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_课程与教学论_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_课程与教学论_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_课程与教学论_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_课程与教学论_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要:自主学习是当前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将自主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生“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从

课堂和课外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划分教学专题、采取教学承包责任制、设置情景式教学、量化平时成绩和多样化评价等方面。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生;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

04-0036-03教育理论课程是师范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能够为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打下基础[1]。“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理论课程,也是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和

核心课程,包含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应的操作技术,并且课程具备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等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晦涩难懂,致使许多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被动散漫,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程度较高,学习仅通过听记笔记和简单复述完成,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弱,也难以和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

向技能转化。自主学习是当前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育,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的自我意识,摸索和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近年来,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挑战了大学的基本功能,推动大学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刘献君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不是要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教学,强化和巩固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超越以教师讲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2]。因此,自主学习既能够满足个体对学习的需求和掌控,同时能够满足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对转变当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创设民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实现教育理论课程的主体性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

识,研究者大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界定概念,有的

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将自主学习看做是自我控制学习或自我调节学习[3];有的强调自主学习是个体认知策略的改变和运用,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识监控的学习[4];

有的强调自主学习是个体进行学习的一种态度倾向和行为,或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即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

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5]。由上述内容可知,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很多,但目前自主学习的内涵还未真正明确,研究者大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教学角度对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也忽略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鉴于本研究主要针对教育理论课程,则需要从本课程的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由此必须回答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自主学习者?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评价和反馈是自主学习?如果根据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者的定义,那么自主学习者应该是在学习计划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觉知,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上课听、下课记、作业勤、背书快的学生是不是自主学习者?显然,这个答案有些勉强,许多勤奋学习的学生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益是常见的事情,这与自主学习所追求的学习策略和有效学习是背道而驰的,自主学习需要这些特征,

2013年第4期(总第1052期)

No.4,2013

SerialNo.1052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EDUCATION(HigherEducationResearch&Appraisal)

收稿日期:2012-11-30

作者简介:邓敏(1982—),女,云南文山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基金项目:红河学院2010教改项目“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G201009)

大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教学策略研究邓敏,张雪峰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教学改革与实践

36

但并非说明具备这些特征就是自主学习。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自由、自导、自评和自学,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似乎看不到教师的身影,只有学生的热闹场景,课堂很活跃,但是学习是否真正有效,学生是参与活动还是参与了学习很难判断。如果仅仅是参与了活动,那么就是一种为了自主而自主的教育形式,没有深入到自主学习的深刻内涵。为了明确自主学习的特征,庞维国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浓缩为:想学、会学、能学和坚持学[6],认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会学,在于思维的发展和转化,否则就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且在学习者和教育机制之间产生互动,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预期、过程、评价和监控有自觉的意识。它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的过程,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控,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解析

(一)重教轻学,忽视主体性教育

目前大学教学仍未摆脱教师主导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从学习内容、进度到教材的选择、成绩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学者提出教学目的任务不在教,而是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7]。

(二)教学实践滞后于教学理论,难以带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虽然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课程内容主要以间接知识为主,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以经过加工和设计的教材形式进行;从实践性而言,本门课程是一门指导实践的实用课程,但是由于理论框架的限制和预设,使得学生在开展相应的实践过程时面对的实践对象是一个经过加工的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只是获得学生的感性经验而非创造活动;在实践方式上,这种实践往往以作业练习、社会调查等体验形式进行,不如一般社会实践广泛,这种实践是泛化意义上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难以凝练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促进思维发展

由于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从理论来源、背景、主要内容到评价应用几乎都是教师独自讲授,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陌生,没有进行提前的预习和准备;二是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对基本概念、事实和理论的掌握,在考核中只要对基本内容清楚就达到了学习

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本身的能动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顾及到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学生不仅没有发展高阶思维,也没有主动进行学习或者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不高。而自主学习的认识活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结果,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其他认识活动不同的是这一活动更注重过程。

三、“课程与教学论”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的结合,根据“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特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转变教师的角色,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学习目标,采取有效学习策略,对学习的预期、过程、监控和评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一)课堂教学策略

Littelewood把自主分为前摄自主和反应性自主两种,前者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后者指学习者自己组织收集学习资料和信息,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学习内容和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的评价都由教师来选择和掌控。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性强、逻辑思维严密、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特点,首先应采取反应性自主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逐渐引入前摄自主学习模式。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整教学内容,划分教学专题。打破教材原有结构,突破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限制,使得教学框架更为精简。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问题划分为: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教学什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途径和模式等)三大板块。

