香料使用。在烹调食品和一些糕点和饮料中常常添加肉桂,在香料类方面,桂皮酸是胺酸类香料,有良好的保留香气作用,主要用于配制樱桃、杏、蜂蜜等型香料。在化妆品、香皂、洗洁剂、杀虫剂或乳液中,也常用肉桂。肉桂醛还可对口腔起杀菌和除臭的功效,常用于牙膏、口香糖、口气清新剂等。

873

广西医学2009年6月第31卷第6期

5展望

肉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活血、通经、止痛、补益功能,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镇痛、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为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历年版收载品种。同时,在食品和日化工业中,肉桂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添加剂。

由于肉桂为其他中药所不具备的特性,应该加大对其研究和开发利用:一方面,加强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研发出技术含量高,剂型先进、安全、有效,价格低廉,质量易控的肉桂制剂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从日用品开发的角度,可研制出全新的日化产品,如新型的防腐剂、驱蚊剂和杀虫剂等。在中西医并重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国家加大对祖国传统医药的开发力度,相信对肉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将更深入和广泛,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亚明,蒋林,黄正恩,等.广西、云南产肉桂油化学成分及蒸

馏技术纯化研究[J].中南药学,2005,3(4):215-218.

[2]黄亚非,黄际薇,陶玲,等.不同树龄桂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

[J].中山大学学报,2005,44(1):82-85.

[3]M ieko K,To m odaM,Gonda R,et a.l A Reticu l oenthelial syste m-A c-

ti vati ng A rab i noxyl an fro m t he B ar k of C i nna m o mum cass i a[J].

Che m Phar m Bu l,l1989,37(12):3191-3194.

[4]邱琴,崔兆杰,韦栋梁,等.肉桂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上

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3):49-51.

[5]M ori m oto S,Gen-i ch iro N,ItsuoN.Tann i ns and Relat ed C o m pounds.

XXXVó.Isolati on and characterizati on of F l avan-3-o l G l u cosi des

and Procyan i d i n oli go m ers fro m Cassi a Bu rk(C i nna m o mum cass i a

B l um e)[J].Ch e m Phar m Bu l,l1986,34(2):633-642.

[6]梅文莉,瞿书华,陈昌祥,等.锡兰肉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云

南植物研究,2001,23(3):394-396.

[7]袁阿兴,覃凌,姜达衢.中药肉桂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通

报,1982,7(2):26-28.

[8]朱自平,张明发,沈雅琴,等.肉桂的温中止痛药理研究[J].中国

中药杂志,1993,18(9):553-557.

[9]赵珉,齐勇,何其伟,等.桂皮、桂子提取物抗胃溃疡动物实

验[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2,18(4):394.

[10]张明发,沈雅琴.肉桂的药理作用及温里功效[J].陕西中医,

1995,16(1):39-42.

[11]邝安堃,顾天华,顾德官,等.中医阴阳的实验性研究(V):附子、

肉桂对肾上腺再生高血压大鼠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6):353-365.

[12]许青媛,杨甫昭,陈瑞明.肉桂对正常和病态大鼠血流动力学及

左心房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2):742. [13]曾雪瑜,陈学芬,韦宝伟,等.肉桂提取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J].广西医学,1984,6(2):62-63.

[14]Lee H S,K i m BS,K i m M K.Suppression eff ect ofC inn a momum cass i a

b ark-deri ved co m ponen t on n itri

c oxi de s yn t h ase[J].J Agric Food

Che m,2002,50(26):7700-7703.[15]Lee SH,L ee SY,S on D J,et a.l Inh i b itory eff ect ofhydroxyei nna m ade-

hyde on nitric oxi de producti on t h rough i nh i b i ti on ofNF-kappa B ac-

ti vati on i n RA W264.7cells[J].B i oche m Phar m aco,l2005,69(5):

791-799.

[16]严少敏,高南南,李玲玲,等.肉桂、桂皮温中助阳作用比较[J].

中药材,1990,13(5):32-34.

[17]胥新元,彭艳梅,彭源贵,等.肉桂挥发油血糖的实验研究[J].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26.

