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弥罗国_弥药_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关于弥罗国_弥药_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主备人课时:序号:时间: 学习目标: 1.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的主要功绩。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设备:多媒体 (标注*部分内容是A层同学完成内容,B层同学可以选做) 自主学习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 1、辽政权的建立:??? (1)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并制定了契丹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史称西夏。他仿效宋朝制度创立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和战 1 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此加剧了辽与北宋的冲突。宋神宗时发生了澶州之战,双方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订立的 内容是什么怎样认识它的影响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归纳整理: 五、我的问题与收获: 拓展练习: 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4、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 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 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 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完成7、8题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唐古特大黄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3638848.html, 唐古特大黄对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作者:李超汪婷婷谢惠春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2-01 【摘要】: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 Balf)的野生品种植物的醇提物和对小鼠高脂血症模型的作用研究降血脂效果作用的评价。大黄醇提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都能极显著的降低高脂模型血清中TC水平(p 【关键词】:青藏高原唐古特大黄降血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趋于年轻化[1]。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血管壁上过 多的脂类容易被自由基氧化.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2].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严重后果.此外高脂血症又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的重要因素。 本文研究选择对降血脂有治疗作用的青藏高原道地药用植物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 Balf)分别用植物化学方法提取分离。利用高血脂症为动物模型.研究其大黄对小鼠从动物药理学实验的角度揭示藏药的降血脂效果及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LD4-2A低速离心机、奥豪斯Adventurer电子天平、微量移液器、HH?S11-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DF-206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万用电炉、PHSJ-4A型实验室PH计、WD-9415A 超声波清洗器、R-202旋转蒸发器、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生化试剂盒:总胆固醇试剂盒(干粉型)、甘油三酯试剂盒(干粉型)、低密度脂蛋白试剂盒(干粉型)、高密度脂蛋白试剂盒(干粉型).以上试剂均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批号090311。 1.2 实验动物来源 实验用昆明种小白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 g).清洁级.由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编号(青医动字01号)。室温(21 ±1) ℃.光周期12L∶12D条件下饲养.适应一周后开始实验。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政治.doc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政治 李元昊,拓跋氏,后改称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下面是有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荒淫残暴,欢迎参阅。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荒淫残暴 到李继迁时,党项族实力逐渐恢复,逐步走向了抗争的道路。李继迁,人称射虎英雄,乃当年镇压黄巢起义而阵亡的拓跋思忠之后,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幼年的李继迁曾因善骑射而闻名。他凭一己之力射死猛虎,在党项族部家喻户晓,被视为民族英雄。年长之后,居住在银州的李继迁得知先人拥有的五州之地尽失于宋朝,悲愤异常。与弟弟李继冲、谋士张浦筹划了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战略。他成功地逃脱了宋军的监视,率数十人直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在那里举起反宋大旗,着力进行恢复故土的斗争。 李继迁通过姻亲关系获得党项上层人士,诸如野利等大族的支持。故队伍发展很快,声势日益壮大。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设计攻占银州(今陕西米脂)。党项部众见李继迁得胜,纷纷归附,兵势大振。他先设官授职,确定尊卑等级,并且预支一些还被宋朝占领的州郡的官职分封给各位酋长,使他们各自为之奋战。他尊崇汉法,仿唐、宋官制建置军事、行政官职。他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张浦、李仁谦等加入其统治集团。李继迁逐步确立了领袖地位。 宋雍熙三年(986年),他向契丹辽国称臣,以图借辽抗宋。有辽国撑腰,继迁此后不断袭击宋西北边境。宋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继位。已被西夏骚扰得疲惫不堪的宋朝廷采纳赵普以夷制夷的建议,任命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把夏、银、绥、宥等州领土归李继迁管理。李继迁实现了恢复故土的第一步。通过这一事件,李继迁也感觉到了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他已经不肯满足于故土的恢复,为进一步扩张势力,他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关键的灵州。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中药材产地大全青海

