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

(完整word版)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

(完整word版)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
(完整word版)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

2018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复习材料

——适合2018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

1.教育的概念:★★p9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p11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13

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14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26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①中国古代:孔子墨家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②西方古代:古希腊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①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法国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遵循自然英国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为

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美国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

(3)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⑥制度教育学 F.乌里。

二、教育的功能

(一)

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p36

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37

(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

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A)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①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②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③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A)经济功能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④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⑤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D)教育的科技功能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②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40

(二)

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p41

(1)内部因素★★★

A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行教育的态度

B 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C 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D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E 教育环境的质量

(2)外部因素★★★

A 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政治环境、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

B 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社会文化因素

A 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B 社会舆论

C文化交流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p46

16: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47

(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48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50

(三)

20.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p52

(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要求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54

四、教师与学生

(一)p58

22.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化。

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p60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

(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p61

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

(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学生p66

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27.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

(三)

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p67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

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对师生关系的内容(多重理解):★★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性格、气质和兴趣)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p70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

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更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

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和理解的个人品质P71

五、课程

(一)p75

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32.课程理论的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

(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主张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置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鼓励师生间的对话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显性和隐性等。★★★p77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

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P80

(1)课程目标: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

准则,是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2)课程内容: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

(3)课程实施:

①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验过程,具有

一定的运行结构。

②运行结构,包括七个方面:

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方面)。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活)。

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

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兴趣)和

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

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主张将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包括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步骤,操作复杂)

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83

(二)

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p84

(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

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至今。新课改。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三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85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86

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

(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

体要求。

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

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p87

(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

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41.学习方式的变革★★★★★p88

(1)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意义: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含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2)合作学习 3)自主学习

(3)全面领会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4)正确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

六、课堂教学

(一)p97

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2.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教授学科为基本

结构;倡导使用发现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

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

课堂教学的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抛锚式、范例式、发现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P10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04

(二)p105

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2)开发和设计(3)评价和修改

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产出受教育的人,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最优方案),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操作)过程模式(灵活、实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

内容(四个):

教学目标(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教学内容(指教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主体部分)

教学时间(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

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

教学评价设计(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p108

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p109

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p110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p117

含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

教育功能(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平行系统的作用)★★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

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

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118

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48.德育过程的理论★★★p120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

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对我国道育教育启示:学校德育要

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重视道德知

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

体谅关心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任务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启示: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启示: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强化

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

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122

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③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目标★★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四)

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p123

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p131

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由教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

52.2特点:(1)班级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3.班级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积极娱

乐消极破坏),

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同时要善于转换角色),

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等,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教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乏情感的交流会疏远师生距离,降低教育效果)。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

54.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证;19世纪

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京师大学堂★

55.班级的发育过程:★★p133

(1)良好班级的特征:①明确共同的目标、②一定的组织机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

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

(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理解掌握]56.3方法:

(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要求等班级根据实际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

(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

(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p138

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心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自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利用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任务: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建立学生档案、⑤操行评定、⑥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⑦个别教育工作⑧班会活动的组织。

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p146

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5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

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p147

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思维萌芽,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认识。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顺序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矛盾

(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4--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6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

(1)心理发展观: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p150教育启示:(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教育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3)教育要据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

63.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p151★★

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

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

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

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几种心理发展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过程。★p161

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67.学生学习的特点:(1)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的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五种):★★★p162

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意义:学习应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师要是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效果,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练习,任何学习都得有准备的状态下进

行);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揭示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解释基本学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

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只使用于简单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意义:程序性教学—学完某阶段课程后,知道学习结果并及时强化,按顺序进入下一个学习行为矫正—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负强化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肢体内部构造完形。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不排斥,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启示:教师先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再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因此须全面深入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非人为的练习。条件:学生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不同的

信息加工,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个过程。P164 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

(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4)评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容易加重师生负担,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在学习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活动情境性。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美国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学校应反对外在

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179

74.学习迁移的种类:★★★

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据性质不同划分,正迁移是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介于二者间为零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水平迁移,处于不同的(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为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内容划分)

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

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和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

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表现为: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此为迁移的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条件),

