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育

美育

美育
美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育的学科性质

一、美育学研究的对象

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4、审美教育的规律:指审美教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美育学: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二、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美育学研究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

2、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功能、地位、与德、智、体等方面的关系等。

3、美育的实践的实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径、实施原则和方法、审美素养

4、美育是探讨人类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命运、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个性完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它是以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三、美育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一)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内容有四块: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美育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学与美学有内在的亲缘关系,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

(二)美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所元宝的一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方法等,教育学也为审美教育提供发理论前提,可以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它们又是五笔特殊、整体与局部折关系。此外、教育学更注重理性教育,美育学则注重情感教育强调结合。

(三)美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一切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感教育,必然涉及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心理学是美育理论研究的科学依据,美育学则是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规律在审美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反过来,美育学研究的成果,又必将丰富和深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而美育学研究的是审美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四)美育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艺术美是美育的主要媒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区别在于,艺术教育研究的范围更宽泛,除了艺术教育,美育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教育。

第二节:美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美育思想

(一)西方

1、发源地:古希腊、罗马

2、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快乐教育”思想渊源:古罗马贺拉斯《诗艺》

(二)中国

1、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诗教”和“乐教”

2、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

3、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

4、老子、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5、比较:

孔子:强调的是自然的道德化功能,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个体服从社会、感性服从理性、人服从自然

老庄:强调的则是自然美的满足情感和解放精神的作用,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娱情畅神,获得心灵的慰藉

二、近现代美育思想

(一)西方

1、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A、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门科学日益分化,美学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美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一方面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和人性的分裂,使人失去了人格的完整与个性的和谐

2、代表: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中国

1、先驱人物: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

2、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3、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主张弃宗教代之美育,①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②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③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4、近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思路:救国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救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但往往赋美育思想更多的道德内容,让美育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消灭私有制,根除异化劳动,人们有更多的由他们支配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审美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样,人的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协调发展2、关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实践在人的生成和发展中重要作用,产生一种自由创造的愉悦情感

3、关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问题

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突出特点是它的情感性,它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节:美育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塑造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审美需求,加强审美文化建设,增强审美修养

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道德失范2、情感失调3、心理失衡

审美教育必将在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的情感、协调人的心理、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削弱和消解人们对大自然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发现自然界的珍贵价值和审美因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并按照客观规律和美的规律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审美对象。

四、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从偏重理性教育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教育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开发智能、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转变;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交叉的综合性教育转变;从培养片面发展的“单面人”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完成这些转变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第二章:美育的性质

第一节:美育是感性教育

一、感性的界定

1、感性认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官能感觉

(二)本能欲望

(三)情感

2、感性的特征:自然性、动物性、模糊性、本原性

二、美育与感性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以下具体内容:

1、解放人的感性

2、泄导人的感性

首先,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美育通过不断地刺激、不断地感知,从逐渐唤醒了那些在无意识之域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和本能,使它们从暗无日的黑暗之处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美育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的和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

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依赖于“日常生活意识的垂直切断

3、升华人的感性

①升华:本世纪初弗洛伊德所创立,指被压抑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

②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不同:A、美育主要是对人的感性来进行的B、美育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对人的情感的激发,它对人的想像的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

总之,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审美和艺术,减少人的感性中的兽性的成分,增加其中人性的内容,使人的感性由兽性的层面上升到人性的层面

第二节:美育是趣味教育

一、趣味的界定

1、趣味具有感性品格

2、趣味具有精神属性

3、趣味含有生命活力

总之,趣味的生成有其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有无与深浅,关系到人的生命力折大小与强弱;它的高下,则关系到人性发展的趋向

二、美育与趣味

1、趣味教育:将人的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生理的层面引向心理、精神的层面,从兽性的层面引向人性的层面

三、趣味教育的意义

1、从趣味的形成看,趣味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产物

2、从趣味的性质来看,它也有高下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3、从趣味的作用来看,趣味与和生有很多重要的关联

4、趣味教育对于和生的青少年阶段尤其重要

目前大众趣味现状:

1、长期以来人们对趣味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了我国一些国民趣味水平不高这一现实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趣味明显地陷入了某种误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世俗化

趋向

3、“畸趣”的出现

第三节:美育是人格教育

一、人格:人不同于任何其它动物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人的诸种心理机能(感性和理性)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2、协调性:健康人格具有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爱,是他们处理上述诸种关系的一个基本方式

3、创造性:

4、情感性:

三、美育与健康人格:

(一)美育通过发展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美育通过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发展来塑造健康人格

美育能彻底根治人性的分裂:

1、乐教或审美教育是直接针对人的内心的一种教育,所以它对人的内心所起的作用也

是最大、最直接的

2、美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和或协调,它可以协调个体诸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达成

人的多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协调,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使人性日益丰富与完满

总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善人格,它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它既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又是人格教育

