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

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

度。

【预习导学】

1、想一想: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

2、课前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可参照书本64页活动)

记录:蜡烛熄灭的时间。

【思考】这个模型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什么?产生氧气的途径又是什么?

【画一画】你能设计图表模型来表示玻璃罩内氧循环过程吗?

课前实验二:书本P68的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

实验结论:盖有玻璃片的杯内水温较____(填“高”或“低”)。

2、找一找: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请搜索有关臭氧的知识。并记录:

(1)位置:________层

(2)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它____溶于水。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臭氧层为什么会有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课中任务】

任务一: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有哪些?

1、交流预习导学1、2。

2、小组讨论: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思考:(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假如有一天叫你在大棚内种植大量的蔬菜,你打算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

任务二:认识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交流预习导学3

任务三: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路径有哪些?

1、参看书本P67,完成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路径。

思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的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2、交流课前实验二。结合书本、资料、日常经验,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当堂检测】

1、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 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合成臭氧

D、生物的呼吸作用

2、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伞”,臭氧是一种()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化合物

3、当你复印材料时 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 这种气体就是臭氧 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与氧气是同种物质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4、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 自然界中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作用

5、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完全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第一课水循环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

第一课水循环 诵读预热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教师可自主的印制一定的诵读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展示导入 教师自行选取合适的文字、图形、动画等材料,自然导入本课。 预习与填空 、水圈的组成 (1)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组成: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水。 (3)地球水危机成因

陆地淡水仅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 2.526%,且多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

之急。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 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 蒸发,B 降水 海陆间循环 A 蒸发,C 水汽输送,D 降水,E 地表径流,G 地下径流,H 下渗 陆上内循环 D 降水,1蒸发,F 植物蒸腾 (2) ① 促进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 调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 ③ 塑造地表形态。 ④ 促使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合作探究 1 .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不同区域间的水循环过程具有的特点及作用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高海拔地区。目前能供人类直接利用的很少, 因此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务 类型 发生 领域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外流区之间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洋上 陆地上(内、外流区兼有) 循环 过程 示意 陆地上空 ft --| Eli 地去| Al 她h - 1 Hm i 曲 31 悶瞳凰 特点、 作用 参与水量较大,又称大 循环,使陆地水体不断 得到补充和更新 参与水量最大,占水 循环的90%左右 参与水量很小,只对陆地 水体进行更新 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导学案

A .轻柔的雪是 升华现象 B .凝重的霜是 凝华现象 C .晶莹的露是 熔化现象 D .缥缈的雾是 液化现象 2.5 水循环 【自主学习】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1、陆地(包括江河湖泊、土壤、植物等)和海洋中的水不断 成水蒸气,要 热量。 2、高山积雪和冰也会 成为水蒸气,要 热量。 3、水蒸气升入高空后,遇冷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形成云, 要 热量。 冰晶变大,低于0℃时形成 ,高于0℃时冰晶 成雨,落向地面, 要 热量。 夏季,当小水滴遇到冷气流时 成小冰块,这就是雹,要 热量。 4、陆地上,冰雪 成水,汇入江河湖泊,要 热量。 5、地表水有的渗入地下成为 。 6、最后,大部分的水又流入 。 二、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 的转移,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课堂检测】 ( )1.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A B C D (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冰”“雪”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 .汽化和液化 B .升华和凝华 C .凝固和凝华 D .凝固和液化 ( )3.(多选)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4.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热量液化形成的。 6.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7.2013年的春夏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冰雹“袭击”,冰雹的形成与高空中的小冰晶及气流温度等有关,其中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落地地面上的冰雹,会逐渐______并汽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8.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变为气体,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降雨。上面描述中,含有物态变化,找出并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例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此例填在下面不得分) ____变成____属于____;____变成____属于____; ____变成____属于____;____变成____属于____;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 情景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1、CO2→作用→物→作用→CO2 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

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 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 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措施: 学习小结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二、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 课堂检测题 1.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 E.植物的蒸腾作用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 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 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

水循环导学案

水循环导学案 一.目标引领 1.了解水圈里水体的类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破解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学法引领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较简单知识,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水循环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了解水圈里的水体类型 自主探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并结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关知识填空。 注意:填空部分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上进行班级交流。 按照水的存在形态,水圈里的水可分为:_________态水、_________态水和_________态水;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____,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______。按照水的存在空间,我们把地球上的水体分为_________水、_________水和大气水,______水是最重要的,其中_________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如_________水、湖泊水、冰川水、土壤水等。地下水分为_________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因此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读材料中图3.2回答: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 请同学们看课本59页“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水圈里的各种水体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水循环。 学程之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一)自主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9页“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准备回答。. 1.读课本“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划分为循环、循环、循环三种类型。 (2)请结合课本图文资料填写下表:

【2019最新】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最新】七年级生物上册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1、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C层)。 2、能描述出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重点、B层)能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汽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难点、A层)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C层)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109—115,完成下列问题,并与组内成员交流补充)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该部位生有大量的,数量而且细胞壁,增大了根吸水的面积。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溶液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内的→茎、叶内的→植株各处。 3.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4.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1)水分以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的过程就是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进行。其意义在于能促进水分的,带动和的运输,还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三部分。其中的气孔多于的气孔。气孔是由成对的围成的空腔,是植物的“门户”,也是的“窗口”。当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时,气孔关闭。 5.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增加。植物还能保持水土,补充。所以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按课本110---111页的实验进行)

1. 2. 3. 4. 5. 6. 2、“进一步探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 讨论:叶片正面和背面哪边的气泡数目多?为什么? 3、讨论: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4、讨论114页1----4道练习题 三、达标测试 【基础训练】 1、参天大树的顶端也能得到根部运来的水分,其动力来自于() A.蒸腾作用 B.输导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2、蒸腾作用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降低叶片温度,防止植物被灼伤 B.促进植物梯队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C.增加周围大气湿度,提高降雨量 D.促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 3、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大气中的氧气的 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 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 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 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 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您的 理由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碳是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质成分之一,在生命物质中占到%。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以沉积物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的储存库里,只有%的碳可以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储存库中的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中(如岩石中的石油、天然气、煤),或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碳酸盐中(如碳酸钙)。储存库里的碳,一般情况下是不参加碳循环的,除非岩石被风化,化石燃料被利用,或火山活动将其以CO2和CO的形式带到大气中。大气活性库中的碳,不到全部碳的2%。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补充的,火山喷发、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来源。如图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直接生成碳酸盐骨骼。生物死亡后,生物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层。海洋浮游植物生成的有机质,同样也沉降到海底,最终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陆地上的植物积累形成泥炭,这种泥炭可以转变成煤、石油、天然气和煤被称为化石燃料,是碳的巨大储藏库。当这些化石燃料被发掘、利用,燃烧生成的CO2和CO又会释放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 碳循环

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了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调节地球表面气候。由于碳循环的存在,使得大气CO2保持在某一恒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果这一循环被破坏,将会导致地球表层系统失去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CO2含量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碳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1)碳循环的过程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碳被固定后始终与能量流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也是以单位面积中碳的含量来衡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在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消化全盛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支植物残体中的碳,则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 (2)碳循环的特点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有: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和水转化成有机物,构成全球的基础生产。 ②含碳分子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II )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 (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7题;共15分) 1. (2分)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A . 生物呼吸 B . 物质燃烧 C . 光合作用 D .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2. (2分)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 3. (2分)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 . 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依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 .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D .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4. (2分)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A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 . 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 .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 . 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5. (2分)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 . 人口过快增长 B . 植被遭受破坏 C . 全球气温升高 D . 野生生物灭绝 6. (2分)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大量岩石风化消耗氧气 B . 海水中溶解氧增加 C . 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 .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大量减少 7. (3分)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水循环 导学案

