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忍冬叶总黄酮的测定及其体外抗菌活性_马艳妮

忍冬叶总黄酮的测定及其体外抗菌活性_马艳妮

忍冬叶总黄酮的测定及其体外抗菌活性_马艳妮
忍冬叶总黄酮的测定及其体外抗菌活性_马艳妮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d)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广泛筛选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白蔹抗菌活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白蔹抗菌活性的研究 1 前言 微生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严峻问题,由多重耐药菌和许多新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性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细菌感染在临床上也有逐年上升趋势[1]。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速度,远远大于抗生素研制速度。与此同时,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补、抗菌等作用, 且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 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自蔹 Ampelopsis japonica(Thunb)akino的干燥块根 ,又名白根 , 五爪藤 ,山地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 ,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2]。 临床报道白蔹用于治疗化脓性皮肤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疗效显著[3]。现代研究表明,白蔹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等多种抗细菌和抗真菌成分,与其临床应用相一致[4]。 2 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人类自从古代就记载了许多具有杀虫或控制害虫、抗菌或杀菌作用的植物, 如中国、印度等东南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劳动人民积累了许多利用植物杀虫防病的经验。几个世纪前, 我国人民就已知道植物中含有抗菌物质, 在许多实例中,这些化合物能以天然的抗性或防御体系来抵抗微生物或其他病害。某些化合物具有特殊味道或气味, 已经在香料工业中使用, 使用药草和香料作为调味品或食品防腐剂, 许多文献已报道了它们的特性及活性成分[5~6]。 不同的抗菌、杀菌植物, 其有效成分分布在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等不同部位, 如厚扑存在于叶中、苦瓜存在于果实中等。同种植物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含量亦存在差异, 黄梁绮龄等对香港地区四种红树植物的根、茎分别用95%乙醇浸取, 其浸取物对三种植物病菌抑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7]。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中分布, 应针对具体的杀菌、抗菌植物, 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采用生物测定法来分析活性成分在植株中的部位, 只有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概述: 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 验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 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 ①有效性研究 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 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I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 制订提供参考。 研究计划: (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 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

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o),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 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 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 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 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并可针对具体化合物申请从属专利,延长高活性化合物的保护期限。 采用MTT法或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确 定化合物在不同瘤株间抗肿瘤活性的选择性,为裸鼠模型实验提供依据。 (e)抗肿瘤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根据抗肿瘤(f)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活性化合物作用机理特征,选用微管蛋白 聚合等实验从分子水平确认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利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探讨化合物对内 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途经,从细胞水平上阐明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采用裸小鼠皮下接种模型和/或原位移植瘤模型, 以相对肿瘤增值率和生存时间为指标,确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g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选择在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中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开展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化合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h)动物亚急性,长毒实验 根据抗肿瘤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测定动物亚急性、长毒性质,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基本方法: ①小白鼠的灌胃法

抗菌肽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borth microdilution method) 实验方法: 1.用无菌蒸馏水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将抗菌肽和抗生素溶解制成1280 g/L的储 备液,然后用等量无菌的0.02%乙酸(含0.4% BSA)稀释,在用0.01%乙酸(含0.2% BSA)溶液对等量稀释后的溶液在进行一系列的双倍稀释,得到质量浓度为640,320,160……1.25 mg/L的共10个梯度的系列稀释液, 4 ?C下保存备用。 2.将待测细菌在灭菌MH肉汤琼脂平板上过夜培养,挑取菌落接种于灭菌试管 中的MH肉汤,37 ?C,180 r/min过夜培养。将培养后的菌液稀释至2*10^5-7*10^5 CFU/mL,向无菌的96孔平板中的1-11孔各加入100 μL的菌液,12孔不加入菌液而加入100 μLMH肉汤,然后从1~10孔逐一加入相应的待测抗菌肽,11孔作为扫描对照组不加肽。37 ?C,90 r/min培养18-24 h,这样待测抗菌肽的终质量浓度分别为64,32,16,……0.125 mg/L。(不知道待测抗菌肽添加量是多少,最终抗菌肽的终浓度怎么缩小了10倍) 3.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n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就是能阻止50%以 上细菌生长的最小肽浓度。用酶标仪在490 nm下对平板进行扫描,肽的MIC 的确定按照比对照孔(11孔)的浑浊程度低50%以上的最小质量浓度计算。 4.最小杀菌浓度MBC(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就是能抑制任何残 余菌落生长的肽的最低浓度。从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孔中的内容物中取10 μL涂布到MH琼脂平板上,37 ?C培养18 h,以此来确定肽的MBC。 参考文献: 【1】汪以真,抗菌肽与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效果比较[J].中国兽医学报,2004,24(3):270-273. 抗菌肽的体外抑菌实验(平板法) 1.稀释:将一定效价的抗菌肽做6个浓度的稀释,将抗生素按正常使用剂量同 样做6个浓度的稀释 2.指示菌:指示菌用液体LB培养基培养24 h后稀释至10^6 CFU/mL

