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叶建伟,冯艳

摘要:本文介绍了遗产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工作流程,同时从时间维度回顾了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将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从遗产影响评价的基础方法,遗产影响评价出现,遗产影响评价的完善分别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展望了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文章梳理归纳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关键词:遗产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发展历程

遗产影响评价(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 HIA)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从狭义上的生物物理环境领域应用扩展到广义的环境领域应用的结果。正式的制度化的遗产影响评价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影响评价的方法框架和应用原则由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推广而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并被各领域内的影响评价如社会影响评价等所采用,遗产影响评价也概莫能外。在实践探索中,各国逐渐依据本国遗产管理和建设活动管理质素,初步建立起遗产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

1遗产影响评价的思想及现实背景

1.1 广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影响评价方法缘起于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该法案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在环境管理中所必须承担的一项职能予以确认。随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被广泛接受。由于大部分被评价的生态环境已经是非自然的环境,往往在其范围内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环评方法的推广实施中,对环评方法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为满足这种需求,环境影响评价逐步从影响施加主体和被影响客体两方面开始拓展其应用领域。从影响施加主体角度看,环评方法逐步应用于更多类型的建设活动影响评价中,衍生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等等;另一方面,从被影响的客体角度看,影响评价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展,从生物物理范畴的环境推广到广义“环境”范畴的各个领域,发展出社会影响评价、健康影响评价、文化影响评价等。遗产影响评价是影响评价方法在遗产领域的应用,但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管理特点,围绕遗产价值的评估及影响评价方法和理念与环评有极大不同。

1.2 遗产保护领域新的思想变化

自19世纪中叶文物建筑保护思想出现至今,遗产保护领域经过不断探索,特别是二战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MOS)、国际文化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等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以遗产价值可持续为目标,被各国普遍接受的保护思想和方法共识。21世纪以来,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全球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球化下的价值观趋同对世界各国的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发展对遗产的破坏层出不穷。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城市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发展和遗产保护对空间的争夺日益激烈。2005年以来,UNESCO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这一概念讨论城市保护与管理问题,认为在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之间应该建立更为全面、和谐的关系。2011年通过了关于遗产保护的新的共识性文件《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1]。提出了要重视发展的历史层积,以连续性的观点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发展中的保护。这种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对遗产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对,完善管理体系,丰富遗产管理方法已是必然。影响评价方法作为发展管理的一种方法,自环评以来实践多年,事实证明,其事前评价的方法对规避发展带来的风险有较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采用的影响评价方法是遗产领域的新的探索方向。

2 遗产影响评价的概述

2.1 遗产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经过多年的实践,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基本确定了影响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后来发展出的各种类型的影响评价的概念也是在环评基础之上进行的适合各自领域特点的表述。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的概念早已从最初的生物物理范畴,已经扩展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视觉、文化、社会-经济等广义环境概念的各个方面。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日趋综合,“在项目计划执行之前,判断、预测、评估并从提请评估项目计划所涉及生态、社会和其他各个方面提出缓解措施”。

目前,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简称IAIA)将文化遗产领域内的影响评价定义为“一个识别、预测、评估、表述当前或者预期的发展政策及行为对文化生活、组织和社区文化资源带来可能影响的过程,然后整合调查调查资料,制定缓解及增益措施,并将评价的成果纳入到规划或政策决策的过程中”[2]。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简称ICCROM)将遗产影响评价

定义为:“遗产影响评价是一种用以对遗产变化实施管理并消除负面影响的手段工具,目的在于保存遗产所承载的重要意义——这也是遗产管理的基本任务”[3]。都表述了遗产影响评价和环评方法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事前预测的评估方法,重点是对评价参与主体的负面影响进行的评估,并提出缓解措施,评价的目的在于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规划或者决策的合理性。

遗产的概念体系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个层面,一般来说,“遗产影响评价”中的“遗产”限于物质层面,指的是受预期开发、建设、变更等影响的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指的是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的遗产,包括文物、文物古迹、建筑群、遗址等等一切具有人类文明意义的历史遗存。空间范围上包括遗产的本体及与之有密切历史文化意义上联系的场所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非不重要,而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移动性、活态化的特点,而影响评价主要针对的还是类似“环境”的物质空间。

2.2 遗产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流程

从目前已经开展遗产影响评价的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各国(地区)开展的遗产影响评价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流程、约定权责。各国一般根据本国遗产保护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设定遗产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基本依附于对遗产地的建设活动管理制度,用以提高对建设活动影响判断的科学性,强化对建设活动风险预估的可能性。

从目前遗产影响评价的实施情况看,工作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初步评估、详细评估、审批环节、实施环节、管理环节。流程的制度脉络是建设项目(或相关政策如保护规划)的行政许可申请、项目实施中监督、项目实施后效果评价,其中遗产影响评价实施的主要环节在行政许可申请阶段;流程的技术脉络是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核以及修改;公众参与作为管理实施的补充贯穿于整个流程。

