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课程纲要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课程纲要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展望》课程纲要

绪论(3课时)

1.课程介绍

成绩评定:满分100分,其中课后作业20%,课堂报告20%,课堂讨论5%,课后阅读5%,出勤率10%,期末论文40%

2.中俄关系的重要性

互为最大邻国;4300多公里共同边界;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安全上相互影响;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相互协作;国际国内环境相似;对国际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等等。

第一讲俄罗斯地理历史概况(3课时)

1.地理:自然特征、气候及资源

2.主要历史发展脉络及对外扩张

3.俄罗斯身份认同中的东西方之惑

第二讲中俄关系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形态(3课时)

一、中俄关系的历史特点

1.中国和俄罗斯作为邻国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一点与中国同其他邻国有很大不同。

2.漫长的边界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3.中俄两国不仅是邻国关系,而且是大国关系,这是中俄关系的又一基本特点。

4.中国和俄罗斯作为邻国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即两国各自有自成一体的文明和文化传统。

5.两国虽然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却没有发生过全面的战争,甚至大规模的战争次数也不

多,这是中俄关系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中俄关系的历史形态或模式

中俄关系主要经历了六种基本形态或模式:

1.一般国家关系的模式

2.不平等和以强凌弱的模式

3.不稳定的国家关系模式

4.战略联盟模式

5.战略对抗模式

6.战略伙伴关系模式

三、未来中俄关系的模式选择

理论上,中俄关系未来有5种可能的模式:

1.战略联盟;

2. 战略协作;

3. 友好国家;

4. 冷淡的国家关系;

5. 战略对抗。

第三讲沙俄与清帝国(T sarist Russia and Qing China)(6课时)

一、中俄两国的早期接触及通使

1.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7世纪以前中国不与俄罗斯接壤,中俄曾经不是邻居。中俄成

为邻居完全是近代沙皇俄国大规模领土扩张的结果。俄国是找上门来的邻居。

2.俄罗斯与中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这种联系是由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

国来实现的,这时古老的中国与新兴的俄罗斯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由于蒙古人既占领了当时的中国,也占领了当时的俄罗斯,所以,在蒙古人的铁蹄下,中俄之间有史以来第一次架起了间接交往的桥梁。

3.据记载,中国和俄罗斯最早的官方来往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1618年。这年9月,俄罗

斯西伯利亚首府托博尔斯克派出的一个哥萨克使团到达北京,其主要代表人物叫彼特林。尽管该使团既无国书,有无贡品,明朝政府还是将其作为来自俄罗斯的第一个使团,并给予适当的外交礼遇,万历皇帝还回复了国书。

4.17世纪下半期,沙俄政府又几次向清政府派出外交使团,但其兴趣都是如何扩大与中

国的贸易,而对于中国清政府极为关注的边境冲突只字不提,无意解决两国的划界问题。

这期间俄国使团来华还引发了两国之间激烈的礼仪之争。

二、《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及中俄东段、中段边界的形成

1.《尼布楚条约》的签署与中俄东段边界的形成。

2.《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及中俄中段边界的确定。

3.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中俄之间签署的几个条约精神的指导下,中俄两国关系获得了

较长时期的稳步发展。与中俄政治和经贸关系同步发展的还有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4.中俄关系中的问题:逃人问题、贸易问题、界务交涉

三、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1.中俄东段边界的变迁: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

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

2.中俄西段边界的变迁: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71的《伊犁条约》及此后的

5个勘界议定书更使中国丧失了57万平方公里领土。

3.俄罗斯还公然使用武力吞并了大片条约明确规定为中国领土的地区(1789年吞并库页

岛,7.64万平方公里;1895年与英国瓜分新疆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1万多平方公里;

1898年强租旅行顺、大连,3800平方公里;1900年吞并江东六十四屯;1914年占领并于1944年正式吞并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1929年抢占黑瞎子岛等地,350多平方公里;1924年策动外蒙古独立并于1945年迫使中国政府予以承认,144万平方公里)。

四、俄罗斯学者对这段历史的论述

当前,俄罗斯学者已不再公开否认《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对中国的侵略性质,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和理念是:因为《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的,俄国失去了既有的领土,所以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收复“失地”是理所应当的。

一、当时中苏两国的国情

1.中国一直处于内乱之中

1)1912-1916年为袁世凯统治时期

2)1916-1920年为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3)1920-1924年为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4)1924-1928年为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5)1927-1937年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亦称“十年内战”)

