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第31卷 增刊2010年 5月

科 研 管 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 ment Vol .31,No .ZK

May, 2010

收稿日期:2009-11.

作者简介:王杏芬(1967-),女(汉),河南洛阳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会计学博士,主要从事会计、审计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995(2010)ZK -010-0058

R&D 、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王杏芬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企业的R&D 活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企业创新、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创新决定的区域创新则是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创新等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如何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分析国内外以往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优劣并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厘清企业研发(R&D )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关系,综合运用修正的平衡计分卡、DE A 分析、技术创新审计等多种方法,将企业特色与区域特征相结合,建立了以微观企业R&D 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为辅的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R&D 、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能力和经济效果,从而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尽快提升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企业R&D;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多维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企业的R&D 活动是其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增强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关键。广泛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企业创新、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创新构成的区域创新则是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创新等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如何评价企业R&D 活动的能力与绩效,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如何评价区域创新的能力和绩效,进而如何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国内外以往的研究分别从企业的R&D 活动、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至今还未发现将企业的R&D 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宏微观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仅仅停留在狭窄的、细枝末节的

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将很不利于从整体上实现1

+1>2的系统效应,以及国家创新等战略目标。

因而,迫切需要从微观的企业R&D 着手,打开企业创新的黑箱,再到中观的产业集群和宏观的区域创新,全面、系统、分步骤地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动态能力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对企业的R&D 采用多方位、多步骤的评价策略。在对以往各种研究方法修正的基础上,先将R&D 的各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全面分析;再进行投入和产出的DEA 分析,重点评价其绩效;最后进行R&D 能力的审计;第二,与以往大多从微观视角

的研究不同,将企业的R&D 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战略的“细胞”来进行评价,遵循“企业R&D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区域

创新能力评估———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的思路,层层递进,全面、科学地构建评估体系,因而具有

增刊王杏芬: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59

 ?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按照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企业R&D、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

2.1 企业R&D及其评估

企业R&D是企业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识的连续过程,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产业化。“企业研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在于把新的知识转向开发和其他下游企业的功能”(Roman Boutellier,O liver Gass mann,2002)。企业R&D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为获取新知识利用企业内外力量通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R&D产出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企业R&D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组织集成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所在区域能够满足其从事R&D 活动所需相关资源的能力,包括资金、人才等实体形态的内容和知识存量、创新氛围、制度和政策等非物质形态内容)(楚天骄、杜德斌、姜涛,2008)。

迄今为止,企业R&D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已达四百多篇,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对R&D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绩效、投入产出效果的评价等方面。Kap lan和Nort on(1992)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R&D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关注四个指标: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并提出了一套系统测度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Kerssens-Van D r ogelen和Cook(1997)认为,该方法由于对R&D特点(因果关系含糊、结果不确定、长时间的结果延滞)的不适应,因而不能很好地解决R&D绩效的评价问题,其重新对四类指标的组成进行了新的定义,并提出了适应R&D绩效测度的平衡记分卡模型。也有学者从项目层次性出发,主张针对项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三个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差异化考核(张霞、王路、王林雪,2008)。另外,还有投入产出指标评价体系(梁莱歆、刘建秋,2004)、拉开档次法(梁莱歆、王正兵,2005)、对企业R&D 能力的审计(马宁、官建成,2002),因子分析法(曾德明、张运生、秦吉波,2003;董锋、谭清美、周德群,2009)和数据包络分析(DE A)(梁莱歆、张焕凤、袁艺,2006;钟卫、袁卫、黄志明,2007)。上述种种评价体系因为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虽各有所长,但也有失偏颇,因而无法科学反映不同企业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致使最终无法全面、准确评价其R&D活动的能力与绩效。

2.2 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评价

企业的R&D无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判断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许庆瑞,1995;曹崇延、王淮学,1998;郑春东、和金生、陈通, 1999;吴贵生,2000)。许多学者把R&D人员人数、R&D强度等作为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许多评估系统对R&D资源投入赋予了过大的权重。虽然R&D资源与技术变化密切相关,但它只是创新产出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代替技术创新绩效,而且在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下,其无法包括企业和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做的全部努力,例如“干中学”、企业外部知识和资源如用户知识、供应商知识以及竞争者的知识等都无法通过R&D 资源这一指标体现(尹建海、杨建华,2008)。因此,需要从技术创新的高度去评价其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函数中诸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流程创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积累知识和经验和突破现有技术体系来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都是增加核心能力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随着环境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日益提高,技术创新被视为企业所必备的竞争能力(Teeceeta,1997;谢洪明等,2006)。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是以产品、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曹崇延、王淮学、1998)。吴运建、吴建中(1995)从4个角度测度技术创新能力: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和分类。许庆瑞(1995)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有: 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能力和资金能力。许志晋、凌奕杰、宋凤珍(1997)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分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品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杨宏进(1998)用“相关分