作者自绘

3 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正如上文所述,遗产影响评价缘起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早的正式使用也是见诸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件。如1976年香港《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中的文化遗产地影响评估指南》[4],1996年加拿大环境评价署发布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资源参考指南》[5],199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环境评估原始资料第8号文件-环境评价中的文化遗产》[6]等等。这些文件提请环评实践时需要关注涉及文化遗产,并提出了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基本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产影响评价在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渐次开展。进入21世纪,其推广的速度逐步加快,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发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导则》(目前为2011版)[3],是遗产影响评价开展以来的最重要的国际性文件,目前遗产影响评价已经初步具有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内涵和工作方法。

3.1 环境影响评价出现确立了影响评价体系的基本的方法框架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基本框架的确定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价。人类原始的、本能的评价活动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自发的、本能的反应,没有科学而言,取决于经验积累。现代意义上的评价活动产生较晚,始于认识、价值和判断,从自发走向自觉。较早的科学的评价形式是道德评价,而比较系统、独立、高层次的评价活动则是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价值哲学的兴起才逐渐展开的。评价的领域逐渐扩展,特别是二战之后,科学评价活动呈现系统化、制度化和常规化的趋势[7]。从道德领域的个体评价,到经济领域的财务评价、投资回报评价,到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但是,至20世纪60年代,受系统论等思想的影响,评价活动仍然限于事中评价(过程性评价、实时评价)和事后评价(回顾评价、追溯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跟踪评价,事前评价(预测性评价、前瞻性评价)的研究基本是空白。而少量的影响评价研究仅出现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如1963年的澳洲社会学者及人类学者便开始对受矿产开发影响的土著社区进行社会调查(这项调查活动开启了西方社会学界对特定事物与社区人群之间影响的兴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问题的频出,使得整个60-8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广泛关注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重视新环保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从管理方法和制度上寻找改变环境恶化的方法。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下简称“EIA”)这一概念。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而也引起了立法者的重视,美国议会开始探讨新的法律对策。卡德威尔(Lynton Caldwell)

1963年发表《环境:一个新的公共政策焦点?》,首次从国家环境政策角度提出应将环境价值融入政策制定之中。在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提案的听证会上,卡德威尔(Lynton Caldwell)提出应当包含要求联邦机构“判断”其行政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建议,从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该法案的核心制度内容被确立。

1970年生效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将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作为一项重要管理方法和制度予以确认。在该法中,前瞻性的将“环境”的内涵不局限于生物物理领域,而是更广义的集自然、文化、社会为一体。提出国家“保证为全体国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命力并符合美学和文化上的优美的环境”,“要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每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政府“要在进行可能对人类环境产生影响的规划和决定时,应当采用足以确保综合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设计工艺的系统性和多学科的方法”[8]。1980年美国主导成立的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 以下简称“IAIA”),则明确指出在影响评价领域内“环境”一词的概念从最初的生物物理范畴,已经扩展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视觉、文化、社会-经济等广义环境概念的各个方面。EIA则是“在项目计划执行之前,判断、预测、评估并从提请评估项目计划所涉及生态、社会和其他各个方面提出缓解措施”。因此,狭义上EIA指的是生物领域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广义上EIA代表了一种影响评价的普适性方法。由此,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开端,逐步出现了社会影响评价、文化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健康影响评价等等。

IAIA在EIA方法基础上归纳总结指出:IA(此处IA和广义EIA内涵基本一致)代表了一种方法的二种含义,其一是作为一种提供给投资者或决策者的计划干预行为(政策、计划、规划、项目开发)后果的分析,或者也可以作为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的可能后果的分析;其二是作为计划干预行为用以决策的法定程序[2]。

IAIA同时也指出EIA的基本步骤应该是:筛选-调查-拟定替代方案-影响分析-缓解措施和影响管理-重要性评估-撰写报告-审核报告-决策-跟踪。后来逐步出现的如社会、健康乃至遗产等诸多影响评价的方法都没脱离这个基本框架。这些EIA的基本方法、原则、组织流程最终也同样在遗产影响评价中得到应用[2]。

3.2 遗产影响评价的出现源自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化

20世纪至21世纪,环境影响评价框架下的遗产影响评价实践的评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本次会议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到了需要全人类共同遵守的地位。会后通过的《里约宣言》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次重大转折。会后针对

发展带来的破坏,国际社会呼吁各国立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估,此后EIA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接受。

在EIA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会涉及文化遗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项目对遗产产生的影响并实施评价,这样遗产影响评价应运而生。一些国际组织率先意识到遗产影响评价的必要性,1992年经合组织在《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良好实践》中提出要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古迹[9];1994年世界银行在其《环境评估原始资料第8号文件-环境评价中的文化遗产》中,明确提出凡是其项目涉及遗产的,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遗产影响评价内容。并详细阐述了文化遗产展开影响评价的原则、步骤及管理/监控等内容,提出将其作为EIA报告中的子项目内容[6]。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展EIA,在涉及文化遗产时,也常常要求对其影响展开评价,并将其内容作为EIA的一部分纳入。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案和导则,将作为EIA一部分的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化。1995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台的环境评估法案(29号法案)中,明确提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仅需要评价生物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对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和遗产等展开影响评价,并作为综合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加拿大环境评价署后来出台《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参考指南》,全面推行EIA 中的遗产影响评价[5]。

