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_专题四教师版

必修一_专题四教师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诵读预热】

2015年高考考点要求: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示导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四十周年”

纪念邮票首日实寄封

【探究准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准备)

军事准备: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

政治准备: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内容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基本方针;

党的总任务: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理论准备: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举行。

②大会内容有:

通过《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施政方针。它规定了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义

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注:没有制定国徽)

③中国新政协会议性质: 1954年前是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全国人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法律和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创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性质: 国家政体

根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理论来源)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比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异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

政治上政权巩固,基层人代会的召开;经济

上三大改造及一五计划全面展开;

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总结革命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1.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三权分立.人民主权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作用

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

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法律保证;调动人民

建设积极性。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进一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与发展

初步建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继续存在: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②人民政协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③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最符合中国的国情?

国情决定:我务生产力水平较落后,民主建设有待完善,国家发展强大要求同舟共济

历史经验: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现实作用:有利发扬社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积极性;

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的廉政建设。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逐步形成的;

经济:旧中国由历史.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党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③法律依据:

确立: 1949年《共同纲领》初步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完善: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为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概况:省级民族自治区5个:1947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西藏自治区。

⑤意义: 实现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典型史实

①对公民民主、人身权利践踏:党史上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

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

③全国人大停开,各级政协停止活动.(民族区域自治未被破坏)

启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程是曲折、艰辛的;

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①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

方针。

②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九届二次人大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⑤最终: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使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

②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

③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提供有力法律保证;

④真正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政治权利。

(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成就和曲折,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我们要培养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性质:内政问题。

“一国两制”含义:在坚持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

②.1982年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构想, 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政策.

“一国两制”构想意义: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创造性战略构想;丰富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

论的重要组成;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和发

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2、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却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施。

(2)①香港回归过程: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会谈(以主权换治权与一国两制)。

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澳门回归 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回归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主要原因)

“一国两制”的理论的运用、人民愿望、趋势。

(4)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79年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中央又倡议两岸实行“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

②1987年开始,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

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③1992年“九二共识”: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④2005年3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

团访问大陆。“胡连会”与“胡宋会”是历史性突破

⑤2005年3月,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旨在反对“台独”、维持稳定,促进

统一

⑥2008年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访问台北,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两

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经济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基本实现

注: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

◆目前阻碍台湾回归的两大因素: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

◆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1)政治上:实现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寻求安全保障的立足点;港澳台民众安居乐业;

(2)经济上:可互补互惠,为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点;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军事上不仅能共同维护国防安全,防范外敌入侵;

(4)外交上增进亚太和平与稳定,消除外来干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抵御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影响;

(5)文化上:焕发国民爱国信念与民族认同感,广泛交流合作,以迎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还可提高全民族素质;

(6)世界经验证明:德国统一后崛起;日本消灭割据奠定称雄亚洲;美国内战结束后赶超英法。

【合作探究】

1.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

式千差万别”的原因。(4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6分)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

素。(2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2分)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2分)

【答案】(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2分,每点1分,错别字不给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任答2点,2分)

(2)尝试: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已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事件、目的、结果各1分)

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2点,给2分)

(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分,每点2分)

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师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两点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4年10月,邓小平宣称,“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呢?这就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会改变的,永远不会改变。但是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稳定和繁荣,也不能和平解决问题”。……“允许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或者说,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伤脑筋的台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按照目前的建议,如果台湾统一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统一,它不仅可以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可以保留军队。”

──[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邓小平》

材料二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据前款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2005年3月14日胡锦涛主席签署的《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你的认识,指出对台湾和香港问题提出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3分)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是否相同?(3分)对这两个地区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分)

(2)我国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何在?(3分)

(3)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和平解决,可以避免动荡和争端,保证稳定繁荣;

尊重两个地区历史和现实,易于化解矛盾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不相同: 两者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香港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涉及国际关系;

台湾问题是内战产物,是中国内政,主要是和平统一问题,。

主要区别:台湾允许拥有自己军队。

(2)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综合国力增强;人民渴望统一;正确政策和策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有利的外部条件

【巩固训练】

1、20 世纪中叶,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

A.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4.《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5.下面是一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节气,乾坤竟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以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我国先后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三者都是根据国情制定的正确决策 B.三者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三者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三者都有一定的外交自主权

