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秋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拓展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6年秋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拓展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6年秋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拓展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6年秋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拓展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1) (1)

高一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1.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下图为90°E 附近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 .50°N 、(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 .90°N 、赤道低压带 C .30°S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D .60°S 、赤道低压带 3.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地干燥度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兰州<西宁<武威<酒泉

B .西宁<兰州<酒泉<武威

C .兰州<武威<西宁<酒泉

D .酒泉<西宁<兰州<武威

5.影响图中干燥度分布的因素有:( ) A .纬度位置和冬季风 B .海陆位置和太阳辐射 C .大气环流和地形

D .纬度位置和地形

右图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①②③④箭头表示地转偏向力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若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以东的洋面上,则上海吹(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偏东风

D .偏北风

“API”是空气污染指数的缩写。API 的监测项目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或浮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据此回答8~9题。

8.API 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促使API 增大的是( )

A .晴朗微风天气

B .大风阴雨天气

C .强对流天气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9.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 .沙尘暴经常发生

C .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回归线),读图回答10题。

10.该季节图中各纬度带大陆西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 .10°~20°盛行东南风 C .30°~40°盛行西南风 D .20°~30°盛行上升气流

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单位hPa )分布示意图”,P 处有一

个探空气球。读图,完成11~12题。

11题图 10题图

11.该气球最可能朝哪个方向移动( )

A .东南

B .西北

C .西南

D .东北 12.M 地和N 地对应的地面上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 .两地皆为阴雨天气 B .两地皆为晴朗天气

C .M 对应地为阴雨天气,N 对应地为晴朗天气

D .M 对应地为晴朗天气,N 对应地为阴雨天气 13.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P ′逐渐减小

B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P 与P ′的差值大

C.P大于P′是因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

D.影响P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读世界主要季风区分布图(虚线代表风向),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季风气候区的比较,正确的是()

A.成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B.两季风气候区7月份均高温多雨

C.风向具有反季节相同性D.两季风气候区均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带15.丙地盛行图示风向季风的时间约为()

A.1月B.4月C.7月D.10月

下图为1月与7月北半球主要气压场分布叠加图,回答16~17题。

16.图示气压场的分布规律是()

A.1月份,甲、丁、戊三个气压场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

B.7月份,丁、戊两个气压场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C.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乙气压场切断

D.甲、戊两个气压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出现

17.下列关于气压场对世界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高压的影响,气候一定炎热干燥

B.戊气压场东部大陆沿岸夏季炎热干燥,丁气压场西部大陆沿岸夏季炎热多雨C.在乙气压场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地区多对流雨

D.甲、乙两个气压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着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置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18题。18.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地1月盛行西北季风,7月盛行东南季风

B.②地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②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①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19.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

a b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 B风带名称为________。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________。

(4)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 P3 图 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 P4 图 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8 图 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P11 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 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 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 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19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东早西晚推导出在同一时刻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时间数值东边的地点大于西边即东加西减。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已知经时(计算的首要条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地方时时间和对应的经度。 ②同减异加(已知点和所求点经度差的计算):已知点和所求点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一度四分(根据1小时15度) ④东加西减(计算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即同为东经,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和值,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3.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除得的商加1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 ②已知区时:先确定题中信息中已知点的时区和对应的区时。 ③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④东加西减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已知时区的西边用减号。要不过180°经线(判断东西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数值大者在东;同为西时区,数值大者在西;一东一西,不看合值,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二、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1.日期范围计算原理 人为日界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点(24点)经线。新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自然日界线;旧一天起始点(最西点)经线人为日界线 ★2.新一天和旧一天计算方法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进入旧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24减几小时。 三、★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③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④出现极昼的地方(极点除外):北半球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正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一章单元测试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老年人口5年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关于老龄化的说确的是() A.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 B.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C.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D.当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

4 下图是包括中国地在的五个国家和地区2010-2050年老年人口预测比较,对五个国家的排列,甲、乙、丙、丁、戊分别对应国家符合图息的一组是() A.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B.、中国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 C.、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地 D.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5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列说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6 结合表信息进行两国比较,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国家人口(万)面积(万 KM2) 可开采石油 储量(亿吨) 年可再生 水资源量 (KM3) 人均GDP (美元) 菲律宾9270 29.97 0.19 457 1746 俄罗斯14100 1710 361.9 4498 12000 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 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 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 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7-8题。 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高考必备的自然地理拓展知识

