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上篇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药物(一)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1.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2.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

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二)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Aconitine )。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

(三)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

2. 循环系统

3. 消化系统(四)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为主要原因。

2.用法不当,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

3.泡酒服用或与酒同用。

4.个体差异引起蓄积性中毒。(五)中毒解救

1.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2.肌注阿托品0.5 ~1.0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

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3.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4.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二)中毒机理

30mg即一次服即可中毒,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用可致死。(三)中毒

表现(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1.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吸氧。病

除毒物,洗胃、导泻。较大量的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2.清

~对症治疗,痉挛时可静注苯巴比妥0.2 3.

。钠0.3g

桂煎汤或甘草煎汤饮服。4.肉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一)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二)中毒机理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

(三)中毒表现 1. 循环系统。严重时面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而死亡。

消化系统2.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

除毒物,如洗胃、灌肠、导泻、较大量静脉输液。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黏清1.

膜并大量饮水或浓茶。症治疗,如注射阿托品,服用颠茄合剂等。对2.

草、绿豆煎汤饮用,或以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甘3.服。四、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一)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散)、三品等。(二)中毒机理

As2O3)。雄黄主要成分含二硫化二砷(As2S2),此外还含有少量三氧化二砷((三)中毒表现

化系统表现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消1.

腹痛腹泻、严重时类似霍乱。

种出血症状。2.各肾功能损害而引起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等。3.肝

4.严重者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5.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等。(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

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除毒物,如催吐、

洗胃、导泻、输液,1.清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应用二巯基丙醇类。

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肾透析等对症治疗。纠2.

甘草、绿豆煎汤饮用,也可用中医对症治疗。3. 五、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一)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

苏合香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

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散)、磁朱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二)中毒机理此类药物含汞,属汞中毒。(三)中毒表现(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清除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输液,服用牛奶、蛋清等。1. 可用二巯丙醇磺酸钠也类、硫代硫酸钠等解毒。---

---

2.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肾透析等对症治疗。

3.甘草、绿豆煎汤饮,或以土茯苓煎汤饮。

下篇毒性中药的中毒解救

一、香加皮

1.不良反应表现(1)消化系统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心血管系统主要为心律失常,如心率减慢、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动物毒性实验表明香加皮中毒后多表现为血压先升而后下降、心肌收缩力增强、每分钟心输出量增加,继而心输出量减弱、心率不齐,乃至心肌纤颤而死亡。

可能的机制2.香加皮所含强心苷类化合物,表现为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①刺激延脑呕吐中枢,引起胃肠道反应;

②抑制窦房结,并直接抑制心脏房室传导组织;

+大量丢失,增加心肌兴奋性,提高K③抑制Na+-K +-ATP 酶,促使心肌细胞内异位节律点(如房室结)自律性,引起心率失常,甚至室颤;④抑制脑细胞氧的利用;⑤减少肾脏血流量。中毒解救3. ,绿豆30g,水煎服。1()甘草15g ~2节,煎服。 2 ,附子12g,甘草6g,葱白6g(2)心律失常时,干姜小时1 4 服每次。禁用钙剂、拟肾上腺素药。

~1mg,必要时重复注射。(3)心跳过缓时注射阿托品0.5 )呼吸困难时,可用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4 二、蓖麻子

良反应1.不,8h4~蓖麻毒素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

入和肌内注射均可致人中毒,潜伏期一般为临床主要表现为:

口麻、咽部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性胃肠炎,黄)消化系统1 (疸以及中毒性肝病等。(2 呼吸、循环衰竭。)呼吸、循环系统

)网状内皮系统严重脱水、低蛋白血症、水肿、毒血症、高热。3(

(4 溶血;血便、血尿、少尿、尿闭等中毒性肾病。)血液、泌尿系统

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手舞足蹈、昏迷、幻)精神系统5(

觉、癫痫样发作。6()有时可伴发过敏反应如口唇青紫、荨麻疹。

2.可能的机制蓖麻子主要含有脂肪油和蓖麻毒素。蓖麻毒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有:

