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概况: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简介;二、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重要成果简介;三、闽方言研究著作简介;四、闽方言研究论文简介。

关键词:闽方言重要项目;省部级奖成果;出版论著

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1-0200-18

福建省是一个方言类型极其复杂的省份。如果根据黄典诚主编《福建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记载,福建方言包括闽方言、闽方言与客赣方言过渡区、赣方言、客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闽方言区:包括(1)闽东方言(南片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北片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2)莆仙方言(北片莆田、涵江;南片仙游);(3)闽南方言(东片厦门、同安、金门;北片泉州、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西南部;南片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西片龙岩、漳平);(4)闽中方言(南片永安、列东、列西;北片沙县);(5)闽北方言(东片建瓯、松溪、政和、南平大部、顺昌东南部;西片建阳、崇安、浦城南部);(6)闽方言过渡区(南片大田中部;中片大田西部、尤溪西部、永安东部;北片尤溪大部)。闽方言与客赣方言过渡区:包括北片将乐、顺昌西北部;南片明溪。赣方言区:即闽赣方言,包括北片和南片(北片邵武、光泽;西片建宁;南片泰宁)。客方言区:即闽客方言,包括北片、中片、南片和东片(北片宁化、清流;中片长汀、连城;南片上杭、永定、武平;东片平和西沿、南靖西沿、诏安北角)。吴方言区:即浙西片边界方言(浦城中北部)。官话方言区:南平方言岛(南平市区及西芹镇)和琴江方言岛(长乐航城镇琴江村)。

现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成果,诸如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省部级优秀成果奖、闽方言研究著作和闽方言研究论文做简要的介绍如下。

作者简介:马重奇,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

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简介

近20年来有许多闽方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本文重点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各部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至于厅局级的科研项目从略。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十几年来,关于闽方言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只有10个,即马重奇《近代福建音韵与方言学通论》(1998-2001)、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2002-2004)、马重奇《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与现代闽北方言音系》(2008-2010),邓晓华《汉语方言的研究与语言接触理论的建构》(1999-2002),李荣宝《方言对儿童语音意识的形成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2003-2005)、李荣宝《方言儿童的元语言意思及其双语效应和迁移》(2009-2011),陈泽平《福州方言自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演变》(2006-2008)、陈泽平《闽东方言语音变异的现代音系学研究》(2009-2011),刘镇发《斯氏200词与闽粤客赣方言年代亲缘关系的计算研究》(2007-2009),邓享璋《内陆闽语的现状与历史研究》(2009-2011)。此外,与闽方言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还有胡松柏主持《赣语、吴语、徽语、闽语、客家话在赣东北的交接与相互影响》(2000-2002),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持《现代汉语方言词典》(1990 2000)和侯精一主持《现代汉语方言音库》(1992-1996)等。

2.国务院各部委人文社科项目。有关闽方言研究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5个,如马重奇《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1996-1998),马重奇《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与现代闽北方言音系》(2007-2009),邓晓华《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1996-1999),高然《广东省境内闽粤客方言区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研究》(1997 1999),李荣宝《不同方言背景下儿童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差异》(2003-2005)等。此外,还主持国务院其他部委立项的科研项目,如陈鸿儒《日本汉字音读、莆田方言与古今汉语声韵比较研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999-2002),李如龙《台湾语言政策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跟踪研究》(国家语委“十·五”语言文字应用规划项目,2001-2004),马重奇《普通话-闽方言对比研究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应用》(国家语委“十·五”语言文字应用规划项目2003-2005)和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校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重点科研项,2007-2009)等。

3.省级社科规划项目。福建省“八五”社科规划项目有9个,如何耿丰《客家方言语法研究》(1992-1995),周长楫《厦门方言与台湾闽南方言比较研究》(1992-1994),李如龙《福建方言与福建文化》(1992-1994),陈泽平《东南方言语法比较研究》(1998-2000),李延瑞、沙平《福建方言区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

201

题及对策》(1998-2000),马重奇《闽台方言关系研究》(2001-2003),许长安《台湾的语言文字政策与对策研究》(2001-2003),张嘉星研究馆员《闽南方言稀有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2001 2003),马重奇《闽方言群音系与藏缅、侗台、苗瑶诸语音系同源研究》(2003-2005)等。此外,还有其他省部级社科项目3个,如张振兴《闽语(福建、台湾、粤东、海南)———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2-2006),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校证》(福建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资助项目,2005-2007)和施其生《竹料闽方言岛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1 2002)。

二、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重要成果简介

教育部组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审中,我省荣获二等奖2项:如李如龙著《方言与音韵论集》(1998,第二届),马重奇著《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2006,第四届)。

福建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第二届至第八届,闽方言研究成果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一等奖成果:如马重奇著《漳州方言研究》(1998,第三届),李如龙著《汉语方言比较研究》(2003,第五届),马重奇著《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2005,第六届),马重奇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2009,第八届)。

二等奖成果:李如龙著《福建方言》(2000,第四届),张嘉星编著《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2005,第六届)。

三等奖成果:如林宝卿著《闽南话教程》(1995,第二届),陈泽平著《福州方言研究》(2000,第四届),马重奇著《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2003,第五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研究》(2009,第八届),陈泽平著《福州话的通用量词“隻”和“個”》(2009,第八届),李荣宝著《语音经验对儿童第二语言发展的影响———来自方言儿童的证据》(2009,第八届)等。

此外,沙平著《福建方言区学习普通话共同语的问题与对策》1996年获国家语委关于推广普通话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闽方言研究著作简介

1.闽东方言区。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南片方言区: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北片方言区:宁德市(地级)、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闽东方言研究著作很多,主要出版大量的方言志、闽东方言韵书、词典和辞典、闽东方言研究专著和闽东方言学习教材等。

202

福州市所属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相继编撰出版了许多方言志,如《闽侯县方言志》(闽侯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长乐市方言志》(长乐市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连江县方言志》(连江县志,方志出版社2001),《罗源县方言志》(罗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福清市方言志》(福清市志,厦大出版社1994),《平潭县方言志》(平潭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闽清县方言志》(闽清县志,群众出版社1993),《永泰县方言志》(永泰县志,新华出版社1992)。

宁德市所属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相继编撰出版了许多方言志,如《宁德市方言志》(宁德市志,中华书局1995),《宁德地区方言志》(宁德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8),《古田县方言志》(古田县志,中华书局1997),《屏南县方言志》(屏南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福安市方言志》(福安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寿宁县方言志》(寿宁县志,鹭江出版社1992),《周宁县方言志》(周宁县志,中国科技社1993),《福鼎县方言志》(福鼎县志,海风出版社2003),《拓荣县方言志》(拓荣县志,中华书局1995),《霞浦县方言志》(霞浦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闽东方言概况》(宁德地区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此外,还有李如龙、梁玉璋《福州方言志》(海风出版社2001)。

学者们对闽东方言韵书的整理和词典、辞典的编撰做了许多工作,如李如龙、王升魁点校《戚林八音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李如龙、梁玉璋、邹光椿、陈泽平编著《福州方言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冯爱珍编著《福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等。此外,还出版了一些闽东方言研究专著和学习教材。如冯爱珍著《福清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陈泽平著《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林寒生著《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梁玉璋、冯爱珍编著《福州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陈泽平著《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方炳桂著《福州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等。李滨《古田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游文良《福安畲族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钟逢帮《宁德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等。

2.闽南方言区。闽南方言可分为东、西、南、北四片。泉州话区属北片: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狮9市、县。漳州话区属南片: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10市、县。厦门话区属东片:厦门、同安、金门3市、县。龙岩话区属西片:龙岩、漳平(包括旧宁洋)。以上4片可以称为本土闽南话,使用人口约1500万。闽南方言研究著作很多,主要有市方言志和县方言志,闽南方言韵书、词典和辞典编撰,闽南方言研究专著和闽南方言学习教材等。

泉州市所属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相继编撰出版了许多方言志,如林连通《泉州市方言志》(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泉州市方言志》(泉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000),《鲤城区方言志》(鲤城区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安溪县方言志》(安溪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晋

203

江县方言志》(晋江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4),《惠安县方言志》(惠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石狮市方言志》(石狮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德化方言志》(德化县志,新华出版社1992),《南安县方言志》(南安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等。漳州市所属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也出版了许多方言志,如《漳州市方言志》(漳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龙海县方言志》(龙海县志,东方出版社1993),《东山县方言志》(东山县志,中华书局1994),《平和县方言志》(平和县志,北京群众社1994),《华安县方言》(华安县志,厦大出版社1996),《南靖县方言志》(南靖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漳浦县方言志》(漳浦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云霄县方言志》(云霄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诏安县方言志》(诏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等。厦门地区也编撰了一些方言志,如谭邦君《厦门方言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李熙泰、詹龙标、纪亚木《厦门方言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同安县方言志》(同安县志,中华书局2000)。龙岩地区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也出版了一些方言志,如《龙岩地区方言志》(龙岩地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龙岩市方言志》(龙岩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漳平方言志》(龙岩市方言志,中华书局2000),李如龙著《福建县市方言志12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等。

学术界出版不少闽南方言词典和辞典编撰,如黄典诚主编《普通话闽南语词典》(台北台笠出版社1993),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周长楫、周清海《新加坡闽南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周长楫编纂《南音字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等。还出版不少闽南方言研究专著,如张振兴《漳平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1996修订),马重奇《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马重奇《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周长楫、欧阳忆耘《厦门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周长楫、周清海《新加坡闽南话概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周长楫《闽南话的形成发展及在台湾的使用》(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周长楫《诗词闽南话读音与押韵》(高雄敦理社1995),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上下)(鹭江出版社1994),李熙泰、陈荣岚合编《厦门方言》(鹭江出版社1994),郭启熹《龙岩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6),林华东《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林华东《泉州方言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许长安《语文现代化的先驱卢戆章》(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还出版一些闽南方言研究论文集,如李如龙《方言与音韵论集》(香港中大吴多泰中心1996),李如龙《方言学应用文集》(湖南师大出版社1998),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2000),陈碧加、张嘉星、

204

杨秀明编《闽南方言·漳州话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黄典诚《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1403-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等。