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越相似,越能提高迁移),

学习策略的水平(主要变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媒体。

76.学习迁移的促进:★★p181

(1)精选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实施的,教学程序是是教材发挥功效的直接环节。宏观上,教学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主干,微观上注重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发挥制度作用,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也得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总结相结合)。

(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信息加工术语: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p183

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内),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p186

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1. 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策略:深度加工材料(对学习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有效运用记忆术(包括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归纳和整理等)、

进行组块化编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适当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熟练度达到150%)以后的附加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尝试背诵、多感觉器官参与)。★★P187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82.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p192

82.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82.2分类与特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特点: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主有过程)

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p193

一: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策略、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策略(制定认知计划)、监视策略(监视计划的执行)、调节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三: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指:学习时间的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学习努力和心理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

84.学习策略的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二)85.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p196

86.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得(三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事物的模拟性现象)言语直观)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实现)、

知识的提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迁移)★★★★★87.知识的分类:感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对事物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分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理想:事物

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通过思维活动获得);★★★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程序性: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

作步骤,也称操作性知识),

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指独立、具体的知识,分为术语知识和具体事物的知识;);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三)88.技能的含义与种类★★★p203

88.1含义: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符合法则活动方式。

88.2种类:(1)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运算和记忆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9.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90.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定模整熟)

(四)91.解决问题的历程:发现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经验)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表正征,深层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选择适当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有直接和间接两种)。★★p207

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209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五)94.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2)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有阶级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4)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5)偶尔的道德行为不能看为品德,品德有外部的道德行为,还有相应的内部道德行为需要,二者统一才是品德

9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情感的高级形式,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211

(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认为: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在20岁后出现,少数人97.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1)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2)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3)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98.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217

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的诱因,不等于学习目标)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p219

(1)对学习过程: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100.学习动机(1)培养:①将之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③设置榜样,发挥榜样的师范作用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⑤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⑥引导学习正确积极归因;

(2)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②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③利用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恰当评价

④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⑤合理设置课堂,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⑥妥善进行奖惩

⑦适当进行归因训练

⑧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10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p220

102.维纳的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

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维度)、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等三个维度之中。

103.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

(2)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期望的影响,

(3)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影响,

(4)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

10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性:不同的归因导致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和失败的

不同期望,影响个体对其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三)10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性。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状态

106.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p223

(1)教学中注意的组织:①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

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2)注意力的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

和注意品质的意义。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107.人格差异的含义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征差

异。★★p228

108.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109.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

式。

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赫尔曼·威特金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

容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

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整体性策略学习,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系列性策略学习,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于孤僻与害羞。

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

(2)外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三)113.学困生的含义: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

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p231

114.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的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的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他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

★115.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只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真挚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要挖苦学生,不要对学生轻易下结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2)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让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3)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学困生一般是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收到歧视,表现出满不在乎、反抗或者疏远,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爱他们,宽容他们,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这是转变学困生的最佳途径。★★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116.心理健康的含义:就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p233

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1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118.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二)1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1)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

方面的常识。

( 2)方法: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的渠道。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一)120.法的含义: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

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p243

121.法的特征:规范性(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有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和应为模式)

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法产生的途径),体现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

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守)

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包括效力对象的广泛性(法针对任何人)和效力的重复性(法可以反复适用)

程序性(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现程序的规范,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基石)★★

122.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是所有诠释的共同点是:认为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正式法的渊源与非正式法的渊源

意义: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助于解决什么样的国家机关有权产生什么形式的法的问题;

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法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

不同法的渊源适合于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二)123.教育法的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1)是国家意志的结果,制定或认可是教育法的形成方式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强制性是教育法的本质特性

(3)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理解124.教育法规的含义:指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是兴办教育所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125.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p251

125.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形成的社会关系

(2)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

(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而存在★★★

125.2特征:(1)首先是由法律规范所明确规定的社会关系;(2)也是一种思想关系;

(3)规定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25.3类型:(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关系;

(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26.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产生。是指主体按照(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变更。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双方关系发生改变;(3)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

(二)12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人,二是机构和组织,三是国家。

128.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p254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三种:完全行为能力人16或18周岁以上、限制行为能力人(10岁)、无行为能力人)

(2)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指组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三)129.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30.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

2.教育行为,指作为和不作为;