中药材产地大全: 青海省主产药材分配 主产药材:主要分布有甘草、旋覆花、红花、枸杞子、苍耳子、天仙子、车前子、牛蒡子、葶苈子、丹参、大戟、防风、紫花地丁、茵陈、紫菀、狼毒、曼陀罗等。林中及草原主要分布有羌活、党参、大黄、赤芍、天南星、黄嗥、升麻、地榆、马尾莲、黄精、南沙参、川贝母、冬虫夏草、秦艽、远志、沙棘、麝香、鹿茸等。 一、《药材资源》 据调查统计,全省有药用植物1,461种,药用动物154种,矿物药45种,共计1,660种。药材资源分布:东北部:大通河、湟水和黄河流域,属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1750~2,600米之间,气温较高,药材资源比较丰富,种类达1,200多种。河谷及两侧低山丘陵地匮,主要分布有甘草、旋覆花、红花、枸杞子、苍耳子、天仙子、车前子、牛蒡子、葶苈子、丹参、大戟、防风、紫花地丁、茵陈、紫菀、狼毒、曼陀罗等。林中及草原主要分布有羌活、党参、大黄、赤芍、天南星、黄嗥、升麻、地榆、马尾莲、黄精、南沙参、川贝母、冬虫夏草、秦艽、远志、沙棘、麝香、鹿茸等。 1、青南高原:自西倾山以南,沿东部边缘向南至玉树州的囊谦,形成高山峡谷地貌,谷地和山地气侯差异较大,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较多,植物群落类型比较复杂,药材种类在450~600种之间,东部主要分布有唐古特大黄、秦艽、甘松、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黄嗥、杜鹃、藏茵陈和麝香、鹿茸(角)等。西部广大地区分布有龙胆、葶苈子、棘豆、雪莲花、虎耳草和熊胆、藏羚角等。 2、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极度干旱,药材种类较少,约有250种。其中主要有黑果枸杞、罗布麻、麻黄、秦艽、羌活、锁阳等植物药材。 二、《利用现状》 栽培、养殖药材10多种,主要有川贝母、枸杞子、大黄、当归、鳖参、秦艽、羌活、川芎、鹿茸和人工培殖牛黄等。年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量近10万公斤。收购药材200种,年收购量160万公斤。 三、《主产品种》麝香:有马麝和林麝两种,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主产玉树藏族自治州。多栖息于海拔2,800~3,500米之间的山林中。 1、鹿茸:马鹿和白唇鹿家野兼有,分布于全省各地。白唇鹿资源居西北之冠,有“白唇鹿故乡”之称;全省各地建有20多个养鹿场,除养殖本地的马鹿和白唇鹿外,还从东北引进了梅花鹿。所产鹿茸大部分供应省外和出口。 2、冬虫夏草:主产玉树、果洛两个自治州,其它部分州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00~4,200米之间的山地阴坡、半阴半阳灌丛和草甸之中。近年来,人工培养虫草菌获得了初步科研成果,并进入试验性生产。本省年收购量居中国第二位,产品大部分供应出口。 3、大黄:唐古特大黄多为野生,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黄南等自治州;海北、

西夏辽金古钱币

西夏古钱币 西夏钱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铸制工艺精良、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称著于世。研究西夏钱币,是新兴的西夏学科的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钱币学、丰富我国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铸造西夏钱币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党项族于公元1038—1127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里。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称党项羌。党项族原来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广阔地带,以姓氏为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后受吐番侵挠,请求归附中原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后,被陆续迁移到甘肃省以东和陕西省北部地区。内迁后的党项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参与镇压,因作战有功,被赐 -1- 李姓,封夏国公,任夏绥银节度使,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拓跋部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一个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大宋王朝建立后,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赵姓、封官爵、给岁赐的安抚办法。党项拓跋部名义上臣属于宋,而实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册所载:“虽未称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项首领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业的元昊继承父位,开始了建国之举:废除大宋年号,建西夏年号显道行于国中;去掉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成笔划复杂的西夏文,在领地推广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筑坛受册,即位皇帝。从此,西夏先期和北宋、辽,后期和南宋、金鼎足对峙了190年。在这190年中,西夏相传十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并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 西夏末年,新兴的蒙古族以强大的蒙古铁骑多次进攻西夏,占城夺地,烧杀抢掠。《嘉靖宁夏新志.拓跋夏考证》记述了蒙古灭夏的情景:“蒙古军攻占夏城邑,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 二,白骨蔽野”。在战争残酷的刀光剑影中,西夏生命财产饱受涂炭,典籍文物损失殆尽。后元人建史,独缺西夏,战后的西夏遗存,又再度湮没。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大黄