此外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也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法案或导则。这一轮的立法中,增加了文化和社会类的内容,把文化遗产、文化、社会等作为环境影响评估的一部分内容予以考虑。如澳大利亚政府《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案1999》以及《国家环境重要性事项:重大影响指导方针1.1 (1999)》;英国《英国遗产政策声明,发展和保护文物资产(2001)》;香港《香港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各自开始了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应用的探索。

3.3 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推动了遗产影响评价方法的逐步完善

2000年后,影响评价开始被遗产保护和文化领域所关注。ICOMOS于2001年1月发布HIA指南,第一次对HIA进行概述,但是却没有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法。

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越南会安召开了针对亚洲遗产地保护方面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认识到:丰富而不可替代的亚洲文化遗产正日益面临着被迫与基础设施、城市扩张和其他发展形式展开空间和资源竞争的局面。最理想的状态或许就是在改善建筑及社会环境和消除贫困的同时,又能保存文化遗产。那么如何实现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可持续,从而达到两者理想的均衡状态?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力推动和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严格的数据收集、重要性和潜在影响评估以及影响减轻设

计,保护文化资产免于遭到毁灭或不可挽回的损害,最终在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前提下,令地区遗产得到成功保护。几年后,《会安草案——亚洲最佳范例》(2005)的出台,为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草案阐述了“要作为保护性措施执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提出要进行广泛的严格的数据收集和调查,系统性的对遗产价值进行认识和评判,对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同时需要设计缓解负面影响措施等内容。提出了对遗产影响评价的一般性指导意见[10]。

2002年,国际文化多样性网络组织(INCD)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第三届年会,专题研讨文化影响评估项目,因为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对遗产影响评价的概念、目标等做了讨论。而遗产影响评价也成为随后出台的《文化影响评估框架》(2004)的一部分内容[11]。

随着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性的实施遗产影响评价,2005年ICOMOS第十五届大会发布的《西安宣言》第八条提出了“对任何新的施工建设都应当进行遗产影响评估,评估其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及其周边环境重要性产生的影响”[12]。

由于遗产影响评估大多包含在各国的环境影响评估中,缺少具体的、专业的指导,因此各国开展的影响影响评价要求、程序也不一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指导和保护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也不断处理到一些涉及世界遗产地的大型发展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大型建筑,不适宜的发展、更新、破坏,土地性质的变化,过度的、不合适的旅游等,这些项目可能会对世界遗产的外观、天际线、核心景观等造成威胁,从而破坏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这种影响的特征与环境影响并不相同,需要从遗产保护自身特点的角度来进行影响评价。为此,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托巴黎古迹遗址协会编写了《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导则》(2010)。这一导则是迄今指导世界文化遗产和其他文物影响评价的最重要文件,并随着国际遗产影响评价的实施总结而不断改进,目前最新版本为2011年发布。导则系统性地阐述了遗产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影响评价的目的、意义、评价主客体,评价的一般性方法和程序,评价系统的技术性环节,评价结论的表达,缓解措施的建议,评价报告的提交等等。构建了遗产影响评价的基本框架。

2011 香港大学迷你会议“亚太地区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2012中国丽江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HIA研讨会;2014 亚洲文化遗产管理学会-香港大学“遗产影响评价研讨会(HIA):方法和实践”;2014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遗产影响评估研讨会”。这些会议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导则》,对遗产影响评价的应用方法和实施展开讨论,充实了遗产影响评价基本框架。

开展遗产影响评价的国家和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遗产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制度建设都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学者不满足于环境影响评价框架的限制,开始扩大研究视野。Richard Akoto(2008)探讨了遗产影响评价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延续;Robert De Jong(2008)对遗产影响评价的制度架构提出了看法,提出要在现有制度内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遗产影响评价的衔接。Alan Bond,Lesley Langstaff (2008)等则归纳了欧盟范围内遗产影响评价的特点和进展,并讨论了建筑遗产、公众参与、文化遗产评价等。Paul James,Chris Hudson等(2013)等讨论了遗产评价实施制度的构建。

另一方面,IAIA将文化和遗产评价纳入到其影响评价体系之中。并在2008年的IAIA 年会中开设“文化遗产和影响评价”主题分会场展开讨论,随后开设“文化遗产”分协会。

3.4 我国遗产影响评价研究及实践的进展

我国学者对遗产评价研究有一定的积累,主要集中在对遗产价值的判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判定标准以及文化、自然遗产的管理方面。如朱光亚(1998)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评估的研究;关浩杰(2009)对工业遗产评价指标的研究;李娜(2001)对历史文化名城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常晓周(2003)对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符全胜(2004)对遗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都属于对遗产本体的认识研究和保护/管理实施的绩效评价,国内尚无公开的遗产影响评价研究成果,仅有尚彦军(2002)等对文物受工程影响的评价有所阐述。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体系中也没有与遗产影响评价直接相关内容,仅仅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所阐述:“对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这其中部分专项规划可能涉及遗产。

我国遗产影响评估实践目前仅限于文物管理部门开展的文物影响评价尝试。且目前也没有要求开展遗产影响评估的规定条款,在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中,仅有两项内容。