)抑制蛋白合成。这是蓖麻毒素的主要毒性作用机制,过程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1

以下几点:RTB①与细胞受体结合,形成通道;②蓖麻毒素内吞,形成内吞体;③完整的毒素在高

A 链,链和A 尔基体或粗面内质网中裂解为

B A 链转位至胞浆;④链在胞浆中催化失活最终导致28SrRNA切下其组分中60S 亚基,从而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上特异

的腺嘌呤,

细胞---

---

死亡。

(2)蓖麻毒素诱导体内单核细胞、淋巴样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

介素(IL-1 、IL-6 ),引起组织坏死出血。毒素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

(3)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蓖麻毒素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诱导细胞免疫,而且诱导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

(4)细胞凋亡。蓖麻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未成熟T 细胞出现DNA破碎,而后者被认为是与凋亡有关的生化改变之一。

3. 中毒解救

(1)用1:4000 高锰酸钾或2%~3%药用炭洗胃,口服5mg酒石酸锑钾催吐,用50%硫酸镁或硫酸钠导泻。而后口服牛奶、蛋清、冷米汤等保护胃黏膜。

(2)对症治疗①如有惊厥,可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等。②剧烈呕吐、腹泻时,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氯

化钠注射液和乳酸钠注射液,并给予止吐剂,心力衰竭时用强心剂。

③出现溶血时,可用激素,并给予补血药。有心律失常时,可给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

④如有条件,可皮下注射抗蓖麻毒血清并输血。出现过敏休克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多巴胺、地塞米松、维生素C。然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氢化

可的松、间羟胺、山梗菜碱、氨茶碱抢救。(3)中药治疗

①仙人掌30g,捣烂如泥,加适量肥皂水灌肠。②甘草30g,沙参15g,金银花15g,黄连9g,云苓3g,水煎,分2 次,早晚服。

,1 次服。30g③防风,甘草15g,水煎至200ml 三、雷公藤 1. 中毒反应症状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损害,少数可致伪膜性肠)消化系统1(

炎,严重者可致消化道出血。

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严重者可发生急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系统(2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生殖系统对男性患者雷公藤可抑制精细胞中酶的活性,导致精子产生和成熟发3(

睾丸萎缩;对女性患者生障碍,表现为精子数量显著减少,长期用药还会导致性欲减退、雷公藤可抑制其卵巢功能,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减少、卵巢早衰。

头晕、乏力、失眠、听力减退、嗜睡、复视,还可引起周围神经炎。4)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服药后迅速出现或逐渐发生少尿、水5)泌尿系统(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腰痛或伴肾区叩击痛,常常发生于过量中毒时。心悸、胸闷、心动过缓、气短、6)心血管系统(ST-T 段改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变),严重者可见血压急剧下降,个别出现室颤、心源性休克而死亡。(7)皮肤黏膜损害皮肤糜烂、溃疡、斑丘疹、荨麻疹、瘙痒等。

2. 可能的机制

雷公藤的主要毒性物质为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醋酸乙酯。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中活性最高的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也是雷公藤引起毒副作用的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导致肝损伤与激活肝中Kuffer 细胞,释放大量TNF(肿瘤坏死因子)及NO(一氧化氮)有关,也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有关。雷公藤甲素还可损伤内皮细胞,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蛋白成分漏出至肾小球囊,刺激壁层上皮细胞增生,若长期服用或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雷公--- ---

藤导致骨髓抑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醋酸乙酯有关。

3.中毒解救(1)紧急处理中毒后立即停药、催吐、洗胃、导泻、灌肠。静脉输液。

(2)对症治疗①如出现急性肾衰竭时,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快速输入,给药后仍无尿,可静脉滴注呋塞米。②如有急性溶血,可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③如有继发感染时,及时应用抗生素。(3)中药治疗①杨梅根60g,水煎,内服。

②鲜乌蕨150~250g,捣汁,配香附、三七、鸡血藤、茜草、广木香、青木香各15g,

9g,细粉对汁服。冰片1.5g ,共研为末,每次3~

30g,水煎服。③绿豆120g ,甘草

60g,1 次。蛇莓60g,绿豆90④鲜地捻~150g,水煎服或灌服,严重时每4 小时服用冷开水浸泡,绞汁服。

2 次,次,合在一起,每4 小时服1 ⑤铁箍散60g,大黄、芒硝、防风各18g,水煎 2

剂。次服完,连服2

次。余个,混合,洗净后捣汁,吞服1~2 ⑥鲜凤尾草90g,塘螺60g,乌桕树鲜嫩芽10 四、黄药子

1.不良反应目前临床报道的与黄药子及其制剂相关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肝毒性,且有死亡病例发生。其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以混合性损伤为主,兼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症状,且损伤

