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林-科学、宗教与哲学

赵林-科学、宗教与哲学

赵林-科学、宗教与哲学
赵林-科学、宗教与哲学

宗教哲学科学的关系

(一)——根据武汉大学哲学院赵林教授讲座整理2010-03-04 12:07

现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远远的超过了中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西方人都相信基督教,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督教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一种文化,深深地渗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去。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固有的观念: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说为什么会有宗教?我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科学知识,而随着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个人就会从一个宗教信仰者变为无神论者。但是面对西方的现实,这种观点不攻自破。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骨子里就是无神论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相信鬼神的,当然中国人也讲宗教不过中国人讲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叫化老百姓。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本来就是无神论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不相信宗教的文化,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西方。

但是中国也并不是只有通过宗教信仰才能有出路,每个民族、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路,不必要追求一致,没必要趋同。

第一部分: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宗教、哲学、科学三者的理论关系

罗素《西方哲学史》导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界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认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向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神学所关注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仍不能为人类确切知识所能肯定或否定的事物。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答案的。

而自然科学往往对研究对象已经有了确定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一旦形成往往就变成亘古不变的真理,如牛顿的经典力学。

哲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养成一种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的精神。哲学对任何被视为绝对真理的东西永远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唯物”与“唯心”的讨论。中国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这来源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国人把“唯物主义”认为是绝对真理,而西方人则相信宗教,并且西方人是很有知识的。

如果盲目的说西方人是错的,西方人同样可以说我们是错的。我们不能证明西方人怎么错,错在哪里,就像西方人也拿不出证据证明我们怎么错,错在哪里。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教养的区别。如果武断的说别人错了,那恰恰是你错了。这个时代更需要一种宽容。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牛顿经典力学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则是见仁见智的,而这个问题本身又不像经典力学可以在实验室里验证。这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说到“形而上学”,这个词现在在我们的认识里认为是贬义的,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和辩证法向对立,我们认为辩证法是好的,而“形而上学”是坏的。这是在黑格尔以后的转申意。

“形而上学”的原意实际上是这样的,最初是“在物理学之后”(),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之后,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第一哲学史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也就是研究事物最一般的原理和原则的学科,第二哲学是包括物理学等的科学,是研究事物表现规律的学科,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第二哲学是“其然”,而第一哲学是“其所以然”。后来他的学生整理他的著作时有一部分不能归于任何学科,于是就又编了一本书叫做《物理学之后》。

中国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采取《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这个翻译是十分恰当的。“道”即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道”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玄之又玄。

“形而上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是事物最一般的原因。“形而上学”的反义词不是“辩证法”,而是“经验”。“形而上学”就是“超经验”。“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根。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会导致僵化,与经验对立,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思想才导致了“形而上学”现今的意义,成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可以落实为“经验”,“经验”也可以上升为“形而

哲学研究的问题就是那些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哲学如果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不是哲学,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各种具体的学科来解释。

哲学在西方是具有超越性的,西方人超越性思维,对彼岸、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从精神上把握的东西感兴趣,与他们形而上学的传统有关系。自从形而上学成为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以来,西方形成了一种与我们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是经验式的,在经验中检验事物。但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能够在经验中可以检验的,所以中国人是不太适应形而上学的。所以朱熹把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应用到日用之间,落实到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中,中国人尽可能把高深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之中,落实到人的道德行为,中国人不喜欢研究玄而又玄的东西,认为那是“屠龙之术”,屠龙之术三年学成,一无所用。

中国人崇尚经验,因此在中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西方人恰恰相反,在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为自然哲学,一部分为带有形而上学味道,如西方第一个唯心主义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数”。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物的本原,这与自然科学家说水、火、土、气是万物的本原,差别不在于概念,而在于水、火、土、气是具体的东西,而“数”是看不着的,抽象的。这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把“数”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这就形而上了。

形而上学一开始就隐藏着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所以,在西方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眼见为虚,思想为实。

