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无用论

教师无用论

教师无用论
教师无用论

教师无用论

李恩兴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里,何为教师,能说会道即可为教师,能照本宣科即可为教师,在中国的教育里,“假教育”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即大多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选择缺乏知识分子特征的教师,因为“假教育”无需教师的思想和个性,而只要求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训练的皮鞭高高举起。因此教师是无用的,因为教师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训练之鞭举起来训练学生,此外别无他用。故言之,谁都可以做教师——只要他有一只手,并且会把鞭子举起来即可。

如果有人把教师比喻成善良的天使最道德的职业那就错了,大多数的教师们并不是全心全意的为孩子们服务的。

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如果说教室是美丽的城堡,而城堡里有主人、仆人和神灵的话,那么老师就是主人,学生是仆人,考试分数是神灵。每隔一段时间,主人都要带着仆人跪拜神灵,若有些微不敬,就会遭到惩罚。在神灵面前,主人的工作就是上课,上课为了考试,考试为了评比,评比则更有利于主人管理。在神灵面前,班主任之间为了一分两分,争得面红耳赤,这是向神灵表忠心的好时候。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好,但必须和分数的关系好,这是一条硬道理。

就教师的教学心理上看,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一方面,有的教师恨不得把平生所学一下子全部倒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爱戴且仅有极少数。这个时代,信息变化太快,学生的思维观念变化太快,经常的情况是:学生说什么教师听不懂,教师说什么学生也听不懂,但是双方假装听懂了,他们很难受地交流着。另一方面,在现代金钱利益观较重的中国社会上,一个根本不知道学生想什么的教师,一个看学生很远而看金钱很近的教师,一个高举着中国教育的大旗训练铁鞭却大讲“为了学生未来”的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上课就过的教师,不计其数,暂举一例罢,在教师群里发现,教师不顾自己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所学内容,而忙着外围去办补习班,去教会其他的学生,试想中国教育之未来该向何方。

关于教师质量的探索,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每当遇到枷锁性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质疑教师能力的时候,教师总会丢出这样一段话,记得我的班主任也曾提起过,“|为什么别人怎么都会就你不会”,当时的我或许是在埋怨自己的无能罢,而后观之,事情并非如此,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事情就截然不同了,教师嘴里所说的别人到底是几个人,在班上占据比例多少,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此深有体会罢,于是,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在一个班里,只要能有一个人能听懂教学老师的讲课,那么那个人就能当我们学校的教师,还是说得让大多数同学都能听懂老师讲课的教师方可为教师。虽然同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确实学生的智商方面应该会有偏差,但是大多数人的智商应该均为普通人的智商值,如果说仅有少数人可以懂,论理来说,偏差如此之大,似乎还不太符合情理罢。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罢。

有些教师们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罢,觉得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多么地重要,他们根本不知道“自教自学”也叫“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下,好多孩子错误地认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该学什么,而失去了这种自学的能力。不久前有个小学生问我这样一道数学题,小明出门买可乐和汉堡,一共买了九份,其中可乐一瓶3元,汉堡一个5元,一共花了29元,我列了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假设可乐为x,汉堡为y,很容易得出3x+5y=29,x+y=9就能解决问题。但他却说这样不行,原因是“没学过”你写的这个。我不理解什么叫做“没学过”,于是我问他,难道只有课本上印过,老师教过,才叫“学过”?他说是。我教他这的方法。接下来他没用一个小时,就学会了方程组并非常方便地解决了后面的所有题,不过令我郁闷的是,最后他仍没敢用我教的那方法在作业本上写。就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便不会自己去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老师就像一个母亲,而学生就仿佛是一个婴儿,不断的

吮吸着老师的乳汁,直到吸干为止,而不会去做别的。

还有的一种老师,就是老师对学生不闻不问,不去解答学生的疑惑,亦或是没有时间,于是多数学生逐渐选择了逃避,遇到不会的就害怕,久而久之,一个个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最终形成了不会考试,当老师问起,学生又感到害怕,而不敢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对教师逐渐丧失了信心,考试的连续不佳,使得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因为根本争不到较为前面的席位,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为转向网络游戏等平台,拿到MVP和ACE 等获得自己所谓的成就感,并以此获得快乐。