此外,还出版许多闽南方言学习教材,如林连通主编、马重奇执行主编《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语文出版社2001),林宝卿《闽南话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纪亚木《闽南话入门》(鹭江出版社1993),林宝卿《闽南话口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周长楫《厦门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周长楫、林宝卿编写、发音方舟《学说厦门话:附音带1盒》(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高然《交际闽南话九百句》(广东嘉应大学音像社1999),姚景良《厦门成语》(鹭江出版社1996、1998),许长安、李乐毅编《闽南白话字》(语文出版社1992),李熙泰、许长安合编《厦门话文》(鹭江出版社1994),曾辐物《临时急需一句话:闽南语》(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刘振华《说闽南话-口语王》(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李如龙,姚荣松《闽南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周长楫《闽南话800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周长楫《闽南方言常用小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黄守忠、许建生、李向群《厦门谚语》(鹭江出版社1996),周长楫《厦门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沈英艺《闽南话掌故》(海风出版社2005),王建设,蔡湘江《泉州谚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林华东《泉州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杨秀明《漳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洪梅《龙岩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等。

3.闽北方言区。闽北方言是福建省内闽方言的第三大片。它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和鹫峰山之间的闽江上源———建溪流域,包括南平地区的8个县、市:松溪、政和、建瓯、建阳、武夷山市(原崇安县,下文仍称崇安)的全部、南平市的多数乡镇(市区一部分及樟湖、太平二乡除外),浦城县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乡(约占全县三分之一),顺昌县的高阳、大力、岚下、际会、仁寿、洋墩、埔上七乡的多数地区(近半个县)。宁德地区周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少数村落也通闽北方言。使用人口约200万。闽北方言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是方言志、方言词典编撰和方言学习教材等。

南平市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相继编撰出版了许多市方言志和县方言志,如《建瓯县方言志》(建瓯县志,中华书局1994),《建阳县方言志》(建阳县志,群众出版社1994),《松溪县方言志》(松溪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政和县方言志》(政和县志,中华书局1994),《武夷山市方言志》(武夷山市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浦城县方言志》(浦城县志,中华书局1994),《顺昌县方言志》(顺昌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南平市方言志》(南平市志,中华书局1994)等。此外还编撰出版一些闽北方言词典和著作,如李如龙、潘渭水编纂《建瓯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林连通、潘渭水《建瓯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潘渭水、陈泽平合编《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等。

205

4.闽赣、闽客赣过渡方言区。闽赣方言区包括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4县、市,其东南部的顺昌、将乐、明溪3县是闽客赣过渡区,可视为本区的附属区。这一带属于武夷山南脉,在1.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低山地中约有人口100万,是个地广人稀的山区。闽赣、闽客赣过渡方言区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有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撰出版的方言志,如《邵武市方言志》(邵武市志,群众出版社社1993),《光泽县方言志》(光泽县志,群众出版社1994),《建宁县方言志》(建宁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泰宁县方言志》(泰宁县志,群众出版社1992),《顺昌县方言志》(顺昌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将乐市方言志》(将乐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和《明溪县方言志》(明溪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等。

5.闽中方言区。闽中方言通行于永安、三明和沙县。这几个县、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即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沙溪流域,这是一片由南向北倾斜的丘陵地。闽中方言流布的范围不广,使用人口也不多,约50万人。闽中方言区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有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撰出版的方言志,如《永安市方言志》(永安市志,中华书局1994),《三明市方言志》(三明市志,方志出版社2002),《沙县方言志》(沙县县志,中国科技社1992)等。此外,闽中方言研究著作只有周长楫、林宝卿《永安方言》(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6.莆仙方言区。莆仙方言通行于莆田市所辖的莆田县、仙游县、城厢区和涵江区。使用莆仙方言的人并不多,约200多万人,莆仙方言以莆田市的城关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区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有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撰出版的方言志,如《莆田市方言志》(莆田市志,方志出版社2001),《莆田县方言志》(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4),《仙游县方言志》(仙游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涵江区方言志》(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1997)等。此外,还有刘福铸《莆仙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等。

7.闽西客家方言区:闽西客话是汉语客家方言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西部,包括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永定、宁化、清流等县和明溪县的部分乡、镇及龙岩市部分地区。闽南地区的南靖、平和、诏安县的部分乡镇也有说客家话的,它是闽西客话区的边沿延伸。闽西客家方言区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是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撰出版的方言志,如《长汀方言志》(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上杭方言志》(上杭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连城方言志》(连城县志,方志出版社2005),《武平方言志》(武平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永定方言志》(永定县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宁化方言志》(宁化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清流方言志》(清流县志,中华书局1994)。此外,还有陈泽平、彭怡玢《长汀客家方言熟语歌谣(福建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等。

8.特殊方言点:在闽中腹地戴云山区的大田、尤溪两县,分布着一群彼此差异甚多的小方言。特殊方言点区研究著作不多,主要有各个县市地方志编纂委

206

员会办公室相继编撰出版方言志。如《大田县方言志》(大田县志,中华书局1996),《尤溪县方言志》(尤溪县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

此外,其他省闽方言研究著作:林伦伦《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中华书局2006),张燕芬、林亦《广西平乐闽方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蔡伦明《潮州方言词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刘新中《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等。

四、闽方言研究论文简介

(一)闽东方言区

闽东南片方言研究的论文很多,涉及方言音韵、方言词汇、方言语法、方言本字考等。关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的论文,如陈泽平《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中国语文2002.5),冯爱珍《福州方言的入声》(方言1993.2),陈泽平《福州话城乡异读字音分析》(福建师大学报1996.1),李如龙《福州话声母类化的制约条件》(厦门大学学报2000.1),马重奇《〈闽腔快字〉研究》(福建师大学报1999.2),陈泽平《福州话“共”“乞”同音现象分析》(古汉语研究1998.增刊),王升魁,《〈戚林八音〉的语音系统:同赵日和先生商榷》(福建师大学报1995.3),李春晓《福州方言韵书〈加订美全八音〉》(辞书研究2003.4),林寒生《〈戚林八音〉与〈闽都别记〉所反映的福州方言比较》(语言研究2000.3),陈勤《古田平湖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福建电大学报2007.2),郑卫建《福清方言的语流音变》(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4),陈勤《古田平湖话声母语流音变》(闽江学院学报2006.6),杨碧珠《古田方言否定词语合音现象初探》(福建论坛1999.6),李滨《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否定音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等。

关于福州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如梁玉璋《福州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语言研究1994.2),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方位词》(方言1995.2),陈泽平《福州话的否定词和反复疑问句》(方言1998.1),陈泽平《福州方言的结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语言研究2001.2),沙平《福州方言词“掏”的语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0.3),王化鹏《福州话和普通话常用量词比较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增刊),陈泽平《福州话的通用量词“隻”与“個”》(方言2008.4),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福建师大学报,2009.6),郑敏惠《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7),郑宇《福州方言指示代词“只”“者”之起源》(福建电大学报2007.2),于嗣宜《福州话与闽南话否定词“无”的时貌意义》(方言2007.1),李滨《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重叠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陈泽平《福州土白“叭"问句的来龙去脉》(方言2005.4),李滨《闽东古田话否定语义表达方式浅探》(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陈泽平《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中国语文2004.5),梁玉璋《福州方言的选择问句》(闽江学院学报2004.6)等。

207

关于福州方言词汇研究的论文,如陈泽平《福州话中的外来词》(福建师大学报1994.2),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其”和“过”》(福建师大学报1997.4),黄文川《〈官音便览〉词汇研究》(编辑和语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方言2002.1),梁玉璋《再谈福州话的“做”字》(福建师大学报2002.3),刘瑞明、林羽《福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福建师大学报2003.1),陈泽平《福州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福建师大学报2008.4),祝敏青《马祖与福州常用词语异中大同的渊源关系》(闽江学院学报2006.6),余克强《尤溪话与福州话含“头”词语比较》(龙岩学院学报2006.4),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方言2005.2),王海燕《连江(苔菉)方言渔业词汇》(引进与咨询2006.8)等。

福州方言本字考的论文比较少,如李荣《福州话“下雨”的本字》(方言1992.2),王升魁《〈戚林八音〉异常用字考》(福建师大学报1993.2),叶太青《屏南代溪话中的方言古语词》(福建论坛2005.1),叶太青《〈说文解字〉中的屏南话方言词》(乐山师院学报2007.6),陈泽平《福州方言杂字试析》(福建师大学报2009.2),陈泽平《引《齐民要术》证福州方言词的本字》(福建师大学报2007.1),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6.2),林玉山《方言韵书的新收获———评〈戚林八音校注〉》(福建日报2001.7.13)。

闽东北片方言研究的论文不多,如马重奇《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方言2000.2),杨碧珠《〈安腔八音〉声母系统研究》(福州大学学报2000.4),戴黎刚《闽东福安话的变韵》(中国语文2008.3),沙平《宁德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9.4),赵峰《闽东方言的形成、发展及对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宁德师专学报1998.4),杨碧珠《闽东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三个主要难点》(莆田高专学报2000.3),郝雁南《闽东籍学生中一些常见的语音错误》(宁德师专学报2000.2),陈平《福安方言指示代词的音变构词》(红河学院学报2008.6)等。

(二)闽南方言

1.闽南方言综合研究。关于方言音韵研究的论文,有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方言2004),马重奇《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福建师大学报2002.2),林宝卿《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漳州师院学报2000.2),蔡素娟《闽南语连读变调与词素变体选择假设》(当代语言学2002.3),周长楫《从义存的用韵看唐代闽南方言的某些特点》(语言研究1994.增刊),杨志贤《〈十五音〉述评》(福建论坛1996.6),周长楫《中古韵部在闽南话读书音里的分合:兼论陈元光唐诗诗作的真伪》(语言研究1996.增刊),林宝卿《闽南方言声母白读音的历史语音层次初探》(古汉语研究1998.1),林宝卿《厦、漳、泉语音的差异》(厦门大学学报1993.2),丁方豪《卢戆章在切音字正词法方面的贡献》(语文建设1992.4),许长安《卢戆章对语文现代化的贡献》(语文建设1992.2),周有光《切音字运动百年祭》(语文建设1992.5),杜晓萍《[-m]尾字所反映的闽南方言的历史层次》(古汉语研究2006.1),陈宝贤《闽南方

