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王景慧邓东朱子瑜等

发布时间:2007-09-13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

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北京中轴线南段的主题是“国际公园:未来的大国气度的国际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南段是属于世界每一个人的中轴线,是明日中国各种机遇和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展场。它的中国气质集中体现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形象,世界性和国家性的文化舞台和活动场地。充分体现北城南野的、森林化、郊野气质的城市景观。

四、创新与特色

1.创造性地提出中轴线应当是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的物质载体,将“中国气质”贯穿于中轴线的设计之中;

2.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城市轴线营造手法(9大特质)的精髓运用于当代城市设计之中;

3.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中轴线的宏观定位,创造性地提出北京“双十字”的功能与空间结构;

4.对比研究了国际大都市中心区的建设特点,提出了中轴线文化设施建设实施的若干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佛山城市中轴线规划研究

《佛山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公示 一、项目背景 从2002年撤市设区至今已十年,佛山却仍缺少一个真正的城市中心。佛山目前的发展受困于这种多中心组团、无强中心的格局,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凝聚各区的强中心迫在眉睫。 因此,强中心成为佛山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整合禅城传统中心和佛山新城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战略就是建构中轴线。 二、项目概况 佛山中轴线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南至三乐路,北至海八路;东至文华路,西至汾江路。 三、规划理念 方案着重于轴线地带在“整合”基础上的强化与提升,改变佛山偏心、离心的城市发展趋势与结构松散的现状城市格局,打造与佛山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复合功能轴,使佛山成为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 四、功能划分 结合设计范围内的地块自身禀赋以及交通区位,对功能进行划分,将整个轴线分为5个区段,每个区段包括若干项的主导功能。5个区段分别为:北部门户区段、佛山老城区段、两园深村区段、佛山北园区段、佛山新城区段。

五、土地利用 中轴线范围内的用地上,在满足商务、办公、居住功能的同时,增加科技研发、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功能,并在轴线上统筹布置对城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用地,在结构上起到凝聚的作用。 在对新的城市建设中,北部门户段,着重将旧的仓储用地更新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在历史文化街区段,着重保留历史区段的文物古迹用地,局部进行城市更新;佛山北园段应重点将公共空间沿岭南大道纵向 展开,提升中轴线地区的土地区位价值。

六、景观系统规划 挖掘岭南水乡特点,以灵动水系与绿廊串联各大功能组团。 恢复祖庙涌等历史水系,结合现有南北向河涌形成联通汾江河与东平水道的 水网结构。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

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择中”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二(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是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由北至南,逐段审视现在的中轴线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更深切的体会。 虽然中轴线向南北演唱的设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具体空间形态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浅析“城市轴线”

浅析“城市轴线” 摘要:城市轴线是城市规划中一种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都能找到城市轴线的存在,本文通过对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况与特征的分析,分析了城市轴线在中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轴线城市发展 Thinking On the "City Axis" Yan-Fang (Yan-Fang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430 074) Abstract: Urban axis is a commonly used in urban planning spatial organization practic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ity planning in the city can be foun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xis, this axis through the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profiles of the analysis, analysis of City Axis in foreig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axis 1城市轴线的概述 轴线的研究可看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国外,轴线作为传统构图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把轴线作为“定海神针”,奉为至尊;在欧洲几何式园林中,它更是设计手法的主宰。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安藤忠雄、小林克宏等都对轴线做过有益的研究与探索。著名城市规划家培根曾经在其所著的《城市规划》一书中,以巴黎、彼得堡和其亲身参与的美国费城为例,论述了轴线规划及发展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动力要素。考斯塔夫(s.Koosto在其名著《城市的形成》(T七eciytSPhade,1991)中,“宏伟模式”(GrnadMnane)r一章中列举大量案例,专门探讨了历史上城市空间纪念性场景的塑造问题,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城市轴线空间及其相关的规划设计是最重要和典型的途径之一。培根曾经认为:历史上曾出现过6种常见的城市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式,即以空间连接的发展、建筑实体连接的发展、连锁空间的发展、以轴线联系的发展、建立张拉力的方式发展和延伸的方式发展。其中后3种都与城市轴线概念相关。 在中国古代,轴线对称构图也是古代建筑(宗教、陵墓、宫殿等建筑类型)优良的传统之一。国内建筑界对轴线的理论、规律及应用手法作过不少研究,如我国学者齐康院士及其助手对建筑群和城市中的轴线规划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探讨。唐子来等则就新城市轴线的规划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城市轴线可以从空间体系、交通组织模式、空间序列模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并结合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设计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还有国内外学者对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研究;东南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对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川;原合肥工业大学的绍森教授对轴线的变异规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林隽的硕士论文“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牛瑞玲的硕士论文“西安城市中轴线问题初探—西安城市形态结构深层次研究”。 作者简介:张延方(1987),男,湖南,汉,本科 1.1城市轴线的基本涵义 《中国建筑史》中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王管总丄:土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中轴线鸟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宏观结构

