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而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1];抗肿瘤药物,如氨甲喋呤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1.2 患者因素

1.2.1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不直,能见的血管少,患儿头皮静脉比较浅,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由于头皮静脉成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不易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而且有的家长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天性好动,肢体难于固定,一旦发生外渗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往往小儿外渗多于成人,小儿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2 老年人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行为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生理功能减退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1.2.3 无法沟通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而且比较常发生。

1.2.4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5 长期用药长期输液或静脉给药,使静脉内膜发生一定程度损伤,导致静脉内膜炎,使其通透性增加,如这时加压输液输血极易造成输液外渗。特别是老年患者及全身循环衰竭的患者长期静脉输液及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血管利用不合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手术室常见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799096.html, 手术室常见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及对策作者:张军丽胡艳群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提出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室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的24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手术室常见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主要有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管道脱落,患者 身份识别错误、手术患者护送不当,压疮等。结论应通过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 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以减少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等级。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及对策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违反职业者被期望的标准而导致的事件[1]。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手术涉及内容多,服务对象运转快,突发情况出现多,护士 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故常存在安全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护理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防止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是保证手术安全运行的根本[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患者 安全存在危害,使卫生系统负担增加,而在多数情况下,很多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发生的。现将手术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手术室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发生24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其中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为:17:00~24:00,高发护理人群为:工作年限少于3年的初级职称护理人员,高发类型为: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管道脱落。 2常见不良事件及原因分析 2.1用药错误、液体外渗、管道脱落①护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三查十对,未熟练掌握药物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导致用药错误;②护士疏于对术中用药的观察,静脉通道固定不良,患者出现躁动不安导致液体外渗;③管道固定不当或全麻复苏期因患者的躁动,导致尿管、胃管、切口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等管道脱落。 2.2压疮①患者因素: 患者因自身疾病致全身状况差,正常身体机能下降;②复杂、大手 术手术时间过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局部组织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 2.3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手术体位安置不妥、手术患者护送不当①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患者未能正确配合护士查对,连台手术的顺序安排进行调整未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导致手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②因护理人员业务知识不到位或工作疏忽,导致手术体位安置不妥,进而引发压疮,肢体过度外展引发神经损伤,衬垫位置、厚薄不当或过紧的约束带阻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并根据年龄滴速。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静脉输液外渗地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1.坠床,跌倒: 原因:坠床、跌倒均发生在老年病人上,护士对高龄患者未起到重视,未做到班班交接,未及时巡视,对高龄患者陪护指导不到位,患者及陪护均未掌握防跌倒措施。 措施:护士要提高对高龄患者的重视,对高龄患者及其陪护加强防跌倒宣教,告知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要求其家属24小时陪护,加强科室内的防跌倒措施,保持地面干燥,责任护士及中夜班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2. 用药错误、医嘱查对不到位,: 原因:查对不到,未进行三查七对,简化及违反操作流程,执行医嘱存在定势干扰,存在想当然思想,发药时未查对姓名,换瓶时未再次查对姓名,注射前未询问姓名及过敏史.新护士对未执行过的医嘱未认真查看说明书及询问高年资护士用法后经仔细思考后按自己理解直接执行,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病人治疗不熟悉,执行口头医嘱。未认真核对及书写唯一标识—手表带。宣教不到位,操作后未认真清点物品,特检单未进行班班交接(发现特检单未预约的要查找原因,及时通知医生,并交给下一班)。交接不到位(包括液体,治疗,肌注,特检单发放)。护士工作分心(工作压力,家庭压力)。 措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严格遵循操作流程,执行医嘱不能存在定势干扰及想当然的思想,发药、换瓶、注射前均需再次询问姓名及过敏史。新护士对未执行过的医嘱必须认真查看说明书及询问高年资护士用法后经仔细思考推敲后再准确执行。责任护士要熟悉本组病人病情,告知患者所有的治疗项目,让患者参与到治疗中,能起到提醒及监督作用,认真查对及书写患者手腕标识带。宣教到位(对特殊物品使用要特殊交待及及时查看患者执行情况),操作后要认真清点物品,特检单要班班交接,工作不分心,不把私事、情绪带到工作中。 3.非计划性拔管,药液外渗 原因:各引流管固定不到位,放置宣教不到位,护士巡视不到位。对高龄及躁动的患者未做到有效的防范措施,有管道病人,转运过程有疏漏,未认真查看各路管道是否通畅.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2008年1月~2009年1月发生输液不良事件108例,我们对发生的108例与输液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其中摆错、加错、加漏药36例(33.33%);输液输错病人、药物、剂量21例(19.44%);漏输液提前拔针18例(16.67%);液体外渗12例(11.11%);不注意配伍禁忌出现液体混浊11例(10.19%);抗生素、特效药(如甘露醇、胰岛素等)未按医嘱时间给药(提前或推后2小时者)6例(5.56%);输液反应4例(3.7%)。 原因分析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护士处理医嘱、摆药及配药时不专心,摆药后及输液前不查对或查对流于形式等。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排班不合理。调查发现,66.3%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在中午班及小夜班。我院以往的排班模式为三班倒,中午班及小夜班只安排一名护士值班。由于中午班及小夜班工作量大,值班人员不足,护士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护士工作不认真,凭主观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到位,观察病情不细致。 无菌操作不规范:加药时未严格执行一人一注射器,加药后放置时间过久,更换液体前未严格消毒瓶塞等容易出现输液反应。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对环节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防范对策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摆药前首先核对医嘱,确定无误后,再仔细检查液体及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液有无杂质及浑浊,瓶身、瓶口、安瓿有无裂缝等。摆药后经第2人核对无误后在瓶贴上注名核对者姓名、日期、时间。加药前再次核对无误方可执行,加药