6)1937-1945年为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抗战)

7)1945-1949年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亦称解放战争)时期2.十月革命后苏联日益成为世界强国

1)1917-1921年为战争和巩固政权的时期

2)1922-1941年为加快经济建设的时期

3)1941-1945年为卫国战争时期

4)1945-1949年为美苏冷战时期

二、1917-1931年的中苏关系

1.中苏建交

2.联共(布)、共产国际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及促成国共合作

3.中东铁路事件与中苏断交

三、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

1.“九一八”事变与中苏复交

2.《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和中苏两国的相互支持

3.《苏日中立条约》的缔结与影响

4.《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5.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及对华双重外交政策

四、1945-1949年的中苏关系

1.中苏关于东北撤军和经济合作的交涉

2.国共内战爆发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3.中共对苏“一边倒”方针的确定

五、三大历史悬案

1.外蒙古问题

2.中东铁路问题

3.苏联对新疆的战略和策略

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及破裂(1949-1969)

1.“一边倒”外交政策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形成

2)毛泽东访苏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3)斯大林对中苏关系的深层考虑

2.中苏在朝鲜战争中的合作

1)周恩来:“斯大林到抗美援朝时才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2)俄国军事史学家沃尔科格诺夫:“朝鲜冲突加强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信任,从而也

加强了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

3.斯大林逝世之后的中苏关系(1953—1969年)

1)赫鲁晓夫和苏共对中共及毛泽东的态度

1.希望进一步改善苏中关系

2.对毛泽东的评价进一步提高

2)中共和毛泽东对苏联的态度

a)你对我平等友好,我也对你友好相待。来而不往非礼也。

b)1954-1955年间,苏联在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同西德建交、与西方举行裁军谈

判、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等外交活动中,中国全力支持苏联。

c)在国内建设方面照搬苏联的模式,甚至用宪法形式将此固定下来。

d)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支持

3)分歧和矛盾增多

a)苏共20大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b)在处理波匈事件上出现分歧

c)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d)1958年的炮击金门事件

e)中印边境冲突

f)在中国人民公社问题上的分歧

4)中苏关系公开恶化

5)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中苏关系

二、中苏敌对关系(1969—1989)

1.中苏对抗的加剧

1)边界冲突的加剧

2)珍宝岛战役

3)苏联的军事报复

4)计划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

5)中苏关系缓和与边界谈判

6)苏联实施对华战略包围

2.艰难的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

1)国内外背景

2)1986年戈尔巴乔夫海参崴讲话

3)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并与邓小平会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1991)

1.戈尔巴乔夫其人

2.戈尔巴乔夫上台及其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意识形态方面,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经济方面,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

3)政治方面,实行“公开性”、“多元化”和“民主化”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新思维”

3.中苏关系正常化

4.苏联解体

1)“8·19”事件和苏共瓦解。

2)苏联走向解体

四、经验教训

1.国家利益应该是国家制订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2.对外政策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对国际形势要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判

断。

3.在外交领域实行非意识形态化有利于弱国的发展。

4.要力避政策上的个人意气用事。

第六讲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9课时)

一、叶利钦时期

1.叶利钦其人

2.叶利钦时期的中俄关系

叶利钦时期的中俄关系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并且“互视为友好国家”(1991.12-1994.8)

第二阶段: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9-1996.3)

第三阶段: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4至今)

二、普京时期

1.普京其人

2.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

(1)标志性成果:

第一,2001年7月17日两国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第二,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第三,在事关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第四,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等问题上加强了合作力度。

第五,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第六,军事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七,《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定》的签署及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八,互办“国家年”活动。2006——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俄罗斯的“中国年”。

第九,国际层面的战略协作不断加强。

(2)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主要分歧:

1)俄政府信誉度不高,中俄关系变数较大。

2)“政热经冷”。

3)俄罗斯对中国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

4)中俄民间互信度不高。

三、梅普共治时期(梅德韦杰夫——普京)

四、半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形象在中国的变化

1.天使形象(蜜月时期,1949-1960年代初)

2.魔鬼形象(对抗时期,196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期)

3.友好的邻国(1989年至今)

第七讲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3课时)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自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发展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

台阶:

1)一是1992年将双边关系确定为“互相视为友好国家”;

2)二是1994年宣布两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3)三是1996年确定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4)四是2001年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

