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青玉案〃元夕

一、学生课前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提示: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4、作品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

提示:1、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贵族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鹧鸪天

一、学生课前了解作者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思考以下问题:

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

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

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

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

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6、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他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经过激烈战斗,率领队伍渡江南下,打算与朝廷配合作战,并且写了上万字的抗戎策略书。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使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落下个“英雄种树”的结局。他的悲剧让人感慨,也让人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思考以下问题: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的逃难民众,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词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通过写难民泪水之多来描写难民的痛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

主和派(投降派)。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明确: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明确:“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请记住使用答案的正确理念:

省略化!错误化!片面化!词语转化!还有最重要的通俗化!

我们的目标是!零蛀牙!

最新2020高中语文 课时分层作业13 辛弃疾词三首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辛弃疾词三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簪. (zān) 阑.干(lán ) 凤箫. (xiāo) 妩.媚(wǔ) B .浊醪. (láo) 庶.几(shū) 援. 例(yuán ) 遥岑.(cén ) C .螺髻. (jì ) 堪脍.(huì) 揾. 英雄泪(wèn) 鲈.鱼(lú) D .搔.首(sāo) 沉酣. (hān ) 阑珊. (shān) 蓦.然(mù) A [B 项,庶.几(shù );C 项,堪脍.(kuài);D 项,蓦. 然(mò )。]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61612089】 A.?????断鸿..声里(孤雁)江南游子.. (作者自指) B.?????把吴钩..看了(泛指刀剑)倩. 何人(请) C.?????揾.英雄泪(擦拭)玉壶.. 光转(玉做的壶) 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交游零落.. (稀少) C [C 项,玉壶:玉雕的灯。一说指月亮。] 3.下面两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 【导学号:61612090】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A .苏轼、李清照 B .辛弃疾、李煜 C .苏轼、李煜 D .辛弃疾、李清照 D [①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颂其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其中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②是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之联。上联描述李清照故居的优美环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交代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下联突出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的传世之作以及李清照的文学风格,《漱玉词》为李清照之词集,《金石录》则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著作,“文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美 字 体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赏美文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辛弃疾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样子。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5《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内容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 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 元夕 [常识·速览] ] 识作者 [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 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有望”的误用 “10日起,随着沿海槽东移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风向以西南风为主,气温又将上升,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持续高温日……”这是2012年7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一则消息中的一句话,其中“有望”一词值得商榷。 有望,意思是有希望,即希望达到某种状况,或者盼望实现某种愿望。所以,“有望”的事,总是符合人们意愿的。例如: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有望又一个丰收年。 最近他的竞技状态良好,这次比赛有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持续高温对人们日常生活不利,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大家都不希望、不愿意过持续高温的日子。所以,“有望”迎来持续高温的说法不当。这个“有望”宜改为“有可能”。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屠林明 走近作者

(续上表) 相关知识 词韵 律诗押韵用诗韵;而词的押韵则是用词韵。 诗曾是科举考试的项目,诗韵是官定的,作诗不准出韵,要求很严。而词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唐代以及词最盛行的宋代,一直没有关于词韵的韵书。唐代基本上是按诗韵填词。宋代突破了诗韵的限制,倾向使用口语,叫“依声填词”。明以后,开始有人总结宋词用韵的实际规律,编写词韵。所以,实际上是先有宋词,后有词韵。后编的词韵,当然想要尽可能地涵盖绝大多数宋词,但不可能涵盖百分之百。清朝道光年间,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后来词界所遵用。 识记字音 蓦.然(mò)阑珊 ..(lán shān)旌.旗(jīnɡ) 锦襜.突骑.(chān jì) 娖.(chuò)

“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三条横线,像空中浮游的云气。本义为云气,引申为气候,又引申为人的气势、气质。 “气”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气”组成的字大都与气体有关,如“氛”“氢”“氟”“氤”“氲”等。 青玉案·元夕 阅读《青玉案·元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夜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是从什么角度写元宵节的热闹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1)从视角角度写元宵夜的灯光和烟火。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花千树”比喻满城灯火,用“星如雨”比喻满天烟火。“千树”“如雨”都带有夸张的色彩,写出了烟火和灯光之多。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这句主要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青玉案·元夕 【导入语】 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准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译文】 夜晚,东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吹落焰火如星雨闪耀。华丽的车马来来往往,芳香溢满在路上。动听的箫声飞动飘扬,精美的彩灯光华流转,整个夜晚舞鱼舞龙的节目表演个不停。美人头上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亮丽的饰品,欢声笑语,带着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ò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XX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

