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Y-T 10030-2004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 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工作应力设计法

SY-T 10030-2004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 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工作应力设计法

SY-T 10030-2004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 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工作应力设计法
SY-T 10030-2004 海上固定平台规划 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工作应力设计法

10 焊接

10.1 概述

10.1.1 规范

应当按照美国焊接协会结构焊接规范AWS D1.1-88的如下适用章节进行焊接和焊接工艺评定:

1.第一章到第六章适用于任何焊接钢结构建造;

2.第八章适用于一般的钢板和钢结构型钢的结构焊接,例如甲板部分;

3.第十章适用于管状结构。

10.1.2 焊接程序

所有的焊接工作都应有书面的焊接程序,即使预先已经经过评定。焊接参数应在焊接程序中予以规定,并在焊接作业中予以遵守。

10.1.2 焊接程序限制条件

10.1.3.a除封底焊外,对于屈服强度大于等于276MPa(40ksi)的钢材的焊接,或焊缝厚度超过12.7mm(1/2in)的焊缝都应采用低氢焊接工艺(低于15mL/100g)。

10.1.3.b采用外部气体保护电弧焊的所有焊接都应采取防风措施。

10.1.3.c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的焊接程序,在施焊之前都应按照AWS D1.1-88, section 5的规定加以试验证明,以获得所希望的焊接性能和质量。一般地说,短路过渡型式的GMAW应限于次要或不重要结构的焊接以及通过试验评定过的焊接程序的封底焊。

10.1.3.d 不管采用什么焊接工艺,当盖面焊缝施焊的热量小于25kJ/in时,盖面焊缝不应采用下向施焊,除非对用热影响区的硬度加以评定。对于焊接程序范围内的最大厚度和最大的钢材碳当量,应取宏观断面以做硬度试验,且盖面焊缝的预热温度不高于焊接程序中指定的最小预热温度,在试样的任意点,热影响区的最大硬度不应超过325HV10。

10.1.4 焊工和焊接操作者

应按指定类型的焊接工作对焊工进行考核,并颁发资格证书。资格证书中应说明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焊条种类、焊接位置和资格限制。

10.2 资格

10.2.1 概述

焊接程序、焊工和焊接操作者应按AWS D1.1-88规定和本节进一步的要求进行资格考核。

10.2.2 冲击要求

当焊接程序需要用试验进行评定时(即当焊接程序未曾评定时,也没有类似情况的冲击特性资料,或者要使用原先评定过的基本焊接参数范围以外的焊接消耗材料时),评定内容应包括焊缝中焊接金属的摆锤式V形缺口冲击试验。应从试验焊缝中取样,并按照AWS D1.1-88 附录Ⅲ中对冲击试验的要求进行试验。为了与API表8.1.4和表8.2.1所列各种材料的性能一致,建议采用如下的试验温度和最小能量值。单个试样(三个当中的一个)的能量值可以低7J(5ft·lbs),而不必要求重新做试验。

10.2.3 焊接程序的、评定中的机械性能试验

焊接程序评定的机械性能试验应由有资格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

10.2.4 原有评定

如果认为原有评定是合适的,则业主可放弃新的评定。

预认证,CTOD试验和热影响区的进一步讨论见注释。

10.3 焊接

10.3.1 概述

焊接应符合图纸上注明的焊缝尺寸以及合格的焊接程序,否则应符合前面10.1.1列出的AWS的规定和本节的进一步要求。

10.3.2 规定焊接

除另有规定者外,相交的和对接的构件焊缝应采用开坡口全焊透焊接。这里包括“隐蔽”焊缝,这种情况在被搭接的撑杆和贯通的筋板处可能发生。

10.3.3 单面坡口焊缝

在管状构件相交处,当焊条难以进入焊根一侧时,可以采用符合图11.1.3的开坡口全熔透焊缝。

焊接程序、焊接方法以及过大的根部焊缝间隙局部堆焊的可接受性应由业主的工程师或检验者予以评价和认可。

10.3.4 密封焊缝

除另有规定者外,所有连接表面均应用连接填角焊缝加以密封以防腐蚀。无论母材厚度是多少,密封焊缝不得小于3.175mm(1/8in),但也不必超过4.763(3/16in)。最小预热温度应采用AWS表4.2给出的值。

10.3.5 应力消除

一般来说,对通常用于海洋平台,壁厚在表8.1.4-11和表8.2.1-2所列范围之内的可焊接结构钢不需要消除热应力。但是,如果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则焊后热处理工艺应包括在工艺规程的评定试验中。

10.3.6 安装中焊接

焊机应妥善地接地以防止水下防腐的发生。推荐措施见12.7.1~12.7.3

10.3.7 引弧

只允许在坡口中出现引弧。对于在坡口外由引弧导致的母材的损伤,应制定确定修理损伤的每种方法范围的工艺规程。在规程中应详述如何确定硬化区、裂缝和表面完整性修理的方法。

