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体系和井网加密作用分析

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体系和井网加密作用分析

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体系和井网加密作用分析
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体系和井网加密作用分析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免费资料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2985754.html,/shke2004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

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法 孤东采油厂新滩试采矿 裴书泉 摘要: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低渗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井网井距对低渗油田开发的影响,确定了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原则,给出了经济极限和经济最佳井距的计算公式,总结了技术合理井距的多种方法。当技术合理井距大于经济极限井距时,应取技术合理井距,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计算,计算出了合理井距,并分析了合理井距与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低渗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低渗;井网;井距;渗流规律; 1引言 低渗透油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油区,具有丰富的储量资源。胜利油区从“六五”以来,平均每年新增探明低渗透储量1000~2000万吨。2003年上报探明储量为2325万吨(占2003年度上报探明地质储量的21%),成为胜利油田的重要的增储阵地之一。截至到2003年底为止,胜利油田低渗透油田共上报探明储量5.87×8 10t ,占胜利油田上报探明储量的13.3%。其中,已开发低渗透油田储量为4.11×8 10t ,占胜利油田已开发储量的11.37%。未开发低渗透油田储量为1.76×8 10t ,占胜利油田未开发储量的30%。胜利油区低渗藏具有埋藏深,储量丰度低,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严重等不利因素,与国内其他油区的低渗透油藏相比,其开发效果相对较差。 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普遍的确定方法是,从水驱控制程度、原油最终采收率、采油速度、驱替压力梯度、有效渗透率与探测半径、类比、三维数值模拟以及动态分析等8个方面与井网密度之间的关系。 2低渗透油藏井距井网对开发的影响 2.1井距对开发低渗透油藏的影响 众所周知,低渗透油层一般连续性差,渗流阻力大,必须缩小井距,加大井网密度,才能提高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使油井见到较好的注水效果。 不少低渗透油田采用以加密井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措施,改变了低产低效的被动局面,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根据地下实际情况,许多低渗透油田都需要缩小井距,加密井网。但过去油价偏低,都因经济效益而未能进行加密调整。现在油价已经开放,基本保持正常状态,为加大井网密度,改善和开发好低渗透油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当然,也不是说井距越小越好,密度越大越好,还是要根据油田实际情况,以达到较高油层连通程度和水驱控制程度,较高的采收率和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原则。同时还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来,各油田都进行了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研究和测算。有关低渗透油田的资料数据如表2-1。长庆油田在编制安赛油田坪桥区开发方案时,根据新的价格和费用,对不同井网密度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做过初步计算:简单数据见表2-2和图2-1。

不同形式井网适应性及油田开发合理井网部署方法

不同形式井网适应性及油田开发合理井网部署方法 摘要 本文基于油藏在开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总结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形式井网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且针对不同油田采用合理的井网部署方法。 关键词:井网,注水,裂缝。 一、不同形式井网适应性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近年新增探明储量的油藏的特点较以往的显著不同点在于储量品味越来越差,以岩性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和低渗透、特地渗透油藏越来越多,增加了储量动用、产能建设的难度,已开发的油田如何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未动用的油田储量如何尽快有效的投入开发,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油藏采用合理有效的井网部署,对保持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常规油藏井网部署 根据油层分布状况、油田构造大小与断层、裂缝的发育状况、油层及流体的物理性质、油田的注水能力及强化开采措施,我们将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 1.2.1边缘注水方式 对油层结构比较完整、油层分布比较稳定的中小型油田,鉴于其含油边界位置清楚、内外连通性号、流动系数高,我们选择采用边缘注水:对于含水区内渗透性较好、含水区与含油区之间不存在低渗透

