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肾病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广东医学?2015?

36(24):3772-3775.

27.周贤?姚源璋.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与终末期肾脏病.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9):827-

829.

28.尚瑜?谭峰.终末期肾病不同透析方式患者血清CRP二IL-6二TNF-α水平及与营养指标的关系.中国临床研究?2018?

31(6):749-752?756.29.郑斌?万秀贤?毕晓斐?等.不同透析方式下尿毒症患者贫血指标比较.广东医学?2017?38(23):3644-3645?3648.

30.朱丽娇?徐承云?刘欣?等.慢性肾脏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与

肾性贫血的关系.广东医学?2018?39(14):2232-2235.31.Kalantar-ZadehK?KilpatrickRD?KuwaeN?etal.Revisiting

mortalitypredictabilityofserumalbumininthedialysispopula ̄tion:timedependency?longitudinalchangesandpopulation-at ̄tributablefraction.NephrologyDialysisTransplantation?2005?

20(9):1880-1888.

32.周长菊?曹娟?章旭?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6?17(12):1074-1076.

33.杨洪涛.腹膜透析合并营养不良的现状及中西医干预策略.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10):847-852.

(收稿:2019-02-03一修回:2019-03-26)

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朱立革①一赵久阳②

①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一(呼和浩特一010010)②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一(大连一116000)?一通讯作者

一一毒蕈(poisonousmushroompoisoning?PM)?大多数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卯晓岚[1]经过多年的考察及研究表明自然界上存在的PM种类约有1000多余种?而我国存在的PM种类约有500多余种?已知的毒菌毒素有近30多种?因部分人存在着经验采摘二有食用野生蘑菇的习惯?故近年来国内二

外因食用PM引起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

一一1一目前研究发现的PM中的主要毒素种类及毒理学机制一一1.1一环肽类毒素一环肽类毒素为PM中最常见毒素?主要包括鹅膏毒肽二鬼笔毒肽?有着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二耐酸碱的特性?主要对肝二肾脏毒性显著?

1.1.1一鹅膏毒肽一鹅膏毒肽分子量约为900D?可溶于

水?鹅膏毒肽对肝细胞的毒理学机制[2]

概括为:毒素入血后可

与蛋白质结合随门静脉进入肝脏?凭借机体的肝肠循环机制?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借助肝脏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作为载体进入肝细胞?阻断蛋白质的翻译?对肾脏的毒理学机制

[3]

可能涉

及以下几个方面:(1)氧自由基的损伤:在PMP早期可呈现出血浆及肾脏皮质过氧化脂质增高?而肾脏皮质亦呈现出Na+

K+-ATP酶活性二超氧化物歧化酶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PMP导致的肾损伤的过程中很大的可能性存在自由基的参与?(2)毒素对肾小管破坏作用:早期国外学者Faulstic等[4]认为毒素在肾小管处可以被广泛的重吸收?其吸收率较未结合毒素增加

50倍?

1.1.2一鬼笔毒肽一分子结构为双环七肽?毒性比鹅膏毒

肽弱二毒素作用较快?大约中毒后36h可在血液中检测到二约

72h可在尿液中检测到?对肝脏毒性作用显著?John[5]认为鬼笔毒肽对肝脏的毒理学机制主要为对肝细胞骨架的破坏作用?

1.2一丝膜毒素一PM中含有此种毒素主要有:丝膜菌属二

史密斯鹅膏二黄杯伞?Alain表明[6]丝膜毒素的化学结构与嘧啶类百草枯类似?据报道[7]丝膜毒素常可引起肾脏损伤?但具有毒理学机制仍不能明确?

一一2一PMP的临床表现及中毒分型一一

2.1一PMP的临床表现一Kaufman[8]认为进食PM早期(常

在6h内)常见出现恶心二呕吐等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摄入大于6h可引起相应脏器受损?可出现黄疸二血尿二少尿二幻视二精神错乱二戒酒硫样反应二心率减慢等?更严重可出现昏迷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总之因毒素种类繁多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2.2一PMP的中毒分型一我国常用的PMP的中毒分型[9]为:(1)胃肠炎型:常于10min~6h内发病?以恶心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此型特点:潜伏期短二病程短二病死率较低二较易恢复?(2)神经精神型:可出现精神兴奋二躁动二幻觉等精神系统症状?此型特点潜伏期较短(1~6h)二临床表现偏重二死亡率较高?(3)中毒性溶血型:中毒1~2h后可出现进行性性贫血二血红蛋白尿二肝脾肿大等?总结特点:潜伏期较长(常在6h以上)二并发症较多二死亡率较高?(4)中毒性肝炎型:潜伏期一般持续6h以上?经中毒性胃肠炎后?可有1~2d

的假愈期?典型表现:恶心二呕吐二腹部不适二肝区疼痛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总结特点:潜伏期较长(一般大于6h)二死亡率较高二易导致MODS?

