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北京评审意见的回复》

《对北京评审意见的回复》

《对北京评审意见的回复》
《对北京评审意见的回复》

对电视连续剧《李济深》剧本的肯定意见

(2005年3月19日)

李准(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外长,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组长):

(三)叙事线索清楚。李济深重要经历、人生选择(首先是政治选择)、的几个阶段交待得比较清楚。

注意写了全国大形势变化,写出中共的有关活动(参加国民党一大、发动工农运动、反围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中流砥柱、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的发展、新中国的筹备)及其对李济深的影响。

(四)注意写人,以人带史。

在李济深的性格刻划、人格内涵揭示、内心世界的揭示上下了功夫。

李济深的形象相当感人。

对蒋介石的反动本性和两面手法有着较多的揭露。

综观之,做为文学剧本,文学基础比较好;(关键是政治上的把握以及其他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推敲)。

黄如军(中共党史研究室):

剧本政治导向正确,历史线索清晰,人物性格较为鲜明。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演变、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和人物形象,甚至许多人物和故事细节等,均有较为可信的历史依据,基本做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等,把握得较为得当,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总的感觉《李济深》是一部较为成熟的电视剧本。

王丹彦

一.史实素材丰富、真实。真实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人物脉络、历史走势和李济深的政治作为与追求。基础很好。

二.李济深做为历史人物,最终选择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题材虽然难度很大,,但是能够成立。

冯鹤旺(中央档案馆)

剧本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取舍详略有当。特别选择李济深1921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是其一生中比较波澜曲折的一段经历,这样就使内容更集中,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剧本史实准确。通过阅读整个剧本可以看出,作者对李济深一生的经历和这段有关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剧中涉及的有关史实把握得比较准确。如对李济深的描述,既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要大事不漏,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既肯定其革命进步的一面,也不回避镇压人民、反对革命的一面,功过是非把握得当(如早年追随孙中山,一度拥护蒋介石,参加?清党?,?九〃一八?后反蒋抗日,拥护共产党),其他重要情节及重要历史事件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比较准确。

剧本平实,几经修改,比较成熟,构思比较巧妙。如每集开头都用老教授讲述的手法,点明本集的主要内容,不仅很有新意,而且会使观众对本集内容有一个梗概的了解。

剧本文字生动、语言简练,文笔很见功底。

杨胜群(中央文献专家)

1.重大史实严谨、基本准确。政治导向没有大的问题;主题比较鲜明。

2.剧本基础比较好,流畅、生动。

3.人物把握基本准确,李济深形象立起来了。

□□□(未署名的专家)

该剧为李济深立传……。该剧的基调是正确的。

该剧所写基本符合史实,对于人们全面了解历史,乃至对于统战工作,乃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有意义。

○○○(未署名的专家)

一.全剧史料翔实,尤其福建事变、逼蒋抗日等事件很有说服力,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描述也比较客观。

二、讲述历史故事亲切感人,笔法大气,与我党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信任与合作、南京汤山被软禁、香港逃亡等历史事件描写生动细腻,很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李济深一生为国、兼济天下的崇高情怀。

三、剧本很细致。作者提出不少请专家、领导斟酌的意见,并在剧本中标出。剧本的标注甚至具体到剧中一些特定文字的字体。

李济深“4.15”清党事件如何处理

对于李济深“4.15”在广州清党事件如何处理,北京的专家们有不同的两种看法,具体意见如下:

(一)认为对李济深的“四·一五”事件写得不够,尚需深化。

1.他(李济深)反共,镇压广州起义(注:为?南昌起义?之误)的历史能否像现在这样轻轻带过,回避正面描写,连一个有份量的旁白、画外音都没有。

2.剧本对李济深早期的反共立场似乎有所回避。1927年李济深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又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这段历史在剧中只是一笔带过,对展现历史、表现人物不够严肃,也不够全面。

3.李济深……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过重要贡献,但他也曾和蒋介石反动派合谋,在?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成为在广州疯狂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罪魁祸首。该剧对此有所描写,但失之于轻描淡写,……

4.目前结构前十集中淡化?4〃15?,淡化对蒋的关系……不可能简单处理,也淡化不出来。

(二)认为应该对李济深的“四·一五”事件做淡化处理,甚至删去“四·一五”事件。

1.第九集写李济深看不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服从蒋介石的清党分共,在广州拘捕镇压共产党人。这是李一生中的败笔,当时他没有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后来对这一行动悔恨不已。此集应大大压缩,对李济深的清党分共淡写,……不宜展开。

2.对他(李济深)的不光彩的历史不宜展开写,要概略淡出,也可考虑删去第9集。

3.李济深从反共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化过程应是这部戏创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表现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引导作用……加强他对前期经历的反思、忏悔。要从正面表述他的一生。从盖棺定论的角度,李济深是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反共的一面不要过多渲染。

以上的两种不同的意见,究竟采取那个才好?请酌定!特别需要听到统战部的意见!!!