、TBiL 等显著升高。AST程度和剂量与给药时间有关。实验室检查血ALT、

一般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有的伴有巩膜、皮肤黄染,瘙痒、

有的患者伴有胆囊炎。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大便灰白等,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等,

呕吐、脱发等症状。文献报道黄药子亦可引起肾损害和甲状腺损害,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监测。

可能的机制2.

黄酮类和皂二萜内酯类成分如黄独乙素、研究提示其毒性与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

然而黄药子引起肝肾损害的具体成分与其中二萜内酯类成分具有肝细胞毒性,苷类等有关。

机制仍待充分研究。

3.中毒解救

的高锰酸钾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再口服药用炭、牛奶、蛋清等。)首先用1:5000 1(

、消炎利胆和降低转氨酶的药物等。如出现C)应用保肝药

如葡醛内酯、维生素(2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肝昏迷时,精氨酸加入5% (3)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时,皮下注射阿托品。)中药治疗(4

,水煎服。60g①生姜30g,榨汁加白米醋,甘草9g

2 碗饮服。大量服绿豆汤。也可应用茵栀黄注射液。5 250g ②岗梅,清水碗煎至五、吴茱萸

良反应1.不腹痛、腹泻、视力障碍、错觉、脱发、胸闷、头痛、眩晕或皮疹、孕妇易流产等症状。尽管临床尚无报道,但动物试验证实吴茱萸存在肝脏毒性,临床应用仍需警惕。

2.可能的机制---

---

吴茱萸的毒性成分可能是吴茱萸次碱,其在体外试验证实具有肝肾毒性。另有试验证实,

其在发挥镇痛药效的同时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连续给小鼠灌服一定剂量的吴茱萸水提组分,其毒性机制与氧化损肝脏为主要的毒性靶器官,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毒副作用,

伤有一定相关性。中毒解救3.

的高锰酸钾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内服牛奶、蛋清等。腹

痛时应(1)中毒后用1:5000

用阿托品或颠茄合剂,视力障碍时可补充维生素B 等,其他对症治疗。

)中药治疗①黄连2(,水煎服。15g

15g,水煎,9g,秦皮12g,甘草②剧烈腹痛、腹泻时,可用地锦24g,元胡9g,黄柏

3~6 剂。1 每4 小时服次,两次服完,连服

15g,12g③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用石斛15g,黄芩9g,谷精草15g,菊花,枸杞子

次。生地9g,甘草6g,水煎,早晚各服1

④黄柏30g,水煎服。30g,甘草15g,芦根9g,绿豆六、鸦胆子

不良反应1.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便血,胃肠道充血等。(1)消化道症状

(2)神经系统头昏、乏力,体温增高,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抽搐等。)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双肾刺痛。3(

4)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严重者可心律失常致死。(

)其他眼结膜充血;外用可引起过敏反应。(5

双氢2. 可能的机制一般认为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鸦胆子苷、其水溶性苦味成分为剧烈鸦

胆子苷是水溶性的苦味成分,可能也是鸦胆子的主要毒性成分。的

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并能使内脏动脉显著扩张,引起出血。其脂肪油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

中毒解救3.

5%葡萄糖氯的高锰酸钾洗胃,用硫酸铜催吐、硫酸钠导泻,静脉输入(1)用1:5000

B6化钠注射液加维生素C,另外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K 等。

)对症治疗如有剧烈腹痛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如有昏睡、呼吸困难时可(2 吸氧,酌情先用中枢兴奋剂等,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如有便血给予止血药。

(3)中药治疗

2

,金银花,绿豆9g①甘草,水煎顿服。甘草12g 15g,芦根60g 15g,葛根9g,水煎

次合在一起,早晚分服。

,焦地榆15g 9g,血余炭9g 1.5g(冲服),,三七,远志②胃肠出血用甘草30g 9g,沙参

,白及 2 水煎次,合在~起,早晚分服。或用熟大黄10g 12g,水煎,每日次服。3 七、白矾

1.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症状:大剂量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曾

