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与情感

道德与情感

道德与情感
道德与情感

道德与情感的交融

在中国的道德教育领域,只强调人对道德认知的学习和道德价值的判断,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著作的阐述、社会规范、习俗的熏染、潜移默化,以及人的理性思维活动的内化和积淀来进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表现为重“认知”,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书本”,轻“生活”。而缺乏情感共鸣的道德教育难起深入持久的效果,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心理学研究证明:情大于理;在人际交往、教育传播领域,人的情感比理智更为真切、更为有效。

一、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认为: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在个体道德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特殊的价值。可见,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把学校道德认知、评价、实践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是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和教育规律的。

二、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的指导原则

当前学校的学校道德教育,教育者往往会用社会的、成人的标准和要求,以知识、概念的形式向学生贯输,缺乏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与社会生活脱节,难以形成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学校价值观念,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由此产生了教师不愿从教、学生无心向学现象。因此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学习的模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关键。

以教育心理和教育规律为指导的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的尝试,需要有生动、感人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开阔视野,紧贴社会生活,

把握热点问题,联系学生实际感受,精心设计课堂。使学校道德课程立足小课堂,指点大世界,广受学生所欢迎。

在学校道德课中实施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应注重以下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现代课堂的教学,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重组知识、经验的产生过程,重视情感、体验的生成等,这就要求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模式要充分把握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淡化课堂中的“教”,重视课堂中的“学”。把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第二、选择性原则:个人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经历多年的教育及生活的磨练而形成的。由此产生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进而采取不同的行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精彩,体会人间的冷暖,用自己的眼睛去把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要提供学生客观的事件,让学生主观地去看待。情感的可选择性,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情境来发展人的道德观念。

第三、人性化的原则。是指情感-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体现出群体性和人本性,符合社会群体心理和个体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人性化”原则抛弃贯输、说教的教育方式,以注重生命的价值和人格平等为基础,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与互动。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以营造师生人格平等、学生自觉学习的双向互动氛围,使情感和体验能传递正向价值、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校道德观。人性化的原则更要求教育者要有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情感和领悟,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合理化、个性化的体验表达。

第四、生活化的原则。美国实用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身处校园的学生所遇到的学校道德问题不多,对社会学校的要求的了解信息量不大,与社会实际脱节,单靠理论上的学习和认知,无法解决社会道德及学校生活实际碰到的问题。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化的原则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现实及社会生活的道德情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如广东南海公交司机邓俊成勇斗歹徒牺牲事件,社会在赞赏和表扬他的行为同时,介绍社会是如何优抚他的家人孩子的过程,从中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关注这一事件,利用团委组织的帮扶活动事例,使学生形成切身体会,弘扬正气,塑造良好品德。

三、情感-体验型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

第一、精讲理论、明确要求。现代教育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认为这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个性和个人经验。学校道德的理论内容为纲要性、方向性的知识。它是关于学校素质、学校道德规范、学校行为、理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等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在学校道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又不拘泥于教材,关注社会实际,简化理论内容,把握学校道德方向,明确学校道德认知的要求,并将此融入案例和情境中进行启发。

第二、引入故事,启迪情感。学校道德课中的情感-体验式学习模式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直观的情感故事,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由教师列出思考要点和方向,学生通过笔记和体会,营造丰富的情感氛围,教师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成和探究分析。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感”置于同一种情境和氛围之中,要求学生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全部情感,设身处地的思考,以获得个人的理解,增进个人的经验。如在学校素质中引入“金牌工人,青岛港桥吊工人许振超”的视频故事,并提出什么是金牌工人?许振超为什么能成为金牌工人?这一事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这一事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等问题。在学校道德规范一节中引入“香港抗非英雄——谢婉雯医生忠于职守”的故事。在学校道德行为中播放华语短片《车四十四》,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故事。在学校理想中引入美国体育、影视和政治明星施瓦辛格人生设计及成功之路的故事,说明学校生涯设计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在学校选择中引入情感故事《邝丹的秘密》,感受邝文华凭自己的努力从事一般学校,营造了温馨家园的故事。

第三、积极表达,交流体会。学生通过写体会的方式,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评价的深化,进而形成自己明确的学校道德和价值目标。多方在感受和体验的交流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群体舆论评价,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亲近感、认同感、荣耀感、愧疚感等不同的感受;弘扬正气、鞭策丑恶,直达人的感情的深处,使参与主体在思想、情感和意志方面相互渗透、交融或互补,在个人经验的原有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