10.3.8 碳弧气刨

对于用碳弧气刨方法切割出的切割面和凹陷面都应进行彻底清理以便在施焊之前清除在施焊区内的残余的碳和氧化物的痕迹。

10.3.9 临时附件

在临时附件焊接中应采取与永久焊接同样的管理和工艺。

10.4 记录和文件

在建造开始之前,制造者应汇集全部经业主批准的焊接程序以及指明每一焊接程序用途的程序目录。这个文件应该作为永久记录提交给业主。

11 制造

11.1 组装

11.1.1 概述

与焊接不同,除非本章另有规定,制造工作应该按美国钢结构协会的建筑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规范(第八版)进行

11.1.2 拼接

11.1.2.a 管子

管子的拼接应按API Spec 2B,结构钢管制造中第3.8节的要求进行。作为梁使用的管

子还应满足下面11.1.2.b的要求。

11.1.2.b 梁

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梁段可以拼接。拼接焊接应按照AWS D1.1-88的规定采用全熔透。梁的用途决定了拼接位置和数量。相邻拼接缝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两倍的梁高或1m(3ft)中的较小者。在对结构整体性至关重要的区域,拼接位置应由设计者指出。

11.1.2.c 节点加厚段

为了避免支杆落在节点加厚段的纵向焊缝上,节点段的纵向最小错开距离可为

305mm(12in)。否则,应至少错开90°。

11.1.3 管节点的焊接

11.1.3.a 概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状构件相交构成管节点,在管节点焊缝处及其附近将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应采用正确的制造方法。尤其重要的是,焊接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全焊透工艺,焊缝两侧与母材表面平滑连接。

11.1.3.b 制造顺序

当两根或两根以上管件构成X形节点时,大直径管应连续地通过该节点,其余管件应搭接到这根连续地管件上并被视为次要构件。除图纸上另有规定外,当两根或两根以上次要管件在一个节点上相交或搭接时,每个管件组装到节点上的顺序应由壁厚和/或直径来确定。壁厚最大的管件应作为连续或贯通构件,其余管件的装配顺序应根据壁厚递减的顺序来决定。如果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管件具有相同壁厚,则直径较大的管件应为连续或贯通的构件。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件具有相同的直径和壁厚,任一管件都可以作为贯通杆,除非设计者已经指定了贯通杆。

11.1.3.c 节点细部

为了使节点全熔透,无论是贯通构件还是搭接杆件还是搭接杆件都应进行坡口加工。当管件尺寸或外形决定了节点焊接只能从一侧进行时,应按图11.1.3所示进行。坡口应为锋刃状,没有钝边,焊根间隙应如详图所示。坡口角公差应+5°。如果组对后坡口显得太窄,可以用碳弧气刨的方法将坡口开大至图11.1.3所示尺寸。如果焊根间隙太宽,可以按照AWSD1.1-88中3.3.4节和APIRP2A中10.3.3节的规定进行堆焊。

11.1.3.d 焊缝外形控制

11.1.3.e 特殊部位详图

当局部两面角小于30°时,应给出此特殊部位的坡口详图。按此详图加工的坡口应能保证

焊出合格的焊缝,就像在焊接试验中演示的那样。

11.1.3.e开槽构件。。。。11.1.3.f

11.1.4 板梁的制造和焊接

除了因特殊使用条件而要求对设计中所给定的理论尺寸的偏差加以更严格的控制以外,制造公差均按AWS D1.1的规定确定。若为较直或修复超差而打算用局部加热法,则应考虑局部加热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且加热程序应得到业主的批准。

腹板对翼板的连接可以是连接的双面填角焊缝,焊缝应具有凹陷的外形并且平滑地过渡到腹板和翼板上。梁的拼接处、相交处以及弯矩连接处应为全熔透焊缝,除非有详尽的应力分析表明无此必要。翼板和用作翼板扶强材的筋板之间的连接应为双面全熔透焊缝。

扶强筋板与腹板的连接可采用双面连续填角焊缝。焊缝金属和热影响区的缺口韧性应不低于对梁母材所规定的最低韧性要求。

11.1.5 最终制造公差

11.1.5.a 概述

结构中每一构件应精确地就位在下面要给出的最终制造公差范围以内。本节中没有给出的其他公差要按照美国钢结构协会的建筑钢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规范,第八版的规定执行11.1.5a—11.1.5i

11.1.6 桩与套管灌浆固、连接的规定

用水泥浆连接的桩和结构,其钢材表面应去除釉光面、油漆层、油脂或其他任何会降低连接强度的物质。这种措施在不采用剪切键时尤为重要。

在安装封隔器时应注意防止由于安装、高温以及由于焊花飞溅引起的损坏。所有的施工碎片都应从导管架腿柱中清除,以避免在导管架下水和扶正过程中损坏封隔器。

11.1.7 临时附属装置

对结构的临时附属装置,如脚手架、制造和装配的辅助件,应按照实际可能尽量加以限制,当需要设置这些辅助件时应满足如下要求:

临时附属装置不应用锤击或弧气刨法去除。对位于腿柱节点、群桩套管节点段、撑杆节点段、撑杆端部加厚段和节点加强环上的辅助件应在母材以上3mm(1/8in)处进行气割割除,然后用机械方法打磨直至与母材光滑平齐。

