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3407868.html,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作者:杨生妹魏万红陈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51期

摘要:本文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巩固已学基本知识,拓展背景知识。

关键词:糖酵解;磷酸丙糖鉴定;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65-02

糖酵解途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的非常保守的代谢途径,因而该途径成为动态生物化学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此相匹配的实验课教学内容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的鉴定,因为涉及到有机化学课程中糖的颜色反应、生物化学课程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抑制剂及蛋白质变性剂等内容而成为一个操作相对容易但涉及面很多的实验。因此选定此实验内容作为研究性教学,既可以巩固很多已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开阔新的视野。现将该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特点、意义及学生收获总结如下。

一、教学过程及特点

1.选定实验内容,学生分派任务。因为研究性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所有学生所做的实验相同,但分别负责不同实验结果及原理的介绍及解释。

2.进行新的实验设计,细化实验现象,深化实验原理。在原先的讲义中[2],实验共分三个组(表,原1、原2及原3)。实验步骤为:取干酵母粉约2g于烧杯中,加10ml去离子水,用玻棒搅匀,使其成为混悬液,并严格依次添加试剂(表)。充分反应后,用2,4-二硝基苯肼使丙糖显色。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实验进行了新的分组(表,新1-5)。从表中可以看出,新的实验设计比原先多了两个组,其实就是将原先的第一组(原1)分成了三个组(新1、新2及新3)。新4同原2,新5同原3。

3.在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所有同学进行讨论。

二、教学意义及学生收获

1.拓展背景知识,了解研究意义。汇报阶段,第一组代表回顾糖酵解途径的发现史、讲解糖酵解的关键步骤。由于所选教科书的内容及课时数限定[3]、在理论课上,学生们无缘学习

微生物大题重点

微生物大题重点

微生物 1、脂肪、蛋白质、脂质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 答:在同一细胞内,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糖类和脂质、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1).糖类转化成血糖(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过量转化为糖原,再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也可将分解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2)脂类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血糖(葡萄糖); (3)蛋白质在机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或病变情况下,氧化分解,转化 为糖类和脂肪,或者蛋白质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储存起来。

异养微生物可以通过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形成各种中间代谢产物;自养微生物则能够利用CO2和游离氮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其中在微生物体内主要是通过以糖酵解途径以及三羧酸循环为中心来完成三大物质之间的转化的。其关系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糖类物质主要是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如磷酸二羟丙酮和丙酮酸等,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其中,各中间代谢产物经过一些列的生化反应可以形成以下转化: ①乙酰CoA可以转化成脂肪酸,磷酸二羟丙酮转化成甘油,二者结合形成脂肪。 ②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能够转化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二者都可以进一步合成蛋白质。 ③其中,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形成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并通过糖酵解的逆向途径从而形成葡萄糖。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形成中间代谢产物进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进而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基本原理 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 加减法: 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 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 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 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 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

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 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 16.1% 0.1% 15.8% 0.2% 16.3% 16.0% 0.3% 16.2% 0.2% 15.6% 0.4% 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 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 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 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 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 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 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

基础生化实验-蛋白质纯化

蛋白质纯化

一、目的: 利用金属亲和性管柱(metal affinity column)来大量纯化带有affinity tag的基因重组蛋白。 二、原理: 由于六个Histidine 所组成的His Tag (metal affinity tag)可与Ni2+ bind,所以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表现的蛋白质加上His Tag,再以金属亲和性管柱 (Ni-NTA) (此His- tag序列可与带二价正电的阳离子相螯和)及liquid chromatography来大量纯化蛋白质。 三、试剂与器材: 1.loading(binding) buffer (10mM imidazole,0.3M NaCl,50Mm Tris-HCl Ph7) ?细菌回溶成为蛋白质的载体以保持活性 2.wash buffer (20mM imidazole,0.3M NaCl,50Mm Tris-HCl,Ph7) 3.elution buffer (20mM EDTA,0.3M NaCl,50Mm Tris-HCl,Ph7) 上课补充: ?蛋白质很脆弱,需要在特殊的buffer里。