2.采取教学任务承包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自学习目标,并由不同的学习目标自发形成各个学习小组。各个小组对教学专题实行承包责任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导学问题和辅助教学环节。他们提出各个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并通过辅助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本组在教学专题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化,制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专题兴趣的计划,自行选择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选用适当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对教学的适当放权,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趣味,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教学、讨论教学、演示教学、角色扮演等,为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设置情境式教学。理论学习最大的难处就是难以体验并从中感悟,在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

37

性,自行创设可以使用教学理论的模拟情景,并对相关概念或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主动从书本和信息化资源中找到相关知识来学习。通过场景再现、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得到了多角度的呈现,并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探究,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4.量化平时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通过包括平时作业、小组表现、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细化各个环节计分规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突出重过程、重体验以及学习态度、探究精神等内容的评价。由于细化计分规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将难以量化的指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机制,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行为起到自我激励和监控作用。

5.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机制。学生在大学教学中除了对课本、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学习,向教师和同学学习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通过设立合作小组成立学习共同体,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生生之间就学习问题的设计、实施自行组织讨论。教师则对整个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如何与教学主题相联系,如何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学习小组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增加了小组及个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方式和频率。

6.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需要改革单一及单方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作业成绩、课堂表现、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参与评价,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对小组作出整体评价,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组长与成员之间作出相互评价,最终来确定每一位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成绩,而不是在本门课程考试中的成绩。

(二)课外教学策略

利用课外学习实现反应性自主向前摄性自主的过渡和转化,通过在课内教学中对自主学习的前期探索和训练,引导学生将学习策略应用到课外学习中,同时也能增强学校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支撑作用,使得学生最终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对学习负责并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提供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增加了选择的自由度,可以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获得了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教师交流,主动与教师探讨重点、难点问题,享受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单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利用起来的,学生在浩瀚的资源中没有得到引导而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因此,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相关资源,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重新整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2.设置开放式作业。传统教学过程在内容上仅限于教材,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研究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设计开放式作业使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的45分钟,而是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将学生在课堂上激发、累积起来的问题引向课外的教学思考和探索,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实验室、主题网站甚至是实习实践当中去。学生自发组织了学习讨论,到中小学校去进行调查研究,丰富了学习形式,将理论学习和对实践的探索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自主学习是当前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完成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理论分析,结合课程特点提出自主学习策略,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分析综合能力,也为将来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侧重对于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和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对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预期、过程、评价和监控有自觉的意识,并得到积极有效并确定的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习的自我预设、意义建构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则转变为助人者、促进者,教学任务也不在于提供知识固有的框架和系统讲授,而在于意义情境的建构和任务驱动的设置,激励学生不断自我探索和发现,将学习责任逐渐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并制订出具有个性差异的学业规划,促进个体小步子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最终实现由反应性自主向前摄性自主的过渡和转化。

参考文献:

[1]张爱红.提高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1,(12).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3]李雪.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4][美]弗拉维尔,[美]米勒;邓赐平译.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0.

[5]陈清水.“自主学习”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7]BARRRB,TAGGJ.FromTeachingtoLearning-ANewParadigmforUndergraduateEducation[J].Change,1995,(11/12).

[责任编辑宋一兵]

38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情感的渗透,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歌;积累;诵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许懿古典诗词具有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朗读、对话文本、合作探究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一些方法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推进有效教学,学生在课后学有所得。 一、朗读诗文,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掌握一首诗词的内涵,前提是需要反复朗读进而到诵读的层面。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实现良好的朗读效果,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针对不同的作品,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字里行间渗透了词人对人生的理解,体现了乐观与旷达。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独到的理解运用到朗读中,就能对班里其他同学产生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再如,有些作品在朗读时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李清照的婉约词适合女生用哀婉深沉的语调朗读,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需要男生用洪亮饱满的嗓音朗读,明确不同风格的作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体诗,教师在授课时除了播放这首古曲,同时要用舒缓而有韵律的语调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沉浸到优美的意境中去,充分体会作品呈现的音乐美、语言美。 二、对话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年代比较久远,想要准确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

平及写作背景。如学习李煜的《浪淘沙》,首先学生要知晓李煜作为一名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才能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鲜明对比,才能知晓他的词前后两期的巨大差别;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读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联系柳永仕途失意,即便“奉旨填词”也难掩心灰意冷,寂寞惆怅的内心,所以才会对东去的江水发出“无语”的感叹。 2.分析意象意境 解读古诗词,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意象赏析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从分析意象意境入手,进而理解诗词的主旨。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简单地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直观丰富的意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完整地分析其中每个意象的含义,同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里相似的句子,这样,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分析词人满腔愤懑的情感时,无疑要分析词中提到的“楚天”、“清秋”、“遥岑”、“落日”、“断鸿声”等意象,这些意象委婉地传达了词人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三、学生合作,自主探究鉴赏技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在于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不再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听课,而是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问题。以苏轼的《卜算子》教学为例,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准备过程。将全班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每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相关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知识背景的介绍,有的小组负责诗文的语句赏析,有的小组负责情感主题的探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查找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制作成PPT。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至二位发言人,预备将小组

