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孟子》合集

《论语》《孟子》合集

《论语》《孟子》合集
《论语》《孟子》合集

《论语》《孟子》教案全集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

从孔子到孟子

夫子自道

全面认知孔子真人,最可信据者自莫如《论语》;尤其是夫子自道部分,都是剖心示天下之言。而其所言多为心之所之的天下之道,和身之所修的君子之德。纵观孔子一生栖栖汲汲的心力所萃,实不出学以求道、仕以行道、教以传道三事,身之穷通、事之成败,非所甚看重者。故本篇次序不全依生平履历为序,而取《为政·四》夫子晚年总结一生学道精进的思索历程为纲,选辑凡百十三章,分六部分说其义,阐明孔子为天下求仁爱安宁之道、修君子楷模之德所付出的毕生心血与成就。盖孔子对中国历史无比深刻的影响,固在道德而非事功也。

《为政第二章》子曰:?吾十有(又)五(古初数手指计物,故十以上须加?有(又)?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有道),四十而不惑(不为世事惑乱),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所行所制的自然定律),六十而耳顺(一听就知其所以),七十而从(一作?纵?)心所欲不逾(越)矩。?

【本章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志道成仁全过程的简介与自评,语浅义深,一步一阶梯,最足后人认识真孔子。人老都喜回味当年风光的旧事,唯孔子自幼至老只志于道。想孔子一生,不论求道与求仕的经历都可谓丰富。而今暮年,一不嗟老叹卑,二不以身尊“国老”自荣,以弟子半天下自豪,升沉荣辱俱遗身外,甚至不知老之已至,一心系念不忘者唯有淑世之道与徙善之德,虽老不改其初。不管世人对孔子之道如何评说,他这简朴自叙中饱含的精纯笃实的哲人风度,乐道不倦的极端热忱,就是思想家最可宝贵的伟大品德,足供认真的思想者永远奉为楷模。

孔子自述求道进德的历程,自年十五始。十五开始懂世事,周世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写、算),十五入大学(明人道)”。孔丘无此福气,三岁丧父,年十七又丧母,要学全得靠自心坚毅。“志于学”的“志”贯穿孔子一生,不可轻看,“志者,心之所之(向、往)也”。无论做什么,心里老是想着学与问,才是“志于学”。《论语》全书,处处是孔子好学慎思的心得之语,终成“集大成”式的思想巨人。“至圣先师”首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好学的楷模,影响所及,鲁国也以好学著称,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从天子至庶人,尊师崇学的风气经久不息,曾经世无其伦。

“三十而立”是人生成熟的一大标界。常人成家立业,家为传后、业以谋生,所立不出生活本领。少年孔子为独立谋生也干过许多粗活“鄙事”,二十出头当过季氏家(“家”是国下面封给卿大夫的行政领地)的小吏,管仓库则秤平而账清,管牲口则“牛羊茁壮长”,公平敬业。然所业非所志,志道之士别有远大怀抱,“入太庙,每事问”,探询礼器设置中的礼意,随员出访洛邑学周礼、读文献,向宫中乐师学古琴曲,在齐听舞乐“三月不知肉味”,抓住一切机会学礼乐。孔子之世,周以礼乐治天下的模式行了四五百年后,虽呈“礼崩乐坏”之势,可在邦交与贵族人际关系上仍具正统权威,言行举止合礼就有分量,失礼即为人耻笑。“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事有礼,非学不成。从十五志学到三十,孔子自信已能在纷纭世事中立身处世,站稳脚跟,依礼行事了。“而立”,立于礼也,而“礼,履也”,指行事有准则。

“四十而不惑”则是听言观人都能得其真,不受蒙蔽,做到心中有底,可说是见识上的“立”。人世真伪难辨令人疑惑,是非淆乱教人迷惑,时尚滔滔诱人眩惑,左右失据陷入困惑,偏见私欲导致抉择惑乱,不惑甚难!智光烛照则外物之惑可破,笃道厚德则内心之惑能祛。“不惑”,立身乃能“确乎不可拔”,志道坚定而不移。古人“志于学”,根本上是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故学与人同步并进,非为学位名利也。从身立于礼到心无所惑,是孔子求道有成的第二大步。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身心与道德已无不相应,学道而臻于成道的至境。以前的学、立、不惑基本上还是求人世之道,五十而后的“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则由人道进而沟通天道。以大自然生灭运化之大道观世待己,懂得此