四、仪器与设备: FPLC(速液相色谱仪) 五、步骤: 1.将管柱架在铁架上,把亲和性胶体悬浮装填于管柱内。 2.以2~3倍CV loading buffer清洗管柱后,注入蛋白质样本。 3.以wash buffer梳洗,2到3倍column体积。 4.用wash buffer和elution buffer进行线性梳洗,并收集流出液体,以 FPLC UV monitor上的OD280数据读取样品流出与否,并观察冲离液之 曲 线图。 上课补充: ?胞内型分泌需要用超音波破菌,因为会放热所以要放在冰中使用。 ?线性梳洗为加入elution buffer会有颜色变化会把镍离子跟imidazole冲 洗掉,剩下胶体溶液。 ?其中imidazole和Histidine类似也会和镍离子结合所以会竞争,可拿来 洗涤蛋白质。(可详见问题一及补充资料2) 六、问题:

糖酵解特点

四、糖代谢概况 有氧 无氧 H 2O 及CO 2 乳酸 乳酸、氨基酸、甘油 糖原 核糖 + NADPH+H+ 磷酸戊糖途径 淀粉 消化与吸收 无氧分解(糖酵解) 糖酵解(glycolysis)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 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cytoplasm)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lactate),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 无氧酵解的反应过程可分为活化、裂解、放能 和还原四个阶段。

酸的生醇发酵及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EMP + NAD CH2OH CH3 乙醇 NADH+H+ NAD+ CO2 乳酸 COOH CH(O H) C H3 CHO CH3 COOH C==O CH3 丙酮酸 1.活化(a c t i v a t i o n)-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FDP)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共由三步化学反应组成。 (一)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磷酸化 磷酸葡萄糖(G-6-P) G-6-P异构为(F-6-P) F-6-P再磷酸化为( F-1,6-BP )......(1)......(2) (3)

ADP ATP ADP * (2 无氧酵解的活化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消耗ATP 不生成ATP 从葡萄糖开始→ 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 1分子ATP

.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 一分子F-1,6-BP 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变的磷酸丙糖 (triose phosphate),包括两步反应: F-1,6-BP 裂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 (5) (4) 第二阶段总结: 1、一分子六碳糖分解为2分子能够互变的磷酸丙糖。 2、既不消耗ATP ,也不生成ATP 。 3.放能(r e l e a s i n g e n e r g y )——丙酮酸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 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六步反应。 3- 磷酸甘油醛脱氢并磷酸化生成1,3- 二磷酸甘油酸 1,3-,将其交给ADP 生成ATP 3-磷酸甘油酸异构为2-磷酸甘油酸 (6) ......(7) (8)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

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及技术

生物化學實習 1 緒論 (一) 原理 1. 光依據其波長來分類: (1) 200nm~400nm 短波屬於紫外光 (2) 400nm~700nm 可見光波長 (3) 700nm~900nm 長波屬於近紅外光 2. 光通過溶液時,特定波長的光被吸收,眼睛察覺到的是沒有被吸收的波長。 核黃素會吸收450nm 的光,紅光與黃光會通過溶液而被肉眼所見。

第一單元 生化實驗基本原理及技術 2 圖1-1光譜儀 光譜儀可用來鑑定及定量純或不純的溶液中所含有的特定化合物,主要原理是基於兩個物理定律:1.柏朗定律;2.比爾定律 。 1. 柏朗定律:每單位厚度溶液其吸收入射光的比率為定值,被溶液吸收的入射光量與入射光強度無關。被每單位厚度溶液吸收的入射光比率為定值,每一單位厚度溶液若吸收10%的光,則光經過每一單位厚度溶液時,其強度即減少10%。 I =I 0 ? e -αι I :穿透光強度 I 0:入射光強度 α :溶液吸光係數 ι:光路徑長度 柏朗定律中以對數為底轉換公式,將吸光係數α轉換成比例常數K → log 10 I 0 / I =K ι log 10 I 0 / I = 吸光值(absorbance ;A) 或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 ; OD)