有文献报道1 波高尖(高钾血症导致)心电图患者表现为心率增快、T ,例重度硫酸铝钾中毒,

慢性中毒主要为明矾中血压降低,上腹部烧灼样痛,尿少及严重腹泻。慢性中毒的症状:的铝离子长期摄入导致的蓄积反应。如:

(1)神经毒性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骨骼2骨软化和骨营养不良。---

---

(3)肝肾功能损伤动物试验证实铝蓄积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4)血液系统非缺铁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2.可能的机制急性中毒机制主要为含金属离子的硫酸根电解质经口服后导致的消化道灼烧样症状(硫酸根对胃肠道黏膜以及吸收入血后所接触的血细胞和器官组织等均有腐蚀性),以及高血钾导致的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休克致死。慢性中毒主要为明矾中的铝离子导致的蓄积反应。铝对于神经系统损伤,主要机制是干扰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脑能量代谢以及脑组

织的脂质过氧化等;对于骨损伤,可能的机制是过量铝进入成骨细胞后干扰磷酸和钙磷结晶形成,并竞争性抑制羟基磷灰石结晶与胶原蛋白结合,抑制矿化过程;对于肝肾损伤机制可能是因为铝拮抗其他微量元素(如铜、锌、锰等)而抑制细胞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于血液系统毒性机制可能是铝抑制亚铁氧化酶的活性并与转铁蛋白结合,影响铁的利用。

3.中毒解救(1)口服中毒者可用乳汁洗胃,内服镁盐作为抗酸剂。(2)服用阿拉伯胶浆或西黄芪胶浆,以保护消化道黏膜,减少毒物吸收。

(3)静脉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补充体液,稀释毒素。

(4)中药治疗

①陈皮9g,半夏9g,云苓9g,甘草6g,白及15g,水煎,早晚服。

②地榆炭15g,白及30g,藕节15g,黄连9g ,共研为细末,每4 小时冲服6g。③绿豆30g,甘草9g,法半夏9g,牡蛎21g,龙骨21g,水煎,早晚分服。

八、胆矾

1.不良反应

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口涎、呕吐物、(1)消化系统

粪便多呈蓝绿色,口中金属色涩味;黄疸、中毒性肝炎等症状。溶血性贫血。(2)血液系统

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等。(3)泌尿系统

血管麻痹、血压下降。铜离子对心脏损害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表)循环系统(4 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头痛头晕、全身乏力,严重者出现脑水肿、痉挛、神经麻痹、谵妄、)神经系统5 (意识障碍等中毒性脑炎症状。

可能的机制2. 硫酸铜为多亲和性毒物,可以直接对心、肝、肾造成损伤,同时具有肌肉神经毒性。硫食道和胃可引起口腔、酸铜刺激胃黏膜的末梢神经引起反射性呕吐,对黏膜组织有腐蚀性,同时贫血缺氧及大量溶血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导黏膜损伤。铜离子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致肝脏变性及肿大,并引起黄疸。硫酸铜引起溶血的机制主要大量Cu2+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的巯

6- 磷酸基有亲和力,它与红细胞膜的巯基结合,使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并降低溶血后血红蛋白及红细使红细胞的脆性明显增加而发生溶血和贫血。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成为硫酸铜中毒的主要死无尿,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胞碎片堵塞肾小管,造成少尿、因。中3.毒解救(1)中毒后立即口服含丰富蛋白质的食品,

如蛋清、牛奶、豆浆等,形成蛋白铜盐而

亚铁氰化钾洗胃解毒。沉淀,阻止胃肠道吸收,保护胃黏膜。而后用1%

1g2()解毒剂首选依地酸二钠,成人每日,小儿每次,每日25mg/kg 15~ 2 次,加入---

---

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每个疗程不超过5 天。也可用青霉胺,成人每次口服0.3g ,3~4

次/ 日,小儿每日20~25mg/kg,分3~4 次口服,也可用1~3g 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二巯丁二钠2g 加入20ml 注射用水静脉注射,以后每次1g ,4~8 小时1 次,5 天为一疗程。

