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儿童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动作发展与智能发育

精细动作发展与智力发展

近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将精细运动技能定义为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这种精细动作适应性技能是个体早期的外显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婴幼儿早期运动技能的发育是其他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2]。婴幼儿早期的精细运动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智能之间并非孤立存在或独立发展。精细运动智能的发展依赖于感觉、认知等其他智能发育,同时也应是其它智能发育的前提,推测可能与脑其它智能发育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精细运动技能的快速发育可促进包括认知在内的脑其它智能发育,从而有效扩展人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在围绕运动技能如何影响认知等心理行为的研究提示,与婴幼儿感觉系统领先发育的现象一致,早期脑认知能力的发育来自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早期动作发育不成熟,可影响早期感知觉发育和认知发育。动作与知觉存在交互作用,动作的精确、协调、连贯基于持续的感觉信息处理和整合。儿童早期通过抓握等动作获得运动经验的同时,可能也促进视、触觉等感知系统发育,进而影响认知能力发展。

Wolff等[5]考察正常小学5~7岁儿童中“纯粹”动作信号与阅读、语言成绩间关系发现,儿童在神经精细动作测试方面的成绩可显著解释其12个月后阅读和语言成绩的变化,明确5~7岁儿童在精细动作成绩和认知技能水平上存在共变性关系。近期一项行为学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个体精细运动发展的速度、水平、复杂性直接影响后期儿童的学业成绩,并将精细动作能力提升到系统层面,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是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系统,一定程度上精细运动能力可作为后期神经发育障碍和学习困难儿童的重要鉴别指标[1]。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复杂化。

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认知(即智能或者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的规律和顺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同时儿童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各个年龄阶段手的动作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3岁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发展出了许多基本的动作,为将来的各种复杂的动作奠定了基础。根据李惠桐等所做的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调查,证明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在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较慢,造成了发展的阶段性[13]。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是为了发展和巩固第一年已经掌握了的拇指和食指的配合活动的动作,从而为第三年以及将来手的动作复杂化做准备。调查还证实,出生第一年儿童手的动作从什么都不会,进而发展到用手大把抓,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的抓握,再进一步发展到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的捏拿,手眼动作的协调,这为将来的手的动作发展做好了最基本的准备。出生后第二年只是巩固了在第一年已经掌握的手的拇指和食指配合的活动以及手眼动作协调。第三年是在第二年手的动作发展和巩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就更加复杂化了,不仅能够用手完成一些独立生活的事情,如喝水、吃饭、穿衣等等,也逐渐能够做一些技巧动作,如折纸、画画、搭积木等等。

儿童约从出生后3个月开始,一种不随意性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出现了。到5个月左右,随着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从而能够促进学会关于前因后果的因果认识。通过不断地强化,儿童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也就是学会了一种动作。这样,儿童开始把抚摸作为认识周围环境的一种方式。手的动作继续发展下去,情况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的环境对儿童手的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手的动作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完成某种操作,而是具备了某种意义,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就形成了各种手势,这些手势在儿童掌握各种抽象概念(如数字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抓握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即动物没有的特点。首先,儿童逐步学会了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早期的抓握是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在儿童的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两只手在眼的合作下玩弄两个物体,继之会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玩弄各种物体。手的抓握动作约在周岁时接近完成。

儿童用手抓握物体,使手成为一个主要的认识器官。对于物体的许多属性,诸如冷暖、软硬、轻重、质地等,都是只有通过抓握、触摸物体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成年时人对事物的知觉就是依靠这些早期积累的过去经验,使整体知觉得以迅速实现。

儿童在众多物体中抓握某一物体并摆弄它时,就使这一物体从当前的背景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感知的对象。这就可能实现从个别刺激的感觉过渡到对一个对象物的整体知觉。