第四、总结反馈、以情导行。

心理学认为:人先产生想法,由想法产生触动,由触动变为行为,由行为养成习惯。情感-体验型的学习模式,以学生的感悟为主线,可以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道德评价和价值观念,它具有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校道德形成来自于认知与情感的交融。教师的总结反馈,力求把符合社会现实的评价和判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和交流中学会选择,在平等、和谐的个体、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分享,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展现自我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四章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 1 、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 道德 B. 品德 C. 移情 D. 情感 2 、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 道德信念 D. 道德观念 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 中学阶段 B. 小学阶段 C. 大学阶段 D. 幼儿期 4 、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 8 ~9

B. 10 ~13 C. 12 ~14 D. 15 ~17 5 、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 初中生 B. 高中生 C. 大学生 D. 小学生 6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 政治目标 B. 教育目标 C. 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7 、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 自然情感 B. 高级情感 C. 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8 、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 定势 B. 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 移情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 个—5 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 B. 评价反应功能 C. 调控,维系功能 D. 动力导向功能 E. 人格塑造功能 2 、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3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A. 动力导向性 B. 冲动性 C. 社会性 D. 理智性 E. 偏激性 4 、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精华)

四,案例分析题 1.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1)这位数学实习老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 答: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⑵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⑶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

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1)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答(1)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说她的这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2)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① 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批改作业尺度一致;④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⑤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一样;⑥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⑦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去处理学生做错的事;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调查清楚,不急于下结论,不偏袒一方;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⑩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3.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2、教育Blog:blog又称“网志”,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来反思记录自己的教育经历,整合学科、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充分表达自我思想。 3、探究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4、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二是能悦纳自己。 5、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等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或者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道德: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俗)和内心信念进行维系和评价,用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个人品质的总和。(或通过理想、信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手段。) 7、人生目的: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生活)的目的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生目的支配各种具体行为目的的总目的。 8、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9、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指教师客观上是在用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识经验、人生态度等影响学生。教育和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工具不是一般的物或机器,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 10、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它在人们的理想中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是一个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11、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12、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1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对应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的继续教育。 14、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和希望。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总是努力实现职业理想,以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15、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的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6、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17、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或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专业水平成熟和发展的状况 18、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体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19、科学素养: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0、教材:指由一定的育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即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片等,还包括与教科书配套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影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 21、课程:是知识、是目标或计划、是经验、是活动。

教师入编考试教师职业道德问答题

教师入编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试题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体现和专门要求。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内容丰富,涉及教师职业劳动的各个方面。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社会与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其功能具有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和家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方式来实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够通过激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来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教师劳动对象是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很大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当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时会使道德要求具体化、人格化,从而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教师与社会及家长打交道,当教师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面貌出现在社会活动中时对社会文明起示范作用。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在教师自身修养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引功能。 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定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不仅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环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意识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正义感(最基本、最高尚的道德情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 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产生职业道德信念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职业道德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的中介环节。 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是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毅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合金”,是形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其最大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环节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之中,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有: 坚持知行统一。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努力做到“慎独”。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激发道德情感 促进道德践行

激发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践行 光远小学王映平 情感德育理论认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才能形成道德认识,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理解:道德情感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道德情感的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和要求,自我建立起道德评价的内在观念和价…… 一、有利于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课堂教学是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真情的心灵互动,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的思想感受,和道德情感的体验,使高尚的思想道德认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从而激活学生的心…… 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探究“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不断地正确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生活经历的过程中来逐步,培养和形成的。 二、开展实践活动,升华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促进学生……