生所当行与所制约,则行所当行,止于当止,乐天知命。中华自古崇信自然的天地之道,实为理智健全而卓越。“天之爱人甚矣”,既生众民,又无偿提供人生必须的一切,能不爱乎?天有大功而不自夸,大恩而不望报酬,贫贱不欺,巨细并照,可不敬乎?倘离天辩道,人世有权都有理,有舌皆能辩,则是非无由裁定;至高之理,至公之德,皆在默默运化而昭昭明示的“天”中。故周秦诸子虽各道其道,而皆从天道推论世道。近世辩诘“天道观”唯心还是唯物?中华哲人不作无谓之辩。人是“天地之心”,天有道而不能自言,唯“人能弘道”;赋予概念、构造“学说”者莫非思想文字,何来无人之“唯物”?然人心如空无一物,则无所思无所想因无任何主义,哪有无物之“唯心”?“道”为万物所显示,也是人学习思考的心得,心物互动的文化观念,超越且优越于西哲排它独断的“唯心”“唯物”远矣(与古希腊智者们不问人世祸福的纯思辨习气两样,人之言道不远离人生实情,中国几千年哲学史上绝少鼓吹无物而唯心、无心而唯物之所谓道)。

孔子不轻谈天命,大抵有二层含义。以“天命”之“命”为动词“命也”“使也”之义。天使(命)我之所以为我的德性,即《中庸》开宗明义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屡言“天生德于予”,则天必不虚生我,我德必不枉有,意识到天赋我德性就是命我修德尽性于斯世,奉行天命是人性的大自觉。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因之而大增,鄙吝自私、懈怠自弃之心不敢有。“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从觉悟天命中得出(见《易》乾卦)。另一层义,“命”又是名词“定数”,“天命”是天在冥冥之中对人心人力实现程度的最终限制,“道之将行也与(欤,下同),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此“命”即由天定,人力不可强者。因为天不独生我,并不私我,有无数生灵各具才性各有所求而共处一世,其间爱恶错忤,聚散无常,必然偶然无限复杂,命运实有理性不可究诘者。人处亿兆间,奋斗一生的最终所得果有多少?是个人无法逆料又无从拒绝的事实。只有努力在己,而“成事在天”,如年之寿夭、命之穷通、道之行与不行,皆有身外无限复杂的因素时时在制约着。凡此难以名状,通归诸“天命”而已。(这种世事纷扰的最终局面,即所谓社会历史,故恩格斯称之为无数个体运动的“合力”作用。可知不存在单一先验的历史“规律”。)通知“天命”的二义,则君子既自强不息,又敬慎戒畏,知此生所当为与不可强为。所以《论语》全书最后一章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行事总是那么有理有节、不骄不馁,极富分寸感,言语间有种清明的圣智气象,和他五十后由“下学而上达”,又从天命返观人我的极深修养工力,大有关系。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知天命”由理性知解精进为耳目心志的道德至境。闻人言而刺耳者,常因事出意外,或言忤己意。能心无成见,“无意无必”,洞明人情事理之必然自然,意外亦在料中,则逆心不觉刺耳,心明耳聪而无所不顺。其实五十一岁后那四五年,是孔子一生唯一参与外交内政的斗争,同各种人物认真打过交道的一段经历。要说他热衷政治,正宜有所回顾。不料只淡淡地说,学了个“耳顺”,算是长进吧。人之于仕途政事,干时起劲,老来也懒得再提起了,很耐人寻思。史称孔子“晚而喜《易》,韦编(编竹简的牛皮绳)三绝(多次因常读而磨断)。”《易》正是从天道察人事之书,孔子默祷苍天能“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五后的十四年岁月,带领众弟子奔波各国,苦苦寻求能行道之邦,结果到处不用,还曾被囚禁于匡、绝粮于陈,得出“君子固穷”的结论,欣然接受“丧家狗”的称号。六十八高龄的人了,气血已衰,只好返鲁,不复求仕,发愤忘忧,潜心整理“六经”典籍,为民族的历史文化保存了一批奠基性的宝典,不倦地谆谆教诲众弟子,给三代仁德大道造就出一批薪火传灯人。本章自叙至古稀之年,依旧一字不及其业绩,只认真审视自身求道进德之境。从心所欲无不中矩,则已不待思而后明,不勉力而中道,此莹然无瑕的道心,是明澈高贵的“天地之心”,人心价值的最大实现,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从心所欲”是自由,“不逾矩”则自觉受制约,常人只知自由与制约对立,而孔子既自强不息又自觉克制,才是最完善也最难到的境界!