儿童在抓握摆弄物体时,够不够得着,这样的实践经验是他们理解近距离空间,发展空间知觉的基本条件。

在摆弄物体中,反复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样效果,这就使儿童获得关于实际动作跟直接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使儿童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产生预见性。在此基础上习得该动作,开始形成有目的的意志行为。

在儿童反复做某种动作而达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也就使儿童产生自我感觉: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在的实体,认识到自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并因动作达到预期结果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是以后儿童形成自我认识途径之一。

大量理论和实验证明,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动作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感知运动阶段的智力是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个体与环境最初的适应是以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不断重复出现,形成动作图式。1到4.5个月内,婴儿在先天性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将个别动作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动作,但此时尚缺乏目的性。5到9个月时,婴儿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这是智慧动作的萌芽。手眼协调也在这一时期实现。9到11、12个月时,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到1岁半左右,婴儿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尝试错误,改进手段的动作以解决新的问题。Grasso 等发现儿童很早就能利用头的转动促进目标定向的行为[20]。Premack等的研究也证实动作能力的发展是目标定向行为的基础[21]。因此,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智力实际上在语言之前就出现了,这种智力是以玩弄客体为基础的一种完全实践性的智力。目的与手段的协调就是这种智力的最初体现。

其次,动作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复杂化、高级化。皮亚杰、布鲁纳等指出,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婴儿心理的丰富来源和必备工具。动作可以为个体提供认知经验,丰富认知对象,使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物的外在表现中鉴别出本质的特征,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动作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随着动作的不断复杂化,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另外,随着动作的发展,儿童的认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仅在量上得到了丰富,而且在质上也得到了发展。

可以说,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同时早期动作的发展也将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生活自理与心理品质的发展: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提高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

幼儿是其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共促幼儿健康发展,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在开学初对中小班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工作,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幼儿家庭育儿态度

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家庭早期教育已深入到每个家长的心中,但也反映出教育方面重此轻彼的现象:注重知识技能的

传授,忽略自理能力和品德行为的培养。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于对孩子的爱,有意无意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包办代替。过多过度的干涉和保护措施,致使有的幼儿事事依赖成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实孩子从两三岁起就有了自己动手的愿望,教师

和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个教育的大好时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放手和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自始至终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不少幼儿在家生活白理能力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东西乱扔乱放,不爱清洁卫生。我认为,出现这类情形,主要责任在家长。因为,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众多长辈的捧爱,衣食住行玩,样样有人周到照顾,自然客易养成对家长的依柏性;而不少家长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重视不够,没有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适时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极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靠从小培养独立自理能力来得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

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幼儿园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和培养。但是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包办了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使幼儿错过了模仿的学习机会,更错过了在家中进行实践教育的机会。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针对幼儿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一个人具备了独立自理能力,不需事事依赖别人,他一定能很好地适应一切。

3.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由于体力和智能的发展,开始了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表现出自主行动的强烈愿望。成人对孩子活动的限制,以及强加于孩子的成人意志,都会使孩子情绪压抑,信心丧失,失去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倔犟地与成人对着干。所以,成人在孩子有了一定适应能力时,应根据孩子自主行动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给孩子机会,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探索一下。但并不能只为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而放任自流,孩子毕竟生活、知识、经验都太少,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所以,成人应参与到其中,指导孩子成功地实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