?60

 ?科 研 管 理2010年

析”法测算出一个包含四因素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曹崇延、王淮学(1998)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成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40个分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曲国禹、刘学铭(1999)把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设置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技术创新产出(效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3个指标类和17个指标项。郑春东、和金生和陈通(1999)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6要素。毕建国(2000)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人才素质、产品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开发、适应市场、获奖荣誉等6要素。吴贵生(2000)给出了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六种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可见,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分类,但企业R&D能力大多包含其中。

由于创新能力有高低、程度有大小,有能力但不一定全力发挥,更不一定形成绩效,因此能力不等于绩效。高建(2004)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创新过程绩效还分为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产出绩效可进一步分为R&D绩效、生产制造绩效和营销绩效。陈劲、陈钰芬(2006)认为创新过程绩效决定创新产出绩效,其建立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按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划分了各自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和三级评价指标,但却未给出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

2.2.1 企业创新能力的财务指标评价

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极少。王广辉,张小雪(2006)将科技中小企业分为初创期和成长期,其中初创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以下9个财务指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不良资产比重、长期资产比重、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比重、固定资产成新率、现有人力资源价值、总资产报酬率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经费比率。成长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除上述指标外,还包括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盈利能力稳定系数、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该评价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如果两个企业不同指标的大小、方向不一致,如, A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B企业,B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A企业时,就无法衡量孰优孰劣。另外,上述指标并未突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且仅针对中小企业而无法推广,因此有必要改进。

2.2.2 平衡计分卡的视角

由Kap lan和Nort on提出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一种重要战略改进工具的平衡计分卡,与前述仅仅从财务视角评价企业技术创新不同,其引进了三方面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偏重财务指标的不足。因为财务指标传达的是已呈现的结果、滞后于现实的指标,没有向公司管理层传达未来业绩的推动要素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对客户、供货商、员工、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投资来创造新的价值。赵莉楠(2006)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效果和财务状况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体系。尹建海、杨建华(2008)从财务、客户、流程、发展及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提出了更为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增强型平衡技术创新计分法,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客观评价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但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地区差异逐渐增大、“蝴蝶效应”不断增强的今天,上述研究将企业孤立起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并未考虑其他企业的竞争、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而且未体现未来与发展等因素,生态性和环保性在评价指标中也并未给予体现,如果用于实际将有失公允,并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2.2.3 技术创新审计的视角

技术创新审计是指在创新度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和第三方利用审计工具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鉴定和评估,找出创新的现状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需改进的环节,从而为提高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必要信息的过程(V itt ori Chiesa,1996)。其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是处于不均衡,还是均衡的状态,发现和挖掘优势和不足,并根据企业资源约束与特长,按照优势束的自身要求和成

增刊王杏芬: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61

 ?

长———均衡的内在发展规律,确立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最佳创新(陈劲,陈钰芬,2006)。

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发、应用并不断改进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的审计模型。Burgel m an(1988)从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分配、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战略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对技术环境的了解、组织和文化氛围、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创新进行审计。V itt ori o Chiesa等人(1996)提出创新过程审计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核心过程(包括概念产生、技术获得、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和支持系统(包括资源供给、领导和系统工具)。陈劲、耿雪松等(1999)运用Chiesa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从核心过程和周边系统两方面对6家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审计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成长一均衡一新成长的创新管理路径。马宁、官建成(2002)确定了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内容和标准,包括R&D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陈劲、龚焱(2002)运用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研究方法,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战略、组织环境、资源管理和技术创新业绩等5个方面实施了技术创新审计的实践应用。陈劲、陈钰芬(2006)提出一个涵盖创新过程绩效(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管理水平)和创新产出绩效(反映经济效益、直接技术效益和技术累计效益)的两维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陈劲、余芳珍(2006)提出了技术创新审计的SPRE审计模型,从创新战略、创新流程(组织结构、组织内整合学习和价值链整合学习)、创新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和创新环境(文化和制度)等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审计评价。张炜(2007)采用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能力动态过程的思路,以创新输入(创新资源和环境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创新输出(创新绩效产出)的I nput-p r ocess-out put模型为出发点,构建了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基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对绿色技术创新审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但总体而言,上述方法因过于依赖主观判断、针对性不强,近年来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推广运用。

