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生产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及推进策略是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学术期刊文具(2013)

目录

一、基础篇

1、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_江海洋.pdf1

2、从投融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建设_徐策.pdf3

3、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_张友良.pdf5

4、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_李思丽.pdf7

5、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究_以固始县为例_曾震.pdf10

6、奏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强音_徐东渤.pdf12

二、问题篇

1、洛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_刘苗.pdf14

2、商业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_杨毓.pdf15

3、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_许谨.pdf19

4、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成人教育的利益诉求_王佩.pdf21

5、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土地制度若干问题初探_段洲鸿.pdf

24

6、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改革创新_李凯丰.pdf26

7、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pdf29

8、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研究_鄢小蓝.pdf30

9、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问题浅析_崔留森.pdf

33

1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_一个制度框架_颜凌芳.pdf35

三、推进篇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_杨丽娜.pdf41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_王红强.pdf43

3、科学规制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_那张军.pdf44

4、浅析国有房地产企业如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_李粉山.pdf47

5、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_王伟.pdf51

6、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八大关系辨析_王倩.pdf55

7、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做好顶层设计_李迅.pdf58

8、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_赵伟.pdf62

9、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忽视农村.pdf65

10、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及路径的思考_杨久斌.pdf66

11、新型城镇化建设破题.pdf68

12、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组合_董仕军.pdf70

13、以品质至上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_陈阳霞.pdf72

14、以战略思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_王喜成.pdf74

15、用倒逼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_聂智胜.pdf77

16、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快园林绿化进程_杨喜梅.pdf79

丹阳市以“三新”即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形成了具有丹阳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着力构建三级城镇体系,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

近几年,丹阳市按照“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三级城镇体系结构,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构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狠抓“新市区”建设,做大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来建设新市区,以“待遇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为基本方向,合理确定空间和功能布局,在原有建成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丹阳开发区、练湖开发区的全部区域以及云阳镇、司徒镇、延陵镇的部分区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圈内,因地制宜规划拆除城市红线范围内的村庄,建成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生态优美的新市区。2009年丹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6.3平方公里增加到20.5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从24.6万人增加到27.2万人。

狠抓“新市镇”建设,做美集镇。该市抢抓被列为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首批试点市的机遇,优化区域土地布局,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新市镇。作为新市镇建设的试点镇,界牌镇经过几年努力,新建农民集中居住房40幢15万平方米,安置农户650户,一个水、电、气等全面配套,集居住、娱乐、休闲、购物、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小区已经建成,12幢5.6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已封顶装修,三

期工程也已开工。力争到2012年将全镇178个自然村、3900多户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到“界牌新村”,置换土地6500亩,建成总投资20亿元、占地1500亩、可容纳5万人的“新市镇”。同时,该市将试点镇扩大至云阳、皇塘、吕城、新桥、界牌、后巷等6镇,按照建设“十个一”的目标要求,把试点镇建设成为就业充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市镇。

狠抓“新社区”建设,做靓社区。该市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情况,按照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要求,优先选择合并后的老集镇中心区和有文化古迹、历史底蕴、人口较多的中心村,积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22个左右,投入10亿元,建成面积50多万平方米,惠及农民5000多

户,初步形成了镇村主导型、园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和项目带动型四种类型的“新社区”。其中新桥镇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拆迁一批”的思路,在集镇南北两边先确定群楼、金桥两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重点建设,引导其他村庄逐步向两个居住点靠拢,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动、相互发展的功能布局,既保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又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文明,被誉为“新桥模式”在全省推广。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和强大动力。丹阳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来抓,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江海洋

JingJiZongHeng 经济纵横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近年来,该市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紧抓不放,加快推进恒神碳纤维、巍华合金、呈飞精密合金、阿波罗太阳城、芬兰数字城、卡威消防车、鱼跃新X光机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迅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积极拉长传统优势主导产业链,重点推进视光学、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建设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2009年共培育实施新兴产业项目89个,新兴产业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态势,力争用3—5年时间使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5%。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该市坚持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从2007年起就因地制宜确定了11个产业集中区,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老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并高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工业集中度已达46%,部分镇工业集中度已达70%以上。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围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根据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结合“五大板块”,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逐步形成以沃得、宏运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农用机械生产基地;以天工、飞达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五金工具生产基地;以大亚木业、克诺双凤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的木业加工基地。眼镜产业力争摘得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眼镜之乡”称号,柴油机曲轴、金刚石锯片、光学元件、超薄铝箔等产品争创和保持全国的单打冠军,使眼镜之乡、皮鞋之乡、五金工具之乡、汽摩配件之乡和木业加工之乡真正成为丹阳的五张城市名片。