(3)内服通用解毒剂硫酸镁37g,硫酸氢钠12.5g ,氢氧化钠1g,硫化氢4g,加水至

1000ml ,摇匀,每次50~100ml,口服;硫酸亚铁饱和液100ml ,碳酸镁88g,药用炭40g,加水至800ml,混匀,每次服50~100ml。

有溶血时可用氢化可的松、碳酸氢钠,必要时输血。血压下降或心4)对症治疗(力衰竭时,给予抗休克治疗。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 【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

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2. 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3]。 2. 4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如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

中药炮制学中关于炒制,毒性药材的炮制实体

试卷(炮制及毒性炮制) 姓名:部门: 时间:成绩: (试卷共计三大题,总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8分) 1.炮炙方法有:炒(、、、、、); 炙(、、、、、);煅(、、)制炭(煅炭,炒炭);蒸;煮。 2.蜜炙:将净药材放入润药盆中,加入规定量的炼蜜水溶液,搅拌均匀,然后 加盖密闭,进行闷润分钟,使炼蜜水溶液全部被药材吸附。最后按照炒(炒黄)的操作方法,用文火把闷润后的药材炒至、后即可。炼蜜用量一般为药材量的。例如:黄芪、甘草。 3.浸泡半夏后的饮用水应在废水处理池中进行,达到标 准时再进行排放。 4.根据取适量的原药材倒入炒药锅中,炒至规定的要求。要求 装料为/锅/次或不超过炒药锅容积的。 5.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其中清半夏是用为辅料炮制;姜半夏是 用、为辅料炮制;法半夏是用、为辅料炮制。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醋炙法中,米醋的常用量为() A 10%~15% B10%~20% C 40%~50% D 20%~30% 2.酒炙时,一般每100公斤药物用黄酒:() A 10~20公斤 B 25公斤 C 25~30公斤 D 5~10公斤 3.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A、5 ㎏ B、10㎏ C、10-15㎏ D、15-20㎏ E、10-20㎏ 4.炮制种子类药材多采用() A 炙法 B 炒法 C 煅法 D 煮法 5.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 A 3%~6% B 15% C 7%~13% D 25%以下

三、简答题(共27分) 1.28种毒性中药材目录。(14分) 2.法半夏的炮制方法。(13分)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常见毒性中药中毒症状及救治

1.乌头类药物 ①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铁棒槌等。 ②中成药:舒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右归丸等。 中毒机理: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作用,先兴奋后抑制和对心肌的直接作用,用量稍大即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中毒表现:口舌、颜面、四肢麻木、流涎、烦躁呕吐、心律失常、肌肉强直、早期瞳孔缩小然后放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呼吸痉挛、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原因:过量;煎煮不当;配伍或制剂不当;个体差异中毒解救 ①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②肌注阿托品O.5~1.O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③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④中药治疗可用绿豆、甘草、生姜等煎汤内服。 2、洋地黄类药物 如夹竹桃、万年青。 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尿。各种类型的心律失

常并存或先后出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中毒解救:清除毒物,支持疗法或对症治疗。中药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3、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 药物: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蟾酥丸等。 中毒表现:①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 ②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麻等。中毒解救 ①清除毒物,如洗胃、灌肠、导泻、较大量静脉输液。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粘膜并大量饮水或浓茶。 ②对症治疗,如注射阿托品,氯化钾等。 ③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或以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服。 4.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药物中成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疏络养肝丸、伤科七味片、九转回生丹等。 中毒机理:士的宁首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强直性痉挛,继则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感觉中枢的机能。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的毒性及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指导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分析了中药常见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论合理使用中药,降低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的征途中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的开发和中药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中药的毒性和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重视,而且药品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把这一工作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药;毒性;不良反应 药品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用药安全的一大隐患。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11%~26%,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 多万人次中,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 多万人,而死于药源性疾病和中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大约有20 万,中药的不良反应比例仅次于抗生素,名列第二,人们应该意识到,即使是中药,也是存在一定的毒性或不良反应。因此,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 中药的毒性 国务院令第23 号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