大黄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个大色黄而得名,陶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但取其骏快也。”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根及根茎。 一、别名:将军(《名医别录》)、黄良(《吴普本草》)、破门、无声虎、火参、肤如、牛舌 大黄(《本草纲目》)、吐蕃大黄(《本草图经》)、川军、马蹄黄、锦纹大黄(《千金方》)、蜀大黄(《药性论》)、锦庄黄(《和汗药考》) 二、性味归经:苦、寒。大肠、肝、脾经。 三、主产区:传统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所产大黄最为地道。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主产 于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甘孜、阿坝)、西藏东部(昌都)等地,云南西北部也有分布。掌叶大黄主要为栽培,产量最大。唐古特大黄为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河南西部、陕西等地,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其质量不及北大黄。 四、采收加工: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三、第四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 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10cm厚的大块然后炕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干即成。 五、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湿热 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六、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黄 内服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 七、样图: 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

探究中卫南长滩人与党项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打印中

课题名称:探究中卫南长滩人与党项族在风 俗习惯上的差异 院系:政治与历史学院 课题负责人:白晨 班级:2013级历史学班 学号:201302210112

探究中卫南长滩人与党项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内容摘要:西夏是11世纪到13世纪初建立在中国西北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封建政权。公元1227年被崛起于草原的蒙古大军所征服,西夏随之湮灭在历史之中。之后的西夏遗民融入到蒙元帝国,或进入中原的河北、安徽,或迁移到青海或者南迁到四川、云南甚至进入到今尼泊尔境内。而本文所提及的南长滩人也是西夏遗民之一,这也被西夏学泰斗李范文先生考察认定。作者通过实地走访南长滩,了解其风俗习惯,并与相关史料中记载西夏人风俗习惯方面的内容加以对比,从而展示中卫南长滩人与西夏党项族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关键词:南长滩人; 党项族; 风俗习惯 ;差异

南长滩村的地理位置极其现状: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滩地而得名。该村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个村庄,南长滩的面积只有195平方公里,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2008年12月被国家确定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村”。因为群山阻隔,南长滩村几乎与世隔绝,交通十分不便,渡船成了进出村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南长滩村共有1068口人,村民80%姓拓,以养牛羊和种植果树为主,果树主要是枣树和梨树,长枣和香梨是其主要特产全国闻名。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党项民俗村的建设,使得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历史传说: 据传说西夏时期党项后裔的一支拓拔氏逃难至此地并世代定居下来,经营数百年缔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南长滩人自称党项族的后裔,并且代代相传。南长滩村的拓氏现在还保留着重修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族谱,族谱用传统的方式装订,手工书写有历次修订的序。在2013年又重新修订。序言记载跨度很大,从公元386年拓跋珪到李元昊乃至明清都有记载,内容庞杂。从序言文字里能感受到人类变迁的跌宕起伏,800年来散落的西夏党项后裔的一支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中。这是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主体消失以后至今发现的最鲜活的实体之一,而且这个村庄的名字已经走进了李范文先生所著的《西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大黄

大黄 概述: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 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 末调敷患处。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 1.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 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 大黄12g,甘遂6g,阿胶6g,水煎顿服。其血当下。本方中大 黄,甘遂虽是峻猛之药,但由于所主之证并非爆发性的急症, 所以药性并不像陷胸汤,十枣汤那样凶猛。 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 协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水煎服。方中大黄开闭泄结,通便攻积,为臣药。与附子合用,大黄籍附子大热,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荡涤胃肠,攻下寒积。 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少腹肿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现用于湿热瘀滞的急性阑尾炎,妇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大黄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12g,芒硝9g,以水煎,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方中大黄苦寒降泄,其泄火解毒,荡涤肠中热毒之力尤强,且能活血化瘀以通滞,最宜于热结瘀滞之内痈证。为君药。