《水循环》单元回归工具单 设计人: 王红艳 审核人: 高三地理组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上课日期: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高考考纲要求: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高考三年九卷考频考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水循环各环节的相互影响。 知识构建 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个性化形式建构本节课知识体系。 年份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核心素养 命题预测 2019年 综合题:新课标Ⅰ 卷44 综合题:新课标Ⅱ卷44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0分 12分 中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2020年高考可能主要考察人 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及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018年 选择题:新课标Ⅱ 卷 8题 综合题:新课标Ⅲ卷 36(1) 汾川流域的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水分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4分 8分 中等 中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2017年 选择题:新课标Ⅰ 卷 6-7题 水资源平衡和影响蒸发的因素 8分 容易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探究: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下地理问题 1.沼泽地的形成 对点训练 (2018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 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 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 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 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内流河断流的原因 对点训练 (2019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1、了解地球水体的三态变化及存在形式。 2、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式(1)水圈:由气态、液态和①__________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②________但③________的圈层。 2、陆地水体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④________、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具有⑤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 ⑥________、⑦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⑧__________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1)类型:图中A表示 ⑨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B为海上内循环;C 为⑩________循环。(2)环节:图中a为蒸发,b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降水,d为 ?____________________,e为?________________,f为地下径流,g为?____________,h为蒸发(或蒸腾)。 3、意义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修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为何还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成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3、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探究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网xx年8月12日电: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对青海湖监测对比结果显示,今年青海湖的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6、38平方千米,较2004年增加了1 31、69平方千米,是面积增大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1)它与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所示的湖泊水循环性质相似? (2)试推测近几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反思归纳】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7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空气成分中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2. (2分)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 人类 B . 细菌、真菌 C . 哺乳动物 D . 绿色植物 3. (2分)下列有关地理、环境等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B . 由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C .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的,但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极少 D . 地壳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目前绝大多数板块移动现象 4. (2分)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A .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 .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5. (2分)在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 A . 蒸腾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分解作用 D . 光合作用 6. (2分)(2014·湖州)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A . 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 . 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 .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 .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7. (2分)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A . 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 . 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水循环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①(人教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撰稿人:王炎培河南省开封高中 审稿人:陈卫东河南省开封市基础教研室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5)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6)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过程。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 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 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 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 地表形态 二、引用教材55页活动题目,同时展示课件图3.4黄河流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人类影响的是哪个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2.2水循环导学案

《水循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1、水循环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 (、)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2、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3、水循环的成因 1、内因: 2、外因: 4、水循环的意义 1、 2、 3、 5、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 ⑤

当堂检测 1、在海陆间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海洋水的蒸发 B.大气水的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2、下列地理现象,属于陆地内循环的是() 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的水蒸发 D.海水蒸发 3、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 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 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 4、读“水循环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C、 D、 E、 F、 (2)图中水循环发生领域有 _____ _ 、____ 、 ___ __ 。 (3)人类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请举例说明:。 (4)如果这个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农田,可能会对该地区造 成什么影响,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导学案及练习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年级: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能描述出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3、能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汽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学习重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时怎样运输的? 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 二、预习自测题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3、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和, 其中的气孔多于的气孔。 4、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空腔。 5、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增加。 三、预习后你的困惑是: 行课案 一、预习情况检测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学习任务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多媒体展示已生出根毛的幼根,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你看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了吗?这是什么? 2、根毛着生在什么部位? 3、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拓展: 移栽植物时根部带些土坨,其目的是。 (二)植物对水分的运输 多媒体播放视频《水分进入植物体途径》讨论完成思考题: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将茎横切、纵切,你看到了什么? 3、阅读课本p110页第一段,观察图片,思考: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它有何 特点? 小结:水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学习任务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阅读教材P112-113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蒸腾作用? 2、植物通过什么器官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 3、观察叶片的结构并思考: (1)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它的开闭 由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2)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113页“试一试”: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叶片正面和背面哪边的气泡数目多?为什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拓展: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八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湘教版高一地理水循环导学案

设计者:贺志新 使用时间:2013年11月28日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了解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问题导读】 认真阅读课本59—60页内容后,完成下列导读问题: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_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___________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_________循环、_________循环、_________循环。 4、能量来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一、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 的关系。 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 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 中,水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 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 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 不断地表形态。 二、典题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三、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除冰川外占淡水总储量多的水体是() A、冰川 B、海洋水 C地下淡水 D大气水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A) A河水 B 冰川 C井水 D湖泊水 3、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大气运动 D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4、对长江、黄河水的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只参与陆上内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上内循环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 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 度。 【预习导学】 1、想一想: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 2、课前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可参照书本64页活动) 记录:蜡烛熄灭的时间。 【思考】这个模型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什么?产生氧气的途径又是什么? 【画一画】你能设计图表模型来表示玻璃罩内氧循环过程吗? 课前实验二:书本P68的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 实验结论:盖有玻璃片的杯内水温较____(填“高”或“低”)。

2、找一找: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请搜索有关臭氧的知识。并记录: (1)位置:________层 (2)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它____溶于水。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臭氧层为什么会有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课中任务】 任务一: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有哪些? 1、交流预习导学1、2。 2、小组讨论: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思考:(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假如有一天叫你在大棚内种植大量的蔬菜,你打算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 任务二:认识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交流预习导学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