第三章:美育的特点

特点: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

第一节:形象性

一、美育的形象是活的形象

(一)美育中的形象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美育的形象的重要性有三个方面:

第一,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是美育活动的基础

第二,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活动的必要因素

第三,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活动的目标

(二)美育中的形象是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相融合的“审美意象”

(三)美育中的形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二、形象性的特点

(一)具体可感性

(二)生动丰富性

(三)深邃意味性

第二节:愉悦性

指在美育活动中,爱教育者常处在一种喜悦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一、愉悦性的生理基础:生理快感

二、审美愉悦是人的高级精神愉悦

(一)审美愉悦是人全身心参与的结果

(二)审美愉悦具有普遍必然性

生理快感是个体的、肤浅的、表面的、即时性的

三、审美愉悦的层次

(一)悦耳悦目

审美感知愉悦的特点表现为:

1、直接性: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立刻就感受到愉悦

2、易变性:审美感知与悦目悦意、悦志悦神比较而言,是不持久的、容易变化的(二)悦心悦意

定义: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的审美愉悦,领会到审美意象中某些深刻意蕴,获得一种诸心理功能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享受

审美心理愉悦的特点:

1、稳定性;

2、和谐性;

3、意会性: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了一种非常概念认识、非逻辑推理的审美认识活动

(三)悦志悦神

定义:审美主体在精神境界所产生的愉悦

人的精神境界概括三个方面:求真、求善、求美

精神境界上的审美愉悦的特点是:美与真的交织、美与善的交织

总之审美愉悦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它使受教育在美育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或者悦耳悦目,或者悦心悦意,或者悦志悦神,通过情感的感染和陶冶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是美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第三节:自由性

定义: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和种精神状态。人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专心致志,排除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摆脱一切功利欲求的束缚,完全沉浸在对美的观照之中,

因而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愉悦,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解放

审美的自由性表现为:

1、非强制性

2、自主性:在美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自始至终者是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

施教者只起引导作用

3、超功利性:摆脱物质欲望的追求,不夹杂实用、功利的目的,精神完全处于一

种自由、解放的状态

第四章:美育的任务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一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一、审美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二、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

(一)审美观的含义:

广义: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观念和指导思想

狭义:审美的观点,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

(二)评价审美观的标准

正确的审美观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

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

善: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

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三、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

(三)批判与抵制错误的审美观

第二节:塑造审美心理结构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

人的心理活动有三种最基本的要素: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与此相应构成三种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是主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心理结构

意志结构:人在社会实践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由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心理结构

审美结构: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

审美结构的特征:

(一)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

(二)对功利性的超越

(三)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塑造审美心理结构的意义:可以净化人的个体私欲、使人的盲目冲动秩序化,从而培养起一种感性和理性融合、情感和理智协调的心理定式,树立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升华人的心灵境界,使人个性和谐、人格完整。

第三节:提高审美能力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内涵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包括审美感觉能力和审美知觉能力丙个方面

审美感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个别形式特征

审美知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审美知觉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连续性等特征

培养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1、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能力

2、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意味的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意义

1、敏锐的螟一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

2、审美感知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其他审美能力萌生、发展的基础,

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

(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途径:

1、发掘先天的审美潜质

2、加强审美实践的训练

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审美鉴赏能力的内涵

审美鉴赏能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1、审美鉴别能力:其一,对美和丑的分辩能力;其二,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

别、判断能力

2、审美欣赏能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领悟和评价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内

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

(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

1、要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

2、要积极参加审美实践,大量接触美的事物

3、要多接触美的对象,大比较中得到提高

三、增强审美创造能力

(一)审美创造能力的内涵

定义:审美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物质创造包括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生活美的创造

精神创造主要是艺术美的创造

(二)增强审美创造能力的途径

1、要激发审美创造欲望,启发人们的审美创造欲望,引导人们深入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去发现美、感受美、激起他们的心灵冲动,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们不安于现状,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其审美想像力,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精美的产品、审美的人生、理想的世界。

2、要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

3、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

4、要掌握熟练的审美创造技巧

第五章:美育的媒介

美育的媒介指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美学上把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分成三大类:现实美、艺术美与科技美

第一节:现实美及美育

现实美是指现实事物中存在的美。

现实美又可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两类

一、自然美及其美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

(一)自然美的实质和特点

1、自然美的实质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成如下几派: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及实践派

2、自然美的特点:(1)天然性;(2)多变性;(3)奇特性;(4)不确定性

(二)自然美的美育

一方面要了解如何去欣赏自然美;另一方面要了解自然美的美育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自然美的审美欣赏

(1)对自然美的感知

审美知觉具有完形性、主动性、情感性和互通性四个特点

(2)对自然美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欣赏所产生的意味,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把自然美与人的道德品质相联系

