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4), 318-3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10.12677/ccrl.2020.94035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Di Wang, Ruomei Zho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data set of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79 to February 2018 was selected-Yangkun Precipitation data compared the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75 - 105?E, 35 - 50?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95 - 111?E,

20 - 35?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howed a large fluctuation growth pattern within 40 years, with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in summer and the smallest fluctuation in winter; the spring, summer, winter and all. There are fluctuation patterns in each year, the overall growth and decline trend is not obvious,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summer is the largest,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 in both regions,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s the most and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the least. 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concerne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has in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changes in the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Qinghai Lake have been more intui-tive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rainy area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in Guangxi in the past 40 years are more intuitive, and the shrinkage of the central rain area in Sichuan is more ob-vious.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Changes, Seasons, Precipitation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王蒂,钟若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王蒂,钟若嵋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22日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近四十年来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降水的变化情况,选用1979年1月~2018年l2月的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阳坤降水资料对西北(75~105?E, 35~50?N)、西南地区(95~111?E, 20~35?N)两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如下:近四十年中国西北地区春、夏、秋、冬以及全年降水量在四十年内都呈现大幅度波动增长模式,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冬季波动幅度最小;西南地区春、夏、冬以及全年都呈现波动模式,整体增长和下降趋势不明显,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冬季波动幅度最小;两地区均为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春季、秋季日平均降水与全年区别不大。就降水空间分布来讲,西北地区降水分布由中心向四周增加,四十年来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等区域变化更为直观;西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向西递减,四川中心具有多雨区,近四十年来广西地区降水减少变化更为直观,四川中心雨区的缩小更为明显。

关键词

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年变化,季节,降水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大范围的气候异常事件,对事件发生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共同存在,但是消极影响受到更多的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全球变暖,对地球环境和水资的源影响更加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气象科学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其中降水变化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也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西北地区处于内陆,具有较多的沙漠盆地和高原,多种多样的地形导致该地区具有多种气候,降水分布上也有很大区别;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西南地区,具有多种地形地貌、特殊的因子影响气候,因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二者地区的降水均对我国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对我国的气候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因此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我国受全球变暖影响下的气候转变,极端天气等具有深远意义,以便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大强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的财产损失。

我国已经在西北地区降水量不同尺度发展趋势上获得一定成就,同时在其降水量与其他相关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 [2] [3] [4] [5]。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江河水位上涨以及湖水的加深是由于蒸发量的上升小于降水量的上升。而在气候类型上,我国西北地区也越来越向暖湿方向上发展[6]。科学家根据我国北疆地区的降水时间分布形势,研究发现该地在1961~1997年间降水是以增长的方式发展的[7]。同时,还有专家根据我国天山西部的山带近些年囤积雪的数量发现,该地区的积雪数量的上涨与冷季(11~3月)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有较紧密的联系[8]。且根据研究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由Open Access

王蒂,钟若嵋

暖干型气候向暖湿气候的转变趋势或者降水量的增多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区域差异。而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机理不同于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的中国东部地区的机制。

通过分析处理1951~1995年西南地区76个站点的资料发现,该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年降水正趋势要低于负趋势,局部地区的差异很大;而冬季则与之相反[9];1951~1999年对于西南地区中的四川东部、西部以及贵州夏季降水发展变化形式不明显。而中心盆地和云南等地具有明显的变干趋势[10];

1961~2000年西南地区在川西高原、云南中部以北的区域年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增大变化,四川盆地、贵州及云南南部则在慢慢减少[11];从近四十年西南地区年降水的区域分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其空间变化复杂。川西高原降水量成上升形式,不包括重庆,东部地区与之相反,年降水逐渐减少[12];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存在15a左右的主周期及准2年的周期变化[13];通过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特征的研究,得出在1980s以前降水偏少,1980s前期偏多、后期偏少,1990s以来明显偏多[14];西南地区近50a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少是热力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热力影响更为显著[15];我国科学家利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提供的气候系统模式结果,预估分析了不同情景下西南地区21世纪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候总体呈显著变暖、变湿的趋势,其中降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16]。

鉴于降水对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气候和环境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对近40年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统计降水过程并了解降水分布形势,是掌握此类事件规律、进行准确预报、预测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通过不同气候特征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然后探讨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研究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在全球变暖下的影响提供材料。