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8.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9.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10.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 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 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11.毛泽东在宪法起草委员会提出:“这个宪法,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加上总路线,是过渡时期的宪法,大概可以管十五年左右。”下面的解读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②强调了政治需求的意义与功能

③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④该宪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

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

14.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拜访民主人士黄炎培时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登台去唱呢?”关于“剧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

D.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

1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三:第3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B.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C。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满足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C符合题意 2.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 答案:D 题干中“南京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抗日力量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说明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故D项正确。 3.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地位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测评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测评卷 命题人:湖北省英山县二程希望中学付越 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1.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反封建反帝为目标 B.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C.1945年取得胜利 D.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2.台湾马英九办公室内有一间类似于清朝军机处一样的密室。清朝军机处内景的墙上挂着咸丰帝(1850年---1861年在位)所书的“喜报红升”四字匾额。据此下列推断最有可能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马英九试图实行君主专制 B.咸丰帝为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 C.“喜报红升”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D.“喜报红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3.1964年董必武来动浙江某地,挥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直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地是() A.绍兴东湖 B.杭州西湖 C.嘉兴南湖 D.宁波东钱湖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5.山东省某中学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青年高呼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A.清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国民党反动政府 D.美帝国主义 6.以下是由某学校史学社创作的“湖北地区文物古迹系列门劵”的部分名称,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是() A.《太平天国西征纪念馆门劵》 B.《辛亥首义旧址门劵》 C.《八七会议旧址门劵》 D.《湖北军政府旧址门劵》 7.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敌后抗战 D.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8.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能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9.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阅读和利用了以下文章或书籍:(1)《五四旋风》(2)井冈山道路的探索》(3)《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4)《从延安到北平》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性课题最有可能是() A.《抗日战争》 B.《人民解放战争》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D.《伟大的战略转移》 10.南昌起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纪念馆展示的共同主题是() A.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C.广大农民支援革命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八大” 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三权分立制 C、党委负责制 D、党政分开制 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 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练习

树人中学2013学年高一历史练习(六) ——专题五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 使用班级:高一1-10班份数:高一全段 编者:侯仰存日期:2013年10月13日 1. 右图是我国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亲笔题写的一段文字资 料,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A.最早可能写于20世纪60年代 B.在日内瓦会议上进一步完善 C.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最早提出是在亚非会议 2.之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是适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外交原则 C.是新中国第一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D.是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0届联大 D.朝鲜停战会议 4.每年的6月28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包括 ①是冷战时期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产物②在外交实践中日益被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认同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其倡导的和平、平等、共同发展等理念符合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④ 5.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 (2)

6.2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理解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这场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开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理解“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如何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所起的作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人物的介绍,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勇于改革创新、爱国救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说明:1、罗斯福新政中采用国家权力来干预金融、农业和工业生产,从而使金融、农业与工业走出了危机的困境,;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这是首创,值得借鉴;为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实施了失业救济,并通过《社会保险法》,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罗斯福新政对其本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为教学重点。 2、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它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此外,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起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回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然后设问: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引出本课课题:罗斯福新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说课讲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 题五