第二:把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联系

第三:把自然美与整个美的世界相联系

2、自然美的美育作用

(1)陶冶性情:自然界所深蕴的强烈的生命活力,融合在人的丰富情感里,激发着人的生命力,使人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激情

(2)提升境界:指人的精神境界、内在心灵的境界,它与人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理想和追求密切关联,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自然界的美气象万千,它能洗涤人的灵魂,使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去领悟美,并使人的精神不断地超越自身

(3)体味人生

二、社会美及其美育

(一)社会美的内涵和特点:

1、社会美的内涵:亦称社会生活美,它是指社会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美

2、构成社会美的必备因素:(1)进步性因素(2)创造性因素(3)启迪性因素

3、社会美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2)内容重于形式(3)具有相对的称稳定

性和确定性

(三)社会美的内容及其美育: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

1、人的美及其美育(人的美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

(1)人体美的美育:

A.人体美的审美价值:

第一、人体美充分表现了人的生命力、丰满和健康,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

第二、人体美能显示出人的人格美,是对人性、人生价值的肯定

第三、人体美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它能激发人们去追求高尚、美好的人生境界

B.人体美的美育作用:

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体美观念,并进一步完善人的审美观

第二、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欣赏有关人体美的各种艺术作品

第三、有助于人们肯定和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从而关心和爱惜个体生命

第四、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体操艺术、健美活动等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2)服饰美的美育:

A.服饰美的审美功能:

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三功能

服饰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服饰本身的美

第二、衬托人体美

第三、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

B.服饰美的美育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人对服饰的审美能力

第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第四,有助于提高对人的美的审美能力

(3)人格美的美育

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诸特征的总称

A、心灵美

B、语言美,语言根据其用法,分为实用语、诗性语和科学语

C、行为美,人的行为分为日常行为与社会行为

2、生产劳动的美及其美育:

A、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者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产品

B、生产劳动美的美育作用:使受教者认识生产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美,了解生产劳动的审美因素和审美价值,从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劳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3、革命斗争的美及其美育:

A、革命斗争的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在变革社会、推动历史

前进的革命斗争中所具有的美。

B、革命斗争美的美育作用是:使受教育者认识革命斗争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

作用,了解革命斗争中报包含的审美因素,赞赏和崇敬先进阶级和革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首创精神和高贵品质,从而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积极拥护和参加社会改革运动,在改革大潮中,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做改革的弄潮儿。

第二节:艺术美及其美育

艺术美(文艺作品的美)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现实美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运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加工制作和审美想像,创造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的内容:

1、艺术知识教育

2、艺术创作教育

3、艺术欣赏教育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

1、任务与目的相通:培养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创造美与欣赏美;

培养与发展人的内在审美心理结构,有助于人们提升审美理想与审美境界;塑造和谐的人性和优美的心灵,有助于人们向真正的人生成。二者的目的是:实施感性教育,使人的感性得以满足与宣泄,从而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升华为人的真正感性;实施趣味教育,使人审美趣味得以提高;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特点相通:二者都有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3、功能相通:培养和发展人的艺术理论修养、艺术创作能力与艺术欣赏能力,造就欣

赏美的人与创造美的人

(三)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

1、二者的范围上的区别:艺术教育以艺术为中心,审美教育指在一切审美活动中所进

行的教育,除艺术还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与科技美的教育

2、内容上的区别:艺术教育的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审美教育内容,但审美教育的内

容丰富得多

3、形式与方法上的区别: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来进行,而审美教

育可通过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来进行,又可通过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步入科学技术领域来进行

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及其美育

以审美感官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语言艺术

(一)视觉艺术及其美育

1、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

A、视觉艺术是静态的,但却在静态的形式中突现着动态的力量,以静显动

B、视觉艺术是空间的,但它们在空间排列中突出着时间的连续性

C、视觉艺术一般偏重于再现与草拟,但也强调在再现与草拟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D、视觉艺术中的书法、建筑和园林艺术较为偏重于表现

2、视觉艺术的美育

(1)形式感知力的培养

(2)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3)想像力与理解力的培养

(二)听觉艺术及其美育

听觉艺术:以听觉及与之相应的审美媒介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指音乐

1、听觉艺术的审美特征

A、听觉艺术的审美媒介是声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B、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它是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来表达人的内心性感的

C、音乐主要是借助声音的流动形式,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诉诸人们的听觉,

从而引起人审美愉悦的艺术

2、听觉艺术的美育

(1)听觉感受力的培养:人的听觉所具有的识别能力

感受力可称为乐感

(2)审美情感的培养:音乐艺术的美育可以宣泄和补偿人们的内心需求,释放被压抑的生理、心理能量,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感

(3)想像力的培养:

三、视听艺术、语言艺术及其美育

视听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共同之处是综合性,都需要审美主体的多种审美感官同时参与(一)视听艺术及其美育