带或断层的油藏,我们采用边缘外注水,注水井按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式分布在外油水边缘处,向边水中注水;对于在含水边缘以外的地层渗透率显著变差的油藏,为了提高注水井的吸水能力和保证注入水的驱油能力,我们采用边缘上注水,将注水井分布在含油边缘上,或在油藏以内距离含油边缘不远的位置;如果地层渗透率在油水过渡带很差,或者过渡带注水根本不适宜,那么我们采用边缘内注水,将注水井分布在含油边缘以内,以保证油井充分见效和减少注水外逸量。 由于油水边界比较完整,采用常规油藏井网分布可以使水线推进均匀,控制相对容易,污水采收率和低含水采收率高,最重要的需要部署的注水井少,设备投资相对较小,经济效益高;但同时,在较大油田的构造顶部效果差,容易出现弹性驱动和溶解气驱,井排产量会递减,对此我们可以采用边缘注水与顶部点状中注水相结合的方法改善驱油效果,除此之外注水利用率不高、水向四周扩散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1.2.2切割注水方式 对于油层大面积分布、有一定延伸长度且流动系数较好的油藏,可以用注水井将油藏切割为较小面积的若干单元,成为独立的开发区域进行注水开发,这样有利于调整和布置,通常每个切割区由两排注水井夹三排或五排生产井组成。切割方式可分为纵切割(沿构造短轴方向切割)、横切割(沿构造长轴方向切割)、换装切割、分区切割。 这种部署方式对油藏的地质特征有很好的匹配性,便于修改原来的注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生产数据和生产动态

程时清+刘月田程时清低渗透油藏试井技术新进展

程时清低渗透油藏试井技术新进展 1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技术存在哪些问题? 主要存在四方而试井问题:(1)关井测压时间长,许多试井资料未出现径向流。(2)考虑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与实际油藏存在误差。(3)低孔、特低渗、非均质性严重,汕层砂体的接触具有多样性,现有试井无法回答导数曲线是否能反映储层砂体的小尺度变化。(4)大量产水油井的压力恢复试井曲线异常形状,传统单相流体试井模型认为导数曲线上翘是储层性质变差的表现,现认为是多相流流度变化所致。 应该利用现代试井分析技术,提高试井解释质量以及缩短测试时间、肖省成本。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对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资料解释的应用效果,对制定有效的开采措施、减缓汕田的产量递减和制定有效的汕田开发方案有重要意义。 2试井的定义? 试井是以渗流力学为基础的动态测试方法,是指在不同工作制度下测量井底压力和温度等信号的工艺过程以及资料分析。 3低渗透油藏DST测试特点? 测试工具用钻杆(或汕管)下入目的层之后,通过对测试阀的控制实现对地层的地下开关井来达到测试目的。 (1)流动压力随流动(开井)时间的增加而上升(2)流动时间短,汕井真实差能不易确左(3)关井时间短,压力恢复程度低。 4为什么说油气井试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油气井试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严密的测试设计 (2)应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测试 (3)配合测试进程多次开关井,准确计量产量,并处理好产出的油气 (4)以复杂油气藏为背景的渗流力学理论和方法 (5)以反问题理论为基础的试井解释软件 (6)结合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及工艺措施的油藏动静态精细描述 5为什么说试井贯穿于油气田勘探开发全过程? 试井贯穿于油气出勘探开发全过程:(1)勘探井试井;(2)开发准备阶段的试井(产能试井、压力恢复试井、干扰试井、动储量评估试井);(3)开发中后期的动态分析试井;(4)针对特殊问题的试井。 6变渗透率试井特点及用途? 变渗透率试井主要适用于渗透率随孔隙压力变化的储层参数解释。对于无限大储层试井压力曲线,在中、后期不再象常规无限大油藏那样恒等于0.5,而是导数曲线上翘,孔隙介质变形越严重,上翘程度越大。介质变形主要影响曲线的中、后期形态,而对早期纯井储段曲线的特征影响不大。在早期纯井储段,曲线特征与常规油藏的相同,是一条斜率为45°的直线。 主要用于介质变形的油藏,一类是深层髙温髙压汕藏,另一类是低渗透汕藏。容易产生塑性变形的汕藏主要是胶结砂岩油藏、泥质砂岩油藏和低压低渗油藏的参数解释。 (加)低渗透油藏试井工艺技术?程时淸 (1)环空试井(2)井下关井试井(3)永久式井下监测装宜(4)毛细管试井测试工艺(5)智能井技术(6)连续油管测试系统。