后在瓶贴上签加药者的姓名、日期、时间。输液前查对床号、姓名、输液单与液体核对,输液后再次核对,防止输错病人,确保护理安全。 根据各科室及各个班次工作特点、工作量大小合理排班,弹性排班,人员配备要充足,在中午班及小夜班等工作繁忙时段适量增加值班人员,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愉快的工作氛围,缓解护士的疲惫及压力状态,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加强护士业务技能及素质培训和学习,使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责任感。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微粒污染:加药时按正确的方法切割安瓿,并抽取药液。安瓿药物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与断裂的面积成正比,研究证明采用砂轮切割安瓿1/4周,然后用一根棉签蘸75%酒精消毒安瓿口颈部及切割处,再用手垫无菌纱布掰开安瓿,能减少微粒污染[1]。药物溶解后立即加入液体内,现加现用,放置不能过久,防止失效。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杜绝注射器及输液器的重复使用。两种药物同时加入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中药制剂因其提纯度低最好单独应用。 根据科室特点,大批摆放液体及药物时,按照床号及先后顺序进行摆放。先后查对三次,并在输液瓶贴上编号。如病人共输3瓶,第1瓶贴右上角注明“1/3”字样,第2瓶“2/3”,第3瓶“3/3”, 依次类推,把每瓶的内加药名称、剂量写在瓶贴上。在巡视病房时,如发现患者输液即将结束,且瓶贴上显示最后一瓶也不可急于拔针,应查对无误后方可结束输液。对新入院患者的液体及药物也应按床号顺序摆放,做好交接班。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防止错输、漏输、多输等不良事件发生。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一般每15~30分钟巡视1次。输液过程 中做到“三勤”即勤看病人有无不适,勤问病人有无输液反应的先兆,勤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增加巡视次数,并在输液架上悬挂“特殊用药”及“控制滴速”等警示牌。防止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加大管理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安全输液管理,规范输液查对流程及液体更换程序,督促落实查对制度。

2015年运用鱼骨图分析液体外渗不良事件

内一科静脉输液外渗不良事件讨论记录 时间:2015年X月X日星期X 14:00 地点:内一科护士站 主持人:护士长 参加人员:全科护理人员 第一.主要内容:针对我科2015年X月X日发生的30床XXX静脉输液渗漏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遵照执行,避免以后护理工作中类似事件发生,有效规避医疗纠纷,提升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第二.事情经过:于2015年X月9日20:30巡视病房时,病员长期液体输入完毕,进行留置针拔出,发现病员右侧肢体手背输液液体外渗,范围约5.0cm×5.0CM,进行回抽后有回血,拔出留置针后,告知病员家属4小时后给予是热敷,并交代注意事项,病员输液完后予办理出院手续,病员于X月11日早上返回病房,发现病员手背水肿范围加大,有疼痛感,局部皮肤温度加高,报告医生予3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并交代湿敷注意事项,作好跟踪随访,观察病员手背肿胀消退情况。 第三.液体外渗鱼骨图原因分析