视听艺术:人必须借助审美听觉、审美视觉及与之相应的审美媒介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1、视听艺术的审美特征:

(1)从审美主体看,需要视觉与听觉共同参与

(2)从审美对象看构成视听艺术的因素较多,它们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

(3)它们是凭借造型、色彩、音响的综合活动过程来传达、表现一定的审美经验的艺术,因而又属于时间艺术

舞蹈:以人体造型、姿态、表情以及动作过程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

戏剧:以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

影视:以镜头组接构成的视觉画面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

2、视听艺术的美育

(1)通感能力的培养:人的数种不同感觉之间的沟通

(2)综合能力的培养:

视听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它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上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首先,视听艺术有助于通感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视听艺术会有助于人的诸心理功能的协调与配合

最后,视听艺术会有助于诸感官与诸心理功能的协调配合

(二)语言艺术及其美育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词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A、它的审美媒介是语词

B、语言艺术偏重想像,突然表现在:

第一,语言艺术需要通过语词来编织成形象

第二,语言艺术是字的排列组合、欣赏者借助想像可以从字的组合中,发现一个艺术世界

3、语言艺术的美育

(1)审美想像力的培养

(2)审美情感力与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3)艺术表达力的培养

第三节:科技美及其美育

科技美包括科学美(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美

一、科学美及其美育

(一)科学美的审美特征

A、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科学美的重要特点

B、人通过是科学体现在形式美上的重要特点

1、简洁性:

2、对称性:

3、统一性:

(二)科学美的美育:

1、启迪人的智慧

2、激励人的奋斗精神

二、技术美及其美育

技术美:人类的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所体现的美

(一)技术美的审美特征

1、变易性

2、人性化:技术美探讨的中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问题

3、功能美:技术美的原则是实用、经济与美观。功能美的核心是物为我用

(二)技术美的美育:

1、培养人的审美趣味

2、提高人对产品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和发展两个文明

第一节:提高生活质量

一、生活方式与审美

人类的生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生存型、发展型、和完善型。

二、生活质量与审美

生活质量: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全面、综合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

(一)工作与审美

工作与审美是能够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1)从理论上看,工作和审美都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它们都是以人自身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

(2)从历史上看,工作与审美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从实践上看,工作与审美的分裂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害,对人自身更是一种伤害。工作中增加审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极大地的工作热情,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劳役,从而避免使人沦为工作机器,沦为某种手段

另一方面,如果不工作,只有审美,人就很可能沦为消费动物,审美也只能是消遣,而失去对人所应有的深刻的、内在的价值,成为一种意义很小的活动

(二)生活与审美

粗茶淡饭一样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关键在于是否别具慧眼,发现生活之美

(三)闲暇与审美

如何过闲暇时间,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

(1)如果整个社会对人们的闲暇时间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话,那么,将对人性和社会带来既大又深远的危害

(2)如果闲暇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高尚的嗜好,那么,将对人的精神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将使闲暇成为人生的一在乐事,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3)无闲之人很可能人为物役,人为人役,失去自己的自由本质

第二节: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是人的功利之心太重

一、美育使人淡泊名利

功利之心带来两个结果:A使人内心失衡;B造成人际关系的失衡

二、美育使血气和平

三、美育使人相互沟通

美育主要是针对人的内心、人的情感而进行的;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作用于人的心理与精神,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它由内向外、由个体向整体扩展:首先是个体超然物外、摆脱各种利害的束缚;其次是使人心平气和;最后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节:发展两个文明

一、文明简析

(一)文明:使人类具有尊严、富有光彩的那种生活方式

(二)文明与自由

(三)文明的划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美育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一)美育是物质文明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质文明的发展显然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实用阶段

第二,分化阶段

第三,结合阶段

(三)美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美育是至关重要的:

1、对于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解决以往种种物质文明所不能解决

的问题――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重视了一切“物”的创造者——人。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实现特别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这方面美育有

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美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美育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美育通过促进人的审美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七章:美育的途径

主要有三条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第一节:家庭美育

一、家庭美育的形式

(一)胎儿美育:运用特殊的方式,对母腹中的胎儿进行的美育

1、孕妇的美育

2、胎儿的美育

(二)游戏――艺术美育

游戏――艺术美育是把美育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身体训练融合在一起来进行的,它能使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协同发展,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游戏美育

1岁~2岁:练习游戏

2岁~3岁:象征性游戏,又称伪装的游戏

还有带规则的游戏、构造性游戏

2、艺术教育

(1)讲童话

(2)绘画

(3)音乐、舞蹈

3、家庭环境美育

(1)家庭装饰美育

(2)日常生活美育

(3)日常氛围美育

二、家庭美育的特点

(一)家庭美育对人的影响时间最为持久

(二)家庭美育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广

第二节:学校美育

一、学校美育的形式

(一)课堂教学的美育

(二)课外活动的美育

(三)学校环境的美育

(1)校园的美化:一是指校园整个环境的合理布局与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二是指校园环境的美化与绿化。学校环境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老师生活区(2)室内的美化

