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_张学松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_张学松

第17卷 第1期 天中学刊 Vol.17 No.1 2002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2002

收稿日期:2001-09-10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01-JKGHB-139 课题主持人:张学松。课题组成员:张学松、牛耀堂、张书义、谭贞、张爱红、张雪敏。本文由张书义执笔。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课 题 组

摘 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m come different from the realization of nature and the world. The former seeks the truth and prises the reason highly with the yardstick of material. The later one seeks t he beauty and prise feeling highly by the centre of human beings. The form the marrow of human spiritual culture which perfect people’s intelligence and spirit. But the bad effect of market economy, wrong guid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lackings of mord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m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guide the lost of humanism education, and also cause the mor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acking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m. The mordern peoples’ basic feature is the unity of humanism and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So it is the historic necessity of human education developing and the common tendency to enforce the rising the mor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m. But how to do it well? We must strengthen the humanism education,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perfect the teaching system, reinforce the building of cumpas culture, highten the teachers’ quality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deeply.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m; scientific spirit; humanism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2)01-0109(05)

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因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关

注和应有的重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发展人、完善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关注不多,未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扬放在应有的位置。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

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1](P16)

它源自科学活动,

但又超越科学本身,不为科学工作者所专有。科学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探索未知、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

?110?课题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与之相对,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1](P16)人文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体现着人对世界的两种态度,是观察世界的两个角度: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尽管在关注的对象上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实质和深层底蕴上则是相通和互补的,二者都是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所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2](P36)因此,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对真理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求真精神,以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求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求美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优秀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认识与观察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自觉。未来社会既是一个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密集型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人类的思想追求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同等满足。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精英,不具备两种精神是做不到的。由此看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个人精神上的完善,还是引导我们的社会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缺的。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状况

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质上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作为高等学府,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更需要发挥其精神文明重要辐射源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无时不刻不受社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从总体上看,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种种缺陷,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悄然地被湮没,部分大学生为自发的经济利益所引导,极力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们已经无暇继续考虑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 [3](P202),精神成为一种奢侈的“装饰”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诺已失去往昔的号召力。这一切都昭示着人文精神的失落,也表明了大学生素质的缺陷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薄弱。据某大学在参加一项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调查后,对毕业生的素质进行了总结:在能力方面,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我行我素;不懂创新,无创新能力。在素养方面,缺乏敬业精神,缺少理想,缺少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问题。[4](P18)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

三、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

1.中国传统中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度,中国传统中既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又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尽管从“五四”运动起就喊出了欢迎“赛先生”的口号,但由于仅仅注重科学的功利意义和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精神真谛,因此直到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科学精神的昌明。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更是在国家内乱、个人迷信和群体价值取向的多种挤压下辗转于穷途。传统的“先天不足”,后天的“失调”,中国现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残缺的、支离破碎的。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对现代大学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现代大学教育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样一来,与市场经济不密切的人文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因为人文学科的内容多不直接涉及现

课题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111?

实经济生活,难以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加之其固有的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际关系商品化格格不入,并提出尖锐的批判。因此,人文教育往往受到市场经济的排斥,这是导致人们热衷学术功利价值和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学生素质的“先天不足”。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基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为了应付高考,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只注重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够,这给大学新生的素质发展带来了先天不足。对此情况,大学并未“亡羊补牢”,给予补救,反而雪上加霜,弱化文化陶冶,注重专业教育和功利导向。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4.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50年代初,我国效仿苏联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大量设置了专门性的单科学校,迅速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遗留了很多问题。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单一;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强化共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这都制约着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弥补大学生的素质缺陷,近年来高校中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高校中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用性,相当一部分课程或侧重于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追求一些应用技巧,诸如公文写作、商业洽谈技巧、实用公共关系等,这些课程只是补充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偏低的应急措施,但决不是人文教育的全部,而只是人文教育的末节;在教学中知识学习和精神培养严重脱节,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学人文学科只是为了取得完成学业要求的学分;同时高校中也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