3. 精神财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

(四)131.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34.权利和义务的含义:(1)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包含权力和利益两方面。★

(2)义务: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变现为主体必须做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13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互缺;

(2)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承担;

(3)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不能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

(4)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客体承担

义务。★★p255

136.权利和义务的类型:(1)权利分类:据权利主体不同分为公民权利、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

据权力内容分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和诉讼权利;

据行使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绝对权和相对权)★

(2)义务分类(对应权利):主体不同(公民义务、国家机关和组织的义务、国家的义务)内容不同(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义务使用范围不同(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137.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

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权力的分类:学生的受教育权(最基本,三种观点:生存权、公民权、学习权)家长的教育权(影响因素:国家教育权力、学校的教育权力、家长的权力意识及维护和争取自己权利的努力)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138.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138.1含义: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变现形式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p260

138.2类型:(1)按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

(2)按专门职能:一般性、概念性、原则性、规则性、技术性规范;

(3)按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4)按法律行为产生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

(5)按内容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p261

(二)139.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

包括假定(法定条件,什么情况下生效)、处理(是主体明确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及要求做什么)、

制裁(违法后法律规范后导致的法律后果)三部分。★★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辅导书没有,但要求掌握): p262

140.教育道德的含义: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14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

(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区别;

(2)教育法规和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的保证;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142.教育道德的作用…..★★

143.教育政策的含义: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14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1)联系: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②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③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具体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④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保证。

(2)区别:①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法规必须是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政策还可以是政党组织。

②两者的执行方式不同,法规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政策靠的是行政力量或者党的纪律,强制力是有限的。

③两者的规范效力不同,法规是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政策的效力比较复杂,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

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党机关制定的则只在政党内部具有约束力。

④两者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政策具有广泛性几乎渗透到教育领域方方面面;法规范围相对小,主要是在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

和教育的基本关系。

⑤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急于解决、暂时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一般采用政策;需要严格界定的、严肃对待的、比

较稳定的教育关系一般采用法规。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另一方面,教育政策被制定为及爱与法规后,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教育法制过程

145.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

145.1教育立法:是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方面法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讨论和通过有关教育方面法律的活动

145.2原则:(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2)必须放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5)必须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p269

146教育立法体制: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立法两大内容,实行的是分类立法体制,学历教育部分的立法基本上由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行。而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的立法权由国家和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行使。

147教育立法主体权限: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有权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有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

会和国务院备案;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规章报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5)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的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批准后生效;

(6)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有独立的立法权,但所立之法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148.教育立法的程序:(一)议案的提出;(二)议案的审议;(三)表决和通过;(四)公布

149.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指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行。

150.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行政执法。

151.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P272

151.1教育法规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是正确执行教育法规的必要条件(1)时间效力(法规公布时间和法规达到时间并用的原则、新法废除旧法的原则、法规不溯既往的原则)

(2)地域效力(中央发布的适用于全国、地方使用于管辖区域、中央和地方有时候会发布仅使用于某区域)

(3)人的效力(本国公民和侨居的外国人)

151.2教育法规的解释: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法规规范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

包括正式解释(立法、司法、执法、地方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152.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P273

152.1含义: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

152.2特征:(1)具有国家意志性;

(2)具有法律性;

(3)具有强制性;

(4)具有单方权威性;

(5)具有主动性;

(6)具有主体多元性特征。

152.3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152.4原则:合法性原则,越权无效原则、应急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

152.5内容与方式:

(1)推行教育法规实施,

(2)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进行教育行政处罚。

153.法律制裁的含义: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追究违法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措施。它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实施,包括法律规定授权或委托的机关、组织。★

154.违法的含义与种类:含义: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要求,超出现行法律规范允许范围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种类:一般违法、犯罪。★★★

155.法律制裁的方式:★★★

(1)行政制裁: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对违反有关行政法规的行为和责任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包括: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行政处罚(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和人身罚);

(2)民事制裁:指对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损害他人民事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措施;(3)刑事制裁:指对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分子依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

五、教育法律责任

156.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p280

156.1含义:是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156.2规则要件:(1)有损害事实,(2)有违法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156.3 规则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还应遵守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57.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行政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表现:行政责任是违反行政法律义务而产生的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应由国家机关依照相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予以追究、追究行政责任主要适用于行政程序、

