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世经复习

当世经复习

当世经复习
当世经复习

当时经

一、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政

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冷战思维:

广义: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

狭义: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本国,无视他国需要。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首脑于1992年10月17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成立的,经三国国会批准后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它拥有2130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3.68亿人口,计划在15年内逐步取消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关税及投资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更高等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三国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不可避免。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实现其90年代所提出的“美洲倡议”战略的第一步,最终目标是要把北美洲和南美洲联在一起,建成一个美洲自由贸易区。

经济全球化:

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新型工业国家和地区:

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其发展程度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水平过渡的阶段。国际上通常衡量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尺度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500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制造业吸收总就业劳动力的25%以上。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属于此类国家和地区。

尼克松主义:

为了保住70年代陷入内政外交诸多困境时期的美国的霸权地位,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伙伴关系”、“实力”、“谈判”的原则是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其实质就是: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企图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新干涉主义: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

二、简答题

南南合作的特点:

1、地区集团化趋势加强

2、合作内容的多样性和合作伙伴的多样化。

3、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经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

(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3、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2.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失业,加速社会的分化

3.资本的国际化是现代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激烈,南贫

北富的鸿沟加深,又是资本主义不可解脱的矛盾

4.跨国经营的发展极大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又造成经济失控现象,阻滞经济的发

三、论述题

论述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1、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

2、国际新秩序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而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和由一两个大国或几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

3、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

何国家不得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得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

4、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必须改变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国际

旧秩序,代之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使联合国成为未来国际新秩序有效的

控制机制。要切实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避免个别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中国的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尤其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要求和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赞同和理解。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 国家利益:利益关系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影响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的最根本要素。因此,国家利益始终是当代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尽管影响国家间关系、国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国家利益,其他各种因素都要让位于、服从于国家利益因素。

2. 国家实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努力捍卫和谋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于各国的实力大小不一样,捍卫和谋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样,从而对世界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国家战略:各国战略特别是大国的国际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世界政治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4. 国家关系: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大国间关系,一直制约着世界政治的发展。其关系缓和、协调发展,世界就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反之,其关系紧张、恶化,乃至由此产生冲突、冷战、热战,世界就会陷入战乱之中。

5.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关系、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调节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 国际事件:重大国际事件尤其是各类战争的爆发、结束及其为此而召开的国际会议、达成的协议或条约,往往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转折点。

7. 世界经济?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什么说“冷战后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有新的发展

2)地区军备竞赛和武器扩散加剧

3)由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边界、资源之争导致的局部武装冲突一直困扰着世界和平(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困难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展问题的核心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关键

国经单选题复习

国经单选题复习

————————————————————————————————作者:————————————————————————————————日期: ?

单选 1、某国政府规定,2013年从中国进口布鞋不得超过150万双,这种限制措施属于( )。 A、关税配额B、国别配额C、自限配额D、全球配额 2、非关税壁垒不包括()。 A、政府鼓励的“购买美国货”政策B、企业收入税 C、以为国内产品创造有利条件为目的而制定的产品成分工业标准 D、歧视国外生产商的政府合同竞标政策 3、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阶段的国家应采取的贸易政策是:( )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管理贸易政策 D、超保护贸易政策 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保护幼稚工业B、保护成熟工业C、保护垄断工业 D、保护衰退工业 5、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投资倾向 6、其他条件不变,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将导致()。 A. 进口品世界价格提高 B. 该国贸易条件改善 C.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D.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要素禀赋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8、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 )。 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B.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 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 9、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A.前者大于后者B.后者大于前者