人之不朽有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夫子有其二不朽焉。古今中外诸圣中,夫子之道最贴近人性本真,故能得地球上人数最众的民族最经久的悦服;夫子之德最高雅纯粹,故历代贤哲才俊共奉为中华人文的祖师,钦敬不已,岂无故邪?】

《公冶长·五》颜渊、子路侍(伺奉)。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所乘马车)衣(穿)轻(钱大昕考古本无?轻?字,是)裘,与朋友共(同享),敝(坏了)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勿)伐(自夸)善,无施(加人)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后世总喜把夫子美化(或丑化)为道貌岸然的说教者。想不到言志这种理想教育的严肃场合,孔门师徒竟如友人促膝倾谈,绝无闻而生厌的豪言壮语,令人怀想其时师道之淳,学风之正。子路来自“卞之野人”,粗豪刚直,车同乘裘共穿,用坏了也不计较,所愿恰符朴直无私之性。颜子深悟夫子之道,善能推己及人,志在学道自得。最平实而远大者,还数夫子,所愿不出善良生民所热望,老安友信而少怀,既是个体的人生价值,也是人道社会的安乐图景。过此之求,“伟大理想”“壮丽乐土”代代君王与圣哲们都许诺“定要实现”,也曾疯狂试验过,临了反思,何曾消除老者被遗弃、朋友无信义、少者缺乏健全成长的社会环境?孔子之志是人生正常需求的朴实概括,任何社会皆宜作基本准则。夫子不自设制度、发明主义、依靠谁打倒谁。表明他不是政治家,不谋统治人,更无特定“阶级觉悟”,只是位热爱人类孜孜求老少安乐、朋友忠信、社会人人各得其所,遂性生活的伟大哲人。

安之、信之、怀之的“之”,是指使安、使信、使怀的“我”,还是代老、友、少?旧说各异。明白的原文,又叫注释专家缠绕胡涂了。强生分别,实为多事。志者心所向往,既是我的追求(我欲使老安、友信、少怀),自然也是我所愿见(出现老能安、友可信、少者得关怀的社会)。此思理为古哲常见,如我自觉人为万物之贵,故以道德人格自珍自贵,且以此敬人爱人,而人亦敬之爱之,仁在人我之中矣。必欲追究君子是以自爱为宗旨还是爱人当主义?则求深反惑也。当世论者多不怪自己对母语与传统思维渐失理解力,反而责怪中国汉文概念不精密,理论非科学。现代工商社会生产的机械脑袋读不通古书,哪能迁怒于传统文化?】

《公冶长·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孟子》中说“夫子学不厌,教不倦’可谓仁且智,但是夫子还是那么谦虚。现代人急功近利,好象自己智商很高似的。脑袋虽然好使,可不下工夫,结果呢?还是落于庸俗。可悲可叹!