广西一点红总生物碱的提取和抗菌活性研究(一)

广西一点红总生物碱的提取和抗菌活性研究(一) 作者:周吴萍韦媛媛李军生阎柳娟赖雪芬 【摘要】目的考察广西一点红总生物碱的分离提纯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通过95%乙醇回流提取一点红药材中的生物碱类物质,利用酸水提取法及有机溶剂萃取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同时用化学检识法与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一点红生物碱类物质的抗菌活性。结果一点红生物碱浓度在600~800 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中度敏感,随着药物(生物碱)浓度的增大,抗菌作用越明显。结论说明一点红生物碱类物质对供试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关键词】一点红总生物碱提取分离抗菌活性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method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alkaloids in Emilia sonchifolia from Guangxi.MethodsThe alkaloids in Emilia sonchifolia were reflux extracted by 95% alcohol, and separated by acid water extraction and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was performed by the chemical methods and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methods. To study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alkaloids in Emilia sonchifolia by filter paper method. Results The result showed it was medium sensitive to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and Staphylococus aureus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lkaloids were in the range of 600~800 mg/ml. The antibacterial function was more remarkable with the medicin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ConclusionThe alkaloids of Emilia sonchifolia has certai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the selected microbes. Key words:Emilia sonchifolia; Total alkaloids; Extraction-Separati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inn.) DC属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干燥全草,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江西,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传染性肝炎、痢疾、尿路感染等疾病〔1〕。一点红是妇科临床常用药广西特产中成药花红片的主要原料药〔2〕,其主要含有黄酮类〔3〕,生物碱类〔1〕,甾醇类〔4〕等化学成分。据文献报道,一点红提取物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5,6〕,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1〕。国内外仅对一点红的种植和临床应用方面有少量研究,对活性成分抗菌性能未见有相关报道,而生物碱常常是很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菌的药理作用。故实验分离提纯一点红

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从阿糖胞苷的来源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谈起,简单地介绍了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动学特点,其次分析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并分别针对细胞毒作用,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端粒酶作用等来阐述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 关键词肿瘤,药物,阿糖胞苷,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阿糖胞苷的简介 (3) (一)阿糖胞苷的来源 (3)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3) (三)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1] (4) (四)阿糖胞苷的药动学特点 (4)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 (一)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 (5) 1、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 (5) 2、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 (5) (二)细胞毒作用 (6) (三)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 (6) (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7) (五)端粒酶作用 (7) (六)其他 (8) 三、讨论 (8) 四、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对于那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占到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却未能有明显的进展。不管是肿瘤学家,还是药学家都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首先得从肿瘤的发生机制着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几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连带着分子药理学和分子肿瘤学也发展,从而使得一些肿瘤的本质逐步地被阐明。快速筛选基因工程等一些先进技术的发明以及大规模的应用又加速了药物的开发过程,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国内外近几年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来看,主要针对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主攻对象为占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更多地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肿瘤的一些活性成分;多了解肿瘤在体内发生发展的一些机制,寻找新的药物分子作用靶点;大规模快速筛选基因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抗肿瘤药物正在从传统的只针对细胞毒的作用向着针对抗肿瘤机制的多个环节作用的新型方面发展。从文献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以及主要采用手段有: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包括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调控剂,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抗转移药为作用靶点,减少癌细胞的粘附、脱落还有基底膜的降解;以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为作用靶点;以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为靶点设计耐药逆转剂;设计细胞分化诱导剂,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向成熟细胞的分化;抗体或者是毒素的导向治疗,来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设计生物反应调节剂,来提高或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癌基因或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基因进行基因治疗—通过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肿瘤基因工程瘤菌或者是一些抗耐药的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等。 一、阿糖胞苷的简介 (一)阿糖胞苷的来源 阿糖胞苷属于嘧啶类抗代谢药,其化学名称为1-β-D-阿拉伯呋喃糖基-4-氨基-2(1H)-嘧啶酮。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在1969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阿糖胞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能溶于水等极性溶剂,也可以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熔点为212-213℃。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它主要作用于细胞的S增殖期,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最终干扰细胞的增殖。阿糖胞苷为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对处于S期增殖期的细胞的作用是

