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1161 25号刘晓婷

72个概念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以

深刻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在社会学看来,社会是人类的生活共同体。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是处于

特定时空领域内的、享有共同文化、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前提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就构成所谓社会。

3.文化: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是一种人为的事实。文

化是后天生的,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天生具有的。文化通过象征系统才得以呈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符号、文字、语言。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社会结构,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5.传统社会:社会学家把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传统社会,传统社

会的生产方式受自然经济形态的束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以血缘、地缘关系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社会流动缺乏,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

6.现代社会: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生产为

主导,生产力巨大发展,具有“陌生人社会”的特点,还结合了法律和其他制度来维护社会。

7.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着重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

互依赖关系,侧重于对个人、群体、组织在行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现象、方式、规则、秩序等方向的研究。

8.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形成个性和自我、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

9.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各种联系的总称。社会交往与互动是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实现机制。

10.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的纵横交错构成了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对于置身其中的

社会行动者的意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社会网络超越了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创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新形式。

11.团体格局: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互相独立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个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类似“西方社会”。

12.差序格局: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亲疏远近推出

去,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路,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类似“中国传统社会”。

13.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感情、并且彼此

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关系。弱关系是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

14.结构洞:由伯特提出的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认为社

会网络中的某个或者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现象就像是结构网路出现了空洞。存在结构洞是,处于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第三者会尽量保持结构洞的存在,从而使另外两者高度以来自己的活动,从而帮助人控制网络,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

15.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不同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社会文化特质,是

参照真实的或假象的生理性别特征,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16.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出现的差异、

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社会变化越深刻、越迅速,世代之间的代差也越深。

17.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

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去老龄化。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和保健等进步,使平均寿命提高,二是出生率降低。

18.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所组成的

家庭。

19.社会组织:一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它是有共同目标的人们有

意识的组合起来的。二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表现为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并在其指导下有序进行。三是社会组织既是一种结构,又是一种过程。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20.霍桑实验:工人不但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也受感情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而他们是“社会人”.组织中存在这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

组织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士气。

21.家长制:是指组织内部实行类似于传统的家长对待家庭成员那样的管理制度。

家长制组织是建立在上级对下级的类似家长式的权力和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及信赖的基础上的,实行家长式管理的组织。

22.科层制: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

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特点:组织内部有明确的分工、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的指挥、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专门人才、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

23.单位制:单位制度即国家以单位组织为基础和依托,组织和动员其成员参加

党和政府布置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并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实现社会管理,进而推动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

24.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与社会团体有着几乎相同的意义。社会团体是指公民自

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服务性等特点。

25.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规定社会关系、制约社会行

动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则。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制度是指比较具体的社会制度,是狭义上的社会制度概念。

26.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经过人们的理性思考、分析论证和组

织制定而形成的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经过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习而成的行动规则,是没有明确文字表述和条文项款的制度。

27.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的作用机制是内在的心理机制,外在制度的

作用机制是外在的强制性机制。内在制度通常都是非正式制度,外在制度通常都是正式制度。

2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政治思想、

宗教信仰、理想信念和哲学观念等是意识形态的基本构成。

29.制度变迁:

30.制度模仿:制度模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制度选择方式,亦即个人、群体

或民族,效仿某种在现实中已稳定存在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制度模式,将此移植或套用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或社会制度。

31.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选择方式,是个人、群体或民族

对比较先进的制度通过研究、分析和借鉴等方法而作出的制度选择。

3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制度选择,实在没有先例、

没有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根据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作出的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制度选择。

33.阶级:阶级就是一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对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34.阶层:阶层是指由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分

为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和阶级外部的分层现象。

35.自为的阶级: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

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由此形成阶级,在斗争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利益。

36.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靠某种资本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37.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

的变动。

38.开放型分层和封闭型分层:开放型分层是指垂直流动率较高的社会。封闭型

分层是指垂直流动率较低的社会,社会分层界限很难跨越。

39.结构型流动:结构型流动是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40.代际流动:代际流动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

变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经济地位高低的变化)

41.社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来维系人们所形成的

生活共同体。在社区内,人们不仅有这频繁的交往,而且有着共同的归属意识和一定的利益关系,社区由此形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基层社会。

42.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具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经济活动简单,商品交换

有限;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关系浓厚:社会交往面窄,人际关系密切;社区生活节奏慢,文化变迁速率低;生活方式单一,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简单等特点。