此章是明白告诉大家,孔子是以他的好学为荣...而非後世人以为的道德,也是告诉大家读论语....别只顾著仁义道德....更要专注於好学之上。

杨伯峻: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

钱穆: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啊。”

李泽厚: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实可靠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孔子一生以圣人之德自修、以仁道之心待世,而始终不敢以圣自居,以仁自诩,只有“好学”则可自信,其故可知。“学然后知不足”,愈好学深思,愈明白有限之身求无尽之道,所知实有限而所未知仍无涯。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者,亦唯“好学”而已:我一生志学,未尝虚度。只有疏学浅尝的半吊子,才会略拾时文俗论之牙慧,便以为得宇宙天地之金钥匙,动辄侈言“规律”,似一切“奥秘”在握。孔子之“学”与今人之背书绝异,他下学众善而自改不善,上通天道而乐道忘忧,不但内涵广大,而且得于心必见诸行,“学,效也”(后代每学张嘴,见诸文而已)。《论语》言学之富而精,古今无与伦比(详后《论学篇》)。“不如丘之好学”,谁谓不然。古义学是“觉己”,教为“觉人”,学不学关乎有无成人的觉悟,所以是贤愚的大界别。至于随便哪个小邑,都能找到心地忠厚、待人诚信“如丘者”,此语似不敢信,不可解。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周礼·地官·小司徒》)。而今纵口逾千万之大都,也未“必有忠信如丘者”,遑论十室之邑。古注多说是夫子以自谦勉弟子,因注家总觉孔圣是先天后天都非凡入圣,尊孔尊到连夫子自己的话也不相信了。由于谦虚是美德,就故意示谦以自美者世上诚有,却非孔子。“伟大的谦虚”是特殊谋略制成的精致虚伪,素为孔子所鄙夷不屑。其实,古风淳厚,古道热肠,古人质实,本是古今人所共知的事实;论天性之全,素质之善,身心充沛,古远胜于今。势利物欲与人生善性背道而驰,是人类历史的规律。只因不合洋人的“社会进化论”而被有意淡忘,加之对“厚古薄今罪”笔诛刑罚而强令禁口,以至“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无法理解。古代民风何以能美?民性因何而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古圣先王能依华夏(中原腹地为主)水土所宜与居民习性,推行了一套最富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井田制”的生产方式与邻里关系。(近代学者或疑未尝行,证据不足,不取)现据各种信史资料,撮述于下,以资减少历史隔膜,便于理解先民的生存方式与人际关系。

井田之制:田九百亩,开井形四道,分九区,凿井于中。周围八百亩八家各百,各种自收。中百亩八家各耕十亩,收获归公;余二十亩家各二亩半,为田庐。春种秋收期农夫出邑居田庐,妇子送饭;冬则归家入居邑里。“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照明柴火),同巧拙(互教互学)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怨女旷夫),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汉书·食货志》)《诗》之“风”与部分“雅”,多从此中唱出传开。这种同耕而自有、聚居而各食“和而不同”的生产生活形态,据传始于黄帝之世,三代沿袭,在长期不断完善中凝成了中华民众独富的淳和忠厚的道德风尚。《汉书·食货志》称:八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道德观念相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贫富相差不大)。”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州为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里有序(初级学校),以明教,乡有庠(中等学校),则行礼而视化焉。夏曾佑先生概括以井田为政教有十大功能: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货财(古初之市场在井边,日中为市,打水时物物交易互通有无),六则存亡更守(防匪盗),七则出入相司(互相关顾),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中国古代史·第十四节》)古先王之制度,首先考虑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安定民生与笃厚民风。井田制不独奠定了古代中国税率大体以“什一而税”为基准,庶民温饱无虞。其意义至巨、功德尤伟、举世独创者,在井田制孕育出忠厚诚信等全民美德:居于其间者攸戚与共,无人不受惠于邻里,不忠不信,为众共弃,则无人能独自生存,故互助关爱,积久成性。孔子对人性本善,仁政可行的信心,正是以斯民奉行三代直道为社会历史依据。小邑有“忠信如丘者焉”,又何足怪。东周王权衰落,“井田”随周礼而坏,战国兼并,至秦一统,乃真“溥天之下”莫非王臣(奴)王土,“井田”荡然,贫富悬绝,民风遂薄,忠信渐稀矣。唯穷乡僻野,犹残存忠信。】《述而·七》子曰:?饭疏食(吃粗食),饮水(喝生水),曲肱(gōng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得之不正当)而富且贵,于(对)我如浮云(比喻与我不相干的身外之物)。?【此章以气韵生动、意趣隽永,历来为人乐诵,至今读来,仍有光景常新的不朽魅力。钱穆先生说得好:“本章风情高逸,可当一首散文诗读。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论语新解》)散文诗形散而神聚,言近而旨远。此章前半四句只有十字,语简之极,辞朴之至,了无修饰,竟能即景如诗写生如画,千载如睹,一字增减不得;孔门弟子载录师言之准确入神,以不文写至文的神技,令人叹为观止!这缘故,即古人所谓“文犹质也”,“至情不文”“质有余则不受饰也。”夫子之真至于知天命、善至于爱天下的道德风采,何用世人再化妆美容?唯夫子人高,弟子知深,故有此等天地至文留在人间。此中妙味,只有靠自心领悟。