一是《关于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年),其中第一条规定,开展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应严格履行以下工作程序:在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书”阶段,由文物考古机构收集建设项目涉及和影响区域内文物分布情况,提出初步文物

保护意见,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确认后向设计单位提交《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第二条规定,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工作,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首先要做文物影响评估。文物影响评估是由文物考古单位依据已掌握的资料,对建设项目涉及和影响区域内文物与建设工程的相互影响做出的分析评估。《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涉及和影响区域内已有文物普查资料成果,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相关资料,对项目选址及设计方案的初步建议。涉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报国家文物局[13]。

二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1年)其中第七条规定,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需提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报告[14]。

即使是文物影响评价,目前也仅限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价,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之前的地勘和普查。现有的文物影响评价也没有确定的方法,有文物保护业者认为应该有以下步骤:文物现状调查-文物环境现状调查-文物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并实施缓解措施,基本架构与EIA类似。但重点在地下文物的勘测以及出现潜在文物后的处理措施上。

图2 遗产影响评价发展历程示意

4 遗产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应用趋势

作者自绘

4 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遗产影响评价的实施效果看,遗产影响评价作为一种完善现有遗产管理体系的方法,在制度上能强化对建设活动的约束,在技术上能完善遗产保护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逐步接受了这一方法,并根据本国(地区)遗产保护管理的特点,探索适应于本地化的评价方法。目前看,遗产影响评价方法仍然处于探索期,其适用范围、评估技术、公众参与方法、工作流程等方面仍然需要完善与补充。总体而言,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未来遗产影响评价的发展和完善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是和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衔接。如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遗产影响评价都是在探索与现有规划管理体系的衔接过程中逐渐完善。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消除于实施之前,规划管理则是对未来行为的预先安排。遗产影响评价依附规划体系,将评价的成果和规划决策及编制进一步结合,可以借助规划系统提高遗产管理的实施效力,在决策的早期阶段就能贯彻遗产的保护要求。

另一方面是评估手段的综合性和合理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对遗产价值的评估是具有极大主观性的,同时遗产“岁月的价值”的特点也决定了遗产价值并非是抽象而且不变的。这些都说明了遗产影响评价中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目前遗产影响评价中广泛使用的简单矩阵法有效的说明了影响来源和遗产价值之间耦合关系,是影响等级判断的基础。但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加强遗产影响评价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如层次分析法、数学模型的应用、视觉景观分析的方法等等的应用都是未来关注的方向。但这些技术手段的适应性应用有赖于对遗产影响评价研究视角的扩展和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2011

[2] IAIA. What is Impact Assessment,2009

[3] ICOMOS. Guidance on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for Culture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2011

[4] Hong Kong Criteria for Cultural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Ordinance (Cap. 499) Guidance Notes Assessment of Impact on Site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tudies,1976

[5] Canadi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Reference Guide on Phys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1996

[6] World Bank.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ourcebook Update No. 8, Cultural Heritage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1996

[7] 邱均平,文庭孝等.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U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1969

[9] OECD, Good Practic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Projects,1992

[10]ICOMOS. Hoi An Declaration 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of Asia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03

[11]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Cultural Diversity. Framework for Cultural Impact Assessment ,2004

[12] ICOMOS. XiAn Declar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etting of Heritage Structures, Sites and Areas,2005.

[13]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

[14] 国家文物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1

[15]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环境与开发决策的正当法律程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文化遗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郑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7] 狄文莉.西安地铁五号线之文物影响评估初探:[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城市规划与设计,2013

[18] 宋文佳,别治明,王庆丽.“文物影响评估”初探 .中原文物,2014,Vol.5:122-125

[19] 张治强,安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工程文物影响评价探讨.中国文物报,2012-8-3(003)

[20] 滕磊. 何为文物影响评估(CHIA).中国文物报,2014-5-2(006)

[21] 滕磊. 文物影响评估(CHIA)的范围.中国文物报,2014-5-14(006)

[22] 滕磊. 文物影响评估(CHIA)的主要内容.中国文物报,2014-5-30(006)

[23] 陶莹,常海清. 地铁工程工可研阶段文物影响评估初探——以西安地铁三号线为例.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作者简介

叶建伟,博士生,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冯艳,讲师,华东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教案资料

腾讯公司战略分析

摘要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 提 供商,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业务非常广泛,涵盖:即时通讯、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无线服务、电子商务、搜索等业务,所以,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研究腾讯公司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腾讯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提炼出腾讯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终明确揭示出腾讯拥有的三大核心竞争力。接着我们根据腾讯的愿景以及战略目标定位,深入研究了腾讯是如何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制定,并对腾讯当前的战略进行了剖析。最后,我们在对腾讯公司发展战略记性全面分析后,进一步明确指出腾讯要想确保各项战略顺利实施应具备或提升的资源能力。 关键词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战略分析;对策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目录 一、公司简介 (1) (一)企业愿景 (1) (二)企业使命 (2) 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发展自身 (2) (三)价值观 (2) (四)经营理念 (2) 二、外部环境分析 (3) (一)宏观环境分析 (3)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 2.经济环境分析 (3)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 4.技术环境分析 (5) (二)产业环境分析 (6) 1.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6)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6) 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6) 4.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6) 5.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7) (三)竞争环境分析 (7) 1.世界范围内 (7) 2.中国范围内 (7) (四)市场需求分析 (8) 三、内部环境分析 (9) (一)资源分析 (9) 1.人力资源 (9) 2.财务资源 (9) 3.实物资源 (9)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9) (三)品牌价值分析 (10) 四、SWOT 分析 (11)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淘宝的发展史

