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2

(多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A.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B.学习者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C.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过程和规律

D.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与变化规律

2、“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乌申斯基

B.凯洛夫

C.维果斯基

D.苏霍姆林斯基

3、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乌申斯基

C.桑代克

D.卡普捷列夫

4、关于教育心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5、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A.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B.探讨因果关系

C.严格控制自变量

D.简便易行

6、心理学家提出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而言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新生儿的心理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周岁以后发展速度相对变慢。这表明了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连续性

B.整体性

C.不均衡性

D.高速度

8、小学时期学生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中学时抽象思维发展较快。这体现了学生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9、在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中,童年期又称为学龄初期,下列哪一时期又称为学龄中期( )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春期

D.青年中期

10、小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其()

A.注意力具有强烈的兴趣、直观性和感情色彩,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B.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逐渐发展成为抽象思维

C.想象一般需要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

D.感情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较强、情感的实践性和持续性较差

11、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期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12、()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A.学习适应

B.学习准备

C.学习促进

D.学习技能

13、发生认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斯腾伯格

B.加德纳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14、皮亚杰理论中有误的是()

A.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

B.同化中图式发生根本变化

C.顺应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D.平衡是顺应和同化的相互协调

1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

A.遗传、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B.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C.遗传、成熟、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D.成熟、社会性经验、学校学习的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6、“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这种儿童在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是()

A.永久客体性

B.不恒常性

C.自我中心性

D.不可逆性

17、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高级之处在于()

A.人能识字

B.人会计算

C.人会使用文字工具

D.人会交往

19、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A.可能性

B.观摩性

C.目的性

D.可控性

20、“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根据是()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一般发展理论

C.心理发生论

D.全面发展理论

21、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形成()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22、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

A.图式

B.自我同一性

C.力比多

D.最近发展区

23、小王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小李擅长绘画,但在数学计算方面表现较差。这反映出不同个体智力的( )

A.结构差异B.发展速度差异

C.发展水平差异D.发展过程差异

24、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下列不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运用假设

B.运用逻辑法则

C.思维中不再出现自我中心

D.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多选)25、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多选)2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多选)27、青少年理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年龄特征,其表现是()

A.不稳定性,容易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B.形象性,主要是具体形象的理想

C.幻想性,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考虑不多

D.思辨性,通过复杂的逻辑思维来建构理想

(多选)2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有()

A.儿童不是“小大人”,有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

B.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

C.通过适当的教育,儿童完全可以跨越某些阶段

D.再好的教育也不能加速儿童的发展

(多选)29、少年期的儿童试图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又称为()

A.心理断乳期

B.稳定期

C.危险期

D.发育期

30、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A.130

B.140

C.150

D.160

31、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32、有些学生喜欢用有方格的作业本,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把字写整齐。这说明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反思型

D.冲动型

33、关于智力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智力差异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智力差异可通过智力测验进行测量

C.个体的智力差异只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上

D.个体的智力差异要求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34、少年儿童中,一般情况下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者各约占()

A.3%

B.10%

C.15%

D.20%

(多选)35、学生成绩差异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此认知差异表现为()的个体差异。

A.认知思维

B.认知方式

C.认知能力

D.认知态度

36、某大学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猎枪’”。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中()

A.智力比知识重要

B.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C.品德比知识重要

D.过程比知识重要

3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尝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38、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学习是()

A.信号学习

B.规则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学习

39、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的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

B.动作技能B.概念学习

C.言语信息

D.辨别学习

40、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41、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42、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观点,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多选)43、“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以下对“学习”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是后天的

B.学习中必然包含某种改变

C.看电视一定不是学习

D.学习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选)44、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A.知识、技能的掌握

B.学习策略的掌握

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D.潜意识的挖掘

(多选)45、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A.智慧技能的学习

B.认知策略的学习

C.知识的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多选)4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主要有()

A.由反复经验引起

B.以语言为中介

C.积极主动性

D.掌握社会经验

E.后天习得性

47、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铃声也能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A.中性刺激

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操作行为

4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4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50、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这符合()

A.效果律

B.准备律

C.近因律

D.练习律

51、下列各项中,关系对照不正确的是()

A.卢梭:个体本位论

B.杜威:儿童中心论

C.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D.桑代克:顿悟说

5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子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53、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A.消退

B.抑制

C.负强化

D.正强化

54、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现象属于()

A.消退

B.惩罚

C.强化

D.分化

55、下面选项中,属于正强化的教师行为是()

A.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学生在课堂上怪叫,教师中断讲课大声制止

B.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答应不向学生家长讲今天学生做错的事情

C.学生上课总是看操场踢球的同学,教师拉下了窗帘

D.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校完成后才能回家

56、小明亲眼目睹上课爱睡觉、捣乱的同学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那些上课听讲的同学则受到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57、程序教学的基础是()心理学。

A.构造主义

B.认知主义

C.行为主义

D.实用主义

58、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理论描述有误的是()