生物化學實習 3 2. 比爾定律:光經過吸光物質所產生的吸光值,與溶液中每單位面積所含的吸光物質數目成比例。 比爾定律描述比例常數K 與待測吸光溶液中溶質的濃度有關。 K =εc ε:消光指數 c :吸光物質濃度 I = I 0? 10-εc ι 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ι= εc ι 當ι(光路徑長度)=1 cm 時 log 10 I 0 / I = A =log 1010εc = εc 特定溶質在特定波長下,消光係數ε為一常數。因此,當吸光物質的濃度變成兩倍,於相同的光路徑下,被吸收的光量也會變成兩倍。 圖1-2 22 μM 溶於0.1M 磷酸鈉,pH 7.06,1公分 光路徑(light path)的條件下測定 波長 吸 光 值

《糖酵解途径》说课稿知识讲解

《糖酵解途径》说课 稿

《糖酵解途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糖酵解途径。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糖酵解途径》选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生物化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由张跃林、陶玲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专业性学科,本教材适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强,本章主要介绍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其中糖酵解途径是糖代谢的重要内容,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代谢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习生化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情况分析。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就非常重要。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来自高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所奠定的基础,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反应和酶等知识体系已有所掌握,另外前期通过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糖的定义、糖的分类、糖的生物学作用、糖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等,而糖酵解是在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研究糖类的代谢变化,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过程、意义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发酵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在生化生产领域和生理代谢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特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糖酵解代谢过程,明白其中的关键步骤和产能步骤。 难点:糖酵解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用讲授法授课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糖类物质是如何 降解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2、探索式教学法:代谢中间产物均含有磷酸基团,哪几步属于底物 水平磷酸化?一分子的葡萄糖经糖酵解产生几分子乳酸和ATP?引发学生思考

基础生化实验 第三个实验 双缩脲

基础生化实验--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考核实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加强对蛋白质的有关性质的认识; ②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③对学生所学进行综合的测试。 二、教学实验原理: 蛋白质含有两个以上的肽键,因此有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2+形成紫红色络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成分无关,因此利用此进行比色测定蛋白质含量。 在一定条件下,未知样品的溶液与标准蛋白质溶液同时反应,并于540—560nm下比色,可以通过标准蛋白质的标准曲线求出未知的蛋白质浓度,标准蛋白溶液可以用结晶的牛(或人)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或酪蛋白粉末配制。 除-CONH-有此反应外,-CONH2-,-CH2-,NH2-,-CS-CS-NH2,等基团亦有此反应。 三、考核主要内容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6支干净的试管,按0→5编号,然后按下表依次加入试剂,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半小时,以管为空白,在550nm波长处测定消光值(OD),以各管蛋白质含量(毫克)横坐标,OD值为坐标,画出标线。 编号0 1 2 3 4 5 蛋白质标准液(毫升)0 0.2 0.4 0.6 0.8 1.0 蒸馏水(毫升) 1.0 0.8 0.6 0.4 0.2 0 双缩脲试剂(毫升) 4.0 4.0 4.0 4.0 4.0 4.0 2、样品测定:取样品液1.0 ml,同法进行,测其OD值,对照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蛋 白质浓度。 3、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规定每组在10min以内全部完成操作(共测6支管);同时注意 操作是否规范。

4、成绩的计算:此次的实验占30%(包括平时的表现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 量),平时的五次实验共占70%,每次实验按总分为5分为满分进行打分,总评折合 成百分制。 四、实验注意事项: ①标准样品的浓度为:10μg/ml; ②实验过程中不得过问他人,同组人可以配合进行; ③实验报告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同组人数据相同,不得抄袭他人数据,一 旦发现以零分处理; ④实验过程若出现失误应向老师汇报后再进行重做; ⑤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掌握标准管法测物质含量的方法。 3.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双缩脲是由两分子尿素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此反应即为双缩脲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都具有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含有多个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络合成紫红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可以用比色法进行测定。双缩脲法最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测定。 三、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1.标准蛋白溶液(5mg/ml):准确称取已定氮的酪蛋白(干酪素或牛血清白蛋白)用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配制,冰箱存放备用。 2.双缩脲试剂:溶解1.5g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和6.0g酒石酸钾钠晶体 NaKC4H4O6·4H2O)溶于500ml蒸馏水中,在搅拌下加入300ml10%氢氧化钠溶液,用水稀释到1000ml,贮存于内壁涂以石蜡的瓶内。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实验六检测还原糖