2.3 区域创新能力

库克(Cooke,1998)认为“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和“成功地利用新的知识”的过程。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其由网络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部分组成。一个区域中有许多不同的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张网络,区域的创新能力就是“网络的能力”,其大小由不同主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但网络的创新能力最终作用于企业,创新环境是支撑条件。Lundvall(1998)直接将创新系统定义为组成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创新系统中的要素在生产、扩散、配置新知识、使知识在商业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如行业协会、政府、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测评机构、技术市场和企业等各种不同的主体之间构成一个网络,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

朱海就(2004)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构建上强调以下三个方面:①R&D方面指标与非R&D方面指标相结合,比如“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是R&D方面的指标,“新增企业数”是非R&D的指标,反映一个地区创新的氛围;②创新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结合,强调创新的市场实现,注重创新的实际结果;③动态性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比如“新产品产值率”是静态指标,“G DP增长速度”是动态指标。区域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 45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设立;二级指标主要根据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处理。但是,该体系仍然没有摆脱投入、产出的窠臼;而且随着等的普及,有些指标,如电话普及率和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网络密集度。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哪个指标的作用更大以及如何量化,作者没有说清楚。

综上,我国目前对企业R&D的研究视角较为狭窄,仅仅停留在极为微观的某一方面,对企业R&D能力评价的研究极少,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更寥寥,更未发现将其与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能力的评价结合的研究。就企业R&D本身而言,充其量不过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和载体,更是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细胞”和“螺丝钉”。只有将其与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虽然对涉及企

?62

 ?科 研 管 理2010年

业的R&D、营销、生产、财务和人力资源各个部门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存在上述不足和孤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等弊端。

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虽然在相关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多强调只有企业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对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其中的作用未给予充分关注;大多强调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却忽视对创新资源区域配置能力的评估;评估指标的设置往往以多取胜,导致某些指标相关度很高,指标值重复使用等等,从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评估结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曾小彬、包叶群,2008)。因此,本文将企业R&D 这个“细胞核”、企业技术创新这个“细胞”和区域创新这个“参天大树”联系起来全面评价其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 多维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如前所述,区域创新能力最核心的“芯片”是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企业R&D则是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其将最终决定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将先建立企业的R&D评价体系,再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体系,最后以二者的数据为原始来源,结合区域创新的其他因素如产业评价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识技术创新以及转化等,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

3.1 企业R&D评价体系的构建

由于企业R&D活动涵盖投入、过程和产出,具有多维性、过程性和动态性,加上行业特征、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怎样才能全面再现其“庐山真面目”?本文在三个层面建立R&D 评价体系:第一,运用修正的平衡计分卡体方法全面准确建立评价R&D的整体绩效;第二,重点评价R&D投入产出绩效的DE A分析方法;第三,对R&D能力进行审计。

3.1.1 平衡计分卡———R&D整体绩效动态评价体系

以往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研发人员和R&D的绩效截然分开建立各自的评价体系,从而不能全面完整地评价整体绩效。本文在商如斌,唐征恢,温桂兵(2005)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体系的基础上,考虑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和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约束的互动关系,将财务维度的目标从发展改为动态的、多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中再加入产品、工艺和流程创新后的单位成本;还在第四维度的评价方法中加入对R&D人员的绩效考评。因为,绩效归根结底由研发人员决定,如果忽视了人的因素,永远是舍本逐末。其次,采用多期指标评价法。企业研发的效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仅仅考察一期则不能完整刻画研发绩效。具体期数应根据不同项目的预期回报率进行估计。第三,对于不同级次的指标采用多面板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权重,最终建立多层次、多期的动态评价体系。第四,在企业R&D活动的外围,加入其他企业、社会生态环境对其约束,及其反作用。具体见图1中重黑色部分。