国经名词解释

国经真心不是人学的。。。稀稀拉拉整出来这么多因为卷子上也木有标准答案(全尼玛是参照教材啊!!),基本上都是自己总结的有错的或不全的表怪我啊。。。大家多多补充嘛 国际经济法名词解释 说明:黑体是历年考题,斜体是范晓波老师的重点 1、国际经济法:调整营业地不在同一国境内的国家、国际组织、法人、自然人之间的财产流转关系以及国家对这种跨国财产流转的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能够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并形成经济关系的主体都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公司、一般组织、自然人或个人 3、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国际经济法规范存在的具体形式和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所依据的各类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和。分为两种:形式渊源,即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的法定程序和方法;实质渊源,即提供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存在的证据。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CISG):于1980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会议上通过,并与1988年生效。是目前为止影响力最大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但不是国际上最早的规范国际货物买卖的公约。 5、风险:对于货物买卖合同而言,风险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那些与履行货物买卖合同相关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能够影响买卖双方权利或异物的所有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损害、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而狭义的风险是指这些风险中应当由买卖双方按照风险分配或转移原则承担的风险。国际经济交往中以狭义为准。 6、实际全损: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灭失或者受到严重损坏完全失去原有形状、效用,或者不能再归被保险人实际拥有。 7、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遭遇共同危险,为了共同安全,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要件:(1)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必须遭遇共同危险;(2)采取的措施必须是有意而合理的;(3)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必须是特殊的;(4)措施必须有效果。 8、推定全损:货物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与继续将货物运抵目的地的费用之和超过保险价值的损失状态。对于推定全损,可由被保险人选择,或按实际全损赔偿或按部分损失赔偿。 9、国际商业惯例:国际经济关系当事人或国际民商事关系当事人长期实践、接受和遵守,并对他们

国经单选题复习

单选 1、某国政府规定,2013年从中国进口布鞋不得超过150万双,这种限制措施属于()。 A、关税配额 B、国别配额 C、自限配额 D、全球配额 2、非关税壁垒不包括()。 A、政府鼓励的“购买美国货”政策 B、企业收入税 C、以为国内产品创造有利条件为目的而制定的产品成分工业标准 D、歧视国外生产商的政府合同竞标政策 3、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阶段的国家应采取的贸易政策是:()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管理贸易政策 D、超保护贸易政策 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保护幼稚工业 B、保护成熟工业 C、保护垄断工业 D、保护衰退工业 5、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投资倾向 6、其他条件不变,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将导致()。 A. 进口品世界价格提高 B. 该国贸易条件改善 C.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D.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要素禀赋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8、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 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 B.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 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 9、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10、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建立共同对外关税,进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11、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调整交易项目()。 A.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直接投资 D.特别提款权变动 12、根据特定要素理论,国际贸易将导致()。 A. 出口部门特定要素实际收入增加 B. 出口部门特定要素实际收入减少 C. 出口部门非特定要素实际收入增加 D. 出口部门非特定要素实际收入增加 13、根据蒙代尔法则,应将国内平衡的任务分配给(),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 A.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D.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4、浮动汇率制下,如果资本流动性较高,则一国政府促进国内经济复苏的最好办法是()。 A.增加本币供给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少本币供给 D.减少政府支出 15、因为销售季节已过,或者公司改营其它业务,而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货物,这种倾销,被称为()。

国际经济学复习

简答 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 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 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 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 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 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 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 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 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 理解: 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格降至P*T (= PT – t)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在本国,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更多的小麦,而消费消费数量下降,所以进口需求也减少。在外国,由于价格下降,生产者供给的小麦数量下降,而需求数量上升,出供给下滑。因而,由于关税的征收,小麦的贸易数量下降。本国价格的增幅小于关税,其原因在于部分关税体体现外国出口价格的下跌上,因此这部分关税并没有转价给本国消费者,这是关税和任何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正常结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幅度是微小的。 关税对小国的影响 答:当一国较小时,该国无法影响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下图: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

国经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打印)