在西方哲学史中,唯心主义是主流。唯物主义是含有贬义的,在西方唯物主义(物质主义)指的是罗马人只追求物质生活,不追求思想上的思辨叫做唯物主义,而在中国唯物主义有特定的含义,这两个唯物主义是不同的。

哲学研究的真正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就是不可以通过经验把握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神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神学研究的灵魂、上帝都是不可验证的。

哲学又是诉之于科学理性的,而不是诉之于权威。

哲学与科学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运用理性,而不是像神学那样诉之于权威、信仰。

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哲学是受到双方的攻击的。

哲学受到科学攻击的原因是:哲学研究的问题是科学不能给出答案得。所以科学认为哲学研究的是无聊的问题,这种观念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科

救的没落了,因为这个时代是唯科学主义,科学认为一切东西都要拿到实验室里来验证,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无法拿到实验室里来验证的,所以是无聊的问题。

这种观点是浅薄的,人是有神性的,人除了要研究那些可以验证的知识以外,人永远是追求那些永无答案的问题,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就是西方的浮士德精神,永不满足,永远再追问某种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永远不能达到,但是在追求他的过程中,人在身后留下了一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这排脚印就是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所以人就是在追求一个一个彩色的海市蜃楼的情况下走出原始森林的。

人的神性来自于往天上看,人类总在追求理想,人在追求一个一个理想,回过头发现很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我们的历史,所以一个理想它最后的意义不在于它能不能实现,而在于它给了我们一种永恒的感召,在追求这种感召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浮士德精神,永不满足,永不停息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哲学所追求的,哲学就是对超经验的东西的追求,这也导致了很多科学史上的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哲学的思考,而不是出于科学的思考。

罗素说:“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经不再像它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

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回答也不令我们信服了。

第一个问题: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

在西方哲学史上“心”和“物”自身的发展经过了很多的变化。

“物”在西方被认为是:水、火、土、气,以后又是种子,原子,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的,而现在我们说的原子已经被证实可以分为原子核、电子,所以现在所说的原子只是沿用了这个名字,已经不是以前不可分意义上的原子了。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了现在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不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只是一个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哲学就是要把你给弄糊涂,让你有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精神,你过去认为就是这样答案的东西,现在觉得未必就是这样的答案,于是有了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则开始有了哲学的慧根。

哲学就是对大家觉得天经地义、就是这样的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哲学首先是一种意识而不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答案是教条。

陈修斋先生晚年写了一本书:《哲学无定论》,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没有定论的,不是因为今天我们知识的局限性而没有定论的,而是哲学问题本身永远不

大家习以为常认为“心”统一于“物”,我们的观点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很多现象表明“心”可以归结于“物”。但是经验归纳是不完全归纳,经验归纳得出的结论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我们只能说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统一于物质的,而不能说世界一定是统一于物质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没有终极性答案的。

第二个问题:宇宙究竟有没有任何统一性和目的性,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规律,与中的运动合发展是符合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有某种统一性。客观规律就是统一性。

可问题是:宇宙的规律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是创造论回答,一种是进化论回答。

创造论认为宇宙和谐又目的性,因为人类制造任何东西都是有目的的,从人类制造事物推广到自然界,自然界是否有目的性。苏格拉底认为人为什么这么和谐,前提是他不知道进化论,没有进化论的思想,那么宇宙这么和谐一定是什么东西造的。如果说宇宙和谐仅仅是偶然性,那么这种偶然性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和谐使我们相信有目的性。

进化论的观点:用进废退,是进化使自然变得和谐,世界最初是无序的,慢慢发展成为有序的,从不和谐变为和谐。

美国的一些科学家企图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的东西,实际上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他们还是想用神学来回答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问题是:进化有方向性,由低级向高级,这个方向性是从哪里来的。不否认进化论,但是谁把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方向性给予进化的。这是进化论本身不能回答的。

进化论是有了方向才称之为进化,而不是因为进化才说从低级向高级,实际上计划有一个预设,这个方向哪里来的?