章之“浮云”,意喻:“不义而富且贵”,与我不相干。古今“富且贵”者极有限,而人皆营求,于是不择手段地贫谄富,富鄙贫,贱媚贵,贵愈横,不义不可止。孔子不屑谴责浊世说粪土富贵,只显示自己是别一境地,不义不取,乐天知命。淡淡数语,启示深远。争权于朝、夺利于市之徒,虽郊游野餐,饮食精美,难有此乐。今人侈谈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权利,古人提醒乐有雅俗:“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真能领会此乐境界之高远,实非易事。宋儒程子郑重提出:“须知所乐者何事?”人必曰:道!然而道属于理性,哀乐却是心情,“乐道”尚未切心。说者引《庄子·让王》叙孔子厄于陈蔡后之议论:“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与孔都深知,道有贵于一身得失的无上价值,才能以道自尊而富贵为轻的态度自处于世,故庄在嘲儒之余仍能理解孔子乐道之志。不过天地无心,可以对寒暑风雨无觉,人却不能对饮食苦乐无感觉。要绝对“道法自然”,“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何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马蹄》)动植物的自然,对人就不自然。庄文之妙恃其才智,孔子之美在仁德,以“寒暑风雨”之自然解释孔子求道自得之“乐”,终隔一层。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莫非心力所致,故处处有情,字字见心。庄子玄道为身外之虚象,非汪洋恣肆不能明其仿佛。与其说此章是乐“道”之本体,不若讲是洋溢“德身”的那份欢悦自得:分明意识到自己俯仰无愧的泰然、道与德若契的充实、天与人浑然的自在、身心统一的从容和悦。此际即使嚼口粗粮呷口清水,枕臂而卧,目送飞鸿,耳聆天籁,一种超乎世情俗欲的大自在透身愉悦,美美地充实着生活,滋润着清贫,吃啥都香,乐盈天地矣。夫子之乐是体悟到仁道在身心中的内在充实感,庄子至乐是恍若遗世弃身后的逍遥感,貌同神异。

常人之忧,大半在贫贱,“有钱始作人”《汉乐府》已有此叹。虽说现在已有追求富且贵的自由,其实更有追而不及、求而不得的自由。“共同富贵”难,没有贫贱何来富贵,故贫贱总是庶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格言名句

大学里的格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里的格言名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7.君子遵道而行。 8.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9.君子之道,费而隐。 10.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7.大德者必受命。 1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2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24.至诚如神。 25.至诚无息。

出自孟子的成语精编版

出自孟子的成语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论语和孟子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可以为师矣。 意思 (2)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则安之。 (5),必先利其器。 意思: (6)学而不厌,。 意思: (7)三军可夺帅也,。 (8)言必信,。 意思: (9)其身正,;其身不正,。 意思: (10),勿施于人。 (11),不耻下问。 意思: (12)君子喻于义,。 意思: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意思: (14),鲜矣仁! (15)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是可忍也,? (17)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意思: (18)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意思: (19),小人常戚戚。 意思: (20),不舍昼夜。 意思: (21)岁寒,。 (22)君子成人之美,。 (2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小不忍,。 (25)道不同,。 (26)不学礼,。 意思: (27),于我如浮云。 意思:

(28),必有近忧。 (29),习相远也。 (30)猛于虎。 (31)见贤思齐焉,。 意思: (32)有教。 (33),不让于师。 意思: (34),不知其可也。 (35),不患贫而患不安。 (36)士不可以不弘毅,。 意思; (37),是谓过矣。 (38)与朋友交,。 (39)有则改之,。 意思: (40),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2)不患人之不己知,。 意思: (4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愈矩。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1)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 (2)天时不如地利,。 (3)得道者多助,。 (4)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不能成方圆。 (6)穷则独善其身,。 (7)爱人者,;敬人者,人恒敬之。 (8),社稷次之,君为轻。 (9)生于而死于安乐。 意思: (10),则不如无书。 (11),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 意思: (12)人有不为也,而后。 意思; (13),不仁则辱。 意思:

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1.《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为人处事和学习方法,为人要不断反省自己,处事待人要诚实,学习上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

论语孟子后四专题名句及翻译(补充版)

高三语文《论语孟子》名篇名句及翻译 日期:2013-11-11 * 学问之道 1.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4.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于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译文】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而又像在后面。 8、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人与文化 1. 【译文】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信服又喜好,我私自和我那老彭(孔子的朋友)相比。 2. 志,是为得之。 【译文】所以读者,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愿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3.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2014年11月30日制作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

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作者: ————————————————————————————————日期: ?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走进名校——附录5《孟子》中的经典名句潮砥镇完小六年级语文总复习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yú)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①●“老吾老(…赡养?、…孝敬)?以及人之老(老人、长辈),幼(抚养、教育)吾幼(子女、小辈)以及人之幼(子女、小辈)。【语思】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①】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我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我的志向,这种坚持仁义之道,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意思②】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语意】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语意】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⑤●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语意】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⑥●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语意】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⑦●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语意】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语意】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语意】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⑩●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语意】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1●人皆可以为尧舜。【语意】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2○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语意】实施仁政、得民心的人,有很多人去帮助他;不实施仁政、不得民心的人,没有什么人去帮助他。 13○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语意】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语意】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语意】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1、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international, Unicom international market, adapted future people on city of development needs, based Yu industry support, and traffic advantage, and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tage, established city development target: radiation absorb Yangtze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27、反求诸己:求:追究;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

《论语》《孟子》选读 名句集锦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 (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二、人的起点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1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孟子》 1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三、仁者爱人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1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2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2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2)

《论语》《孟子》《诗经》名句及翻译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算数。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上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论语孟子名句默写

从孔子到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2.子曰:“老者安之,,。”《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公冶长第五》4.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第七》 5.其为人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第七》 6.仁者不忧,,。 7.,来者犹可追。 8.,厄穷而不悯。 9.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告子上》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人的起点 11.子曰:“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第六》 12.,能使枉者直。 13.子曰:“乡愿,。”《论语·阳货第十七》 14.子曰:“,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15.人性之善也,。 仁者爱人 16.子曰:“志士仁人,,。”《论语·颜渊第十二》

17.,仁民而爱物。 18.子曰:“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论语·雍也第六》19.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第二》 20.子曰:“,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二》 21. 言必信,。 2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第十三》 23.子曰:“,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2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25.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修养的境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27.子曰:“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第七》 28.子曰:“岁寒,。”《论语·子罕第九》 29. 富贵不能淫,,。 30. 食不厌精,。 学问之道 3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为学第一》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3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第十四》

诗经、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名句补充 1.巧言令色,鲜矣仁。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8.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孟子》名句补充 2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2.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荀子》名句补充 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老子》名句补充 2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9.治大国,若烹小鲜。 3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庄子》名句补充 3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4.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诗经》名句补充 3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3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3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bīn)风·七月》

《论语》与《孟子》

《论语》选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子曰:朝问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6.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0.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3.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6.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7.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小升初必背——论语孟子

《论语》经典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仁矣。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22.言必信,行必果。 23.小不忍则乱大谋。 24.道不同,不相为谋。 25.既来之,则安之。 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7.不学理,无以立。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0.性相近,习相远也。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3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3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3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7.有教无类。 3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9.当仁,不让于师。 4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 4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 4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孟子》名言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 之。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