实验六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方法,领悟并能描述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比较不同实验材料所做的实验结果,探索该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对糖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于生物组织中哪些含糖类型,怎么鉴别还原糖还不清楚。通过本节实验教学让学生对颜色反应这一类验证实验有一个总体把握,再则让学生体会出生物学上一些典型的实验现象是要选择实验材料是关键,以及实验中要注意每一步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 2 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2NaOH+CuSO 4 Na 2 SO 4 +Cu(OH) 2 (淡蓝色沉淀) -CHO+2Cu(OH) 2-COOH+Cu 2 O(砖红色沉淀)+2H 2 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本实验能利用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特性,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基础生化实验内容2012版

实验一、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考马斯亮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与蛋白质结合则呈现蓝色。染料的最大吸收从465nm变为595nm,蛋白质-染料复合物在595nm具有很大的光吸收值,蛋白质测定的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量为1ug蛋白质。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测定范围1-1000ug。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材料:新鲜的植物材料 2.仪器:722分光光度计,天平,离心机,研钵,容量瓶,试管,移液管,漏斗 (1)标准牛血清蛋白质溶液:0.1mg/ml (2)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 【实验步骤】 1.样品的提取:准确称取鲜样2克,用2ml蒸馏水在冰浴中研成匀浆,转移到25ml容量瓶中并定容。在8000rpm冷冻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待测。 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8支具塞试管,按表1加入试剂。 将上面8支试管摇匀,放置5分钟后,用1cm光径比色杯在595nm下比色,记录吸光值,以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样品吸光值在标准曲线查得蛋白质含量。【结果计算】 C × V T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ug/g.FW)= V S×W F×1000 式中: C为查标准曲线值(ug); V T为提取液总体积(ml); V S 为测定时加样量(ml); W F为样品鲜重(g)。

实验二植物激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免疫测定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而建立的,根据可视化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酶联免疫、放射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生物发光免疫测定、浊度免疫测定法等。由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简称ELISA)具有灵敏性、特异性高,且方便、快速、安全、成本低廉的特点,而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激素测定。目前,几大类植物激素IAA,ABA, GA3、GA4、iPA、ZR、DHZR等都建立了相应的ELISA方法并有试剂盒出售。 植物激素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固相载体上包被抗体(直接法),另一种是包被抗原(间接法)。 直接法利用游离抗原和酶标抗原与吸附的抗体进行竞争。间接法利用游离抗原和吸附抗原与游离抗体进行竞争。 间接法的原理可用下式表示: Ab+H+HP=AbH+AbHP 其中Ab表示抗体,H表示游离激素,HP表示吸附在板上的激素-蛋白质复合物。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当该反应体系中Ab及HP的量确定时,游离H越多,结合物AbH形成的就越多,而AbHP形成的就越少,即结合在板上的抗体就越少,通过酶标二抗检测结合物AbHP的多少,就可以确定游离H量的多少。 材料、试剂及设备 1 材料 各种新鲜植物材料 2 仪器设备 研钵,冷冻离心机,台式快速离心浓缩干燥器或氮气吹干装置,酶联免疫分光光度计,吸水纸,恒温箱,冰箱,酶标板(40孔或96孔),可调微量液体加样器(10μl,40μl,200μl,1000μl),带盖瓷盘(内铺湿纱布)。 3 试剂 (1) 磷酸盐缓冲液(PBS):称取8.0g NaCl, 0.2g KH2PO4 , 2.96g Na2HPO4 ·12H2O,用量筒加1 000 ml蒸馏水,pH为7.5。 (2) 样品稀释液:500 ml PBS中加0.5 ml Tween-20,0.5g明胶(稍加热溶解)。 (3) 底物缓冲液:称取5.10g C6H8O7·H2O(柠檬酸), 18.43g Na2HPO4·12H2O,用量筒加1 000ml 蒸馏水,再加1 ml Tween-20,pH为5.0。 (4) 洗涤液:1000ml PBS加1mlTween-20。 (5) 终止液:2mol/L H2SO4。 (6)提取液:80%甲醇,内含1 mmol/L BHT(二叔丁基对甲苯酚,为抗氧化剂,先用甲醇溶解BHT,再配成80%的浓度))。 操作步骤 1.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1)称取0.5-1.0g新鲜植物材料(若取样后材料不能马上测定,用液氮速冻半小时后,保存在-20℃的冰箱中),加2ml样品提取液,在冰浴下研磨成匀浆,转入10ml试管,再用2ml提取液分次将研钵冲洗干净,一并转入试管中,摇匀后放置在4℃冰箱中。 (2)4℃下提取4h,3500转/min离心8min, 取上清液。沉淀中加1ml提取液,搅匀,置4℃下再提