是不是还是有一个上帝设置的。进化论是不能解释进化的方向性的。

第三个问题:究竟有没有自然律,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

这个问题更具有颠覆性,使所有自然科学面临根本性的挑战。

康德认为:人给自然立法,自然界的规律都是人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给予它的。然后我们再把它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不是本身有的,而是我们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给予的。

罗素说:究竟有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还是说客观规律是人赋予他的,人是爱好秩序的动物。人一思考自然界,他就在我们眼里呈现出规律。

很多我们认为是客观规律的东西都是人类约定俗成的。相对论认为约定俗成根参照系有关系,没有绝对的时间、绝对的空间、绝对的运动。

相对论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是以你所处的参照系而定,不同的参照系连时间、空间都不一样,运动也不一样,物体也就不一样了,规律本身就是相对性的,跟他的参照系有关系。

当我们执着于所谓的客观规律,把它看成客观的、神圣的时候,焉知没有一个更高级的东西。

所以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洛克说:事物有第一性本质,即质量等,和第二性本质,即颜色、声音、气味等,这第二性本质与主观有关系。

色盲看到的颜色与我们不同,昆虫的复眼看到的物体的形状都与我们不同,那么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桌子,客观的形态?

第四个问题: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小块为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微小而不重要的星球上爬行着,还

作,思想上多么像一个天神,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所以中世纪的时候人把人看得非常渺小,导致人性的扭曲,人不把自己当人看。而工业革命以后,人性无限膨胀,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自然的主宰,开始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无限的夸大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把自己的同类以及其他动物当成自己猎杀的对象,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带来实践上的恶果。

第五个问题: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的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我们总觉得有一些生活是高贵的,有一些是卑贱的,每个时代不一样,高贵与卑贱的界定也不一样。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解放军是最高贵的,而资本家是卑贱的,但是现在当大老板反倒是高贵的,而没有人愿意去当兵。

第六个问题: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的去向死亡,它也永远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这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永恒的善。

因为生命是短暂的,那么有没有必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价值,还是既然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就得过且过。

无限的价值体系所感动,人总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它,即使在一个像我们今天清醒的令人可怕的世界里,那种善仍具有它的一种永恒的价值,人类认为还是应该追求它。

但反过来既然生命这么短暂,死后又不能重生,那么又有什么必要追求什么善呢?何不追求当下的幸福就算了。

所以西方宗教徒认为无神论很可怕,从道德上来说,因为无神论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最可怕,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令人可怕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无神论者在道德上没什么制约他的。而我们作为无神论者,我们觉得实际上我们还是信仰什么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宗教,广义的信仰,只不过我们的信仰和基督教的信仰不一样,但我们追求的某些价值的终极的东西是一样的。

1993年,全世界召开“世界宗教伦理大会”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各种宗教徒人为:各种宗教尽管相互殊异,但它们的核心价值是一样的,任何宗教在骨子里都是宽容的,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没有必要追求善?

我们人生在世,面临两个东西,一个是善,就是道德,还有一个就是功利,就是幸福(这里的幸福主要指的是功利、物质方面的幸福),人追求幸福责无旁贷,一个社会不让人追求幸福就象中世纪的基督教社会、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德,这个社会也是一个冷冰冰的夏洛克式的令人惊骇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这两种东西之间,我们要求幸福,同时我们也追求道德,但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往往是“有幸福的人不讲道德,讲道德的人不幸福”。道德与幸福这两者是分离的,有的人讲道德,但是不幸福,这个时候他只能相信彼岸,很容易导致对彼岸的信仰;反过来,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是不择手段的,往往践踏道德原则才在某种意义上选择幸福。

康德说:所以我们只能预设一个未来,在未来的世界里有一个最高的主宰,他根据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来分配幸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越高,他享受的幸福就越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越低,它所享受的幸福越低。这样一个社会才是公平的,并且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社会的存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才会坚持道德,否则谁还会坚持道德?肉体上的幸福要比道德来得更加直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需要这样一个东西。