井网布置

三、多分支水平井井身结构 多分支水平井是指在主水平井眼的两侧不同位置分别侧钻出 多个水平分支井眼,也可以在分支上继续钻二级分支,因其形状像羽毛,国外也将其称为羽状水平井等。多分支水平井集钻井、完井和增产措施于一体,是开发低压、低渗煤层的主要手段。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工艺集成了煤层造洞穴、两井对接、随钻地质导向、钻水平分支井眼、欠平衡等多项先进的钻井技术,具有技术含量高和钻井风险大的特点。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应用多分支水平井开采煤层气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而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005年廊坊分院组织施工的武M1-1羽状水平井顺利完钻,该井垂深达900m,是世界最深的一口煤层气羽状水平井。2005年底山西晋城大宁煤矿完成DNP01、DNP02两口羽状水平井,每口井的日产气量约为2~3万方。2006年2月中联煤公司完成了DS-01井的钻井施工,目前该井处于排水阶段。与此同时,华北与CDX、长庆、辽河、远东能源等国内外企业都已启动了羽状水平井开发煤层气的项目。多分支水平井是煤层气高效开发方式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普遍应用必将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带来突破性进展,在我国掀起开发煤层气的热潮。 1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分析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工艺集成了水平井与洞穴井的连通、钻分支井眼、充气欠平衡钻井和地质导向技术等,这是一项技术性强、施工难度高的系统工程。同时为了保持煤层的井壁稳定,煤层段一般采用小井眼钻进(φ152.4mm井眼),因而对钻井工具、测量仪器和设备

性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面临的主要难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煤层比较脆,而且存在着互相垂直的天然裂缝,而这种脆性地层中钻进极易引起井下垮塌、卡钻等复杂事故,甚至井眼报废。 (2)煤层易受污染,储层保护的难度大,一般需采用充气钻井液、泡沫或清水等作为煤层不受污染的钻井液体系。 (3)由于煤层埋藏比较浅,同时井眼的曲率较大,钻压难以满足要求,同时钻水平分支井眼时钻柱易发生疲劳破坏,导致井下复杂。(4)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工艺属于钻井新工艺,涉及到许多新式的工具和仪器,例如用于两井连通的电磁测量装置、小尺寸的地质导向工具和高效减阻短节等,目前这些装备和仪器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 2 井眼剖面设计与轨迹控制技术 2.1 井眼剖面优化设计 因为煤层一般较浅,所以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主水平井眼采用消耗较少垂深而得到较大位移的理念进行井身剖面设计,从而达到更大的水垂比。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井身剖面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钻机和顶驱设备的能力、井眼的摩阻/扭矩大小、钻柱的强度、现场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2.1.1 主井眼入煤层方位的确定 考虑煤层的产能优化和井壁稳定,尽量让进入煤层的井眼方位垂直于煤层最小主应力方向。