3.1.2 重点评价R&D活动绩效的D EA分析

R&D活动的绩效主要指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本文借鉴钟卫、袁卫、黄志明(2007)的做法,将科技活动的核心指标———R&D经费的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投入指标。因为,前者是衡量国家间、地区间的科技实力、发展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说明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后者的数量、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大小和投入时间的多少、以及学历的高低,薪酬的高低、支付方式等都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由于R&D人员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相关性极高,后者能更加准确地反映R&D 人员的投入量,但由于其他指标都采用货币单位,为便于比较,本文还加入R&D人员的费用总额,与前者共同作为衡量投入的指标。其次,采用多个指标来衡量企业R&D活动的产出(绩效)。OECD建议通过R&D活动向生产性开发和商业性活动延伸,给出了科技投入一技术获取一成果转化一产出的系统测量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观察R&D的努力程度,还可观察将R&D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市场价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遵照上述思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还借鉴钟卫、袁卫、黄志明(2007)的5个指标来测度R&D绩效:即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工业增加值。第三,

增刊王杏芬:R&D 、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63 ?

建立相应的DEA 分析模型并求解,再分析其投入产出的绩效,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图1 R&D 整体绩效动态评价体系的平衡计分卡方法

F i gure 1 Ba l anced scorecard for dynam i c eva lua ti on syste m of whole R&D effects

3.1.3 评价企业R&D 能力的审计

在对R&D 绩效进行整体和投入产出重点分

析后,再从财务管理人员、组织和团队等角度,采用高标准定位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入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指标与标准比较对R&D 能力进行审计,并根据差异程度,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发扬或改正。3.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R&D 投入、装备水平、人力资本投入、外部技术的获得费用即创新网络投入、潜在技术创新源,如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赵莉楠,2006)。

其中部分指标可以从前面的R&D 评价体系中得到。对于技术创新的产出,本文借鉴陈劲,陈钰芬(2006)的思想,将其分为产品创新产出和工艺创新产出两类,并在其建立的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正,详见见表1中重

黑色部分。

表1显示:企业产品创新的绩效主要分为创新产出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首先,产出绩效分为经济效益、直接技术效益和技术积累效益三种,且各自占的权重不同,权重比例来自专家访谈和企业调研。这三种指标又分为更具体的指标,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维度权重和指标权重。为了更详细地刻画产出的宏观绩效和绩效质量,本文在表1中又创新性地加入了市场占有增长率、研发投入占销售增长率;并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多处加入级别、商标、专利的销售及推广数量;还在创新过程绩效中加入了第12项指标:降低的环境污染排放量及治污技改投入,并占5%的权重,以反映其社会绩效。工艺创新分为创新产出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及二级和三级指标,其与前述产品创产改善率、生产周期(或交付期)缩短的时间,其维度权重和指标权重也有所下降。本文也进行了与表1类似的修正,具体见表2。其创新过程绩效与产品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类似,限于篇幅略。

?64

 ?科 研 管 理2010年

表1 以产品创新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Table1 en terpr ise technology i n nova ti on perfor mance eva lua ti on i n dex system dom i n a ted by product i n nova ti on

分类序号指标维度权重(%)指标权重(%)

创新产出绩效

经济效益

直接技术

效益

技术积累

效益

1新产品销售率及市场占有增长率

2新产品利润率

3单位成品成本降低率

1新产品数

2重大改进产品数

3主持或参与制定新标准数级别

1商标、专利申请数、级别及销售推广数量

2技术诀窍数量

3技术文档数级别

4科技论文数级别

5技术创新提案数

30

30

20

40

30

30

40

30

30

30

20

20

15

15

1竞争情报分析报告数

2研发部门与客户交流频度

3研发部门与生产制造部门交流频度

4企业之间研发部门交流频充

5企业研发部门与高校、研究所的交流频度

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及增长率

7研发人员人数比重

8技术带头人、技术栋梁人物数

9企业技术人员人均培训费用

10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会议数人次级别

11企业技术论坛数

12降低的环境污染排放量及治污技改投入

20

15

10

10

10

5

10

10

5

10

5

5

5

表2 以工艺创新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Table2 en terpr ise technology i n nova ti on perfor mance eva lua ti on s i n dex syste m dom i n a ted by sk ill i n nova ti on

分类序号指标维度权重(%)指标权重(%)