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古代很早即认为产于四川北部和甘肃的质量为好,如吴普日:“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 苏恭曰:“今出宕州(今甘肃岷县南)、凉州(今甘肃)、西羌、蜀地者皆佳。”在植物形态方面,苏颂曰:“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 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及鸡爪大黄相符)。”可见古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再参照《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大黄的附图,其叶片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再结合地理分布和几种掌叶组大黄的产量,可以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大黄主要是掌叶大黄。 此外,唐《新修本草》记载:“幽(今河北)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可见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波叶组植物华北大黄)相当。至于土大黄和羊蹄,本草亦有在大黄项下一并论述者,本书已分出,详见该条。 原植物 1.掌叶大黄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Rheum Palmatum L.(R.potaninii A.Los.)---蓼科Polygonaceae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cm,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

大黄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本经》)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载培。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习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北部等地;药用大黄药材习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或林缘。喜寒凉气候,耐寒,忌高温,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临床用名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下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涤五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饮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带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疥痈毒。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本草图经》:本经言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染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言: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言: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本草衍义》: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药。 《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下大便,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 《药性赋》:味苦,气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拥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大寒。味极厚,阴也,降也,无毒。 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象》云: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涤荡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 《心》云:涤荡实热。 《珍》云:热淫于内,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西 夏 简 史

西夏简史 建立民族:党项 来源:《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唐朝以前的发展:《旧唐书》载:“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tàn chāng)、邓至后,党项始强。” 民族特点:①兵力以骑兵为主。 ②十分重视复仇,在除掉仇人前,“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③党项人尚武好利的特点,有助于对我们理解其对唐、宋、辽、金等政权或降或叛、反复无常的态度。 北周及隋朝时期:时归时叛,常有边患。 在唐朝时期的发展: 一、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党项多个部落相继归附唐朝。唐太宗在党项设臵四个州, 分别拜授各部首领为刺史。后来,唐朝在党项地区设臵了32个州,大约有34万党 项人处于唐朝统治之下; 二、唐高宗统治时期(650-683年),由于采取了姑息吐蕃的政策,使吐蕃势力不断壮大, 乃至最终吞并了所有党项人的领土; 三、从公元692年开始,有20万党项人内迁唐境,武则天朝廷不得不设臵朝州、吴州、 浮州、归州等十个州进行安顿; 四、在安史之乱期间(755-762年),党项人经常与吐蕃人勾结,时不时地进行反叛; 五、到了765年,吐蕃完全占据陇右(河西和甘肃东部),党项的威胁越来越大; 六、公元787年12月,唐朝禁止国内商人“以牛、马、器械与党项部落贸易。”; 七、公元799年,六州党项从石州(今山西吕梁)逃往河西。原因:不堪忍受唐朝永安 镇(今山西汾西)守将的骚扰。 八、到了唐文宗当政时期(827-840年),藩镇统领贪婪横行,导致党项部落困苦不堪。 为了报复,党项人在吐蕃的帮助下侵扰唐朝边境州县。 九、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军大败吐蕃军队。之后,吐蕃王朝又深陷内乱之中, 以至全面崩溃。于是,吐蕃原先占领的河西地区,又重新被党项人统治。 十、黄巢起义期间(875-884年),唐僖宗李俨年幼,宦官田令孜把持朝政。朝廷想倚重 党项人的力量平叛,于是任命党项平夏部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州、绥州 (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节度使。 十一、公元882年,尽管拓跋思恭被黄巢击败,唐僖宗仍下诏晋升他的官职,“封夏国公,赐姓李。”;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姓名:徐中钧上课时间:T2 成绩: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取的两种取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出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的是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主要针对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门就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经济会议,还是个人聚会、一对一谈话,处于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都免不了要进行交流。如果交流的时候不遵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2005年1月20 日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修辞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更是比比皆是,如以前的“白象”电池的翻译,所以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借助翻译来传播文化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采取归化策略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异化使文章变得烦琐难懂。归化虽然丢掉了很多原文的文化,但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广度。采取异化策略虽然保存了更多的异族文化,能传播更多的异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度,但其可读性大大降低。归化和异化都有助于文化的传播,翻译时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对于主要是表意的译文,应更多地使用归化手段,反之则更多地使用异化手段。 要使翻译中文化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译者应该考虑主要读者的具体情况、翻译的目的、译入文的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而动态地采取归化与异化的手段。 文章字符数:920 参考文献: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作者:张沉香(即讲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作者:罗选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3638848.html,/llsj/s26.ht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