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目前,中俄关系全面、快速、射入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

1)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2)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3)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4)两国经济合作稳定上升,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

5)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

6)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7)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

8)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卓有成效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

面的重大意义

1.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2.中俄战略协作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中俄战略协作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和平与稳定因素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总体形势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深化、细化合作的关键阶段

2)中俄两国同时快速发展使两国战略协作面临新的形势

3)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要解决均衡问题,目前经济合作仍滞后于政治合作2.一些问题

1)俄驻华大使拉佐夫认为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a)双边贸易质量

b)广泛的投资合作有助于改善两国经济关系的质量

c)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电力、运输和加工领域,双方的有关公司应继续推动

大型合作项目

d)在人文合作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

e)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合作进展很慢

f)移民问题则取得了一些进展,两国已经建立了分管移民问题的联合工作组,消

除毫无根据的“中国人口侵略”令当地俄罗斯居民感到恐慌

2)关于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

3)关于“中国移民”问题

3.通过对中俄关系300年经验教训的梳理,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中俄关系史中充满

各种恩恩怨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俄关系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同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并充分利用目前的良好关系,加速发展中国的国力。

第八讲决定和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3课时)

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视阈下中俄合作关系的动因

1.基于安全与权力基础上的合作——现实主义的解释。

2.基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基础上的合作——自由主义的解释。

3.基于文化、理念、认同、友谊和信仰基础上的合作——建构主义的解释。

二、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现实因素

1.两国的国内形势和发展经济的共同任务以及在此方面的相互需求和相互补充。

2.相同或相似的国际环境以及应对新的国际挑战的共同需要。

3.各自在某些方面的现实国家利益及其对对方的期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一致。

4.社会转型中法制建设的某些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5.两国民间互信的相对滞后。

6.历史因素的影响。

三、中俄文化比较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1.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一,文化的源起和属性不同。

第二,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进方式不同。

第三,文化的世俗程度不同。

第四,文化的结构及表现形式不同。

第五,文化变革的性质和方式不同。

第六,对自身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的认识与态度不同。

2.中俄文化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首先,权力崇拜和权威政治是两国政治文化的共同特点。中国人世世代代对政治的

最高期盼是圣君和明主。

2)其次,两国都尊崇集体主义而不太重视个人价值。

3.中俄文化的变与不变

1)具体而言,除了物质文化之外,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如下。

a)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中国核

心文化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变。

b)国家的制度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根本性质未变。

c)个人主义不断得到张扬,集体主义的影响显著下降,但集体主义依然是社会意

识的主流。

d)家族主义情感逐渐淡漠,家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家庭作为社会联系核心纽带

的地位和作用不复存在,但血亲观念、孝道利家的观念依然是中国人的核心价

值。

e)当代中国人的信仰越来越多元化,但世俗性仍是其根本特点。

f)全面接受了国际法和通行的国际行为准则,在对外交往中更加理性和务实,但

和平、公正、和谐、推己及人等价值观依然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2)与中国文化相比,俄罗斯文化的演变循着完全不同的轨迹。具体来讲,俄罗斯文化

的变与不变表现如下。

a)西方式的程序民主在制度上得以确立,但国家政权的权威主义实质依然如故。

b)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变,外敌武装入侵的现实威胁已不存在,但它对外部

世界的不信任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依然如故,因此强军建设依然是其战略目

标,扩张领土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

c)俄罗斯的超级大国地位不再,但其强烈的大国心态却一如过去。

d)俄罗斯文化的宗教色彩已大大淡漠,但宗教式的救世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e)个人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依然是俄罗斯民

族意识的主流。

f)当代俄罗斯外交出现了全方位发展的趋势,但东西方外交仍是其主线,西方外

交仍是其重点。

4.中俄对外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文化思考

1)中俄文化源起和属性的不同及其自我意识和演进方式的差异,使俄罗斯对东西方不

同国家的外交理念、习惯、决策和运作程序等比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在对外交往中

有更强的适应力,其外交策略的运用也更加灵活。

2)中俄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外行为方式的不同。

3)中俄两国大国心态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对外战略思维的不同。

4)中俄文化世俗化程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推行对外战略的方式和意志。

5)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不同观念深刻影响了中俄两国对外战略的性质。

6)不同的家、国观念深深影响了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思维和政策制定。

5.文化分析视角下的中俄关系

1)首先,共同的权威主义文化特征深刻影响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模式和速率。中俄关系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2)其次,在冷战结束以来俄实力急剧衰落、中国迅速崛起、两国国力对比发生重大变