白桦脂酸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和机制

第47卷 第3期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Vol.47 No.3 2009年5月Journal of J 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 on)May 2009 白桦脂酸体外抗肿瘤的活性和机制 王开祥1,张 慧2,郑克岩3,田家川1,由宇润4,孙 可1,费晓方1 (1.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1;2.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3.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长春130021; 4.国家新药沈阳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沈阳110021) 摘要:研究白桦脂醇(Betulin)和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BA)对3种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白桦脂酸诱导MCF27细胞毒的分子机制.应用结晶紫染色方法对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进行筛选;应用RT2PCR技术检测MCF27细胞p21mRNA, p53mRNA,Bcl22mRNA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且有浓度依赖性;白桦脂酸能够诱导MCF27细胞凋亡,并诱导其 p21mRNA和p53mRNA表达增高,但对其Bcl22mRNA和Bax mRNA的表达无影响. 关键词:白桦脂醇;白桦脂酸;细胞周期;凋亡 中图分类号:Q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89(2009)0320622206 Cytotoxi c ity and M olecule M echan is m of Betuli n i c Aci d WANG Kai2xiang1,ZHANG Hui2,ZHENG Ke2yan3,TI A N J ia2chuan1, Y OU Yu2run4,S UN Ke1,FE I Xiao2fang1 (1.College of L ife Science,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2.D epart m ent of D rug,L iaoning U 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D alian116600,L iaoning Province,China; 3.College of Che m istry,J ilin U 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4.N ational N e w D rug Safety Esti m ate Center,Shenyang110021,China) Ab s trac t:To investigate the anti2p r oliferative effect of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on3kinds of hu man cancer cells and the mechanis m of betulinic acid induced cyt ot oxicity in MCF27cell line,crystal vi olet dyeing was used t o screen the cyt ot oxicity effect of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in the cancer cells.RT2PCR was operated t o deter m ine the exp ressi on of p21mRNA,p53mRNA,Bcl22mRNA and Bax mR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gr owth of tu mor cells i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betulin and betulinic acid in dose2dependence.The study als o indicates that betulinic acid induces the apop t osis of MCF27cells.So as t o make the exp ressi on of p21mRNA and p53mRNA increased but make the exp ressi on of Bcl22mRNA and Bax mRNA unchanged. Key wo rd s:betulin;betulinic acid;cell cycle;apop t osis 中药乌骨藤为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M arsdenia tenocissi m a(Roxb.)W ight et A rn.)的干燥藤茎.乌骨藤含有的独特化学成分具有免疫凋节、保肝利尿、败毒抗癌等作用,对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具有确切的疗效[122].中药乌骨藤主要含有白桦脂醇和白桦脂酸等成分[3].研究表明,白桦脂酸具有抗黑素瘤的活性[4];同时,对其他肿瘤,如神经内胚层脑肿瘤、神经胶质瘤等具有药理活性;此外,在抗H I V21感染方面也显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5].但白桦脂酸的抗肿瘤机制目前尚还不清楚,对白桦脂醇 收稿日期:2008210227. 作者简介:王开祥(1986~),男,汉族,从事抗肿瘤机制的研究,E2mail:wangkaixiang0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2511503.html,.通讯作者:费晓方(1971~),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从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E2mail:f oxf oxcn@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2511503.html,.

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王立波;邵萌;高慧媛;吴斌;吴立军; 【Author】WANG Li-bo,SHAO Meng,GAO Hui-yuan,et al.(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China) 【机构】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辽宁沈阳110016;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目的探讨金荞麦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的萃取部分(待测样品)的抑菌作用,并对此部分进行分离纯化以研究其抗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与复方板蓝根颗粒做对比,采用平皿稀释法及动物实验对待测样品进行体外及体内实验,测定其对各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和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此部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待测样品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抑菌实验表明此部分对肺炎球菌菌株所致的小鼠感染有保护作用;从该活性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为: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trans-p-hydroxy c innam ic m ethy l ester,I),3,4-二羟基苯甲酰胺(3,4-d ihydroxybenzam ide,II),原儿茶酸(protocatechu ic ac id,III),原儿茶酸甲酯(protocatechu ic ac id m ethy l ester,IV),木犀草素(lu teo lin,V),槲皮素(querc itrin,V I),芸香苷(ru tin,V II),(-)-表儿茶素[(-)-ep icate... 更多还原