综上所述,中国的绝大部分教师是无用的,中国的教育部门永远不会为学生提供完美的老师,只会给受过训练的拿起鞭子的老师,并大声喊着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为了祖国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反观之花草,已逐渐枯萎,何来参天大树。观之现代社会,即使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悬崖峭壁也能生长出几棵古树一般,而中国需要的不是那几棵古树,中国只是因为人多才可出一两个金子罢了,需要的是一片森林,一片绿色,一片旺盛的花和草。如果说阳光和雨露代表教育部门和教师的话,希望他们好好的照顾这片教育的土地。“老师无用论”有些道理,也不要去“为了革命而奋斗”,要知道,在这个多数服从少数的社会里,少数人可以利用多数人来进行镇压,坚持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五四青年还存活于这个世上,五四青年的光辉重照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论读书议论文范文-驳读书无用论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读书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驳读书无用论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

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近来,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出版了一部《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着作。他在书中列举了教育无用论者对教育的种种批评。他指出,“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他通过探讨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的本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他指出,导致教育无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不由教育自身决定的,有些是需要教育通过改进加以克服的。在谈到有人认为教育事业毫无功效可言时,科顿姆指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哪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u·在此基础上,科顿姆提出了其教育无用性的思想。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教育功用的错误理解。科顿姆的思想为我们看待教育的作用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教育无用论的观点及其批判 科顿姆在序言中分析了教育无用论产生的历史及原因。教育无用论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一直盛行于西方文化史。虽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采取的形式不同。但教育的意义往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当社会的某方面出了差错时,人们很容易将其归罪于教育。

一)教育不能培养人性和爱心科顿姆一开篇就提出,教育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变得仁爱为什么当得知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道德败坏者时,人们都会为之震惊正如人们所批评的那样,一位英语教授会在学生向他求助的绝望的信中用红笔标出语法错误;一位全神贯注于思考神学问题的神学研究者,会无动于衷地从街边的乞讨者身旁走过;一位经济学家会对任何事物的价格了如指掌,但对它们的价值却一无所知。科顿姆指出,这种认为教育工作者一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观念,是一种对教育者理想化的观念,这可以依靠简单观察、常识判断以及民众的敏感性得出。这种观念,“愚蠢之至、危害极大”。埘二战时期,德国以及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的狂热支持表明,教育和知识不能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它们反而已经转变成随时去为邪恶力量服务的工具。纽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一回事,而美德是另一回事”。”1教师要依靠表演来发挥作用,他要装作一个有别于其内心深处知识观念的人。那么,对教师的虚构捏造加以附和的学生,不一定就是获得了真理,更不用说获得某种普遍的人性。 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有关知识和“爱”不相容的科学观点,得到了教育无用论者的广泛认同。爱和理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事实上,爱的概念只能凭借其无用性才能看到其功效:“我爱你”根本不能也不应该希望证实任何东西。 二)教育缺少实用性教育缺少实用性,是教育无用论者批判教育的核心论点。科顿姆对它进行了深入剖析。功利历来是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利益成了时代伟大