请尽可能早些给我一个答案。

《李济深》剧本的篇幅问题

《李济深》剧本所涵盖的时间从1920年至1949年近三十年。李济深的经历可以说涉及了此三十年中间的所有政治历史的大事件和政坛上的大人物。现在剧本是20集已经显得很局促,很多内容无法展开来写,但还勉强能够连接得上。若修改为18集必然要删去不少情节,就会出现时间上的?断层?。所以无论是否删去?四〃一五?事件(若删去则可以补充其他所需的情节),都需要20集的篇幅。

对北京方面某些评审意见的说明

对于专家们的意见,许多处都将进行修改。此外,对存疑或不明确的意见,需做如下说明。

意见1:有专家提出:第十七集第4页、第22页,一是叶挺养羊不是1941年在桂林,而是1942年在湖北恩施陈诚处。

回复: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叶挺一到桂林就感受到各方面的明显变化……他让看管特务帮他买了一只奶羊,每天牵着这只羊出去放牧,挤羊奶补充营养。他在失去自由的5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饲养家禽家畜,而最早就是从这只羊开始的。?(《叶挺将军传》段雨生、赵酬、李杞华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叶挺在桂林……知道李济深接济的人多,经济情况并不好,便卖掉建干路的房子,搬到离市区较远的观音山的简易平房去住,为增加营养,养了两条乳羊。?(《爱国名将李济深》李宝靖著接力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同样的记载又见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档案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意见2:有专家提出:第6集第7页,写蒋介石说“孙中山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话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当时,怎么可能提“三大政策”?

回复: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①?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人民网《孙中山:伟大革命先行者》)

②?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改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正式形成。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 总论·人物》P238“孙中山”辞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开幕,……会议通过的宣言以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项政策。?(《简明中华民国史辞典》杨立强、刘其奎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见P9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辞条)

③?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吴玉章担任这次大会秘书长。由于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代表占很大优势,这次大会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爱国名将李济深》李宝靖著接力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意见3:有专家提出:第6集17页,写孙中山说“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有历史根据吗?

回复: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基础,……为得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意见4:有两位专家对剧中出现李济深的三位夫人持异义。

回复:首先,该剧本之12集的初稿于上个世纪九○年代初,呈送李济深先生的亲属,由李沛钰、舒赋璋夫妇召集其他在北京的兄弟姐妹共六人审阅。并由李沛钰、舒赋璋夫妇代表全家谈了意见,在对剧本予以肯定之外,特别提到家庭关系,说道:?我有三个母亲,大妈周月卿,比我父亲年龄大,所以我们全家人,包括我父亲都叫他‘太太’,是首席管家。我父亲是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接见客人时,都由她陪同。我的母亲是二妈,叫双秀清,最早来到我们家做佣人,因为她很聪明,办事灵敏又爱学习,就和我父亲产生了爱情,后来经我大妈同意才结婚的。小妈梁秀莲,是抗日战争后与我父亲结合的,现在居住在美国。……按着父亲的说法,对待三个母亲的态度,是对待大妈敬重,对待我母亲是真正的爱情,对待小妈是互相照顾。虽然父亲的态度不同,但是三个母亲都比较团结,所以我们十六个兄弟姐妹也很团结。……我们提到以上情况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剧本里……特别是三个母亲都要出现。要以大妈为主。这样既利于我们国内外兄弟姐妹的团结,又利于这个电视剧的国外发行。?李济深子女们的意见是有其道理的。其次,表现李济深的家庭生活,对刻划人物也不无作用。尤其此剧中,多为政治大事件,也需要个人生活的小事穿插其间,令故事情节和戏剧节奏有所变化。

意见5:有专家提出:关于“9.18”事变时,放弃东北的“不抵抗命令”,后来张学良在晚年自己明确说,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绝对不是“中央”的命令。

回复:剧本所表现的是1932年发生的事,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达的,直到数十年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看法,近年才从张学良的自述中知道了真相。所以表现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又是剧中普通人的说法(并非出自张学良本人之口),是否按照现在的方式处理才较为真实、妥当?