A油田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A油田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摘要:分析了A油田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含水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井网优化调整方式。利用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等方法对A油田一断块的油层动用状况、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窄小砂体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调整的可行性及方法,为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井网优化窄小砂体剩余油注采关系 一、主要影响因素 (1)砂体发育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研究表明,A油田主体河道砂呈南北向分布,砂体宽度100-200m,同排相邻2口以上的井钻遇同一条河道砂体井数仅占钻遇河道砂体井数的6.9%。与长垣北部油田相比,单层厚度较薄,砂体发育规模较小,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较差。 (2)单向连通比例大。A油田水驱控制程度72.9%,其中单向连通比例高达36.3%。各类微相中,连通比例范围在3.6-35.9%之间,反映出不同微相间水驱控制程度差别较大。 (3)部分区块油水井数比大。A油田目前总油水井数比为1.90,正常开井的油水井井数比为1.92,五个断块油水井数比都在2.0以上,说明A油田目前井网仍然不适应,从单砂体来看,普遍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等情况。 二、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2.1加密调整对象 (1)目前井网控制住的砂体,但因注采关系不完善或物性差而没有动用、动用差的储层。 (2)因砂体发育规模小,原井网控制不住,而新井网能够钻遇的砂体。 2.2加密调整潜力 (1)原井网未动用和动用差的储层潜力。根据A油田一断块60口井环空测试资料统计,平均单井未动用和动用差的厚度为2.07m。 (2)井网控制不住的储层潜力。统计A油田二次加密井完钻后可调厚度情况,平均单井新钻遇砂岩层数为1.2个,占可调层数的27.9%,钻遇厚度为1.2m,占可调厚度的25.6%,新钻遇砂体比例较高,说明A油田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低,具有一定的加密调整潜力。

现代试井技术在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试井技术在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试井技术对于制定和调整油田开发方案、评价开发措施以及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优点在于有效评价周围油气层边界以及估算控制储量和地层参数,便于计算平均地层压力,同时更准确地对井间连通性进行判断并进行注采平衡分析,是油田开发的“听诊器”。当前,随着低渗透油藏在油田开发中比重的增加,如何根据低渗透储层特点进行测试以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就显得非常迫切,基于此,本文就现代试井相关技术在低渗透储层中的应用情况進行分析,探讨了试井分析方法,旨在提升低渗透储层的测试水平。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现代试井技术 引言 试井指的是对油井或气井等进行产量、压力、温度以及取样的测试,试井分析则是对测试参数参照系统理论和模型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油藏信息。对于低渗透储层来说,其喉道以及多孔介质空隙相对较小,有着明显的固液作用,因此在试井分析的过程中就不能应用达西定律。在储层测试的过程中,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如渗透油藏试井测试过程中,压力降落或恢复速度非常慢,试井数据一般只测试到早期段,导致试井解释困难和结果多解性。即使都是低渗透储层,不同类别的低渗透储层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测试结果,对于低渗透储层的测试来说,应当根据储层的不同类别采取针对性的测试工艺技术。 1 低渗透油藏储层特点及渗流特征 1.1 储层的地质特征 不同地区,其储层的地质特征不同,但是纵观我国各个油田储层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储层物性较差,在储层过程中,其沉积物的成熟度以及孔隙度等都相对较低,之外,毛细管压力相对较高,裂缝发育也是储层地质的主要表现之一,最后,其地质类型以非均质为主。 1.2 储层的渗流特征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的渗流特征,可分为很多方面,本文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认为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典型的非达西流动特征,低渗储能,顾名思义,其渗透作用的空隙管道十分细小,基于这一原因,其吸附滞留层的影响作用就非常突出的表现出来。对于一些渗透率过小的油藏而言,流体的流动性与压力梯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而,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其注水要分为三步走,即为超前注水,同步注水以及滞后注水。其次是和普通的油田不同,由于华北油田岩性的特殊性质,油田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应采用大砂量水力压裂对油层进行改造。