、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 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模型照片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

城市中轴线调研报告

从新旧城市中轴线看广州的发展 --广州市城市中轴线认知考察思考 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和平时生活的原因,我们小组的成员有不少的机会接触到广州城市中轴线,但对中轴线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周边的某些地标建筑,景观,没有过多的思考和了解。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选择城市中轴线的主题进行调研,并于11月17日在广州新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参考搜集到的资料,最后得出我们的调研成果。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概况和历史背景 城市中轴线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被视为城市脊梁。它是城市历史最深厚的积淀,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撑。城市中轴线的规划是一项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并影响到城市总体轮廓及系统环境的框架关系。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发展的两千多年来,城市中心发展稳定,一直没有移动过,在城市这是较为独特的。城市中轴线是历代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标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变迁,乃至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广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至今形成了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两条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故事,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 传统中轴线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有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大楼、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桥等。传统中轴线的萌生可追溯到秦代番禺城建立之初(今越秀区),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旧城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其周边地区存留着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的历史文化陈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传统中轴线上的节点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及历史意味,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该轴线通过白云山脉、纪念性建筑与珠江水域的串联,建立了“山、城、水”一体的传统城市结构基本构架,形成张弛有序的空间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园林绿化建设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历史、风景、街市、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广州传统城市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中轴线南段将打造成为岭南印象花城绿轴——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6月8日下午,万庆良市长主持召开市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以下简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接珠江新城、南望番禺洛溪岛,是广州市实现“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为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和滨水地区,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区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要选择中轴线南段地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一是落实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要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将建设成 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的旅游好去处,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使新城市中轴线成为引领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线。 二是落实市政府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广州新时期“加强中心城区职能的优化、集聚与提升,从区域、市域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功能区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建设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决策管理中心、消费中心和文化创新中心”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决定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白鹅潭地区、中轴线南段地区等集聚高端职能的五大功能区。 三是落实建设“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的要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是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而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一般性功能有机疏解,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和具体实践。 通过率先建设五大功能区,进一步集聚高端服务职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提高空间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广州“首善之区,宜居城市”的示范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与实施分析