课程与教学论 专题三作业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再次,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的工作量。(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个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一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对完不成工资定额的个人,则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一般仅为正常工资率的80%。(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5)实行职能工长制。即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长)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指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管理,还需要运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物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企业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

比较以教为主的教学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的异同以教为主的教学又称为传统式教学,即我们由来已久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们最常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讲座上,纷纷被不厌其烦的提及,并逐渐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 什么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什么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呢?两者是相关的兼容的,还是对立的呢?那种模式更适用于我们的中学课堂呢? 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也称为传统式教学,是出现在我们日常绝大多数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各国教育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研究、经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精密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的传授和习得为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能针对某一课题进行学习需要和学习者特征的准确分析;然后规范地阐述教学目标,进而针对学习目标的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最后,能够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 我们看到,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焦点在“教学”上,非常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过程既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教学理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设计和完成教学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在教师的主导、监控下完成。这样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我们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取得“教学成绩”的不二法宝。 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里,我想我们更应该直视传统式教学的缺陷,尤其是在当前畸形的教育评价思维作用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我们看到在以教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受到老师的主导、监控乃至遥控的,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好比是一个受老师“把玩”的弹簧,

(整理)教学策略 题

名词解释 1偶发事件:仅限于课堂中产生的意料之外的有效问题或现象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一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合作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3未来课堂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4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情的特征:第一学情客观存在;第二学情复杂多样;第三学情可以改变。6学情特征给我们的启示:一要针对学情备课;二要灵活调整学情 7“强迫式”教学:强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备课预料之中,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课程过程的完善,而不是学生的学习。8教学目标的操作度: 9行为指导法:在课堂管理中实行奖优罚劣的措施,激励积极的行为,减少消极的行为,要长期坚持并形成制度。10、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存 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 效”的现象 11、分层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等,根据不同层次完成相应任务 12、教学目标的“三度”: 1适宜度: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是否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操作度:指新知目标的滚动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 3达成度: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效果,任务活动的完成效果及在活动中的进步与发展。 13.营造环境:教室内外要谢绝吵闹和嘈杂、布置教室、移走无关物品 14.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15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志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16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 17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18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课堂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19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过程、学习等诸多要素。 20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英语、数学等,或是当前社会上较重视和强调的,而对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其他课程却随意丢弃。21短期化: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行推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22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方案编写阶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写,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方面。 23集智备课:主要是指教研组或片组集体备课,它必须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它重在研讨: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2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24课堂教学资源: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 源或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 25课堂管理:是指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 行计划和引导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投 入到课堂学习中,使捣乱行为和各种 纪律问题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6合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 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 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7合作学习:它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 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 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 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 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 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 生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8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价,目的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29口头评价:老师口头评价是区别于局 面评价而言的,重要指教师在与学生的 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通过观 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相关情况,以口头 语言的形式作出判断和反馈,是一种区 别于规范的评价程序的非正式评价。 30、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 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简答 1、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的问 题主要表现: 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教师形式 主义抄写教案;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 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3教学目标设 计以偏概全;4教师课堂问题设计不能 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课堂教学成为不 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 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2、平衡预设与生成冲突的五个策略 1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A从思 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 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B从形 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 教学结构);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3挖掘学生本身 所蕴含的教学资源;4探索课堂提问策 略(A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B问题设计要揭 示矛盾,引起思考);5创设情景,创造 生成。 2、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集体备 课制的具体做法 1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 2 固定备课内容;3固定人员管理;4固 定修改;5固定反馈 3、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的做法 1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备课 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2 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 思考“教学结构” 4、探索课堂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问题设计要揭示 矛盾,引起思考 5、新课改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的原因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也 需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 断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6、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常出现的问题 1忽视偶发事件的价值,只顾追求与 预设的一致;2只管教不管学,无视学 生的情绪与反应;3无视学生问题的价 值,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拒绝。 7、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不能灵活运用 教学机智的原因: 1忽视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情;2教师自 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缺陷 8、教学机智中的教学策略 1难度过大,交换角度;2难以抉择, 活动缓冲。