第四:.整改措施: 1.加强责任心、勤巡视(按分级护理制度执行)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 及时处理输液故障。特别是危重患者及科室特殊病人,巡视与交接班均要检查输液部位而不是只关注茂菲氏滴管,冬天不要因为天气冷或者麻烦而不检查(有文献提出冬天输液渗漏发生机率更高),输液过程中病人提出不适,一定要去检查并持续追踪,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2.有效落实病人及家属健康宣教,提高病人及家属输液知识知晓率及依从配合性:交 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并告知输液渗漏后果,有条件时以图片展示。对昏迷及交流(视力听力有障碍)障碍及危重病人更要特殊宣教,宣教效果差的及时作层级报告,并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对配合性差的患者甚至拒绝配合的要作好护理记录,必要时签署拒绝医疗同意书。 3.严格执行交接班,特别是床头交接班(非常重要),检查各种管路是否通畅,养成随 身携带笔记本习惯,有情况随时记录(避免因事情琐碎而遗忘)。 4.管理层有效落实检查督促并追踪,并把每一件事执行落实到具体的人,加强对低年 资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对知识技能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转变观念,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护士的责任心。分两次组织学习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及组织学习内一科常用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5.有效落实出院指导,管理层要随机检查指导效果,并建立科室病员随访制度,对未 认真落实出院指导的护士要与绩效考核挂钩。 6.提高科室护士静脉穿刺技能,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训练。该病员因血 管条件差,担心反复穿刺增加痛苦而不愿意配合重新穿刺,当护士发现了渗漏并坚决告知病人及家属需要重新穿刺时病人也并不配合。这就需要提高护士自身的穿刺水平来取得病人信任,不能一味去迁就病人,还要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反馈,临床护理中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建立内一科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并组织大家学习,并考核 学习效果。 8.对该起护理不良事件及时补报护理部,并把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与当月绩效考核挂钩, 管理层需认真反思总结,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并督促执行到位,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9. 对该起不良事件的分析及处理措施让科室每一名护士知晓,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输液质量及服务意识。 护士A:加强静脉渗漏知识学习,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的学习。 护士B:交接班时仔细一点,及时发现,及时拔除。 护士C:护士在发现渗漏范围小的处理及渗漏范围大的处理需要学习。 护士D:该事件加强沟通技巧,老年人比较固执,不配合的该签字的作好签字。 护士E:加强宣教,注意沟通,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上报。 护士F:遇到很少,但钾及脂肪乳发现不及时之后的问题要加强知识方面的学习,实际演练。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1-09-22T10:08:16.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杨霞[导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杨霞(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中心卫生院 550503)【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6-0063-02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报告概述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学院: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O一0年八月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黄敏芳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重病患者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1]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新生儿一般是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论文范文

- 此文章的要求作为范文,仅能毕业,无法申请学位。注意正文(去掉摘要和致谢、参考文献部分)要求综述论文至少5000字。

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重病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 1.1.5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 1.4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共10件,如下

一、事件分析: 1、事件分类构成: 表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构成

2、事件原因构成: 表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构成 3、事件责任者构成: 表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责任护士工作年限构成

4、事件部门构成: 表4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科室分配构成比

5、事件发生时间分析: 二、分析结论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原因 1.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各项处置操作过程中,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存在安全隐患。 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护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如:皮肤护理未交接,护理措施不到位。 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健康宣教未落到实处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