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

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单元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单元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旌.旗(jīnɡ)恫.吓(dònɡ) 楔.子(xiē) 锲.而不舍(qiè) B.慨.然(kǎi) 栈.道(jiàn) 憧.憬(chōnɡ) 人影幢.幢(chuánɡ) C.肄.业(sì) 阑珊 ..(lán shān) 嗫嚅.(rú) 相濡.以沫(rú) D.老妪.(yù) 伛.偻(ɡōu) 倦.怠(juàn) 缠绵缱绻.(quǎn) 答案 A 解析B项中“栈”应读“zhàn”。C项中“肄”应读“yì”。D项中“伛”应读“yǔ”。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C.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D.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 答案 B 解析A项风—凤。C项戒—戎。D项必—毕。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颇有意蕴,其中的“无数山”蕴涵的寓意是: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解析由作者写作背景及他的性格特点可得知除了表面意思还应有所寄托。这句词的表面意思是向西北望长安却望不到,因为重重的山峰把视线阻挡了。结合写作背景应是指收复中原失地困难重重。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名句积累】 1.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 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木兰花慢》) 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 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9.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名篇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诗意: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

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30岁时任建康通判时作。其时辛弃疾到南宋已六七年,做过几次小官,得不到朝廷重视,更谈不上抗敌报国。现在登楼远望,想起北方沦陷的国土,不禁激动万分,热泪滚滚,深感报国无门,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之作。上阕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下阕展开联想,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抑郁的情怀和失意的悲痛。 不用直笔,连用三个实例,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别具深婉之致。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毗邻(pí)吮.吸(shǔn)蓦.然(mù) B.机杼.(zhù) 斡.旋(wò) 阑.珊(lán) C.崔嵬.(wéi) 恪.守(kè) 挞.伐(dà) D.罹.难(lí) 髭.须(zī) 挟.制(xiá) 解析:A项,“蓦”读“mò”;C项,“挞”读“tà”;D项,“挟”读“xié”。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B.宝马雕车香满路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D.蛾儿雪柳黄金缕

辛弃疾词三首教案

16 辛弃疾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方法目标: 1. 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 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三首词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课文简析 青玉案·元夕 1. 题解 词牌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与“碗”同,青玉案即青玉碗。这个词牌又名《西湖路》、《青莲池上客》、《横塘路》。《青玉案·元夕》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2. 基本解读 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 上片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次二句写观众往来络绎不绝。“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香气满路,写乘人的豪奢。结三句写彻夜的热闹场面。“凤箫声动”写音乐的美妙,“玉壶光转”写月轮的转移,鱼、龙起舞写龙灯、鱼灯等杂耍的起劲。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下片换头二句写观灯妇女的活跃,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写群美盛装而来,“笑语盈盈”写众女欢乐而去。“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 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写词人别有追求,“众里寻他”可见其忠贞不渝;千回百次,写其百折不挠。结三句写“那人”的贞节与孤高。“蓦然回首”,见普通眼光之难料;“灯火阑珊”,写“那人”自甘寂寞,不愿追逐繁华。作者通过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答案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和感悟辛弃疾的爱国词。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学习重点】作者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辛弃疾名句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青玉案·元夕》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篇一: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 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沦亡了十多年,他的出生地历城,早已被金侵略者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进行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导学案(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青玉案〃元夕 一、学生课前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思考以下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作者把灯彩写成“火树”,把烟火喻为“星雨”。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精美的彩灯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凤箫:箫的美称。] 这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这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蓦然:忽然。阑珊:稀疏,零落。] 这四句是全词的核心,寄托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情怀。 名家赏评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过片说到观灯的女郎们。“众里寻他”句,写在热闹场中,罗绮如云,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处看见了,亦似平常事情。结尾只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临安帝都,元夕的灯火犹似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哗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并不是自伤幽独,而是写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怀。(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鹧鸪天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16 辛弃疾词三首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 ,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 醉里挑灯看剑),我敢大胆说一句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课内挖掘】 辛弃疾活捉叛徒: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辛弃疾《美芹十论》: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13 辛弃疾词三首

13 辛弃疾词三首 誓“死”杀敌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病情越来越重。昏迷之际,脑海中时常闪现自己年轻时带领千军万马疆场杀敌的镜头。临终的九月十日,辛弃疾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感到自己又飞驰在战场上挥刀冲杀,于是大呼:“杀贼!杀贼!杀贼!杀……!” 儿女们听得辛弃疾的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作者卡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 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 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 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侘胄准备北伐,辛弃疾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呈现

2018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 对应学生用书P55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 东)人。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 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 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 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 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局面依旧。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 《鹧鸪天》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