化的形势下,中俄两种文化的表现发生了某种契合,从而推动了两国平等关系的建

立和发展。

3)第三,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矛盾性及其民族性格的非理性、极端性在外交实践中

常常表现为战略方向选择的左右摇摆和对外决策的多变、善变,而且往往违反常规

和极具冒险性,中俄关系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4)第四,天然的不安全感、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

并制约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5)第五,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大国情结影响了它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取向。

6)第六,对势力范围的钟爱和对武力的过分依赖常常导致俄罗斯与其他西方大国及其

周边国家关系的紧张,从而增加了中国国际环境的变数,也增加了中国处理与其它

国家关系,一旦处理不慎将直接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

课堂报告选题:

1.辨析俄罗斯身份认同中的东西方之惑。

(20世纪的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指出:“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引自尼·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页)。

2.早期俄国使团来华过程中的礼仪之争及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叶柏川著:《俄国来华使团研究(1618-18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王开玺著:《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689年中俄尼布楚谈判的影响因素及结果分析。

4.1728年《恰克图条约》签署的背景及影响。

5.1924年中苏建交背景及进程分析。

6.外蒙古独立的进程与中俄(苏)关系。

7.中东铁路问题的演变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与苏联的关系。

9.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署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10.毛主席访苏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

11.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

12.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及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13.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及动因分析。

14.论述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双头鹰外交。

15.上海合作组织的缘起与发展及作用与局限分析。

16.论述中俄石油管道谈判的进程并简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17.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动因、作用与局限。

课后作业(截止时间前发送电子版至Email: sinoruss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031144.html,):

1. 俄罗斯的东西方属性辨析。(3月2日提交)

2. 外蒙古自中国脱离进程中的俄(苏)因素分析。(3月30日提交)

3.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分析。(4月27日提交)

4. 中俄东段边界的演变及最终解决。(5月18日提交)

课后阅读:

“The Limits of Chinese-Russian Parternership”, 从课程网站“阅读资料“栏目下载。读后感于5月25日发送电子版至Email: sinorussia@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031144.html,,字数1000字左右。

期末论文(任选一):

1.中俄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协作:现状、动因及发展趋势

2.中俄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地缘政治的视角

要求:学术论文格式及规范,有逻辑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严禁抄袭,不少于4000字。提交时间:6月1日即本门课程最后一次课提交打印稿。

参考书目:

1.(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张维华、华西著:《清前期中俄关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郭文深著:《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6.叶柏川著:《俄国来华使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何新华著:《威仪天下:清代外交礼仪及其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8.王开玺著:《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恩恕等,《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1.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1917-1949)》,济南出版社1999年版。

12.薛衔天著:《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3.徐曰彪编:《中苏历史悬案的终结》,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1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5.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16.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沈志华著:《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蒲国良著:《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9.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海茵茨希著:《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师哲、李海文著:《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23.王奇著:《中苏同盟启示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沃尔特著:《联盟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李华著:《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崔奇:《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8.刘岩、李岳编著:《中俄关系的大事小情(1949-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29.孔寒冰著:《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30.孔寒冰、关贵海:《叶利钦执政年代》,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1.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32.王树春:《冷战后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33.姜毅:《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34.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关贵海等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6.薛衔天:《中俄关系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7.万成才著:《新俄罗斯观察》,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38.袁胜育著:《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9.郑羽著:《普京时代:2000-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40.左凤荣著:《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1.姜长斌著:《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2.崔宪涛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3.黄登学著:《进程、动力与前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44.顾卫红著:《事实与真相——俄罗斯地缘政治与外交》,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

45.帕克著:《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46.科恩著:《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47.薛兴国著:《俄罗斯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48.郑羽主编:《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9.李葆珍著:《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50.陆南泉著:《中俄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1.王殿华著:《互利共赢的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2.(俄)日兹宁著:《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戚文海著:《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4.袁新华著:《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编:《当代国际关系体系

转型:中国与俄罗斯的应对与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6.Alekse?Dmitrievich Voskresenski?, Russia and China: 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RoutledgeCurzon, 2003.

57.Bobo Lo., Axis of Convenience: Moscow, Beijing,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London: Chatham

House an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

58.James Bellacqua, ed., The Future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59.Mark Mancall, Russia and China: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 to 172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