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 中药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生物碱,有毒苷类,有毒植物蛋白及毒素有关。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中毒反应:1.1 呼吸系统黄药子、雷公藤、乌头等可引起咳嗽、哮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2 循环系统如雷公藤、蟾酥、山豆根、乌头类、人参、斑蝥等可引起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减慢或增快、心律不齐、心音低沉或减弱、传导阻滞,房颤等。 1.3 消化系统雷公藤、蟾酥、枇杷叶、益母草、山慈菇、洋金花等可引起食欲不振、口苦恶心、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脾肿大、肝脏损伤以及中毒性肝炎等。 1.4 泌尿系统关木通、广防己、斑蝥、雷公藤、山豆根等可引起尿频、尿急、尿少、尿闭、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热、尿毒症、急性肾衰等。 1.5 血液系统天花粉、狼毒、洋金花、斑蝥等可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障,弥散性血管凝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1.6 神经系统洋金花、雷公藤、蟾酥、乌头、蓖麻子等可引起头晕、口麻、瞳孔放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语言不清或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涉及很多系统,包括: 2.1 呼吸系统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2.2 循环系统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古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多么好的中药他本是都是有毒性的,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古人道:毒,即药物的总称,治病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机能失常。一般药物书籍都标注了药物的实际毒性,比如大黄能活血化瘀,但它又导致腹泻。所以我们一般都采取中药配伍来达到增强治疗效能减轻副作用的目的。对于副作用,一般来说是已知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标注,并且一般较轻。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就可能会使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掩盖其具有的治疗作用。现今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超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包括中药),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人们往往对西药的不良反应比较注意,而且西药在药品说明书上也将不良反应标注得比较清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人们则不太关注。 中药不良反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中药制剂实际上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非纯中药制剂。日常购药,一定要当心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避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药成分的作用及使用禁忌而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黄帝内经》有大毒、小毒之说,《神农本草经》将中约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但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另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人限度地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毒性。因不懂中医或仅有一知半解就使用中药,未辨证用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讲究配伍,接下来我就对中药配伍做一简单解释。 中药七情:出单行外,均属配伍关系。 单行:用单位治病,例如独参汤可以治疗气虚气妥,南瓜子可以杀虫,黄芩可以清肺止咳; 相须:功效相似,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一种药为主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要功效; 相累:一种药的毒性被另一种消除了,例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能使另一种药的功效降,例如人参的补气作用被莱菔子削弱; 相反:两药合用,一种药会增强另一种药的毒性或者副作用,例如甘遂和甘草同用会使其毒性增强。 中药产牛不良反应还有诸多原因值得探讨。我国药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导致品种复杂混乱,容易引起中毒。此外,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从环境土壤中或水源中吸收有毒元素或农药残留的可能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 姚晓 07资源 摘要: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 1.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是指服用正常剂量或极小剂量时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多与体质因素有关。凡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名方组成中含有抗原物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抗原物质的,首次尤其是多次用药后常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紫癜、哮喘、心律失常、肝损伤、耳鸣、发热、腹泻等。 2.1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恶。其临床症状表现:消化系统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白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目前已发现由毒性反应而致死的中药有20多种如雷公藤、蜈蚣、马钱子、砒霜等。中毒反应多由于药品原料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中毒致死的中药多是有毒中药,但历代医书称无毒之品也能臵人于死地。 3.人体各个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表现 3.1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药物有76种,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刺五加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细辛注射剂、肾宝合剂、草乌膏剂、番泻叶、复方桔梗注射剂、天和骨通贴膏、壮骨关节丸;表现为低血压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生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柴胡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川芎嗪、郁金、莪术油、银杏达莫注射剂、骨宁注射剂、三七片、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鸦胆子;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草乌、正清风痛宁、生脉注射剂、精制蝮蛇抗栓酶、乌头碱、鸦胆子油、龙骨、木薯、垂盆草、地骨皮、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关键词】中药;毒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缘中药多取材于绿色植物,许多人认为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有些健康人也长期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然近年来临床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渐受人们关注。为了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笔者就中药毒副作用做肤浅论述。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 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 (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 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 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 (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 2.剂量过大; 3.疗程过长; 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 5.配伍失度; 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 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二、机体因素: 1.体质;2、性别、年龄;3、种属。 (四)常见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 1)毒性成分:乌头碱、 2)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对中药的认识