论大学教育的价值

论大学教育的价值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句话特别流行—“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而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我却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例如流行感冒。 有人说,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基础教育,专业性不是很强。上大学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其实这只是一个表象,看看你身边,上过大学和没上过大学的,怕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说大点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不一样。所以,有句话讲得好:“上大学后悔三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 2002年芝加哥大学的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开学典礼上所作的演讲《教育的目的》中曾经说到,“受教育比不受教育要好。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好的。教育不是那种有可预测的目的的东西。除了它本身,它没有目的可言。教育没有目的。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 安德鲁·阿伯特教授既然说教育是没有目的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学生忘记了所有他们所学的知识,剩下的便是教育的本质了。 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贾馥茗女士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曾经提到:真正的教育,其责任是必须引导学习者以成人为务,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 有个莘莘学子未进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曾经问到:好多人都说上大学没用,那为什么没有把大学取消呢?那是因为,认为上大学有用的人,比好多人要多很多。 其实说上大学没用的人,大多是在学校里没有好好上课,没有认真读书或者说读错了书的。你可以问问那些说上大学没用的认真上过几节课,对他所学的专业有怎样的认识,或者是让他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肯定回答不上来。不要被那些“伪大学生”所蒙蔽。相信大家很少见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那些高材生说上大学无用的,因为他们真正努力学习知识了,而且也学到了东西。而现在全国很多普通高校的现状是:多数人专业课不学,课外书不看。游戏电玩上瘾,恍然三四年过去,发现什么都没学会,到社会上处处碰壁,才会发牢骚说:上大学无用!其实他没权利说上大学无用,因为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压根没好好学习。 他们所谓的三四年的学历,完全就是混一纸文凭。 大学生活看似浑浑噩噩,其实不然。高中所学的东西与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东西永远不会是一样的, 在大学,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例如你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社团来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等到毕业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一个高中生的差距了。大学是我们从学生到社会人的一个过程,在大学你要学的不仅仅就是课本中的知识了,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学会一门生存的技能,为你的未来打个好的基础,大学文凭也将成为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毕业后的工作不一定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因为这得看个人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 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 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 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 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 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驳“读书无用论”_高中议论文1000字

驳“读书无用论”_高中议论文1000字 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能够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我的潜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 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适宜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潜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我的潜力兴趣确定了自我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习,够用就好。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潜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潜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立刻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潜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期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

浅谈“读书无用论”

浅谈“读书无用论” 多年来有关中国教育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关缩短学制、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然而近年来有人抛出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把中国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高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首先,这与中国目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变,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满堂灌,加之繁琐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满腔的学习兴趣转变成学习压力,唯分数论在各中小学大为盛行,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偏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还有大学本科依然是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这就与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失业,当人们发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就为“读书无用论”找到了借口。 其次,读书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逐渐多元化,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加上人们手头上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放弃读书去搞投资,趁着中国发展的黄金几十年,很多人因此发

了财,于是一些当时坚持读书而不去搞投资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不读书而去搞投资的人时,难免会产生抱怨,而那些去搞投资的人也当然会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于是乎“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了。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的,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家里有两姐弟,学习成绩优异,其父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只剩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赚钱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姐弟两读书了,而且当地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母亲不会让这姐弟两读书了,因为她是个文盲,应该不会重视教育吧,可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倔強的母亲,她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的孩子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都被母亲严厉拒绝了,而她则一个人长年外出打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干活勤快,还是有工厂抢着要,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跟她在同一工厂打工的未知情的工友们都说,这女人太能吃苦了,生活极度节俭,干活又十分勤快,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大学毕业。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姐弟俩中,姐姐是学医的,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某知名医院当医生;而弟弟是学理工类的,也凭借着优异成绩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试想,如果当初这位母亲不坚持供这姐弟俩读书,他们能有今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只能成为山沟里一名朴实的农民,重复着祖辈们昨天的故事。然而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导读: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文/言偃 1 最近,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几乎每天都有新话题上热搜。 前几天看到一个热搜,关于女主对女子读书无用的反驳,觉得很有道理。 在剧情里,奶奶劝明兰:“读书,毕竟不是女孩子的分内事。” 但生于古代、长于深闺的女主明兰,却说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话,就是骗人的。 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 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虽说这一番言论有些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本质,即使放在现代也不过时。 读书无用,从来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2 还记得之前朋友圈盛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先给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

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问,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很明显,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第一份的人,而熟悉第二份的人。 最后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的落榜秀才。 得出结论:会读书的人并不一定混得好,而读书考试不行的人,还更容易成功。 无数拥护“读书无用论”的人,转了这个段子,借此打脸那些认为“读书有用”的人。 的确,光看这份名单,这个结论真的很难让人反驳。 但是落榜秀才和状元,成功后面的问题,不应该被忽略。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约11万名进士。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 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反观历史上的落第秀才呢?数不胜数。 其中能出现流芳千古的人,不足为奇,关键是,比例是多少呢? 可能是0。1%,抑或0。01%。可以说这些被历史铭记的落第秀才,纯属小概率事件。 用这样两份名单,来证明读书无用,说到底就是一种易得性偏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富县沙梁中学申余忠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这些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再加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考核,迫使教师不得不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扎扎实实的原因。尽管上级部门也会时常提素质教育,比如近年推行的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等,但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降低其它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挤用学生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机能。上面检查时突击完成活动任务的计划、记载,检查的风一过,继续盯紧分数不放松。继续训练考试“机器人”。 教育的本意就是素质教育,在“教育”前赘上“素质”二字,是为了区别“应试教育”,矫正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更加突出和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育人还是育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教育者眼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高分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有人戏说“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就是应试教育下师生对分数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被普遍采用,对学生反复进行考试训练,研究考试技巧几乎成了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被动学习、被迫考试,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育。“高中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有详细要求,在“培养目标”里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 础,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严格实施课程方案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