2. 研究所用数据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

研究资料来自中国气象强迫数据集中降水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0.1?,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该数据集可用于水文建模,地表建模,土地数据同化和其他地面建模。

用于产生强制数据的此数据源包括:CMA (中国气象局) 1979~2018年期间的气象站观测数据(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长,降水和表面压力),观测数据与根据观测日照持续时间估算的辐射数据一起用作气象参数的真实值。1998~2018年期间的TRMM卫星降水分析数据(3B42)和1979~2018年期间的GLDAS降水,1998~2018年期间的GLDAS降水数据仅用于替代TRMM 3B42数据,这些数据在40?N 以上才可用。1983.07~2007.12期间的GEWEX-SRB下行短波辐射以及1979.01~1983.06和2008.01~2018.12的GLDAS下行短波辐射数据。1979~2015年期间的现代时代研究与应用回顾(MERRA) (表面压力),2015年后使用GLDAS数据(表面压力)。1979~2018年期间的GLDAS数据(风,气温,相对湿度)。

2.2. 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中国气象强迫数据集中降水数据”中1998~2018年期间的TRMM卫星降水分析数据(3B42)和1979~2018年期间GLDAS降水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和空间平均的方法对中国西北和西南区域内的降水进行分析。所选取地理范围是西北(75~105?E, 35~50?N)、西南地区(95~111?E, 20~35?N),时间段为1979年1月1日00时至2018年12月31日24时(世界时),间隔三小时一次结果输出,得出西北和西南地区10年为一组的平均年降水空间分布图以及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和全年的降水时间序列图,研究分析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

王蒂,钟若嵋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1. 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分析

Figure 1. Time series of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the whole year of nor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图1. 1979~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春、夏、秋、冬及全年降水时间序列图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春、夏、冬以及全年降水量在四十年内都呈现大幅度波动增长模式。其中,夏季降水最多,四十年来日平均降水范围在0.6~1.3 mm ,冬季降水最少,日平均降水仅在0.02~0.23 mm 。我国西北地区春季、秋季日平均降水与全年区别不大,大致在0.1~0.7 mm 之间波动。西北地区降水在1997年达到全年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仅为0.3 mm ;而全年降水最多为2002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0.6 mm 。在1995年达到西北地区春季降水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为0.18 mm ;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日平均降水量可达0.68 mm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则在1980达到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为0.63 mm ;而最大降水在2002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1.3 mm 。秋季西北地区降水最少在1991年,日平均降水量仅0.1 mm ;而降水最多则在2010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5.8 mm 。冬季日平均降水浮动不大,降水最少在1982年,日平均降水量仅为0.02,而最多在2006年,日平均降水量为0.22 mm 。同时随着时间变化,西北地区夏季降水波动最大,而冬季降水波动最小。

Figure 2. Time series of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the whole year of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图2. 1979~2018年中国西南地春、夏、秋、冬以及全年降水时间序列图

根据图2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地区春、夏、冬以及全年降水量在四十年内都呈现小幅度波动模式,总体增长下降趋势不大。其中,夏季降水最多,四十年来日平均降水范围在4.8~6.8 mm

,冬季降水最少,

王蒂,钟若嵋

日平均降水仅在0.4~0.9 mm。同样西南地区春季、秋季日平均降水与全年区别不大,大致在1.8~2.9 mm 之间波动。西南地区降水在2001年达到全年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仅为2.4 mm;而全年降水最多为1996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3.3 mm。西北地区在1997年达到春季降水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为1.96 mm;

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日平均降水量可达3.2 mm。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在2011达到最小值,日平均降水量为4.5 mm;而最高降水在1998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6.78 mm。秋季西南地区降水最少在1998年,日平均降水量仅1.65 mm;而降水最多则在1983年,日平均降水量可达3.2 mm。冬季日平均降水同样浮动不大,降水最少在2009年,日平均降水量仅为0.2,而最多在1998年,日平均降水量为

0.8 mm。与西北地区相同,近四十年来,西南地区相对来讲同样是夏季波动幅度更大,冬季波动幅度最

小。

3.2. 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Figure 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mm a?1) in north-

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图3. 1979年~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mm a?1)空间分布图