一、城市设计案例简析 古往今来,世界上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为数不少。如按城市总体设计、中心广场设计、干道设计、绿化设计等去细分,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城,加以分析。 1.北京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2.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 D.C.)是美国首都,也是世界名城,1791年由法国工程师朗方(L’anfant)规划。她的主题思想是体现美国在战胜英国殖民统治后,建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新兴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国体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城市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国会山高地为标志,设计了纵横两条轴线。主轴东西向,以国会为全市中心,南北轴线以总统府(白宫)为重点,两条轴线交叉点上建立华盛顿纪念碑(方尖塔),城市主轴以宽阔绿化为主。城市设计方案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在主轴线两端建成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池,次轴线南端正对白宫处建成杰弗逊纪念堂,林荫道两侧建造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在空间设计上,除方尖塔是制高点外,国会大厦高45米,为整个华盛顿市建筑高度定下了基调,所有建筑高度均不许超过它,在建筑风貌上采用古典柱式。由于有大片绿地、水面,因此整个空间布局开放、舒展、活泼,体现了城市的性质和主题。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与北京严肃、封闭的城市布局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座城市规划设计的共同点是城市布局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2T17:21:54.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作者:谢加红 [导读]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市 510230 摘要: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城市功能、交通、景观和公共空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形态和尺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轴线长度、空间序列、尺度比例、开发时序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规划城市中轴线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尺度研究 1 城市中轴线地区定义 《中国建筑史》把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中的骨架,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运用,如巴黎城市轴线、北京城市轴线等。城市中轴线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使得城市具有非常强烈的秩序感、认知度和标志性,对于聚集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城市中轴线地区是指与城市中轴线两侧紧密联系的周边地区,以中轴线两侧500-1000米不等的重要联系区域组成。城市中轴线地区是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串联城市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间,也往往成为城市拓展、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投资平台。 2 城市中轴线地区空间组织特征 2.1轴线长度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案例的分析看,城市中轴线长度呈现出长短各异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中轴线长度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的城市中轴线长度会较长,如北京、柏林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超大型城市往往是在原有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城市中轴线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延长。在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新城区或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也会规划建设较长的城市(城区)中轴线,特别是北方城市,如西咸新区城市中轴线规划长度达20公里。 表1:轴线长度统计表 2.2空间组织模式 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的意向缩影的集中承载地,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生长和功能更新,整体空间组织形式与城市格局紧密关联。轴线空间组织模式主要有节点放射式、通廊开敞式、鱼骨串珠式和带型并联式等四种模式。 节点放射式是以城市空间节点突出,体量大于周边并形成广场,多以空间围合形式出现。空间组合方面,通过低于节点标志的建筑进行界定,围合性强,并且有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使用于旧城更新、新城建设中,典型代表有巴黎拉德芳斯新城。 通廊开敞式是以轴线两端节点突出,中间的城市节点收窄进行组合。空间组合方面,通过绿地景观、道路的塑造界定线型的轴向空间,空间的围合度较低,并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新城建设中,如华盛顿。 鱼骨串珠式是以多节点沿主轴串联、次轴连接的方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空间组织,组织形式较为多样和丰富。空间组织方面,主要通过沿街建筑界定中轴空间,但建筑形式多样,空间围合度一般,且有明显分段感。该中轴组织模式常使用于方格网型城市,如北京、西安。 带型并联式以开敞空间在外,与中轴闭合的线型空间形成对比。空间组织方面,通过高层簇群塑造闭合空间,中轴空间围合度较高,无明显分段感。该模式常用于带型城市的中轴塑造中,如迪拜。 图1:中轴线空间组织模式对比图 2.3节点布局特征 城市中轴线空间组织中,节点布局对城市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非常明显。根据对国内外城市中轴线节点空间布局的研究发现,巴黎城市轴线的节点布局间距较密,1-1.5公里/个,华盛顿1-2公里/个,北京2公里/个,西安为3公里/个,城市中轴线的节点布局大体间距为1-2公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摘要: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萌发敬畏心理,太阳带来了生命和光明,原始人对太阳抱着某种信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和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就成为了原始人用来测量物体、安排作息和制定方位的参照物。早期的建筑轴线指向太阳,不仅为了满足日照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精神归属,便产生最原始的建筑轴线,最终应用于城市。城市轴线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起到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用地功能等系统。 关键词:城市轴线故宫凡尔赛宫统一性 中国城市轴线 中国把中轴线作为城市根本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部分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均围绕着中轴线,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串联着宫殿群,寺庙和圣所,与百姓的居所是相互隔离的显示了王室的尊贵。例如北宋的开封与明清的北京。城市中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各方利益协调博弈得以最终形成。秩序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和功能的可识别性。中国的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城市建设原则,重点突出代表皇权的三大殿建筑,形成坐北朝南、层层展开、绝对对称的中轴线的规划布局形式。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按照前朝后寝的原则,故宫将政治和居住两大功能建筑群体纳入到轴线范围,从而形成秩序的美感。北京故宫轴线前半部分是“前朝”,以永定门为起点,终止于钟鼓楼,成为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轴线。在这里,只有经过一道道起伏的城门,才能到达秩序的主宰者中国中央集权最高统治的象征——三大殿。