[18]Verspoh lE J,Bauer K,N edder m ann E.An ti d iabetic effcet of C i nna-

m o mum cassia and C i nna m o m u m zeylan i cum i n vivo and i nvitro[J].

Phytot her Res,2005,19(3):203-206.

[19]Kwon KB,K m i EK,Jeong ES,et a.l Corte x ci nna mo m i extract preve n ts

strept oz otoci n-and c ytok i ne-i nduce beta-cell da mage by i nh i b i ti ng NF-kappa B[J].W orl d J Gastroentero,l2006,12(27):4331-4337. [20]王涛,金戈,王淑梅,等.肉桂酸对人肺腺癌细胞诱导分化的

实验研究[J].癌症,2000,19(8):782-785.

[21]朱文渊,黄济群,黄炜,等.桂皮酸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

化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3):182-184. [22]钱海鑫,刘俊卯.桂皮酸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J].江苏医药

杂志,2001,27(1):17-19.

[23]M oon EY,Lee MR,W ang AG,et a.l Delayed occurrence ofH-ras12

V-i nduced hepatocell u lar carci n o m a w it h long-t er m treat ment w it h cinn a ma1dehyd es[J].Eur J Phar m aco,l2006,53(3):270-275. [24]Ka H,Park H J,J ung H J,et a.l C i nna mal dehyde i nduces apoptos i s by

ROS-m ediated m i tochondri al per m eab i li ty trans iti on i n hu m an pmm yel o-cytic leuke m i aHL-60cells[J].Cancer Let,t2003,19(2):143-152. [25]Seo UK,Lee YJ,K i m J K,et a.l Large-s cal e and effective screen i ng of

Korean m edici nal p lants f or i nh i b it ory acti vity on m atri x m etall op ro-

t einase-9[J].J E t hnophar m aco,l2005,97(1):101-106.

[26]席丽艳,李鶴玉.肉桂醛体外抗真菌作用初探[J].中华皮肤科杂

志,1989,22(1):24-27.

[27]邱世翠,李连锦,刘云波,等.肉桂体抑抗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

医国药,2001,12(1):13.

[28]李京晶,籍保平,周峰,等.肉桂挥发油的提取测定及其抗菌活

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8):64-67.

[29]刘伟华,孙晓菊,张立群.薄层扫描法测定肉桂中桂皮醛的含量

[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358-359.

[30]李玲玲,袁文杰.肉桂油气相色谱与气质联用分析[J].药物分析

杂志,2000,20(2):116-118.

[31]刘莉,刘怒云,刘强.气质联用法分析肉桂普通粉及超微粉

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中药材,2008,31(3):379-381. [32]李同芬.肉桂中桂皮醛的导数光谱法测定[J].中成药,1994,16

(3):16-17.

[33]张庆生,王宝琹.复方肉桂合剂中肉桂酸的H PLC测定[J].中国

中药杂志,1994,19(6):349-350.

[34]宋建平,谭晓梅,朴奉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桂皮中肉桂酸含

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2,12(3):182-183.

[35]过玮,宋俊峰,李焕妮.肉桂中肉桂酸的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

定[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4):3-5.

(收稿日期:2009-02-23修回日期:2009-03-25)

874Guangx iM ed ical Journal,Jun.2009,Vol.31,N o.6

中药化学试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单糖及低聚糖生物碱盐游离生物碱油脂 粘液质苷苷元、树脂蜡 氨基酸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水溶性有机酸挥发油 第二章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习题】 (一)选择题 [1-210] A 型题 [1-90] 1.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 氯仿 B. 苯 C. 正丁醇 D. 丙酮 E. 乙醚 2.与水互溶的溶剂是 A. 丙酮 B. 醋酸乙酯 C. 正丁醇 D. 氯仿 E. 石油醚 3.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A. 乙醚 B. 丙酮 C. 甲醇 D. 乙醇 E. 丙酮/甲醇(1:1) 4.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 5.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7.下列溶剂亲脂性最强的是 A. Et 2 O B. CHCl 3 C. C 6 H 6 D. EtOAc E. EtOH 8.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 Et 2 O B. EtOAc C. CHCl3 D. EtOH E. BuOH