丹参多糖体外抗氧化抗肿瘤研究

丹参多糖体外抗氧化与抗肿瘤研究 焦亚东1杨兴斌2*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2;2.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丹参多糖(SMP)。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HPLC-UV法表征SMP的单糖组成。通过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还原能力体系评估SMP的抗氧化能力。采用MTT法、LDH法和流式细胞术(FCM)评价SMP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SMP主要由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la)组成,其摩尔百分含量分别为4.36%、31.11%和65.52%。SMP 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呈现量效关系。同时,SMP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的分析结果表明SMP能显著地诱导LoVo细胞凋亡并能将LoVo细胞抑制在S期。 关键词:丹参多糖;抗氧化;抗肿瘤 Antioxidant,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Extrac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JIAO Ya-dong1, YANG Xing-bin2* (1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and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 Abstract: SMP was extracted by the method of water boiling and ethanol precipitation. The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s of SMP was characterized by PMP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procedure with HPLC-UV. In addition,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SMP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reducing power, and scavenging DPPH?radical, superoxide radical and hydroxyl radical. Moreover, the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of SMP was evaluated by MTT assay, LDH assay and flow cytometry (FC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MP was composed of galacturonic acid 1作者简介:焦亚东(198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杨兴斌(1969—),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药品质量标准、食品分子营养 学以及生化药理方面的科研工作。Email: xb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2511503.html,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 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

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李 松1,吴青华1,陈 畅2,顾 黎1 (1.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100029) 摘 要:此文综述了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多糖抗肿瘤作用途径、影响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因素以及多糖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现状,并对多糖抗肿瘤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糖;抗肿瘤;免疫调节;直接作用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1678(2007)0320213203 R 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 -tumor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LI S ong 1,W U Qing 2hua 1,CHE N Chang 2,G U Li 1 (1.School o f Life Science ,Shandong Univer sity ,Jinan 250100,China ;2.School o 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 sity o 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 ) 收稿日期:2006209225;修回日期:2006210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N o.30470399) 作者简介:李松(19832),女,安徽宿州人;顾黎(19752),女,博士,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糖生物学与糖化学,T el :0531288366153,E 2 mail :yehe.g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2511503.html, 。 多糖(polysaccharide )是由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含醛基或酮基的多羟基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细胞壁中。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123],它不仅可以作为体内的供能物质及某些物质的基本组分,还参与细胞间的识别、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细胞间物质的运输、细胞的转化、肿瘤细胞的凋亡等过程。自 1988年牛津大学Dwek 教授提出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多糖 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之一。其中,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最为引人瞩目。本文将从多糖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影响其抗肿瘤作用的因素以及目前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1 多糖抗肿瘤作用的机理 1.1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 1.1.1 对免疫器官的调节 肿瘤细胞会诱导淋巴细胞凋 亡,导致胸腺与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从而降低宿主免疫力,产生危害。郑维发等 [4] 以S180肉瘤细胞为肿瘤模型探讨了 嗜盐隐杆藻胞外多糖(EPAH )的抗肿瘤活性。以75mg/(kg ? d )的剂量对荷瘤小鼠给药,小鼠的胸腺指数、脾指数和血液 淋巴细胞的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EPAH 能够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脾脏和胸腺质量,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实现抑瘤功能。 1.1.2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巨 噬细胞几乎参与体内的一切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许多种类的多糖都能通过对巨噬细胞的调节来实现抗肿瘤功能。据报道,一些自22个科的35种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多糖都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的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活性氧(ROS )和一氧化氮(NO )产量、促进α肿瘤坏死因子(T NF 2α)、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M 2CSF )、白细胞介素(I L )21β、I L 26、I L 28、I L 212、 γ干扰素(IFN )(IFN 2γ)以及IFN 2β等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如从落矶山园柏(Juniperus scopulorum )松果中提取的含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多糖对人和鼠的巨噬细胞都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巨噬细胞iNOS 的表达以及升高NO 产量、引发ROS 产生、增强炎性(I L 21,I L 26,I L 212和T NF 2α)及非炎性(I L 210)细胞因子的分泌等[5]。自中华芦荟(Aloe vera L. var.chinensis )中提取的富含甘露糖的多糖生物反应调节剂 PAC 2I 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移向腹腔,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 合物II (MHC 2II )以及免疫球蛋白G 的Fc 受体(Fc γR )的表达、促进细胞的内吞作用及噬菌作用、诱导NO 的产生及T NF 2α的分泌,并明显延长了荷瘤的小鼠的寿命[6]。Im 等[7]研究发现,自盐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 )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不仅可以促进T NF 2α、I L 、NO 的分泌,而且能够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活性并促进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来实现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除植物以外,K itazawa 等发现,注入自保加利亚乳杆菌 O LL 1073R 21中分离出的细胞外磷脂多糖后,小鼠巨噬细胞 的数量是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的对照组的3倍[8]。在糙 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的菌丝体中得到的一种蛋白聚糖,能够明显激活植有S180肉瘤小鼠的巨噬细胞产生NO 以及 NK 细胞产生细胞毒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9]。 1.1.3 对T 、B 淋巴细胞及NK 细胞的影响 Park 等[10]发 现,自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se Schneid )中分离出来的多 3 12中国生化药物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2007年第28卷第3期