43.城市社区: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异质性强;经济活动多样,商品经济发达;

社会结构复杂,专业性分工明显;人际关系松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设施完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44.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在农村中的基

层单位,又是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45.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由分散到集

中的现象。

46.城乡二元: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

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

47.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它是

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似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48.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文明进步的变化过程。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

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是具有价值内涵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过程。

49.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

进入一个能够维持自我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50.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可能遇到的困

扰或危机。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失调现象(社会学侧重从狭义来理解社会问题)。

51.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指社会的不用因素、部分等结合成为已给协调有序的

社会整体的过程。

52.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是指社会出现严重的失范,社会成员各行其是,不在遵

循既有的制度规范,致使社会秩序陷入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

53.社会行动: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社会行动过程中成为现实的。

54.文化失调:文化失调是指文化自身出现的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

55.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56.贫困问题:贫困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社会问题。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

足以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然能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

57.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58.犯罪问题:

59.网络社会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带来了各种新

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媒体的虚假报道,网络依赖症和网络成瘾,网络色情、暴力、赌博等。

60.科技社会问题:每一项新的科技出现,在促进社会进步甚至飞跃时,也有可

能带来负面影响,冲击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比如,生命科技造成的社会问题(变性、安乐死)基因技术与社会问题等。

61.突发公共事件问题: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62.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行为及其结构合

理性的基本评价。

63.机会(起点)公正:机会公正要求社会提供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每一个

社会成员都是公平合理的。包括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和都有获得平等发展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

64.程序(规则)公正:程序公正是公平正义的存在形式,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使每个人在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具体过程中,接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实际上体现着过程的公正。

65.结果(分配)公正:分配公正是指每个劳动这都有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

权利,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差异而使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

66.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阶层、

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情况等如何,都应赋予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表现在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上,并受法律、制度等保护。

67.性别平等:性别平等即主张生理男性、生理女性、生理双性人、男跨女、女

跨男五种性别被平等对待,而不会因为对方的性别属性或性别属性为非主流就加以歧视侮辱。

68.代际公正: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权力和责任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分配原则和

实现情况能够做到协调、公正、合理,就是所谓的代际公正。

69.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

70.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

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7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72.现代社会风险:一是相对传统社会中生老病死、天灾人祸而言,二是针对后

工业社会,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正在进行一个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社会的新型“风险社会”,出现金融危机、股市崩溃、生物变异等各种新型的突发性社会奉献,这种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迅速扩散性”都日益增强。

7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

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74.反贫困:人类社会得发展史可以看做是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反贫困的

表述主要有三种: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消除贫困.减少贫困强调减少贫困人口得数量;减缓贫困强调反贫困得重点在于减缓贫困得程度;消除贫困则强调反贫困得目的是最终消除贫困

75.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

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76.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去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化安排。

书本重点:

导论:

1.西方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及其思想:迪尓凯姆(1.对自杀的社会分析:自我中心主义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

2.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

3.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注重集体意识

4.法团主义)

卡尔马克思:1.生产劳动的重要性2.经济决定社会3.短缺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美好社会的障碍4.异化问题5.阶级革命

马克斯韦伯:1.解释社会学——观念和意义阐述的重要性,价值理性观念和工具理性观念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成功就是得上帝恩宠)3.权力的合法性4.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卡理斯玛型权威(个人能力)5.科层制——理性化的铁牢笼。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些有识之士为了拯救国家危机,在20世纪初在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学课程,从一开始学习西方社会学原理到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伤害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原有的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社会学课程被取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学再次迎来了春天。

4.中西方对社会学概念的不同理解:西方社会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个人为单位贡献权利给社会或国家统一管理。中国的社会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以家庭为单位的。

5.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6.涂尔干、韦伯、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转型的:涂尔干:认为当时社会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型,,传统社会里出现的只能是机械团结,而有机团结则只能出现于现代社会,涂尔干的最终目的是在现代社会里实现有机的社会团结。韦伯:以上帝的名义并且为了上帝而努力劳动赚钱,追求利益是正当的。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正是直接支持了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