糖酵解(葡萄糖无氧分解)

糖酵解:葡萄糖在细胞液中,经无氧分解转变为乳酸并生成少量ATP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糖酵解亦称EMP途径。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 激酶:催化ATP分子的磷酸基(r-磷酰基)转移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一般需要Mg2+或Mn2+作为辅因子。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 它的特点是: ①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②受激素调控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通过脱氢、脱水等作用使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能量集中生成高能键,然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变位酶:通常将催化分子内化学集团移位的酶。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称之为糖酵解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 (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 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 (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 4、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醛缩酶) 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

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 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 (生成2molATP,反应可逆) 9、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丙酮酸激酶)(生成2molATP,反应不可逆)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①在无氧或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②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机体有些组织也要由无氧酵解来供能,如成熟的红细胞、视网膜、肾脏髓质等。 糖酵解的特点: ⑴反应部位:胞浆,参与糖酵解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细胞浆中。 ⑵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反应全过程不可逆,其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分解利用,乳酸循环(糖异生) 备注: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转变成磷酸己糖而进入酵解途径。如:半乳糖、甘露糖、果糖。

生物化学说课稿

《生物化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首先,我对本门课程内容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大纲、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计划;说教法与教学手段。 1.说大纲和教材 1.1说大纲:本门课程以护理学为例子,大纲要求护理学的学习要求为掌握一定的生化基础知识,基本能应用基础生化知识解释常见的遗传疾病、能看懂简单的检验术语及缩写词等作为教学的要求,培养的是高职高专技术型专门人才。 1.2说教材的地位 本门课程现在教材存在种类繁多,版本较多,良莠不齐,教师难以选择好教材,有的教材质量差,水平低等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选择陈明雄主编,我校教师参编的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教学用书,以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贾宏褆主编的八年制临床教材《生物化学》等用书为教师参考的材料,作为总的用书。 1.3说教材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所有医药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地位比较突出,该课程的作用表现在:阐明人体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为临床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提高医药卫生人才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学生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1.4说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课程内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主要的代谢过程,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够解释常见的遗传病机制。 能力目标: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具有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