民事法律责任:指由人们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表现:基于民事违法行为而产生、主要是财产责任、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有个人责任,也有连带责任或由相关人负替代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最严厉的法律责任表现:依据是严重违法、认定和追究是审判机关

违宪的责任。

158.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两类:一类是学校(包括教师)权力行使不当,如滥用权力或是越权行为,以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是学校或是教师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律上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它主要是指学校未尽管理学生的职责,教师未尽教育管理学生的义务。

前者的违法主体通常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即明知违法但仍坚持实施;而后者通常是出于过失的心理状态,即未能够预见违法后果的产生,或并不希望出现违法后果。对这两类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需要考虑违法主体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159.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隶属性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学校有权依法“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所以,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晋升、任免提出意见,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学校还有权对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等等。★★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的是法律授权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因此,学校就有权对那些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就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精编版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 ——适合2015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 1.教育的概念:★★p9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 的教育★★★★p11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 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13 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14(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26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 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四川省 2018 年下半年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四川省2018年下半年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人类的教育的活动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教育具有永恒性。() 3.1619 年德意志魏玛帮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6-12 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个好老师,管住孩子,遭到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宽着其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 7.义务教育中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接纳该地区所有儿童入学受教育。()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 9.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教师不要惩罚学生。()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2-3 岁的孩子有意识的谦让玩具是不可能的。() 13.儿童的发散思维在3-4 岁出现第一个增长期,7-8 又出现了一个增长期,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4.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15.老师使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繁殖——停滞”阶段提到的繁殖感,是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 17.在小学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8.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李亮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从而解决问题。李亮的学习策略属于系列型。() 19.教育部2018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对教师的处分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20.教育法律规范对教育法律关系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教育关系还需受到道德的调节。()21.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关系都必须受教育法规调整。() 22.教师申诉制度是属于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23.高二学生小张期末考试作弊,应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处理。() 24.《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说明权利关系主体对权利和义务都不具有可选择性。()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期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客案。) 1.以下有关夸美纽斯的贡献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B.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C.认为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D.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以下被实质教育论认为最有发展价值的实质学科是( )。 A.物理 B.数学 C.希腊文 D.逻辑学 3.关于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B.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C.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D. 要以德智为主,体美为辅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教书”与“育人”是( )的关系。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 )。 A.多样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演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15.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

2019年4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2D19年4月27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答题须知: 1.请首先在题本、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对应的数字。 2.所有试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请用2B铅笔)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凯洛夫主张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教材。() 3.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4.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5.要素主义主张学校应该设置名著课程,因此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学生通过亲身探索、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所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发展更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8.“单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碎片化——课时主义为主的超越,主张教师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9.与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出生时本能反应小,行为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作用更大。()

10.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小动作向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11.“认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要尽量避免幼儿出现认生现象。()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大班他们才学会了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改变人的态度的先决条件。() 14.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率或复盘超过六成,而业余棋手不到两成,这充分说明加工深度对记忆容量有着很大影响。() 15.小轲看到童童通过努力语文成绩提升了8名,为此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努力,语文成绩也能有大的进步。这一案例中,小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受到了间接经验的影响。() 16.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1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18.某省人民代表常务委员通过《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方法》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19.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教师,造成恶劣影响,该教师起诉至法院,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20.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步是通过法律。() 21.过错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2.小瑞经常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父亲暴打,班主任在与其父亲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23.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 24.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教胜于身教。()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l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服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主张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 试题根据考生回忆搜集编排整理而成,答案与解析仅供参考。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参考答案:错误 2.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永恒性。( ) 参考答案:错误 人的教育具有社会性,这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父母送6-12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 ) 参考答案:错误 应该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好老师,管住学生;遭受打击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 ) 参考答案:正确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 参考答案:正确 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