二、学校美育的特征

(一)以教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学校美育以教学为主的优势,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

(二)计划性强:计划要体现目的性、合理性、随意性

(三)系统性强:系统工程表现在整体安排上及每一阶段上、在对学生施教的整体安排上

第三节:社会美育

一、社会美育的形式

(一)利用各种美育设施来实施美育

1、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

2、提高美育设施的应用效率

3、降低门票价格,向广大群众敞开美育场所的大门

(二)利用环境来实施教育

社会环境美育主要分:景观美育与生态美育

1、景观美育: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A、需要加强景观的特色美

B、景观需要造型美

C、景观需要整体美

2、生态美育

二、社会美育的特征:

(一)广泛性

社会美育是人生美育的大课堂,包括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别人对自己的美育;第二层是自我教育;第三层是自己对别人的美育

(二)多样性

表现在:

1、社会美育的设施愈来愈多样化

2、生活环境的美化也会愈来愈多样化

(三)自育性

第八章: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第一节: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一定社会根据该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对受教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任务: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提高人们辨别善恶的能力和自觉从善的道德意识

一、美育与德育的联系

(一)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二)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美育为德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情感动力

(2)美育是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在德育中运用美育,可以使德育的抽象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

2、德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有了良好的品德基础,就会对大自然的美景产生无限的热爱,对人尊重和富有爱心,对生命和友情倍加珍惜,对人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因此,美与善、美育与德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以美储善,以善育美。美育与德育互相积淀,互相配合,共同完善人们的心理结构,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使人心理功能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美育是感性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情感理性化。

德育则主要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偏重于理性的教育,加强人的理性力量

(二)功能不同

美育的主要功能是协调,消解人性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消解理性的片面性和非人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同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德育则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对人的事物作出严肃、认真的道德评价,要求人服于外在的社会律令

(三)范围不同

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领域、自然领域、艺术、科技领域

德育主要适用于社会领域

(四)方式不同

美育是采取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依靠美本身的魅力吸引人

德育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

第二节: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仁爱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教育

任务:提高人们认识事物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一、美育与智育的联系

(一)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追求真理的热情,提高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美育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发现真理

3、美育可以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智能的开发

A、思维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B、创造力:个体或群体在智力活动中进行、创新、创美的心理能力,通常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创造活动中

C、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实质与核心,它是把各种信息、知识、材料和概念,按照科学的思路,借助联想和想像,进行各种新的组合、交合、综合,从而形成各种新信息、灯捻知识、新资料、新概念

D、创造性想像:借助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它是创造力的灵魂

E、直觉:借助智慧迅速领悟和认识对象的一种能力,特点:直接性、、快速性、非语言性

F、灵感:在创造活动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最佳创造心理状态,是最佳创造思维和最佳想像力结合而突然爆发的思想火花

G、美感: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心理过程

I、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最高表现

J、美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a)美育的形象性,可以培养人的感知能力、直觉能力,使人具有丰富的感兴能力,

促进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

b)美育的愉悦性,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泄导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情感、升华人的情

感,它使创造者有着良好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心态,从而使创造活动充满活力c)美育的自由性,使人摆脱了物质和功利欲求的束缚,而专注于美的观照之中,精

神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

4、美育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

总之,美育以积淀着理性形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它在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启迪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增长人的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因而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

(二)智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1、智育为美育提供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智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二、美育与智育的区别

(一)目的、任务不同

智育是求知的教育,它以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为目的;而美育则是求美的

教育,它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的个性为目的

(二)思维方式不同

智育主要运用逻辑的、抽象思维的方式,它是一种理性教育;而美育则是运用非逻辑的、形象思维的方式,它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不同

智育主要通过学校的教学来进行;而美育则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途径来进行

(四)教育效果不同

知识、能力的掌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然随时间的推移,它会被时代所淘汰,而美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着重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和熏陶

总之,美育和智育的关系,同样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善于利用它们的交融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又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不能混同或相互替代第三节: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和锻炼,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进人的健康水平的教育

一、美育与体育的联系

(一)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1、美育可以塑造健美的形体

2、美育可以促进体育技艺的提高

3、美育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神达到协调,增进身心健康

(二)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1、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2、体育为美育提供了健全的身体条件

二、美育与体育的区别

(一)任务、目的不同

体育的任务、目的: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体质,塑造健全的体质结构

美育的任务、目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三)实施媒介不同

体育媒介:人体——人体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

美育媒介:现实美、艺术美和科技美

(四)途径方法不同

体育目标:依靠受教育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达到

美育目标:更注重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强调内在的心理感受,不一定都要亲身操作、身体力行