208

言连读变调新探》(语文研究2008.2),庄红红《普通话f声母在闽南方言中的痕迹》(齐齐哈尔师专学报2007.6),陈莹《闽南方言与英国英语的音位系统对比———语音软件Praat的应用分析》(泉州师院学报2007.5)等。

关于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有黄聪聪《古汉语语序的合理性新探———以闽南方言为例证》(南昌大学学报2009.5),林华东《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东南学术2007.5),王树瑛《闽南方言中的“有-无”句》(闽江学院学报2007.4),林华东《闽南方言语气词研究》(泉州师院学报2007.5),林叶连《闽南语“仔”字的用法与语义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07.1),陈曼君《1979-2004年大陆闽南方言语法研究述评》(集美大学学报2006.3),林丽卿《广播中闽南语的单音形容词》(东南传播2005.1),曹逢甫《台湾闽南语的ka7与宾语的前置》(汉语学报2005.1),陈曼君《闽南话助动词“通”的句位功能》(语文研究2004.3),曹茜蕾《近代早期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方言2007.1),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2001.2),王建设《从口语代词系统的比较看〈世说新语〉与闽南话的一致性》(华侨大学学报1993.3),李春晓《闽台地区闽南话程度副词研究》(福州大学学报2001.2),李如龙《闽南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中国语文研究2003.2),陈垂民《闽南话的“去”字句》(暨南学报1993.3)等。

关于方言词汇研究的论文,有王丽华《闽南方言重叠词的修辞现象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1.3),林宝卿《闽南方言的外来词》(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2),张惠英《闽南方言常用指示词考释》(方言1994.3),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福建论坛2007.9),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福建论坛2007.10),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福建论坛2008.11),马重奇《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福建论坛2008.12),王进安《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研究》(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1),洪振天《闽南方言中的特殊词汇》(东南传播2006.12),林华东《闽南方言成语简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4),洪振天《闽南方言译释汉语成语》(东南传播2006.6),杨秀明《从〈祖堂集〉看唐末闽南方言“仔”缀语词的发展》(韶关学院学报2008.11),吴圣杨《闽南方言与泰语中的汉语借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曹小云《《荔镜记》中所见明代闽南方言词例释》(皖西学院学报2004.1)等。

也有一些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比较研究的论文,如冯爱珍《从闽南方言看现代汉语的“敢”字》(方言1998.4),周长楫《略论闽南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差异》(语言文字应用1992.3),周长楫《闽南话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刍议》(语言文字应用1995.3),马重奇《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2.4),陈鸿《〈增补汇音〉音系与普通话音系比较研究》(福建师大学报2005),张惠珠《略论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双音词中同素反序现象》(华侨大学学报1996.1),庄初升、严修鸿《漳属四县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双方言区》(福建师大学报1994.3)等。少数讨论方言本字的论文,如林宝卿

209

《闽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厦门大学学报1998.3),庄初升《联系客方言考证闽南方言本字举隅》(语文研究1999.1),林宝卿《闽南方言源出古汉语》(福建学刊1992.6)。也有讨论闽南方言源与流问题的论文,如林华东《闽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与流》(中国语文2001.5),林华东《试谈闽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师专学报1995.3),陈荣岚《闽南方言与闽台文化溯源》(厦门大学学报1995.3)等。

至于闽南方言文化研究的论文,如李如龙《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语文研究1995.2),马重奇《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泉州师院学报2001.1),林华东《闽台方言与中华文化渊源》(人民论坛2007.9),曾金霖《从闽台方言看闽台文化的共同内涵》(福建电大学学报2004.6),林华东《闽南地区双言现象与语言生活和谐问题》(漳州师院学报2009.1),黄宇焓《“开发”是闽南方言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西部2008.9),陈梓生《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东南传播2007.12),林艳燕《浅谈闽南语的发展与地域联系》(法制与社会2007.7),张嘉星《传教士与闽南方言辞书》(文献2006.1),林宝卿《闽南方言中的古汉语活化石举隅》(语文研究1995.4),林寒生《从方言词汇透视闽台文化内涵》(厦门大学学报1994.4),杨豪《“福佬人”考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2),张嘉星《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漳州师院学报2002.3),许长安、李熙泰《闽南白话字的出版物》(厦门话文,鹭江出版社1993)等。

2.泉州方言研究。泉州方言音韵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如林连通《福建省永春方言的鼻化韵》(语言创刊号2000.1),王建设《南音唱词中的古泉州话声韵系统》(方言2000.4),林宝卿《〈汇音妙悟〉及其所反映的明末清初泉州音》(语言研究1996.增刊),黄炳辉《泉州方音与唐诗吟咏》(华侨大学学报1997.1),许颖颖《十九世纪初闽南韵母系统初探:明刊闽南戏曲〈满天春〉用韵研究》(福建论坛1999.6),许颖颖《明末泉州方言与现代泉州方言比较研究》(编辑和语言,厦大出版社2000),李春晓《明末泉州南音用韵初探》(编辑和语言,厦大出版社2000),吕惠珊《闽南水头方言声韵调系统研究》(编辑和语言,厦大出版社2000),叶俊霞《〈拍掌知音〉音系研究》(编辑和语言,厦大出版社2000),王建设《新发现的〈汇音妙悟〉版本介绍》(中国语文2001.3),朱提提《〈汇音妙悟〉研究述评》(华侨大学学报200902),李晓玲《闽南永春方言声调格局实验分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2)等。

还有泉州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如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的述补式》(中国语文1995.6),林华东《安溪话物量词举要》(方言1999.1),陈法今《泉州话动词附加“者”、“赎”、“咧”》(华侨大学学报1992.2、3合刊),陈法今《泉州方言的述补结构》(方言1992.3),陈法今《泉州话动补短语附加动态助词》(华侨大学学报1993.3),陈曼君《泉州话“煞”字词性功能》(语文研究2002.1),林华东《泉州方言的程度副词》(泉州师院学报2009.5),陈燕玲《泉州方言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的重叠式》(龙岩学院学报2009.6),陈曼君《惠安方言单动非重叠谓语句

210

的用法》(阜阳师院学报2009.1),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分类与使用初探》(泉州师院学报2008.3),陈燕玲《泉州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泉州师院学报2006.1),陈燕玲《泉州方言人称代词的使用》(泉州师院学报2005.5),陈曼君《惠安方言单动非重叠谓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百色学院学报2007.5),陈曼君《惠安方言单音动词重叠谓语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陈曼君《惠安方言特殊兼语句》(集美大学学报2008.1),吕晓玲《闽南南安方言的助词“着”“了”“去”》(泉州师院学报2007.3),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福建论坛2005.1),吕晓玲《闽南南安方言的结构助词“其”》(乐山师院学报2006.10)等。

至于泉州方言文化研究的论文,主要有王建设《论泉州方言丰厚的文化积淀》(华侨大学学报1993.1),王建设《泉州方言与地方戏曲》(华侨大学学报1995.3),王建设《泉州地名文化初探》(华侨大学学报1994.2),王建设《泉州方言与中外文化交流》(华侨大学学报1999.3),王建设《谈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华侨大学学报2000.2)等。

3.漳州方言研究。漳州方言音韵研究的论文颇多,主要有马重奇《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的秘密语研究:与福州蝆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研究》(中国语言学报,总9期1999),马重奇《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研究》(福建师大学报1994.1),马重奇《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福建论坛1996.4),马重奇《〈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上下)》(福建师大学报1997.2 3),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增刊),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语言研究1998.增刊),马重奇《〈增补汇音〉音系研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会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教公司2000),马重奇《〈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中国语言学报,总10期2001),陈鸿《〈增补汇音〉的体系及音系拟测问题》(福建师大学报2001.1),杨小青《怎样利用漳州音辨别中古声母》(漳州师院学报1994.3),林宝卿《略谈〈增注雅俗通十五音〉》(语言研究1994.增刊),王顺隆《〈渡江书〉韵母的研究》(方言1996.2),张嘉星《漳州“十五音”及其研究综述》(闽台文化交流2003.创刊号),黄时鉴《麦都思〈汉语福建方言字典〉述论》(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社2003),陈碧加《漳台闽南方言比较研究》(漳州师院学报1998.4),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方言2004.2),马重奇《〈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方言2004.3),殷学侃《漳州话声调格局的分析》(赤峰学院学报2009.6),杨秀明《闽南方言“仔”缀语词近现代的语音演变》(漳州师院学报2009.1),杨秀明《漳州方言“仔”缀词的两字组连读变调》(方言2006.1),高丽凤《谈谈南靖县靖城话的hiε》(龙岩学院学报2006.2)等。

漳州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主要有马重奇《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2),马重奇《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语言研究1995.