意见6:有专家提出:第十五集第13页,李济深和冯玉祥去庐山会见蒋介石……,李济深的一段话:“委员长,你一不要怕中共,二不要怕民众,抗战才有希望。”此话并不是此时所说,而是李济深在武汉对陈诚说的。

回复:剧作者认为,只要李济深说过这些话,谈话背景均为抗战时期,其诉告对象都是蒋介石,无论是面陈或请他人转达,依据剧情的需要,应该允许如此处理——这可以商榷!

意见7:有专家提出:第十五集第25页,汪精卫叛国投敌后,请李济深的老朋友给李济深带信的戏,不知是否确有其事?是否以不写为好?

回复:此事的记载见之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档案出版社出版)。

剧本将此事入戏,目的在于通过李济深与汪精卫的对比(二人都对蒋介石不满),表现李济深的反蒋并非出于个人恩怨,从而刻划李济深的人格、情操。同时通过此情节,把当年在梧州读书时的同窗三人(李济深和金福安、陈玉昆)扭结在一起,具有戏剧性,并有利于塑造人物和戏剧结构的紧凑!

意见8:有专家提出:第十九集第27页,国民党特务在香港用卡车撞击李济深座车的戏,有无史书记载?

回复:就具体?撞击?事件本身而言,并无史书记载。

但史载,蒋介石曾计划让军统特务在香港刺杀李济深,后来则因为在港英控制的香港暗杀民主人士害怕引起英、美等国的抗议,才未实施刺杀计划。而且蒋介石的确存在着诸多政治暗杀行径(如于1949年9月19日在香港暗杀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杰),窃以为,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出发,此情节是可以虚构的。

意见9:有专家提出:第二十集第4页等,“王翠微”是港英当局密探的一个负责人,此时负责监视李济深,但港英当局是否设有“政治处”?

回复:记得港英当局的?政治处?之说法,来源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档案出版社出版)。

意见10:有专家提出:1920年李回乡省亲时,邓铿决意挽留,他留任粤军副官长,与邓铿派“长衫客”来京恳请李去一师任职的说法有点不同,请查实。

回复:史料载:?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当时,李济深正南下省亲,应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之邀请到了广州,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参谋长。?(《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二集)·李济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根据历史剧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虚构了邓铿派人赴京师邀请李济深及带去李济深母亲的信函、并把其母予先接到广州等情节。其依据是:李济深奉母至孝。也有利于描写和塑造邓铿这个人物。

意见11:第五集(第19页)“不可把人想得太坏嘛!韩非子说过,‘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等多处展示李济深的家学,是否真实?……

回复:李济深家学深厚,是一位儒将,的确如此。

需要查实及补充的史料

(一)有专家提出:第16集第6页应把“桂林办公厅”改为“桂林行营”。

答: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当时称为?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而?桂林行营?,似是后来日冦入侵广西,我军与之交战时才设臵的机构。

请协助查实当年李济深受命到桂林任职之机构,名称是?桂林办公厅?,还是?桂林行营??

(二)有专家提出:

①“李济深从反共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化过程……要表现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引导作用”。

②共产党如何影响李济深,使他思想向前发展,要加重描写,有精彩笔墨。

答:据我所掌握的史料,只有目前在剧本中所反映的:前期主要是李济深通过自身的遭遇,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真实面目,与其分道扬镳,后期通过中国共产党人士与李济深的接触和共事对他予以引导,使其投入人民革命阵营。请提供其他有关这方面的新的史料。

(三)有专家提出:对吴稚晖这个人物的评价,不能只顾一时一事,要顾及他一生的总体评价。

我找不到关于吴稚晖的史料——传记等,请提供给我。

(四)有专家提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香港组织民主人士到大连的中共人员除了钱之光,还有潘汉年。

我找不到关于潘汉年这方面活动的史料,请提供给我。

(五)有专家提出:对桂系李、白、黄有溢美的倾向。

我需要关于新桂系李、白、黄在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的?4.12?事变之后在广西进行?清党分共?方面的资料,以及镇压?百色起义?的有关资料。

目前只需要以上的资料,请尽快寄给我!

注:此后收到“中共广西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寄来的吴稚晖、潘汉年等有关历史资料,和“中共广西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办公室”2005年4月20日的信函,遂对剧本做了修改(见05年5月完成的剧本第六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