一一3一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PMP中的作用一一

血液净化在治疗PMP中毒中的作用[10]:(1)可使机体毒素的浓度下降?从而减轻对组织二器官进一步损害?(2)PMP可致MODS?此时应用血液净化可起到对衰竭脏器替代?对全

343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年4月第20卷第4期一CJITWN?April2019?Vol.20?N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毒蕈中毒

毒蕈中毒症状治疗 疾病名称:毒蕈中毒 疾病别名:毒蘑菇中毒 疾病分类:急诊科 疾病概述 毒蕈中毒指因误食毒蕈所致。其症状因毒蕈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害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 疾病描述 毒蕈中毒指因误食毒蕈所致。其症状因毒蕈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害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现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中毒的症状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症状体征(查看内容) 密切注意中毒症状,因毒蕈种类不同,可有以下表现: (1)胃肠炎型:常由误食粉褶菌、毒红菇、虎斑蘑、红网牛肝菌、墨汁鬼伞等引起。潜伏期1~6h,除消化道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粪便常呈米汤样,由于水及电解质大量丧失,引起血压下降与休克、昏迷,甚至肾功能衰竭。 (2)神经精神型: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碱毒蕈碱,潜伏期1~6h,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缓、瞳孔缩小、大汗、虚脱等。少数重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强烈刺激时,可出现瞳孔扩大、强直性痉挛、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有时可因急性肺水肿、呼吸抑制、昏迷而死。由误食牛肝蕈引起者,除胃肠道症状外,多有幻觉、谵妄、迫害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 (3)溶血型:常因误食鹿花蕈等引起,其毒素是鹿花蕈素。潜伏期6~12h。除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溶血现象,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 (4)中毒性肝炎型:由误食毒伞、百毒伞、鳞柄毒伞等所致。其临床过程可分为6期: ①潜伏期:6~72h。②胃肠炎期:1~2d,可腹痛、呕吐、腹泻。③假愈期:胃肠炎症状可能缓解。④内脏损害期:中毒1~5d后出现肝、肾、脑、心为主的内脏损害,以肝脏最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DIC。⑤精神症状期:可烦躁、谵语、抽搐、惊厥、昏迷等。 ⑥恢复期:经2~3周后症状减轻,4~6周多能痊愈。少数病例呈暴发型,1~2d内可因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病突然死亡。 疾病病因(查看内容) 有进食毒蕈(毒蘑菇)史。了解所食毒蕈品种及进食时间、数量、烹调方式、同食者有无类似症状。可能时收集剩余毒蕈加以鉴定。 病理生理(查看内容) (-)胃肠炎型由误食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及墨汁鬼伞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约1/2~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 (二)神经精神型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酸胆硷的毒蕈硷(muscarine)。潜伏期约l~6小时。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由误食角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临床应用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临床应用 作者:马志珍 [摘要]目的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股静脉置管,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共接受股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6.9%(48例),96%(47例)患者血流量能达到220ml/min以上,误穿动脉导致局部血肿发生1例,局部按压20分钟自行吸收,重新穿刺或行对侧股静脉置管;局部渗血2例,局部压迫后止血。导管相关感染方面,使用肝素盐水+抗生素混合封管后,均能消除症状。发生导管静脉血栓形成可用尿激酶溶液溶栓处理。总之,股静脉置管术能很好地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操作容易、方便快捷,且严重并发症少。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适用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手臂内瘘成熟前、食物和药物中毒等血液透析治疗。特别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操作欠熟练初学者。 [关键词] 血液透析;股静脉;穿刺置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有34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5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置管时间最长为2个月,最短24h。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物品:血透管1套,无菌穿刺包一个,无菌手套2副,2%利多卡因2支,另备肝素2支,0.9%生理盐水500ml,胶布,碘碘伏。