211

1),黄淑芬《漳州方言连词研究概述》(福建论坛2008.3),张嘉星《漳州方言单音节“名→形”词语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9.1),陈炳昭、郭锦标《漳州方言三音词造词特点》(中国语言学报1993),张嘉星《漳州话记音数词考源:兼谈汉语部分数词熟语之成因》(漳州师院学报1995.1),张嘉星《试论漳州方言虚数的表义规律》(漳州师院学报1996.1),杨秀明《漳州方言的句首语助词“啊”》(漳州师院学报1996.1),庄初升《闽语平和方言的介词》(韶关大学学报1998.4),李少丹《漳州话与普通话疑问句的异同》(漳州师院学报2001.2),张嘉星《漳州话的称数法》(福州大学学报2002.3),杨秀明《漳州方言“仔”缀语词的组合与演变》(楚雄师院学报2008.12),张嘉星《漳州市区闽南话概数称数法研究》(漳州师院学报2004.3)等。

漳州方言词汇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主要有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3.3),林宝卿《漳州方言词汇(一 三)》(方言1992.2 4),马重奇《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福建论坛2009.11),马重奇《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福建论坛2009.12),林颂育《小议闽南方言动物词的文化价值》(乐山师院学报2009.8),林志杰《说漳州方言中的“早起”、“早顿”和“头早”》(萍乡高专学报2008.1)等。

4.厦门方言研究。李熙泰《〈厦门民俗方言〉在厦门出版》(中国语文1992.1),周长楫《厦门话的被动句》(厦门大学学报1993.3),许长安《周辨明、林语堂、罗常培的厦门方言拼音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94.3),周长楫《重读〈厦门音系〉》(方言1999.2),李如龙《厦门方言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对三本教会厦门话语料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07.1),胡方《论厦门话[ mb ηg nd]声母的声学特性及其他》(方言2005.1),李小凡《释厦门、苏州、庆元(竹口)方言的声调变异》(陕西师大学报2004.5)等。

5.龙岩方言研究。语音研究的论文有郭启熹《龙岩话音韵特征》(语言研究1994.增刊),王咏梅《龙岩新罗区“地方普通话”的语音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06.1),王咏梅《龙岩话常用三字组的动态声调》(龙岩师专学报2004.1);语法研究的论文有郭启熹《龙岩方言代词及其特色》(闽西职大学报1999.1),林丽芳《龙岩话动词形容词重叠与表义程度的强弱》(龙岩学院学报2007.1),王咏梅《龙岩话的“有”字句》(龙岩学院学报2006.2),林丽芳《龙岩话表加强程度的词缀与类词缀》(闽西职院学报2006.1),林丽芳《龙岩话中的“死人A”结构》(龙岩学院学报2006.1);其他论文有黄今许《龙岩方言中的古汉语遗存》(闽西职院学报2006.1),郭启熹《龙岩方言的基本特征》(闽西职院学报2006.1),林丽芳《龙岩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浅探》(龙岩师专学报2004.2)等。

(三)闽北、闽西北方言研究

闽北方言研究的论文不多,主要有王福堂《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和“第九调”之我见》(中国语文1994.6),邵荣芬《吴棫〈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中国

212

语文1995.5),潘渭水《建瓯话中的衍音现象》(中国语文1994.3),刘晓南《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中国语文1998.3),于芳《福建东游人名的音节特征与分布》(修辞学习2005.1),李岚《石陂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系的对应关系》(武夷学院2009.3),Zev Handel《闽北方言的调值与"弱化声母"的拟测》(方言2004.1),潘渭水《福建建瓯“鸟语”探微》(中国语文1999.3),苏华《福建南平方言同音字汇》(方言1994.1),罗杰瑞《建阳方言否定词探源》(方言1995.1),詹文华著《闽北的方言与历史行政区划》(福建史志1993.3),张双庆《从石陂话“水类字”看南部吴语对闽北方言的影响》(方言2005.3)。

至于闽西北方言研究的论文就更少了,如刘晓南《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中国语文2002.3),丁启阵《论闽西北方言来母s声现象的起源》(语言研究2002.3),张双庆、万波《从邵武方言几个语言特点的性质看其归属》(语言研究1996.1),谢英《福建光泽话的状态形容词》(泉州师院学报2009.1),陆招英《闽西北顺昌方言词汇的特点》(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2),陆招英《闽顺昌方言古越语底层词初探》(双语学习2007.11),陆招英《福建顺昌方言部分本字考》(萍乡高专学报2009.1),陆招英《顺昌方言中的古语词》(南昌高专学报2008.6)等。

(四)闽中方言

闽中方言研究不太受重视,论文很少。语音研究的论文有邓享璋《沙县盖竹音系》(三明高专学报2001.4)和《沙县盖竹话的介词:兼谈永安、沙县方言介词的若干用法》(三明高专学报2002.3),邓享璋《永安方音的内部差异》(集美大学学报2006.2),邓享璋《沙县盖竹话的文白异读》(三明高专学报2004.1)等。与其他方言关系研究的论文有邓享璋《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三明学院学报2006.3),邓享璋《闽中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词》(龙岩学院学报2006.4),邓享璋《闽中、闽北方言分音词的性质与来源》(语文研究2007.1),邓享璋《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三明高专学报2004.3),邓享璋《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子”》(南平师专学报2004.3)等。

(五)莆仙方言

莆仙方言音韵研究的论文,主要有陈鸿儒《中古喻母上声字在莆田方言中的读法》(语言研究1998.增刊),刘福铸《兴化话罗马字研究》(莆田学院学报2002.4),黄国城《莆仙人学习普通话声母的一个难点》(莆田高专学报2000.1),刘福铸《莆仙方言独特的“诗”声母[|]研究报告》(莆仙文化研究,海峡文艺社2003),蔡国妹《莆仙话文白异读的过渡性特征》(福建师大学报2008.4),黄金洪《闽方言仙游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比较研究》(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2),蔡国妹《莆仙方言的入声舒化现象考察》(闽江学院学报2007.4),戴黎刚《莆田话〈新约全书附诗篇〉(1912年)所见音系》(中国语文2007.1),刘福铸《莆仙方言边擦音[?]声母探源》(莆田学院学报2007.3),戴黎刚《莆仙话可见的鼻冠塞音及其历史演变》(遵义师院学报2006.3),戴黎刚《闽语莆仙话两类

213

撮口呼韵母的来源———兼论原始闽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方言2005.3)等。

莆仙方言语法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性问句》(莆仙文化研究,海峡文艺社2003),黄国城《莆仙方言的“有/无+X”重叠式》(莆田学院学报2008.6),严奇辉《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莆田学院学报2008.1),蔡国妹《莆田方言的重叠式研究》(福建论坛2006.1),王丽《莆仙方言动词完成体的表示法》(三明学院学报2006.1),蔡国妹《莆仙方言的助词“遘”与“共”》(福建论坛2005.1)等。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的论文,主要有陈鸿儒《莆田方言异读合成词举隅》(龙岩师专学报1995.2),吴启禄《仙游方言的六个合音字》(语言研究1992.2),刘福铸《莆仙方言中的合音词研究》(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5.1),刘福铸《莆仙方言中的古代吴楚方言词语》(莆田高专学报2001.2),郭碧青《莆田方言连读音与语义、修辞的关系》(福建论坛1997.1),刘福铸《莆仙方言本字新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3),黄金洪《闽语仙游话词语的历史层次概说》(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7),黄金洪《闽语仙游话特色词初探》(辽东学院学报2008.3),陈琦敏《莆田方言母亲称谓的调查分析》(莆田学院学报2009.6)等。

莆仙方言与与其他方言关系的论文有黄金洪《闽语仙游话和厦门话、福州话词语同异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王丽《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三明高专学报2004.1),戴黎刚《福州话在莆仙话内部的扩散》(上饶师院学报2006.2)等。

其他问题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刘福铸《评中岛干起的莆田话调查》(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2),刘福铸《论莆仙方言的形成与流播》(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3.2),戴庆夏、吴启录《莆仙方言的形态特征》(莆仙文化研究,海峡文艺社2003)等。

(六)闽西方言

有关语音研究的论文有曾德万《试论武平东留乡所属上四乡(六个自然村)客家话声调》(龙岩学院学报2007.1),林丽芳《谈闽西方言区声母正音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0.2)。

有关语法、词汇研究的论文有《永定客家方言助词“倒”及“倒”字溯源》(语言科学2007.6),李小华《永定客家方言补语标记“去”及其探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5),严修鸿《福建西部方言的量词“茎”字》(汕头大学学报1999.6),练春招《从“(弥女)娅”、“依娅”、“(月能)(月能)”到“妈妈”———福建武平岩前方言母亲称谓的转变》(修辞学习2005.4)等。

还有一些比较方言研究的论文,如何玉兰《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兰台世界2006.16),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郭启熹《福建省客家话的分布与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08.1),林清书《闽西双语双方言研究情况简述》(龙岩学院学报2007.1),郭启熹《闽西方言与普通话》(闽西职大学报1999.2),林清书《闽西方言研究述

214

略》(龙岩师专学报1996.1),方拥《闽西奇特的两处方言岛文化现象》(华侨大学学报1992.2、3合刊)等。

(七)闽方言综合研究

闽方言音韵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刘晓南《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古汉语研究1997.4),刘晓南《宋代福建诗人用韵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纪的闽方言若干特点》(语言研究1998.1),刘晓南《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方言2002.4),刘晓南《宋代福建文士用韵中的阴入通押现象》(语言研究1998.增刊),刘晓南《从历史文献的记述看早期闽语》(语言研究2003.1),纪亚木《福建方言考释汉语声母由上古到中古的演变》(鹭江大学学报1995.3),辛世彪《闽方言次浊上声字的演变》(语文研究1999.4),杨志贤《福建古代韵学概说》(龙岩师专学报1998.4),王曦《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史论———切音字运动和汉字改革》(泉州师院学报2001.5),郑巧莺《福建方言式声调的特征与普通话声调正音》(三明高专学报2002.3),丁邦新《现代闽语研究》(中国语文学报1999),刘泽民《闽语的开合口问题》(语言研究2009.4),张凯《对闽音中古浊阳平声字分化的一点补充》(集美大学学报2008.4),梅祖麟《闽语“舆、“浴”两字阳调h-声母的来源———比较方言中所见的*gl-复辅音》(方言2007.4),李如龙《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的历史层次》(暨南学报2006.3),吴宁锋《闽方言区PSC“二乙”特征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7.3),罗杰瑞《闽方言中的来母字和早期汉语》(民族语文2005.4),戴黎刚《闽语果摄的历史层次及演变》(语言研究2005.2),王福堂《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中国语文2004.2),庄初升《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研究述评》(语文研究2004.3)等。

闽方言语法、词汇研究的论文,主要有范学建《论闽语时间名词“字”》(温州大学学报2008.6),甘于恩《闽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暨南学报2007.3),蔡国妹《吴闽语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化序列分析》(福建师大学报2006.3),李如龙《闽语的“囝”及其语法化》(南开语言学刊2005.2),罗杰瑞〔瑞典〕著、宋文程等译《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2),陈泽平《福建人普通话词汇学习的负迁移》(语文建设1996.12),林寒生《闽方言本字考订刍议》(漳州师院学报1994.3),王蕴智《古文字中的“子”和闽方言中的“囝”》(吉林大学学报1993.1),陈泽平《方言词考本字刍议》(福建师大学报1998.2),徐瑞蓉《闽方言“囝”的词义演变》(语文研究2000.2),李如龙《说“八”》(中国语文1996.3),杨鼎夫、夏应存《闽方言分区的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4.1),林清书《灵魂观背景下的福建婚俗语汇》(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5),张振兴《从闽语称谓词头“俺、儿”说起》(湛江师院学报2008.2),詹伯慧《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湛江师院学报2008.2),陆招英《古时福建的开发及方言底层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张振兴《闽语特征词举例》(汉语学报2004.1),李如龙《从闽语的“汝”和“你”说开去》(方言2004.1)等。