淘宝发展史-淘宝网发展史-淘宝网站案例分析(2) 挑战霸主悬念?收费、上市,一系列行动表明淘宝似乎在准备着下一阶段攻坚战的“粮草”。当 2004 年年初 eBay 易趣以 290 亿美元市值成为互联网企业领头羊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 C2C 的发展抱以厚望。这之后,虽然 eBay 易趣 2004 年每股收益率与华尔街的预期相比略有差距,导致 eBay 易趣股价在一天内下跌了 19%。但事实上,eBay 易趣的每股收益只比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低了 1 美分。且与 2003 年相比, eBay 易趣 2004 年的年收入增长了 51%,净收入增长了 76%。也就是说,并不是 eBay 易趣不够好,只是人们希望它更好而已。据统计,中国电子商务这几年的增长速度在 40%, 2005 年之后的几年里增长速度有可而能超过 50%。来自艾瑞市场咨询的最新报告显示,2004 年中国网上拍卖市场规模实现了 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从 2003 年的 10.7 亿元增至 34 亿元,预计国内网上拍卖市场今后三年的市场年均增长率将实现 84%。虽然中国的 C2C 行业与 eBay 易趣盈利的状况还相距甚远,但高回报却一直在刺激着他们敏锐的神经。在 2003 年之前,这一市场上除了易趣,几乎没有什么其它的竞争对手。但是淘宝的出现还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最近淘宝的数据公布情况来看,亚洲第一、中国第一已经成为淘宝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战略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eBay 易趣比淘宝的资历要老得多。曾几何时,易趣几乎就是中国 C2C 的代名词,这使人们不得不相信,易趣从时间的积淀中得到的东西远非资本可以换得。而淘宝作为一个激进的后来者,能够超过易趣可能还是本土化因素在起作用。与阿里巴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成名历程不同,淘宝网在国内的人气飚升极快。从互联网实验室电子商务网站 CISI 人气榜的变化看,2004 年前,还没有淘宝的位置,但从 2004 年 2 月开始,淘宝以每月 768.00%的速度上升到仅次于 eBuy 易趣的第二位;在推出 1 年后,淘宝排名已经超过 eBuy 易趣位居第一。淘宝的出现更是让易趣被塑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形象,弊病、漏洞、不足、傲慢都被一一捅出,使之疲于修正补救。因此,除了免费之外,淘宝也因为强势参与竞争,改善了国内 C2C 市场环境而得到了众多人的肯定,犹如电信领域的中联通对恃中移动之现状。对于淘宝的后发优势,易趣显然并不是没有察觉到。其公关经理唐磊这样表示:在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上,有很多企业后发,而且都发展得很快。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这分两方面来谈,第一,模仿是最好的赞美。大家都来做这个模式,说明大家对这个模式是认可的。第二,大家都有发展,说明这个行业的潜在市场很大。说明这个市场是真得值得我们去投入,去花心思做好、做强、做大的。如果没发展到这一步,就说明市场不行。近日,微软在中国推出 MSN 门户及其他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在微软选定的 8 家合作伙伴中,淘宝击败了微软全球合作伙伴 Ebay 成为购物频道的合作伙伴。马云表示“这说明微软认为我会赢。”正如 eBay 易趣从 5 月 1 日开始的两年多来第一次大规模降价。与之相反,在此之前 Ebay 试图提高其在美国和欧洲的收费标准。5 月 7 日,在华源科技高峰论坛上,原易趣 CEO 邵亦波谈到中国个人网上交易市场的局面时流露心声,“中国电子商务潜力巨大,但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到目前讨论谁是最后的赢家还为时过早。” 马云:巧借娱乐打天下马云是一个作秀的高手。最经典的就是每年一期的“西湖论剑”。不仅按照金庸武侠小说写到的邀请到各路“武林高手”捧场,更是把金庸本人也请到了杭州。但马云的出名还不是“西湖 论剑”,而是他是最早发现互联网和娱乐结合是必然趋势并付诸实践的人之一,马云的生意多和娱乐有关。《手机》里的摩托罗拉手机、《天地英雄》中姜文的宝刀、《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的烟袋锅、《刘罗锅》中的轿子、《少年天子》中的龙袍、《空镜子》中的梳妆台等道具,这些东西你想要吗?知道这些东西向谁要吗?答案是马云可以帮你找到这一切。 2004 年 7 月,刚刚获得母公司阿里巴巴 3.5 亿元注资的淘宝再度祭起娱乐营销利器,参与了张元执导、王朔首次担任监制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的开机仪式,并成为该片独家指定道具拍卖网站。此后,尝到甜头的淘宝一发而不可收,于今年 4 月再次与冯小刚贺岁大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腾讯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