1.2.2 操作步骤患者取平卧位,选右侧股静脉作为置管静脉,下肢外展外旋25~30°。局部备皮,常规皮肤消毒,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股动脉内侧0.5~1cm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导管及扩张器先用肝素盐水冲洗,5ml注射器吸少许肝素盐水。进针方向指向趾骨联合,边进针边回抽,保持一定负压,若不能成功,把针退到皮下,改变进针方向,先向外侧进针,再向内侧进针,做放射状穿刺,边退针边回抽,回抽血通畅后将5ml注射器换成股内静脉穿刺针,按照以前进针的角度及方向穿刺,边穿刺边回抽,确保回抽血通畅后成功置入导丝、扩张器及股内静脉导管,用注射器接导管回抽有静脉血并通畅即接输液装置,用缝线及透明胶布固定好导管。其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冲净管腔内血液,以3ml生理盐水与100mg肝素混合后封管,动脉端注入1.3ml,静脉端注入1.4ml,以防血栓形成堵塞管腔。必要时换用浓肝素或尿激酶针5000单位/ml封管。每次透析后及时换药,无菌纱布包扎肝素帽[1]。 2 结果 2.1 疗效 49例患者共接受股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6.9%(48例),96%(47例)患者血流量能达到220ml/min以上。25例首次血透时测定血透前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值分别为(31.0±10.2)mmol/L,(1200.4±180.6)μmol/L,血透后BUN和Cr值分别为(19.0± 3.5)mmol/L,(561.1±17 4.9)μmol/L,其下降范围在35%~53%之间[2]。 2.2 并发症误穿动脉导致局部血肿发生1例,局部按压20分钟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血液净化(blood purification)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在急诊、危重症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急诊、ICU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技术。 1 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述 2 技术原理 血液净化包括肾脏替代治疗(RRT)、血液灌流(HP)及血浆置换(PE)等。CRRT是指所有连续24h及24h以上、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RRT基本模式有三类,即血液透析(HD)、血液滤过(HF)和血液透析滤过(HDF)。CRRT有多种治疗模式,包括CVVH、缓慢连续超滤(SCFU)、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HDF)、连续性高通量透析(CHFD)、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等。每一种血液净化方式都各有特点,且适用于不同疾病或不同状态。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将溶质分为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中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10000)和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0000)。目前文献评价小分子清除率代表性溶质是尿素(60)、肌酐(113)、尿酸(168);中大分子溶质代表性毒素是β2微球蛋白(11800)。

血液透析(HD):采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溶质和过多水分,是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治疗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血液滤过(HF):模仿正常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原理,以对流方式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和尿毒症毒素,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等优点。 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结合,具有两种治疗模式的优点,可通过弥散和对流两种机制清除溶质,在单位时间内比单独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清除更多的中小分子物质。缓慢连续性超滤(SCUF):通过对流转运原理,采用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经过透析器或血滤器的半透膜等渗地从全血中除去水分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透析液和置换液。 血液灌流(HP):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器中吸附剂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结合可形成不同的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 血浆置换(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去除致病血

急性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的方法与指征

急性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的方法与指征 发布时间:2011-01-28 17:19 自1955年Schreiner首次报道用血液透析治疗一例中毒患者以来,许多种血液净化疗法先后被尝试用来清除急性中毒患者体内的毒物,如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液置换和血浆置换。尽管这些治疗方法曾经在一些中毒患者身上得到应用并获得临床上病情的改善,然而由于缺乏临床毒理学特别是毒物动力学的资料,它们的疗效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因而其适应证也非常有限。事实上,血液净化疗法用于急性中毒必须要达到三个目的:(1)在毒物动力学上有效,即能显著增加毒物的排出;(2)临床上有效,即能缩短中毒患者的病程和/或减轻病重程度;(3)相比于其它治疗方法如对症和解毒拮抗剂治疗具有良好的效价比和较小的风险。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血液净化疗法的疗效与该技术的本身、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其动力学相关毒物如要被血液净化方法清除掉,必须具备某些理化特点。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基于扩散原理,通过一层半透膜,将小分子量和高水溶性的物质去除掉。只有分子量小于600 U和高度水溶性的毒物才有可能在血液透析中被大量地清除掉。 血液滤过 血液滤过是基于滤过原理,通过一层半透膜和压力梯度,将血浆和溶于其中的分子量小于4 0000 U物质过滤掉。血液透析滤过则结合了两者的特点。 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的工作原理是将血液流过一个充满吸附物质,通常是活性炭的罐或棒而把毒物吸附清除掉。当然,活性炭与毒物的亲和力必须大于毒物与血浆蛋白或血液细胞的结合力。 血液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置换和血浆置换则是将患者身上的血液或血浆全部或部分地置换掉。尽管许多毒物在理论上都具备被某一种血液净化方法清除的理化特性,实际上很少能完全符合其动力学特性而被大量有效地清除。任何血液净化技术都是将毒物从血液或血浆中去除,而这取决于毒物的血浆浓度,后者直接与其分布体积有关。只有分布体积小于1L/kg的毒物,即毒物在血液中的含量高于存在于机体的含量,才能通过血液净化技术被有效地清除。另外,除了血液和血浆置换外,只有血浆中游离的毒物才能被清除,因此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必须较弱,其结合的量至少小于60%。最后,血液净化技术去除毒物的能力当然应该显著大于毒物的自然或自发机体清除率,血液净化清除率必须等于或大于毒物的机体总清除率,或者毒物的血浆半衰期在血液净化后至少降低一半以上。有些是因为血液净化技术本身的因素而限制了其有效性,如滤过装置的血液流量的限速,活性炭棒的很快饱和,血液和血浆置换量的限制等等。其实,在血液净化过程中,血或血浆中的毒物浓度的变化取决于三个因素:(1)毒物的自发清除;(2)血液净化对其的清除;(3)毒物从机体的深部组织或细胞内向细胞外间隙或血液的移动。如果这个移动较慢,细胞外间隙或血液中的毒物则大量被透析、滤过和清除。有时可以观察到在血液净化过程中一开始毒物血浓度很快下降,然后在结束时又重新回升(反跳现象),就是基于以上道理。 尽管有时血液净化清除率较高,毒物的血浆半衰期降得也很快,毒物的总清除量相比于