不妨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课后查找资料等教学活动,老师以此赢 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3实事求 是,不文过饰非;4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9、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机智提出了怎 样的新要求 1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更 灵活更开放,这需要教学机智;2师生 关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 究,这需要教学机智;3多元化的文本 理解,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这需 要教学机智;4课堂结构的变化,不断 动态生成课堂,更需要教学机智。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机智 1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A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B做一个 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偶发事件的 价值最大化);2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 主空间;3增加文化底蕴,积蕴教学智 慧、灵活驾驭实施过程:(A难度过大, 变换角度B难以抉择,活动缓冲C实事 求是,不文过饰非D灵活利用课堂评价 的激励转化功能。) 11、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确 立的价值观)1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 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2学校应把每 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 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 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意 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12、对“学情”的认识误差主要表现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以为物 理学在某个问题上不会出问题,预设时 不在意;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估计不足, 个别学生的回答或发问远离主题,不看 边际;3对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 多矗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 13学情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情客观存 在;2学情复杂多样;3学情可以改变; 14学情的这几个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1针对学情备课,2灵活调整学情。 15课堂教学中紧张师生关系的表现: 1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2强 迫式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扮演配角;3 思维缺席,问题肤浅,学生难以有砥砺 思维的机会;4放任的课堂,缺乏主体 性灵魂。 16、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教师) 1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错位,教师一叶 障目;2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压抑学生发 展;3传统的课程观框束学生的学习内 容;4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调。 17、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的传统教学 行为和模式有哪些表现 1教学目标设定中认识性目标唯一 主要目标,2知识目标要求讲深讲透; 教师备课很少研究学生或研究课程资 源的开展、研究的重点是教材;3许多 老师喜欢滔滔不绝、独占课堂,很少听 学生看法;4教师常以权威者身份出现、 以长者自居、缺乏对学生应有的信任和 平等的态度。 18、如何缓解紧张师生关系/转化师生 关系的措施或行动策略/如何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系 1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自己的教学;2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3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4为学 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方 式);5学生评价要多用激励,慎用批评 19、从学生方面讲,不利于新型师生关 系建设的因素/影响新型师生关系重建 的因素: 1独生子女的修改缺陷;2学生家庭 条件越来越优越,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3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 面越来越宽等。 20、价值观错位的表现 1狭窄化(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 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2短期化(强 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 评比标准的满足) 21、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表现 1被动学习型,没有自己的学习目 的;2浅尝辄止型,没有深入思考的习 惯;3兴趣杂乱型,容易转移注意力;4 事不关己型,如课堂学习的旁观者;5 无可奈何型,象机械学习的苦行僧。 22、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 1课堂无魅力;2学生性格,人格 偏差;3学习任务对学习生动型的挤压; 4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畸形的评价 机制。 23、针对学生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采取 的措施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性使用教材,重建魅力课堂; 2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学习的 压力;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5寻找学科 魅力;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巧用情感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 8保护和引发学生好奇心。 24、学生性格、人格偏差的原因 1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是学生产生 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2部分学生 心理调控能力差;3没有目标,对自己 的学习很茫然;4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 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性格有很大差 异,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会 孤立自己或将自己孤立出来 25、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表现 1总体发问次数过多:学习思考时间 不足,不利于学习个性化的学习,体现 不出差异性;2提问只让举手的学生回 答:没有面向全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 出现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未被充 分关注。 26、教师忽视个体差异的原因 1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 2教师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顾 不上关照全体;3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 异【教案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课与教案 设计基本不符:教案详细却没有结合学 情作灵活处理;照搬他人的教学实录】 27怎样做到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 1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2分 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A分层设 计教学目标B精心设计教学环节);3因 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4 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根据学习状态 分层引导(A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B提倡学 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C 老师根据不同学习状态,分层指导。) 28、人的智力组成 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29、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 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 30、老师怎样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 生,进行分层引导:1.对积极参与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鼓励质疑并参与设 计,引导自我评价2.对自由游离型学 生的引导:对他们要强化诱因作用,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交由他们做 答;小组中合作发挥其作用,从中认 识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另外也要老 师和同学及时提醒3.受暗示参与型 学生的引导:对这类学生要及时予以 激励性评价;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 31、课堂教学目标中出现的偏差表现 1教学目标叙写不当;2活动的实 效性差;3教学任务完不成;4教学 一味跟着预设跑;5三维目标的落实, 顾此而失彼;6教学一味跟着学生跑; 7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 32、出现教学目标偏差的原因 1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 还缺乏理论上观念上的认识;2一些 教师缺乏教育机智等。 33、教学目标的叙写应反映哪些方面的 问题 1要求学生做什么;2据什么标准做; 3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34、关于“教学目标”确定、叙写、组 织和实施的有效方法(如何纠正教学目 标的偏差) 1.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2.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 的关系3.课堂通过访谈、集智备课、单 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等形式提高教学 目标设定的有效性4.采用“课例研究” 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 目标的实施的有效性5.采用访谈、反思 和议课的形式来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 35、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规范/规范的 教学目标应该有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化 2.行为状况动词 多样化3.行为条件情景化4.行为标 准表现具体化 36、集智备课重在研讨 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 2. 现实条件3.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37.当前教师教学方案的编写存在诸多 不良倾向的表现: ①教学目标设计以知识目标为主,忽 略三维目标落实②教学过程设计注 重知识传授,忽略方法渗透③照办现 成的教案,对学情分析不够④教学过 于详尽,过程预设过死⑤缺乏整体规 划,平均用力现象普遍⑥问题意识薄 弱,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38.教师编写教案存在不良倾向的原因 ①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计划性和预设性②教师习惯于按统 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忽略学生的差异 性③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未形成集 体备课的机制④教师缺乏对某一教 学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的意识。 39、教师如何编写教案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在认真分 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3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 (a在新受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b 设计思维的发散点)4编写解决某个具 体问题方案;5编写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39.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的问 题有哪些(表现和原因):①只知有教 材,不知有课程②只知有老师,不知有 学生③只知要有多媒体,不知怎样用多 媒体④只知有应试,不知有素质⑤只知 有教不会的学生,不知有不会教的教师 ⑥只知临渊羡鱼,不知退而结网。 40.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①优先性原则②适应性原则③科学 性原则④兴趣性原则⑤广泛性原则 41、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1提供发展空间(A教师精心开源B 学生积极投入C广阔的设计思维);2 抓住即时信息;3在交流中闪光;4开 启社会的百科全书;5开发教材的第二 生命6开发实验室的课堂资源(1、开 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2、让 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堂资源的 效益3、提供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 是暗示的课堂资源)⑦开辟现代技术 的广泛天地。 42.新型的教学活动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1学生的注意 力不那么集中了,学习不够专心了, 2一些教学媒体转移了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注意,3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 思维天马行空,行动不受拘束,传统 的教学规范失去了作用。