(五)活动心态不同

体育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美育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责,互相作用融为一体,共同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综合的影响

第九章:少儿的审美发展

少儿的审美发展: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发生和成长

第一节:少儿审美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少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一)少儿思维方式的特征:

1、泛灵论倾向:如相信树木都有动机和意愿

2、自我中心主义

(二)少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1)发展是有个性差异的

(2)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3)发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

(4)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均有其重点

(三)少儿的未特定化特征

未特定化特征:人的感官并不指向一特定的对象

(四)少儿的开放性特征

开放:少儿与外部环境的双向的、多层面的置换过程。开放使少儿与环境构成一个相互储存、循环交流的生物圈

二、少儿审美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发生、生成

“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态度、审美需要、审美期待、审美知觉、审美想像、审美领悟、审美超越等。

1、审美态度的生成:

少儿审美态度的形成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有关:

第一、少儿生活中主导性的活动常常是游戏

第二、正是游戏活动,充分、自然地表现和发展了少儿的兴趣和才能

第三、在游戏活动中,少儿显然沉浸在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这些对象的有别日常生活态度的另一种态度,这正是审美态度的萌芽

2、少儿审美直觉感受能力的生成

少儿审美直觉感受能力:审美知觉(最基本因素)、审美想像和审美领悟

少儿进入学校后,想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

(1)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像中的创造性日益增多

(3)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4)想像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5)想像最初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6)想像最初常常是不精确、不完整、不符合现实的

3、少儿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少儿美感的形成

少儿情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从形式上看,其发展是从外显到内隐;从控制能力上来考察,其经历了一个由冲动向自制的过程;从动因上看它是从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从内容上看,则经历了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的发展过程

三、少儿审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少儿审美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少儿审美发展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少儿审美发展的过程描述

少儿审美发展的实际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审美时期:

1、0岁~3岁

2、过程进行:

A.少儿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其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

B.符号活动

二、审美萌芽时期

1、4岁~12岁

2、A:审美态度的萌芽

B、少儿的审美知觉、审美想像等的萌芽:从无意到有意、从再现向创造的发

C、审美趣味的萌芽

三、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13岁~18岁

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1、青少年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是以其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直觉感受力的形

成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为标志的。

青少年审美态度的形成表现为:

其一、审美态度还需要某种实际操作的能力

其二、审美直觉感受力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他们审美知觉的成熟上,而且表现在其审美情感的成熟上

其三、审美趣味的形成也是少儿审美感兴能力形成的标志之一

2、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发生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

第一、前审美时期和审美萌芽已经为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这与青少年真正介入审美活动有关

第三、这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特点有关

第三节:少儿审美发展与审美活动

一:游戏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一)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前审美”的性质

2、游戏具有假想性

3、游戏具有自发性

4、游戏具有愉悦性

(二)游戏对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作用

1、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想像力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

2、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自发精神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

3、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强化少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

二、绘画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一)培养少儿的艺术才能

(二)培养少儿的审美知觉能力

1、培养少儿对形状的审美知觉

2、培养少儿对色彩的审美知觉

(三)培养少儿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在13岁~20岁形成的

三、音乐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一)发展少儿的听觉感受力

听觉感受力是在6岁~19岁显著提高的

(三)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想像力

(四)净化与陶冶少儿的情感

总之,音乐既表现情感,又激发情感,在音乐的这种双向作用过程中,少儿

的情感逐渐从生理性向精神性升华,并使情感成为自己观照、享受的对象,这

两方面的内容便构成了音乐对少儿情感的陶冶功能

五、童话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一)童话的特征:

第一、拟人化

第二、虚构性

(二)童话对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作用

1、童话通过培养少儿的同情心来促进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

2、童话可以发展少儿的想像力

六、文学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文学主要包括小说、诗歌与散文

小说、诗歌与散文在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作用:

(一)培养少儿用语言表达情意的能力

引导少儿欣赏、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必须引导他们逐渐学会领略到这种语言的美,发展他们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其次,要求老师必须以富有情感的声调朗诵给孩子们听,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再次,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少儿参与这种欣赏活动,使他们身临其境

借助于语言表达其感受、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也得到发展、提高。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创作逐渐简练、流畅,这反映出他们组织其情感的能力的提高;其次,他们的创作开始从有个性逐渐发展到有独特的风格,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审美趣味

(二)培养少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七、大自然的美与少儿的审美发展

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过程对少儿的审美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一)发展少儿的直观洞察力

(二)建立少儿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三)培养少儿的高尚心灵

第十章:小学美育

第一节:小学美育的任务

任务: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同时要通过美育促进小学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提高其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