在深地层中,水力压裂是导致垂直裂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水力压变还改变了地层的渗流特征;最后,对于生产流程而言,应采用封闭套管其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问题、开发难点及开发新思路2009-01-01 12:00 低渗透油藏在勘探阶段就要依靠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几乎全部新井都需要压裂投产。结合胜利低渗油藏的特点和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新进展,科学规划近期乃至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关系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关系到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大局。 国际上把渗透率在0.1毫达西至50毫达西之间的油藏界定为低渗透油藏。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陕北地区就探明低渗透油藏储量数亿吨,其平均有效渗透率只有0.49毫达西,而当时能够成功开发的只是渗透率为10毫达西以上的油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低渗透油藏——盐湖沉积低渗透油藏,它除了具有渗透率低的特点外,还常常因为结盐结垢导致油水井作业频繁、井况恶化等。但是,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动用低渗、特低渗油藏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我国石油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地层裂缝描述、全过程油层保护、高孔密射孔、整体压裂改造、小井距密井网等一系列技术。但在裂缝描述、渗流机理研究、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需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还比较低。因此,进一步探索动用低渗透油藏,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油田,从发现到投入开发,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大规模开发的进行,为了便于管理,按初期对油藏的认识,人为地划分开发单元在所难免。而接下来的地质研究和油水井动静态研究,也随之按人为划分的单元展开。这就等于把一个局限性的认识关进一个特制的笼子里,进行局限性的研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随着地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这种人为划分的单元与油藏分布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别。人为划分的单元,绝大部分情况下把本来连片的油藏割裂开来,使地质研究乃至地质认识出现局限性,直接导致油藏认识的不完整性,成为制约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快开发低渗透油藏,就要重新按照油藏分布划分开发单元,继而进行整体的地质研究,使低渗透油藏开发成为老油田稳产的主战场。 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研究,直接关系到它的开发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地质科研人员对低渗透油藏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实验,推导出了低渗透油层的渗流数学方程,总结了低渗透油层中油、水非线性渗流特征及其规律,这为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胜利油田通过引入压力梯度函数改造达西定律,开发了“非线性渗流三维二相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成为准确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特殊性的利器。 一方面,在油层认识上,其测井响应特征及解释标准与常规油层差异性大,随着低渗透油藏的不断开发和开发工艺的不断提高,逐渐发现有些井原本测井解释为干层,但经过压裂试油获得了工业油流甚至高产。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油层划分标准,进行储量复算,重新认识低渗透油藏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对开发配套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盐的强腐蚀作用、盐塑性流动作用造成套管损坏严重,可溶性盐类重结晶在储层孔隙中结盐结垢,钙芒硝矿物见水极易溶解析出石膏、结硫酸钙垢,造成地层伤害,导致井况恶化。采用掺水解盐的方法可以缓解井筒结盐,但不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2019年精选文档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 0 引言 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为致密储层[1-3] 。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田一般具有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渗透油层连续性差,砂体发育规模小,井距过大,水驱控制程度低; 2)储层渗透低,流度低,孔隙喉道半径小,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 3)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4)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无稳产期。 低渗透油气田与高渗油气田相比,其储层特性、伤害机理、流动规