腾讯的生存法则 在众多人电脑桌面上,总会有一个小企鹅在闪来闪去,QQ这只小企鹅改变了三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科技生产出了一种时尚。 拥有了三亿多人的用户群,在这个巨大的平台上,腾讯借助互联网又创造出一种科技时尚的商业模式。 吸星大法 有记者曾这样提问盛大董事长陈天桥,"有没有想过像腾讯QQ那样做即时通讯。"他的回答耐人寻味,"司马昭之心,谁不想做?问题是,腾讯有'吸星大法',你有什么好创意,它立刻就能照搬过去,忙活半天等于给腾讯打工了。只有找一个腾讯模仿不了的,我才会去做。" 陈天桥所谓的"吸星大法"无疑揭示了腾讯的技术跟进策略。从2002年到2004年腾讯业绩的增长速度令人侧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腾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吸引用户的眼球。而这些新业务的灵感不少都来源于互联网上。 一个可以证明的例子就是QQ游戏,由于和QQ社区捆绑,从去年投入到现在,QQ游戏最高在线人数已经突破130万,远远超过联众,成为中国排名第一位的游戏门户,这就是跟随战略的体现。另外,像过去开拓的铃声、短信、交友、校友录等服务,莫不是跟随战略的结果。 目前,QQ有着将近3.7亿的超大注册用户量,在此基础上,腾讯完全可以看到别人的成功后再去跟随,因为新开拓业务的成本会比较低。 所谓的吸星大法确实为腾讯带来了很多的商业机会,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对于腾讯来说并不是百试百灵。腾讯确实存在着一些社区壁垒,但并不是说腾讯在什么行业做都能成功,比如QQ交友、邮件等,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腾讯的QQ用户其实就是一个大平台,各种项目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孵化。但是腾讯实际上之所以能连续开展那么多项目,吸纳众家所长,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腾讯的企业文化,一种轻松、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 在腾讯内部员工因为工作问题争吵是家常便饭,这种习惯甚至还被带到了会议上,员工会经常反驳领导的意见,包括马化腾在内的公司管理层也都非常注意吸纳员工的好点子。 比如现在很火的QQ秀就是由员工提出的建议。像QQ秀这种类似的业务是先从韩国开始做起,后来员工认为适合腾讯,就向公司管理层提出了"QQ秀"这个建议。最初公司领导认为这个建议不可行,为了证明建议的可行性,员工们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历程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历程 概述:1999年阿里巴巴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中国供应商与海外买家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就实现了互联网化。在此之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从信息服务,到在线交易、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境电商产业转型。 1、跨境电商1.0阶段(1999~2003) 跨境电商1.0时代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网上展示、线下交易的外贸信息服务模式。跨境电商1.0阶段第三方平台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信息以及产品提供网络展示平台,并不在网络上涉及任何交易环节。此时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进行信息展示的企业收取会员费(如年服务费)。跨境电商1.0阶段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竞价推广,咨询服务等为供应商提供一条龙的信息流增值服务。 在跨境电商1.0阶段中,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以及环球资源网为典型代表平台。其中,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线下会议交易为辅,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信息黄页平台之一。环球资源网1971年成立,前身为Asian Source,是亚洲较早的提供贸易市场资讯者,并于2000年4月28日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股权代码GSOL。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中国制造网、韩国EC21网、Kellysearch等大量以供需信息交易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1.0阶段虽然通过互联网解决了中国贸易信息面向世界买家的难题,但是依然无法完成在线交易,对于外贸电商产业链的整合仅完成信息流整合环节。 2、跨境电商2.0阶段(2004~2012)

2004年,随着敦煌网的上线,跨境电商2.0阶段来临。这个阶段,跨境电商平台开始摆脱纯信息黄页的展示行为,将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实现电子化,逐步实现在线交易平台。 相比较第一阶段,跨境电商2.0更能体现电子商务的本质,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服务、资源整合有效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包括B2B(平台对企业小额交易)平台模式,以及B2C(平台对用户)平台模式两种模式。跨境电商2.0阶段,B2B平台模式为跨境电商主流模式,通过直接对接中小企业商户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缩短,提升商品销售利润空间。2011年敦煌网宣布实现盈利,2012年持续盈利。 在跨境电商2.0阶段,第三方平台实现了营收的多元化,同时实现后向收费模式,将“会员收费”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即按成交效果来收取百分点佣金。同时还通过平台上营销推广、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获得增值收益。 3、跨境电商3.0阶段(2013~) 2013年成为跨境电商重要转型年,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都出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跨境电商的转型,跨境电商3.0“大时代”随之到来。 首先,跨境电商3.0具有大型工厂上线、B类买家成规模、中大额订单比例提升、大型服务商加入和移动用户量爆发五方面特征。与此同时,跨境电商3.0服务全面升级,平台承载能力更强,全产业链服务在线化也是3.0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跨境电商3.0阶段,用户群体由草根创业向工厂、外贸公司转变,且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平台销售产品由网商、二手货源向一手货源好产品转变。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腾讯发展历程

