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_人间词话_的文体特点_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_人间词话_的文体特点_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_人间词话_的文体特点_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_人间词话_的文体特点_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论《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

——兼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阎 霞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

430079摘要 :本文主要从文体样式与批评话语两方面探讨了《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在文体样式上,

《人间词话》表现出对传统“诗话”的继承、兼综与超越;在批评话语方面,王国维对传统的文论范畴、术语进行了改造,试图创造出内涵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范畴、批评术语,这些做法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有着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文体样式;批评话语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204002506

国学大师王国维——诗学界但丁式的人物,他的《人间词话》以“境界”说总结了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为中国古代文论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其《〈红楼梦〉评论》又以前所未有的视野与研究方法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文论的帷幕。作为一个旧时代之末、新时代之初的知识分子,王国维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同时又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有看问题的新眼光、新视角。在这种情况下,王国维所作的《人间词话》,看似用一个传统的形式来谈一个传统的文论范畴,势必会形成不同于传统诗论的特点,因而有其独特的价值。

从文体样式上看,《人间词话》采用了“诗话”这一传统批评形式。传统的诗话批评有两个源头,一是来源于钟嵘的《诗品》,另一个来源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们分别代表了诗话发展的两种不同路数。《世说新语》一脉,发展至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正式以“诗话”命名。这一路数的“诗话”更象是一种偶感随笔,往往是论者随兴致所至,信手拈来,所以一开始,论者的态度还不十分自觉,所做的“诗话”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字上的游戏与娱乐。发展至清代,一些批评家虽在体式上承这一路,但在态度上已是很自觉了,如沈德潜所作的《说诗晬语》。而《诗品》一脉,从一开始即是以严肃的治学态度,将批评定位于品诗、评诗人、探求诗歌自身的创作规律等方面,所以这一路的“诗话”在理论上具有一定深度,在体系上较为完

年月河西学院学报

20028 August. 2002第期

4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No. 4

备。《人间词话》虽以“词话”命名,但它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上述两种路数中的哪一种,实际上,《人间词话》是采笔记体之外在样式,取《诗品》一路之内在体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建构自己的诗学体系,表现了对二者的兼综性。

《人间词话》采用笔记体的“诗话”样式来探讨传统的“意境”理论,而笔记体“诗话”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式上较“散”,论者不是要通过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去论证清楚某一个论题,将它谈深谈透,而是将自己对某个或某几个问题的思考所得到的心得随笔记录下来,《人间词话》就是这样。关于“境界”理论的思索,王国维都是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形成凝炼的观点,然而却并不就某一观点具体展开,进行充分、严密的论证。如作者开篇第一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以我们做批评论文的经验,一般认为论者单刀直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命题,接下来就会对这个命题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论述。譬如,单就“词以境界为最上”这一命题,我们就会拟出几点需论证的要点:何为境界?它有什么特点?为何词有了境界就能自成高格了?然后再拿具体的事实进行论证。然而,王国维并没有这样做,他好像是今天想起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觉得“闹”字用得好,认为“著一闹字,境界全出”;明天又对太白的词有点思考,认为他的词是“纯以气象取胜”;后天读温飞卿的词又有点所得。而至于“闹”字如何使整首词的境界全出;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象?这八个字又如何“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王国维就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了。这些只言片语仿佛只是论者的无意间所得,随笔而录,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他只是提出了一个个观点,一个个对于“境界”所做的思考而形成的凝炼的命题,然后一则一则地记下而已。这样每一则本身或则与则之间都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这便是《人间词话》在外在样式上显现出来的笔记体诗话所具有的“散”的特征。

但是,在内在体制上它则继承了《诗品》一路追求批评的体系性的作派,所以与外在样式上“散”、实际上也无理论中心的随笔体诗话不同,《人间词话》有一个中心论题即“境界”,这

64

使得它表面上虽散,实际上却有一个内在体系。《人间词话》共则(按王国维手定本),其中99

前则为作者之理论总纲,在前则中,王国维提出了“词以境界为上”的核心理论,围绕着这一核心理论,从艺术创作方法的角度来看,境界有虚构之“造境”与写实之“写境”;从物与我的