第七个问题: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历史千百次证明,我们曾经几百年上千年陶醉于一种最高的智慧,结果我们发现这种智慧恰恰是愚蠢。比如中世纪基督教徒的智慧,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愚蠢。

反过来,我们焉知再过1000年不会出现一种更高的、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觉得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理性也是一种极精炼的愚蠢呢?谁也不敢保证。

最后,罗素说: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看宗教、哲学、科学在西方是如何动态的发展关系。

西方历史上科学、宗教、哲学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关系,尤其是科学和宗教,动态时说,他不是从古到今永远或者是对立的或者是统一的,它不是一种而是变化的,曾经科学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科学,是一回事。后来宗教成为至高无上的,压抑科学,科学只能够仰宗教之鼻息。再后来,科学羽毛丰满,宗教又被科学批得体无完肤,没有立足之地,宗教变成遍体鳞伤、气息奄奄,而科学理直气壮地走向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阳面。再后来科学理性与宗教构成和谐关系、互补关系,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只有在西方才有典型的宗教、典型的哲学和典型的科学。

最早的哲学家就是科学家,如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本人就是自然科学家。而第一个唯心主义者毕达哥拉斯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

列宁语:他即是一切宗教的开端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宗教和他的科学是紧密相关的。

毕达哥拉斯创立的奥尔弗斯宗教是一种相信彼岸,奴隶信仰的老百姓的下层宗教。他是第一个提出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思想的思想家。

毕达哥拉斯又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发现了“毕达定律”,就是我们说的“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还是第一个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

埃及人的数学是经验的,而希腊人是抽象的,“毕达定理”导致了希腊数学史的一次危机。不过毕达哥拉斯学派持续了900多年,所以很难说清楚哪些是毕达学派的思想,哪些是毕达哥拉斯本人的思想。

“毕达定理”导致了数学史上的危机,导致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数”和“形”的分离。从此把“数”看得是比“形”更神秘、更真实。真是的东西就神秘、看不见、摸不着。

的证明。用数学方式证明,把数学看得比感性的对象更加真实的东西,把数学看得比感观经验更重要。从而把数学的对象看得比感观的对象更重要,把思想的东西看得比感觉的东西更重要。

这种趋向导致任何感觉感官感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思想来推,通过数学和逻辑来证明,数学和逻辑其实是一回事儿,数学即逻辑,逻辑即数学,所以古希腊的逻辑也是按毕达哥拉斯的思路发展下来的。通过逻辑的发式来退,而不是通过感觉去直观感受,这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思想传统。

古希腊的数学危机导致“数”比“形”成为更神秘的东西,“数”和“形”分离,直到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才使“数”和“形”重新结合起来,在此之前“数”和“形”是独立发展的,“形”不重要,“数”重要,“数”由数学的验算推广到逻辑的推演,发展出西方逻辑体系。逻辑体系对所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通过逻辑加以证明,导致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一系列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导致西方认为即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要能通过逻辑证明的东西,比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加真实、更加可靠,导致西方认认为:“眼见为虚,思想为实。”导致神学的种种证明,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当然可能是抽象的规律,也可能是神学的信仰)进行逻辑的和数学的推演,所以西方人重逻辑、重数学,这也是他们的传统,因为他们把思想看的比感觉更重要,思想是通过输血、逻辑推演,而感觉是通过眼睛,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

托马斯阿奎拉,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他证明上帝存在,从一个事实出发,推出结果,推原因,原因还有原因,原因还有原因,总有一个最初的原因,这就是上帝。

机械论思想,事物都是被另一个事物推动的,推动的事物又是被另一个事物推动的,不断地受动、推动,推动系里总有一个最后的推动,否则就是无限循环,所以一定有一个第一推动力。牛顿就用了第一推动力——上帝。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第一推动的。

托马斯阿奎拉用了五个证明:推动受动系列、因果系列、完善和不完善系列、偶然性和必然性系列,以及目的性系列。除目的性系列其他四个都是从果推因,总能推出一个第一环。罗素用数学语言总结:“没有首项的数列是不可能的。”但这是一个假定,本身也有问题,比如整数列。