第三章新古典国贸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劳动价值论: 2、机会成本: 3哈伯勒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计算题 1、美英两国都能生产A、B、C、D、E五种商品,美国生产一单位上述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分别为10、25、65、80、43(人小时),英国生产上述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分别为11、30、60、90、55(人小时)。美国和英国的工资率之比为1 :0.85。问美英两国各自在何商品的生产上具有劳动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2、美英两国都能生产A、B、C、D、E五种商品,上述商品的价格在美国国内分别为2、4、6、8、10美元,上述商品在英国国内价格分别为6、4、 3、2、1英磅。如果现在的汇率水平为2美元/英磅,问美国应该进口何种商品、出口何种商品?当汇率水平变为3美元/英磅时呢? 国贸理论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一、填空题 1、国贸理论的三种图形分析工具分别是:分析贸易条件的();分析供给的();分析需求的()。 2、相对价格概念的实质反映了一种()关系,国贸理论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的目的是避开()因素对贸易活动的影响,从而使理论研究更简明。 3、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的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4、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其特征有()、()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5、封闭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6、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7、2*1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直线,原因是(), 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8、2*2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向外凸的曲线,原因是 ()和()。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9、2*2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原因是(规模经济)。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 10、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有:()、(、 ()、()。 二、名词解释 相对价格: 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国民收入预算线: 均衡生产点:均衡消费点: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达到均衡时,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 是否也能同时达到均衡?

国经填空题复习

1、最优关税是介于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关税之间的关税。 2、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这种汇率标价方法叫做间接标价法。 3、资本流动程度越低,BP曲线越陡峭;资本流动程度越高,BP曲线越平坦。 4、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假定是一价定律。 5、国际收支统计的记帐方法是复式记账原理。 6、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假定世界上只有2个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只使用1种生产要素。 7、俄林认为,决定各国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 8、一国如果发生了贫困化增长,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极大地恶化。 9、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10、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11、根据蒙代尔分配法则,一国可将财政政策用于对付内部平衡的目标,货币政策则用于对付外部平衡的目标。 12、李斯特认为一国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13、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歧视性公共采购。 14、出口企业为了挤垮国外市场的竞争对手而暂时以低价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确定垄断地位后,又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的超额利润,此种倾销方式称为掠夺性倾销。 15、在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情况下,关税负担实际上由国内消费者和外国出口商共同承担。 16、如果本国相对外国货币供给增长超过了本国相对外国的实际收入增长,那么本币将贬值。 17、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是降低了,但是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却提高了。同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增加的产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现象称为相互倾销。 18、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19、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采用复式记账原则。 20、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 21、用来形容某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的概念是要素禀赋度。 22、在价格供求关系模型中,供给曲线以上、价格线以下并与纵坐标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叫生产者剩余。 23、汇率的标价方法一般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2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常账户和资本和金融账户 25、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26、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27、对外贸易政策的两种基本类型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8、经济一体化中的关税同盟理论,其静态效应表现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29、国际收支是一个贸易转向概念。 30、贸易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 31、政府需要对国际收支进行人为的干预和调节。 3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原则上是相等的。 33、国际清偿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支付能力。 34、外汇概念可在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上使用。 35、根据货币的购买力,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36、汇率的标价可分为: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37、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各国纸币的金平价是彼此之间汇率决定的基础。 38、外汇管制所针对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39、外汇管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一种政策工具。 40、外汇管制的手段可分为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两种类型。 41、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成本因素、供求关系因素、政策性因素、竞争性因素,以及进出口业务环节中各种具体因素。 42、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 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 PA’。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 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 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 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 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 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 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不变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斜率为常数、向右下方