素质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5说教材设计 《生物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系我校教师参编的国家规划教材。编写思路以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为指导,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的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结构特点:继承并体现基本内容,具有适用性,重点难点分明,每章节增加趣味知识故事。 1.6课程时数时间分配与考核 理论教学时数为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为2:1,理论考试占60%,实验占30%,平时成绩占10%。 2、说学情 2.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3年制大专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其中文科生缺乏化学知识,加之有些学生学习方法欠佳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习。总体情况欠佳,学生绝大多数勤奋好学,但护理专业在课程设计时缺乏部分医学基础学科学习,导致本学科的学习难度增大。此外学科与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2心理状态分析 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应激刺激不知所措,新到一所大学从各方面都不太适应,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医学本身涉及生理卫生知识,故对学生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学生以女生为主,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因此整体学习氛围好 3.说教学计划 3.1生物化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关系 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2教学设计理念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最全总结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图5-2)。 图5-2 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 一、糖酵解 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整个糖酵解化学过程于1940年得到阐明。为纪念在研究这一途径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G.Embden,O.Meyerhof和J.K.Parnas,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EMP pathway)。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细胞中。 (一)糖酵解的化学历程 糖酵解途径(图5-3)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图5-3糖酵解途径 1.己糖的活化(1~9)是糖酵解的起始阶段。己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消耗两个ATP逐步转化成果糖-1,6二磷酸(F-1,6-BP)。 如以淀粉作为底物,首先淀粉被降解为葡萄糖。淀粉降解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其中,除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是一种葡萄糖基转移酶外,其余都是水解酶类,如α-淀粉酶(α-amylase)、β-淀粉酶(β-amylase)、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麦芽糖酶(maltase)等。 2.己糖裂解(10~11)即F-1,6-BP在醛缩酶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异构酶(isomerase)作用下可变为甘油醛-3-磷酸。 3.丙糖氧化(12~16)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产生1个ATP和1个NADH,同时释放能量。然后,磷酸甘油酸经脱水、脱磷酸形成丙酮酸,并产生1个ATP,这一过程分步完成,有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参与反应。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总结

精心整理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 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 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 (图5-2)。 图5-2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 (二)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途径的共同部分。 2.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生成不同的 物质(图5-4)。 图5-4丙酮酸在呼吸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3.通过糖酵解,生物体可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部分能量。对于厌氧生物来说,糖酵 解是糖分解和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4.糖酵解途径中,除了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所催化的反应以 外,多数反应均可逆转,这就为糖异生作用提供了基本途径。 二、发酵作用

生物体中重要的发酵作用有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酒精发酵(alcoholfermentation)过程中,糖类经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然后,丙酮酸先在丙酮酸脱羧酶(pyruvicaciddecarboxylase)作用下脱羧生成乙醛。 CH3COCOOH→CO2+CH3CHO(5-5) 乙醛再在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乙醇。 CH3CHO+NADH+H+→CH3CH2OH+NAD+(5-6) 在缺少丙酮酸脱羧酶而含有乳酸脱氢酶(lacticaciddehydrogenase)的组织里,丙酮酸便被NADH还原为乳酸,即乳酸发酵(lactatefermentation)。 CH3COCOOH+NADH+H+→CH3CHOHCOOH+NAD+(5-7) 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酒精发酵或乳酸发酵,实现了NAD+的再生,这就使糖酵解得以继续进行。 乙酰基转移酶(dihydrolipoyltransacetylase)、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icaciddehydrogenase)。6种辅助因子。6种辅助因子分别是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pyrophosphate,TPP)、辅酶A(coenzymeA)、硫辛酸(lipoicacid)、FAD(flavinadeninedinucleotide)、NA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和Mg2+。 图5-6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上述反应中从底物上脱下的氢是经FAD→FADH2传到NAD+再生成NADH+H+。 2.反应(2)乙酰CoA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下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并释放CoASH,此反应为放能反应(△G°,=-32.22kJ·mol-1)。 3.反应(3)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脱水生成顺乌头酸,然后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实验一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一、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讨论实验指导的关键。(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演示实验,创建情景,引入新课题。 (2)通过PPT、探究学习和讨论等方法来获得信息。 (3)通过讲解、演示、PPT展示、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习题等,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2)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发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验证实验及探索实验的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解剖刀、研钵、漏斗、纱布、漏斗 架、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胶头滴管、量筒。 (2)实验材料: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 溶液、斐林试剂B液:0.05g/ml的CuSO4溶液SiO2、H2O、苹果、土豆、菠菜。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交流、练习法、问答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 【展示】一个装有刚配好的斐林试剂的试管。 【老师】这是一种蓝色的溶液。 【展示】一个装有苹果汁的试管。 【设问】这是刚榨好的苹果汁,猜猜我要干什么?很简单,我要把苹果汁倒入蓝色溶液的试管中,那大家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抽问