根据图3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西北地区四十年平均降水分布具有由中心向四周增加的特征,由于远离海洋,东亚季风只能影响到西北东部边缘地带,使得西北地区降水量少且分布很不均匀。其次近于东西走向的天山、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等构成的屏障,使塔里木盆地(77~88?E, 37~41?N)、准格尔盆地(85~90?E, 44~48?N)成为干旱的闭塞盆地。所以整体上年降水总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东部降水多,年降水量一般250~600 mm,其次是北疆地区,年降水量100~200 mm,南疆盆地60 mm,吐鲁番盆地小于10 mm,河西走廊西部不足50 mm,阿拉善地区东部在100 mm左右。由图4进一步分析降水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分布和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由于研究区内地势格局分布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呈多样性,区域降水分布情况也将会有所不同,西北地区幅员广阔,地形复杂,降水量差异很大较大的前体下,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四十年来随时间在分布区域具有一定的变化:

图4(a)看到1979年到1988年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北部、吐鲁番盆地中部以及腾格里沙漠北部,年均降水平均不足40 mm,而将近三分之二的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60 mm,仅在赛里木

湖、青海湖、兰州南部及周边城市的极小部分区域平均年降水达到了480 mm。

王蒂,钟若嵋

Figure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mm a?1)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changes with time (a) 1979-1988 (b) 1989-1998 (c) 1999-2008 (d) 2009-2018

图 4. 1979年~2018年中国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mm a?1)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a) 1979~1988 (b) 1989~1998 (c) 1999~2008 (d) 2009~2018

图4(b)看到1989年到1998年仅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北部、吐鲁番盆地中部,年均降水平均不足40 mm,同样仅在赛里木湖、青海湖、兰州南部及周边城市的极小部分区域平均年降水达到了480 mm。但平均年降水量小于60仅有二分之一的西北地区了。

图4(c)中看到西北地区只有极小部分降水量小于40 mm,除塔里木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北部、吐鲁番盆地中部以及腾格里沙漠北部等区域年平均降水会达到80 mm以下外,其他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均在80 mm以上,约占西北地区三分之二。而平均年降水大于480 mm的区域从青海湖附近扩大到青海大部分区域,从赛里木湖附近扩大道特克斯河及喀什河流域。

图4(d)中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小于80 mm区域在明显大范围缩小,该区域缩小到约西北地区五分之一,在常年干旱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中出现部分降水量120 mm左右区域。平均年降量水大于480 mm 的区域也不断增多,平均年降水120 mm到240 mm占主体。而小于40 mm区域占极小区域。

所以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随着气温的上升,中国西北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等区域变化更为直观,其中新疆北部和南部河西走廊中、西部等地区增加最多,这一特征从位于秦岭北侧的渭河年径流量近几十年的减少也反映了出来。据研究,1981~1999年渭河年平均径流量比1935~1980年减少27.4% [17],而这一变化可能恰恰跟全球变暖具有一定联系[18];研究表明44年以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西部地区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地区的气候趋于变得暖湿(或暖干)

[19];西北西部区域气候已由暖干向暖湿转型、而西北东部地区,随气温升高有继续变干的趋势[6]。

王蒂,钟若嵋

Figure 5.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mm a?1)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图5. 1979年~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年平均降水(mm a?1)空间分布图

由于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局地因子影响显著,具有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年降水区域分布也会有所差异。据图5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西南地区四十年平均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局地差异大,降水从东往西减少,东部平均年降水最大值达到2000 mm,西部平均年降水最小值达到400 mm,川西高原是少雨区,降水量是600 mm以下,往东南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大,南部降水最大值可达2100 mm。在四川中部有一多雨中心,中心极值达到1700 mm,同时在云南东北部和东南部有少雨中心,中心极值最小可达700 mm。

同样我们通过由图6进一步分析降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分布和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王蒂,钟若嵋

Figure 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mm a?1)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changes with time (a) 1979-1988 (b) 1989-1998 (c) 1999-2008 (d) 2009-2018

图6. 1979年~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年平均降水(mm a?1)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a) 1979~1988 (b)

