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论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积极现象。近两年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了解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和治理通货膨胀。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

1.货币超发

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

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付强震用的依然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是用美元来计价的,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上升,最明显的例子是石油。原油价格的上涨与CPI之间有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而原油价格上升已经推动全球相关产品价格上升,如日化品等相关原材料价格大幅跳升,从去年底至今上升50%左右。

其次,我国此次的通货膨胀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央行的信用泛滥引起的。2009年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2009年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 倍。

再次,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

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2009年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最后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这种局面是是汇率体制与机制欠灵活所致。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以及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定义

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定义

在我们的经济学课本中对通货膨胀有着这样的 定义,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它也可以定义为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物价持续上涨6个月以上,或货币持续贬值6个月以上,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等于3%。仔细分来,物价增长率介于3%至5%的为温和通货膨胀, 在5%与10%之间的为严重通货膨胀,而物价增长率大于10%的则是奔腾的通货膨胀(也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测量我们一般以物价指数来 衡量,我国现行的物价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 根据2007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

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以上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07年的全年消费物价指数达到了4.8%,有个别的月份甚至达到了5.6%(例如7、8月份),超过了当初设定的3%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应该说是对宏观经济调控当局亮起了红灯,可以说现在仅仅达到的是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最基本的信号。如果物价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具体商品价格的变动就丧失了信号功能,市场也就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举个例子,在非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2011年10月 财经视点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文/路美弄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41-0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所需货币量而引起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发行的太多,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自然灾害频发,引发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自2008年的雪灾、地震等一直到今年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而且随着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农用物资等成本也不断上升,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饲料涨价,并且养猪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出现猪肉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近一年来,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疯涨之势。 2、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2010年,我国对水、电、天然气价格都做了调整,因此,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供给的太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量将会引起流动性(M1占M2的比重)过剩甚至泛滥,流动性过剩将会产生投资过热以致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错综复杂,本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1、农产品或能源类供给和需求因素 完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石油价格的上涨,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国际性的粮食需求大增,导致价格上涨。在国内,农产品也供给不足,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因此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致使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贬值,让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导致资源类价格的提高,势必造成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上升。 2、信贷原因 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双积极”的政策,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形成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较低的利率助长了巨量的投资信贷,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达18.75万亿元。而2003年至2007年四年时间银行信贷增长仅是14.7万亿元,信贷的增加无疑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再有,很多实业投资转向房地产、股市等,形成了资产泡沫。2010年9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为69.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到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以这上些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并有较高的增长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我国又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并以稳定汇率为目标,这样造成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应量将成倍放大。所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4、通货膨胀预期将助长通胀的发生 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不断创新高,油价一直在飞,将引发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人们已估计将要发生通用,势必提前做媒好迎接通货膨胀的准备,国内近期出现的购房热、买车热,炒金热等与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四、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以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力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的差距。打通农业物流通道,降低过路、过桥费用,使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以通过降低生产、运输方面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的物价稳定。 2、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可以对国内货币起到收缩作用,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已经经到达理论的最高限,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对信贷有急剧收缩作用。提高利率的政策对银根的收缩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利率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成倍收缩。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将对货币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效果较为明显。 3、汇率政策 我国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适度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制定适当的政策。2007年5月21日起,国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浮动从上下0.3%扩大到上下0.5%,但这并没产生抑制流动性的效果。2008年,汇率的波幅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通过对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控制,使投机动力逐步减少。 4、政府妥善引导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价格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公开政策信号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完善国际热钱流动控制机制,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防止热钱流入。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 [1]李长密.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 [3]苏 芳.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时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2011.10 141

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2008年至今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宋亦明 (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12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此次通货膨胀历时较长、影响巨大,对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研究此次通货膨胀对于吸取宏观调控经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局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搜集诸多文献数据,从较为主流的视角,对2008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情况做简要梳理、对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变化情况的简单梳理 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2008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联创新高,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的力度迅速加强。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保持在高位。 [附图1: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1]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拐点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紧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政府4万亿的扩张性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短期

