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王墓

三王墓

三王墓
三王墓

三王墓

教学目标:

1、了解干宝及《搜神记》,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反抗精神,体会狭义精神,并作出正确评价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都学习过哪些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炼石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那么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三王墓”的故事,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故事。

二、作者介绍

1、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东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鼻祖。少年时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典籍,博学多才。西晋末诏为著作郎。东晋元帝时,曾任史官。著有《晋纪》二十卷,当时称为“良史”。另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等。

2、《搜神记》

是文言志怪小说集。书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想象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干宝喜爱阴阳术数,搜集了许多“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的故事,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到南宋的时候已失传。现在《搜神记》二十卷是明朝人所编辑的。干宝自称写《搜神记》的目的是“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可见,他主观上是想通过此书宣扬迷信的思想。但由于作者撰述态度较严谨,故事来源广泛,故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得以保存下来,而且客观上曲折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曲《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3、魏晋时期小说类型

魏晋南北朝是我们古代小说形成并逐渐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小说从内容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如:干宝《搜神记》

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或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朗读,积累字词

自由朗读,一是划出不会读的字、难理解的词句;二是划出特别感兴趣、希望在课堂上赏析的句子。

1、乃:

三年乃成才

此乃勇士头也是

乃分其汤肉葬之于是

2、文中有几个句子应注意: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译: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译:(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都没烂,(并)从开水里跳出来,瞪着眼睛十分生气。

第二课时

一、文章共四段,按照小说的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思考:

1、本文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物,你把他们分为几类?(学生有的根据杀与被杀分两类,有的根据人物分三类)

明确:楚王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对劳动人民进行的是残暴的统治(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

赤与客是正义的代表人物,是普通的劳动者。

2、本文的情节如果用两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围绕“复仇”两字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一)开端:是矛盾的产生,干将铸剑,为王所杀。

1、“三年乃成”说明什么?

明确:1、说明干将莫邪铸剑很用心,精益求精,再则说明剑的质量非常好

2、铸剑时间之长为下文他被杀埋下了伏笔。

2、楚王几次发怒?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楚王暴躁易怒的性格和残酷好杀的作风。

这样塑造楚王形象是为了说明赤和客复仇行为的正当性、正义性和社会性。

3、干将明知前往献剑必被杀,为何还要去?他临别为何把藏剑之地用隐语告诉妻子?

明确:表明他作为臣子对君王的忠心,也是为了避免祸及家人。

他自己虽然拘束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但还是有反抗精神,希望后代能为他报仇,可不想后代白白送死,所以复仇两个条件,其一是后代必须是男子,男子是家族的继承者,才有责任复仇,也体现了他男尊女卑的思想,其二他把藏剑之地用隐语告诉妻子,是为了考验儿子的智力。如果儿子参悟不了隐语,说明他缺乏智慧也没有能力为自己复仇。由此可以看出干将做事周密,考虑事情周详。

总结:小说一开张就张开了正邪之间的矛盾,用寥寥几笔勾勒了对立双方的性格特点,精练而传神。

(二)发展:矛盾的发展,子赤取剑,欲报父仇。

1、这一段描写说明了赤的什么性格?

明确:找到剑,说明他很有智慧,找到剑后“日夜思欲报楚王”说明他性格勇敢坚定,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

小结:这一段主要描写了赤的智慧和复仇欲望。

(三)高潮:矛盾的深化,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1、如何理解楚王之梦?

明确:一则说明古人的迷信思想和古代的占梦文化,

一则说明赤报仇之心的强烈。

2、赤“入山行歌”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

明确:一则表现他的无奈,以个人之力是无法与国家对抗的,再则表现了他即使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但仍然坚持报仇的强烈决心。

3、“客”听说赤的遭遇后毅然决定为其报仇说明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急公好义,有扶危济困、仗义行侠之风。后世将此篇视为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原因就在于此。

4、“客”为什么要赤的头?

明确:一则是为了考验赤的复仇之心是否强烈;

二则是为了取信楚王,顺利完成复仇计划。

4、赤“即自刎”“立僵”“于是尸乃仆”等一系列动作说明了什么?

明确:“即自刎”:说明赤复仇之心的强烈,为了复仇可以毫不推辞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立僵”说明赤对客代己复仇的期望和重托。

“于是尸乃仆”说明赤对客的极大信任。

从现代的眼光看,赤和客的行为都有欠虑,或者说都太过于信任别人,尤其是陌生人。但此篇小说的魅力正在于此,赤急于复仇,不计代价,甚至不考虑后果,表现了复仇与反抗精神之强烈;客豪侠仗义,重诺言轻生死,义博云天,实为古今豪侠第一人。两人对信义的尊重也正是现代社会最缺乏也最需要的。

(四)结局:矛盾的解决,客设计谋,智杀楚王。

1、客诱杀楚王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明确:客不但具有侠义精神,而且计划周密,做事谨慎。

2、“头踔出汤中,目大怒”说明了什么?

明确:进一步刻画了赤的彻底的反抗精神,即使死后也与楚王不共戴天。

3、客为何自刎?

明确:为了报答赤对他的信任,也避免祸及他人。

小结:这一段将客的形象进一步升华,行侠仗义不仅仅靠的是义气和勇气,更需要靠智慧,还要考虑到做事的后果。

二、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课文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反而被杀,其子赤长大以后替父报仇的悲壮故事,揭露了统制者的残暴罪行,表现了人民对暴君的憎恨和对狭义英雄的赞颂。尤其是赤为了复仇,毫不迟疑的献出自己的头颅的悲壮举动和山中客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概,具有感人的力量。

三、延伸拓展:

“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对他们的行为你们怎么看?

召开辩论会:

正方——这种行为是可取的。

反方——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辩论过程:

1、双方1、2辩,陈述本方的观点。

2、双方自由辩论。

3、双方3辩,总结本方的观点。

(1、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3、"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四、品味欣赏:

成语含义——干将莫邪。

补充和课文故事有关的传说

——干将铸剑之时,因为炉中那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过了六个月,而不能熔化,莫邪便以身投炉,用自己的生命和旷世的爱情帮助丈夫铸成了神剑。

干将莫邪的故事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后来,干将、莫邪成为利器的代称,他们化为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成为许多武侠大师笔下的利器,演绎了许多恩爱情仇的江湖故事。干将莫邪那种为了事业不惜生命的精神将永传后世。

而电影《英雄》中的人物也有这种千古传诵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与鲁迅《故事新编》中《铸剑》相比较,比较两文之异同。

1、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2、不同点:

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干将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3、写作背景。

《铸剑》写于1926 年,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复仇精神,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

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他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现实的严酷也促进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给许广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经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铸剑》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创作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