1989~1998 (c) 1999~2008 (d) 2009~2018

由于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局地因子影响显著,具有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年降水区域分布也会有所差异,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四十年来随时间在在分布区域具有一定的变化:图6(a)看到1979年到1988年的西南地区,也呈现从东南到西北地区降水减少的趋势,其中在川西高原,青海南部等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中心年降水小于500 mm;在广西降水等地降水最多平均年降水量最大值可达到2200 mm;西南地区中部,即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和云南的东北部地区,大范围年平均降水在1000~1500 mm左右;四川中部多雨区年平均降水中心值可达1800 mm。

图6(b)看到1989年到1998年的西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依然从东向西减少,但川西高原地区降水具有大范围的增加,大部分年平均降水值可达600 mm;广西以及云南南部年平均降水大于2000 mm的区域也明显增加;除甘肃南部地区小范围年降水减少外,其余地区年降水没有什么较为明显的变化。

图6(c)看到西南地区北部川西高原和青海南部年平均降水有所增加,年降水小于500 mm的区域大幅度减少;但在广西地区年平均降水出现明显的减少,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由原来的2200 mm减少到1900 mm,年平均降水大于1500 mm的区域也大范围缩小。四川中心多雨区区域范围明显缩小,年平均降水中心值也缩小至1500 mm。总体来讲1999年到2018年西南地区年平均降水值明显减小。

图6(d)中川西高原年平均降水大范围减少,大部分范围平均年降水小于500 mm;与此同时,广西地区年平均降水依然部分范围内在减少;四川多雨区范围也继续缩小。整体来看2009年到2018年整个西南地区年平均降水大范围减少,年降水量1000 mm以下范围约占整个西南地区的三分之二。

所以在过去的四十年里, 随着气温的上升,虽然在期间的几十年里降水量来回波动,但就中国西南地区总体来讲平均年降水量是有所减少。广西地区及四川中心雨区降水减少变化更为直观。

4. 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强迫数据集中降水数据,对1979年~2008年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降水进行一定

的研究;分别分析了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随时间的年际变化以及随经纬度的空间变化。并得出以下

王蒂,钟若嵋

结论:

西北地区春、夏、秋、冬以及全年降水量在四十年内都呈现大幅度波动增长模式,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冬季波动幅度最小。其中,夏季降水最多,而冬季降水最少,我国西北地区春季、秋季日平均降水与全年区别不大。西北地区降水在1997年、1995年、1980年、1991年、1982年分别达到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最小值;在2002年、2005年、2002年、1991年、2006年分别达到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最大值。

近40年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春、夏、冬以及全年都呈现波动增长模式,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冬季波动幅度最小,但整体波动增长幅度不大。与西北地区类似,同样是夏季降水最多,而冬季降水最少,我国西北地区春季、秋季日平均降水与全年区别不大。在2001年、1997年、1980年、1998年、2009年分别达到西南地区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最小值;在1996年、2016年、1998年、1983年、1998年分别达到西南地区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最大值。

在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具有由中心向四周增加的特征:整体上年降水总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东部降水多,年降水量一般250~600 mm,木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北部、吐鲁番盆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小于40 mm。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到了我国西北地区四十年内变化最大在塔里木盆地中部、柴达木盆地北部、吐鲁番盆地中部变化最为明显,以十年为分界,每十年都具有很明显的降水增加;在西北地区的东部和西北部分区域降水也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西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往西减少,东部平均年降水最大值达到2000 mm,西部平均年降水最小值达到400 mm。研究发现近四十年内,川西高原附近平均降水最为显著,以十年为分界,我们可以看到川西高原在1989~1998年降水照上一个十年有明显的增加,而下一个十年又继续在增加,到2009~2018年时,川西高原地区降水又大范围减少。我国广西地区降水在1989~1998年时,降水照上一个十年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在之后的两个十年内接连广西地区年降水量接连减少。四川中心多雨区范围慢慢减小,中心值也有所降低。西南地区中部年降水大范围小幅度略微减少。

参考文献

[1]靳立亚, 秦宁生, 吴永森. 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西北干旱的关系[M]//孙国武,

主编. 中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2]李栋梁, 魏丽, 蔡英, 等.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35-142.

[3]宋连春, 张存杰. 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43-148.

[4]韦志刚, 董文杰, 惠小英.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J]. 气象学报, 2000, 58(2): 234-243.