之内很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拉动了内需。但是政策还在保持影响力,在物价结构性增长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并且持续了相当的时间。2011年初到2012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用CPI表示)长期保持在高位,在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在2012年之后CPI才保持在5%一下,通货膨胀才得到初步遏制。 二、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所体现的特点 [1]此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但是在2008年初达到第一个高峰,虽然中间穿插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年末重归高位。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导致民众购买力持续相对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上呈过热的态势。 [2]此轮通货膨胀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明显。此次通货膨胀中间穿插了经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发展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世界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之下,“使国家间的通货膨胀有了水平互动,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2]。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货水平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并非可以独善其身。受全球经济整体高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应的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此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结构性。[3]一方面通过比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食品类价格的增幅要高于非食品类价格的增幅。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后用PPI表示)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可以明显看出CPI和PPI基本上保持相同变化趋势,但是PPI的变化幅度要大于CPI(对比附图1和附图2)。PPI的变化对对于CPI的预测有预见性作用。 [附图2:2006年1月到2012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图] 三、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的作用因子有很多方面,综合分析来看,其主要诱因为以下3个方面: [1]政府财政支出过大导致经济过热。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政府为了有效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和贸易顺差的大幅缩减,出台用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财政扩张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拉动内需。2009年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发行了7500亿和2000亿的债权[4],政府进一步集资进行经济建设。初步估计,将近5万亿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数次的“完全流动”,这就意味着5万亿的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衍生出数十万亿的现金流。虽然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主要观点是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 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 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 1. 需求转移型 2. 部门差异型 3. 外部输入型 1.需求转移型。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2.部门差异型。 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3.外部输入型 其依据是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的“小国开放模型”。该模型将一国经济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由于“小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价格的接受者,当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紧接着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一旦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上涨后,非开放经济部门也必然向开放经济部门看齐而提高工资,结果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小国”全面的通货膨胀。

2011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去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货币超发严重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在较大的外贸顺差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背景下,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但是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将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奇怪的现状:中国老百姓辛苦的劳动生产产品,然后低价出售给世界人民,其他国家的人民得到了廉价的商品,中国政府收到了外汇,人民得到了贬值的人民币。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总体而言,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都很大,这就意味着央行为了保持币值稳定,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可能性也将继续存在。 2.投资结构问题 中国不管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人民层面看,都不缺钱,但是,中国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能够使用这些钱,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2010年以来,蔬菜与猪肉价格连连上涨,虽然最近蔬菜批发价格有所下跌,甚至出现了有农民自杀的惨状,但由于仓储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而农产品是基础产品,农产品的价格高企也将带来下游产品成本与售价的提高。而且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上涨更容易强化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 4. 能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 进入2011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煤价已经连连高升,各地工业用电也有小幅度的调涨,日本大地震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环境中对能源需求的恐慌,各种能源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助推CPI提高 5.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虽然通货膨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所导致的。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各种经济体制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热,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预期。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1)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追溯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追溯 邢福治 (山东省烟台城乡建设学校264004)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量化地证明了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另一种表述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成通货膨胀,内涵式社会扩大再生产(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降低通货膨胀。并据此设置出数学模型计算出通货膨胀与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正相关系数。 【关键词】:外延式社会扩大再生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货膨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部分通货膨胀形成的过程 前提*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规律 2、经济发展是均衡与非均衡的统一。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使受到冲击远离了平衡,它也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和与外界的交换趋向新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一、在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经济系统内 社会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产品,一部分用于内在于生产过程的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即最终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系统内各部门是相互依存的,即每一部门在为其余所有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同时,也要消耗其它部门的产品,假设在这个系统内仅有甲、乙、丙三个产品部门,分别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并且三个部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资本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率相同且为100%,其相互依存关系如1—1表(投入产出简表)。 1—1表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 甲部门乙部 门 丙部 门 合计 物质消耗甲部门100 250 200 550 450 1000 物质消耗乙部门150 300 800 1250 750 2000 物质消耗丙部门250 450 500 1200 1800 3000 物质消耗合计500 1000 1500 3000 3000 6000 增加价值500 1000 1500 3000 总投入1000 2000 3000 6000 在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中,这个经济系统应处于均衡状态,若暂时不均衡,随着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系统也会趋向于均衡,当完全均衡时,在经济系统内: (1)技术关系稳定,各部门间的产品消耗系数不变。 (2)经济关系稳定,社会产品总量及其内部结构保持供求平衡。此时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完全吻合。 因此,在持续的简单再生产中,技术关系稳定,经济关系稳定,物价不会变动,通货膨胀也不会发生。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表现在生产领域,社会生产不会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而是以扩