ccer国经专题期中考试试题及优秀答案

2009年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中国经济专题》 期中考试试题和优秀答案 2009年5月 注意事项: 1、开卷笔试1小时,可以参考任何读物和笔记;请直接将选择和理由回答在本试卷上。 2、请选择一个选项,并在其括号内划勾;同时,请在“理由”处给出自己的解释,要求该解释符合经济学逻辑,概念理解和使用准确,可以使用实例,回答长度不要超过留白所限。 3、考试期间不得交谈、交换答案、参看或抄写其他同学答案,若当场发现,或事后发现答案雷同,将一律视为考试作弊,按学校规定要受到取消两个学位的严厉处罚。 4、试卷共一大张,双面印刷,共四小面;试卷共20题,每题1分,满分20分。 优秀答案说明 以下所有优秀答案均未穷尽,还有许多其他答案都是假设符合现实、逻辑正确的优秀答案。以下所有优秀答案均选自期中考试中各位同学的答案,并经过我们的加工整理。其中: 第1-4题的优秀答案由助教易声宇和黄志刚负责加工整理 第5-8题的优秀答案由助教易声宇负责加工整理 第9-12题的优秀答案由助教胡霄俊负责加工整理 第13-16题的优秀答案由助教韩思怡负责加工整理 第16-20题的优秀答案由助教黄跃协助助教黄跃加工整理 最后由助教易声宇汇总,撰写成文,时间仓促,错误和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们在给出优秀答案的同时,也给出了其他答案相比优秀答案的不足之处,敬请注意! 欢迎向我们提供假设和结论符合现实、逻辑正确的更新颖更有趣的答案!

试题和优秀答案 1.中国经济不但创造了一个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奇迹”,而且还有一个“不增长的奇 迹”,即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和现代化过程中的长期停滞、贫穷与封闭。 对()错()不确定()理由: 优秀答案一: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经济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不仅在总量水平上,在人均上也是,但自宋代后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人均水平趋于停滞,造成了“不增长奇迹”。 优秀答案二:错;由于科技进步方式没有转变,加之近现代的战乱,自宋代后直到建国前的经济停滞并不难理解,但建国后近三十年虽然经济总量提高较快,但人民生活不仅始终未达到小康水平,而且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这段时间的情况才是“不增长的奇迹”。 优秀答案三:不确定;从人均水平上,中国自宋代以后直到建国前都基本出于停滞状态,这的确是一个“不增长奇迹”;但从总量上,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与总人口同步的增长,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下看来已属不易,因而并不能说完全没有增长,从这个意义上则不是“奇迹”。 2.现象后面一定存在着规律。 对()错()不确定()理由: 优秀答案一:对;现象背后一定存在规律,只是我们尚未认识,需要通过经验科学的道路去认识,这就必须从现象出发,通过归纳现象提出假说,做出推测并用新现象予以验证(很多同学只是简单重复题干,最多换句话说,却没有谈及经验科学的道路,即使谈到了,也没有谈到其中最重要的“用现象对所归纳出的规律进行验证”这一点,如果没有验证这个环节,所归纳出的就不是规律,而是迷信,其他答案也都必须强调这一点)。 优秀答案二:错;这取决于人们的信念,我认为现象背后并不必然存在规律,有些可反复重复的自然现象背后可能的确存在规律,需要我们通过经验科学的道路去发现,即使发现了,还要不断用新现象检验;有的偶然事件很难说它背后有什么规律。 优秀答案三:不确定;这取决于人们的信念,作为从事经验科学的人来说,把现象背后一定

国际经济复习

1、选择题复习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的政策经验,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1)制造大量出口顺差 (2)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 (3)本国比贸易伙伴强大 (4)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2.如果A国可用1个工时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或3个单位的y产品,B国可 用1个工时生产1个单位的x产品或1个单位的y产品,而且如果劳动是惟一的投入,那么: (1)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2)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3)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劣势。 (4)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 3.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的消费 (1)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方。 (2)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或之内。 (3)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4)位置不可判定。 4.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说明: (1)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2)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3)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4)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5.里昂惕夫悖论的经验研究结果是( )。 (1)虽然美国资本丰富,但美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程度更高(2)美国主要与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 (3)贸易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美国居民的福利 (4)美国的长期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NP的增长速度 6.如果—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资本增长的速 度快于其他投人品(如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贸易理论,由此而导致增长模式为: (1)进口替代。 (2)资本密集型商品和其他贸易商品均衡增长。 (3)出口扩张 (4)以上三者都不对。 7.“在一个贸易快速增长的国家中,新资本的迅速积累会使该国进口更多的自 然资源。”隐含于这一论断的定理是: (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3)雷布津斯基定理;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8.贫困化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为: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详)