[5]谢金梦. “西北地区干旱预测系统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综述[M]//谢金南, 主编. 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与预测研

究(1-3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6]施雅风, 沈永平, 李栋梁, 等.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2):

152-164.

[7]姜逢清, 朱诚, 胡汝骥. 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69-672.

[8]张丽旭, 魏文寿. 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变化趋势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巩乃斯河谷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

22(1): 67-71.

[9]董谢琼, 段旭. 西南地区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 气象科学, 1998, 18(3): 239-247.

[10]刘燕, 王谦谦, 程正泉, 等.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1):

105-110.

[11]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等.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J]. 高原气象, 2006, 25(4): 633-642.

[12]刘晓冉, 李国平, 范广洲, 等. 我国西南地区1960~2000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83-792.

[13]李永华, 徐海明, 白莹莹, 等. 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J]. 高原气象, 2010, 29(2): 523-530.

王蒂,钟若嵋

[14]蒋兴文, 李跃清.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325-1335.

[15]谭志强, 余锦华. 西南秋季降水及其影响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J].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40(2):

141-147.

[16]刘晓冉, 程炳岩, 杨茜, 等. 我国西南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4(9): 82-89.

[17]查小春, 延军平.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比较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04-407.

[18]延军平, 汪西莉, 孙虎, 等. 陕、甘干旱地区不同时段地表径流递减率的分析[J]. 地理科学, 1999, 19(6): 532-535.

[19]靳立亚, 符娇兰, 陈发虎. 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5,

25(5): 567-572.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第三章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2) 3.1 华北降水特征 (2) 3.1.1 年降水 (2) 3.1.2 降水年内分布 (3) 3.2 华北降水变化 (4) 3.2.1 年变化 (4) 3.2.2 季节变化 (5) 3.2.3 空间分布 (7) 3.3 小结与讨论 (11)

第三章华北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特征 在讨论城市化对华北降水序列影响之前,首先对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做一详细的分析,以便下文进一步的分析。 3.1降水量特征 本节讨论降水量变化特征所采用的资料为1971—2000年累年均值。 3.1.1 年与季降水量分布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535.8毫米。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分布不均,从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基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北西北部内蒙古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华北东南部的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为多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上。 图3.1 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3.3为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各季节分布趋势与年分布相似,依然是南多北少。春季,平均季降水量为83.3mm,内蒙地区季降水量在50mm 以下,区域中部大部分地区在50-100mm,南部部分在100mm以上。夏季,平均季降水量为332.4mm,西北部内蒙地区季降水量较少,在250mm以下,华北