高考必备的自然地理拓展知识 一、天文类 1.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有人认为是大行星粉碎后的残骸,也有人认为是太阳系的半成品。 2.彗星:太阳系中呈云雾状的小天体。它在狭长的椭圆轨道上绕日运动,当接近太阳时增温升华形成云雾状的彗头和彗尾,瓦解后形成流星体,是地球上流星雨的源泉。 3.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的碎块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所观测到的现象。大量出现在同一区域时称流星雨。降落到地面上的称陨星。 4.极光:地球两极地区的地磁极上空的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它是太阳高能粒子流使高空大气的原子、分子激发或电离而发出的光线。 5.闰年:凡公元年数被4整除者,公元年数后两位为0时被400整除者为闰年,在2月加上一天,有2月29日。6.八大行星:今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 二、气象象气候类 1.太阳辐射总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它的大小取决于:天文辐射量(太阳高度角、日地距离、日照时间)、云量、大气的透明状况(海拔、污染等)。2.日照:太阳的照射以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表示,用日照计来测定。日照因纬度而不同,同一纬度又随季节而变化,同一时间内,同纬度各地的日照又因天气、地形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 3.高压脊: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上两侧气压高的狭长区域。等压线朝低处突出,高压脊区域是气流向外流动的辐散区,天气晴朗。 4.低压槽:与高压脊相反。 5.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来向为风向,运动速率为风速。风向风速用“风玫瑰图”表示。风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6.气象要素:表明某地点在某一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气象变量和现象,如:气温、湿度、气压、风、云、雾、降水、雷电等。 7.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水汽多少的量。有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单位为克/立方米)和相对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两种。蒸发:当温度低于沸点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它与蒸发面的温度、性质、形状、空气的湿度以及风速、气压等因素有关。 8.凝结:由水汽转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并有凝结核存在即发生凝结过程。水汽凝结的种类有露、霜、雾凇、雾、云、雨凇等。 9.盛行西风带:纬度35-65的纬向地带,从地面到高空终年盛行偏西风,北半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3.17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2016 年)。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石油C.地形D.绿洲 2.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光热资源B.水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 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B.交通改善C.人口老化D.逆城市化 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 6.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 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 7.该州城市多沿海分布,与该分布特点形成无关的是 A.内陆多沼泽分B.临海交通便利C.临海开发较早D.临海地形平坦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

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 上大附中李玉春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原因 自2006年上海市高中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已有三年了,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在各校实施情况怎样?效果如何?教师是如何准备的?他们的资料来源?学生有什么要求?学习效果如何?等等。为了了解基层学校开设、开展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的相关情况,我区地理教研员在区高中地理学科调研时,采用了两份调查问卷。(“宝山区高中地理教师拓展型课程教师调查问卷”(附1)和“宝山区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附2))调查对象为高中20位地理教师和高一、二年级选修地理拓展课的250名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区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教师调查问卷部分问题情况统计”(附3)和“区高中地理拓展型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部分问题情况统计”(附4)),了解到新课改中地理学科拓展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要求有落差。 (1)认识不足。调查中60%的教师开设地理拓展型课程是为了“应付或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不高,影响到学生拓展课知识体系的全面性。拓展课犹如搭建在基础学科与学生兴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对基础学科形成教学上的补充。然而,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拓展课的重要性。不少地理教师本身对拓展型课程的认识不足,由此产生教育钻研精神的不足。55%的教师拓展型课程上课材料主要靠网上下载一点,但网上下载的资料质量不高。所以出现教的人底气不足、信心不足,学的人自然也马马虎虎。 (2)精力有限。调查显示,高中地理教师每校人数较少,52%的地理教师工作量超负荷,每周正常的课时数为16节以上,个别教师在20节以上,教学任务很重,没有精力深层次研究、开发课程,基本停留在应付的层面。还有,教师的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影响到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对于已经习惯于按照教材的限定进行教学的高中教师来说,开发课程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跨学科、综合式课程。担任学校拓展课的教师基本上靠自己单打独斗,浅层次开发课程。 (3)形式单一。学生调查问卷统计显示,仅9.2%的学生认为地理拓展型课程能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学科是高中时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都说学好地理走到哪里都不用怕。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 1)安全的运行轨道 2)稳定的太阳光照 3、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5、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篇(二)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中学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

开展中学地理课外拓展的策略与方法 山丹县育才中学刘义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以教材为载体,借助语言、文字和图表给学生传授相关书本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和教学观,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提高智能为总体目标,打破课堂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为创新型社会造就一代新人。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地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我们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看成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惠互利。可以说,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基础,而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只不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罢了。如果教师适当增加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一定会收获知识与能力双丰收的效果。 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地地理特征来确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 一、组织野外观察 地理观察从内容上来看,通常分为自然地理观察和人文地理观察。自然地理观察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及天象等观察。人文地理观察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文化设施、风土民情、旅游场所等观察。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野外观察,尽量以学生能够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上海高中地理第三册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PDF打印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 1

(2)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表现为: (1)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 (2)人类在利用、建设环境时,必须因地制宜、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6、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有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 7、地带性规律又分为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等基本规律。 【知识点二】:专题2、纬度地带性(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学习要求】: ④理解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⑩比较不同自然带的特征,分析成因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梳理】 1、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组成要素具有按纬度变化方向发生变化,沿纬线方向延伸成带状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有规律的更替。 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3、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温度带。 4、在热量分配和水分共同作用,自然景观沿纬度变化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和变化,在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较典型。 5、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自然区划单位。 6、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是各地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7、以植被类型为标志,划分世界陆地自然带,具体分布图见课本P6 图1.3(牢记),(各自然带特征见课本P6-P8)。 8、自然带的形成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与气候类型分布一致。 9、土壤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见课本P9)。 10、纬度地带性的成因: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所致。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