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条件 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在扩大和深化,部分落后国家借助与先进国家的经济联系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加剧,各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几次世界 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马克思曾将荷兰称为“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航路的改变,更加有利于这个地区的发展。总之,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已大大超过了先于一个世纪进行海外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 国。 而英国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靠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实行一系列的对内政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最终英国成为世界各国机器设备的供应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建设资金的供应者,对世界经济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在英国的产业革命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等一下列国家的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出,世界经济中心已开始从英国 向美国和德国转移。 在这里,我们先给出一些基本的条件。 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占世界经济总量和贸 易总量的较大份额 技术水平总体上说位居世界第一并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库,足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 发展和技术进步 制造能力世界第一,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和供应应出自本国并 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运输能力、通讯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并在世界各国运输能力和通讯能力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国际经济中心概述

国际经济中心概述 大纲 一、城市功能与国际经济中心的含义 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级 二、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1.增长极理论与国际经济中心崛起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三、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1.国际经济中心形成中的“两只手”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家竞争力 3.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知识点汇总 T0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T0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T03: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级 T04:增长极理论与国际经济中心崛起 T05: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T06: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T07:国际经济中心形成中的“两只手” T08: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家竞争力 T09: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意义 正文 一、城市功能与国际经济中心的含义 1.城市功能与经济中心城市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城市经济功能就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分工和专业化具有的经济效能和发挥的经济作用。当今城市有多种等级不同的经济功能。 (1)聚集功能。一个城市吸收、聚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效能,及城市凭借优越的区

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聚集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等条件,吸引城市以外的资本、技术、商品、信息、人才等进入城市。聚集功能是城市最基础的经济功能,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生产中心功能。主要指各类物质商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作用,其功能载体为生产加工业、制造业。尽管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一些城市的生产中心功能弱化,但一般仍具有相当的规模。另外,生产功能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即从注重数量扩张、粗放生产向注重质量、集约生产转变,有些城市的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 (3)服务功能。它是为完成经济活动和实现经济要素流动提供设施、途径及各种手段的综合能力,建立在一套结构合理、高效的服务系统之上。服务功能涉及面较广,其中包括以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和多样性交通工具为基础的交通物流服务;以信息港为枢纽、通讯网络为渠道的通信信息服务;以各种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融资服务;以各种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能满足客户各种服务需求的中介咨询服务;以提供会务展示场所和组织筹划为手段的会务展示服务。 (4)创新功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创造新思路、新制度、新技术的能力。创新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灵魂,它既是推动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功能不断成长、提升的关键。城市的创新功能首先表现为观念的创新,即在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经济思路和发展理念;其次表现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创新,包括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市场运行规范、社会保障机制等;再次表现为科学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理论的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提升等。 (5)管理功能。通过汇集众多的企业总部或企业管理机构,发挥其作为国内外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功能。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其他城市其功能的发挥不太突出。管理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投资和资源综合配置进行决策;二是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大规模组织生产。 (6)辐射功能。辐射功能是城市功能的综合,其含义是指一个城市输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城市的聚集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将保证城市产生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创造出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培育出大量专业人才,从而辐射到其他地区,甚至输送出国界。一个城市知名度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在经济意义上取决于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因此可以说,辐射功能是城市总体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 2.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含义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一个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顾名思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应当是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总复习