腾讯QQ的发展历程 腾讯QQ(简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 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2015年,QQ继续为用户创造良 好的通讯体验!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 目前QQ已经覆盖Microsoft Windows、OS X、Android、iOS、Windows Phone 等多种主流平台。 发展历程------------------------------------------ 成立当初主要业务是为寻呼台建立 网上寻呼系统,这种针对企业或单位的软 件开发工程几乎可以说是所有中 小型网络服务公司的最佳选择,这是 腾讯QQ的前 换名风波 QQ是1999年2月由腾讯自主开发的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 时通信(TencentInstant Messenger,简称TM或腾讯QQ),其合理的设计、良好的应用、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QQ以前是模仿ICQ来的, 是国际的一个聊天工具,是I seek you(我寻找你)的意思,OICQ模仿ICQ它在ICQ前 加了一个字母O,意为opening I seek you,意思是“开放的ICQ”,但被指侵权,于是腾 讯老板(马化腾)就把OICQ改了名字叫QQ,就是现在我们用的QQ。除了名字变化, 腾讯QQ的标志却一直没有改,一直是小企鹅。因为标志中的小企鹅很可爱迷人而且很受 女生的青睐,用英语来说就是cute,因为cute和Q是谐音的,所以小企鹅配QQ也是一 个很好的一个名字。 商标纠纷 2000年,就在OICQ席卷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之时,一纸律师函发到了刚刚成立3年 的腾讯公司。ICQ的母公司美国在线(AOL)起诉腾讯侵权,要求OICQ改名。马化腾急 中生智,将OICQ改名为QQ。 早期发展

淘宝网的发展史

淘宝网的发展史,阿里巴巴的发展史 核心提示:阿里巴巴的发展史 阿里巴巴1999年3月开始创建。投资50万,1999年7月在香港成立阿里巴巴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既总公司,9月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既中国区 总部,这时会员有2万;10月引入500万 阿里巴巴的发展史 阿里巴巴1999年3月开始创建。投资50万,1999年7月在香港成立阿里巴巴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既总公司,9月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既中国区总部,这时会员有2万;10月引入500万美元风险投资资金;1999年年底会员8.9万;2000年1月日本互连网投资公司入股2000万美元;200年会员达到50万;2001年6月韩文站在韩国汉城正式开通;2001年12月当月开始赢利,注册商人会员100万,成为全球首家会员超过百万的商务网;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投资;2002年3月与商人会员创建诚信的网上商务社区;2002年10月日文网站正式开通;2002年底赢利,冲破现金赢利600万元;2 003年5月提前实现当月每日100万元人民币;2003年7月7日宣布投资1亿元建设淘宝网站阿里巴巴只做信息流,不做资金流和物流业务。 由阿里巴巴大事记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999年,阿里在创业初期,创建人马云努力宣传自己的电子商务理论,在国内国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此,他的理论也在他的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风险公司的认可,先后的到了两次风险投资; 2000年到2001年阿里巴巴进行了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同时也在继续再探讨和升华经营理论;2002年提出了赢利目标,开发国内的市场,开始尝试与展览会向结合;2003年继续扩大市场,加速与展览会的结合,同时开始大力的与各种媒体合作,给用户提供超值服务。这几年间阿里一直不断的探索如何发展电子商务,参加各种世界范围的论坛,与用户不断接触,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越赖越受用户欢迎的服务。阿里在发展过程中,开发服务功能时是与相关公司一起开发,这样在信息的广度和准确性都得以保证;它与国内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同时开发中小企业市场,他通过自己的知名度,利用培训的方式占领市场。总之阿里一切服务都是从他的用户需求出发。

腾讯企业发展历程概览

腾讯企业发展历程概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腾讯 一、公司简介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多年来,腾讯主打产品腾讯QQ早已深入人心。尽管互联网用户增长已趋成熟,国内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腾讯公司在近几个季度仍保持着收入和盈利稳健的同比增长。2012年第二季度,腾讯营业收入约为105.3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56.2%;净利润达到42.2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32%;净利润率超过40%。2012年11月,腾讯市值已达到6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谷歌和亚马逊,超过百度,排在全球互联网上市企业的第三位。第二季度,腾讯即时通信服务月活跃帐户数达到7.836亿,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二、发展历程 初创探索阶段(1997—2002年):1997年,马化腾受到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ICQ的启发,开始做一个ICQ的汉化版—OICQ;受到丁磊,张朝阳等人外国融资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1998年,他创立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在当时,选择一个受欢迎的软件给用户提供汉化版是整个中国IT业的一种潮流。而OICQ不单是ICQ的汉化

版,它将即时通讯功能和用户需求有机结合,具备离线消息,个性化头像等功能。随着互联网通过网吧形式在中国全面铺开,这些细微却极具针对性的特点让OICQ迅速流行起来。 创立之初的腾讯处在一个谋求生存的艰难起步阶段,与政府的合作开发才促成了OICQ的诞生。最开始的OICQ 互联网版本和深圳电信合作开发,由深圳电信出资60万,提供服务器和带宽。刚推出的OICQ大受欢迎,用户数飞速增加,腾讯公司因此决定独立发展。期间,IDG和盈科数码为腾讯注资400万美元,帮助腾讯脱离资金困境。 拓展扩张阶段(2002—2009年):灵活地借鉴和创新让腾讯始终保持在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领先地位。当2002年3月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时,进军中文社区的MSNMessenger对其构成威胁。腾讯参考韩国社交网络Cyworld的运作模式,销售虚拟物品如人物形象服装、背景等,推广到QQ上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3年之后的腾讯,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平台扩张阶段,陆续推出“QQ游戏”、企业即时通信产品“腾讯通”(RTX)、腾讯TM等新应用,并连续几年被深圳市科技局、深圳市国家税务局等9个机关评定为“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2004年上市后,腾讯开始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这一年QQ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中国即时通讯产业成