A.属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新进展

B.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重要的学习形式

C.提出了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间隔性强化

D.提出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59、认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或榜样的行为的观察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及习得复杂动作,这一观念是()提出来的。

A.班杜拉

B.桑代克

C.布鲁姆

D.布鲁纳

60、蕴涵“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联结学习理论

6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选)62、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6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锣鼓,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哪项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系统性原则

6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方式属于()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

65、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B.接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存在有意义和机械学习之分

D.只有接受学习存在有意义和机械学习之分

66、某教师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及学习方法的教学。这位教师所遵循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认知同化学习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选)67、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过程经历()

A.获得

B.转化

C.猎取

D.评价

68、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顿悟说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选)6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是()

A.知识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

B.知识是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唯一准确的表征

C.知识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

D.知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革新

E.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多选)70、.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有()

A.支架式

B.认知教学模式

C.接受式

D.抛锚式

E.随机进入式

7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72、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所以设置优等生、三好生,给学生奖励。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内部动机

73、学生中流传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B.动机强化说

C.动机需要论

D.归因理论

7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因素。

A.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

B.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C.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D.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75、学生信心百倍,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是由于将成功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76、以下选项中,说明了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读书是一种乐趣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7、张啸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分析近期由于喜欢上班内一名女同学,上课经常开小差,学习不够努力。这种归因属于()

A.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外归因

B.不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C.稳定、可控制的外归因

D.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

(多选)78、学习动机有()功能。

A.激活

B.指向

C.维持

D.调节

E.监督

(多选)79、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有()

A.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

B.影响人们对该活动的坚持性水平

C.影响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D.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80、老师为了让学生区分“买”和“卖”,这样讲“卖”比”买”头上多个“+”,说明东西多,才能卖,东西少要买进来。这位老师应用了()教学方法。

A.组织策略

B.直观感知

C.精加工策略

D.意义识记

81、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运用记忆策略中的()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82、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记忆术。

A.缩简法

B.关键词法

C.位置记忆法

D.视觉想象

83、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多选)84、在英语单词学习中将tiger联想为“泰山上一只虎”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E.谐音联想法

85、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的概念,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产生影响。这种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8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87、下列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的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88、对人名、地名、定理等的记忆属于()

A.内隐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89、“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原理学习

C.符号学习

D.发现学习

90、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上是()

A.符号表征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接受学习

91、从规则到例子的教学实质上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概念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92、教师制作课件时字不能太小,是运用感知觉规律的()

A.差异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组合律

93、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过程中已掌握轴对称图形概念,后来在学习圆的时候,告诉学生“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立即能发现圆具有轴对称图形的一切特征。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

A.器械型操作技能

B.细微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95、心理学家戴维斯在实验中,将被试分两组学习射箭。甲组受到详细指导:演示如何站立、握弓、放箭;乙组自行尝试,未受严格指导。经18次练习,甲组射中率为65%,乙组射中率为45%。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因素很重要。

A.指导B.发现

C.练习D.反馈

(多选)96、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慢

D.总趋势是进步

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97、数学老师在教应有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楚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牢记题目的内容

B.很好的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98、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它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列选项体现了思维定势的是()A.盲人摸象B.买椟还珠

C.削足适履

D.亡羊补牢

(多选)99、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

A.目的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多选)100、容易发现问题的人,通常是()

A.好奇心重的人

B.有渊博丰富知识的人

C.勤思考、勤学习的人

D.有极强求知欲望的人

101、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困难,但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换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A.道德动机

B.道德评价

C.积极的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10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103、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认识不足

C.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D.道德意志力不够

10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下属于中学生对惩罚的看法的是()

A.犯了过错被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B.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

C.最严厉的惩罚是最有效的

D.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

105、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是()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

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多选)106、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过()

A.评价他人—评价自己

B.从结果—动机

C.从片面—全面

D.从自律—他律

E.从他律—自律

(多选)107、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108、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的完成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下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109、教学设计最先考虑的问题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环境

110、价值观的组织属于()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111、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11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113、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使其专心听课,属于课堂管理中的()

A.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B.课堂纪律管理

C.课堂环境管理

D.课堂行为管理

(多选)1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类型。

A.积极的

B.混乱的

C.消极的

D.对抗的

(多选)115、反向社会化是指青年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下列属于反向社会化的有()

A.女儿向父母解释网络用语“潜水”的意思

B.学生告诉老师什么是BOBO头

C.弟弟向哥哥叙述自己的军旅生活

D.海外留学的子女向父母讲述海外的新鲜事物

116、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

A.心理规律的掌握

B.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C.心理素质教育

D.理想教育

117、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是指没有精神病

B.心理健康是指能和他人和谐相处

C.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D.心理健康是知、情、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18、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A.系统脱敏法 B.精神分析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改变认知法

E.肯定性训练

119、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120、有些学生喜欢用有方格的作业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字写整齐。这说明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反思型

D、冲动型、

(多选)121、按照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下列属于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身心状态

E、机遇12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

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23、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时期的儿童开始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24、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映联结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想学习125、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学习属于()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态度学习