谈谈美学与美育

12 美学论坛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终要落实到人,实现对人本身的培养和塑造,审美教育作为对人本身进行培养和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来就是现代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在这一背景中,现代美学的人文内涵就愈加凸显出来,愈加显示出其迫切性和现实性,这集中体现在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上。 就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一种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 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的话,那么,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质从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乐教”传统在中国古代延续了近二千年之久,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在海禁大开、西学东渐的情况下,传统的“诗教”和“乐教”的主导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一种新的美育观悄然兴起。我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王国维看 来,美育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但另一方面它与德育、智育又不是绝然相分或相互外在的。正确的美育应该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成为德育与智育的有效手段。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 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 王 国维既强调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独特性质,又没有忽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这样他在维护美育独立地位的同时并 谈谈美学与美育 文/朱立元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我们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美学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重塑人的健康人性、重建人的精神维度、拓展人的人生境界方面具有突出的紧要性和迫切性。 编者按:本期论坛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美育的论文,虽然相互之间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相反,但都有助于我们对美育的深入探讨。其中朱立元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我国古今的发展作了纲领性阐释。成穷先生的论文立意新颖,针对美育与宗教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对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说”提出异议,也很值得学界重视。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新完整版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

术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 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各类培训、观摩活动,采他人

论体育与美育、艺术的关系

论体育与美育、艺术的关系 本文阐述体育与美育依存互动的相融关系及各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论述了体育与艺术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研究体育教学艺术的前沿课题。 1体育与美育相融 体育与美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属于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彼些互动互补,均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无疑,乃之相融。 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学派。礼乐文化。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乐”指美育,亦讲人自身精神的平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等四育全面发展。其美育除了追求美学的目的外,还有道德和精神的目的——陶冶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在科学、人文等方面,美育具有开展智力,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育出现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但在那以后的20年,美育从各类学校中消失,而美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创造动机与方法的培养。 美育——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世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使自身的个性更加和谐,更加完善。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灵美、形体美、语言美、行为美,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为维护和创造美的事物奋发有为。 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完美人生,崇赏美好的事业。 体育不仅能塑造学生的内在心录美,而且能塑造学生外在的体态美。体育与美育都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而勇敢、坚韧、礼貌、克制、协作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心态不仅具有道德、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健身、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我国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高举“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标语口号,不但鼓舞了一代代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屡创佳缋,而且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国美学 专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解“和”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为“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浅谈小学生美育的有效途径

浅探小学美术课教学有效途径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尤其是小学生)能不能完全感受和欣赏还未曾可知,因为人们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渐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求知欲极强,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审美修养的有利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关注小学生美育责无旁贷,加之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即审美教育)的主要阵营。 怎样通过美术课有限的时间,利用有效的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直观、有效的美育是值得众多小学美术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教学美术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夯实美术基本功 xx 说: “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不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做足课前准备的基本功,课前深入砖研美术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作范例作业、多媒体课件,便于课堂教学时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师职责范围内理所当然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二、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只练不讲”的现象,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太小,给他们讲美术知识是徒劳无功的,讲和不讲一回事,讲等于没讲,所以往往是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就任由其“自由发挥”了,殊不知这阻断了学生向更高一层艺术殿堂迈进的步伐,忽视了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 也有“讲多练少”或“只讲不练”的现象,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中“沉沦”,这不是使他们少了很多技能习得的美好体验吗?俗话说得好: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我们当然不能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依据:

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小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江川县九溪小学 2015.12

根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制定如下美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文件中的美育工作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使学生处在“立体美”的“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领导小组: 为更好保证美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 组长:白帆 副组长:普海玲 组员:汪江华李江红李绍忠李文庆岳红林施绍良瞿淑艳邓维琼汤小润 三、明确中小学美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一)中小学美育以构建中小学“大美育”格局为目标。 1.科学构建工作机制。在美学理论、教育理论指导下,健全完善与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美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员美育、全程美育、全面

美育。 2.努力实现美育的“四个结合”。要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活动相结合,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美育,使中小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美育的内容和要求。 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判断力。引导学生感受和初步认识色彩、构图、造型、声音、节奏、旋律等美的构成元素,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初步了解社会美,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培养良好的品行,懂得礼貌待人;接触欣赏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体验运动美、形体美,感受运动与美的关系。 四、工作措施: (一)、要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 1、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内容提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目录 内容提要 (3) 一、问题的提出 (5)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三、研究途径 (6) 四、研究方法 (7) 五、研究过程: (7) 六、美育教育的效果 (8) 七、总结与反思 (9) 参考文献 (10)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摘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1.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为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积极付诸实施。美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美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问题和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纲要》又指出:学校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新编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

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 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

浅析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审美或美感教育。美育教学则是通过对美、尤其是艺术的感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力量。体育在塑造健康的人体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操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教育与美育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感,指对创新事物的美的追求,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一、美育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和作用 1、美育的内涵 美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培养人们美好心灵为主的情感教育。体育中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展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敏捷、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怀,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等。 2、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和作用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体现在培养人的健美身体。这就是说通过严格而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体格健美的发育,从而获得美育的所有内涵。这种美育的内涵是所有人都