从以上说,在古希腊哲学、宗教、科学三者都是融为一体的。后来才开始分开,宗教神学,唯心主义,被苏格拉底、柏拉图所代表;自然科学被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代表。

第二阶段:到中世纪:神学成为至高无上的,所有的科学、哲学都是神学的奴隶,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科学只有点金术、巫术,而这些实际上是伪科学。所以近代科学家呼吁科学时,科学都是被看作是巫术一样的东西,邪门歪道,科学都没看成邪教。

上帝创造。这种观点也有希腊的血缘,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说的,地心说。后来另一个天文学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用科学证明,但证明不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简单的理论推理上。亚里士多德不重视经验,他的很多观点都建立在简单的推理上。尤其到了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更加把经验抱起,完全是理论推理,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么简单的事情,试验一下就知道,但是他拒绝试验,重量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偶然属性。

中世纪景岳哲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哲学,完全是论证上帝存在、灵魂不死,论证神学教条,旧哲学已经毫无意义。

中世纪就是这样,接受这套东西,而且只要这套东西符合宗教神学,那就更加深信不疑。

第三阶段:近代。经过宗教改革西欧内部变化,科学理性崛起,经过宗教改革,基督教四分五裂,本身没有那么大的势力了,所以宗教在科学理性的挑战下,出现相反的趋势,科学理性日益壮大,宗教信仰日益衰弱。

但在初在17世纪,科学理性刚刚崛起的时候,在宗教面前仍是弱者,宗教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信仰,仍有很强大的力量,所以科学只能采取一种怯生生的偷偷摸摸的方式发展自己,那时候出现一种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家的信仰——自然神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中世纪宗教之上到近代科学理性之上中间的一个重大转折。

自然神论:17世纪英国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最高,英国几乎所有的科

自然神论的观点是:披着宗教信仰的外衣发展科学,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创造世界以后不再干预世界,而是让它根据自己的规律运行,这样,科学家就有事情作了,科学家不研究上帝,而研究自然规律。科学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从而发现上帝是如何的伟大。自然规律月和谐,越完善,可见造物者越伟大,把上帝的地位提的很高,在太上皇的地位。

自然神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中世纪上帝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说上帝可以随意的干预自然,所有事情上帝都可以干预,上帝可以让太阳从西边出来,所以正是由于中世纪上帝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中世纪人们相信奇迹,神学讲的就是奇迹。所以自然科学家很聪明,他们的自然神论把上帝赶到自然界之外,你是世界(自然)的创造者,但你创造了世界之后不干预世界(自然)。

自然神论者还有一套很精致的理论来证明,当时欧洲的钟表业很发达,所以他们就用钟表来证明。根据钟表来推出上帝。你见到一个钟表,很精致,你肯定能够推出有一个钟表匠,哪怕你从没有见过钟表匠,哪怕你也不知道钟表是一个人造的东西,因为它太和谐了,这么和谐的东西不能自己产生,一定是有什么东西造的,所以,自然这么和谐,也不是自己产生的,所以一定有一个上帝存在。

1800年左右有一个更经典的自然神论证明,威尔的目的论证明,设计论证明:你走在沙漠里,一脚踢到一块石头,你不会以为石头是别认有意创造的,但如果在沙漠里一脚踢出一个钟表,你肯定不会相信钟表是土里长出来的,因为它太精密了,这么精密的东西是不会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你肯定,哪怕你

出一个钟表匠,而且钟表越精密,就会得出结论,这个钟表匠水平越高。同样,我们面对大自然,大自然这么和谐,这么精密,这么和谐这么精密的大自然肯定不会像在地上一脚踢出一个石头这样自然发生的,这是不可能的。大自然这么精密,一定是有一个创造者,就像从一个精密的钟表可以推出一个钟表匠,我们可以从这么精密的自然可以推出一个上帝。这个理由很成功,而且是从科学出发,这个证明把上帝树立起来了。

