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

姓名:邓磊

学号:201420271282

院系:市场营销2014级

“一国两制”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

摘要: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是任何具有中华民族情结的人都绕不开的心结,尽管“一国两制”的设想在理论上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路径,近几十年来两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一国两制却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国两制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两岸要统一;第二:要和平统一;第三: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但关于这三个问题,台湾本土及国际社会却不认同,似乎这更像是大陆的一厢情愿。我们不禁要问两岸关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一国两制到底能不能解决台湾问题,本文将对此从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台湾的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一国两制的国际环境,还有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四个方向作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民族情感大一统台湾意识模糊战略中国崛起

一:“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四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这构成了静态层面上的台湾模式;它的动态模式包括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统一前的动态安排,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点,后者是统一的具体实践方式。一国两制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源于对国家统一的思考,但又超越统一本身。换言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但同时又是对涵盖两岸四地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宏达构思,即在一个大中国内,在两种制度下,通过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港澳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台湾的政府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大陆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港澳台和大陆四地相互策应,有序竞争,共同走向现代化。在此意义上,一国两制模式是在试验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全新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方式。

二:台湾政治转型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台湾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党国体制过渡到威权体制,再到两党制的转型,究其原因呢在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台湾出现了一批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在政治制度转型和民主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台湾民族政治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和民众基础。这些人员大都收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当地的政治情况

比较了解,而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更加注重社会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反对强权政治体制,这就构成了对民主化最有力的支持。此外美国对台湾的民主压力和蒋经国的开明革新也大大推进了这一进程。

作为移民社会,台湾人民由于历史记忆、社会地位尤其是政治选举的操控,省籍和族群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统独”立场和台湾的政治认同的重大因素,台湾存在所谓的四大族群,即闽南人,客家人,高山族和外省人。由于台湾民众的族群认同、政党偏好和种群分布,出现了一种浊水溪现象:北蓝南绿的政治生态。即台湾北部的民众多数倾向与支持泛蓝政党(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台湾南部居民多倾向于支持泛绿政党(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建国党)。但总的来说,对统一问题,无论南北,台湾民众偏向统一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偏向独立有着相应比例的上升。

从社会阶层来看,大资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3%,中间阶层约占40%,劳工、农民阶层约占60%。大多数大资本家都以商业利益为中心而选择其支持的政党和两岸政策,极少数因为政治理念而选择。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争取更大的利益,大资本家们都会进行双向投资以避免政党轮替后的政治风险。近二十年来,台湾工商界尤其是那些国际性的大财团要求大胆西进,避居全球,将祖国大陆视为世界的工厂和市场,强烈反对戒急用忍,支持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中产阶级是台湾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中相当部分的本省籍中产阶层也是台独势力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尤其是那些本省籍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崇尚美式的西方民主,对国民党专制方案,中华民族意识淡薄,多倾向于台湾自主意识。而农民劳工阶层在两岸的经济交往中因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空洞化和与大陆产业同质化的竞争导致了很多三中人群的失业,这使得他们对两岸统一持一些抵触立场。

台湾当局长期对一国两制持否定态度,即使是马英九(自李登辉、陈水扁以来对中国最支持的一位领导人)也将两岸关系奠定在宪法一中和一中两区,一个中华民族的框架内,实则是对一国两制的柔性否定,其强调大陆的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原则下完成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不只是一项政策,也是一项宪法义务,中国统一的前提是大陆先民主化。他担心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台湾地区终须被迫放弃民主自由制度,完全接受北京安排设定的制度,向共产党全面投降,成为像港澳一样的特别行政区。而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大部分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仍然持排斥态度。与此同时,民主化和本土化也带来群族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对立。这一渐进式的政治改良对两岸关系的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三:一国两制的国际环境

从历史源流以及现实政策来看,国际因素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外部

因素。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在台湾主权的归属问题上采取模糊战略。时至今日,仍有不

少美国人士认为台湾地位事实是未定的。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日本也没有公开承认台湾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正式主张,只是在1972年中日复交联合公报

中重申日方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这一主张。日本的模糊战略依然是追随美国的政策。60

年来,两岸中国人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向美日倾注了大量的经济政治资源。无论是来自台湾

地区的巨额贸易还是中国大陆提供给美日的优惠条件,都使美日两国大受其益。迄今中国尚

未统一的现实,无法改变美日现在与将来在两岸推行双规战略的事实。官方与民间、政府外交与事实上承认的并存将持续下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可能凭借美日同盟的有利条件在与两岸的三角关系中占据一定优势。要超越美日的这一模糊战略,唯有两岸的中国人民发挥智慧,实现自主和平统一。

另外,在中国崛起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话语之时,美国作为所谓的西方民主的代表,和台湾在意识形态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意识形态的联系决定了美国和日本相当一部分国内政治力量不愿意所谓的威权和极权的大陆的主导下,逐步开始乃至实现两岸统一的进程。对其而言,这不仅是对其所谓民主盟友的背叛,在这一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乃至影响普通民众的认知后,任何偏向中国大陆的政策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这一趋势在冷战之后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美国自由民主这一意识形态因素,对两岸以一国两制实现统一构成了观念性的障碍,但也应该看到,美日不会仅仅以意识形态作为其行为准则。对美国决策者而言两岸统一将会使得美国不得不面对亚太战略格局的全面重构,对此美国没有准备好,也难以乐于接受。

四:一国两制的未来发展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大一统历史文化传统,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起来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虽屡遭战祸、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每次分裂之后都复归统一,并且都迎来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从战后国家实现统一的经验来看,实现统一的首要条件是双方人民都报有统一意愿。当统一意愿和民族情感强大到足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鸿沟时,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了。统一之感召力,一是源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其次是对统一带来的更大收益的预期,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有进一步的弱化趋势,重新唤醒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是当务之急。但这仍需长期的努力,在台湾民众不认同统一价值,主流民意希望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应以长远眼光,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发展的两岸关系框架,通过两岸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使台湾人民获得切实的利益,进而获得对统一后的良好预期。

统一绝不仅仅是民族情感问题,任何问题都有很大的现实成分。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任何激进化的措施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弃统一,统一可以说是国家的一项政治任务。要想实现统一,没有别的其他路径可以走,既然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制度性的问题,政治性的问题,那就首先要为自己正名,用若干年的时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发扬光大,这是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只有保持稳定持续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才回取得长久进步,尤其是应该加强两岸的青少年的交流,毕竟未来的是还是应该交给未来的人来解决。我们可以为了统一暂且不谈统一,但台湾必须明白它是中华文明国家主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究要为国家的,民族的,制度的问题做出交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