对中药的认识——安全用药 “是药三分毒”,这是从我国传统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认识。 然而,近年来很多关于中药使用的宣传,尤其是用于保健目的的宣传,却在大肆渲染“中药无毒论”。这种宣传是明显示错误的,容易误导患者和使消费者陷入中药毒性的漩涡中,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反果,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药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尽管中药是是天然物质,但天然物质不一定是无害的。它们发挥治疗作用是通过这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进入人体后与西药一样都要经过肝肾等途径代谢,自然也就存在药物的毒性问题,会有副作用。因此,产生中药毒性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 2、药物剂量 3、药物的贮存方法 4、药物的加工炮制过程 5、药物的配伍 6、药物剂型的影响 7、给药途径的影响 8、使用药物时间的长短 9、病人自身的体质,如年龄等影响。 所以,中成药说明书中会列出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

此外,中药的作用讲究辩证施治,合理组方,因人而异。 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芜,硫磺畏朴硝等。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阿胶滋腻,多食易伤胃,而且可能会上火。 除了中药本身之外,还存在一些中药的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一是没有掌握适应症,盲目按西医病名或症状用药。 二是不按照说明书用药,如六神丸(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温等功效的中成药)在孕早期服用可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易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后果。而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因其攻下、泻火之力较强,易致孕妇流产,如牛黄解毒片、片仔癀、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 三是超剂量用药和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如口服云南白药的成人一次用量0.2-0.3克,但临床用量有许多都超过0.5克,引起头晕、恶心哎吐、四肢厥冷,甚至造成肾衰。 四是与西药随意搭配使用,如安神补心胶囊不能和溴化物及碘化物同用,否则导致药源性肠炎,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混用易导致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应用中药时,一定要尽量遵守医师的嘱咐,不要随意改变用量和服法,也不要因为一种药有效,就长期服用。(可以举出一个有副作用或是用法不当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

毒性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毒性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毒性中药饮片、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管理,防止中毒或死亡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毒性中药饮片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或死亡的药材。毒性中药管理的品种为砒石(红砒、白砒)、砒霜、雄黄、水银、红粉、轻粉、白降丹、生马钱子、生草乌、雪上一枝蒿、生川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巴豆、生千金子、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天仙子、洋金花、闹羊花、斑蝥、青娘子、红娘子、蟾酥等28种。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为罂粟壳。 1、购进 1.1 应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从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定点生产企业购进毒性中药材,并索取供货企业的合法资质证明文件。需要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毒性中药材的,应按照《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方可购进。 1.2 购进药材时,应向供应商索要加盖该企业印章的《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报质量管理部审核批准后方可购进。 1.3 购进药材时,应索取供货企业业务人员的有效企业法人委托授权书,查看身份证原件并留存复印件,已开展业务人员资格认定的地区的业务人员还应提供岗位资格证书。 2、验收 2.1 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双人验收制度。 2.2 验收特殊药品按一般药品严守规定进行外观和包装的质量检查。

2.3 成批进货的原箱,在原包装完整的前提下开箱验收到最小包装,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在场验收。如出现原箱短少或破损,由验收人写出验收报告,报质管和业务部门经理签字盖章后,连同原箱向供货单位索赔。 2.4做好验收记录,验收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3、储存与养护 3.1 毒性药品的储存严禁与其他药品混杂,毒性药材设专库储存,双人双锁保管,并有良好的防盗设施。毒性药材库要有明显的标志,无关人员严禁入内。库房应符合国家消防安全规定,并经有关部门验收。 3.2 毒性药材验收储存保管时,检查药材与采购计划单是否一致,其包装是否完好,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完整、清楚,包装上是否有明显的国家规定标志。并逐件称量其净重,与供货合同相符后,方可办理入库, 3.3 定期组织库保管员及有关人员学习关于毒性药材的贮存、管理及人员操作防护知识,确保万无一失。合格入库后,按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规格、不同批号分类分区定置码放于洁净的垫板上,需阴凉保存的挥发性物料存放于阴凉库,温度不得超过20?,湿度不得过75%,作好库房的温湿度观察和记录工作和定期养护工作。 3.4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毒性药品丢失或者被盗、被抢的,应当立即向医院有关部门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部门报告。 4、调剂调配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计量准确,按医嘱注明要求,并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毒性中药,应当付炮制品。如发现处方有疑问时,须经原处方医生重新审定后再行调配。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处方保存二年备查。 浦北县中医医院 2011年2月9日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 (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 (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 (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南星。(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如麻黄,当归。 (2)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如黄连姜炙,酒炙大黄。 (3)制其味:改变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如动物药。 (4)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如矿物药,甲壳类药。 7.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几方面? 答:炮制对药物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如: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汁制则散,醋制收敛,盐水制下行。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1]