急性毒蕈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急性毒蕈中毒的抢救与护理误食毒蕈后中毒事件偶有发生。毒蕈种类繁多,所含毒素随种类不同而异,每种毒素和毒理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等,这些有毒物质不仅能引起胃肠反应,还能损伤内脏,有的还会破坏红细胞,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由于毒蕈种类不同,食入量各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不及时抢救和护理可危及生命。在20XX年6月份收治一家三口毒蕈中毒的患者,现将其急救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例1:患者,男,37岁,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差,恶心、呕吐数次,无腹泻,全身酸痛,出汗,乏力,追问病史,入院前4小时全家进食野蘑菇,在吃蘑菇时,一边喝酒,最后又把汤喝下。查体:T36.0℃,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5mmHg,双侧瞳孔3.0mm,对光反射灵敏,心音有力,两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身皮肤湿冷,未见出血点。立即进行洗胃、输液,急查血胆碱脂酶、肝肾功能、尿等。检验结果:心肌损害明显,AST 286U/L、CPK 12747U/L、LDH 432U/L;血常规:RBCH 和BPC下降,WBC 1.39×109/L,N0.94,尿镜检红细胞2~4/HP、尿蛋白(++)。肝功能:总胆红素25.3μmol/L,间接胆红素19.7μmol/L,AST 268U/L,LDH 432U/L。肾功能:BUN3.7mmol/L,Cr86.7mmol/L。 例2:患者,女,40岁,入院前4小时与病例1一起进晚餐,餐后1个多小时出现频繁恶心、呕吐20余次,伴腹泻4次及头昏、

胸闷,在当地予以补液、保肝等治疗,在入院3个小时前用阿托品10mg。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T 35.80℃,P 64次/分,R 18次/分,BP 140/85mmHg,双侧瞳孔5.0mm,对光反射灵敏,第1心音低钝,两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全身皮肤干燥,未见出血点。立即进行洗胃、输液,急查血胆碱脂酶、肝肾功能、尿等。检验结果:BUN 5.4mmol/L,Cr 70.4mmol/L,AST 286U/L、CPK 3766U/L、LDH 286U/L,ACh 2875U/L、血常规:RBC、Hb 和BPC下降,WBCh 和N均轻度升高,尿镜检红细胞2~4/HP。肝功能:总胆红素 25.1μmol/L,间接胆红素19.8μmol/L。 例3:患者,女,17岁,入院前4小时与父母一起吃两小块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4次。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佳,T 37.10℃,P 84次/分,R 19次/分,BP 90/60mmHg,双侧瞳孔 3.0mm,对光反射灵敏,辅助检查基本正常。 抢救与治疗:①立即清除毒物:用清水洗胃至澄清为止,再用30%MgSO4导泻、静脉输液、利尿等方法清除体内毒物。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2~4L/分。③应用阿托品治疗,至症状改善后可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同时严密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半小时测量1次。保护受损脏器功能,合并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时,遵医嘱应用果糖、大剂量维生素或激化液静滴。碱化尿液及保肝、降酶、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④病例1、2进行血液灌注加血液透析每日1次,每次2小时,共4次。 结果