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 ) 参考答案:错误,应该为干涉并加以引导 7.义务教育阶段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 ) 参考答案:错误,应该还包括学校外部的社区等人员,不仅是从年龄上去划分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 参考答案:错误,说课还包括如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以偏概全9.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 参考答案:正确 10.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惩罚学生。( ) 参考答案:错误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进行引导纠正,不应包容容忍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职责,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 ) 参考答案:正确 1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2-3岁的孩子有意识地谦让玩具是几乎是不可能的。( ) 参考答案:正确,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为中心状态下不能有意识的进行谦让。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解析〕C、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2、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解析〕A、真正的创造是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解析〕D略。 4、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解析〕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page] 5、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 D、班委会 〔解析〕B班主任是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 6、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A、就是要靠班主任 B、就是要靠集体活动来教育 C、是同集体教育相辅相成的 D、主要是对较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解析〕C、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了对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教育,需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解析〕D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age] 8、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解析〕B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 9、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解析〕C、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10、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解析〕B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page]

最新年4月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2017年4月16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11.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2.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1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而采用的适应性教学,其追求的是维持学生学业上的平等。() 14.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解释,整合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5.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8年4月15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15日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答题须知: 1、请首先在题本、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满排空白方格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应的数字。 2、所有试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请用2B铅笔)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 ,全部选“√”,全部选“× ” 均记为0分。) 1.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 )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要根据个体的本能需要、兴趣和爱好来确定教育目的。( )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 4.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 5.课程有多重类型,综合课程就是活动课程。( ) 6.教学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 ) 7.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过程设计。( ) 8.组建班级干部队伍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 ) 9.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 10.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受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就不会呈现好效果。( )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强调教学文化,及教师文化以及教师所处教研组、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 12.二年级三班学生王鹏在一次上课中出现了打人行为,为此他的父母规定他在一个月内不能买它喜欢的玩具,这种做法属于负强化。( )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试题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的人是( )。 A.弗洛伊德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护、照看当成教育,这种理论是( )。 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B.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 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强调的是教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发展个性 D.养成品德 5.以下哪个观点不能解释“狼孩”、“豹孩”、“猪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适应的原因?( ) A.人类个体早期经验的剥夺 B.先天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C.个体心理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 D.个体心理发展中存在关键期 6.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某县级人民政府仍然决定将原本划给全县小学校舍修建的钱用到了城区建设中,该做法( )。 A.违反了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B.违反了不得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 C.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责任 D.体现了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责任 7.玛丽同学回到家发现自己的房间变干净了,推测今天上午妈妈一定打扫卫生了。这说明思维具有( )特征。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指向性 D.集中性 8.《教育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的本质、目的 B.教育的任务、原理 C.教育的内容、方法 D.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时的心理现象

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真题与答案

四川省2014年7月教师公招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对个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只能是正向的、促进的。() 3、我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是《师说》。()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主要区别:教育目的强调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而教育方针强调的“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5、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 6、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组织形式。() 7、德、智、体、美、劳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 8、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是当代社会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9、学生是系统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10、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 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彻底取代传统教学媒 体。() 13、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互影响,班主任不仅要重视班级正式组织,还要重 视班级非正式组织。() 德育过程包含教学过程,它的教学过程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5、当代教学从重视发展向重视认知的转变。() 16、练习中的高原现象是由于练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 17、智力与创造性成正比,一个人有高的智商就会有高的创造性。() 18、自我效能感与成败经验有关,增加成功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 19、科尔伯格认为,认知是发展的前提,即道德水平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提高。() 20、教育过程中药慎用惩罚,但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尤其对严重违规行为。() 21、遗忘规律是先慢后快,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加强复习。() 22、在教学过程要尽量从教室提出问题而过度到学生质疑和互动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23、学习动机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效率越高。() 24、当学生把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低时,他们更可能放弃学习。() 25、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个别差异,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样水平。() 26、维果斯基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就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这个适当的目标用一个比 喻就是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27、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28、特别聪明的学生非智能因素较差,所以要特别打磨他们的性格。() 29、教育法规的保障作用,是指教育法规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力得到实现,教育义 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和书本费。() 31、在教育领域内,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他们分别是教师申述制度和学生申诉制 度。()

2017 年上半年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试题(真题含答案)