9.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10.下述哪项,全部为亲水性溶剂 A. MeOH、Me 2 CO、EtOH B. n-BuOH、Et 2 O、EtOH C. n-BuOH、MeOH、Me 2 CO、EtOH D. EtOAc、EtOH、Et 2 O E. CHCl 3 、Et 2 O、EtOAc 11.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 A. 生物碱 B. 叶绿素 C. 鞣质 D. 黄酮 E. 皂苷 12.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 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 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 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 13.不能以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剂的提取方法是 A. 回流法 B. 煎煮法 C. 渗漉法 D. 冷浸法 E. 连续回流法 14.以乙醇作提取溶剂时,不能用 A. 回流法 B. 渗漉法 C. 浸渍法 D. 煎煮法 E. 连续回流法 15.提取含淀粉较多的天然药物宜用 A. 回流法 B. 浸渍法 C. 煎煮法 D. 蒸馏法 E. 连续回流法 16.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选用 A. 回流提取法 B. 煎煮法 C. 渗漉法 D. 连续回流法 E. 蒸馏法 17.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A. 煎煮法 B. 分馏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盐析法 E. 冷冻法 18.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肉桂的鉴别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肉桂的鉴别 【性状鉴别】 ①呈浅槽状、卷筒状或板片状,长30cm~40cm,宽或直径为3cm~10cm,厚约2mm~8mm. ②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时可见灰白色的地衣斑。 ③内表面红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 ④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侧呈棕色而较粗糙,内侧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的线纹(石细胞环带)。 ⑤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微甜,辛辣。 以不破碎、体重、外皮细、肉厚、断面色紫、油性大、香气浓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为佳。 【显微鉴别】 横切面 ①木栓细胞数列,最内一层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木化。 ②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 ③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石细胞的外壁较薄,具壁孔及孔沟;石细胞层外侧有纤维束存在。 ④韧皮部约占皮的二分之一厚度,射线细胞宽l~2列,细胞内常散在多数考,试大网站收集细小针晶;厚壁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或2~3个成群;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为大;粘液细胞亦较多。 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粉末:红棕色。 ①纤维多单个散在,少数2~3个并列,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长195μm~920μm,直径25μm~50μm,壁极厚,纹孔不明显,木化。 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直径32μm~88μm,壁常三面增厚,一面菲薄,木化。 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色油滴状物。 ④草酸钙针晶较细小,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呈短杆状。 ⑤木栓细胞多角形,一边较薄,含红棕色物质,细胞壁木化。 ⑥淀粉粒极多,圆球形或多角形。 【成分】 含挥发油1%-2%,并含鞣质、粘液。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

肉桂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肉桂 药材名称: 肉桂 拼音名称: ROUGUI 别名: 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菌桂、薄桂、桂。 科属: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产地: 分布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 性味: [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中成药: 共有521种中成药使用肉桂:复方二氧化钛乳膏复方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胶囊复方二氧化钛软膏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庆余辟瘟丹壮骨追风酒壮骨药酒等。 应用: 1、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

精遗尿等,多与附子、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肾气丸、右归饮。若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可用本品以引火 归源,常与山茱萸、五味子、人参、牡蛎等同用。 2、用于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 荜茇等同用。治脾肾阳虚的腹痛呕吐、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常与附子、人参、干姜等同用,如桂附理中丸。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本品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本品颇为常用,多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可与附子、干姜、川 椒等同用。治阳虚寒凝之阴疽,亦取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通脉, 可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 4、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适加肉桂,能鼓舞气血生长。 配伍效用: 1、肉桂配伍黄连:肉桂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功擅温补肾阳;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泻心火。二者伍用,寒热兼施,共奏泻南补北、交通 心肾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遗精等症。 2、肉桂配伍黄芪、当归: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黄芪补气、托毒、生肌;当归补血、活血。三者合用,有温补气血、托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疮疡溃烂、日久不敛属阴证者。 3、肉桂配伍熟地:肉桂甘热,温阳通脉,培补下元之阳;熟地甘润,滋阴养血,培补下元之阴。二者合用,有滋阴助阳、养血通脉,培补下元阴阳之功效,用于治疗下元虚损、肾气虚衰而引起之小便不利、四肢发冷、腰膝酸软、男子 阳痿、遗精,女子宫寒不孕。 用法用量: 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未冲服,每次1~2G。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肉桂畏赤石脂。