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国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发展 过去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中小学教育以“应试”为主,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像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规格,一个标准生产出来。但世界是多彩的,社会是多元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在以后对诸多方面都有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国家管理 政府资金:加大资金支持,提供一些设施,使进行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对农村地区加以扶持。 机构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将素质教育摆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促使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分标准的改变。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 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充分发挥教育拨款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二,学校管理 教育观念:不再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紧箍咒”来念,把教职工福利待遇与学生分数挂钩。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程的设置:这方面主要是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各个学校将从自己所肩负的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等实际情况出发,各有特点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叉,使学科间的整体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拓宽了专业口径,开阔了科学视野,当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学科课程。 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

驳读书无用论

潘穗琳11208990720 1286-3班 驳“读书无用论” 我对于“读书无用论”一直是持反对意见。 我一直相信,只有用不好知识的人,没有不好用的知识。作家刘墉说过:“这世界上可能有投资而落空的事,却没有白做的学问。” 一,界定标准。 我认为关键在于对“有用”和“无用”的界定认识。我理解的是,我不喜欢但有利于我,为“有用”;我喜欢但暂时看不见它的物质效应,为“无用”;我不喜欢且无物质效应,且给我带来危害,为“垃圾”。同样是垃圾,如管理学,于你或许是“垃圾”,于我是“有用”。如日语学习的书籍,于你或许是“垃圾”,于我是可能“有用”,但一定“无用”。我为了兴趣而看,非有很强烈的目的。 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不学是否有严重后果,如果有,就不能算“无用”。比如大学必修课,再不喜欢,只要你还想顺利毕业,它就“有用”。 另外,有用无用不是你现在能知道的,举几个例子: 经济学的本科生常常会觉得数学以后没用,结果一不小心读了硕士,发现尼玛到处要用数学,会不会后悔本科时没有好好学数学? 自己去的是民营企业用不到英语,结果公司不断壮大出现了出国外派的机会,面对自己寒碜的英语你好意思申请么?会不会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学英语? 不少学理工科的人觉得语文没有用,结果工作后总要写汇报,升职了还要做演讲,你说语文有用没用? 所以,不能说我们读书无用,因为你不知道所学是否有利于以后工作生活;不能说我读的书无用,因为每个人对“有用”和“无用”的范围界定是不一样的;不能说以后用不到的知识无用,因为我们需要学成然后达到毕业标准并顺利标准。

所谓读书无用,我想是基于功利心上来说的,认为现在学的知识以后不会用到,所以不必学。就算这种逻辑成立,如果每次在你发现某个知识有用的时候,你都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到够用的程度,那当然可以。但是,这种理想状况存在吗? 很多人也把有用定位技术层面的,就是直接告诉你”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我觉得这些东西确实是每个人都很需要的;但是私以为,要走得更远,你还需要学习一些没那么功利的,比较基础但却是更为深层的知识。 其实反过来,功利心应该成为学习动力。因为学习会有个“反馈机制”——选择方向----开始投入----取得成果----建立信心----更加投入----扩大成果----增强信心……如此良性循环,这种正反馈会引导你持续前进。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各行各业所需的知识也不同,但真的没有白做的学问,现在学一些东西,不仅仅让你以后有谈资,更重要的是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能有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通过这样区分知识有用没用,的确是个功利的,目光短浅的,有害的,狭隘,土鳖的行为。但是现在应该思考的,并不是哪个知识有用没用,而是在现在接触到的这些知识都有用的前提下,如何安排时间调动精力学好他们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有多大,能用到的知识有多么多。如果你只是想做个游戏宅男,学会泡面,学会打怪升级就够了;你想只是做个耕作的老农,学会耕田除草日出而作就够了;你想只是做个你的职业领域的单纯的“工匠”,学好一些专业技术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想立足自己所在行业,成为精英,成为融会贯通的“大家”,那有用没用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学呢。 所以,我也认同“大学的课程过多,必然有所取舍。”的说法。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取舍标准,你的取舍标准未必适合别人。坚持自己的选择。以功利的心态去学习,没什么错的,怕的就是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还不去学习,那就无话可说了。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但是很多人因为自身惰性,觉得有用的东西就是那些他们觉得做起来简单不费脑的东西。更现实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在他们觉得有用的事上根本做不到他们想象中的认真。我的想法是【不要因为那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去原谅自己的无知与懒惰。】