国际经济学总复习 容覆盖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部分(特别感对此复习资料作出贡献的同学们) 第一章绪论 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世界围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以国家作为基本经济单位)? 答:国际经济学是以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国际经济学有哪些特点(两大特征、六个方面)? 答:两大特征: 首先,国际交易不同于国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其次,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的。 六个方面: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理论与政策相结合;(5)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想结合;(6)吸收与评价相结合。 3.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相对优势、H-O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贸易理论、倾销与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产品周期贸易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主要容? 答:(1)古典贸易理论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学说(亚当.斯密)、相对优势学说(大卫.嘉图)、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罗伯津斯基定理; (2)新贸易理论包括: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贸易理论、倾销与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产品周期贸易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国际经济学的容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答:国际贸易部分: ①国际贸易纯理论(2-6章) ②国际贸易政策(7-8章) ③关税同盟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第9章) ④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的引申(11-12章) 国际金融部分: ①外汇市场和汇率(14-15章) ②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整(13、16章) ③开放经济下的外均衡(17、18章) ④国际货币体系(第11章) ⑤货币一体化与欧洲货币联盟(第12章) 第二章国际经济学微观基础 1.什么是国际均衡价格? 答: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之上,反过来又会消除相对价格差,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均等化,此时的价格即为国际均衡价格Pw。在新的均衡下,两国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称为国际均衡价格。 2.什么是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 答:贸易条件,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该国从国际贸易中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3. 国际贸易的起因有哪些? 答:国际贸易的起因: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评价:为不同国家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

国际经济法概论重点

1.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⑴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约在公元前数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其中包括:①罗得法;②罗马法中的“万民法”;③中世纪的国际性商事法典; ④“汉萨联盟”式的商务规约。⑵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约在公元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前。其中包括:①双边国际商务条约;②近现代国际惯例;③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④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⑤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⑥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⑶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约在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包括:①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②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③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的发展;④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⑤国际商务惯例的发展;⑥各国涉外经济法的发展;⑦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经济法面临的新挑战。 2.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国内法的边缘性综合体。它所调整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国家政府相互之间、国际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大量的分属于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异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调整国家政府相互之间、国际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3.《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作为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阶段的特点:①这三个多边协定所调整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国际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往来等牵动整个体制的重大问题、要害问题,影响到各国经济生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全局和根本;②过去许多双边性的商务条约只作笼统抽象地涉及到关税、贸易、货币汇兑问题,并非以实现国际货币流通自由化、商品流通自由化作为主要目标,其规定的广度和深度,远逊于上述三个多边专项协定;③过去这些双边性商务条约,适用范围只限于缔约双方,远不如上述三个多边专项协定具有广泛得多的国际统一性和普通性。 4.贯穿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的法理原则的主要内容: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

国际经济学复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考虑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一价格因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是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不一定一致,x商品的价格是Px/Py,而y商品的价格是Py/Px.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不一定,比较优势的确定原则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最劣。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2000000004 151=+Y X L L ;X L X 51=;Y L Y 41=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Y X P P =-=-455 141 。因为X 的国际相 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 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 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 ’(见图2-5(a ))。 7.在图2—2(b )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 相对价格: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贸易利益的分解: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 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西方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和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 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为恶化。 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第一,生产达到均衡;第二,消费达到均衡;第三,市场出清。 在开放条件下,第一,生产达到均衡;第二,消费达到均衡;第三,贸易平衡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国际贸易的起因:1、生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方面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情况 H-O定理:假定一国将出口本国相对充足和便利的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导致国家间同类型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缩小,趋向一个共同水平。 里昂惕夫之谜(悖论):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比出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与H-0贸易模型相背离。后者指出资本密集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其解释为1、(忽视了)人力资本2、(忽视了)自然资源3、要素密集度逆转4、需求逆转 规模报酬递增:产出增长的比例大于投入或生产要素增长比例的生产条件。即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则多于一倍。 雷布津斯理论: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该要素密集度高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并减少其他产品的产出。其结论是:生产进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用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有效保护: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受保护的情况,保护程度须以国内生产附加值的提高衡量。 有效保护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 最优关税: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带来的收益减去贸易量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得的净效应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原理:该原理指出自由国际贸易会使得一国相对短缺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相对丰富要素的实际收益上升。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责,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