城市地块综合开发的探索

城市地块综合开发的探索 摘要:为了贯彻广州市政府和海珠区政府的战略发展规划、整合中交四航局下属企业、优化城市空间,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规划项目应运而生。本文从中交集团建设用地的开发分析入手,探讨其发展思路及模式,指导地块开发建设。 关键词:总部基地综合开发绿色生态 前言: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的发展用地东、南两面临珠江,与洛溪岛相望,自然资源环境优势明显。在本次概念规划设计中,我们首先就其项目定位对地块进行开发分析,从综合开发和业态组合入手,借鉴国内外优秀建设成果的经验,确定项目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理念,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充满活力的滨水综合性经济文化区域。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置 项目用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沥滘,珠江外航道北岸,与洛溪岛相望,与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末端的新客运港相连,属于城市新中轴线规划的周边重点建设地段。 项目现状 项目用地现为二类工业用地,是中交集团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业预制厂、机电公司和船舶公司所在地,基地内建筑物为陈旧的造船车间和修理车间,设备老化,码头使用率低,造船、修船对珠江的水质环境有不利影响。 周围环境是典型的“城中村”,环境脏乱,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生活配套不完善,道路狭窄。 项目背景 产业转移,“退二进三”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推进,新城市中轴线由南而北贯穿而过,海珠区未来将由昔日的老工业区转型为宜商宜居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目前,广州市CBD区域已扩大至整个琶洲岛,发展中的琶洲会展商务区和规划中的琶洲中央商务区将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带动以会展商贸经济位于龙头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为实现上述的发展战略,广州市在几年前就提出了“退二进三”战略,即把原来的第一、第二产业搬离城区,引进第三产业。海珠区是广州市实施“退二

城市中轴线设计探索

城市中轴线设计探索 城市中轴线设计探索 摘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中轴线建设相关优秀案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惠州江北区城市中轴线设计的空间设计,并重点对交通规划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交通组织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1 何为城市中轴线 城市规划学中,“城市中轴线”是由系列建筑或街道显示的一条轴线,其在城市整体平面布局中居于控制性的地位。从存在形式划分,城市中轴线包括实体中轴线和空间中轴线。前者在中轴线上布置建筑物,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后者把中轴空出来,淡化处理。在现实中,两者往往组合出现。 2 国内外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分析 2.1巴黎城市中轴线 巴黎的中轴线在轴线的重要节点布置大型广场,在轴线头尾布置标志性建筑物,使城市空间开阖有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副轴线通向市内许多广场和建筑群,形成了许多对景和借景。 在交通组织上,在主要节点设置地铁车站,从凯旋门到德方斯段采取了人车完全分离的立体式交通组织方式。在空间序列上,长达 8km的巴黎城市轴线划分为若干区段。从卢浮宫到星形广场,城市轴线始终采用广场和街道对称布局的模式,进入德方斯后,建筑及景观都采用灵活布局的方式。 2.2深圳中心区中轴线 轴线北段是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广场,南部主体是绿化公园,两侧为商业建筑,其中中央绿化带为复合型的城市生态绿地,地面是城市公共绿化空间,地下是结合地铁交通枢纽的地下综合商业区。 立体空间序列上,以市民中心、山脉高空瞭望台为中心,两条高