西部陕西、山西季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在250-300mm,华北东部季降水量多于西部,东南部季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秋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02.6mm,分布同夏季相似,但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多于春季,100m线北移。冬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7.5mm,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0mm以下,安徽和江苏北部一带季降水量超过50mm。 春季夏季 秋季冬季 图3.3 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 3.1.2 降水年内分配 根据华北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区域平均方法建立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序列。华北降水以7月最多,8月次之;1月最少,12月次之。华北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夏季三个月,降水量达332.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冬季各月降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数据分析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数据分析 摘要应用博州地区1958-2015年5-9月4个基本站逐日降水记录数据,采用百分位的方法确定了博州4个站极端降水量的阈值。并通过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累计距平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站夏季极端降水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博州地区极端降水量、频率、强度均呈增多趋势。通过检验分别确定了四个测站的突变点,极端降水频率与极端降水量呈较好的正相关。 关键词极端降水;突变;极端降水量 1 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博州气象局整编的博乐市、温泉、精河、山口4个测站的5-9月逐日降水量数据集,时间段为1958-2015年。 1.2 研究方法 目前国际上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最常用的是采用某个百分位值(一般取为9O )作为极端值的阈值,大于或等于这个阈值的值被认为是极值,该事件可以认为是极端事件。 本文主要讨论5-9月的降水情况。运用百分位法,确定端降水阈值。 数值等级内变量发生的频数,指变量在不大于该数值等级内的频数,即变量小于等于某上限值的发生频数。因此,若变量为日降水量,则当日降水量累积频率达到一定的概率分布(一般90%)时,可将此概率分布所对应的降水临界值定义为极端降水的阈值,并认为该日发生极端降水事件[2]。 2 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2.1 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 博州极端降水阈值分布在8.6~5.3mm/d之问,平均阈值为6.9mm/d。极端降水阈值西部偏大,东部偏小,温泉、博乐的阈值在平均值以上,山口、精河阈值偏小。 选取阈值最大的温泉和阈值最小的精河进行降水的频率的分析,分析得各站降水的频率都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主要分布在2mm以内,其中在0.1~1.1mm之间降水的次数最多,精河超过2mm降水的频率几乎都在10以下,温泉在20以下。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辅助(教师提示,时间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除了气温外,降水也是一个重要的天气因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板书: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2) 2.揭示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并说出其三个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3.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P58—61页的内容,8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 (1) 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 (2) 降水量是怎样测量出来的需要用到什么基本仪器? (3) 读59页图3.22,比较A地和B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差异?阅读图3.23左边 黄色方框中的内容掌握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 (4)通常用什么样的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5) 读60页图3.24,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6)通过61页“阅读材料”了解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 二.先学(15分钟左右) 1.看书 重点: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难点: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三个因素. 2.检测 (1)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是一种天文现象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根据表格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米) 月份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 3 4 33 62 93 103 米) ①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月,降水量为毫米,最少的月份是月,降水量为毫米 ②该地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是 .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A、B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主要原因 是 . ②C、D两地中,降水较多的是,主要原因 是 . ③A、B、C、D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三.后教(14分钟左右) 1.更正 学生互相讨论更正当堂检测中的错误. 2.讨论 (1)检测题1:降水的形式除了降雨外还有哪些? (2)检测题2:同一个地方的降水量除了有季节差异外,不同的年份会有差异吗? (3)检测题3: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其有什么影响? 拓展 请从地形因素分析为什么乞拉朋齐降水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四.训练(当堂训练,至少15分钟) 《自主学习与测评》第41页智能演练1—10题 五.教学反思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练习题 文档资料

3.3 练习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920分)题;共一、单选题(共 1. )下列地带,终年降水稀少的是(A. B. C. D. 南回归线大陆东岸北回归线大陆西岸赤道附近地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2. “”)世界雨极号称的是(A. B. C. D. 阿塔卡马沙漠吐鲁番盆地乞拉朋齐火烧寮 3.“”,完成以下问题。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 1 )()关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多少 C. 2019 毫米的地区,南美洲分布的面积最大年降水量超过 D. 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十分充沛,内陆地区降水一定十分稀少2CD ))处降水量比处多,主要影响因素是((A. B. C. D. 人为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4. )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在(A. B. C. D. 南北两极地区温带大陆东西沿海地区南北回归线大陆东岸赤道附近地区 5. )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页 1 第 A. B.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 逐渐减少 C. D. 温带地区降水多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6. )有关降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B. 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降雨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C. D.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 的雨、雪、冰雹灯,统称为降水降水就是指降雨7.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A. B. 西岸多,东岸和内陆少东岸多,西岸少 C. D. 东岸、西岸和内陆都少东岸和西岸都多,内陆少8. )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浙江省1971~2016年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9, 7(4), 294-30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10.12677/ojns.2019.74040 Spac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971 to 2016 Yangna Yin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UIT,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sets of 2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71 to 2016 of Zhejiang province, 11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spac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Zhejiang during 46 years. Methods includ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 Mann-Kendall test, moving t test, significance test and IDW were used. It is aimed to offer guidance for the diagnosis, prediction, decision and deployment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similar region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ecipitation in Zhejiang is getting greater in amount and longer in time. 2) Only the PRCPTOT had the mutation year 1977. Except that CDD always declined, other indices had fluctuations from 1970s to 1980s. Even so, the strength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influence the total upward trend. 3) According to two rules for ave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ecreasing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he latitude and costal effect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gle station, the CDD decreased while wet indices mainly increased. Additionally, the chang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where the rate were larger, which leaded to the intensive precipitation. 5) R10 mm, R20 mm, R50 mm and R95 contribute most to the increasing PRCPTOT. And latitude has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ices. Keywords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Zhejiang Province, Spacial-Temporal Variation, Rainy Days, Rainy Strength 浙江省1971~2016年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尹扬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4), 318-32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270435.html,/10.12677/ccrl.2020.94035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from 1979 to 2018 Di Wang, Ruomei Zho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data set of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79 to February 2018 was selected-Yangkun Precipitation data compared the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75 - 105?E, 35 - 50?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95 - 111?E, 20 - 35?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howed a large fluctuation growth pattern within 40 years, with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in summer and the smallest fluctuation in winter; the spring, summer, winter and all. There are fluctuation patterns in each year, the overall growth and decline trend is not obvious,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summer is the largest,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 in both regions,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s the most and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s the least. As far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s concerne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has in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s. The changes in the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Qinghai Lake have been more intui-tive in the past 40 years; in rainy areas,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in Guangxi in the past 40 years are more intuitive, and the shrinkage of the central rain area in Sichuan is more ob-vious.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Southwest Region, Annual Changes, Seasons, Precipitation 1979~2018中国西北与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 王蒂,钟若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1961年―2013年渭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12页word资料

