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第一套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的学科

2.性别同一:一个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或性别认同

4.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5.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过拮据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4)大部分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偏高

2.简述幼儿依恋发展的过程。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一 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3.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

其中环境因素中又包括社会、家庭、文化、父母的教养、学校教育等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并最终决定了儿童的智力水平。遗传和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作用。

4.按社会性程度游戏可划分为哪几类?

①无所用心的行为;②原始的社会性游戏;③旁观者行为;④独自游戏;⑤平行游戏;⑥联合游戏;⑦合作性游戏

五、论述题

1.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 分)

特点:

(1)权威型:较理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

式最理想。(2 分)

(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 分)

(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 分)

(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 分)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

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

第二套

三、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同化:指的是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4.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单词句: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四、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2.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加德纳提出的。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的评价一个人是聪敏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敏的。

3.简述婴儿的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鲍尔、斯罗夫和瓦特斯等,研究了婴儿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 周〕,又称内源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 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虽然这个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 个月起)。

4.简述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的基本观点。

赛尔曼曾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 个阶段:

第一阶段(3~7 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井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 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五、论述题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什么?学前儿童处在哪一发展阶段?该阶段儿童发展的基本心理社会任务是什么,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

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完整对绝望。

学前儿童处在第三阶段,即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而是获得性别角色。

同时,游戏也在这个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性别角色和良心。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套

三、名词解释

1.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2.情绪智力(EQ):能够准确适宜的知觉和表达情绪(例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情绪和情

绪知识的能力(如情绪在友谊和婚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调节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如处在积极的情绪中容易引起创造性思维)和控制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的能力(如能控制自己活他人的愤怒),这是一个可应用的操作性定义

3.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

4.教养方式:指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它们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法

5.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四、简答题

1、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

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2、良好的情绪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1)正向情绪和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3)情绪稳定,(4)能控制情绪冲动,(5)以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3、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有何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2)同伴是范型,(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4、提高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1)有意转移注意力,(2)自我暗示,(3)自我监督,(4)积极鼓励,(5)榜样,(6)对工作难度

的准备性

五、论述题

1.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 分)

特点:(1)权威型:较理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 分)

(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 分)

(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 分)

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

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

第四套

三、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的学科

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幼儿的理智感表现为好奇好问,故幼儿期又有疑问期之称。

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这个特定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一旦错过这个时机难以学会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也称"关键期"或"学习的最佳期"

四、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躯干-脚;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方向成熟。

2.由近及远:由身体中部开始发展,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发展越早。

3.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先大肌肉群发展,后小肌肉群发展。即先粗动作发展,后精细动作发展。

3、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4、单词句的概念及其特点。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单词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

五、论述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婴儿期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婴儿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随

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清楚和明确。

2.前运算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大约在18 个月到2 岁期间,儿童在诸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等现象中,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表征迹象。

3.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大约在6-8 岁之间,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

4.形式运算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儿童在11 岁左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使用"形式",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专注于某一论证的形式,而不被论证内容所分心。

第五套

三、名词解释

1.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地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2.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重新出现一个新的刺激,个体又会产生反射行为,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他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3.同化:指的是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4.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四、简答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争论;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争论;

4、发

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的争论;5、不同情境中行为一致性的争论;6、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的争论。

2.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过程

(1)1-2 岁,语言和思维彼此独立发展,儿童具有前言语思维和前智能言语;

(2)2-7 岁,言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监督和指导内在思维(我们对自己说话的内部声音),二是

与他人交流想法(大声说出来);这个年龄的儿童对自己大声说话,维果茨基将此视为儿童还不能区分二者的表现。

(3)7 岁以后,儿童能过区分语言的这两种功能;私密语言用于思维,成为认知发展的核心;维果茨

基认为语言和思维并行发展,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反之亦然。

3.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特点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3)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4.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

一 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五、论述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哪些?在实际教育中有哪些应用。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了符号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和言语常常是自我中心的。除了自我中心外,思维还表现出其他三个特征: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直觉性)以及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即中心化)。

这些特征要求我们在实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特征,在教育时不要设计具有可逆性或需要高度灵活性的任务,以免儿童不能胜任。教育任务尽量直观,且教育时尽量呈现单一任务,以便更好的适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直觉性和中心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六套