创新产出绩效经济效益

直接技术

效益

技术积累

效益

社会效益

1改进产品销售率及市场占有增长率

2改进产品利润率

3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

1重大工艺创新数、级别

2改进产品数

3主持或参与制定新标准数、级别

1专利申请数、级别及销售推广数量

2技术诀窍数

3技术文档数、级别

4科技论文数、级别

5技术创新提案数

6产品质量改善率

7劳动生产率提高率

8生产周期(或交付期)缩短的时间

1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减少量

2减少环境污染的程度

30

30

15

5

25

25

50

40

30

30

20

15

15

10

10

10

10

10

50

50

3.2.2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重点

(1)平衡计分卡方法。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和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要求,必须寻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均衡。如前所述,企业的R&D不等于创新,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首先,R&D是一种投资,创新是结果,如专利、知识产权。其次,创新能力是一种抽象评价。因此,需要选取多维度指标运用平

增刊王杏芬: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65

 ?

衡积分卡方法进行全方位评价。

(2)技术创新审计方法。以表1、2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建立同行业或期望的标准指标体系,采用技术创新审计进行鉴定、评价和分析,找出不足,给出建议。其原理与R&D类似,区别在于其评价指标更多、更广泛,侧重点有所不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3.3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如前所述,区域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与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综合,而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后两者的归宿和动力。由于不同行业、组织结构、组织规模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需要在前述企业R&D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地区、发展阶段,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类型如大型、中小型或国企、民企等进行分类评价、汇总;然后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基础,加入不同区域的地域、资源、文化等因素,在朱海就(2004)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3。

(1)表3中,在前述两个评价体系,尤其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三级指标的主要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当地企业的行业分布及不同行业企业创新优势束的重点,确定三级指标的权重,以综合考察区域创新能力。其中,在对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的选择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期构建动态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至少每年1次)进行评估,以监控企业的组织创新过程和创新能力变化,特别是关注一些核心创新指标上的变化和发展(张炜,2007);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权重。

(2)在(1)的基础上,与前述两个评价体系类似,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也采用创新能力审计的方法。至于高标准的定位方法,应在专家访谈或与在不同区域平均数的基础上,加上本区域的波动值,然后将实际与该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和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该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

表3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

Table3 reg i ona l i n nova ti on capab ility a ssess m en t i n dex system dom i n a ted by en terpr ise technology i n nova ti on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数据来源:表1、2及企业、政府部门)权重

企业创新

能力

创新投入

创新产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例科技活动经费与G DP的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与G DP的比例

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

企业职工培训率

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

每万人口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数

每万人口拥有外观设计专利数

商标申请数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新产品产值率

网络创新

能力

网络密集

网络绩效度单位面积企业数

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固定电话、手机、电子邮件和QQ普及率

每万人口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单位面积公路里程

人均邮电业务总量

企业从业人员流动率

企业委托开发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外商直接投资与G DP的比例

技术市场成交额与G DP的比例

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自营出口企业数

商品出口额与G DP之比

?66

 ?科 研 管 理2010年

续表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数据来源:表1、2及企业、政府部门)权重

创新环境创新环境

的投入

指标

创新环境

的产出

指标

技改投资总额

新批技改项目数

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

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

人均受教育年限

高中普及率

每万人口中科技机构从业人员

人均科技机构固定资产原价

人均G DP

G DP增长速度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新增企业(含网上企业)

新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数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劳动生产率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以往企业R&D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等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平衡计分卡、DE A分析和技术创新审计等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并运用上述方法,按照行业、地区、发展阶段,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类型如大型、中小型或国企、民企等进行分类评价、汇总;然后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基础,加入不同区域的地域、资源、文化等因素,在朱海就(2004)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以微观的企业R&D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全面、重点评价企业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目的,进而对于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起到一定作用。

然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和数据库,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微观基础。其次,政府应建立科研院所创新及转化的激励机制,给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泉。第三,政府应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经济增长通常都只是一种次优增长,只有通过政府调节消除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时,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在构建以企业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过程中,更要注重制度创新、注重环境的改善、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等,并采取严格的保护制度,鼓励厂商创新;还应当着力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金融服务、教育和文化机构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在不牺牲个体厂商经营灵活性的同时,有效协调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公共部门的合作。最后,政府应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与指导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楚天骄,杜德斌,姜涛.143家国有工业企业R&D能力调

查[J].中国科技论坛,2008(3):63-66.