人文精神培养的历史必然性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一向重视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是把“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5](P219)

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在西方,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博雅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理性,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的“七艺”教育,虽然渗透着宗教精神,但仍是以博雅教育为主。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冲破了宗教的束缚,要求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来铸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发展个性,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可以说,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博雅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所统治,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是“心智训练”,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任何职业的“有教养的人”。

我国古代的教育也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儒家教育文化为代表,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以把握真理和规律;通学习“六艺”以求得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向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次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首先肇始于英国,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皇家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以升学和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过去的教育只重虚饰不重实用,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切合实际需要。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主张重视科学教育,削弱人文教育。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反映了19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有进步意义。但是也暴露了他对科学的狭隘实用主义态度和过分的功利主义思想。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乃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威力,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贬抑和冷落。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所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日益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者曾发出警告:如果大学一味重视职业教育,忽视和轻视人文教育,就“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6](P61)。由此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注意加强人文和宽广知识的教育,力争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开始走向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 [7](P8)。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一个现代人,应该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这种人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培养出来的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因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应继续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应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当前针对时弊尤其要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曾经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8](P5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8](P54)

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112?课题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果,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五、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

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重建教育理想,注重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不仅有发展科学文化的科学追求,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造福人类服务,应注重将人培养成人才,而不是“工具”。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9](P70)但由于大学过分注重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了眼界狭隘、志趣低俗、重利轻义、“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单纯的科学追求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社会病”。为此,迫切要求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观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树立起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2.改革教育体制,重视通识教育

教育体制既包括基础教育体制,也包括高等教育体制。从整体上说,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到了大学阶段,又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文理交叉少,专业内容窄,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和机会,这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当今时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分专门化的学科分科,有计划的组织院系调整和合并,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并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状况,建立具有理、工、农、文科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专业性大学。同时所有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彻底改变重理工轻人文的状况,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

3.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人文教育的落实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体系的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难以落实、难以实现的。现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大学应当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人文学科课程。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就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专业素养。“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要重视基础,要加强‘五大领域’。每个学生必须在每个领域选一门课,不管你是哪个系的。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第四领域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第五领域是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10](P245)哈佛大学提出的加强“五大领域”对我们优化课程体系是有借鉴价值的。

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注重文理渗透。把文理渗透作为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让文科学生尽可能掌握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接受人文学科教育。其次是开设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专业的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各科教师还要注意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并把它们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去,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

4.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视教师为楷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加上“文革”时期教育的劫乱,造成了大学的畸形发展和一代学生素质的缺陷。现在大学的许多教师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自身的文化功底薄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学生中的感染、启迪作用,使教师真正的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一靠宣传,二靠管理。通过宣传,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在言行举止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藉以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陶冶

校园文化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种高质量的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是

课题组: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113?

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狠抓基础文明建设,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是加大经济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正如刘献君教授所说:“我们之所以重视环境建设,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其味道是不一样的。”[11](P47)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要能体现整洁、安静、优雅的文化主题和严谨、求真、求实的求学氛围。这些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内化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人文教育,充其量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是难以起到完善人的作用的。有些人认为,学生修完人文学科的课程,获得了人文学科的知识,就完成了人文教育的任务。所以一提到人文教育,人们就想到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读人文书籍,这些举措确实可以增加人文知识,有助于修养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涂又光教授认为:“人文知识是‘知道’,人文精神是‘体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人文知识,体之行之,才成为人文精神。”[12]这就是说,晓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是“知道”,按照晓得的道理去身体力行是“体道”。学校、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依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身体力行,逐渐把这些道理变成他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这个过程就是内化。潘懋元教授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13]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尤其要在促进内化上下功夫,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为内化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杜也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9,(10).

[2]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新华文摘,1998,(4).

[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4]刘献君.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仇春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A].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6]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势[J].教育研究,1996,(12). 

[7]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7,(1). 

[8]顾明远.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0]周之良.世纪之交话人才[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1]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2]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6,(5). 

[1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1997,(5).

〔责任编辑刘友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