三、名词解释

1.顺应

意指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2.流体智力

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

3.情商

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够准确适宜的知觉和表达情绪(例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如情绪在友谊和婚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调节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如处在积极的情绪中容易引起创造性思维)和控制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的能力(如能控制自己活他人的愤怒),这是一个可应用的操作性定义

4.教养方式

指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它们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法。

5.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产生的想象。

四、简答题

1.句子的产生主要过程。

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句子发展,按照句子结构的的复杂性,有一个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再到复合句的发展过程。其中不完整句,经历了从单词句到电报句的发展。完整句经历了从简单句到复杂句的发展。

2.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域发展支架;同伴指导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布置学习任务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同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充分利用同伴指导的作用,同伴较成人更能理解儿童学习的困难,并且由于处在最近发展区,同伴指导往往更易被儿童所接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的评价一个人是聪敏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敏的。

4.健康情绪的特征。

正向情绪或积极的情绪占优势(严重缺乏积极情绪会使人变得冰冷和残酷)

情绪稳定

情绪体验丰富多样(情绪贫乏会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挫折)

正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逃避或否认或压抑)

适时、适地、适度的(以符合社会规定的"表达规则")表达情绪

能及时的、合理的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避免不良情绪(如恐惧等)随时间的

推移变得更加强烈和泛化

五、论述题

什么是怯生?影响怯生的因素有哪些?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①父母是否在场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人的特点④抚养者的多少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第七套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过拮据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

2.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3.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4.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

四、简答题

1.简述布鲁纳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哲学:布鲁纳认为儿童学好一个科目关键在于掌握的基本原则,而不仅仅是习得一系列事实。2 认知发展速度:布鲁纳强调教师可以加速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主要通过促进语言习得、帮助学生从形象表征过度到符号表征。3 表征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各个儿童锁使用的表征模式,并围绕这些模式来组织他们的教学、资源和活动。4 电脑使用,在课堂是电脑十分有用,因为电脑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架。

2.简述健康情绪的特征。

正向情绪或积极的情绪占优势(严重缺乏积极情绪会使人变得冰冷和残酷)

情绪稳定

情绪体验丰富多样(情绪贫乏会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挫折)

正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逃避或否认或压抑)

适时、适地、适度的(以符合社会规定的"表达规则")表达情绪

能及时的、合理的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避免不良情绪(如恐惧等)随时间的

推移变得更加强烈和泛化

3.简述婴儿笑的发展阶段。

鲍尔、斯罗夫和瓦特斯等,研究了婴儿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 周〕,又称内源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 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虽然这个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 个月起)。

4.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2.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4)大部分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偏高

五、论述题

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组成,即伊底(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我们可以将"伊底"理解为人格的生物成分,将"自我"理解为人格的心理成分,而将"超我"理解为人格的社会成分。

自我介于现实世界与伊底之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经过的五个性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现在性器期阶段。

第八套

三、名词解释

1.视觉偏爱: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的物体所花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地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3.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淅提高患者害怕的剌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4.性别认同:一个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或性别认同

5.智力: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皮亚杰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2)认知结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从情绪引起的动因来看,从生物性刺激-社会性刺激(如学业、人际关系、社会评定等),从直接

的刺激-间接的刺激(如语言、表象),由外部刺激-内部刺激(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强化);

2、从情绪的表现来看,从外显-内隐的,从里外一致-表里不符,从混沌-统一逐步分化,细化,精致

化;

3、从情绪的内容来看,社会性情绪逐渐增多,生物性情绪体验减少;

4、从对情绪的意识和识别连看,从无意识的情绪状态-能感受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能识别和感

受别人的情绪状态;

5、从对情绪的控制来看,从盲目冲动-受外部控制-自我控制,逐渐学会自我按照社会需求的方式适时、

适地、适度的表达情绪和行为。

3.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婴儿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①分不清自我与客体;②开始吧自己从客体世界中区分出来;

③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④开始吧自己单做主体来认识。

4.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阶段

据柯尔伯格的研究,人们一般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 岁)、(2)