如,《爱在屋檐下》一课教学时,围绕“体验母爱,回报母爱”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尝试着为给父母做一顿饭、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烹饪一顿可口饭菜、陪妈妈上一次街、与父母交流一次自己的学习情况、给父母……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情感目标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是摆在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1、必须根据评价对象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和发展规律,根据评价主体的活动需求,给出实施评价的途径和手段,这是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与技能的重点所在。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2、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3、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的首要条件,那种认为不必经过职业道德认识阶段,直接就可以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4、教师的公正是学生认识社会之端始。教师待学生不公正,学生有可能视为社会无公正;教师待学生以公正,学生往往视为社会对己之公正,进而相信社会之公正,遂自养成公正之心,正直之志。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5、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是勤业的动力和能源,勤业是乐教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乐教需要的基本途径。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6、教师的劳动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其发展方向。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7、师爱是培养学生高尚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8、相对而言,教师道德规范是一种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外在社会要求,而教师义务更重要的是诉诸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深刻理解,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成为高度的自觉和坚定的信念。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9、教师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担负着把前人经验、知识、智慧、品德教给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责任。正因为教师的特殊使命,需要教师永远发扬奉献精神。 正确错误未填写 标记 10、一般来说,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一旦确立,其师德行为和师德意识的一致性就不可动摇了。 正确错误未填写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漠然处之。如果缺乏道德情感,那么道德认识就很难转变为道德行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因此,激发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想象性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学校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理想教育的目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现实目标与潜在目标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三个阶段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的原则:价值导向性原则正面性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合力最大化原则知性统一原则 学校德育的基本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两难问题法公正团体法}道德体谅模式{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个人友好相处的需要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会关心和体谅他人教师的表率和环境的陶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价值澄清模式} 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道德{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生亚文化是维系班级组织存在于发展的物质要素班级组织是以教学中心色共同活动体系共同学习活动是构筑这一组织的一块基石班级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系统 班级管理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纪律学习班干部卫生心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管理 班级建设的原则:抓大局系统性主导性学生为本民主性》原则 班级建设方法:班级组织建设方法班级制度建设方法班风建设方法 班级活动的策划:力求班会内容与形式多样化选好班会的主体精心设计班会的进程有条不紊的召开班会 班级活动组织:充分准备重视动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尊重班集体意愿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展现提供舞台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班集体的质量 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班级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德育管理班级管理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经验 班集体的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班级组织建设的方法:慎选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加强班干部教育工作班级制度建设的方法: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班规不断强化班规权威化通过树立典型使班规管理生动化班风建设方法:率先垂范提供示范鼓励正面行为引导班级舆论走向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之间的规则和原理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概念同化:上位下位组合学习 尝试错误学习—桑代课: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接一定联接需要通过试误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以观念为媒介的。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接而是生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而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预期引荐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 最近发展区:是为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承认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信任对不信任向主动羞怯与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

论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绪论 (1) 一、研究现状 (1) (一)国外研究现状 (1)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3) 第一章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4) 第一节社会历史背景 (4) 一、文艺复兴运动 (4) 二、启蒙运动 (6) 第二节理论溯源 (8) 一、古希腊哲学渊源 (8) 二、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10) 第二章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3) 第一节作为道德来源的道德感 (13) 一、善恶概念 (13) 二、以善恶为基础的道德感 (15) 第二节道德动机 (17) 一、自然情感与自利情感 (17) 二、非自然情感 (19) 第三节道德的实现 (21) 一、何为幸福 (21) 二、道德的实现:幸福 (23) 第三章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反思 (26) 第一节道德情感主义的价值 (26) 一、理论价值 (26) 二、实践价值 (28) 第二节道德情感论的局限性 (29) 一、理论局限性 (29) 二、实践局限性 (31) 结语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6)

(完整)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2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三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 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 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 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 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 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 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5、()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 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 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 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心理素质 B、认识性质 C、能力性质 D、思想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职业道德(一) ——教师职业道德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的权利保护这一节需要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1.教师职业遁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认识。从教师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和教师职业内部的关系这个广义的理解看.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包括思想要求、政治要求和职业内部活动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其中.“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道德范畴的义务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支持的。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时的情感体验。当教师将职业道德认识付诸职业实践时.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付出的要求,也在道德实践时感受到这种情感付出后的满足感。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畴是“爱”——“教师爱”。教师没有职业之爱,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行为上的体现。教师的行为自觉地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是“责任”。当教师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责任”时.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行为约束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下。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素养,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保障,也是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道德情感渗透

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道德情感渗透 【摘要】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感情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能激起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又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因此深入探讨“情感”教学已成为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道德情感渗透 1.故事引路,激发情感。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个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2.激情导路,情理交融。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5.1我们的情感世界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 1.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逐步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认识我们的情感世界。 知识目标:知道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对情感的基本认知;了解情感对个人成长的价值。 2.教学重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我的母亲》 思考:你从视频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的情感世界 讲授新课 活动:歌曲情感感悟。 (一)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 思考1、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歌曲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 活动:运用我的经验——我的真情实感 学生分学习小组分别讨论对祖国、对自然、对家乡、对亲人、对同学、对老师、对动物、对的情感。组长在全班交流。 (二)1、出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超的颁奖词和事迹材料 思考:从英雄张超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 强烈的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2、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锋的颁奖词及材料 问:看了张超和王锋的事迹,你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感动。为张超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而感动,为王锋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而感动,对英雄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活动:情感分享 说说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高兴、自豪、骄傲、热爱、羞愧、难过、气愤、内疚等情感体验。 师:“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两句俗语的“情”表达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情绪与情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联系: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活动:探究分享 1、下列古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道德情感的培养