215

也有一些闽方言史研究的论文,如张光宇《论闽方言的形成》(中国语文1996.1),王建设《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的来源》(华侨大学学报1993.3),邓晓华《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语言研究2006.1),刘晓南《朱熹与闽方言》(方言2001.1),李纾《论闽方言及其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3.2),马重奇《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福建论坛1998.2),马重奇、杨志贤《福建方言研究概述》(福建论坛1997.4),林洵《从“蛇、越、闽、蛮”读音中解读上古福建》(福建乡土2007.3)等。此外,还有闽方言其他问题研究的论文,如张振兴《评马重奇著〈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师大学报2003.3),陈鸿《点面结合,切入实际:兼论〈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的指导性意义》(福建论坛2002.5),胡明扬《评〈闽语研究〉》(语文建设1992.11),林华东《关于闽语分区的历史思考》(泉州师院学报2002.3),李如龙《福建方言的文化类型区》(福建师大学报1992.2)等。

(八)闽方言与汉语其他方言比较

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方言2000.1),张光宇《吴闽方言关系试论》(中国语文1993.3),秋谷裕幸〔日〕《也谈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成分》(语言研究1999.1),秋谷裕幸〔日〕《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词:兼论处衢方言在闽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作用》(语言研究2000.3),王建设《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华侨大学学报2000.4),邓晓华《客家话与赣语及闽语的比较》(语文研究1998.3),严修鸿《连城方言与闽语相同的层次特征》(中国语文研究2002),邓晓华、王士元《古闽、客方言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2),陆招英《闽语侗台语鼻音及塞音韵尾的历史发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7),刘泽民《闽语和儋州话历史上的接触》(民族语文2007.4),李文浩《吴语和闽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考察》(湖州师.院学报2007.3),陈恒汉《闽粤方言和东南亚英语变体》(华侨大学学报2006.1),丁邦新《从历史层次论吴闽关系》(方言2006.1),马重奇《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福建师大学报2005.4),马重奇《论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福建师大学报2004.4)林华东《闽语的形成及其与福建民系族群的关系》(东南学术2004.1),郑伟《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语言科学2008.3),周典恩《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与闽台方言字典》(世界宗教研究2008.2),刘付靖《南岛语言和闽方言中的禹神话考释》(广西民族研究2007.4)等。

(九)闽方言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及外语之比较

曹广衢《壮侗语和汉语闽、粤方言的共同点》(民族语文1997.2),邓小华《福建境内的闽、客族群及畲族的语言文化关系比较》(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1999.24.1),郭启熹《漳平闽南话区中的山羊隔畲语》(龙岩地方史研究,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2)等。李如龙《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香港:中国语文研究1992.5),严棉《从闽南话到日本汉字音》(中国语文1994.

216

2),李如龙《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学术研究1997.9),陈鸿儒《日本汉字音读、莆田方言与中古音系声韵比较(一 三)》(龙岩师专学报2000.4 2001.2),李如龙《闽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中国语文研究1992.10),林金水《来闽传教士与福建方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陈恒汉《谈英语与闽南话在语流中的发音变化》(泉州师专学报2000.1),陈恒汉《英语与闽南话词汇互借的跨文化研究》(福建外语2000.3)等。

(十)其他省份闽语研究

关于语音研究的论文,如刘新中《海南闽语声调的调值与调类研究》(海南师院学报2006.6),张燕芬《广西平乐闽语音系及同音字汇》(桂林师专学报2006.4),刘新中《海南闽语文昌话的文白异读》(暨南学报2006.3),林伦伦《从〈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看120年前的潮州方言音系》(语言科学2005.2),林伦伦《粤东的一个福建闽南方言点:云澳方言语音研究》(方言2006.1),辛世彪,海南闽语送气音的消失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05.3),林伦伦《南澳岛闽方言语音记略》(汕头大学学报2005.2),林伦伦《潮汕方言口语词保留古音摭拾》(暨南学报2005.2),辛世彪《海南闽语精庄章组声母的塞化与底层语言的影响》(民族语文2005.1),符其武《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中国语文2004.4),马重奇《〈击木知音〉音系研究》(方言2009.3),潘家懿《粤东闽语存在齿唇音声母》(中国语文2009.1),汪小玲《接触、融合与发展中的闽语———以平南上渡闽语和莆仙话声母系统比较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1),吴芳《潮州方言与泉州方言文读层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8.4)等。

还有语法、词汇研究的论文,如林春雨《汕头话的常见语气词》(广东技术师院学报2005.5),王彩《琼南闽语的语法特点及其研究状况》(琼州大学学报2005.4),陈海忠《潮汕方言介词例释》(汕头大学学报2003.1),陈凡凡《广东澄海闽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汕头大学学报2003.1),胡继明《闽南方言潮阳话的体貌初探》(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4),林伦伦《广东澄海闽方言数词的语法特点》(汕头大学学报2004.2),陈伟武《潮汕方言词零笺》(方言2005.3),吴芳、伍巍《广东揭阳闽语的小称“—儿”缀》(方言2009.4),符其武《海南闽语的“异序词”》(新东方2008.10),符其武《海南话中的闽语特征词》(海南大学学报2008.5),郑继娥《雷州话与厦门话中外来词的异同及其根源》(湛江师院学报2009.1)。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如詹伯慧《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读《海南闽语语音研究》》(暨南学报2007.6),林伦伦《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民族语文2006.2),张良生《潮汕历史文化与方言特色》(海内与海外2005.12),林伦伦《粤东闽语区语言生活的变化及趋向》(广东技术师院学报2005.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金花女》之语言学考察》(方言2005.1),陈小枫《中山隆都闽语的分区类属》(方言2007.1),潘家懿《粤东闽语的内部差异与方言片划分的再认识》(语文研究2009.9)等。

217

原本《玉篇》残卷版本、传抄和失传年代与语音研究综述

原本《玉篇》残卷版本、传抄和失传年代与语音研究综述摘要:南朝梁陈年间顾野王所著《玉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本文对前人关于原本《玉篇》残卷的研究材料进行了一个较为详实的搜集,然后分类进行讨论,为原本《玉篇》残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原本《玉篇》残卷研究综述 南朝梁陈年间顾野王所著《玉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说文》讨篆籀之原,《玉篇》疏隶变之流。清代学者常以《玉篇》作为校正《说文》及诸书音义的重要材料,把它与《广韵》、《集韵》相并列。《玉篇》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原本《玉篇》失传,经诸位学者辑轶而成的卷子,就成为原本《玉篇》残卷。因为原本《玉篇》残卷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它一出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原本《玉篇》残卷的版本研究综述 原本《玉篇》残卷被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的需要,中日两国都刊刻印行过各种本子。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国内印行出版的几个本子。 (一)《古逸丛书》本 遵义黎庶昌于光绪七年出使日本,杨守敬随行。他们在日本发现了原本《玉篇》残卷,随后收入他们所刻的《古逸丛书》中。

(二)罗振玉本 罗振玉本是采用照相技术拍摄下来的,且罗氏全据原本拍摄,清晰准确,远胜于黎氏抚刻之本。罗氏照相本是分为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拍摄印行是在丙辰年(1916),内容包括卷九言部至幸部,中间有缺,与黎本所刻同。第二次拍摄印行是在丁已年(1917)冬十一月,印行的是卷九册部之后半至欠部之前半;卷二十四鱼部残卷;卷二十七系部至索部。其中卷二十四鱼部残卷黎本未收。 (三)中华书局本 1985年9月,中华书局将黎本与罗本汇集在一起影印出版。同时还将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的卷八残卷也收入其中。这样,现在所能见到的原本《玉篇》残卷的内容全都包括其中了。 (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1995年至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其中经部小学类收入了原本《玉篇》残卷。《续修四库全书》本所收录的《玉篇》残卷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日本昭和八年京都文化学院影印出版的东方文化丛书本原本《玉篇》残卷影印出版的。这样,现存原本《玉篇》残卷的内容也都有了。但这个本子与中华书局本有所不同:首先,其中无重复的内容。中华书局本所收录的罗本与黎本有重复的内容,《续修》本单用原本影印者。第二,罗氏未收,黎本独有的部分,《续修》本所据乃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本,其中有与黎本不同者,如卷十八之后分、卷二十二以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所记福州音之声母系统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所记福州音之声母系统 摘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字音。从高本汉的描写中,可以离析出福州方言音系的整体面貌。本文重点介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所记福州音之声母系统。高本汉所记福州方言15个声母,与《戚林八音》、现代福州方言的声母系统基本一致,只是对“n、l”两个声母的分合看法有所不同,这是福州方言语音渐变的反映。另外,高氏还记录三个特殊音?、c、c?,经过分析,发现这些音标在书中仅有一两次用于描述福州方言,并不能作为福州方言声母系统的声母。 关键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福州方音;声母系统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是中国现代音韵学和方言学的开山之作,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年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书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字音,翻译者指出:他所搜集的方言,除零星记录偶尔引作例证不记外,正式用三千多字的例字表来记音的有三十三种,其中亲自调查的有二十四种, 另外,从书上得到的材料,收集了其他九种方言的发音。一共记录了十万来个字音。 高本汉对汉语音韵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关于高本汉及其《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具体篇目见参考文献处)。这些研究成果中,近几年发表的几篇论文颇值得我们的关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张文轩的《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2]。该文归纳了高本汉所记的兰州方言例字读音的声韵系统,指出了与今兰州方音的共同特征和明显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客观原因。 中山大学中文系罗伟豪的《析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的广州音》[3]。该文分析了高氏在字表内所注的广州音及其在表外的注解和译者按语。并从他所列的3000多字的广州音归纳出广州话的声母韵母系统。 这几篇论文透露出的信息是: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留下了近百年前许多汉语方言的宝贵资料,但这些方言材料有的如高本汉本人所说的,是他亲自调查得来的,有的则是他从许多“好字典”中“印出来的材料”。利用《中国音韵学研究》,可以离析出许多方言的语音体系,但研究者必须对其中的材料进行判断,努力寻找这部著作所留下的近百年前各种汉语方言的真实语音面貌。 高本汉超人的语言天赋及所受的专业训练,使他能够较顺利地用“瑞典的方法来研究直到现在还未经十分垦植的中国音韵学”。(“原序”)高本汉用“音浪计的小鼓”、“假颚”(146页)及他“受过训练的耳朵”(140页)来听辨汉语的方音,并用他引以为豪的由Lundell创造的“瑞典方言字母”(142页)来记录方音。在将《中国音韵学研究》译为中文时,译者将Lundellr “瑞典方言字母”