中医: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川贝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就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希望能帮助基层医生正确认识和应用川贝母。 一、川贝母的历史沿革 (一)川贝母的本草记载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历代本草至《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自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用来治疗痰嗽、心胸郁结、肺痈、肺痿、瘿瘤、痈肿、疮疡,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浙江产贝母称“土者”,四川产的称“川者”。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张璐《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像山者微苦又次之。”此处“西者”据考证极有可能为新疆产贝母(伊贝母),像山贝母为浙江产之浙贝。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川中图者,一叶一茎,叶颇似养麦叶。” 《本草求真》概括“小者川贝母,甘苦微寒,滋润大于清别,后世一直沿用”。 《中国药典》自1963版开始收载川贝母,1977年版药典起指定四种专属品种一直延续到2010版药典前。2010版药典中又收录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作为药材来源。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项下规定: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二)川贝母的命名沿革川贝母的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现代又有根据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蒜贝等。 二、川贝母的临床应用 (一)川贝母的经典方应用《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下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也。以上使用必以川者为妙。” 川贝母具有苦寒之性,有清热化痰之功。用治肺热咳嗽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二母散;兼有甘味微寒,尚能清润肺燥,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治阴虚燥咳,常与杏仁、麦门冬、紫苑等药同用,如贝母丸;还可用治老嗽咳血,常与天冬、沙参、百部等药同用,如月华丸。 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的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其功能与主治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用法与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二)川贝母的现代组方应用随着人们对川贝母的应用,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现代临床不断地涌出新的应用:王晓杰临床以川贝母为主治疗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服药2周腹水全消,食欲增进。陈晋宇在1年多内,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另外,川贝母与当归等组成配方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由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组成的咳安含片用来治疗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

2015版药典川贝母原药材质量标准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川贝母质量标准规程,确保原药材质量检验过程的规范、统一。 2.责任 本文件由质量管理部负责起草,QA和质量管理部经理审核,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质量管理部负责实施。 3.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药材川贝母的质量检测。 4.内容 4.1. 品名川贝母 4.2. 拼音 Chuanbeimu 4.3.【物料代码】01046 4.4.【标准来源】《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第36页。 4.5. 来源/供应商详见《供应商审计标准管理规程》(YP-SMP-08-0027)附表主要物料供应商名单。 4.7.技术标准 4.7.1.【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Hsia、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 Fr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P .Y.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et S.C.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4.7.2.【性状】 4.7.2.1.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见的心牙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4.7.2.2.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 cm,直径0.4~1.6 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牙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4.7.2.3.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 cm,直径0.5~2.5 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 cm,直径1~2.5 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4.7.3.【鉴别】 4.7.3.1.显微鉴别《显微鉴别检验标准操作规程》(YP-SOP-08-8004)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4.7.3.1.1.松贝、青贝及栽培品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时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μm。 4.7.3.1.2.炉贝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

第一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分析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法-提取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 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水蒸汽蒸馏法 升华法 固体Δ气体冷固体 如樟木中樟脑、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优点:a、提取效率高 b、成分不被破坏<不需加热) c、无残留溶剂 d、可选择性分离 超临界流体 4×104KPa) 分子量越高,越难提,分子量200~400较易提。 2、提取压力、温度与溶解度:在临界点附近,温度、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使SF的性质

【推荐】《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 F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生用。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 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 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 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 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本品能清热解郁, 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 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 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 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 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 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 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 ~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 宜用。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别名象贝母。