[2] 商如斌,唐征恢,温桂兵.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R&D绩

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15-18. [3] Roman Boutellier,O liver Gass mann等主编,曾忠禄等译.

未来竞争的优势—全球R&D管理案例与分析(第二版)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2(1):117-112.

[5] 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

[J].科学学研究,2007(12)增刊:465-469.

[6] 王广辉,张小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财务评价指标

增刊王杏芬:R&D、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67

 ?

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综合),2006(7):36-37. [7] 赵莉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师,2006(5),176-177.

[8] 尹建海,杨建华.基于加强型平衡记分法的企业技术创新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8(1):1-7. [9] 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6(3):86-91.

[10] Chiesa,V.,Coughlan,P.and Voss,C.Devel 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 on audit,Journal of Pr oduct I nnovati on Man2

age ment[J].1996,13(2):105-136.

[11] 梁莱歆、张焕凤、袁艺.基于DEA的企业R&D有效性研

究[J].科研管理,2006(6):68-73.

[12] 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

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4).

[13]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

理,2004(5):30-35.

[14] 吴和成,刘思峰.基于改进DEA的地域R&D相对效率

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08-112. [1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2)[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6] 曾小彬、包叶群.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析,决策

&信息(下半月刊)[J].2008(4):149-150.

R&D,technolog i ca l i n nova ti on,and reg i ona l i n nova ti on capab ility a ssess m en t syste m

W ang Xingfen

(School of Accoun ti n g,Chongq i n g Technology and Busi n ess Un i versity,Chongq i n g400067,Ch i n a)

Abstract:Cor porati on R&D activities,technol ogy innovati on,manage ment innovati on and concep t innovati on are the deter m i2 nants of m icr o-econom ic devel opment.The regi onal on decided by the innovati on of enter p rises,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i ons,and govern ment p r omots Chinese macr o-econom ic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 o achieve strate2 gic objectives of nati onal innovati on.How t o build a regi onal innovati on capability assess ment syste m is a focus and difficult p r ob2 le m for achieving these goals.Thr ough analyz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ety methods for evaluati on index syste m in the past at home and abr oad,and i m p r ove ments based on the p r os and cons of methods are made,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R&D and 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regi onal innovati on and integrated use of a variety of methods,such as a mend ments f or the Balanced Scorecard,DE A analysis,and technical innovati on audit,are clarified.Then it combined enter p rise features with re2 gi onal features t o establish the evaluati on index syste m of regi onal innovati on that mainly relies on the m icr o-enter p rise R&D whil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nly subsidiary in order t o strive t o evaluate capacity and econom ic effects of cor po2 rate R&D,technol ogy innovati on,and regi onal innovati on comp rehensively,systematicly,scientificly,and effectively.S o it p r o2 vided a reference f or Chinese regi onal innovati on capability i m p r ove ment and i m p le mentating the nati onal innovati on strategy as s 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cor porati on R&D;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regi onal innovati on capacity;evaluati on method;constructi on of multi2 di m ensi onal evaluati on syste m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文献号】6-738 【原文出处】统计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12~16 【分类号】F31 【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07 【标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作者】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 【作者简介】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国家统计局。 【摘要题】技术创新 【英文摘要】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by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ion of current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hortage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novation personnel. 【关键词】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实证研究 【正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以期能为国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建立起正常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技术创新,普遍认同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国外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品创新,另一类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发明新的产品或对原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或提高,工艺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对原生产工艺生产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OECD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六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加拿大的专家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8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即: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有些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大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R&D)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我们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 1.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包括文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技术创新考核指标解释

2011年度省级公司技术创新考核指标解释卷烟焦油量实测加权平均值:指当年国家局通报的卷烟焦油量抽检结果。 焦油盒标10mg/支以下卷烟销量:指企业当年在销的盒标焦油量在10mg/支以下的卷烟产品的实际销售总量。 焦油盒标8mg/支以下卷烟销量:指企业当年在销的盒标焦油量在8mg/支以下的卷烟产品的实际销售总量。 授权专利数:指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授权的烟草技术类专利总件数。 授权发明专利数:指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授权的烟草技术类发明专利件数。 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结果:指当年国家局通报的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结果。 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已评定为高级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高级技术职称(职务)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高技能人才是指已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 - 1 -