1.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1.1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线、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1.2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披金①戴银②一天仙③, 半升半降④黄白钱⑤。 川南狼⑥,闹粉娘⑦, 遂草⑧炒豆⑨熬酥⑩糖。 注:①披金: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洋金花、生千金子。 ②银:水银。③一天仙:雪山一支蒿,生天仙子。④半升半降:生半夏、红升丹、斑蝥、白降丹。⑤黄白钱:生藤黄、雄黄、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⑥川南狼:生川乌、生南星、生狼毒。 ⑦闹粉娘:闹阳花、红粉、轻粉、青娘虫、红娘虫。⑧遂草:生甘遂,生草乌。⑨豆:生巴豆。⑩酥:蟾酥。 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2.1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二级: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蛤士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2.2 4种一级、17种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速记歌诀及注解一马①牧草射蟾②涂,二黄③双蛤④穿厚杜⑤。三蛇⑥狂饮人熊血⑦,虎豹羚羊梅花鹿⑧。 注:①马:马鹿茸。②草射蟾:甘草、麝香、蟾酥。③二黄:黄连、黄柏。④双蛤:蛤蚧、蛤士蟆油。⑤穿厚杜:穿山甲片、厚朴、杜仲。⑥三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⑦人熊血:人参、熊胆、血竭。⑧虎豹羚羊梅花鹿:指4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3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速记歌诀及注解 3.1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名录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苓、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蔓荆子、诃子、山茱萸、阿魏、连翘、羌活、石斛。 3.2 21种三级保护野生药材品种速记歌诀及注解紫薇丰萸①赠猪肉②,川味黄连③送石斛荆诃刺秦④赴远东⑤,胆⑥大心细⑦也难活⑧。 注:①紫薇丰萸:紫草、阿魏、防风、山茱萸。②猪肉:猪苓、肉苁蓉。③川味黄连:川(伊)贝母、五味子、胡黄连、黄芩、连翘。④荆诃刺秦:蔓荆子、诃子、刺五加、秦艽。⑤远东:远志、天冬。⑥胆:龙胆(草)。⑦细:细辛。⑧活:羌活。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绝妙之处。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 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的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苍耳子有小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 2.剂量过大中药的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在常规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 较少,但不可为强调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大多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超剂量使用有关,同样,盲目延长用药时间,也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麻黄过量出现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3.疗程过长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有的中药本身就有 毒性。因此长期使用一些中药,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4.配伍失度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等,常引发中药不良反应 或药源性疾病。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耆,知母;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

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5.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 显示的总体毒性不同。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因其药物纯度及杂质的去除不易,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鞣质未去除彻底,可引起溶血、疼痛等。 6.煎服不当中药煎煮有一定的法度,有先煎、后下、另煎、对服、包煎等,应 当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7.误服乱用有的炮制品与生药有质的差别,切不可乱用 (二)机体因素 1.体质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机体差异的内容包括药用对象的种族、性别、年 龄、生理病理状态、营养的差异。由于机体差异导致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2.性别、年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少 儿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少儿期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与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剂量应适当减少。 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 3.种属中医学强调禀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 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4.心理因素中医学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五脏的关系,不同的心理 状态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中药炮制论文

中药炮制论文姓名:班级:学号:院系:

中药炮制论文 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但这些原生的药料大都是生药,不能直接入药。因为有的药物有毒性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于变质而不便久存,有的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或恶劣气味。要按照其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进行加工或专门的技术处理,中医上对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经过炮制,清除了杂物和非药用的部分,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缓和或提高了药效,而且便于贮藏和制作制剂。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人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毒性等。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性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盛偏衰的病变。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是通过口尝而得,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所以味也是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性和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既能反映某些药物的共性,又能反应各药的个性。炮制常常通过对药物性味的影响,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二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