三、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打牢新型城镇化“地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当前破解城乡建设用地难题、实施“三新”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多赢举措,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丹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今年又把“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丹

阳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制定出台了《丹阳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工程项目区总面积13.3万亩,总投资105亿元。通过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储备足量的用地指标。同时强化用地管理,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向新市区倾斜,努力解决新市区、新市镇的建设用地需求。

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新型城镇化社会保障

丹阳以“三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增加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更好地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在加强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该市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就业。2009年实现新增就业11020人,市、镇、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实时联网,形成一体化、网络化、高效化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就业能力为目标,把推进“三新”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的一个契机,大力培训农业高技能人才,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创业帮扶,全面提升农民技能水平。2009年成功创业8288人,通过SYB培训扶持成功创业547人,培训创业成功率达67%。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使离土又离地的农民生活有来源、养老有保障。截止2009年全市参加新型农保人员达18.9万人,累计收缴社会保险费5.66亿元,为享受养老待遇人员发放养老金2004.9万元。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丹阳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丹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尤展

经济纵横JingJiZongHeng

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必须要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面对新型城镇化这一新课题,从投融资角度深化研究十分必要。

未来要在新型城镇化中

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启动发展(1978年~1985年)、缓慢推进(1986年~1995年)、加快推进(1996年~2000年)和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2010年)4个主要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已经过半,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下,经济增长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间的矛盾等,城镇化可持续性受到

多方面挑战,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当前,国际政治环境日趋复

杂、经济复苏缓慢曲折,未来经济

增长动力正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

驱动,由工业化驱动为主转为城镇

化驱动为主。基于这一判断,未来

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将被赋

予更重的使命。而这一使命能否真

正实现,关键要看未来推动城镇化

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

因此,未来必须要走一条新型

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念,协调

好不同纬度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协

调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中突出矛

盾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城镇化健

康发展。第一,协调好城镇化与资

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城镇的资

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

口,缓解部分大城市由于人口膨胀

和产业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

境污染压力。第二,协调好城镇化

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工业化

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

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

体制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镇

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构建城镇

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第

三,协调好城镇化与居民福利改善

中,切实推动进程农民实现职业和

身份的双重转变,提升城镇的包容

性。与此同时,着力防止大城市病

现象,促进原城镇居民的福利也不

断得到改善。第四,协调大、中、小

城市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

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

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

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引

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

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

只有协调好各种关系,城镇化

才是健康的,作为未来驱动经济发

展的基石才是牢固的。

新型城镇化将带动新的

投资空间

1.围绕促进“产城融合、城信

互动”发展拓展投资空间。城镇化

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既是历史规律,

更是现实要求。以非农就业占比来

衡量工业化率,2011年我国为

64.7%,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

为51.3%。事实上,这是由于长期

以来我国城镇化始终滞后于工业

化的结果。未来必须要引导工业化

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

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

体制机制。与此同时,在未来推进

HONG GUAN JING JI GUAN LI

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服务业是扩大内需、提高就业的重中之重这一基本判断。大力发展各层次服务业,吸纳农民向城镇转移。此外,信息化手段管理城市将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发挥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信息技术在提供高效管理的同时,还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关键工具和孕育新经济增长点重要途径,将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围绕“产城融合、城信互动”,切实推动“三化融合”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

2.围绕推动中小城镇建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拓展投资空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平衡,既表现在规模层面,也表现在区域层面。从规模层面看,大城市建设速度快、水平高、资金充裕,而且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枢纽重要节点也主要分布于大城市,目前已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建设推动速度缓慢、层次相对较低,资金缺乏,而且交通、能源的二级网络及相关节点建设主要分布于中小城镇,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区域层面,城镇化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1.53%,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6.99%和40.77%。上海、北京、天津均在80%以上,排在最后的3位分别是云南、贵州和西藏,不足40%。差距越大,潜力越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中小城镇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其投资空间也非常大。此外,城市群则是突破行政区划的发展模式,围绕城市群内部交通联系和能源网络的投资目前也才起步,空间也较大。

3.围绕提高城镇资源环境人

口承载能力拓展投资空间。长期以

来,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透支

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大城市存

在容量不足、发展难以为继的问

题,中小城镇存在发展粗放低效的

问题。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近年来,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绿色能源城市已成为诸