兰州方言

语言 *经典兰州话* 1 走,个个子里佛话走。 2 我把你两头子捏住踏到响炮子里。 3 你们才组滴逮滴很那。 4 西关5毛 5 不敢到外面岂,阿乌子把你吃捣呢。 6 组撒哩杀,组撒哩杀,哪的鬼把哪的人害起杀。 7 尕地个,倒个汤. 8 柴大妈的儿子,闲球娃的外甥。 9 产是一帮半蔫汉满。 10 练手们,来,瓶子提上老吹到. 11 非屋里地尕妈赶紧领上老过。 12 佛佛子,子子子。 13 亮活得很那。 14 瓦渣滓开沟子,一锤子地买卖。 15 瓦不上光印那。 16 阿卜子哥,两亿,姑舅,挑担们 17 熬药,我地娃这门醒藤地。 18 你看你来个杭客样子杀!看着你我都着气这说不成哪,还爹伴这踏蛋儿泥。 19 肥? 邮递员。 20 脏手手不老挖蛋糕。

21 蔫处处地个坏。 22 你个孜孜子,抓住老告饶,纺开老扫毛,家个个子悄悄的楚哈起~ 23 训迪,家鼻子新干净老浪起吧 24 沙沙,资时地很呐。 25 世界是东西的,东西是动弹的,东西是有哈富的,哈富是可以挖抓的 26 苯送!航客! 27 养老一河滩地石头母一个是压菜地 28 扎手,挖到。 29 急地个萨沙,将一等。 30 掘坏唠,把人柴哈唠。 31 家起啥,再不唠胡佛。 32 虽锅子上老碗架子,光知道高地,不知道搔地. 33 你们破烦死老 34 萨是调调灰?撒是渥索? 35 捕捞木着你绷上个褐墨眼镜子就试着自己是褐社会地 36 我把你朝头一个甩席子捣着毛四里呢 37 癞蛤蟆跳姜窝子,行着挨锤锤子呢 38 雁滩的婆娘操的番瓜的心 39 来老来求子,不来老算求子,事情多求子,看你地求样子. 40 城吓里地字泥,将缸里地肥,把哈屎地沟子,吃哈蒜地嘴 41 家对老杀,再不老姿屋 42 你怂子子子不好好滴学,将来吃屎都么人给你把给。 43 车佛门上发把戏,哈唬把屎滴着呢。

安徽方言

安徽方言“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家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所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分布在准河以北和沿准南岸的一部分市县,淮河以北只有怀远属江准官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它们是;砀山、萧县、毫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颍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壁,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 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2、皖中江准官话 江淮官话。其语音特点:n与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淮北的怀远话,沿江南岸的城市,以及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了属于这个方言区。它通行于怀远(城区))、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含山、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安庆市、马鞍市、当涂、芜湖市、繁昌(荻港镇)、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这此地区的江淮话统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方言。 3、皖西赣语:潜怀方言。 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等地的话。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以岳西话为代表,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地。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安徽蒙城方言

蒙城方言属北方话大方言的淮北话土语群。县境内语音略有差别,县东南境接近凤台方言,县西北境则受阜阳方言影响较大。 早在4000年前,夏氏族西迁夏水(今北淝河),本县纪委古老民族的活动地区;夏分天下为九州,本县属豫州,为中原地区的东南部。西晋武帝时侨置蒙县,中原豪族大量的迁徙,带来以河南中北部为腹心地区的中州话。1956年以来,在全县各学校推广普通话,加上历年来,大专毕业生分配本县,干部交流及上海、蚌埠等地知青下放蒙城,本县方言逐渐接近普通话。 声母、韵母 蒙城话属于北方话范畴。有39个韵母、21个声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稍有差异。如“药”,普通话读 yaò(要),蒙城话读 yǔe(约)。全境略有差别,县西境常将普通话声母 sh 改换成 f ,如“书”、“水”普通话读 shū、shuǐ ,县西境读 fū 、fěi。县东南境把普通话的声母 f 读作 h ,如“风”,普通话读 fēng ,县东南境读为 hǒng 。1956年推广普通话,蒙城话逐步接近普通话。普通话里声母 z 、c 、s 与韵母 i 连用,叫做整体认读。如 zī(姿)、cī(刺)、sī(私)。蒙城话常把 z 、c 、s 与韵母 i 拼写。如 zì(集)、c ì(齐)、sì(夕)。 声调 蒙城方言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顺序不同。普通话的顺序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而方言的顺序则是降升调、高平调、中升调、全降调。 方言的调值与普通话悬殊较大。普通话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55、中升调 35 、降升调 214、全降调 51.而方言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44、中升调 24、降升调 212、全降调 53. 发起声来,普通轻柔高扬,方言则硬重低沉。 蒙城方言与普通话部分汉字读音比较2 词汇 情态用语 可——否定(重声)、肯定(轻声) 擦——戏弄、找茬 乖——小孩听话 旋磨——故意闹人 嗲啦——撒娇(嗲发diě音) 磨牙——小孩打闹 唧喂——叫喊(多形容小孩哭闹) 烧包——过分卖弄 迷瞪——睡一会 呓怔——梦呓 妖野——粗暴、刻毒 左着——抓着 咂摸——品味 腻歪——不耐烦 蒲种——少心眼 不得劲——生病、不舒服 拔豁子——捅了篓子 闲磕牙——闲聊 舍皮赖脸——不知羞耻的乞求 接话把子——插话 时令用语 一门——刚才 早晚?——什么时候 麻似亮——天刚明 麻似眼——天将黑 昨个、今个、明个、后个——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称谓用语 老实头——形容人循规蹈矩 下三滥——无赖 老人精——小孩子像大人一样说话、做事 七叶子、半吊子——差心眼 不上线——不论理、胡扯 砸眼子——死板 搅毛手——蛮不讲理 窝囊废——甘受人欺、不敢抗争 有身子——怀孕 家里人——妇女、妻子 寡汉条子——未婚的成年男子 外头人——成年男子、丈夫 当家的——丈夫 礼盒子——女孩子 泼皮小子、半拉蹶子——男孩 二黄老头(老妈)四、五十岁的男(女) 贱货——人品低下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方言如:

余华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2年 1月 3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活着》开题报告 《活着》开题报告作者介绍: 余华,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 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 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 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 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 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 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 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 去。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 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 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 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 征兆,近乎残忍。《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 意义。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 .附表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 计)最终评分的依据。2、请正反打印。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从前期先锋小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 八六年》、《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中短篇到九十年代向“民间叙事”转 变的《呼喊与细雨》(后改为《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无不 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6月)和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惩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 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后,掀起了国内外不同寻常的余华小说研究和出版 热,至今尚未退尽。张清华曾说:“2000年秋未,我在海德堡大学讲授课程时常询问德国及 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问他们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回答中所喜爱是余华和莫言。我问 他们,中国当代作家很多,为什么偏爱余华和莫言,回答是:感觉他们两个与我们的经验最 接近。问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哪部,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许三观卖血记》”『1』。研究这样 一个炙手可热的当代作家,无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甚至是文化交流都是有很大帮 助的。

遵义方言研究综述稿

目录 一、遵义人文地理、方言语音概况 (2) 二、遵义方言的语音特点 (2) (一)韵母 (3) (二)声母 (4) 三、遵义方言研究的语法词汇方面 (5) 四、综述结论 (5) 参考文献 (5)

遵义方言研究综述 刘斌 [摘要] 本文旨在综述遵义方言的研究状况,主要从薛国富的《遵义方言音系的特点》和胡光斌的《遵义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新老差异》综述遵义方言的语音状况,从胡光斌的《遵义方言语法研究》浅述遵义方言中的语法与词汇。 [关键词]遵义方言综述音系特点语法词汇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Zunyi Dialect Liu Bin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at discussesing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Zunyi dialect .We talk about the phonology mainly from the Xue Guofu’s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Zunyi Dialect and Hu Guangbin’s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Zunyi Dialec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talk about the syntax and vocabulary mainly from Hu Guangbin’s The Syntax Reseach of Zunyi Dialect. Keywords: Zunyi Dialect; summary; phonetic of features; syntax; vocabulary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方言有许多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特点,体现着一个地方民情风俗的特殊风貌,而我写遵义方言的研究综述目的也正是为了体现遵义地区民情风俗风貌。 一、遵义人文地理、方言语音概况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市位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和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南接省会贵阳,背靠直辖市重庆,东南与本省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西北部与四川接壤,西南和东南分别与本省毕节地区和黔南自治州搭界。地理位置在东京106°55′、北纬27°42′。全市面积30762平方千米,为贵州省总面积的17.46%。市域东西绵延247.5千米,南北相距232.5千米。2009年年末总人口750.87万,少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1.52%。 据黄雪贞《西南官话分区(稿)》按照遵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分读55、21、42、12、33调(这一观点得到了从事过遵义方言研究的刘光亚、薛国富、民茂修、胡光斌、遵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贵州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认同)[1]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这一特点,把遵义划为西南官话黔北片[1]。据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分区》与铜仁、安顺、毕节等地的语音对比,此片特点为北京i、ie两韵字,此片逢古舒声读i韵,逢古入声读ie或I 韵;北京y、ye两韵,此片逢古舒声读y韵,逢古入声多数多ye或y 韵,因而把遵义细分为贵州川黔方言黔北片[2]。现一致认同遵义属西南官话黔北片。遵义地区语音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大致可分为遵义、绥湄、赤习、桐梓、务川、仁怀等六个