性别稳定性(4~5 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齡变化而变化,(3)性别一致性(6~7 岁),即懂得人

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转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并说明学前儿童所处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

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完整对绝望。

学前儿童处在第三阶段,即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而是获得性别角色。

同时,游戏也在这个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九套

三、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认同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认同。

2.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自我同一感

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4.对抗性条件作用

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剌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谕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5.单词句: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如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和机构(如少年宫、科技活动站),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2.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

(1)埃里克森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着眼于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单从某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来研究儿童,这种整体性研究的观点值得借鉴。(2)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如:他认为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由自

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矛盾或危机;儿童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或者是解决矛盾,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或者解决不劣氍盾,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发展不是一次便能完成好,一个阶段的任务未完成好,虽然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但它可以通过自我补偿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继续解决。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以后的阶段仍要接受新的考验。(3)埃里克森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劣肟个发展阶段的

任务,还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教育中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同伴、教师的作用,社会的作用.还对游戏的作用作了专门的研究与论述。(4)埃里克森虽然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理论作了重大修改,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伊底移向自我,并十分重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以及从某些具体的问题来看,埃里克森仍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5)埃里克森描述了

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

3.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生物学因素(荷尔蒙;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社会化因素(父母;教师;同伴;媒体)

4.简述依恋的发展过程。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

一 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 分)

特点:

(1)权威型:较理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

式最理想。(2 分)

(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 分)

(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 分)

(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 分)

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

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

第十套

三、名词解释

1.性别角色认同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认同。

2.移情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观点采择

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能力。指个体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思维和情感的能力

4.攻击行为

指对另一个人有目的的欺辱和伤害的行为。

5.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这个特定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一旦错过这个时机难以学会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也称"关键期"或"学习的最佳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我们根据一些研究,把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归结如下:(1)对照料者(父母〕的依恋为婴儿提供

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2)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3)

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儿童个性是

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

2.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有哪些?

托马斯和切斯的儿童气质类型分类: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3.同伴的作用有哪些?

答: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 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4.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

答:1.有意转移注意力2.自我暗示3.自我监督4.积极鼓励5.榜样6.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在最初的阶段(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在第二阶段(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人们应该满定自己的需要,并让别人也这样做,做事"公平"或组成平等的交换。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在第三阶段(阶段3、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已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关心。一般说来,很强调遵守大多数人刻板的思想或"自然"的行为。作为认知曰益得到发展的反映,隐藏在行为后面的意图,在这个阶段显得很重要,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在第四阶段(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阶段5 和6),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因为这些原则有内在的正确性而不是由社会确定它们是正确的。

第十一套

三、名词解释

1.延迟满足

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这个测验是心理学家常用的工具。

2.替代强化

1.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替代强化。

3.性别定型过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的获得了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合适与男子或女子的价值观、动机、性格特征、情感反应和行为态度。这个过程称为性别定型化过程。

4.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简述依恋的发展过程。

1.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

月一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2.性别定型化理论有哪些?

科尔伯格的性别恒定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人类学理论

3.简述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赛尔曼曾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 个阶段:第一阶段(3~7 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井享阶

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 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4.简述游戏的作用。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其次,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想象性游戏中,儿童学会了解别人,还可实践一下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最后,游戏还可以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在没有成人的威胁下,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的冲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请论述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4 分)

特点:

(1)权威型:较理想,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并适当限制,支持并要求执行恰当的目标;权威型教养方

式最理想。(2 分)

(2)专制型:控制有余,爱心不足;(2 分)

(3)娇宠型:爱的不理智,控制不足;(2 分)

(4)冷漠型:缺少控制,缺少爱。(2 分)

权威型教养方式最理想。(2 分)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这样的特点:活泼、愉快;自信,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力较高的学业成就动机和成绩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具有孤僻、多攻击行为的特点。

娇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易冲动、过于依赖、缺少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攻击性强、缺乏交往能力、控制能力低下。

第十二套

三、名词解释

1.自我强化

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就自己惩罚自己

2.横向研究

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3.性别认同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或性别认同

4.比率智商

智商是一个人的测验结果(智龄)与他的年龄之比所呈现出来的关系。

5.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指导下能过拮据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简述角色采择的发展阶段。