55

观照角度来看,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后则就是关于这些理论的具体批评实践。而在具体批评实践的同时,王国维又不断地丰富着前面理论的内涵,总结出一些新的观点。

17

例如,在第则中,在对《水浒》、《红楼梦》的作者及李后主的分析与对比中,从创作主体的生活阅历可以对创作产生影响这一角度提出了诗人分“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的理论;

333436

经过第、则的具体分析后,在第则提出了“隔”与“不隔”的理论。这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不断丰富着“境界”的内涵。

由此看出,王国维在继承传统“诗话”这一文体样式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对不同路数诗话的兼综。同时,由于当时国门已被打开,西学东渐,王国维深受西学尤其是尼采和舒本华的影响,坚持打破中西界限,融贯中西文化是王国维的学术立场,当他以西学之视野来观照中国传统的文论范畴,并在此基础上作《人间词话》时,从批评文体的角度考虑,《人间词话》在对传统的文体样式有所继承与兼综的同时也必然会超越传统,这表现在整部论著外看虽散,实际上却形成了一个既有核心理论又全面开放的体系。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无论是提出理论观点还是进行具体分析,每则都是点到为止,使得它们都留有很大再思考与发挥的空间,读者既可以对王国维所提到的某一论点进行更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许还可成一家之说;也可以去搜集资料,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印证、补充,使他的理论更严密。另外从《人间词话》的文本呈现形式上

看,则与则之间都留有空白,这种空白也是一个个能引发接受者再思考的广阔空间,它允许读者的全面参与,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如何填补空白,将则与则之间天衣无缝地连起,从而使得整部《人间词话》成为一个有机的,有着逻辑体系的整体。这样,《人间词话》在被读者接受过程中,不再是王国维创造出的唯一的批评文本,在读者全方位的参与下,它取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无数个文本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国维采用“诗话”这一传统的批评文体样式做论,却暗合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读者批评”的要求,将批评文本也呈现为一种开放的体系,制造许多“空白”,留待接受者去思索、去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间词话》比起当代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批评文章或论著,更能发挥接受者的主动性。

《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除了在文体样式方面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兼综与超越外,另一方面表现为它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论,同时又努力摆脱传统批评的经验性,将中国的文学批评提升到具有科学性的高度。为此,王国维尝试着创造内涵明确,具有普遍批评功能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术语。他的这种抱负,在《人间词话》中有所表露,第九则这样写道: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往常人们对这段话有些微词,认为王国维过于自信,但其“境界”之说,较之传统的文论概念、范畴如“兴趣”、“神韵”等确实有“探本”之功能。

关于意境理论,千百年来,论诗者一直对它表示关注,并在阐释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味”、“兴趣”、“神韵”等为核心术语的各自一套的批评话语。这些批评术语与范畴以生命体验与直观感悟为特征,轻灵俊逸,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倾注了生命体验,但也存在意义不明确的缺点,所以它们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诗之“妙”、诗之“味”,传达出关于“意境”的某些理论,但那只是批评者深入诗中的个人体验,对于那些与论者没有相同审美趣味和生命体验的人来说,论者那一套没有确定意义的话语就不一定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所以,“味”、“兴趣”、“神韵”等文论范畴与术语,由于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在运用起来就很不好操作,在某些时侯,还因为缺少科学性而有逐末之嫌。王国维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虽有自负之嫌,但他所创造的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一套批评话语确实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操作性,第一次将西方科学态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套既不脱离传统,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作为标准来运用的一套批评话语。这主要表现在王国维拈出“境界”这一范畴来阐述意境理论,确定了它的核心内涵是“有真景物,真感情”,并围绕这一核心内涵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的批评术语与概念,对“境界”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定位。由于这些批评术语是在西学视野的参照下,又立足于中国文论传统而提出的,所以在批评实践中,它们既能承担起文学批评的功能,使论者与读者有了对话的基础,又具有沟通中西文论的交际功能。下面就以两组术语为例进行说明。

25关于“造境”、“写境”这一对术语的提出与论述,《人间词话》第则与第则中这样谈到: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