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发展历程 1969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 下将美国 互联网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78年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腾讯发展战略研究

腾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摘要 (4) 1公司背景 (5) 1.1发展历程 (5) 1.2发展现状 (5) 1.3问题与挑战 (6) 2、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7) 2.1资源分析 (7) (1)财务资源 (7) (2)技术资源 (8) (3)品牌资源 (9) (4)人力资源 (10) 2.2能力分析 (11) (1)组织管理能力 (11) (2)创新能力 (12) (3)海量用户服务能力 (13) (4)超强业务整合能力 (13) 3.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13) 3.1公司目标 (13) 3.2总体战略定位 (14) 3.3战略选择分析 (14) (1)追随者战略 (14) (2)多元化战略 (14) (3)国际化战略 (15) 4.竞争力分析 (15) 4.1SWOT分析 (15) 4.2核心竞争力分析 (16) 5.组织变革 (17) 5.1组织架构调整 (17) 5.2变革原因 (17) 参考文献 (18) 图1腾讯公司的发展历程 (5)

图2腾讯公司七大业务体系 (8) 图 3 2011年腾讯主要平台数据 (9) 图4腾讯双通道职业发展模型 (11) 图5腾讯公司SWOT分析 (15) 图6 2010Q1-2011Q4中国即时通讯活跃账户数 (16) 表1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腾讯2011年第四季度业绩摘要: (6) 表2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腾讯主要平台数据: (6) 表3腾讯公司产品命名方式 (9) 表4腾讯公司管理团队 (11)

摘要 提起“互联网行业”和“创新话题”,我们一定会想到这家不断陷入“抄袭门”的公司——腾讯。自腾讯1998年成立至今,14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过关斩将,坐拥现在“中国市值第一”、“营收第一”、“盈利第一”佳绩的,我们还能在一味的质疑创新吗?显然不能! 本文以“腾讯”为例,回顾腾讯14年的发展历程,审视现状,展望未来。通过对腾讯公司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发掘腾讯发展道路上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揭示腾讯一路前行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腾讯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定位,深入研究腾讯公司是如何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开展一系列的战略制定的,并对其战略选择加以剖析。最后,通过腾讯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来看腾讯发展的未来。 总之,本文旨在对腾讯全面剖析,呈现一个真实的腾讯公司,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树立一个行业真面的、积极的领袖企业。 关键词:腾讯,核心竞争力,战略选择,组织变革

淘宝发展历程概述

淘宝发展历程概述 从2003年成立,淘宝搭建了电子商务生态圈。阿里巴巴是中国较大的网络广告交易平台,2008年9月与淘宝合并。在中国,有超过一百万的中小网站创造着超过80%的互联网流量,阿里巴巴帮助这些中小网站销售和变现他们的网络广告资源。 2004年前,互联网实验室电子商务网站CISI人气榜上,还没有淘宝网的位置;但从2004年2月开始,淘宝网以每月768.00%的速度上升到仅次于eBay易趣的第二位;在推出1年后,淘宝网排名已经超过eBay易趣,位居第一。来自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市场规模实现了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从2003年的10.7亿元增至2004年的34亿元。 2005年的8月,淘宝网的发展脉络再度跟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产生了微妙的重合,从这一年开始,淘宝网开始把它的竞争对手们抛在身后,它的每一个产品的推出都足以令业界瞠目,而它的执行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使得它的每一个商业故事都变得可行而且耀眼。 2006年,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购物网站,就在这一年,淘宝网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一个可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应用工具存在,它将最终构成生活的基本要素,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有近900万人上淘宝网"逛街"。

2007年,淘宝网不再是一家简单的拍卖网站,而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这一年,淘宝网全年成交额突破400亿,成中国第二大综合卖场。 2008年,淘宝B2C新平台淘宝商城(天猫前身)上线;汶川地震捐款平台上线,共筹得网友捐款超2000万;9月份,淘宝网单月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 2009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卖场,全年交易额达到2083亿元。 2010年1月1日淘宝网发布全新首页,此后聚划算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966463.html,)上线,然后又推出一淘网。 2011年6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公司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即沿袭原C2C业务的淘宝网(taobao),平台型B2C电子商务服务商淘宝商城(tmall)和一站式购物搜索引擎一淘网(etao)。在新的架构中,淘宝分拆后的三家公司采用总裁加董事长的机制运营。 2012年1月11日上午,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为“天猫”。2012年3月29日天猫发布全新Logo形象。2012年11月11日,天猫借光棍节大赚一笔,宣称13小时卖100亿,创世界纪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