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整理

教育基本知识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

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充《论衡》,人性有善恶,教育可改变。

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

黄宗羲:经世致用

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

陈鹤琴:幼儿教育事业开拓者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建立的标志。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代表人物。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主张在做中学,儿童教育中心地位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张马克思主义教育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方法论著

布鲁纳:《教育过程》解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

古代西方教育思想萌芽

1,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2,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4,昆体良:提出“理论、模仿、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5,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教育要遵循人自然发展的原则,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普及教育的“泛智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6,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7,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始于他。在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讲座教育学。

认为教育能使自我完善。

8,菲斯泰洛奇: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提倡情感教育,主张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9,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1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看做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强调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这强调知情意统一的过程,主张教育应该永远具有教育性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品,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和经验),主张教育既生活和教育既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2,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13,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讨教育问题

14,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影响很深,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5,马卡连柯:《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

16,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核心是以最早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18,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

19,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20,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2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论,忽视的教育的社会性《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本能论

孟禄:——心理起源论《教育史》,教育模仿论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在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师生关系民主化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具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改革的政策等内容;反之,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承、改造、选择、整理、创新。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身心发展:

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

个别差异: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遗传: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有可塑性,但无决定性

环境: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本质特征)、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双轨学制英国②单轨学制美国③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并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联接幼儿教育趋向列入学制系统;义务教育的学制可能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现代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最早,未实施

1904,癸卯学制正式实施最早的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三段五级,影响深远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当前学制

教育体系分类: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体系

教育程度: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方针:除以上两项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

主要理论:

个体本位论卢梭尊重个性,充分实现个人的自然潜能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德

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德—思想基础,方向和动力;智—知识和智力基础;体—健康基础,物质保证;美劳—前三项的具体运用与实施:不能相互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其它方法的基础。

实验法的关键: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

行动研究法要求实际情景,实际问题

二、中学课程

《课程》——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诞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理论研究的系统展开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类型及特征:

分类:按课程内容和知识综合程度: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按组织方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杜威

设置形式: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管理的主题:国家、地方、校本—国家意志、地方需要、校园文化

表现形式和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和隐性——有目的、有计划

分科课程:内容逻辑性、系统性、学术性、专业性,利于教学组织和评价,忽视生活实际,缺乏联系性

综合课程:打破界限,整体认知;减少课程门类,减负;从实际出发,实践性好,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课程:即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里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采取综合作业的组

织形式。

优点:重视儿童兴趣,学科知识综合性;缺点:知识不系统

隐性课程: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影响可能消极也可能积极;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影响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影响是非预期与可预期的统一;存在于学校、

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所以,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要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特别重

视学习过程;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课程设计观;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与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式(学生主体);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到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活动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2001-2005);高中阶段(2004——)

三、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

行全满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认识说——源于凯洛夫《教育学》,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有组织的认识过程”

发展说——“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双边活动说——互动过程,教学活动机制

交往说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与智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智能的基础;智能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5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中心环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作业:内容与目标一致;分量适当,难度适宜;要求明确,时间限定;按时检查和批改

教学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具;直观与讲解结合;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先理解后巩固;重视组织复习;在扩充改组和知识运用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系统教学;协调重难点教学;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和能力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书本教学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处理好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苏格拉底产婆术:谈话法,启发性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高效经济、教师主导、集体作用;不利因材施教,不利兴趣、特长、个性培养,强调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

个别教学:因材施教;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

分组教学: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标准不一,心理负面影响大,意见不一,管理困难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教改主题:结果与过程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新品质形成并重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教改基本策略: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实施全面的改革和实验;

提高改革实验整体的可操作性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改重心: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指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分类

按不同内容: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逻辑记忆

按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进程先快后慢、渐趋平稳;多数发生在学习后1小时内;重新学习比初次学习容易

遗忘原因: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衰退说、压抑说

应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

科学识记:明确目的、无意记忆、理解记忆、合理安排记忆材料、适当运用记忆术

有效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防止材料相互干扰;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多样化复习