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具有多重身份的人员不得重复计算。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省级工业公司开展的技术中心建设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烟叶30万担以上)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烟叶30万担以上省级局(公司)开展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的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2。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烟叶低于30万担)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烟叶低于30万担省级局(公司)开展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3。 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组织开展的信息化水平评- 2 -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docx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联创电声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原第四机械。工业部于1966年从七三四厂搬迁部分生产能力在组建的三线军工企业国营红声器材厂改制而成,专业从事电声器件和防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军工防护、电声产品的骨干企业,20xx年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金6000万元,员工2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37人。主要产品为轻型保护头盔、通信帽和送受话器组,已在海、陆、空各军种,中航613所、昌飞公司,武汉中元公司、xxx海格公司、北方联创通信公司等国内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得到广泛运用,作为通信、防护设备的配套电声器件。 公司于1997年通过了GJB546军标线认证,20xx年获得三级保密证书;20xx年获得军工电子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首批通过军用电子元器件承研承制单位资格审查;20xx年通过GJB9001B-20xx认证;20xx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获得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生产单位资格证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公司管理体系。 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近三年获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5项,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项,吉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申请专利9项,已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6项。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公司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及科研经费的支持,近三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825万元,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1人次,现有研发人员37名,占职工总数的18.41%,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本科学历11人。 在研发机构建设上,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设有产品设计部、工艺工程部、项目管理部、新品试制部,配备有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电声测试仪、三坐标测量仪等设备用于研发;先后与南昌大学、师范大学等院校进行合作,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在人才培养上,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年都招聘一批大学生充实技术队伍,同时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专家来公司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让技术人员了解行业内最新技术动态和知识。 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分析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我国区域文化中有 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的区域文化 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及地方政府行为决定了区域技术 创新的宏观及中观环境,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后发区 域技术创新都有深远影响?研究证明,我国 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对区域文化?区域政策共同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很强依赖性? 关键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地方文化;区域发展政策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 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

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 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 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 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 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 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 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 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4)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培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技术创新考核指标

2011年度省级公司技术创新考核指标解释 卷烟焦油量实测加权平均值:指当年国家局通报的卷烟焦油量抽检结果。 焦油盒标10mg/支以下卷烟销量:指企业当年在销的盒标焦油量在10mg/支以下的卷烟产品的实际销售总量。 焦油盒标8mg/支以下卷烟销量:指企业当年在销的盒标焦油量在8mg/支以下的卷烟产品的实际销售总量。 授权专利数:指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授权的烟草技术类专利总件数。 授权发明专利数:指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授权的烟草技术类发明专利件数。 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结果:指当年国家局通报的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结果。 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或已评定为高级技术职称(职务)的人员,高级技术职称(职务)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高技能人才是指已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具有多重身份的人员不得重复计算。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省级工业公司开展的技术中心建设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 - 1 -

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烟叶30万担以上)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烟叶30万担以上省级局(公司)开展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的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2。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烟叶低于30万担)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针对烟叶低于30万担省级局(公司)开展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综合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体制与机制、活动与投入、产出与效益3个方面,评分标准见表3。 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当年国家局组织开展的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人才保障5个方面,评价方法采用与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项目结合,评分标准见表4。 服务品牌:指当年根据国家局的要求,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品牌建设情况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 2 -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但是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却显得尤为匮乏,难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竞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蓬勃,不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小企业标准:资产3000万元以内,年额3亿以内,员工3000人以内(此为大致标准,各行业有不同标准)。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户,从业人员1亿多,注册资本金16

3、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4、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 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式版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企业概况 包括资源或原料、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生产能力及产量、质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技术、产品进出口等情况(国内情况统一采用XX年数据,国外情况尽量采用最新数据,下同)。 二、企业技术进步情况 十年来(1995~XX)进行过哪些技术改造,应用过哪些新技术,开发过哪些新产品?目前主体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情况及水平;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情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情况;企业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情况,包括自动化、计算机、分析检测的技术进步及改造应用情况;企业技术人员及从事研发队伍概况;企业鼓励研发、创新、革新的政策或措施;企业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开发机构(包括技术中心)情况等。 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1、本企业1985年以来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情况 1)申请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2)授权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3)授权的发明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4)有效专利(已授权) 件,其中国外件; 5)引进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公司研发体制建设