(完整版)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上个星期我们听了关于肖川教授<<有效教学策略>>的演讲报告,我的感触很是深刻,现将心得体会做一小结。 一、谈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还是负效?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即“立足课堂教学抓效果”。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而上好每一堂课又是基础,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提炼出语文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而且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炼事物本质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策略》学习要点 本书介绍了与教师教学紧密联系的15个教学策略。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践行教学策略的能力。 第一章差异教学的概述 1、差异教学的含义:是指在班级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学。也就是说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地统一起来,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匹配。差异教学在当前提倡教育公平,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更显重要。差异教学也是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P1-2 2差异教学的主要观点p3-4 3、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的区别:p4 4、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区别:(个别化教学要强调为每个学生制订个别 化教学方案)p4-5 5、全纳教育是以教育公平和平等作为伦理哲学的基础。它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侧面来说,是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强调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不被排斥。P6 6、差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差异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体现)p6-7 7、差异教学策略实施要领p10 第二章全面、动态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 1、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学生的差异的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两方面的测查。P27 2、测查的目的p28 3、差异教学测查一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p29 4、差异测查的方法:可以分阶段测查,如入学测查、年度测查、学期测查、单元测查、课前测查、课中测查等,既系统连贯又各有侧重p30 5、测查的内容:1)个体间差异的测查;2)个体内差异的测查;3)测查学生的优势潜能;4)测查不同的学习类型p30-34 6、差异测查的途径:几种常用的心理、教育测查方法与收集信息的途径:1)、观察与记录;2)测验;3)调查;4)测查结果分析p39-46 第三章选择性课程与灵活安置的策略 1、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P52 2、怎样做到课程的灵活多样:1)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结合;2)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结合;3)根据需要开设模块课程;4)提供课程资源中心;5)课程结果整体优化;6)编写不同难度水平的教科书。P52-55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化难为易,它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具体有以下方;1、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2、化理论为实践;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3、化未知为已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4、化复杂为简单;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它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具体有以下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性把课文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表演、演示、操作等动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论为实践。 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教师要将语文学习回归于生活中,在使用、应用中学习语文,积累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为已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要么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

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4、化复杂为简单。 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教语文。而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做简单,要做到:教学目标要简要,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式要简练,作业要简化。 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化浅为深 怎样化浅为深呢? 1、由结论到过程。 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2、由知识到问题。 教师应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3、由已知到未知。 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