论中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论中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核心提示: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不断暴露出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的扩张进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也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过度扩展;进出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而带来了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加速...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不断暴露出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的扩张进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也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过度扩展;进出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而带来了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加速增长;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信贷扩展并且即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也难以达到收缩这些流动性的目的。而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问题成为一大焦点。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对策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 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指标。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 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 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 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 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 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包括工资) 的上涨。 (二) 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但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三) 经济快速增长, 固定投资过热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三、政策建议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 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 为实现目标, 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 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 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 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 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

【文献综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文献综述 金融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二十世纪中期,通货膨胀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当时通货膨胀以比较温和的速度缓慢上升,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时出现了持久的“滞胀”现象,发展中国家也在八十年代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到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开始以迅猛的势头扩散,成为制约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转轨过程中受到通货膨胀的多次冲击,社会经济大幅波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通货膨胀对全球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都成为各国共同的“敌人”,国内外政府和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 1 国内研究现状 1.1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研究 我国近些年出现通货膨胀以后,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明文(2010)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策及研究》一文中认为“造成CPI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上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是影响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应做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汇率的弹性,调整对利率和要素价格的扭曲以及改善官员的考核制度等[1]。”刘海燕、寇雪梅(2008)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思考》一文中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1)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2)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3)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2]。”陈彦斌(2008)在《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中通过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研究指出,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特征[3]。 祖栋梁(2008)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分别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经济社会体制方面来剖析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认为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暴露出的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造成了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伴随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4]。”宋超英、夏芸(2008)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中认为“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通货膨胀问题都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顽石,尤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加剧,主要原因为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需求紧缩,共计扩张”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水平;需求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第二,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第三,美国经济学家莱德勒(lailder)和泊金(parkin)对通货膨胀下了定义: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 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 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前三季度,居

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10月份我国的cpi上涨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4.4%。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三个特点:首先,物价普遍上涨。2010年1-10月,在8大类消费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而且通货膨胀率有上涨的趋势;而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低于100逐步上涨到100以上。第二,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10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高出5.7个百分点。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蔬菜类价格的涨幅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的涨幅,10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31%,鲜果价格上涨达17.7%。总之,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70%以上,涨幅主要源于食品涨价。第三,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飞涨。2010年12月1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房价涨幅为25%左右。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着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双重压力,两者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如何遏制其上涨,已成为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从全局来看,目前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需求和成本两方面。

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 1979-1980年 6% 二 1982-1986年 8.8% 三 1986-1990年 18.5% 四 1992-1994年 21.7% 无 2006-2008年 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分类

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通胀原因 概述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2]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出现通胀与以下原因也有关联: 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进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

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CPI的含义: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概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通货膨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第二,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第三,美国经济学家莱德勒和泊金对通货膨胀下了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价格。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CPI和PPI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9年出现负增长,7月,CPI、PPI当月同比增幅分别降到-1.8%和-8.2%。然而,从2009年底开始,CPI和PPI由负转正,并且一路走高。2011年7月CPI 同比增长6.5%,创37个月新高,PPI同比增长7.5%,创34个月新高。2011年8月至今,CPI、PPI当月同比增幅均呈下降且趋于平缓的趋势(如图1、图2)。由此可见,我国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图1 2008-2012年CPI当月同比增幅

图22008-2012年PPI当月同比增幅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影响。因此,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因素,还要考虑到当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 (一)货币超经济发行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因此,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实践中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超过实际需求量,这一比值越大,表明经济的货币超发越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两倍的很少。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M2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GDP数据,计算了2001年以来逾十年的M2与GDP的比值,见表1。 表12001-2012年M2、GDP相关数据表单位:万亿元

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与美国对比

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与美国对比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种类。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或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四种: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理论,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社会结构性而产生的各部门发展不平衡,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二、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当前的这次通货膨胀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文认为有三个区别于过去的特点:第一,这次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不是需求拉动型的。跟1988年、1993年不同。虽然人民币由于双顺差发行过多,但在央行采取了对冲措施之后,市场中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并不足以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第二,本轮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农产品、食品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所以,虽然今年前一两个月或两三个月指标上表现出来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确实主要是食品价格,确实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但是我们面对的压力,我们准备应对的通胀包括了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第三,这次通货膨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这次通货膨胀和1993年、1988年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很大。在1993年和1988年的那两次通胀中,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内生性因素引起的。输入性通胀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美元在贬值,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成本的提高是中国不能控制的。所以这次通货膨胀中有我们不可控制的输入性通胀因素是第三个特点。三、本轮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