渴望得到的,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的体格,体型会受先天发育的影响,但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提高健美感。身体的健美是体育中美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美育具体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二、体育教师如何进行美育教学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进行美育教学的创新,在此仅提出以下几点供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美学素质至关重要 (1)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培养自己判断和评价的美的能力,研究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美和审视美。 (2)体育教师还应具有优美的体态、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力求教态美。 (3)体育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美、示范动作时的行为美。这也要求体育教师无论课内、课外遇事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以提高言传身教的效果。 (4)体育教师应掌握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内容美。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进一步推敲,形成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倦,练习而不厌,达到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目的。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的,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如何借助于文化娱乐的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必须担当起新的历史任务。”一九八四年全国美育座谈会上,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着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为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高中阶段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为数众多的家长和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爱好美术及书法就是画画儿,学校开不开美术课和学生懂不懂艺术无关紧要,由此而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由于来自社会的种种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对美术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以至使中学美术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由于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所以说,这是导致学生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农村美术教育 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比较而言,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2020年小学美育工作计划

2020年小学美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所以尊重个性差异,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广阔平台,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以生动、有趣、富有实效性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理想! 二、总体目标: 1.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 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2.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 多彩的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参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校级艺术团队建设。 3.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如:音乐,在一至二 年级使用新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其他年级以老教材为载体,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

1.抓好学校美育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积极探索音乐、美术课中所能采用的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在音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音美课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恰当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先进的教学媒体,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竖笛、非洲鼓等器乐教学活动。 4.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剪纸、彩泥等一些手脑并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6.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定期出版班级展示板。

美育与美术教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心得与体会 学员:广州执信中学汤仲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获美感教育。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语文课,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激发起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愿望;上音乐课,同学们屏息静听优美的歌曲,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境界中,尽情地享受着美的愉悦;上美术课,同学们被各种绘画佳作所吸引,跃跃欲试;学校组织郊游,同学们面对着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内心洋溢着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这就是美育。美育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因素,向教育者施加审美引响,使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因此,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这种体验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而得来。 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我觉得美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力求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来,进而能以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其品性,完善其情操。正如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所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单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特别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构思、构图及美的形象、色彩和情调等,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美术作品等审美对象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性,并从观察、理解中感悟到美。因此,我在教学中尤为地注意充分挖掘美育内涵,搜集、选择、自制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或更丰富于教材内容的图片、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和体会,为美而感动,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艺术形象铭刻于记忆,转变为审美实践。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梵高的作品时,通过火热的色彩体验大师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并鼓励学生利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观摩欣

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占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 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 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一、开、绷、直、立 从1661年法国皇家舞蹈院成立时开始建立芭蕾舞的基础,例如四大美学原则中的外开就 是在当时建立的,还有各大学派通用的五个脚的位置也是皇家舞蹈院制定并提出的。而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之上,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的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下面将“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开”就是指身体从肩、胸、胯、膝、跺5大关节向外打开,双脚向外打开180度,最 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通过芭蕾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可以达到非职业舞者所不及的境界,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正如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芭蕾的 。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工为基础的动作。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外开的本质是指两腿以碗关 节处向外旋转。表演时,在舞台有限的空问内炫耀和张扬贵族的气派。”回 “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踩关节绷直。“绷”也是芭蕾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 蕾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例如做Battemt tendu时,脚跟推动脚背、脚尖向外擦出,擦到最远点一直到脚趾尖,同时仍然保持延伸的感觉;在做Battement tendu jete时,脚经过擦地离开地面踢向空中时,要用脚尖的力量带动腿踢出去,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 “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 ,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同时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形,这也与西人的思维方式有所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旋转中,动作时除了全身收紧向上立起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力量集中在人体的垂直中心轴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旋转运动起来,如果没有直立也就谈不中心轴,没有中心所有的旋转更是无从谈起。在对“直”的分析中我们会谈到芭蕾的贵族质,这与西方国家的审美思想及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从精神气质的角度来看,要求

中小学美术教育调研报告

怎样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研究 ——关于课题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讨论: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1、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种“模式”,构建或印证某种理论,还是关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取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学性、技术性,使研究成果成为“理论剪贴”或案例之上套论点,成为教师难以读懂的“大论文”,还是从实际出发,推介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作品? 前言 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至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 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体育美学与欣赏

体育美学与欣赏 浅谈体育美的基本特征学院: 体育学院姓名: 俄力克西学号: P7浅谈体育美的基本特征体育运动的目的,除强身健体外,更以运动美的形式给人们展示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给人予美的陶醉,美的享受。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 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 “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 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 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 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 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 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乳交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 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 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 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 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 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 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 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 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 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 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 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