赛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角色采择分成四个阶段:0 阶段

自我中心的观点。儿童还不能将自已对事

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例如,当问到"霍莉的父亲发现此事时,他会有什么感受"时,儿童说:"高

兴,他喜欢小猫。''I 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 岁)。儿童巳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他们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霍莉的父亲会恼火的,因为他不让霍莉爬树。"II 阶段自我反省(8~10 岁)。儿童知道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别人也能理解儿童的观点。如果问"霍莉的父亲会惩罚她吗?"儿童回答."她知道父亲会理解她为什么爬树,所以不惩罚她。Ⅲ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 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

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会说:"霍莉和她父亲互相信任,所以他们能谈论为什么爬树。"IV 阶段

(12~15 岁以上)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儿重知道存在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

准确地同别人交往和理解别人,毎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体系的共同观点。"

2.简述增加儿童道德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增加儿童道德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1 位儿童提供以合作性的、帮助人的及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参与有共同目标的活动,如公益活动。与同伴互动,教会他们认识与人合作并帮助人的重要性及可取性,并从中体验助人带来的额愉悦。2 不要忽略攻击行为。看到儿童有攻击行为,家长和教师都应立即加以干预和制止,并明确说明攻击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3 帮助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有其他几种可能的解释。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把对方的行为视为有敌意。4 监控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观看暴力性电视、玩暴力性游戏等。鼓励和引导儿童观看和从事富有正能量的节目和游戏。5 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儿童用一种建构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如"我知道你因为东东不把玩具熊给你玩,你生气了。你用不着打他,告诉他你也想要玩玩玩具熊。"6 教会儿童推理和自制,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如明确的说:"如果你一个人吃掉了所有的饼干,其他人就没有饼干吃了。"这样的说法好过于"乖孩子就不会吃掉所有的饼干。"前者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3.依恋的理论有哪些?

1.习性学理论2 心理分析理论3 社会学习理论4 认知理论

4.简述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的研究,人们一般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 岁)、(2)性

别稳定性(4~5 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齡变化而变化,(3)性别一致性(6~7 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转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语言获得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哪些?

一、环境论

1.模仿说,阿尔伯特

模仿说强调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强化说,巴浦洛夫,斯金纳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剌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与其他行为没有区别,强化起关键作用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他假设人脑中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获得机制,这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加工器。语言获得过程是普遍语法向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转化。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不是承认给予和强加的。

2.语言的可学习性理论和否定证据问题,韦克斯勒;平克

学习者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先天性语言知识,即有些规则是先天具有的,有些规则先天就被排除了。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亙作用论,皮亚杰。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2)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2)认知结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相互作用论,鲁里亚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

第十三套

二、名词解释

1.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延迟满足

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这个测验是心理学家常用的工具。

3.教养方式

指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它们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法。

4.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5.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4)大部分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偏高

2.简述幼儿依恋发展的过程。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 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殺。第二阶段(3 到6 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

一 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

3.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智力的影响因素有两个: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主要从环境因素着手,现有研究表明,社会、家庭、文化、父母的教养、学校教育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4.按社会性程度游戏可划分为哪几类?

无所用心的行为;原始的社会性游戏;旁观者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在最初的阶段(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在第二阶段(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人们应该满定自己的需要,并让别人也这样做,做事"公平"或组成平等的交换。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在第三阶段(阶段3、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已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关心。一般说来,很强调遵守大多数人刻板的思想或"自然"的行为。作为认知曰益得到发展的反映,隐藏在行为后面的意图,在这个阶段显得很重要,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在第四阶段(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阶段5 和6),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因为这些原则有内在的正确性而不是由社会确定它们是正确的。

第十四套

三、名词解释

1.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3. 延迟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这个测验是心理学家常用的工具。

4. 电报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5. 教养方式:指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它们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法。

四、简答题

1.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我们根据一些研究,把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归结如下:(1)对照料者(父母〕的依恋为婴儿提供

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2)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3)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儿童个性是

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

2.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的评价一个人是聪敏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敏的。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婴儿期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婴儿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随