层建筑建筑限高100米,均衡对称布置,形成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周围山脉轮廓线的延伸。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上,中央区域是中心,其布局形式采用九宫格的城规思想,现代化的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交通上实行“竖向分层”,地面层为机动车活动层,公共人流在二、三层及地下层活动。核心区内各街坊之间设置统一标高的过街联系廊,在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架空步行系统。 2.3广州市新城市轴线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向南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珠江新城、越过赤岗塔继续向南延伸,总长约13公里。在平面空间序列上,由北至南分别为完全实体空间环绕实体、实体围合空间和完全自然开敞空间。(图1)这种不同空间序列的交替变化构成了广州城市中轴线的丰富空间感受。 在立体空间序列上,设置两处空间制高点和三个高度区段。两处空间制高点分别是南端的观光塔和中部的超高层双塔建筑(高度约为300m)。在2个空间制高点之间,划分3个高度区段,从北到南依次为170~200m、100~150m和50~80m,形成逐渐向珠江开敞的斜面。在交通组织上,通过建设地下三层APM线,为轴线个节点提供便捷的联系和换乘,同时通过四个内循环加三条过境隧道组织内外交通,达到“最小限度地依赖机动车”,人行交通方面,南部通过地下+地面+二层步行连廊、外部连廊+室内连廊+天桥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 2.4案例总结 1城市中轴线空间应讲究轴线的空间韵律的构建。这要求轴线空间设计中讲究空间区段的划分,适时引入空间标志节点,并在建筑高度控制上十分注重推敲轴线的立体空间效果。 2城市中轴线空间应注重交通系统的组织。在以机动交通为主的背景下,城市中轴线更倾向于人车分离的立体交通模式,同时引入大运量公共交通,以实现交通的顺畅运行。 3景观体系的构筑上充分体现基地的特征。应从现状提炼出特征鲜明的景观要素,形成特征鲜明,并与整体协调的景观风格。 3 惠州城市中轴线设计实践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内容摘要:城市轴线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的亮点所在,是城市的灵魂。本文在分析城市轴线内涵和存在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轴线的案例,总结出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城市轴线的作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国内外城市轴线发展经验作用 城市轴线内涵与存在形式 (一)内涵 在城市发展中,随着城市功能的发挥和用地的发展,会逐渐形成城市功能和用地相联系的城市轴。城市轴是能使城市各种功能实现有机联系,体现城市特性和城市动态发展过程的象征性线型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现状。城市轴不仅在天空中或山峰高处可以看到其全貌,又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是城市所固有的一种特性。 广义的城市轴线:与城市形态有关,是城市发展方向的“轴”。它可以是城市的干道(不是封闭的快速干道或铁道),除具备对外交通功能外,还形成城市新开拓的发展。如沿路发展的城市(如深圳、上海、巴黎等);亦可以是河流,主要体现在沿河、海城市(如广州、香港);又或者是城市的绿轴(如横滨、筑波等);又或者是某种运动的方向流。观察城市历史的发展和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轴向”发展一定是与城市的生长点结合的,而现代城市空间往往展示出“多轴复合”的形象。 狭义的城市轴线:是城市的空间形体轴。这是历史上传统城市设计的轴,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希腊、罗马的古城,还是印度古城的星象方位都离不开“轴”,这是人类心理心态的意向、礼仪等带来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上的“轴”,既是建筑“轴”,亦是空间轴。当城市进入到现代化,汽车交通主宰了城市的交通,传统的建筑轴就成为人们步行观赏建筑的“轴”了。 (二)存在形式 城市轴是城市形象规划中的骨架,骨架一经确定,城市形象的特征也就基本形成。这种城市轴既可以是河流轴、道路轴,也可以是历史文物轴。同时,城市轴还往往可以起到城市中轴线、城市绿化轴、以步行为主的商业文化轴等作用。其存在形式包括实轴与虚轴两种。作为广义或狭义的轴线,往往与城市的物质形态相结合。 实轴——轴线是客观存在的,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构成城市的肌理,每根轴线都可以得出建造建筑群体或城市发展的意义,称为实轴。城市实轴带有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