7.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及其含义,以及背后所思考的问题:自我中心主义自杀:是社会群体整合程度不足导致自杀率上升,增强了个个人独立性,以自杀寻求个人解脱。利他型自杀:社会整合过强烈之时,个人权利微不足道,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或是内疚自杀。失范型自杀:社会规范过于松弛,欲望膨胀且得不到满足,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导致自杀。宿命型自杀:社会规范约束过于压抑,会导致人染上一种宿命色彩。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自杀倾向,或者说,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行动。涂尔干清晰地对研究问题进行了界定,社会学在自杀问题上的研究就是要探究个人之外的因素,而不是个体内在动机和心理原因。定量的统计方法对于社会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8.解释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以及他的研究:出版了《江村经济》,研究中国农民的生活。出版了《乡土中国》,观察乡村社会网络的“差序格局”。出版了《中国士绅》,表达了他对士绅和城乡经济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文化自觉”。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第一章

1.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根据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2.定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交往非参与观察、完全非参与观察)、文献法

3.定性解释方法:因果分析、功能分析、意向分析、发生分析、总体解释、区位分析。

4.定量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

2.社会学的四种主要的盐焗方法:1.田野研究: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通常是是一年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以获得第一手资料。问卷方法:运用统一的有问有答的资料搜集工具,向各个被调查者了解情况与意见。统一提问与回答要求的资料搜集工具,即是问卷。文献法: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记录着一些社会现象的载体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是人们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

3.民族志: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

4.社会学三大流派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功能论: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有机体的生命而存在的。社会秩序可以通过合作和共识来维持。冲突论: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符号互动论: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的。

第二章

1.社会构成的四大要素:物资生产活动、人口要素、资源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2.社会交往的方式:语言媒介、符号系统、意义表达、情景解释。

3.社会化的内容及功能:内容:生存技能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生存和生活能力、掌握生产劳动技能的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对男女角色的特征认识,并按照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和期望来行事。政治社会化:指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形成政治信仰,确立其政治立场及态度,培养能力,从而对特定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形成认同感、忠诚感和责任感的过程。道德社会化:社会成员通过掌握道德文化,培养道德意识,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第三章

1.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2.嵌入理论: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认为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内容与形式。

3.社会群体的类型及其含义: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按亲密程度区分,初级较亲)、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内在群体和外在群体(是否有归属感亲近感)、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指规定成员身份和活动空间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某些乘员用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

4.性别群体的概念: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指人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是指不同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社会文化特质,是参照真实的或假象的生理性别特征,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5.社会性别的建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

6.家庭结构的分类及含义:扩展家庭(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所组成的家庭)、断代家庭(是指代际联系隔断的家庭多指单亲家庭)

7.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多元化现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步入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因此道德多元化出现并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拒斥道德的泛化和采取道德多元论立场。

第四章

1.社会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一定数量的成员、明确的目标、共同的规则、一定的物质基础。

2.组织结构的含义:社会组织结构是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3.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指挥——服从关系。横向关系是组织内部处于同一级层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组织的正式结构都应该是组织的主体结构。非正式结构会对组织运行产生影响,当非正式组织没有与组织目标对立,并且满足了组织成员的某些需要,就会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

4.科层制的特征及其功能:特征:组织内有明确的分工、职位分等、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而定,取决于上司的评价、组织内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功能:科层制在保证组织成员相互合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促进组织

高效运转。但限制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降低积极性。

5.单位制的含义、特征及其功能:含义:单位制度即国家以单位组织为基础和依托,组织动员其成员参加党和政府布置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并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实现社会管理,进而推动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特征:承担多种功能、有较强的政治性、组织活动的高度计划性、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成员对组织的将其纳入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上级的统一指挥下单位组织对其内部资源进行了有效组织,从而使整个社会高度组织化;单位组织向组织成员提供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福利待遇,使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向心力,促进成员对组织和国家的效忠;通过单位组织,几乎全体成员都被纳入庞大的、自上而下的科层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但单位组织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和行政功能,削弱了组织的专业职能,降低组织效率。“单位办社会”使组织社会分工定位不清,从事福利服务的负担沉重,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缺乏对成员的有效激励。导致组织膨胀,导致资源紧张。

6.如何认识单位制和关系学之间的关系:单位制下成员参加党和政府布置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政府讲许多政策和制度同单位组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单位组织中仍存在较强的非正式关系,人与人之间依靠社会关系来进行沟通生产。7.韦伯用理性化来认识现代社会的特点,担心科层制让人嵌入理性化的牢笼之中,如何理解?理性化要求一切行为都要是合理的有价值的,科层制也主张提高社会行动效率。但纯粹理性化和科层制会抹煞了人的个性自由,限制组织成员的感情沟通,降低人员积极性。