5.2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和能力建设 5.2.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 5.2.1.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战略发展的必要选择 围绕公司的研发高科技战略,为把公司打造成为生物高科技集团化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需继续加大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生物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R&D工作。以公司的研发机构为平台,在现有洋葱素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深化生物资源技术的研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研发,在蔬菜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配送技术上实现完善和突破,这就需要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扩展研发人才队伍,创新研发管理机制,从而保证公司生物高科技战略的实施,创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公司的高价值,高利润,高增长。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积聚于科技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公司现阶段的福星康胶囊的市场垄断地位为公司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都得益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未来农业产业一体化和产品一体化建设中,为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应重点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生物保健食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化,蔬菜生鲜加工技术的规范和完善,冷链物流技术的掌握,通过设立科研基地,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品种与速度,在产品和技术上构成一定的层次和纵深,形成企业的科技储备链,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设想一代”的良性循环。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公司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则相对较弱,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企业能力结构

企业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

★★★文档资源★★★ 摘要如何面对国际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迎接全球经济挑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体制、政策、法律、市场等方面下大功夫。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体制技术进步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获取并应用技术成果,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满足市场需要并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得到更大效益的创造性活动。技术创新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一系列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阶段的复杂过程。技术创新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①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经济概念,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②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③技术发明是技术专家完成,由企业家组织实施的;④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⑤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系统,并在一定环境下完成。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演变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集成、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企业科研机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年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科研机构、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其次,以科技为先导,原始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重点抓了一批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如光电子技术、软件和数字网络技术、基因工程等;第三,开发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推动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第四,以高校作为重点的产学研结合取得一定进展,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第五,民营科研机构迅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断增加;第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为技术创新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1.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制约因素存在。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法规及其执行来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技术创新的总体进程、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原则,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体制性障碍造成的。现有体制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制度环境。表现在:①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②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2年09月19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寻求进一步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工作的对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工信委会同省国资委、省国防科工办、省中小企业局,分头组成调研组,于7月下旬至8月初,分赴全省,采取实地考察、召集座谈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加强,极大促进了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赶超逐渐成为全省共识,“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和谐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先后出台《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1】51号文件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鼓励技术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试行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省“十二五”各类发展规划均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指向。相关省直部门密切配合,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项目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倾斜和支持。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人才、财税等方面给企业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新余市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全方面构筑鼓励创新的推进工作机制;九江市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集中资源对企业研发机构进行支持,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一次性奖励分别达到200万元、50万元。社会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集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快速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所有设区市、多数省级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均已建立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江西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江西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国家专利技术(江西)展示交易中心、江西省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技术中介、技术孵化、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技术与管理咨询等方面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探索建立了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南昌高新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最新资料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 、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论述。赛文穆勒(1992)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我国学者中。许庆瑞(1986) 提出,如果从技术创新的内容来分析,由于技术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由于一个行业的材料可以看作是另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也可以看作是‘绝妙'的工艺”,所以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巴顿(1992)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侧重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魏江(1995) 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以资金能力支撑,为支持创新战略的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将创新资源等同于技术创新能力。应该看到,能力包括这些资源,它们对技术创新起重大作用,但相同的资源并不能保证相同的结果。 曹崇延、王准学(1998) 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系统的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他

们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将技术创新能力分成7 个方面,即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 傅家骥等(1998) 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功能;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三是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联系的,对应企业技术能力的具体含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显性化的能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有各种划分。例如:远德玉等(2003) 依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和在不同阶段3 类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 价指标主要有: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与 开发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 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几个方面。但他没有提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郑春东、和金生、陈通(2000) 提出了一个“需求分析- 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他们认为: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 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环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串联'关系,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并列关系。” 于是,相应的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 价值实现”五阶段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孙细明,杨娟,张金隆(2003) 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6 个阶段,并从分析整个过程人手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6 个方面。杨忠敏(2004) 认为,必须把其放到整体经营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她指出,经营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

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三个支点谈技术创新.

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三个支点——谈技术创 新、制度创新和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江泽民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尽管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要素,但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各地政府,要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的风险”。 首先,企业是创新政策制定和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以区域创新战略为指导,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同区域内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根据区域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宏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3、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系统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⑴知识创新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基本上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行为为主。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 ⑵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和知识创新一起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因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而效益更为显著的创新行为。对于技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