1961年―2013年渭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局部强降水事件的发生。如何对降水和径流等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进行科学识别,并对其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不同尺度降水特征进行研究并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姚惠明利用动态泰森多边形模型计算并分析1951年-2006年中国降水演变趋势,从全国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降水量时空间分布,并对不同时段降水量震荡周期、演变与突变趋势进行分析。冯强等研究了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降水相关的暴雨洪涝灾害变化特征。张建云等研究发现北方地区近几年降水量有所增加,然而仍低于多年平均值。王小玲等基于506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我国8个区域年降水量、平均降水强度和年降水频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年降水量、平均降水强度和年降水频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变化特征。姜仁贵等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小波分析对Alberta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降水时空分布成因进行剖析。张皓,束美珍等分析了华北地区、海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多位学者从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等角度分析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渭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新世纪以来,渭河发生了“03.8”、“05.10”、“11.9”等洪水,造成巨大损失。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全线整治渭河的科学决策。根据《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通过加宽堤

广东省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气候特征 广东的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高温多雨台风多,干湿明显变化大。 广东各地年年均气温在18℃~24℃之间。按气候分季标准,广东大部分地区只有春夏秋三季,夏季长达七个月,仅在英德、新丰、龙川以北的粤北地区才有短暂的冬季,韶关以北的粤北北部,冬季也只有一个半月。 广东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0~2600毫米之间。全省有三个多降水中心和四个少降水区域,三个多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恩平、普宁和佛山附近,年平均降水量分别达到2500、2300、2200毫米;四个少降水区域是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南澳和雷州半岛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下。 广东的多雨期是6~8月,这6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冬春两季降雨较少常出现季节性干旱。 广东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平均每年约有10次台风影响广东。台风会给广东带来灾害,但也带来雨水,广东降雨多与台风多有一定关系。 广东其它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低温阴雨、干旱、暴雨、寒露风和寒潮等。 根据广东省1953~2010年期间26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非参数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系统分析了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降水量在西南沿海的阳江一带形成最大值中心。以阳江为代表站,利用8个降水指数,由定量分析其极端降水特性可知,近60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显著增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降水越来越集中。 广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是我国的多雨区之一.受季风的影响,年内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由于季风进退的迟早和强弱具有长期变化,因而年降水逐年都有较大差别,雨量变率大 以下是参考资料

全球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全球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各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全球4270个测站197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对近40年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特征、年际变化、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近40年来全球全年端降水事件频次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总的来说全年总极端降水频次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关,频次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左右,并向南北逐渐增大。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值全球分布差异很大,大雨在美国中部、东部部分地区逐渐增加,在地中海沿岸大部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欧洲其他部分地区增减趋势并不明显。在俄罗斯地区,西部部分站点大雨所占比例增加明显,而中部地区减少趋势占主导地位。中国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明显趋于增多,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也趋于增加。在南半球地区,南美洲南部、南非地区呈增加趋势,澳大利亚西北部和东南部增幅较大。从全球来看,极端降水强度高值区主要在南北纬回归线之间,且向高纬逐渐递减。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和极端降水量与总降水量比值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全球;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第一章前言 1.1 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意义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事件在近年来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冲击远大于气候平均所带来的变化。 AR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对极端气候的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即对一特定地点和时间极端天气事件就是从概率分布的角度来看,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通常只占该类天气现象的10%或更低。 全球地形差异较大、气候复杂多样,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