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发现了著名的关键期理论,并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金。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1935年,洛伦兹首先发现,小鹅在刚孵化出来后的几个到十几个小时之内,会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把它当成母亲而跟着走。如果小鹅第一眼见到的是鹅妈妈,它就跟着鹅妈妈走;如果第一眼见到的是洛伦兹,就把她当成母亲,跟着她走;而当它第一眼见到的是跳动的气球时,它也会跟着气球走,把它也当成。 然而,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那么过了一、两天后,无论是货真价实的鹅妈妈还是洛伦兹自己,无论再怎样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更不会认母。这说明,小鹅的认母行为能力丧失了。看来,这种能力是与小鹅特定的生理时期密切相关的。 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铭记(Imprinting)现象,把铭记现象发生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后来的许多的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身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并且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类似现象;不仅是认母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期,其它的许多行为能力都有类似的关键期现象。 以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并得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现。如中国青年学者殷红搏曾指出: 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4岁,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口语的关键期; 4岁半左右,是幼儿开始对知识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悟性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开始快速发展语言的关键期; 6~8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多路思维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操作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自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7岁左右,是幼儿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8岁左右,是幼儿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 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我们作以下理解。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①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 协作的关系。②脚本知识:是指幼儿对一定形式、根据时间的顺序而展开的系列性行动或事情的认识。脚本知识的获得与象征机能的形成一样,都是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想象性显著发展的标志之一。③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④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 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能力。 ⑤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⑥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⑦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⑧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⑨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⑩⑾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情。 简答:(1)婴儿期的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分为三个阶段:①客体中心阶段②简单相互作用阶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①语音的发展②词汇的发展③语法的发展④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②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的依恋期④第四阶段(从三岁开始)交互关系形成阶段。(4)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①问题的开放程度②误导信息的暗示③询问次数的多寡。(6)依恋的特征:①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②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③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7)儿童自尊的层级机构:首先是总体自尊;再者是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学习自尊又包括语言、算术、其他学科,社会自尊包括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身体自尊包括运动能力和体貌。(8)游戏种类的划分: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①第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②第二种是单独游戏③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④第四种是平行游戏⑤第五种是联合游戏⑥第六种是合作游戏。(9)多元智能的八种智能:①语音智能②逻辑—数学智能③身体—运动智能④视觉空间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10)成人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因素:案例分析: 分析题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 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 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 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 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 就 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 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 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 得大哭。(1)面对这样的孩子, 你有什么教养策略?答:措施: ①、改变渝爱的教育方式、停 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②不要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 较;③、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 会;⑤有足够的耐心。(2)早 期生活经验对婴幼儿语言发展 的影响?答:①培养了幼儿认 真倾听的习惯②帮助幼儿习得 最佳的语言模式③帮助幼儿使 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④帮助 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 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 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 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 变化而变化。4. 8个月以后的婴 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 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 请求。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 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6.学前儿 童的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 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7.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 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 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 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 后发展到合作游戏.8.儿童的性 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9.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 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 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 展的控制。10.个体心理是在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 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 性。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 要缺陷是色盲。12.婴儿三种不 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 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 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 成部分。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 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15.研 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 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 左右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 着感知者和欣赏者的角色。17.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 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 的特点。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 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 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19.儿童 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 是敌意性侵犯20.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 为自我评价的发展。21.发展的 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 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 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 为被试。23.角色游戏是儿童在 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2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 提。25.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26.安思沃斯发现儿 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 虑一回避型、安全型、焦虑一 反抗型、紊乱型27发展的阶段 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 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 的。2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 具体体现为三种观察法、调查 法、实验法方法。29学前儿童 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 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 质的评价。30.尽力减少环境 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 要保障。31.操作性游戏的发 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 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 展阶段中。33.儿童思维发展 的总趋势,是按自觉行动思维 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 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 来的。34.4岁以上儿童一般 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 音35.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 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6 . 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一听觉 视学一触觉视学一动觉之间的 联合。37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 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 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 全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 身的原因造成的。38.婴儿的 生理发展可分为胎儿期、新生 儿期(0-1个月)、乳儿期(1个 月一1岁)、学步儿期(2-3岁)。 39.宽泛的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 象置于宏观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的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生 态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40.婴 儿对人的行为动作感知主要表 现为模仿和共鸣。41.要让婴儿 建立安全的依恋,最关键的因 素是养育者要有敏感性。42.脚 本知识的获得是儿童想象性显 著发展的标志之一。43.在幼儿 的思维中,有许多想象性成份, 表现在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 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和视 觉外观性思维。44.加德纳多元 智力理论中,与物体无关的包 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45.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 将父母的抚养方式分为权威 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四类。46.父母影响儿童情绪和 社会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 应、父母与孩子间情绪的谈话 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47.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 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48.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 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 究者称为被试49.母亲年龄对胎 儿的影响主要指与年龄偏小、 年龄偏大。50.角色游戏是儿童 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51.柯尔柏格采用纵向法提 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首先发展理论。52.气质有类型 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 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 消极的一面。53.个体的发展取 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 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54.具体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 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55.在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 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 该”的区别。56.复发性中耳炎 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 因。57.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 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一回 避型、安全型、焦虑一反抗型、 紊乱型58.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 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 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 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 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 蝌蚪人。59.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研 究法两大类。60. 6、7岁时儿童 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 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 克。6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 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 影响更强烈、更持久。62.儿童 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 种角色,它们是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欣赏者63.学前儿童自 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64.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 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 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6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 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66.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 行为。67.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 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 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 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68.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 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 儿童的不可替代性。69.学前儿 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 好问、好模仿、好冲动。70.儿 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 状态。71、随着年龄的递增, 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 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 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 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72、 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 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 游戏。73、到了4岁左右,结 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 戏形式。74、按照学前儿童在 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 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 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 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 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75、当 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 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 装扮游戏。76、新生儿的神经 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 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 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 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 反射等。77、明确的条件反射 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 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 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78、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 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 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 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 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 扩散。7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 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 标志之一。80、在儿童条件反 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 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关键期与注意事项

