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青海省省级优课)

《拟行路难》

鲍照

【教材分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得愁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读出作者无法排解的愁情;通过对比李白与陶渊明的诗歌,知人论世鉴赏诗歌,并感悟不同选择及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困境;珍惜现今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重点难点】

读出作者无法排解的愁情;感悟不同选择及生活态度带来不同的人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面对困境;珍惜现今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诗风俊逸像鲍参军,可见杜甫对鲍照诗作评价很高。今天就一起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鲍照,走入他的作品《拟行路难》。

二、初读文本,找出本诗的诗眼——愁。

——读,与作者相遇。

1.全班齐读诗歌,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找出文眼——愁。

2.学生自由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愁。读出作者的“愁”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读出作者的“愁”情。

三、再读文本,研读诗歌。

——品,与诗人同行。

1.诗人是如何渲染“愁”情的?

(1)前四句中直言诗人之“愁”的是哪句?——“安能行叹复坐愁”。

此句是互文句,所以作者“愁”的具体表现是“行、坐”都“叹、愁”。

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法排解。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后四句中,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排解“愁”情?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③怒吼“心非木石岂无感”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只能再举杯酌酒消愁,结果只能是愁更愁。

诗人借酌酒和歌唱《行路难》来排解愁情,依旧愁更愁,可以说是“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③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由前面“安能行叹复坐愁”的心有不平,想排解愁情,到如今的怒吼“心非木石岂无感”,怒火填膺,忍无可忍。可谓是“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诗人在诗歌最后发出“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情感急转直下,隐忍吞声,可谓是“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2.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浓重的、无法排解的愁情?

(1)请看资料链接,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资料链接】

①鲍照生平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