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 《教育公共基础》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共27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11.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2.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着。() 1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而采用的适应性教学,其追求的是维持学生学业上的平等。() 14.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解释,整合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5.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17.通过对原则的演绎、推广和应用而确认某特殊事例隶属于该原则之内,该种学习即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上位学习。() 18.在人际交往中关注他人的言行举止,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言行的认知类型属于场依存型。() 19.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20.概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 21.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22.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课外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23.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018年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8年四川省教师公招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共24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研究者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加以观察,这是观察法的特点。 2、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焦虑对学习都有损害作用。 4、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5、教师职业的众多冲突是引发教师压力与紧张的根源。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7、高创造性必须有高智商,反之亦然。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的效果。 9、斯滕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自律道德向他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10、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想象力是智力的核心。() 11、上完汉语拼音课后接着上英语字母课,英语字母学习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 12、在一次智力测验中,一名八岁儿童通过了十岁组的测题,若按照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该儿童的智商是 120。() 13、中学生小红认为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红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4、把 13 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会把它读成 B;把它放在阿拉伯数字中间会把他读成十三,这是迁移的作用。() 15、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16、在心理学中,“杯弓蛇影”反映的是刺激分化现象。() 17、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灌输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18、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稳定性,并且有高度、好

2019年4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真题

《教育公共基础》真题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答题须知: 1.请首先在题本、答题卡上填写(涂)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考证号一律从左到右填写,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横排空白方格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竖排用2B铅笔填涂相对应的数字。 2.所有试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请用2B铅笔)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一、判断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凯洛夫主张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理解教材。() 3.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 4.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5.要素主义主张学校应该设置名著课程,因此名著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6.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学生通过亲身探索、体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所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发展更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 8.“单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碎片化——课时主义为主的超越,主张教师上某一节课时必须“瞻前顾后”。() 9.与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出生时本能反应小,行为后天成分在生活中起

作用更大。() 10.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小动作向大动作发展的规律。() 11.“认生”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要尽量避免幼儿出现认生现象。()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大班他们才学会了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改变人的态度的先决条件。() 14.对一盘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率或复盘超过六成,而业余棋手不到两成,这充分说明加工深度对记忆容量有着很大影响。() 15.小轲看到童童通过努力语文成绩提升了8名,为此大受鼓舞,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努力,语文成绩也能有大的进步。这一案例中,小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受到了间接经验的影响。() 16.心理健康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实施者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水平。() 1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18.某省人民代表常务委员通过《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方法》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19.某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批评教育,在网上公开辱骂教师,造成恶劣影响,该教师起诉至法院,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学生是客体,老师是主体。() 20.在我国教育立法程序中,最后一步是通过法律。() 21.过错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22.小瑞经常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父亲暴打,班主任在与其父亲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小瑞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父亲的监护人资格。() 23.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 24.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教胜于身教。() 二、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l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

四川省下半年教师公招考试真题精校版

四川省2018 年下半年教师公招考试真题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2.人类的教育的活动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教育具有永恒性。()年德意志魏玛帮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颁布了学校法令规定 6-12 岁男女儿童入学,这是西方初等教育的开端。() 4.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波动很大,上讲台前,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能当个好老师,管住孩子,遭到挫折后,效能感会迅速降低。() 5.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宽着其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6.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班主任应该对非正式组织严格控制和防范。() 7.义务教育中的全纳教育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接纳该地区所有儿童入学受教育。() 8.说课就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 9.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 10.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所以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教师不要惩罚学生。() 11.德育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部分人的工作,所有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责任。() 1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会 2-3 岁的孩子有意识的谦让玩具是不可能的。() 13.儿童的发散思维在 3-4 岁出现第一个增长期,7-8 又出现了一个增长期,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14.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15.老师使用彩色笔标注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繁殖——停滞”阶段提到的繁殖感,是指繁殖下一代的需要。() 17.在小学阶段,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8.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李亮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从而解决问题。李亮的学习策略属于系列型。() 19.教育部 2018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对教师的处分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20.教育法律规范对教育法律关系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教育关系还需受到道德的调节。() 21.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关系都必须受教育法规调整。() 22.教师申诉制度是属于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23. 高二学生小张期末考试作弊,应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处理。() 24. 《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说明权利关系主体对权利和义务都不具有可选择性。() 二、单项选择题(共 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每小期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