抗菌药物血清杀菌活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分析

抗菌药物血清杀菌活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抗菌类药物血清杀菌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名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三组,每组各计12人。以抗菌类药物头孢哌酮及其复合制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按照头孢哌酮1.5g剂量、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25g剂量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3.0g剂量进行滴注),选取静脉滴注后0.5h以及7h为监测点,对36名健康男性前后在接受这几种抗菌类药物静脉滴注前后体内血清杀菌活性(SBA)相关指标参数进行临床观察与监测。结果:抗菌类药物头孢哌酮复合制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的SBA 血清杀菌活性较单纯意义上的头孢哌酮高出2~4倍左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类药物头孢哌酮及其复合制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对临床常见致病病菌而言有着良好的SBA血清杀菌活性,抗菌类药物复合制剂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的SBA血清杀菌活性明显优于单一式的抗菌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头孢哌酮;复合制剂;血清杀菌活性;β—内酰胺酶 头孢哌酮以及良好的抗菌活性在临床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其针对各种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稳定。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头孢哌酮的复合制剂,其针对各种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着高效、广谱且不可逆的特性,对阴性细菌以及革兰阳性细菌生成的β—内酰胺酶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1]。本文选取36名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对头孢哌酮、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SBA血清杀菌活性进行对比,研究抗菌药物血清杀菌活性的临床意义,所取得成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36名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三组,每组各计12人。研究对象年龄为20~31岁,平均年龄为(25±1.8)岁,体重为58~73kg,平均体重为(63±2.1)kg。所选对象经调查测定均无药物过敏史[2],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实验。1.2 方法所选取的36名健康男性以随机顺序先后给予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内的抗菌药物(其中,头孢哌酮取剂量为1.5g、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含1.5g头孢哌酮以及0.75g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含1.5g头孢哌酮以及1.5g舒巴坦),晨起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滴注,并在静脉滴注后0.5h以及7h两个时间点采取观测者静脉血,制备血清标本(每类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为7d)。1.3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经t检验并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类药物头孢哌酮复合制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的SBA血清杀菌活性较单纯意义上的头孢哌酮高出2~4倍左右(p<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平台》——《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小组成员: 实验日期:5月27日-5月30日 微生物综合实验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班级16级生物技术1、2班姓名 学号座位号 实验日程安排 日期开始时间实验内容备注 5月27日(周一)14:30-15:30 实验背景、原理、方法 讲解 15:30-18:00 分组准备试剂、培养基、 实验器具 5月28日(周二) 上午 8:00-8:30 体内抑菌实验细菌接 种、培养 8:30-10:30 体外抑菌实验:MIC法 10:30-11:40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体 外抑菌实验:纸片法、 5月28日(周二) 下午12:30-13:30 体内抑菌实验:4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5月28日(周二) 晚上20:00-21:00 体内抑菌实验:12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5月29日(周三) 上午10:00-12:00 体内抑菌实验:24小时 实验组稀释涂布; 体外抑菌实验:纸片法、 MIC法结果观察,分析; 5月30日(周四) 上午8:30-12:00 体内抑菌实验:4小时、 12小时、24小时实验组 结果观察、分析; 所有实验结果的统计与 讨论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及体内抗菌实验

一、实验原理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是指在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它是常用抗菌实验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系列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 稀释法有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稀释法(斜面法)两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ug/ml或U/ml表示。其结果判断方法为凡无肉眼可见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琼脂扩散法是将抗菌药物加至接种试验菌的平板表面,抗菌药物在琼脂胶内向四周自由扩散,其浓度随扩散距离增大而降低。在药物一定的扩散距离内,由于药物的抗菌效应,试验菌不能生长,此无菌生长的范围称为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的抑菌效应成正比。琼脂扩散法常有纸片法、管碟法、打洞法和挖沟法。一般药敏实验常采用纸片法,我们可以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菌种对药物的敏感性,是敏感,中度敏感还是耐药。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评定标准,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根据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如: 复方新诺明(SXT)左氧氟沙 星(LEV) 庆大霉 素(CN) 苯唑西 林(OXA) 氯霉素 (CM) MIC ug/ml 敏感(S)≤2/38 ≤1 ≤4 ≤2 ≤8 中度敏感(I)-- 2 8 -- 16 耐药(R)≥4/76 ≥4 ≥16 ≥4 ≥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