第五章

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般性(价值理念、行动规则、制约对象、预期目标)。个别性(根据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要求)另外,正式制度的构成要素通常是明确的。非正式制度的构成要素是模糊的,通常还包含文化传承、感知认同、情感体验等。

2.如何理解社会制度的变迁来源于人们共享观念的变化(社会的价值变化和舆论动员)?当人们的认识活动、思想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就很容易引起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社会价值的变化的同时遇到了思想、政治、文化方面的动员时,人们会倾向与制度的变迁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六章

1.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共同点:阶级和阶层都是社会分层或社会群体地位差异的一种表现。区别:在使用阶级概念是指的是界限分明、有重大经济利益差异的群体,而在使用阶层概念是,指的是界限不是那么分明,甚至是相互之间经济利益差别比较模糊的群体。

2.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韦伯主张社会分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韦伯认为三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项度地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关系。

3.迪尓凯姆的分层理论:人们的地位不同是源于职业的不同、本领的不同、技能的不同。他认为在实现社会整合方面,现代职业群体所具备的条件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群体所难以比拟的。如果充分发挥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则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社会无序和道德沦丧可以克服、纠正的。

4.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分层是保证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机制,人们的地位差别对于社会具有正向的功能。认为贡献大的人以较大的报酬是合理的。但具有较多缺陷。

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第一,产业工人队伍的变化。一种是城市中的工人,一种是农村乡镇企业里的农民工,一种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第二,农民的职业分化与职业转变。第三,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第四,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6.社会流动的定义及类型:定义: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动。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社会分层体型分层体系和封闭型分层体系。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统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结构型流动是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代际流动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或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即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渐进的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骤变的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诶在很短时期内发生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7.如何理解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在社会分层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在理论上有何异同?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下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阶层的一个区分,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转型。韦伯根据经济、政治、声望三个方面分层,但三者界限模糊。迪尓凯姆根据不同的职业进行分层,充分发挥职业群体的整合功能,促进社会转型。马克思的冲突论强调通过冲突和斗争来保护阶级利益,促进社会整合。

8.社会分层的特点:主要是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都是为了促进社会整合和转型。

第七章

1.社区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定义: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构成要素:人口、地域(社区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文化(是居民在社区内长期从事物质与精神活动能够的结晶)、设施、结构(社区的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一般包括家庭、邻居、学校、医院等。)

2.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分散到集中的现象。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城镇化,

3.城市化过程及其阶段特征:第一,城市化水平在10%以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城市化处于准备阶段。第二,城市化水平在10%~30%之间,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城市化处于发生阶段。第三,城市化水平在30%~75%之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全面展开,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第四,城市化水平超过75%以后,城市化速度趋缓,最终大体在80%~90%之间,是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4.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工农业发展和失调并存、城乡差距扩大、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位流动。

第八章:

1.社会发展的定义及其特征:社会发展是传统与现代性的统一,现代化不等同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2.社会现代化的三个进程:第一,工业革命以来百年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种小的团体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社会。第二,是落后者的各式各样的追赶过程。第三,是现代社会自身通过创新和改革来战胜新的挑战的努力过程。

3.社会问题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定义:社会学认为社会问题特指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失调现象。构成要素:其一,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的情况;其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其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比如集体行动、示威游行;其四,这种失调必须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请清晰地描述出一种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并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加以分析并给出合理的预测和解决之道。 600字

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

据了解,中国轻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14%,中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25%,重度痴呆症患者的就诊率为34%,因此老年痴呆症人群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快,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年轻夫妇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老年痴呆症人群的问题就被忽视了。

由于先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年轻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不少儿女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向社会机构养老模式转变。但是在社会上的许多养老机构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养老机构区别对待痴呆症老人和正常老人,工作人员不仅不够细心和耐心,而且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有待改善,国家缺少对痴呆症老人的关注和相关立法。这使得痴呆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痴呆老人离“家”出走。

中国富强发展要注重上下协调,年轻的劳动力为国家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底层的老年人和儿童。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和社会矛盾。因此子女不能因为父母在养老机构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应该拿多一点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减少痴呆老人的孤独感。养老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护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护工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职业道德的专业化的护工人员。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证痴呆症患者的权益,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科学完善的行业规范。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精选、)