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

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从艺术创作方法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的“虚实”之论,并以西方新的美学观为参照,将文艺的境界分成“造境”与“写境”两类,表现出“造境”境界的文艺是理想派文艺,表现出“写境”境界的文艺则对应写实派文艺。这样,中西文论就文学的创作方法而言可以因此种界定而能够沟通;同时,王国维认为:“写实并非是照搬自然,依样葫芦,而必须用先验的审美理想去扬弃生活中的‘关系、限制之处’,加以提炼、改造;而造境也并非是胡编乱造,随意捏合,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1]P26,也就是说“造”境与“写”境是“作家排

除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限制’之处而加以典型化”()[2]P25的过程,“造”能很好地表现出

浪漫主义写理想之境而又合乎自然的特点,“写”能表现出现实主义文学写实在之境又必邻于理想的特点。“造境”与“写境”这一对术语也因而具有了有效的批评功能,它既能对分属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两种类型的中国文学进行批评实践,同时又能与西方的理论相通,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中不会产生隔膜。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一对概念的提出,解决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诗歌本质如何 界定所产生的争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论者常常将“诗言志”与“诗缘情”对立起来,并产生激烈的争辨。其实“志”与“情”并无本质的区别,唐代的孔颖达早已看出这一点:

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

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帮《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艺文志》云:“哀乐之情感,歌咏之发声”,此之谓也。(《诗大序正义》)

孔颖达的话已到了嘴边,其实诗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是写“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主体之意志去观照外物,在这观照过程中,主体将自己的意志与情感赋予外物,孔"颖达所说的“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主体或心)悦,则所听之声都成了颂声,我忧,则所见之物也都蒙上一层哀伤之色。故王国维创造的“有我之境”这一批评概念完全可以对表现了这种境界的文学作品作出明确的分析而不必在理论上做没有意义的争论。而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在物我同一中达到了无我之境的诗则可用“无我之境”这一概念的内涵来加以解析,如王维、陶渊明的一些山水田园诗,宋朝的一些禅理哲趣诗。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组术语就可依观照角度的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及其所创造的意境进行明确的分类与分析。

同样,“隔”与“不隔”又从读者的审美感受角度来印证着“境界”说的核心内涵即“真景物,真感情”,为文学的鉴赏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批评术语。

为什么王国维能找到这种最佳的批评文体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如前所述,除与自己的国学修养和人生观有关,重要的是王国维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实现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型以并能与西方对话成为历史要求,于是对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和概念进行改造并确定其内涵,使其既

一定程度地承继传统,又能适应现代文论发展的实际就成为必需的工作。而王国维融贯中西文化的学术立场使得他能高屋建瓴,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围绕“境界”之说,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批评概念和术语,从不同的角度对“境界”的内涵加以界定,使其在批评过程中,能有效地履行批评的功能。这种界定也使得“境界”这一范畴成为实在之“核心”,因为这一“核心”的实在性,才使得《人间词话》这一批评文本呈现出既能通过读者填补“空白”以扩张,又能在“境界”这一核心范畴的磁力吸引下不会离开其理论轨道的弹性开放体系。这就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人间词话》的魅力所在。

《人间词话》这部论著取得了成功,但其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别的,而正是它在文体上的创新与实践,这种批评文体上的创新与实践对我们当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的写作,在文体样式上很大程度地存在着体系封闭的弊端。通常表现为论者高高在上,他通过层层逻辑推理,把自己的观点与结论硬塞给读者,读者基本上被剥夺了另辟蹊径进行思索的机会。如果我们还不有意识地改变这种模式化的论体,最终会使批评走向封闭,这样读者永远会被置于受动的地位。不能调动自身能动性的接受是枯燥乏味和令人沮丧的,读者会因此对批评文本产生拒绝的情绪,这样,论者即使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取得大的反响。我们难道不能从《人间词话》的成功中得到一些启示?《人间词话》成功地对传统“诗话”形式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使这一传统文体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人间词话》也因此成为一个既有核心理论,又向读者全面开放的完整而有机的体系。这种文体样式既继承了中国文论的传统形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以其体系的开放性,而具有现代特征,故也能为当代读者所接受。因此王国维一本不过千言的小册子,却影响极大,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必读书。