作者简介:栗文秀(1987-),男,山西繁峙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李佳(1988-),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 道德情感作为人类情感最基本的成分,自古以来先贤们便对之不吝溢美之词。它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承更是牵动了一代又一代哲人的心弦。时至21世纪,人们通过耳濡目染,既继承又创新,发展起来了众多优秀的思想,这些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精华内容丰富,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当前对道德情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受教育者的中小学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儿童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对他们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将会形成一个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完成传承中华、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也必须要用先进的德育思想来指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就让我们对道德情感及其教育作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道德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区别于那些诸如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原始而低级的情绪,是一种后继、稳定而持久的高级态度体验。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感的中介。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其中,道德感正是本文所说的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 情感、事业心、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当今人类道德情感中最具有广延性、迁移性和共振性的基本道德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责任感作简要探讨。 1.同情心。所谓同情心,是指一个人对他人表示关心和帮助的一种态度,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这一道德关系的基础。在当今物欲横流、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为了抵御那种街坊不识、邻里不亲的冷漠现状,对同情心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别人的困境和挫折漠不关心的人,他会做出见义勇为的负责行为。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那么,同情心由哪几部分构成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情感的构成要素。大量的心理要素观察表明,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心理态度和外部表现构成的。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认知;心理态度是指个体对处于不同情感状态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倾向;外部表现是指个体在不同情感状态中所做出的行为表现。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情心是由理解、关心、帮助三部分组成的。所谓理解,就是事件发生之时或之后,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弄懂和了解他人所遇到的困境、心情和感受以及对整个事件性质的了解和认知;所谓关心,就是个体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并常常把它放在心上,显示出对人或事物的重视与爱护;所谓帮助,就是个体真诚地给予那些正处于困境中的人以无私的帮 浅谈道德情感的培养 栗文秀 李 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0) 1

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富顺县福善镇观乐九年制学校高礼萍 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增强师德修养 的前提。 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2、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 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3.要重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 现为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李建华:道德情感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 李建华 人类道德是人类自身产生与进化的伴生物,没有现实社会的人也就没有现实社会的道德,人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在古代的神形二元论看来,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的灵魂又由情欲、意志和理性组成,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隶属关系,理性最高,意志次之,情欲最低。只有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和情欲,才是人类道德价值的真正体现,同时也就构成了人们思考道德问题的逻辑起点。 道德理性主义是片面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的一种伦理学说,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知识、道德命令不是也不可能是来自感性经验和情感,而是从先天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具有永恒不变性和确定性。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主义源远流长,脉络明晰。从苏格拉底,经斯多葛学派、笛卡尔、斯宾诺莎,最后到康德那里斐然而成一高峰。但这一道德理性主义传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遇到了道德情感理论的挑战,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转折。分析这一转折,对于处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中国道德建设来说,无疑可获得诸多的有益启示。 一、道德情感理论产生的条件 道德情感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前提。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最早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世界各国都有它的殖民地,以健全政权机构为目的的人性探讨因此十分兴盛;英国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在当时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伦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英国在文艺复兴之后,又形成了强大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潮。这些都决定了道德情感理论必然产生在英国。 首先,从社会文化状况来看。17世纪后半叶和18世纪前半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形成之时。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扫除封建残余势力,排除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障碍,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建立;另一方面还必须协调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起适应新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准则,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道德学说必然会带有忠实于利益得失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此时去高谈抽象的理性,并用枯燥的理性

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梳理

一、简答题 教师职业理想的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切实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知识素养:牢固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能力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科研能力;人文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引导性原则;内化性原则;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差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多元化原则。 教师职业纪律的要求:树立起职业纪律意识;系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提高依法从教的自觉性;教师不得做违反职业纪律的行为。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个人因素;职业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准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准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准的师德意识;准教师应对教育劳动的特点和价值具有深刻的认识;准教师应对师德的原则、规范有较高的认同;准教师应养成从事教师职业的个性心理品质。 新教师入职辅导的基本原则:入职辅导与中小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以第一线教师辅导为主的原则;辅导活动的系统性和新教师“轻负荷”原则;职前教育机构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的原则。 教师职业作风的具体表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什么是“为人师表”?它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人师表”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它要求教师仪表端庄,言行得体;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区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对自己进行教育、改造、陶冶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各级教育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 简述确定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依据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教育目标;依据我国现行师德规范的蓝本;依据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素养要求;依据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的素质提高。 教师职业理想的内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责任明确性原则;自我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 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准教师中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流教育价值导向,灌输并陶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 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每一位教师都要争当班主任,尤其是年轻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是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榜样作用在育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教师职业纪律的作用: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有利于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校改革的推进。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爱护学生,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耐心教导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