桂皮药用价值

桂皮药用价值 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芳香可口,进而令人食欲大增。 优质黄桂皮 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添加桂皮,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因年老而引起的Ⅱ型糖尿病。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桂皮能够重新激活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大大加快葡萄糖的新陈代谢。每天在饮料或流质食物里添加1/4到1匙桂皮粉,对Ⅱ型糖尿病可能起到预防作用。桂皮含苯丙烯酸类化合物,对前列腺增生有治疗作用,而且能增加前列腺组织的血流量,促进局部组织血运的改善。桂皮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通常在冬季进行采收,阴干后即可入药。同时桂皮还有药用功效,中医认为,桂皮性热,味甘辛、气芳香、无毒,具有暧胃祛寒活血舒筋、通脉止痛和止泻的功能。主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等疾病。[4] 受潮发霉的桂皮不可食用。用量不宜太多,香味过重反而会影响菜肴本身的味道。桂皮香气浓郁,含有可以致癌的黄樟素,所以食用量越少越好,且不宜长期食用。桂皮性热,所以夏季应忌食。桂皮有活血的作用,孕妇少食。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大热,味辛甘,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脾、肾四经。 【功能主治】 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①《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 ②《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 ③《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药理作用】 桂皮中所含桂皮醛、丁香油酚的药理见肉桂及丁香条。 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人群

川贝母2015年药典

川贝母 Chuanbeimu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3'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 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var. wabuensis(S Y.Tang et S C.Yue)Z.D.Liu,S.Wanget S.C.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人,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松贝、青贝及栽培品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式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 μm。 炉贝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2)取本品粉末lOg,加浓氨试液lOml,密塞,浸泡1小时,加二氯甲烷40ml,超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杂质)。 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 lignans 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volatile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estersaponins)。 prosapogenins)。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着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steroidal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 (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氧化物的生物碱。 hydrolysable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 condensed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 (渗漉液),渗漉筒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 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

川贝母粉的功效与作用 [川贝的使用方法]

川贝母粉的功效与作用[川贝的使用方法]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川贝的用法。 川贝的用法 1.梨切片,川贝要砸成粉末,放在水里然后倒入川贝一起煮,煮30-40分钟就好了,把梨和汤一起喝了,最好加点冰糖或者蜂蜜, 2.用红梨,把红梨的顶去掉把川贝放进去再盖上,配白茅根30克,陈皮15克一起煮,等梨炖好了一起把梨和川贝一起吃掉,把药汁一起喝了。 3.川贝取粉直接白开水送服。 4.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以在发作之前把川贝+蛤蚧+西洋参打粉装胶囊预防。效果不错。 5.用苹果,去掉苹果顶部,在把苹果的心挖掉,然后放入川贝和冰糖,在放到水中煮熟,熟后一起饮用。 川贝的功效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镇咳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实验,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kg灌胃,30分钟时镇咳作用最强,止咳率大于50%,1小时后作用开始下降,直至2小时仍有显著作用;按/kg及/kg给药,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组织培养川贝与商品川贝具有相似的止咳化痰效果。 川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经口给药,每鼠~,均有明显镇咳效果。自川西北地区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贝母中提出的总生物碱和贝母皂甙Ⅰ、Ⅱ、Ⅲ号,采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实验,生物碱未见镇咳作用;贝母皂甙Ⅱ号/kg灌胃,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的潜伏期,表现镇咳效应。 另有学者用戊巴比妥钠15mg/kg及苯巴比妥钠75mg/kg给猫混合腹腔麻醉,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出典型而稳定的咳嗽反应,经腹腔注射皖贝的醇提物4g/kg,每隔20分钟按原条件刺激。结果显示,用药后猫的咳嗽强度和咳嗽次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60分钟产生显著的镇咳作用,持续2~3小时。皖贝与川贝比较,两者镇咳作用无显著差异;而皖贝与浙贝比较,前者的镇咳作用明显优于后者。故皖贝可作川贝的代用品。 川贝橘红喉片祛痰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家种、野生、组织培养的川贝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家种及野生川贝母200%流浸膏25ml/kg,川贝母生物碱/kg 及贝母皂甙Ⅰ~Ⅲ号/kg,均有较明显祛痰效果,其中以生物碱和皂甙Ⅲ号的作用较强。给小鼠腹腔注射/kg组培川贝和野生贝母水剂,也同样具有祛痰作用,给药后1小时为作用峰值,2小时后作用下降,按/kg及/kg给药,其祛痰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给予大鼠皖贝醇提物15g/kg灌胃或总甙26mg/kg口服,结果表明,给药后呼吸道分泌量显著增加,总甙最小有效量为12mg/kg,最大有效量为59mg/kg,在此范围祛痰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给猫静脉注射川贝碱/kg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也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可致血压下降。 3.抗菌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