培训无用论

培训无用论 快车毕业生人力资源网讯尽快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要知道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它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资源与活力。当然,现在也不乏有大量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且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中国的培训市场,你会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甚至有不少企业正在走入培训的误区。 培训无用论 培训无用论直接导致企业领导对培训不重视,不参与,缺少实际投入。 培训无用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无用论,即:企业根本不需要培训,更不需要请专门的培训老师来给员工上课。这样的企业认为培训不能增强企业员工才干,反而是耗费员工工作时间,耗费企业资金的表现;另外一种是间接无用论,管理者认为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已足够企业使用,培训只是增长员工多余的才干,对企业没有多大益处,即投入小于产出。基于这两种观点的管理者,不是对培训拒之门外,就是把培训当作是一种企业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形象宣传,仅是做给员工或竞争对手看,而没有实际的投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企业的学习观念还没有改变,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终生学习和动态学习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现阶段的企业培训大部分是外包给公共管理培训机构(包括各大管理院校和培训中心),培训公司因循守旧的传统培训模式使培训变得单调,缺乏效率,进而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培训逐渐丧失信心。但是,在这个环境急剧变化、竞争非常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太快的时代,如果不跟上时代发展,不充实自己的企业,员工不培训,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僵死一团是难免的。也许有人会说:要改变现状,可以通过招聘新的员工来增强活力。但实际上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方法,新聘员工不是被老员工同化,就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使企业发生转机。企业如果要彻底解决问题,只能从内部着手。而对于那些培训机构,我们则要要求他们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主动提供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从企业内部着手,进行人才开发,使企业增强活力、竞争力,从而使培训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有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企业对培训不进行实际的投入,

[高分子材料] 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2017-07-27 以下文章来源于槽值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AHAHAGAHAGAGGAGAGGAFFFFAFAF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AHAHAGAHAGAGGAGAGGAFFFFAFAF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 报》/《人生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AHAHAGAHAGAGGAGAGGAFFFFAFAF

浅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浅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取消这种差异;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无法也没必要取消这种差异,作为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由原来的单一评价变为素质综合评价,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却严重影响着素质综合评价的落实,制约着新的评价方法的落实,必须加以变革才能使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 新课程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一、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 人生而平等,之所以会出现先进和落后之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的原因,既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又包括教育者的因素。作为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学生,教师的评价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因为学习和考试不能划等号,学习应关注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则关注考试的功利目的。 二、评价应饱含激励,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老师们,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饱含激励的加以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得到了向上的力量。但是,赞赏也应有“度”,千万不可滥用,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浮躁,那么还会在乎表扬吗? 教师的评价,要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即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价值的积极向善性,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综合能