甘肃方言

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形成了代表着特定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方言。方言的产生,丰富了语言多样性,但同时方言间的隔阂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特别是当前甘肃各地方言众多的现状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不适应,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交际。为此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早在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推普工作进行了规范。但就目前推普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很多认识和见解及工作方法并不利于推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前不久在甘肃也曾开展了推广普通话系列宣传周活动,但效果不明显。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们缺乏对方言和普通话差异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媒体宣传等方面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缺乏通俗明了的宣传手段,难以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不断融合,达到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目的。因此,明确甘肃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已成为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本人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甘肃方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着重就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显著差异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言、临夏地区方言、天水张家川方言、河西地区方言、平凉地区方言、兰州地区方言。这些方言虽然都属于甘肃方言的范畴,但从各方言代表点的情况看,其内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在语音上的差异表现得最为突出。 语音上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即口语方面),甘肃方言也不例外,它在声母、韵母、音调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声母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零声母字比普通话少。 普通话四呼中都有零声母字。尽管实际发音时,这些零声母音节开头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但这种摩擦音比较轻微,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所以声母位置是个“虚位”。 甘肃方言将普通话的一部分零声母字读成了有辅音声母的字。大致情况如下:①不少地方将开口呼零声母字前加上了声母n或ng。例如:“安”、“挨”、“傲”、“恩”、“欧”等字,在甘肃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加上了n声母,而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加上了ng声母。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甘谷人读“爱”、“额”等字,前边加上g声母,兰州人在读“饿”字时加上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②合口呼零声母字,如“我”、“文”、“屋”、“歪”、“忘”、“翁”等字,几乎在甘肃所有地区都将音节开头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 2、舌尖鼻音与边音混读。 普通话中舌尖浊鼻音n与舌尖浊边音l,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方法有别。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甘肃方言中这两个声母有混读现象。大体上分为两类情况:①全部混读。如兰州话中n、l是两个自由变体,“男、农、怒、牛”与“兰、龙、路、刘”两组的声母n和l随便读,不受条件限制,没有辨别意义的作用。②部分相混。如定西、天水等地,这两个声母在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合时,分而不混,加“牛”、“刘”不相混;其他情况下相混。其中大都是将n声母字读作l声母字,如定西话、天水话等。也有将l声母字读作n声母字的情况,如武都话。 3、zh组声母读音比较特殊。 普通话以舌尖后音zh、ch、sh、r为声母的字,在甘肃方言中的读音比较复杂。可以归为两大类。①甘肃不少地区,如定西、天水、武都、平凉、庆阳、酒泉等地,将—部分zh、ch、sh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字,读作相应的z、c、s声母的字。如将“枝”、“抄”、“是”的声母分别读成z、c、s。但“知”、“超”、“世”等字的声母仍读作zh、ch、sh。②zh组的合口呼韵母字,在甘肃方言中读音纷杂而特殊。例如,“猪”、“出”、“书”、“如”这4个字的声母,在张掖话中分别读作g、k、f、v。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把前三个字的声母分别读作舌叶音[t∫、t∫…、∫]。 4、普通话j组声母的—部分字在甘肃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安徽经典合肥土话

xx经典合肥土话1。孩子叫: 呀来! 2。吃叫: 七,扫,干,肿。 3。抽烟叫: 拔烟! 4。敲门叫: 靠门! 5。床单叫: 窝单! 6。拖鞋叫: 腮鞋! 7。聊天叫: xx! 8。小孩叫: 峡们! 9。郁闷叫: 搞伤的了! 10。恶心叫: 吐的了!

11。可爱叫: 得味! 12。漂亮叫: 化的了! 13。爸爸叫: 达! 14。外公叫: 窝哋! 15。外婆叫: 窝赖! 16。打架叫: 披架! 17。砸叫: 叮! 18。我一脚把你揣死叫:我一板觉给你耸屁的了!19。我拿个石头砸死你叫:一渣巴图路订屁的你!20。洗衣服: 死嚷 21。厉害:

过劲 22。不明事理: 不愣 23。换鸡蛋: 哄子蛋 24。上下左右: 高豆,底下,地崩,xx 25。明天: 麻个 26。xx: 日豆(头) 27。不明事理: 不顶龙 28。漂亮叫: 排场 29。干什么: 搞红个 30。怎么搞的: 讲搞的 31。大哥: 大故

32。大姐: 大子 33。自行车: 纲狼车 34。摩托车: 木的卡 35。老母鸡: 老母子 2006-10-12 13:39:00二手车快讯辛巴 等级: 中校 文章:903 积分:727 门派: 无门无派 注册: 2006年9月16日第2楼 -------------------------------------------------------------------------------- xxxx方言笑话 福建莆田一妇女在卖甘蔗,来了一个人要买,妇女说:

“你钱给我,我嫁(‘甘庶’的莆田方言)给你。”此人很奇怪,素不相识却要嫁给我。但妇女却不停地说: “你钱给我,我嫁给你。”这人越想越奇怪,最后满脸通红地跑了。 2006-10-12 13:40:00二手车快讯辛巴 等级: 中校 文章:903 积分:727 门派: 无门无派 注册: 2006年9月16日第3楼 -------------------------------------------------------------------------------- xxxx方言发牢骚 半夜3更老子点了光烟, 坐来动床头个旁边, 看你个照片,眼泪水乱喷 记得你窝老子恰头披脑 一看就是个麻袋 xx天xx地没花头,啊要每天油趣得死 难道我真当噶失败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的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 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 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 《战栗》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 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写于1995 年的《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由?先锋?向?写实?的转型。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与现 实的那层紧张关系和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正因为如此,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 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 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臵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的心态也渐渐的变得平和,他发现了一个真正作家所寻求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揭露,而是向人们 展现高尚,是对万物理解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 世界。当时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 动了他,他决定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 的《活着》。它奠定了余华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作,小说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

《方言与普通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方言与普通话(9 分) 材料一:网友的看法 关于“遵义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5 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遵义本地话。再看看16 岁的儿子,也是在遵义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遵义本地话,但那种老遵义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遵义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说本地话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遵义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百度论坛,有删改)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兰州的韵味

兰州的韵味 在中国版图的中心,镶嵌着一座优雅而古老的名城——兰州。漫步在兰州的街头,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韵味。 好听易懂的兰州话 兰州人与外地人交流基本上都能讲普通话,讲兰州方言者很少,因此游客在兰州基本上没有交流的困难。不过,要是碰见兰州的老人或街头商贩,你仍能听到字正腔圆的兰州话。 兰州话比较容易听懂。兰州的礼貌用语别具特色。见了老人喊“爷”,见了中年喊“姑舅”,同龄人不相识,则喊一声“师傅”,能表示亲昵、尊敬之意,因此如果有和您差不多年纪的人叫您师傅,您可别以为把您叫老了。漫步在兰州街头,随处都可听见那好听易懂的兰州话,给繁华的城市平添了一种色彩和韵味。 别具韵味的街道 兰州的美食街、商业街、时尚街等多是经过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它记载了兰州人的生活印记,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就连被称为“兰州酒吧街”的甘南路,也显得亲切自然,丝毫感受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兰州人给自己城市的街道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韵味,这些街道也更能映射出兰州人的风俗民情。遍布大街小巷的当然要数牛肉面馆了,兰州人的“家常便饭”便是牛肉面。美食飘香的农民巷,张掖路步行街,四十里黄河风情线······这诸多别具韵味的街道,赋予这座城市无穷的魅力。 不知疲倦的水车 大自然钟灵毓秀,以鬼斧神工创造了锦绣山河。在西北腹地,气势磅礴的黄河笔走龙蛇,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书写着春秋;而点缀在黄河岸边的一轮轮水车,又为这条古老的河流平添了无限的韵味。 勤劳、智慧的祖辈们研制的黄河水车,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汉子,千百年来挥动着有力的臂膀,把一串串盛满的水斗,举到十几米高的岸上,注入水槽,“哗哗”地汇成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小渠,流入田地,滋润着禾苗,方便着岸边生活的人们。它传唱着一辈辈古老的民谣,它见证了黄河儿女前进的脚步。如今,黄河水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人,被誉为我们兰州一带一张靓丽的名片。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刘晓艳 摘要:主要介绍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新方言综述 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状况。 阳新县现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但在历史行政区划上长期隶属江西,居民祖籍也绝大多数是江西,因此在方言区划分上一般将阳新方言归为赣方言区。但由于离西南官话的武汉、江淮官话的黄冈较近,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各乡镇方言差异大,语音复杂,以至阳新方言又有“九板十三腔”之称。它在汉语方言,尤其是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介绍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一、阳新方言语音研究 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阳新方言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936年,赵元任带着助手丁声树、杨时逢等到湖北省调查湖北方言,阳新也是一个调查点。赵元任找了一个阳新县三溪镇的学生作为发音人,记录了阳新方言的音系。调查的成果收录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报告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故事。赵元任等在报告中记述阳新

兰州故事

兰州故事 高一四班陶雨柔 兰州也叫金城,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之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在兰州这座城市有好多不会说兰州话的兰州人。通过这四周的校本课程《金城兰州》的观看,才解答了一直困惑我多年的问题。 兰州是在50年代响彻云霄的名字,是新中国石化工业的奠基地。在第四章《明珠》中便详细的讲述了当时支援兰州的故事。许多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等的有志青年,不辞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在面对当时兰州那破旧、贫穷的城市,毅然决然地选择扎根到了这里。胡淑兰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她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热心,在她苏联实习后便立即赶到了兰州,加入了冶炼石油厂的建立。 “不到两个月炼5000吨”这句话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方面算是天方夜谭。这句话将胡淑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关联起来,但厂长的一句话感动了我“这个学费我们肯定要付得”,那个年代人物的境界多高啊!终于,看着天空中战机飞过的青烟,这句话成为了现实。作为兰州人的我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也许,在身边的某一个人的父辈便是当时支援兰州的有志青年,也许,身边的某花草小店便是见证了兰州风雨的碑石。在我看了《金城兰州》后,我想我不会再去抱怨兰州的落后与贫穷,我甚至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兰州,影片所表达的事实便是:这座西北重镇之于国家,从来都不是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虽是一句励志语录,外面的世界也的确绚丽缤纷。但我却觉得世界再大,也不是你的,故乡再烂,也是自己永远的家。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吗?“即使自己无数次辱骂自己的家乡,也不允许外人说它的一句不好。” 如今,兰州已经有了许多一线城市所具有的设施,一座城市正在崛起,在历史的长河上添上一笔浓重的色彩。对于兰州人来说,一本书一碗面一架桥一条路便是我们永恒的记忆。即使在异国他乡,吃着山珍海味,也会想念那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兰州,如果你爱她,你该看看她,如果你恨她,你该关注她,兰州在诉说着她自己的故事。