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评阅人 : __________ 总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 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 16题,每小题 1分,共计 16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 号 学 ) 线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名 姓 A. 生命回顾 B. 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 怀旧 D. 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 运动。 A. 中国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3. 1987 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 ) A. 社区照顾 B. C. 社区服务 D.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 )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A. ① B. ①② C.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 络 社区管理 社区福利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5. 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 1961 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答卷说明 : 1、本试卷共 7页, 6个大题,满分 100 分,100 分钟完卷。 2 、开卷考试。 3 2011 封 ) 密 (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6.1999 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 A. 实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目标 B. “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的口号 C. “应当教育普通大众消除对于老龄化的消极看法、 各种不正确的说法和陈旧观 念” 的观点 D.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草案 11.1966 年,霍恩和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人的智力包含了两个主要因素,其中 ( )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A . 晶态智力 B. 固态智力 C. 液态智力 D. 气态智力 12.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包括( ) ①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②标志理论 ③社会损害理论 ④社会重建理论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 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 ) ( )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活动。 A. 座谈会 B. 社会交往 C. 健康讲座 D. 游戏活动 8. 下列哪项不是属于“由社区照顾”的类 型。 () A. 非正式照顾 B. 机构照顾 C. 居家照顾 D. 日托照顾 9. 老年人再婚,首先是 ( ) A. 物质上的需要 B. 精神上的需要 C. 互相照顾的需要 D. 生理上的需要 10. 基本养老金是由( )构成 7. 老年小组工作在针对相对健康且具有活动能力的社区中的老年 人时, ①基础养老金 ②补充养老金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 ④医疗保健养老金 A. 功能派 B. 互动派 C. 批判派 D. 冲突派 主要是以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 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 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3、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 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 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4、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 体育活动的过程。 以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实现社会体育广泛普及化、经常化和终身化。 5、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6、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要素:(一)余暇 (二)生活节奏 (三)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五)行为习惯 7、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8、体制: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 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9、体制的指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10.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是,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 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19.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①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怎样体现的,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必要性。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生物主义比较分析中讨论其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其必要性。 一、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实证主义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求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 2.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方法 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强调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加以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的流程,即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文本所提供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以社会的整体性为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从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出发,对社会材料做出分析,确立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再这一过程中坚持就社会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 4.社会唯名论 代表人物霍布斯把社会分析归结为个人分析,把个人分析归结为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又归结为无意识分析,然后再从个人心理出发吧社会建构起来。社会行为被看做是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则受心理支配,因此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个人心理的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 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再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 6.社会生物主义 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相比于前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学概论》期末综合练习题(二)

《社会学概论》期末综合练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镜中自我”的概念是(B)初次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 A、米德 B、库利 C、韦伯 D、托马斯 7、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C)。 A、组织系统 B、规则系统 C、实用设备 D、象征性的设备 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B)。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遵从 D、反叛 9、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D)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10、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 C )中的观点。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增长的极限》 D、《超越浪费的时代》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目前我国家庭还存在的问题:①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③独生子女问题;④老人赡养问题;⑤离婚问题。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答: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 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空间结构:人口密度 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 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自然、机械、社会变动) 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 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 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 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 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 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 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 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 (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第一阶段:欧洲人口膨胀(1650-1950)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1950以后) (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2012年秋季)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的过程 A从独立设置社会课程到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再到设置德育课程 B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 C从设置德育课程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独立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C从注重生活礼仪教育到独立设置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确立德育课程。 2、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个月间。 A、12-15 B、5-18 C、18-21 D、21-24 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 、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5、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

A、回避型与拒绝型 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6、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既有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这是() A、移情 B、依恋 C、共情 D、同情 7、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 B、3岁前 C、6岁以后 D、1-3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我国的教育目的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 A、教师的教学技巧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课程计划 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 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 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 A、马克思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 A、《社会学原理》 B、《实证哲学教程》 C、《资本论》 D、《自杀论》 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孙本文 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 A、帕森斯 B、萨姆纳 C、达伦多夫 D、帕克 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 B、符号 C、经验 D、奖励与惩罚 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角色距离 D、代沟 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 A、个体 B、领导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集体行为 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A、物质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 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 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 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 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A、米德 B、戈夫曼 C、加芬克尔 D、霍曼斯 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