护士风险意识欠缺,对潜在护理问题评估不足。 2、据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分布情况看,工作2-5年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占60%,比例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由于工作2-5年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未熟练掌握,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有价值的护理资料,对风险认识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工作责任意识欠缺,随意性大,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表4显示神经内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相对较多,另外综合科、介入科、特诊科、脑外科科因特殊群体,工作性质特殊,且工作量大,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4、在一般工作时段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多于节假日和夜班时间,说明护士长及责任组长现场督导力度不大,对一些经常犯的错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护士责任心缺失,过于依赖家属来观察病人情况,很少主动到病房观察病人。 5、护理部督导力度不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不良后果。 6、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未达到实际开放病床数与护士1:的要求,导致护士工作量偏大,重数量不重质量,隐患问题频繁发生。 三、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措施 1、护理部和各护理单元再次组织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并常抓不懈。 2、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在执行护理各项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确保准确无误。 3、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对躁动病人科室应酌情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防止坠床,同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输液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者42例, 在总结以往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出现药物外渗患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分 析处理效果。结果: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结论: 针对临床中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需要从护理人员与患者两个方面加强,针对已经出现 的外渗情况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小药物外渗给患儿带来的影响。【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外渗也是 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护理问题。因药物外渗患者会出现胀痛、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1],静脉 输液外渗患者的皮肤表层也会出现异常,包含变硬、暗紫、局部红肿等等。由于药物外渗带 给患者的是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影响[2],加上也容易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这种双面 情况下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会增加,介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 与处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患者42例作为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药物外渗,患儿家属了解本次试验。42例研究对象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4.19±2.02)岁。12例输入高渗性溶液,30例输入 等渗性溶液。 1.2方法 42例患者均出现药物外渗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立即停止输液,保留穿刺针头,同时加强对 患者的安抚工作,与患者积极沟通。针对小范围的药物渗透,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果输 入药物药量不多可以在不停止输液的情况下边输液边观察湿敷情况。 针对范围较大的药物外渗,在外渗的2天内要求患者将受累部位抬高,促进身体对外渗药物 的吸收,使用50%硫酸镁溶液或者95%乙醇溶液或者针痛消溶剂进行连续湿敷。 1.3观察指标 分析42例药物外渗患者的处理情况,分为显效:患者疼痛感消失,肿胀消除,皮肤颜色转 变为正常肤色;有效:皮肤存在不明显的紫色瘀斑,疼痛程度在可耐受之内,肿胀情况好转;无效:组织有硬块甚至发生坏死,疼痛感与肿胀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100%。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中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一方面与护理人员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有关。护理 人员如果缺少血管穿刺的经验,导致在穿刺过程中刺的过浅或者过深,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3]。或者是在同一部位采用输液泵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以及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药物知 识从而导致出现药物外渗。从患儿的角度而言,因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已经出现受损,患者血 管的通透性会增加,提高静脉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婴幼儿的静脉血管比较短而且不直,加上 婴幼儿输液时哭闹不容易配合,这些不仅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穿刺差错。体型过于肥胖和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因较大的静脉穿刺难度容易出现药物外渗。

护理不良事件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013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总结一、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项目护师例数护士例数合计医嘱执行漏签字0 2 2 多收费1 8 9 漏费2 9 11 执行错误医嘱3 9 12 宣教不到位0 4 4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3 75 78 患者投诉0 1 1 违纪处罚1 4 5 未及时更换消毒液0 1 1 给药错误0 1 1 漏测血压0 6 6 比率8.3% 91.7% 130例二、事件类型图表分析:0 1020304050607080医嘱执行漏签字多收费漏费执行错误医嘱宣教不到位护理文书不规范护师护士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图表1 急诊科2013年不良事件图表2 2013年急诊科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1项,合计130例,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发生例数最多的是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其次是执行错误医嘱,护士发生率较高,护师发生率明显低于护士;其他不良事件包括多收、少收等。三、原因分析1、护士不认真,责任心不强。2、汉语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差,对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虽然进行了学习,但仍不能准确掌握。3、查对制度流于形式、查对不仔细,错误的遗嘱不能及时发现。4、对护士工作站系统操作不熟练,不了解收费标准,医嘱录入后未核对,造成少收费或多收费。5、在护理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工作中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观察病情不仔细6、护士长现场督导不力,对一些经常犯的错误重视程度不够四、整改措施:1、认真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执行医嘱时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确保医嘱执行准确无误。 2、科室定期组织培训学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定时抽查护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核心制度做到人人掌握,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3、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针对危重病人悬挂安全警示卡,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 4、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病人对相关疾病知识能基本掌握,降低护理风险。 5、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定期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对阶段时间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安全警示作用。 6、护士长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急救物品做到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抢救物品、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2012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总结一、2012年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事件类型例数比率液体外渗1 10% 漏执行医嘱2 20% 发错药 1 10% 用药宣教不到位 1 10% 护理书写不规范 5 50% 合计10 100% 2012年全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0例,液体外渗1例,漏执行医嘱2例,发错药1例,用药宣教不到位1例,护理书写不规范5例。液体外渗医嘱漏执行发错药宣教不到位护理文书错误 0 123456液体外渗漏执行发错药宣教不详文书不规范1 1 1 1 5 1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报告