浅谈兰州人的性格特征

浅谈兰州人的性格特征 城市就像人一样拥有复杂的性格,了解一个人不容易,而识城亦难于识人也。虽然我本人是兰州人,生于兰州,且在这里生活多年,但是因为曾在外地生活、学习很长时间,所以我也不敢轻言这个城市的人与生活。时至今日,我依旧是个缺乏阅历的学生,没有游历过大江南北,只是在甘肃省内接触过不同地方的男女老少,所以今次就凭借自己有限的阅历来简单谈谈兰州人的性格特点,如有不实之处,还请各位海涵,多多指教! 很多人对兰州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每天早上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马路边一个个蹲在面馆外吃牛肉面的人早已成为兰州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不错,兰州人有着西北人的典型特征:豪放和粗犷。蹲在街边吃早点对兰州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形象之类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在兰州,熟人在街上见面交谈向来都是兴高采烈,音量高亢,不论两个人交情如何,聊起来都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总能制造出引人围观的动静,听不懂兰州方言的外地人很可能以为他们不是在聊天而是在吵架!除此之外,不管是在高档的餐厅,还是在广场的啤酒摊,不管是白天,还是在黑夜,震耳欲聋的划拳声总是很容易被捕捉到,只喝酒不划拳,似乎连酒也没了香味……兰州人就是这么豪放,安静似乎从来都不是兰州的味道。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兰州的姑娘身上少了几分腼腆和羞怯,更多地表现出爽朗和大方的气质,不管在什么场合,她们很少表现得扭扭捏捏或是过分拘谨,也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

过分计较,不卑不亢,豁达大方经常是她们除美貌以外赢得赞赏的重要原因。我觉得兰州人的豪放与粗犷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上,涉及原则和规矩的事,兰州人还是很认真的,绝对不会马虎行事。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不该做的事,无论如何也不会插手。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钱锦伟) 李荣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 安徽方言:皖北:中原官话、江淮官话 皖南: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以及由河南和湖北两省来的移民的官话 其中皖南吴语包括太湖片和宣州片, 此外还有湘语、闽语、客家话、畲话等。 孟庆惠编纂的《安徽省志·方言志》( 1997)认为安徽方言主要由皖北中原官话、皖中江准官话、皖西赣方言、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此外还有客家话、闽语和湘语等组成。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赵日新) (本文为《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文字说明稿。)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徽语、赣语几种。此外,境内主要是皖南还有清末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移民带来的湖北话属西南官话、河南话属中原官话、湖南话湘语、闽语、客家话等。 官话是安徽的主要方言。安徽省的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带,分属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此外还有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安徽的江淮官话主要属于洪巢片少数属于黄孝片分布在安徽中部 ①洪巢片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霍山县六安市怀远县南部孝仪乡马城镇常坟镇 睦乡、姚山乡、兰桥乡、找郑乡、荆芡乡、城关镇、东庙乡、梅桥乡、魏庄乡、犯河乡、陈集乡淮南市长丰县明光市定远县全椒县巢湖市天长市来安县滁州市和县含山县无为县舒城县庐江县马鞍山市当涂县西部城关镇、新桥乡、黄山乡、银塘乡、江心乡、西河乡芜湖市南陵县青阳县池州市西北部东至县北部大渡口、姜坝等地宣城郎溪县广德县限县城、东亭宁国市南部宁墩、狮桥、中澳、中田、大龙、万家等东南部山区及城西竹峰、育龙等地铜陵市铜陵县大通、安平等地繁昌县获港、赤沙等乡径县童吐乡芜湖县万春区、花桥乡一半族德县县城、蔡家桥等地。铜睦县以下六县市城关新派石台县部分乡镇 ②黄孝片桐城市极阳县安庆市 安徽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 ①全浊声母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②泥来母大多混同 ③见系开口二等字存在数量不同的文白异读,文读【tg】组声母拼细音,白读【k】组声母拼洪音 ④影疑母开口洪音字混同 ⑤止摄日母字大多不读卷舌韵母,其他摄的日母字大都读【z尾巴】少数读【z】 ⑥咸山摄舒声字合流,多数分为三类(如合肥):古开口二等除见系、合口二等韵、合口三等韵非组为一类合口一等韵、合口三等韵知系为一类开口二等韵见系、开口三四韵等为一类 ⑦声调一般为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全浊上今归去声。入声多数带喉塞音尾。 《六安话语音研究》(何自胜) 六安话江淮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江淮官话的洪菜片。六安地处安徽西 部,位于江淮方言与吴语的交汇处,方言性质介于二者之间,六安人自古至今,

合肥土话大全

合肥土话大全 0、妈妈:妈姨 1、捞头八基:很笨,脑子不好。 2、一逼吊糟: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3、猪头八基:鲁莽。 4、歇屁黄良:不正经。 5、韶不拉几:没有实力却爱表现。 6,搞不车你:不明白你的意思。 7、外龙你妈:表示惊讶,并不是骂人。 8、七屁八磨:经常骗人。 9、孩子:呀来! 10、吃:七,扫,干,肿。 11、抽烟:拔烟! 12、敲门:靠门! 13、床单:窝单! 14、拖鞋:腮鞋! 15、聊天:郭旦! 16、小孩:侠们! 17、郁闷:搞伤的了! 18、恶心:吐的了! 19、可爱:得味!很可爱就真得味! 20、漂亮:化的了!

21、爸爸:达答! 22、外公:屋爹 23、外婆:屋奶 24、打架:披架! 25、砸:定! 26、我一脚把你揣死叫:我一板觉给你耸屁的了! 27、我拿个石头砸死你叫:一渣巴订屁你! 28、洗衣服:死嚷 29、厉害:过劲 30、不明事理:不愣 31、换鸡蛋:哄子蛋 32、上下左右:高豆,底下,第崩,耐崩 33、昨天:搓个今天:街个明天:麻个 34、太阳:日豆(头) 35、不明事理:不顶龙 36、漂亮:排场 37、干什么:搞红个 38、怎么搞的:讲搞的 39、长一点的:长豪的 40、大哥:大锅 41、大姐:大纪 45、捎道:绍到,故意表现自己!

46、有点意思:有好赞! 47、没时间:不得手! 48、场面大:排场! 49、脑子不清楚:拨弄 50、现在:张个 51、钥匙:约赤 52、勺子:唰子,挑子 53、簸箕:戳布 54、鼻涕:龙鼻 55、这里:料块 56、那里:啦块 57、一天的时间:天把 58、谁:哈个? 59、什么:横个、轰个 60、傻,蠢,笨:孬头巴子、孬头巴鸡 61、够狠的意思:猪(野)头巴子 62、喜欢:泗洪斯烘 63、按不住:然不住 64、知道了:晓得了 65、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好大四、轰要经的? 66、拖鞋:色鞋、撒鞋 67、不睬你:不优你

余华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摘要: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自1984 年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其一系列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一直倍受评论界和文艺界关注。受到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深刻影响,余华的语言简洁明快、新锐诡异,通过语言的尖新求变阐释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余华小说语言的研究,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 语言学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小说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载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风格成熟的作家在作品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和评论界讨论的热点。自1984 年评论家肖复兴发表的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开始,关于余华其人其作品的研究从未间断。早期主要是针对单篇作品的研究论文,进入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对余华作品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的论著。综观20 余年的余华研究历程,评论界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从五个方面展开: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母题及演化;创作风格的前后转变;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这其中对于余华小说语言的探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加以简单的评述,系统地勾勒出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的运行轨迹。 一、纯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表现出对文学的语言和文本的巨大热情。他作品中关于暴力、死亡、苦难和欲望的主题,对人物的刻画等都因其语言的独特运用而引起文坛的关注。评论界也纷纷从文本分析的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研究余华的著名学者李平教授说:“在小说的语言上,语言的‘诗话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而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邓大琥的《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中,用“简洁又动感十足的语言”、“诗兴的比喻”来强调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正如马知遥在《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性》(2007)中说:“让语言决定思维的形成。”这类评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小说事件语言、人物语言的归类分析,来强化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比较文学领域,也涉及到了余华小说语言的比较研究。“评论家都认为小说的语言多借鉴了国外先锋语言”;“十分重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的运用,主观性描述新奇而时髦,句子结构复杂而冗长”①“‘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百年孤独》中的这种句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打破了故事的自然进程,使故事随意跳出原有的封闭圆圈任意确定新的起点,巧妙地进入了叙述的进程之中。”②黎晨的《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研究》中也以余华为例,对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作了简要的艺术性分析。 二、叙述学、文艺学角度谈语言运用: 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对其文本形式的研究分为1990 年前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9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文本形式研究多谈及余华作品的叙述语言与常规小说的不同之处。如张卫中于1990 年发表的《余华小说解读》(当代作家评论)和王彬彬于有1991 年发表的《余华的疯言疯语》(当代作家评论)。在研究者早期的印象中,余华小说对被叙时与叙事时间进行割裂,其文本序列“成了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词语施虐”,“像一堆白日梦呓,或者像一个精神病人的疯言疯语”。③这些属于印象式的评论,探索出余华小说的语言由于陌生化效果、由于能指的泛化和感觉的幻化而具“仿梦小说”的特征,而这种叙述语言是为其颠覆日常传统经验服务的。这时期对余华叙述语言的研究中,全新阐述了一种新的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但研究者认为,这种叙述语言的变革是余华为突破日常经验和话语规范的束缚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因此,在这一时期叙述语言的研究中,语言始终作为一种载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