多地市的城市品牌。需要注意的

是,一些城市品牌不仅涉及到基础

设施的投资,而且包括大量的新能

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因此,相关投

资亦将快速增长。针对大型和超大

型城市,其承载能力不仅仅是资源

环境问题,更关键的是“大城市病”

现象。城市内人口流动负荷过重,

要求城市交通、城市群内部城际轻

轨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必须跟

得上,可以带动大量的投资。

4.围绕“以人为本”和改善广

大居民福利拓展投资空间。新型城

镇化必须要真正回到“以人为本”

这一发展的基本原则上来,切实使

得广大居民福利随着城镇化的发

展得到改善。对于进程农民而言,

要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变,

作为城镇居民应有的社会福利必

须予以保障。这就涉及到医疗、教

育、居住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与此

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银色产业”方兴未艾,涉及到医疗

看护、养老院建设、生态环境改造

等多个领域。因此,投资需求巨大。

创新融资模式支持

新型城镇化建设

1.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

券。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与特定

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具有信用等级

高、融资成本低、资金来源稳定、融

资期限长、流动性高、强化债务约

束、优化项目融资结构等优势。完

善债券市场化发行机制、市场约

束、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偿债能力

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

建设债券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性

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

2.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

以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为

基础构筑企业信用,以企业信用改

善为条件,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与企

业建立信用关系,帮助企业吸引债

券、股票等其他商业资本形式进

入。

3.大力发展产业化基金。在政

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

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

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

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发行基

金股份,设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4.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

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好FDI

(外商直接投资),聚合包括PE(私

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等在

内的各种性质的投资,鼓励转变债

务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切实改善金

融服务投资的功能。

5.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

在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中

央财政多承担一些责任,尤其是针

对公益性项目,尽量减少需要地方

配套财政支出的要求,如对贫困落

后地区和对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

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

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革等公益性

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及以下资金配

套要求,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

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

济预测部)

政策与建议

文/张友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扩大内需,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13亿人口的规模和相对偏低的城镇化率,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单纯地追求扩大规模、扩大地盘等“量”方面的因素,却忽略了提升城镇化的“质”。为此,当前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扩大内需为契机,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总称。城镇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综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城市规划学等方面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第一,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第二,经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是指整个社会经济中城镇地域产出比重的上升状态,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第三,社会城镇化。这是指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会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而发生转变,城镇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由城市向乡村扩散的过程。[1]第四,产业结构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符合经济规律(比较利益、规模经济等)的演变、发展过程。[2]第五,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这是指城镇空间形态扩大,城镇规模和数量增多,新城镇地域、城镇景观不断涌现,城镇生活环境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有的地方单纯把城镇化当作扩大地盘,多建楼房,等等,认为此举便是城镇化。实际上,这只是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却没有提升城镇化的“质”,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健康与长远发展,也不利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

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5年左右,且工业化仓促、时间紧迫。若盲目发展,势必步欧、亚、拉美一些国家的后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率达46.6%。与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45.7%相比,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近1%。比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的城镇化率:美国为58%(1945年)、日本为68%(1960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4%,而我国在人均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只有34%(2001年)。[4]据中国社科院学者研究,我国实际有效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因为现有城镇人口中,有近2亿农民工只是城镇的“候鸟”。[5]据统计,我国有14个省市GDP突破了万亿,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而世界上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国家(即人均收入步入3000美元门槛的国家)当时平均城镇化率是55%,按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计算,我国城镇化落后工业化25年左右。[4]

(二)城镇化“质”不高,存在“伪城市化”问题

近些年来,城镇新增人口数虽在上千万甚至上亿,但其中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转为城市居民。综合《红旗文稿》(2011年3月)、《解放日报》(2011年4月7日)等相关报道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非户籍人口达3200多万人,这些城市新移民虽已在统计上“被城市化”了,但因没有所在城市户籍均不能或不完全享受市民待遇。此外,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由于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多达4000万~5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三无农民,还有一部分农民被上楼,或被就地城市化,而被上楼或被就地城市化的农民多数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6]“圈地运动”之后失去土地的大量农民却被圈在了“城市”之外。

(三)大城市出现盲目无序发展倾向,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规模扩大但质量内涵不高

一些大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硬性指标,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发展倾向。另外,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区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一些中小城市却由于缺乏规模较大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人们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等,城市没有更多吸引力,有城无市,“梧桐树”没有管好,更留不住“凤凰”。[6]

(四)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

经济

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的综合化。我国城镇化存在着“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不高,‘伪城市化’”;“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规模扩展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城镇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要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内涵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