生化试验基本技术

第二章生化实验基本技术 第一节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是蛋白质、酶、核酸及细胞亚组分分离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生化实验室中常用的分离、纯化的方法。尤其是超速冷冻离心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方法。离心机(centrifuge)是实施离心技术的装置。离心机的种类很多,按照使用目的,可分为两类,即制备型离心机和分析型离心机。前者主要用于分离生物材料,每次分离样品的容量比较大,后者则主要用于研究纯品大分子物质,包括某些颗粒体如核蛋白体等物质的性质,每次分析的样品容量很小,根据待测物质在离心场中的行为(可用离心机中的光学系统连续地监测),能推断其纯度、形状和相对分子质量等性质。这两类离心机由于用途不同,故其主要结构也有差异。 一、离心原理 离心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将样品放入离心机转头的离心管内,离心机驱动时,样品液就随离心管做匀速圆周运动,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向外的离心力。由于不同颗粒的质量、密度、大小及形状等彼此各不相同,在同一固定大小的离心场中沉降速度也就不相同,由此便可以得到相互间的分离。 (一)离心力和相对离心力 离心力的单位为g,即重力加速度(980.6cm/S2),离心力的大小可根据离心时的旋转速度V(r/min 每分钟转数,revolution per minute)和物体离旋转轴中心的距离r(cm)按下式计算:g=r×V2×1.118×10或按下式计算所需的转速:()r 89445 =。 ? V/ g 离心技术是根据微小颗粒物质在离心场中的行为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离心机的转头能够以稳定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从而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向外的离心力场,它赋予处于其中的任何物体一个离心加速度,使之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其定义为: F = mω2r 式中:F为离心力的强度;m为沉降颗粒的有效质量;ω为离心转子转动的角速度,其单位为rad/s;r为离心半径(cm),即转子中心轴到沉降颗粒之间的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 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1/10×n 式中:V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n---------样品稀释倍数 六、思考题:

生化生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机能学生化部分重点整理 一、选择 *SAM是活性甲基供体;PAPS是活性硫酸根供体;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 蛋白质 1.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g %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 (凯式定氮法) 2.20种编码氨基酸:蛋白质由20种L-α-氨基酸组成 3.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 酸;碱性氨基酸(p10-11) 4.营养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假设来写一两本书) 5.紫外吸收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6.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7.蛋白质变性的应用:高温、高压灭菌、低温保存酶、疫苗等,防止蛋白质变性 8.谷胱甘肽:GSH 缺少GSH可致“蚕豆病” 功能:①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处于活性状态。②谷胱甘肽的巯基作用,可以与致癌剂或药物等结合,从而阻断这些化合物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保护机体免遭毒性损害。 酶 1.酶促反应的特点:(1)极高的催化效率;(2)高度的特异性;(3)酶活性的可调节 性

2.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1)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2)保证酶在特 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3)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3.酶的抑制作用: ⑴不可逆性抑制作用: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 ⑵可逆性抑制作用: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 竞争性抑制作用: ①抑制剂和底物的结构相似,能和酶的底物分子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 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 ②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底物浓度比,如加大底物浓度可减弱或解除抑制作 用 氨基酸代谢 ⒈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①转氨基作用;②氧化脱氨基作用;③联合脱氨基作用:是 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④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⒉血氨的去路:在肝内合成尿素,这是最主要的去路 ⒊尿素循环:⑴部位:肝细胞线粒体、胞液 ⑵关键酶: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⑶与三羧酸循环的联系物质:延胡索酸 ⒋⑴高血氨症:肝功能严重损伤,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 ⑵肝昏迷: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脑供养不足 ⒌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 ⒍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苯丙酮酸尿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