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关键期与注意事项 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而很多家长用着同一套教育逻辑面对自己孩子0-18岁的每个阶段,这当然是行不通的。以下内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1)语言关键期(0—6岁)。 从出生到18个月,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儿童的听力越来越灵敏,发音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人的语音、语调,获得生命最初的词汇。 18—20个月,是儿童获得词汇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儿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行为,掌握的词汇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言爆炸期”。 (2)感知觉关键期(0—7岁)。 研究表明,2—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记忆流畅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3)运动关键期(0—3岁)。 研究表明,0—6个月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10个月是学习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学习站立行走的关键期,1.5—3岁是

发展手指精细动作(如抓、握、捏、提等)的关键期。 总之,教育要立足于一个基点,即教育要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突出强调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对此应加以重视。格塞尔提出了一种重视自然规律的理论,用以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这无疑具有较大价值。 1.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切勿超前学习。 孩子的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与其年龄相适应。因此,父母和教师应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依据规律去养育他们。此外,还应当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他们尚未发展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切勿过度焦虑,更不能揠苗助长。孩子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内在进度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可能暂时能让孩子,但实际上却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的隐患,甚至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反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因此,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来讲弊大于利。 2.理解孩子的天性,让其充分体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乐趣。 每个儿童都是在尽可能地达到的成熟水平。自由而充分地成长是儿童天生就具有的不可剥夺的冲动。只有为儿童提供限度的自由空间,儿童才能充分地发展其固有的潜能。养育儿童并不是强迫他进入预先设定好的模式中,而是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中,对他成长过程的一种指引。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自由快乐地成长。

(完整word版)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习题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年龄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 A.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B.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D.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4次) 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变性和稳定性 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B.可变性 C.阶段性D.顺序性 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2-21 A.阶段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简答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P21 答: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二、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 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各种时间、年龄的题目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儿童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儿童心理发展会经过几个时期,依次为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重要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重要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明白孩子的发展和发育,也容易混淆其他一些相关的概念,那么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发展重要的五个概念。 1.发展与发育 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的发育、生理发育等。 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需然出现的,但“危机”并不是需然出现的,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幼儿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 3.关键期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源于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提出的“刻板印象”,即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例如,把出生后最先看到的对象当做“妈妈”,总是追随并喜欢接近“妈妈”,当“妈妈”消失时,发出悲鸣。刻板印象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时间是有限的。 关键期的概念应用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