文体样式的单一与封闭还不能算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当代批评话语的方向性迷失。“由于传统话语体系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中已不能满足中国文艺批评家的精神需求和工具性需求,因此,倾听和转述已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的西方话语就远远遮盖了回归传

2080

统的呼吁而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界的主流价值取向。这种潮流在世纪年代迅速淹没了中国内地批评界,使得内地的汉语批评成为西方批评的汉语化,所谓的后殖民语境自此全面形成”。[3](P154)由此可见,中国当代批评界惊呼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已达到了失去汉语批评本体地位的危险地步,在这种殖民语境下,“大部分前卫的批评家只能以率先引进某种西方话语为荣”[4](P154),翻翻他们的批评文章或论著,入眼满是从国外输入的时髦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更有甚者,一些批评家在批评文章中,常“生拼杂凑或硬译照搬西人而来的诸如‘正向整合’、‘叙述标示’、‘抽象式叙述’、‘异质解构’……之类术语。或缘其含混不清,莫知所云,令人敬而远之;或不过是故作高深,把浅显的道理讲得复杂化了(如同有人所讥讽的‘浅入深出’)为人所厌弃;或本来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废话”[5](P166)。

难道中国传统的话语就真的无法向现代转换?传统的批评术语、概念、范畴在当代就不能进行批评实践也不具备与世界交流的功能吗?如果是这样,那王国维的“境界”之说又该作如何解释呢?诚然,在对“境界”内涵的界定过程中衍生的“入”与“出”、“隔”与“不隔”等话语,在当代语境下,与我们有些隔膜,但我们可以再对它们加以改造,使他们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内涵,不是连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能理解吗?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批评术语与概念是古代传统思维下的批评话语,与现代思维无法融合,这几乎等于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划一条不可沟通的鸿沟。从封建体制的解体至今,不过百年,不管

生产方式经历了几次跨跃,我们都不能与传统一刀两断、没有一点关系,事实上,一个民族无论怎样发展,都有丢不掉的富含精华的传统,这种富含精华的传统又具有相当灵活的适应性,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同样,中国传统文论中,也有许多的批评术语和概念,如果将它们置于在中西文论视野中来加以改造,赋予它们既不丢离传统,又能与现代语境相合的内涵,那么它们就会重新焕发活力,活跃在当代的批评舞台上,并能承担起与西方文论交流与对话的任务。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只要我们将它视为一种责任,认真地对传统的范畴与概念进行梳理改造,那么在此基础上创造一套新的可以与西方话语并存、兼容、对话的批评话语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今天我们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方面是它在文体上确有特色,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如何建设当代语境下的批评文体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有多种新颖而有活力的批评文体来进行批评的书写。

参考文献:

[1][2][M]2000

黄霖等.人间词话导读?蓬莱阁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M]20016

王晓华.当代文艺批评的三重欠缺.北京: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

[5][M]20003

杨守森.缺失与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

责任编辑朱耀善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摘要:“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受到了前辈境层理论的启发,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在前辈境层理论上有所发展。王国维将“境界”作为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分析诗词的演变,评价诗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因此,“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境界;造境和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首先为我们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别,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所谓“造境”是指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用想象、夸张、虚构的手法创作境界,表达作者的感情;所谓“写境”则是则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客观地描述世事、人生。但是两者又不能截然画分,因为作者的灵感来源及题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与人生,只不过所偏重的地方与表现手法不同而已。无论诗人虚构想象之境是多么荒诞,它的构思一定遵循自然之法则;而当诗人观察描写自然景物、人生百态时,也必然对现实之物以自己的主观取舍,进行筛选、提炼、改造,因而所写之境,也必根据心中的理想而来。以下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为例来说明: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春景图,在这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有波光粼粼的湖面,有随波荡漾的轻舟,有翠绿的烟柳,有竞相开放的杏花……。王国维特别指出“闹”字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闹”字,是如此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生命的跃动,它使原来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使我们感受到一股蓬勃的生机,作品的境界由此全出。 《天仙子》写的也是春景。与前一首不同的是,它写的是暮春,而且着重刻画夜景:大好春光转眼即将过去,黑夜来临,一切喧闹都归于寂静。鸟儿不再活泼地飞来飞去,它们要睡了,人也隐没在深深的帘幕后面。黑暗中一切生物仿佛都停止了活动,只有天上的月亮偶尔穿过云层,花朵也轻轻摇曳自己的影子……。张先使用一个“弄”字来描写顾影自怜即将凋谢的花,赋予它一种不甘自弃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意味,此一“弄”字亦使境界全出矣。 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境”,是指当人们感受到“我”的意念,所以与外物有某种对立的利害关系时的境界;“无我之境”是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的关系,审美时心如止水,全部沉浸在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王国维所说的“有我”、“无我”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一对子范畴的建立,根柢仍在叔本华的哲学美学体系之中。叔本华认为,人类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样,都为意志所控制,一切行为和动机都由意志所决定和支配。意志在人身