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油藏表征准确度差,渗流机理尚未研究清楚;②对油层伤害的敏感度强;③储层能量低,单井产量低;④基质中的油难以开采。归结起来是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 1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1油气藏表征技术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以至预测的技术。现代油藏表征技术是国外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等生产优化的最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油气藏表征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天然裂缝描述技术、成像与常规测井裂缝描述、储层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表征、三维地震、四维地震、井间地震和井间电磁波等油气藏表征、三维可视化、综合地质研究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是对油气藏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预测是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主要技术。由于决策的内容不同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不同描述内容和精度有差别。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老油田以确定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油气藏描述必须通过集成化的精细表征提供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油气田调整挖潜改善开发效果。 1.2低渗油藏钻井技术包括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和欠 平衡钻井技术等。 欠平衡钻井亦称为欠平衡压力钻井这一概念早在20 世纪初就已提出但是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出现才使防止井喷成为可能这种钻井技术也得以发展和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

沁南地区煤层气井网部署技术

● Vol.31,No.7 2013年7月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ChinaResourcesComprehensiveUtilization 科学、合理的煤层气井网对提高产能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大采收率,且能使经济效益最佳。煤层气的产出受煤储层渗透率和煤层气的解吸速度共同控制。前者为煤储层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而后者为人为工程因素可人为控制。其中提高煤层气解吸速度的关键是井网部署,只有合理的井网部署才能使煤层气产能得到最大化。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为研究区,对垂直压裂井的井网部署进行研究。 1煤层气井网部署原则 科学合理的煤层气井网部署以提高产能、采收率、采气速度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井网部署方案的设计要基于实际的地质情况、经济效益及开发因素[1]。煤层气井网部署的具体原则如下[2]。1.1地质适应性 综合分析影响因素,优选煤层气开发单元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煤储层渗透率和含气量[3];应因地制宜,根据构造做调整。 1.2经济效益最佳 煤层气开发在充分开采煤层气资源的同时要求利益最大化。所以煤层气的投入与产出也是影响煤层气井网部署的重要因素。 1.3井网开发滚动部署 煤层气井网部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分阶段完成。找出煤储层富气高渗区,根据开发单元的优先程度,逐级进行井网滚动部署。 1.4适应外部环境 如果在沼泽、湖泊等地理环境较差以及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应该考虑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或者和直井组合进行煤层气开发;如果在煤矿区,考虑到安全性,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多分支水平井。 1.5生产有效接替 在现阶段井网部署时要结合煤层气未来开发,充分考虑生产有效接替,这样有利于煤层气的后续开发。 2煤层气井网部署要素 煤层气开发井网部署的主要内容分为井网样式、井网方位以及井网密度即井排距的确定3个方面,井网部署是否合理要以产气量和经济效益最佳为准则。这些要素都可以结合开发区实际地质条件和生产资料,运用地质类比法或者数值模拟技术来实现优化设计。 2.1井网样式 煤层气井网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层气单井产气量、采出程度以及投资成本,所以合理的井网样式可以提高产能,增大经济收益。煤储层特征尤其是渗透率大小控制着井网样式,主要的井网样式有矩形井网、五点式井网、梅花形井网等。 2.2井网方位 井网方位主要依据煤储层不同方向上的渗透性来确定,也就是与煤中天然裂隙主要延伸方向和压裂改造后的裂缝延伸方向有关。在渗透性较高的方向上,井网部署当中井距就较大,渗透性较差的 沁南地区煤层气井网部署技术 丁宏 (江苏煤炭地质勘探四队,南京210046) 摘要:以沁水盆地南部某开发区的煤储层特征、煤层气井排采数据等资料为依据,分析讨论了煤层气井 网部署的原则和要素。通过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井网样式、井排距及井控面积,提出最佳井网部署方 案。研究结果表明:矩形井网为最佳井网样式,此时单井累计产能最高;通过软件模拟不同井排距之比 的单井产气量,发现井排距之比为1∶3时单井产气量最高;通过模拟不同井控面积条件下的单井产能, 根据煤层气最终收益,得出研究区最佳井网部署方案为200×600的矩形井网。 关键词:沁水盆地南部;井网部署;矩形井网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3)07-0054-04 收稿日期:2013-04-26 作者简介:丁宏(1985-),男,江苏如皋人,工学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炭地质工作。 工作研究 54 --

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低渗透油藏是针对储层物性特征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较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但一般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在进行当前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管理和技术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开发对策研究 0引言 低渗透油藏在勘探阶段就要依靠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几乎全部新井都需要压裂投产。结合胜利油田低渗油藏的特点和国内外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新进展,科学规划近期乃至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关系到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动用,关系到胜利油田的稳定发展大局。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动用低渗、特低渗油藏成为陆上油田增储上产的必经之路。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我国石油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地层裂缝描述、全过程油层保护、高孔密射孔、整体压裂改造、小井距密井网等一系列技术。但在裂缝描述、渗流机理研究、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配套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需要,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还比较低。 1低渗透油藏开发难点分析 优化和完善注采井网,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重要途径,而合理调整注采井网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和掌握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国内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里列举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 1.1 注采井网部署未考虑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 沉积微相研究是井网部署的地质依据。但由于初期人为划分开发单元,沉积微相研究也以人为划分的油田或开发单元展开,导致编制开发方案针对各开发单元主体部位,缺乏整体考虑。 1.2 注采井网未考虑裂缝分布 由于目前对裂缝分布认识的局限性,对油田注入水流线推进规律认识不清,注采调整过程中,注采井网部署未考虑裂缝分布,油田注水开发后,注入水沿裂缝突进,造成主线上油井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油井产量下降快。同时,侧向油井见效差,甚至注水不见效,长期低产低液。