高一必修一专题五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3.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 A.政治上不承认 B.经济上封锁禁运 C.军事上包围威胁 D.建立外交关系 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5.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关于中国在建国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不对的是() A.苏联十分强大,是中国的依靠B.美国对新中国十分敌视 C.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与社会主义国家联合 D.为了不使新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7.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与中美关系的改善无关的是() A.中国的“乒乓外交”的巧妙 B.中国扩展自己国际交往的需要 C.中国为了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D.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9.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世界史时间范畴: 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 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 (1)古代时期 (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 (中世纪) 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 (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 (二)专题框架 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 奠基:梭伦改革 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三)知识梳理 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 (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古 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 明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复习资料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公式总结 复习指南 1.注重基础和通性通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立足教材,学好用好教材,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注意避免眼高手低,偏重难题,搞题海战术,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不良倾向,当然注重基础和通性通法的同时,应注重一题多解的探索,经常利用变式训练和变式引申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思维的严谨性 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只停留在“懂”上,因为听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对,对了不一定美。即数学学习的五种境界:听——懂——会——对——美。 我们今后要在第五种境界上下功夫,每年的高考结束,结果下来都可以发现我们宿迁市的考生与南方的差距较大,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的学生的解题的素养不够,比如仅仅一点“规范答题”问题,我们老师也强调很多遍,但作为学生的你们又有几人能够听进去! 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做到我经常所讲的做题的“三观”: 1. 审题观 2. 思想方法观 3. 步骤清晰、层次分明观 3. 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 注重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习与反思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者其他人传授给学生的,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你不想学,老师强行的逼迫是不容易的或者说是作用不大,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嘛!数学学习不但要对概念、结论和技能进行记忆,积累和模仿,而且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修正。(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将让大家一定要好好预习,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记得有一位中科院的教授曾经给“科学”下了一个定义:科学就是以怀疑和接纳新知识作为进步的标准的一门学问,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容得到巩固,知识的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优化,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希望大能够让数学反思成为我们的自然的习惯! 5.注重平时的听课效率 听课效率高不仅可以让自己深刻的理解知识,而且事半功倍,可以省好多的时间。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上课时听不到什么,索性就不听,抓紧课堂上的每一点时间做题,多做几道题心里就踏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想象如果上课没有用的话,国家还开办学校干嘛?只要印刷课本就足够了,学生买了书就可以自己学习到时候参加考试就行了。 想想好多东西还是在课堂上聆听的,听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巧,老师是如何想到的,与自己预习时的想法比较。课堂上记下比较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跟着老师的思路,注重老师对题目的分析过程。课后宁愿花时间去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回忆课堂上老师是怎样讲的,自己在整理时有比较好的想法,就记下来,抓住自己思维的火花,因为较为深刻的思维火花往往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常见公式及知识点系统总结(全)

必修四常考公式及高频考点 第一部分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 考点一 角的表示方法 1.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β|β= k ·360 °+α,k ∈Z } 2.象限角的表示方法: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α| k ·360 °<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教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一、“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乱世(背景篇) 《少年行》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根据此诗和视频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过程篇) 1、 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 实地了,有了规章”。结合材料理解陈独秀这句话的含义。 材料一: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 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 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 制……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一、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

困境之一: 根据材料三,此时中共面临何种困境?怎样解决的? 3、国民大革命 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注意到了什么问题? 困境之二: 材料三:以历年的事实证明:外国帝国主义不打倒,由他们时常售械借款所扶植的军阀势力是不会消灭的,……中国共产党看到这种道理透彻,所以与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换过说, 就是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这样的联合战线,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全国人民,都是必要而有益的。” 材料四: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 “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 材料五:1927年6月30日,陈独秀操纵中国共产党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分子,只是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参加,不是以共产党员资格参加……根据国民党的命令,工农纠察队必须置于国民党的监督之下”。 ——摘自《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 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118-P119 1.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圆作为平面几何中基本图 形,确定它的要素是什么呢? 2.什么叫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 表示,那么圆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呢?如果能,这个方程又有什么特证呢? 二、合作探究 1.圆心为A (a,b ),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222()()x a y b r -+-=叫做圆的标 准方程,那么当a=b=0时,圆的方程是什么?确定标准方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例1.求圆心在C(2,-3),半径是5的圆的标准方程,并判M(5,-7),)1,5(--N 是 否在圆上。 探究:如何判断点00(,)M x y 在圆222 ()()x a y b r -+-=上、内、外? 例2. 圆心在C (8,—3),且经过点M(5,1)的圆的标准方程 例3.已知圆心为C 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 在直线l :x-y+1=0 上,求圆心为C 的圆的标准方程。

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框架语文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19) 1851--1964 1、背景 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经过 1)兴起:金田起义(1851)--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 2)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6) 3)转折:天京事变(1856)意义: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失败 A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B原因: ) 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阶级学识才能有限 战略失误、外交失策 3、纲领 4、评价 (1)性质 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解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2)积极作用 A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C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D推动了晚晴政权变动 ①推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②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使中央实权逐渐落入地方集团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局面 ③设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标志) ④内忧外患使统治者内部分化,引发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斗争,推动了洋务运动 (3)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4)”历史的倒退“

5、特点 +儒家大同思想+农民阶级平均主义 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双重性 1911 1、背景 (1)政治 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 ①背景: ②内容: 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 ③高潮:立宪 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因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皇族内阁”) ④地位:是清政府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⑤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阶级矛盾;使立宪派倾向同情革命;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加速了清的灭亡 ⑥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促进)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894,兴中会,檀香山 1905,中国同盟会,东京 (5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防务空虚 2、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