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摘要】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一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所逼的。社会舆论认为不升学就是读书无用,这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所致,在升学教育模式中,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顺利升学达到目的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应对这一模式,不把升学作为追求,读书就是无用的,如果升学失去价值,读书也就失去价值。 【关键词】读书掇学无用就业 我是西部贪困地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一直以来,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们进行的都是正面的教育。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种悲哀。但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就拿我们学校来说,2006年高一招了630名学生,到高二时就只有512名,将近有100多名学生掇学,2007年的高一新生才过了一个学期,就有87名学生掇学,掇学率比较高,有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的学生平均掇学率超过40%。每到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谈读书的重要性时,总会有学生说,我不想读书了,将来去打工,工资可能比你挣得多,不一定要靠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学生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现在不能再这样去考虑问题了,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他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切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农村人口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平均很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比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1977年重新恢复了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当时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六岁,从此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一时间,读书成了中国父母最舍得投资的领域之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为此,很多的农家子弟,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学习,跨入高校的大门,家庭也因此负债累累,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改变命运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说很多穷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民间也一直有《锄瘦栽松柏,家贪子读书》的说法,读书也的确曾经一直是高回报(物质、地位、声望、荣誉等)率的投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贪困家庭孩子上学有了更多的保障。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有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受益。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越贫困地区)目前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掇学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学费用与打工收入的比较等,都使得一些

教育致贫与教育无用论的原因和对策

教育致贫与教育无用论的原因和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随之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与矛盾,“教育致贫”和“教育无用论”便是其孕育而生的产物。 教育致贫是指由于个人接受学校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社会现象。这种贫穷主要表现为物质层面的经济贫困。笔者认为,造成教育致贫的原因根本有三: (一)政府层面: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失衡。 教育之所以导致贫穷,是因为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严重不足,使学校不得不收取很高的学费来维持正常的运作。义务教育的实行,从一定层面上表现出了国家对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受制于“穷国办教育”的尴尬处境,教育经费不足而无法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出现了偏离。 (二)学校层面:高额的教育费用与文凭的贬值。 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大力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膨胀,文凭的贬值,让一些人对教育产生了偏见。加之出现了义务教育乱收费、高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导致家庭沉重的教育支出负担,位置出现“教育致贫”或放弃教育。 (三)家庭层面:教育投资的偏差与毕业生人力资本失灵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父母心中永恒的情结。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为了子女成才不惜代价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消费连续几年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名列榜首。但如果这股投资热情发生了偏差,就会产生投资的盲目性与赌博心理,加大家庭的支出,导致“教育致贫”。 由于“教育致贫”的出现,随之而来,有的人便产生了教育无用的想法。无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高等受教育者的就业优势不能突显,教育无用论开始凸显。尤其以万人放弃高考为导火线,引起人们思想的震荡与混乱。 当前,“教育无用“的观点主要流行于经济落后的,在那里,大多数人认为,读书就像是在赌博,赢了,能为家里换来幸福;输了,就要用一生来偿还债务。还不如早早的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的划算。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归结于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实。 在丹尼尔·科顿姆看来, 教育无用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对教育抱有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的目的, 从而认为教育无用。如之前所说,教育无用论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教育。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职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很大程度上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很长时间来人才市场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想要从最根本上解救教育致贫与改变教育无用观念,我们应首先做到国家宏观调控,学校主动协调,家庭积极配合,只有这要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大教育难题。 (一)国家应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宏观调控。 自古以来,教育无可厚非的成为培养人才,富国强民的基础。我国最早的教育学经典《学记》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教乎”“君子如欲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可见,教育应当作为国家的第一大事来抓。教育本就是国家不可推

读书无用论起源

读书无用论起源: 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在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普通老百姓相信“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一种缺乏远见卓识的近视的小市民意识。作为社会宣传“读书无用论”,则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目前“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其表现是“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又能抬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但其后果是既有损于国家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这一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比较典型的想法是,即使大学毕业也要三个面向,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读书还有啥用场,反倒落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骂名。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这种思潮当时被概括为“读书无用论”,1969年到1972年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并上纲到是刘少奇“读书做官论”变种、封资修世界观毒害的高度,给予训斥。但由于社会大环境未发生根本变化,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志业选择。大学恢复招生(知青可以通过上大学回城),曾使得读书空气一度复苏,进学、励志之心重燃。但后来的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批教育黑线回潮等运动,很快又搞得师生双方都人人自危。 “开门办学”、“厂校挂钩”的教改,任军训、学工学农、政治学习、大批判冲击专业知识学习;课程设置也加重政治课、削减专业课,忽视基础性教育而片面强调实用性,把物理、化学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简称“工基”);用毛泽东著作、大批判文章代替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用简单化的实用知识代替细密、科学分类和体系,由教师、学生、工军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