三种文体(文章文体)的学习(精选.)

三种文体(文章文体)的学习 一记叙文 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记叙文的线索:1.人线2.物线3.情线4.事线5.时线6.地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二说明文 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知识点:1。说明文分类 2.说明文顺序: 3.说明文语言特点 4.说明文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 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比较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引用说明: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 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16)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20、22、25、27)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 第一遍通读文本 何人?主人公是谁? 何事?情节 何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人物形象(3、4、8、14、16、20、27、31、32)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就语言形式而言,古代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押韵的:韵文,如《诗经》《楚辞》各各代诗歌 古代文体骈文(四六文):讲平仄、对仗,句式一般四六对仗《朱元思书》 不押韵:广义的:可分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 散文 狭义的: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一史传文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按内容跨度分:通史、断代史 按编写体例分:主要有三种。 (一)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相关的历史事件。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春秋》第一部,《左传》第一部词详备)和《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殽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但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历史事件,难详其原委。(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汉书》120卷,80万字。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但同一事件,散在数篇,阅读困难。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深受《史记》的影响。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 (三)纪事本末体 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袁枢。弥补不足,类章回小说,更易流行。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喜读《资》,“苦其浩博”,将其1360余年事,按历史年代顺序编为239个专题),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四)国别休:《国语》《战国策》按国记述。 二论说文 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 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初中常见四种文体