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清楚和明确。

②前运算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大约在18 个月到2 岁期间,儿童在诸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等现象中,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表征迹象。

③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大约在6-8 岁之间,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儿童在11 岁左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使用"形式",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专注于某一论证的形式,而不被论证内容所分心。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

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完整对绝望。

五、论述题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考察与研究,概括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1. 5~7 岁)。这个阶段有两个分阶段:①集中于自我时期(1.5~2 岁;),与感知动作思维相应,所有的感情都集中于身体和动作本身。②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 岁〕,与前运算思维相对应,从集中儿童自身,转向集中注意权威一父母或其他照料者。(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 岁〕(3)自律道德

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 岁以后)

第十五套

三、名词解释

1.同化:指的是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2.社会化:指个体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延缓满足: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5.移情: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这个测验是心理学家常用的工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长项和短处,所以不能笼统的评价一个人是聪敏的,而另一个人是不聪敏的。

2.简述婴儿的"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鲍尔、斯罗夫和瓦特斯等,研究了婴儿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 周〕,又称内源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 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虽然这个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 个月起)。

3.简述赛尔曼儿童友谊发展的基本观点。

2.赛尔曼曾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 个阶段:第一阶段(3~7 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井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 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4.简述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经历的阶段。

据柯尔伯格的研究,人们一般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 岁)、(2)

性别稳定性(4~5 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齡变化而变化,(3)性别一致性(6~7 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转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20 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怯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试述影响怯生的主要因素,并加以举例说明。

影响怯生的因素:①父母是否在场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人的特点④抚养者的多少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举例子时论述恰当,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1年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同化模式 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 D.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华生 B.弗罗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 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 )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 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9.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 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2017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2017年4月 课程代码: 00882 -、单项选择題(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 称之为42 A.关键期 B.准备期 c.发展期 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162 A.相关下位学习 B.变式下位学习 C.同化下位学习 D.推理下位学习 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149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145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信息类知识 D.数据类知识 5 .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155 A.具体目标 B.网络系统 C.变式 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 A.感觉统合下降 B.感觉统合误差 c.感觉统合失调 D.感觉统合失误 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173 A.知觉技能 B.运动技能 c.操作技能 D.智力技能 8 .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 A.幼儿社会性 B.幼儿社会性学习 c.幼儿社会化 D.幼儿社会学习 9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 A.教学心理 B.游戏心理 C.认知心理 D.发展心理 1 o. 幼儿园情结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222 A.情境教学模式 B.活动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 1 .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皮亚杰 C.桑代克 B.维果茨基 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C.观察法 B.调査法D.测量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浙江省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 同化模式 B. 顺应模式 C. 生成模式 D. 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 华生 B. 弗罗伊德 C. 斯金纳 D. 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 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 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 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 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 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 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 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 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 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 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 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 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 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 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 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 1/ 4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 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的() A.60 年代 B.70 年代 C.80 年代 D.90 年代 2.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A.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A.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提到的是( A.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提及的是(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3)智慧技能的学习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4) 6.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P61 1 、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2 、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 发展,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7.提出“发现学习”的是()A.布鲁纳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B.加涅 D.布卢姆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1范围)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625) 考试范围说明: 此次考试范围为颜色标识的知识点部分,颜色不同代表考试的题型不同,具体如下:红色:名词解释 蓝色:简答题 绿色:综合运用 紫色:论述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关系所做一些早期研究。并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知识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心理期待;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成长过程;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3)罗森塔尔效应(p8) (4)教学效能感(p9)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6)认知师徒制(p20)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18)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10)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和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认知、人格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教育含义;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32) (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5)人格(36) (6)自我概念(39)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36) (2)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35) (3)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42)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了解学生在认知和性格两方面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结构的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的概念(不作考试要求);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不作考试要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流行率(不作考试要求);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2)学习困难(63)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A.格思里 B.赫尔 C.托尔曼 D.卡特尔 )3-74 10.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 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 B.模板说与分析说 D.演绎说与归纳说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D )7-252/253 A.守恒法 B.分类法 C.排除法 D.两难故事法 12.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含答案)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8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A P121-122) A.习惯化 B.语言理解学习 C.操作尝试学习 D.观察模仿学习 2.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进行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因为幼儿学习过程的(D P125-126) A.无意性和外显性 B.有意性和内隐性 C.有意性和外显性 D.无意性和内隐性 3.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称为(C P136) A.认知图式 B.认知风格 C.学习品质 D.学习兴趣 4.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持有这种观点的为(D P135) A.尝试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操作学习理论 D.情境学习理论 5.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这是(B, P147) A.表象 B.命题 C.图式 D.概念 6.幼儿知道怎样看图说话,这属于(D, ) A.知识的同化 B.陈述性知识 C.知识的顺应 D.程序性知识 7.在运动教育看来,任何一个运动都可以由四个要素组成,即(D, P186) A.身体意识、空间意识、动作技能和相互关系 B.身体意识、空间意识、动作技能和感觉统合 C.身体意识、空间意识、作用力和动作关系 D.身体意识、空间意识、作用力和相互关系 8.艺术表达能力属于(C, P60) A.教师的调节控制能力 B.教师微观层面的能力 C.教师宏观层面的能力 D.教师的个性化能力 9.应激包括(C, P60) A.紧张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B.警觉阶段、阻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C.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枯竭阶段 D.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10.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D, P101) A.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 B.知觉重新组织的过程 C.生成过程 D.信息加工的过程 11.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中,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主线是(C, P100)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A.社会性需要 B.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2.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的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3.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4.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思维 5.幼儿园老师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6.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A.电报句 B.单词句 c.联合复合句 D.判断句 7.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之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8.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等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9.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O~6、7岁 B.O~12岁 C.O~15岁 D.0~18岁 10?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A.转折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佳发展期 11.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婴儿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 A.社会性微笑 B.愉快 C.交往 D.高兴 12?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前的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活泼、好动等特点基本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A.可变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13.到3岁时,儿童脑的重量大约是()9。 A.390 B.900 C.125 D.1000 14.出生()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A.1 B.3 C.6 D.9 15.问一个3岁的儿童“你有姐姐吗?”,他说“有”,再问“你姐姐有弟弟吗?”,他却说“没有”,这说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特点。 A.片面性 B.经验性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