2018年各地方教师招聘-信息技术试卷及答案

2018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小学信息技术》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总分50分) 1.天气预报,股票市场等信息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这突出信息的( A ) A.时效性 B.真伪性 C.共享性 D.必要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基本的方法主要有(C) A.文献研究法,“三论”研究法 B.理论研究法,协同研究法 C.实践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D.以上都是 3.logo语言中设置背景色命令是(A ) A.SETBG B.CLEAN C.REPEAT D.SETPC 4人类在信息传递方面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B ) A.语言产生和实用 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报电话的发明和使用 D.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 5.下列不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案例的是(A ) A.烽火告急 B.电子警察 C.可视电话 D.远程教育 6.在Excel2007电子表格中,在单元格A1.B2.C3.D4.分别输入4.6=A1+B2、C3+A1、则A1、B2、C3、D4显示结果为(B ) A.4.6.10.14 B.4.6.10.C3+A1 C.4.6=A1+B1、C3+A1 D.4.6=A1+B1.20

7.在Excel 2007中.某小学二(3)班期中考试所有同学语文成绩.已经制作成Excel表格.若想直观表现中各分数段所占比例(百分比)以下图类型最适合的(B) A. 柱形 B.饼图 C.折线图 D.条形图 8.在Internet上浏览时,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网页所使用的协议是(C ) A.IP B.FIP C.HTTP D.Telnet 9.网络通信协议是通信双方为实现(C )所作的约定和对话规则 A.互信机制 B.互利合作 C.通信 D.协调工作 10.PowerPoint 2007所提供的(A )功能可对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对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结构. A.动作设置 B.自定义动画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放映 11.Windows的文件夹组织结构是一种(D ) A.表格结构 B.线性结构 C.网状结构 D.树形结构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A ) A.安全性 B.传染性 C潜伏性 D.破坏性 13.在word2007中,当文档中插入图片对象后,可以通过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进行图文混排,下列不属于word2007提供环绕方式的是( C ) A.紧密型 B.衬于文字下方 C.左右型 D.嵌入型 14.在word2007中打印已经编辑好的文档之前,可以在“打印预览”中查疗整篇文档的排版效果,打印预览在( B ) A.在“文件”选项卡下的“选项”命令中 B.在“文件”选项卡下的“打印”命令中 C.“开始”选项卡下的“打印预览”命令中 D.“页面布局”选项卡下的“页面设置” 15.在word中,如果无意中删除了来张图片,则可使用“快速访问工具格”上的( C )按饥返回删除前状态。 16.logo语言栏中执行REPEAT2 [FD 50 RT 90 FD 80 RT 90]命令能画出一个( C ) A.正方形 B.圆形

四川教师公招考试题及答案(精选)

教师公招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1、赫尔巴特等人将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过程,主张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儿童的发展。 2、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3、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如果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发展水平,这说明人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指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6、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完整的人。 7、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心智能力而不是教育知识。 8、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 9、从形式上看,教师的劳动是建立在集体协作基础上的个体脑力劳动。 1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1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意义记忆能力逐渐发展,机械记忆能力逐渐减弱。 12、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 13、幼儿听老师讲大灰狼扮成兔妈妈想要吃小白兔的故事后,对大灰狼憎恶,对小白兔友善,这里发生的是言语信息的学习。 14、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病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1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 16、小溪是一个话很少的女孩子,不喜欢人多嘈杂的环境,爱好阅读和写作,对事情的看法常有独到的见解,由此可以判断小溪的认知风格更有可能属于内倾性。 解析:内倾型性格孤僻,不好交际。 17、先行组织者是课前辅导的教学组织管理者。 18、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于要到一岁的婴儿,家长应该积极地、始终如一地满足其需要。 19、适应性教学追求的目的是缩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20、在教育实践中,所有与教育有关的行为都必须以教育法律规范来约束。 21、教育法是国家大多数公民意志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22、在国庆放假期间,小轩约了几个同学在学校踢足球时摔掉门牙,家长要求学校承担医疗费,由于事故在学校内发生,学校应该承担部分事故责任。 23、如果学生违反纪律教师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等处分。 2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25、小强是一名初三学生,参与团伙抢劫,由于其年龄只有15岁,故不能处以刑事处罚。 26、用同一种方法,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所有学生,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27、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渊博的学识以及奉献精神等素质。 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对教育质量的规定性。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功能D.教育政策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附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