基于井网差异性研究优化注采调整对策

基于井网差异性研究优化注采调整对策 发表时间:2019-10-24T15:54:55.4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杨红 [导读] 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类部署井网,优化中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井网配置,形成了适合本油藏特点的井网配置技术。 中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郝现管理区 摘要:研究油区中低渗透油藏为主,独特的地质特点造成了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严重,部分单元井网井距不适应;注采井距不适配,驱替不均衡;单井产注能力低等问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井网适配差异调整技术就是针对中低渗油藏的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调整,提高注采井网的有效性;转变思路,变单一措施为开发技术;精细注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进一步夯实中低渗油藏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井网井距不适应;井网适配差异;均衡驱替;注采调整 不同类层单独组网,既一类层、二三类层单独组成独立的注采井网,是中渗油藏后期保持稳定开发的必要手段。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加上油水井合注合采,注水及见效见水关系复杂,注水流线模糊,剩余油分规律性差,认识困难。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利用沉积微相精细描述技术开展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明确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在沉积微相控制下开展单砂体相控剩余油研究,定量定性描述剩余油分布,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类部署井网,优化中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井网配置,形成了适合本油藏特点的井网配置技术。 1 前言 中低渗油藏动用含油面积123.4平方公里,动用地质储量1.08亿万吨,主要包含沙三段、沙四段两套含油层系,其中沙三段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隆起带西段,埋藏深度在2950-3500米,主要为多层透镜体、及单一岩性储层;沙四段油藏主要分布在南坡地区通王断裂带、洼陷东缘地区,埋藏深度从1340-3100米,主要为构造复杂的多薄层、及部分构造简单的单一岩性储层。中低渗油藏地质储量比重占采油厂已动用储量的31.3%,是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阵地。 2 井网适配调整的背景 油区中低渗油藏主要以浊积砂岩油藏为主,标定采收率18.3%。油区中低渗透油藏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性严重,部分单元井网井距不适应;注采两难与水淹水窜并存,平面层间动用不均衡;能量保持水平低,单井产注能力低,油藏潜力发挥不充分等问题。2016年以来,中低渗油藏以提高注采井网的适应性及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区块的持续加密调整,对其他区块立足“数砂体完善”,在不打井的情况下,通过井网适配,协调注采关系,进一步夯实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3 井网适配调整的主要做法 3.1 优化方式,提高注采井网有效性。 3.1.1 “三定一优”矢量井网加密。 针对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注采井距大的问题,在深化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地应力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以地应力定井排方向、分区域定注采井距、分情况定矢量调整对策、优化注水方式”的“三定一优”矢量井网加密,提高采收率。调整后,区块水驱控制程度提高7.7%,自然递减率为降低4.5%,注采对应率由77.3%上升至80.9%;层段合格率提高5.4%;水井治理初见成效,地层能量得到一定补充,油藏稳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增强。 3.1.2 核注翼采,转方向,调流线。 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差异造成砂体核部水淹水窜现象,通过转注变流线,提高波及面积。2016年,砂体核部转注工作量实施8井次,油井见效率68%,起到了防止水窜,调整流线,确保油井见效的良好效果。 3.1.3 水转油,井网归位,提高储量控制。 针对区块井网不完善的现象,优选水井转油井,井网归位,提高储量控制程度。水转油井网归位工作量实施6井次,效果显著,目前已累计增油4349吨。如区块的A井2016年1月水转油,井网归位后效果明显,初期日增油5.1吨/天,累增787吨。 3.1.4 立足砂体井组式完善。 针对中低渗油藏部分单元砂体零散,井网不完善的问题,2016年加大了立足砂体、井组完善力度,首先通过水井强化注水,提高地层能量,特别是补孔未射层,增加油水井注采对应率,实现油井注水见效;然后通过油井补孔水井对应注水层,提高油井产能。统计2016年共实施油井工作量25口,已累增油6159吨。 3.2 转变思路,变措施为井网完善方式。 2016年坚持将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提高工艺性价比的理念,将水力压裂和水力径向射流技术从增产增注措施转变为井网完善方式,利用压裂裂缝和径向钻孔适配井网,实现压头前移,实现实际注采井距满足理论注采井距的需求。 3.2.1 变压裂增产措施为井网完善方式。 2016年以来区块实施老井压裂适配井网8井次,建立了有效的驱替压差。如B井区设计压裂半缝长120米。该井实施后初增能3.3吨/天,累增687吨。 3.2.2 水力径向射流,平面变方向变长度,纵向变孔密变长度对井网进行适配。 区块共实施水力径向射流13井次,使井网得以有效适配。平面变方向变长度:如C井,根据理论测算,技术极限井距240米,实际注采井距327米。为改善井网适应程度,实施水力径向射流,在北东130°和北东310°各钻3个孔,避开主流线,挖掘分流线剩余油。水力径向射流后有效注采距离缩短到230米,对应油井也见到效果,日油由3.3吨/天上升到6.1吨/天。纵向变孔密变长度:如对层内吸水差异大的问题,对不同岩性段,不同渗透率层段通过变射孔孔密及钻孔长度,根据吸水剖面测试,吸水差异得到改善。 3.3 精细调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 3.3.1 堵调结合,均衡三场。针对井组平面水驱不均衡问题,开展堵水试验。堵调实施10天后对应油井相继见效,井组日油比调前增加5吨/天,综合含水下降了10.7%,井组累增油260吨。 3.3.2 矢量配注,激动压差。针对部分井组注水见效差、水淹水窜现象,加大矢量调配工作,激动压差、均衡注采流线,保持井组产量的相