还有一个更精密的证明把上帝架空了,还是关于钟表的证明:有两个钟表,一个走得不准,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另一个钟表走的分秒不差,当然第二个钟表好,这两个钟表是由两个钟表匠制造的,当然第二个钟表匠更高明,一个高明的钟表匠造出来的钟表永远不用修理,永远有条不紊的走下去,如果一个钟表匠造出来的钟表要不断调整,说明他是一个蹩脚的钟表匠。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从创世开始一直到以后永远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说明创造大自然的上帝是好上帝,如果大自然的规律是要上帝不断干预,不断出现奇迹,说明上帝是一个蹩脚的钟表匠,所以一个好的上帝不需要干预自然的,一次性创造自然就让自然自己按规律发展下去,这个规律就是牛顿力学。

所以上帝和牛顿分了工,上帝管自然的创造,牛顿管自然的运行,上帝一次性创造了自然然后把它交给牛顿,让世界按牛顿力学运行,所以牛顿当时的地位很高,因为世界听牛顿的,但我们承认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当时有人形容自然神论是这样一种宗教:他把上帝当成主人,但这个主人长期不在家,他把他的家交给他的大管家牛顿,名义上上帝还是主人,牛顿只是管家,但实际上这个家是牛顿作主,因为主人永远不回家。

哲学与宗教区别

科学研究的是具体事实的事理,它的对象是确定的,而结论也往往容易得到普遍的公认。例如,植物学家命名了一株植物,一般不会遭到异议;物理学的定律只要被实验和经验证实了,全世界都会承认和应用。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告诉你事实是怎样的,因为它给出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它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人的实践,它更不能告诉你该如何行动、如何有意义地过一生,如何求得存在的价值。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足以说明科学的盲目性,假如科学掌握在愚昧、疯狂和残忍的人手中,它不仅不会带来福祉,反而会给人类招致灾难。科学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无人用它,它就是死的;只有被人翻阅利用,它才能活起来,才会成为人手中有力的工具,而掌握工具的人本身又受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驾驭。这些主宰人思维和行动的观点就是哲学和宗教所提供的。哲学探究的是所有具体事物背后的一般性的东西,例如,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人本质是什么? 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什么? 人的价值的形上依托在哪里?等等。由于这些东西并非实在之物,因此哲学的结论总是无法通过经验去检验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以有限的经验和知识怎能证明无限的世界呢? 所以,即使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哲学家都会得出不同的论断,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如此一来,哲学是否成了与宗教一样的主观臆断呢?话还不能这样说。宗教的历史比哲学要早,在还没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以前很久,人类就已经依靠宗教来满足自己心灵的追求了。宗教诉诸人的信仰,它将人求取人生意义的追求寄托在某种不可知的冥冥然的东西上面,使人沉迷于神秘的心理体验中,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 哲学却不同,它总是建筑在每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水平上,利用所能得到的最先进的知识作为自己材料,充分发挥理性的思考功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接近自己设定的对象,从而给出综合了人类经验和知识的人生智慧。正是这种智慧给人平静丰满的理智生活,因此可以说,哲学在智慧的基础上给人提供选择人生的自由。任何时代,相对于无限的时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了哲学,人就获得了掌握有限知识去为自己服务的主导权。 不妨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吧。在茫茫大海上漂荡着一叶孤舟,船上有一位科学家、一位神父和一位哲学家,他们是从一艘失事的轮船上下来的,他们盼望着尽快获得救援。 可是,四顾茫茫,既不见有陆地,又没有过往的船只,连唯一的一台发报机也在慌乱中掉进海里。 怎么办? 神父祭起了看家法定,双手划十字、喃喃然而语,祈求上帝开恩,创造奇迹,把他们救出困境。科学家对之不屑一顾,他根据自己的知识推算出陆地就在南方某处,建议三人合力把船划向那个地方,尽管他们的力气未必能坚持到底。 哲学家觉得,神父的盲目也许是可笑的,但怀抱希望总还是可喜的,而科学家的计划虽有根据,可盲目用力说不定会功亏一篑,因此,既要坚持希望,又要找出可行的办法去实践之。 他于是提议大家把衣服脱下来,和桨一起作成一面风帆,恰好风向正朝着南方,不知是对神父虔诚的回报,还是科学家的知识发挥了效能,或者是哲学家智慧派上了用场,他们总算得救了。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哲学家就比别人聪明,而是想说明他善于运用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去解决一些人生难题。所以我们不妨说,科学给人以知识、宗教给人以信仰,而哲学则给人以智慧。这种智慧当然不是教你去发财致富,去投机取巧学问,而是指导你理解人类、知识的由来,认识世界的可能结构,为你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奠定理智和信念的基础。 正因为哲学是具有这种功能,所以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希腊人会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千百年来,尽管不同的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学说,给哲学下过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定义,然而,“爱智慧”这种意思始终包涵在哲学的理念里面。人高于动物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能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维、去改造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人不满足于天赐的地位,他时刻想要征服自然,提高自我,因此他不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且还要扪心自问、深入反思,在改变现实的同时改变自己,不断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为人类的生存赋予崇高的意义。在这样做时,人就成了“智慧人”。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正文: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① 一、艺术与宗教 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同时宗教对艺术不仅是简单的利用,他也为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接的参与到了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之中。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早期的绘画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宗教的哲学功能