初中常见四种文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常见四种文体 (一)、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1、记叙文的分类 (三)(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四)①简单记叙文 (五)②复杂记叙文 (六)(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七)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八)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九)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十)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十一)(二)、说明文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十二)1、说明文的分类 (十三)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十四)①实体 (十五)② (十六)③ (十七)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十八)①平实说明文 (十九)②文艺性说明文 (二十)2、说明文的特点 (二十一)(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二十二)(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二十三)(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二十四)(三)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二十五)(1)、议论文的分类 (二十六)按内容目的分: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分:①立论文 ② (四)小说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五)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境界”一词,古而有之,从“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到“比丘自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到唐代开始用“境界”论诗将诗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明清两代,“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上普通使用的术语。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中,很大部分阐述了其对“境界”这一词的理解,他认为评词的基准便是“境界”一词,他在《人间词话》中一开端就曾特别提出“境界”一词。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首先肯定了“境界”,继而他又将境界分类: 首先,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第四则中,他又补充了二者的不同。 “无我之境,人惟境中的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我个人认为他所说的“有我之境”是指主体,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时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之境界。所写的是“我”眼中之景,“我”存在于景物之中,景物之中渗透了”我”之感情。景物因个人情感而被著以色彩。客观景物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写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无一不对“我”有威胁,明显的表现了“我”与“物”的对立与冲突。 “有我之境”即是指当主体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厉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对“我”并无利害关系的境界,但观赏外物的主人依然是我。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厉害相对之关系,而是“我”与“物”达到一种浑然合一的状态。所以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所谓采菊,岂非是“我采”。所谓“见山”岂非明明是“我见”。但就其写作态度,两句诗实为“主观”。但就其所表现境界之全无“物”“我”之冲突而言。其性质却原具有优美之感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孝人论诗词存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悠然”二字的叙写便早已透露了“此种有真意”的一切感受。这两句十字中,绝不再描写“采菊”或“南山”景物。它概括的说出了这么一件事,有意无意点名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所以《人间词话》中的“无我”是“物”“我”之间没有冲突对立的一种境界而已,而不是说作品中绝对没有“我”。 其次,他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而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而必邻于理想故也。”第五则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 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 共八个考点。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 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 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 主题的。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 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 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 表达效果。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16)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 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 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 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20、22、 25、27)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 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 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 思想感情倾向。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 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 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 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 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 意蕴。 ? 第一遍通读文本 何人?主人公是谁? 何事?情节 何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人物形象(3、4、8、14、16、20、27、31、32)?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2975431.html, 《人间词话》“三境界”中的意志主义 作者:刘萱仪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贯通中西,其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涉猎以叔本华为甚。《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批评的深入体察,同样深刻暗合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从某种角度上讲已经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层次,表达的其实就是叔本华“意志”,“痛苦”和“厌倦”这三种哲学概念。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叔本华意志主义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背景 贯通中西的学术成就反映了西方哲学对于王国维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为甚。王国维对叔本华思想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东文学社时期的哲学涉猎。他本拟赴日本学习理科,却因病回国,弃科学而专力于哲学之研读,后又转及于文学和美学。而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又与他忧郁悲观的天性不无关系,他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这无疑也是他对叔本华哲学有深刻理解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先生曾在其早期的杂文《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评论《红楼梦》,这篇文章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为依据写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他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认为“欲”是生活的本身,先于人生存在并且永恒,《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无独有偶,王国维不唯用叔本华思想指导其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研究词的时候也用到了与叔本华齐名且哲学体系相同的尼采的思想,《人间词话》中评李后主词时就直接提到了尼采。此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悲剧论”,而他的诗词更是体现了深刻的西方哲学思想。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论》作于1904年,而《人间词话》发表于1908~1909年的《国粹学报》上。这个期间正是王国维的阅读及研究经历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转向文学和诗词的过程。《人间词话》的写作,发表,整理正是这一阶段的后期。笔者以为,人间词话中广为人知的“三种境界”尤其体现了叔本华哲学对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三种境界”的意志主义发微 本文拟讨论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此“三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还会影响到考试的命题。一般说来,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写人讲究生动传神,记事追求完整波澜的特点,命题时就会主要围绕人物的刻画和实践的记叙及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展开;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命题者往往会关注文章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所用的象征、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和形象生动、饱含感情、富蕴哲理的语言。议论文则主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重要词句的含义来命题。说明文则主要从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方面来考查。 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品质。 一、做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1、整体把握: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思想和主旨,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些人和事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2、抓住键的语句:注意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 3、文中找答案: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确定答题范围,找出关键文字,归纳整理。(尽可 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二、题型及技巧 1、题目的理解:起到线索的作用(《六个馒头》);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南通《抽打心中的 樱桃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对文章主旨 的揭示(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有的蕴含作者的某 种情感;有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的善良与无私,象征着母亲的 善良与伟大),有的新颖别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 斗的人。)眉山《拔掉那颗蛀牙》深刻含义:“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 的自闭、沉默寡言和畸形的性格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 能健康快乐。(题目是比喻的要还原,同时揭示出文章主旨) 2、文章内容、情节(作者的思路)的概括,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会。 内容:人事(结果,注意不能写出思想感情) 事例:(注意有时还要概括出原因或特定的时间) 情节:(注意结合题目、线索、事件发展过程,《女教师的47个吻》《让铺》“我”在心里想 换铺———小女孩儿哭闹要换铺——老爷爷主动要换铺——中年军人主动让铺) 中心思想:(注意结合题目、中心句即开头、结尾、抒情和议论句)本文通过记叙(描写)…… 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歌颂了(人的某种品质、某种好的社会现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一、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的记叙文。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2)正确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5.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四种文体的简介

议论文 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三要素 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精选)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论《人间词话》意境说