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报告 一、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 事件类型例数比率 医嘱漏执行28 % 医嘱录机错误20 % 漏费或多收费13 % 给药错误 6 % 皮试未填结果 5 % 器械打包错误 4 % 医嘱漏签名 3 % 患者投诉 2 % 违纪处罚 2 % 病历书写错误 2 % 器械未消毒,影响治疗 1 % 检查单发错 1 % 跌倒/坠床 1 % 药物外渗 1 % 标本漏采集 1 % 合计90例100% 二、事件类型图表分析: 医嘱漏执行 医嘱录机错误 漏费或多收费 给药错误 皮试未填结果 器械打包错误 医嘱漏签名 患者投诉 违纪处罚 病历书写错误 检查单发错

2012年全院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0例,来源于全院各个临床科室。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发生例数最多的护理不良事件是医嘱漏执行,其次是护士站医嘱录机错误造成医嘱执行错误,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漏收费或多收费,给药错误等。 三、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原因: 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护士长现场督导不力、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 1、护士对护士工作站系统操作不熟练,不了解收费标准,医嘱录入后未核对,造成少收费或多收费 2、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未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床号、瓶签、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3、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医嘱,错抄或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错服、漏服、多服药,有的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或结果漏填、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4、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如: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工作随意性太强,随意简化流程,如病人出院或转科、转床时未及时拆销床头卡、治疗卡,到下一位病人来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类型汇总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柏拉图分析汇总 图四: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一、原因分析 1.2.VTE 、疼痛) 的防范措施及处理预案护士落实不到位,护土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随意性较大,

存在安全隐患。 3.科室护士婚假、产假人员多等因素,均会导致护理人员绝对或相对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也是导致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4.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科内缺乏安全警示教育。 5.缺乏责任心极个别护士不热爱本职工作,导致对患者漠不关心,对病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观察不细致、不到位等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6.未认真执行护理六大核心制度,在医院发生的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一直存在,与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等执行不到位有关。护士在操作中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出现给药品种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情况发生。 7.个别护士缺乏良好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患者对年轻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 另外患者及家属理解不到位,导致遵医行为差异等也易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整改措施 1.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出现不良事件,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 2.护士长进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人力资源充足,保证护士休息时间。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提高临床安全性。 3.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发放给患者时严格查对制度。 4.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跌倒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

(完整)2017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报告,推荐文档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报告 一、各临床科室上报情况: 事件类型 月份例数 意外拔管液体外渗给药错误跌倒压疮其他1122253 22091172 31214214 416322612 5316211012 618468 722213610 81732336 91431253 101032131 111021142 12101126 合计19232231958159 二、分析及改进 (一)各临床科室上报情况及事件类型分布 事件类型 科室例数 意外拔管液体外渗给药错误跌倒压疮其他 神外科1433 1 7 骨科831 3 1 CCU6311 1 神内科222349 4 肝胆外科3 1 2 泌尿科2 2 产房2 1 1 呼内科10 6 4 感染科111 14 5 五官科712 2 2 中医科10 27 1 ICU148 1 5 急诊82221 1 儿科72 14 康复科3 3 肾内科61 4 1 普外科63 21 肿瘤科1213 4 4 妇科10 11 8

心内科71 13 2 肛肠科6 12 3 放射科3 3 产科7 121 3 供应中心1 1 手术室2 2 华湘1 1 门诊1 1 消化内科31 2 合计19232221955163 (二)不良事件类型及分布分析 全年临床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192例,督查漏报3例(一例2017.1肿瘤科输血不良;一 例2017.2儿科意外拔管、一例为肛肠科输液不良),位于前位的是:跌倒55例、意外拔管32例、 液体外渗22例、给药错误19例及核对错误18例,其中还发生一例医疗器械性压疮,手术室发生 负极板烫伤Ⅰ类不良事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