如何预防毒蕈中毒

如何预防毒蕈中毒? 白毒散蘑菇 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蕈类。毒蕈的特点:毒蕈颜色美丽,长有疣状物,表面粘脆,蕈柄上有蕈环,蕈托;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多数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汁. 毒蕈类有100多种,含剧毒可致死的有10余种。毒蕈中含有的有毒成份很复杂,一种毒蕈可含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存在于数种毒蕈中。毒蕈中毒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由于个人采摘野生蘑菇,又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而造成。 毒蕈种类繁多,其有毒成份和中毒症状各不相同。因此,根据所含有毒成份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胃肠毒型 以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体温不高。潜伏期为0.5-6h.病程短,2-3天,死亡率低。此型代表为黑伞蕈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蕈种,毒素可能为类树脂物质。 2.神经,精神型 导致此型中毒的毒蕈中含有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毒素。潜伏期为0.5-4h。临床表现除有胃肠反应外,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流涎,瞳孔缩小,脉缓,重者出现谵妄,精神错乱,幻时,幻听等。误食牛肝蕈属中某些毒蕈中毒时,还有小人国幻觉。病程一般为1-2天,预后良好,死亡率低。 引起此类型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蜡子树酸,光盖伞素,幻觉原。 3.溶血型 由鹿花蕈引起,有毒成份为鹿花毒素,属甲基联胺化合物,有强烈的溶血作用。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12h,多于胃肠炎症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蛋白尿。

4.脏器损害型 中毒最为严重,有毒成份主要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毒伞蕈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中。此类毒素剧毒,对人致死量为0.1mg/kg体重,可使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发生细胞变性。含此毒素的新鲜蘑菇50g即可使人致死。发生中毒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可达50%-60%。 脏器损害型中毒表现十分复杂,按病程发展分为6期。 a潜伏期此型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0-24h. b.肠炎期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腹泻,水样便,伴头晕,头痛,无力,1-2天。 c假愈期病人暂无症状或感轻度乏力,但精神骤然好转,自觉轻松如常,给人以假愈现象,而实际上毒肽已进入内脏,肝损害已开始。轻者由此进入恢复期。 d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的病人在发病后2-3d出现肝,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以肝脏损害最严重。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肝坏死,肝昏迷;肾损害可出现尿少,无尿,甚至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e精神症状期病人表现谵妄,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思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f恢复期经及时治疗后患者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各症状好转并痊愈。 5.过敏性皮炎型 因误食胶陀螺(猪嘴蘑)引起。中毒时身体裸露部位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唇。还有指尖、指甲根部出血。 预防措施 广泛宣传毒蕈中毒的危险性,有组织的采集蕈类,在采菇时应由有经验的人指导,不采不认识或未吃过的蘑菇,特别是要教育儿童尤为重要。 提高鉴别毒蕈的能力,熟悉和掌握各种毒蕈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再根据当地群众的经验来鉴别有毒蕈类,防止误食中毒。 排毒方法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如果不慎食入,应尽早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家庭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并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

急性毒蕈中毒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毒蕈中毒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60例急性毒蕈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毒蕈中毒病例痊愈50例(83.3%),好转5例(8.3%),死亡5例(5.3%)。结论对山区、丘林地区农村夏秋季广泛开展卫生常识宣传,不进食野生蕈。对中毒病人早期行催吐、洗胃、导泻、口服活性碳及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毒蕈又称毒蘑菇,广泛分布于我国山区、丘林地区农村,在夏秋季发生中毒事件十分常见,年年都有死亡病例发生,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因素之一。由于毒蕈种类繁多,有毒与无毒难以辩认,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可含同一种毒素,因而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特别是内脏毒素潜伏期长,部分病例有假愈期,症状隐匿,待出现肝、肾、心等脏器损害时已经失去了有效治疗措施,如何早期治疗,如何有效治疗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组对我院内科2010年6月~7月收治的急性毒蕈中毒6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6岁~78岁,平均年龄58岁(± 2.2岁)。全部患者均有明确进食野生蕈史,多为3人或3人以上同食。潜伏期0.5~28小时,早期或首发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发热、乏力等。 1.2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病例均在进食后0.5~28小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100%)。潜伏期越短上述症状越

重,越长则上述症状越轻。发热15例(25%),黄疸、肝区腹痛,双肾区叩痛30例(50%),嗜睡、昏睡、昏迷、惊厥、烦躁15例(25%),血尿、蛋白尿、少尿10例(16.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