浅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境界则自成千古。纵观五代、北宋之词,莫不谨遵其道。王国维《人间词话》以独特的审美眼光,从物我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上深悟词人在作品中“自我”意识的流露和“忘我”境界的表现,因而提出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观点。并以此评判前代诗词作品,把“意境说”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于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关注到各管景物之中的一瞬间,由物我两忘至物我统一,客观之物带上了“我”的色彩。 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大意为:晨雾浓郁,看不到远处的重楼高台,月光朦胧,看不清夜色里河边的渡口,向往的世外桃源又到何处去寻找呢?独处客馆,春寒逼人,夕阳西下,杜鹃催归,宦游之人又怎能受得了这情这景的折磨!写浓雾,写夜月,写斜阳,喻愁绪、喻情丝;写渡口,写寒馆,写杜鹃,喻乡思,喻归心,一景一物,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人贬职削官后的惆怅,孤栖异乡的凄苦,往事不再的失望,

使他内心蕴藉浓浓的乡愁乡思,而又把这些主观的情感贯注到眼前的事物中,使这些景色都产生了感情,似乎和诗人共享孤寂凄苦。因而“楼台”因“雾”而失见,“渡口”披微光而不明,憧憬的“桃源”(理想境界)也无“寻处”,相伴的是冷清的客馆,惹人愁烦的春寒,再加之“斜阳里”声声催归的杜鹃。特别是最后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几可与咏羁旅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媲美。词的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具有诗人的离愁别恨,自怨自艾,为何要流下潇湘去,把诗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凄苦、怨艾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我呢,还是我是蝴蝶?诗人受到娴静、优美事物的惑染,从平静的心境中回味一种境界,在淡泊超脱中物我相对,这不是移情作用,而是诗人纯粹的直观感觉在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景物表面上两回事,实际上是默然相契,诗人的心理和情趣是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景物中,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文体特征 1、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人 3、人物传记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在写作方法上千差万别,但是一切优秀的人物传记仍是具有共同性的。其相同之处是:真实性、生动性。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比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更能探究到词的本质。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确比兴趣说和神韵说高明。但同时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境界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人诗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兴趣说、神韵说有着内在联系。那么王国维的境界说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王国维认为其高出严羽、王士祯的地方又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分析。 严羽的兴趣说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以议论为诗”,忽视诗歌自身的审美特征的不良风气而提出的。严羽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要以“吟咏情性”为根本,这样诗才能给读者以精神的感染。严羽所说的“别趣”就是兴趣,是指诗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主体要以这样的旨趣为出发点,而不以一定的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为了针砭清初诗坛流弊而提出的。明代前后七子言必称盛唐汉魏,之后公安派以宗宋矫之,二者余绪延及清代。无论肤附盛唐还是力追两宋,他们都一味追求诗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因此王士祯提出神韵说,强调把“沛然如肺肝流出”的真情看作为文之首,要求诗力求抒发真诚的感受,这是神韵说的一方面特征。另一方面,在创作上,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这是其神韵说的核心。所谓的“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获得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身的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诗歌美学传统。我们总结兴趣说和神韵说的共同点:(一)两者都强调诗歌要“吟咏情性”,抒写真情实感。(二)在诗歌的审美旨趣中都要突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这两个方面有其优点又有其缺点。其优点在于重视了诗歌最核心的问题——情,即创作主体的性情感情。这一点上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是对传统中“文以载道”的文论思想的扬弃。其缺点在于过分追求那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而忽视甚至脱离了表现诗歌主体情感的最基础的东西——景、物,把诗歌中不可分割的情与景机械地割裂开来。他们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等引导读者离开作品中实在的景物,去追求那种无形无迹的情感。因此他们的诗论让人感到朦胧恍惚,难以捉摸。

文章结构特点

文章结构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的注意事项: (1)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3)递进式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b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d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 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记叙性说明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记叙性文(包括散文小说)的结构) (一)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1.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各种文体的语言特色

各种文体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当然,这五个合作伙伴不一定都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它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 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②按文章所属的文体的特点去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共性中体现出文章的个性;③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记叙文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④在关注作者个人因素,如气质、素养、阅历、经历、性格等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⑤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