54 试论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及 宗教的哲学功能  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 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一方面,我们 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 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关键词: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宗教的哲学功能;宗教的哲学;宗教哲学 作者简介:段德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学。 收稿日期:2014-03-04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5-0054-08 一、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绎: “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宗教较之 哲学是时间在先的。不仅哲学的产生同宗教密 切相关,而且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宗教结下 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哲学是在 宗教观念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就西方哲学来 说,这是相当明显的。著名的希腊哲学史专家 莱昂?罗斑在谈到希腊哲学的源头时,强调指 出,一部希腊哲学史,“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 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 抽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 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而这种思考的原始努 力,是一种“社会性”的事情,也就是说,它是以 一种“非个人的、不清楚的、继续不断的方式” 完成的,而且它总是“伴随着并表现着”“风俗 与宗教”的进程,以及力求“驾驭自然”的技术 的进程。这不仅可以从荷马的史诗中看出来, 也可以从赫西阿德的作品中看出来。赫西阿德 的枟神统纪枠提到了“一切事物”的“规则”,提到 了“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始基”,提到了生养万 物的“大地和散布着星辰的天空”以及“含盐的 海洋”,还提到了由“混沌”而“大地”、星空、山 脉、海洋而宇宙万物的宇宙起源论。在奥非斯 教的枟创世记枠里,一方面把神看做“万物的安 排者”,另一方面又宣布水和一种泥状物质乃 万物的本原。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后来的自然哲 学[1]24-33。正因为如此,另一个著名的希腊哲学 史家昂利?贝尔明确地提出了“希腊哲学出于 道德和宗教”的观点;黑格尔虽然反对哲学始 自宗教和神话的观点,但是却并不否认哲学缘 于宗教和神话的观点,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按 “时间次序”“在先”的宗教或神话其本身即“潜 伏”有“完全普遍的对象”,即“实质的内容、思 想、哲学原则”[2]62-91。 哲学一经产生就同宗教建立了相当密切的 关系。就西方哲学来说,宗教不仅构成了古希 腊罗马哲学的起点,而且也同古希腊罗马哲学 的内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巴门尼 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同宗教有这样那样的关联,而且亚里士多德还 径直把他的“第一哲学”宣布为“神学”,他之后 的许多哲学家,如斐洛(约前25—公元40)、普 罗提诺(约204—270)等,更是使他们的哲学具 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由此看来,西方哲学史家 梯利的“希腊哲学以宗教始,以宗教终”这句名 言是颇为中肯的。在西方哲学后来的发展中,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