126、()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127、在多次遇到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

A、命题

B、表象

C、产生式

D、图式

128、4岁的男孩小石认为空气没有重量,但经过科学演示使他得知自己错了。他现在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从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一理解的变化属于()

A、同化性迂移

B、顺应性迁移

C、一般迁移

D、正迂移

129、教师不是传递客观而传递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持上述教学观的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存在主义

C、构建主义

D、人本主义130、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综合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多选)131、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考试时考生注意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时间

B 王力从头到尾背诵了5遍课文

C 在阅读时,学生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 利用二十四节气歌熟记各个节气

(多选)132、根据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A把小数换算成分数 B 认识时钟 C 使动词和句子的主语一致 D 写字

13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34、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对这一理论描述有误的是()

A.属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新进展

B.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重要的学习形式

C.提出了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间隔性强化

D.提出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135、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书”的单词“book”。按照奥苏贝尔的划分,这种学习属于()。

A表征学习B命题学习C概念学习D发现学习

136、对学校而言,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包含()

A.教育——在家长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代替——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应当出面解决

C.引导——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D.辅导——开展家长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137、下列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正确的是()

A.没有疾病就等于心理健康

B.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C.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心理健康

D.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多选)138、关于心理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校心理测试可以是集体测试,也可以是单一测试

B.通过心理测试,可以进行科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C.心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筛查有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

D.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是为了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

(多选)139、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

A.预防心理障碍

B.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与完善

C.促进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

D.排除心理障碍

(多选)140、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包括()

A.一般常态心理

B.轻度失调心理

C.严重病态心理

D.人格障碍缺陷

(多选)141、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

A.性格

B.共情

C.真诚

D.积极关注

142、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A.系统脱敏法 B.精神分析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改变认知法

E.肯定性训练

143、“嗯,我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采用如此之类的语言与学生开展的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A.倾听技术

B.面质技术

C.询问技术

D.鼓励技术

144、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学科专业知识为辅

(多选)145、下列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B.训练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C.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动力

D.消除非理性信念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 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 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 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 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 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 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 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 找出证据和证人。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 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 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教育心理学 (2)

小学生想象的培养 1.丰富学生表象 2.进行联想训练 3.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 4.培养学生正确的,符合现实的想象 小学生观察的培养 1.首先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一方面明确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教会他们观察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 2.正确运用直观手段。可以引导儿童获得鲜明,准确,完整的表象,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感性的材料相联系,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3.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观察训练。 ●小学生注意的培养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善于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 4.要善于运用有意后注意,使有意注意转化成有意后注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把人格看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儿童面临的第一个基本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本阶段幼儿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听,渴望自主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欢自己动手,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言语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儿童的身体活动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可能降低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重点陈琦刘儒德主编知识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具体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个要素。 活动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2、前运算阶段(2-7没有守恒性、没有运算的可逆性、泛灵论和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性、思维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青春期自我中心、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能进行形式运算) 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重要事件(入学)危机描述(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事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重要事件(同伴关系)由于经验等的限制,个体难以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形成明确地认识,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始终保持自我的一致性。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家庭、同伴和教师。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它建立在脑发育的基础上,受遗传因素最大。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增长,在三十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衰退。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 多元智力理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掘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5347(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是() 单项选择题 A、格式塔效应 B、艾宾浩斯效应 C、马斯洛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 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单项选择题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加涅于1969年与其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下列哪一选项的概念()单项选择题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联结心理学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多项选择题 A、反馈过程 B、学习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相互作用过程 6:考试时,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符合遗忘的()理论。 单项选择题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7: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的进行的评定是() 单项选择题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论文式评价 8: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9: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教育心理学作业2

教育心理学作业2(第4—6章)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题要点: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题要点: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和规—例法。例—规法指在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在实际教学中,例—规法和规—例法两种方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何时使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原理的特点、原理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原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还要鼓励学生把原理用于实践,检验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答题要点: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具体来说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提供概念范例(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答题要点: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可采用以下六个步骤或者说要满足六个条件:第一,使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能懂得可以应用该原理来做什么。第二,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原理的那些概念,从而为引出新原理做好准备。第三,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组成原理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原理。第四,以提问的方式来要求学生说明这个原理的具体实例,并对其回答给预反馈。第五,通过合适的问题,要求学生做言语的陈述。第六,在学习原理之后,提供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让学生回忆并说明这个原理,使学习的原理得到良好的保持。 5、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哪几个阶段构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1、是体型外貌的变化; 2、是脏器机能的健全; 3、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三、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四、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 七、维果斯基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八、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 九、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十、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十一、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十二、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了遗传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十四、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教育心理学2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构成了人类生命发展的精髓。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基础。把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 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 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 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

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 .认知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学习)的结果 2 .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 .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4 .认知发展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5 ,认知发展具有互补性和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6 .认知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关键期 三、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格的发展具有社会性 2 ,人格既是稳定、持久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 3 .人格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4 .人格的发展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5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毕生过程 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