培养追忆能力

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

思维的分类及依据

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思维指导: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思维步骤和过程: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思维方向: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定义性、洞察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2);形式运算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方式;无关信息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心理定势)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理论:驱力理论;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认知失调理论:如悬念的设置

成败归因论:能力是稳定的内因;努力是不稳定内因;任务难度是稳定外因、运气是不稳定外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的关系,变两者的恶循环为良循环;在实际教学尤其是教学评价中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

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迁移的分类: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与纵向迁移(垂直迁移)

特殊迁移(习惯与联想的延伸)与一般迁移(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迁移教育的核心)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以官能基础为心理学基础

共同要素说

概括化迁移说

关系转换说——如顿悟,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认知结构迁移说(布鲁纳和奥贝尔)

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概括化原理)

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境

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

有效学习所必须

有关学习过程

是指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29页)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信奉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程序教学

认知主意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者头脑内部所发生的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各方面尤其是性感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随即进入式教学(同一内容不同时间多次多角度学习);情景式教学;认知学徒式(如学徒般观察模仿);支架式教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逐渐退出支持);抛锚式教学(提供问题情境,约等于探究式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超出成人);记忆特点(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记忆效果最佳;有效运用记忆策略)

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型);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能力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情绪外露和表达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和稳定共存;微妙的荫蔽性

情绪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稳定的情绪;能够适当的表达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清醒的理智、培养方法、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人格的结构:气质(胆汁型、多血型、粘液质、抑郁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最初形成在5岁左右;0-1;1-3;3-6;6-青春期为潜伏期;

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矛盾与选择):0-2信任与不信任;2-4自助与羞怯;4-7主动对内疚;7-12勤奋与自卑;12-18同一感与同一感混乱;18-25亲密与孤独;25-50繁殖感与停滞感;

50到以后完善与沮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生理特点:体态骤变、机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成熟

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并由经验型(初中)转向理论型(高中);情感;意志;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品质

心理差异:气质、性格、兴趣、能力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正确指导:加强青春期教育(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识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行为适度;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自我观正确;人格发展协调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斯金纳奖励);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逐渐纠正);来访者中心疗法(倾听理解法),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ABC理论)

七、中学德育

品德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和核心,道德情感和意志对行为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个人道德面貌的主要标志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言行趋于一致;逐渐由动荡转为成熟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1-2;他律道德阶段2-8(服从);自律或合作道德8-12(平等互惠);公正道德阶段(利他主义)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服从与利己)、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为最高阶段

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

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导向性(政治方向、方针政策与任务要求、理想结合现实);疏导性(说理、循循善诱、表扬等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要求、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统一校内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影响、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根据性格和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实现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家庭是基础,学校是关键、社会是保障,三者统一

安全教育途径:渗透于课堂;渗透于课外活动;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合作;多方位宣传意义:做合格、守法的公民;保护自己和他人;自我防范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管理发展阶段: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课堂管理的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管理的原则:了解学生的需要;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学校管理方式和水平、教师的管理方式和能力、班集体的状况

课堂气氛: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认真备课;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多鼓励学生;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课堂管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并实施;妥当安排教师的学习环境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品行问题行为和人格问题行为或是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和心理性的问题行为(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2. 正确处置学生的课堂行为

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要注意:(1)明确惩罚目的,它是为了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让学生去“体验”惩罚。(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3)惩罚强度应适当。(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5)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

3.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4.课堂规则的制定

5.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协调班内外各种关系

培养良好班集体: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明确提出恰当的奋斗目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教师角色的形成: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认知特征(教学设计、表达能力、教学管理、教学机智);教师人格特征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注重引导,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与和谐;提供舞台,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以诚相待,为教师多办好事与实事。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着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着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 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总结【打印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和*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中介。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易网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教育落后于**,教育对其有阻碍作用;教育超前于**,教育对其有催生作用。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