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学前教育心理学 期末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C) A.巴普洛夫 B.苛勒 C.桑代克 D.斯金纳 4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机关时停止电击,那么电击属于(B) A.正强化物 B.负强化物 C.正强化 D.负强化 5“学生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上述情况属于(B) A.直接强化 B.代替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惩罚 6()学派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 A.格式塔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行为主义学派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9幼小的生物如小鸡、小鸭子等在出生后不久,会出现对它所遇到的第一种刺激物(可以是母鸡、母鸭,也可以是人等)偏好或追随,这一现象是(C) A.期望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10(B)个月是孩子与父母和照看者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2009年-2014年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09年-2014年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布鲁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 B )2-55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6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是下列哪种学习形式的积极提倡者?(B )3-83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成功学习 4.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B )4-109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5.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A )5-189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 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 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 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 6.动作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C )6-199 A.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B.连续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C.闭合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D.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7-245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B )8-286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学前心理学》试卷1.2.3

学前教育专业自考《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可能出现( ) A.关键期B.敏感期C.危机期D.最佳期 2.儿童最先出现的注意是( ) A定向性注意B选择性注意C有意性注意D稳定性注意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变化较大,下列活动中能最好保持注意的是( ) A.教学B.游戏C.生活D.操作 4 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5.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 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 6.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 A.反复背诵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7.幼儿在游戏时,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更多表明了( )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8.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 9..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语词记忆 D.运动记忆 10.一般地,1~3岁是儿童言语的( ) A.准备阶段B.前言语阶段 C.发生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11.按照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初生婴儿只有( ) A.愉快B.痛苦C.快乐D.一般性激动 12.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13.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14 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访问法 D.测验法 15.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16.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7.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8.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初生时并不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这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 A.由笼统到分化 B.由具体到抽象 C.由被动到主动 D.由不齐全到齐全 19新生儿的口腔触觉探索要()手的触觉探索 A晚于B滞后于C早于D同步于 20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表现在哪些方面? 2、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