现代化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

现代化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 摘要这篇文章基于油藏在开发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总结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形式的井网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油田采用科学的井网部署方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进行概述,第二部分论述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三部分论述影响合理注采井网的因素,第四部分论述合理井网的探讨。 关键词井网;注水;裂缝 井网是不是合理,直接关系到采油的速度、采收率等,所以可以认为井网体系的选择是油田开发设计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就低渗透油田合理注采部署做总结,希望对开发好这类油田能有所借鉴。 1 概论 1.1 研究意义 我国这几年新增探明储量的油藏的特点与以前的明显不同是储量品味越来越不好,以岩性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和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越来越多,增加了储量动用、产能建设的难度,已开发的油田怎样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没有动用的油田储量怎样尽快卓有成效地投入开发,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油藏使用不同的井网安排,对保持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1.2 常规油藏井网部署 按照油层分布状况,油田构造大小和断层,裂缝的发育状况,油层和流体的物理性质,把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 1.3 三角形井网 三角形反七点注水井网,其形式见图1,这个井网油井和水井之比是m=2,一口注水井的注入量和二口油井的采液量差不多,因此,反七点井网适合吸水能力非常强的地层,一般注水井排方向和裂缝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沿裂缝流向与注水井排角度小的采油井,使油井含水上升变快,容易产生暴性水淹、注入水上窜造成套管变形、注水波及不均匀等问题,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位于裂缝两侧的井收效比较差,因此可以断定反七点法注采井网不适合低渗透开发油藏。 1.4 正方形井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大都使用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安排,井网形式见图2,这个井网油井和水井之比是m=3,一口注水井的注入量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