有涂层区域内的附属件应在涂漆之前如上法加以清除。

对所有其他区域的附属件不作如上的规定,仅在附属件焊缝以上[在焊缝以上最大为

6mm(1/4in)]气割去除。保留的金属附属件应做完全封闭焊接。

用于腿柱、支杆、套管、桩、隔水套管等拼接用的附属件应予以去除磨平。

11.2 防腐蚀

11.2.1 涂层

出设计者另有规定外,涂层的使用应满足NACE RP-01-76的规定。

11.1.2 飞溅区保护

飞溅区保护如用蒙乃尔合金包裹、钢板包裹、增加钢板厚度等应按规定安装。覆盖的面积不能小于图纸和/或规格书中所指定的区域。

11.2.3 阴极保护

如有要求,阴极保护系统各种部件的安装及其试验应符合图纸和规格书中的要求。11.3 结构材料

11.3.1 概述

所有的结构用钢应是新的、没有缺陷、没有过分的锈皮和锈斑。除非另有规定,套管、报废的或非结构用钢材不得使用。被禁止用于其他用途而重新定级为结构钢的钢材也不得使用。为现有平台的重复利用而进行的改造工作,只要能适用预期的重复利用目的。可以重复利用现有平台的上的结构钢材。

11.3.2………11.2.3

11.4 装船

装船和固定通常由制造承包者进行,并应按照12章的装船计划或者业主的要求进行。11.5 记录和文件

制造承包者应持有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它是为证明用于结构的材料合格性所必需的。另外,制造者也应编制和保存材料标识记录,它是跟踪和鉴定每个主要构件的来源所必须的。在项目结束时,制造者要编制这些文件并移交给业主作永久记录。

在制造进行期间,可以批准对主要结构构件,诸如壁厚、构件尺寸、材料类型等的修改。对于在制造期间所作的任何材料替代和修改,制造者应把有关记录编成文件,并给出制造图的修改清单。将这些记录编入到其他结构的建造和检验文件和保存这些永久记录的责任,应由业主做出规定。

12 安装

12.1 概述

12.1.1 计划

平台的安装时按照设计图纸和规格书,将平台设备部分装船并运送到安装现场,就位并将各部分组装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平台安装应以使平台能完全达到设计目的的方式来完成。对每次安装都应做出一个安装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所有部件的装船、固定、运输和完成导管架、桩、隔水套管、上部结构和设备的安装方法和程序。这个计划可以用文字说明、规格书和图纸形式来完成。根据安装的复杂程度,对一些专门的项目,如灌浆、潜水、焊接、检验等,可能要给出更详细的介绍。环境条件、驳船稳定性或结构强度(即吊装能力)对安装作业的约束或限制都应加以叙述。

安装计划通常划分成若干阶段,例如装船、固定、运输和安装。除了业主有其他规定外,负责执行各方面工作的部门应做出相应的计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认可程序应由业主制定。

12.1.2 记录和文件

在装船、运输和安装期间,负责相应方面工作的部门应准备、编制和保存所有的日报、值班记录、打桩记录和平台方位、竖向位置测量说明等。这些文件也应该记录对预定的安装过程所做的变更以及在安装期间发生的所有的特殊环境条件。在现场所作的所有的修改都应在结构完工记录中加以说明。在项目完成时,每个部门要以适于作为永久记录的形式编制这些文件并移交给业主。这些记录以及其他有关建造和检验的文件的编制责任和对这些文件的永久保存应按业主的要求进行。

12.1.3 安装力和容许应力

每个安装阶段的作用力应按设计要求的规定加以计算,应通过结构分析来保证设计的结构足够承受一定形式和量值的力或他们的组合力的作用。结构构件的应力计算应符合

设计要求。

12.1.4 临时撑杆和索具

设计规范中对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吊索、卸扣、配件的受力计算,荷载系数、容许应力和安全系数在内的所有过程做了水命。如果在某个安装阶段需要使用某种安装辅助装置,如临时支杆/撑杆或索具,这些条款同样适用,如果把任一个安装辅助件,临时支杆或撑杆焊接到结构上,应按相应规范进行焊接和拆除。

12.2 运输

12.2.1 概述

把平台组件从制造厂运到安装地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周密地规划。主要考虑事项按所运送的平台类型而有所不同,应按如下考虑。

12.2.2 导管架型平台

12.2.2.a 概述

导管架型平台由一个或多个导管架、桩、上部结构和其他附件构成。这些组件一般由驳船装载运送到现场。

12.2.2.b—h

12.2.3 塔形平台

12.2.3.a 概述

塔形平台是由一个塔形下部结构组成。该结构浮运到安装地点并有选择的灌水进行安装就位,此下部结构也可称作为导管架,它具有多根桩和一上部结构。塔架型平台运输时应注意的事项,除了按照导管架型平台规定的以外还应考虑以下几项。

12.2.3.b 水密性

应在托运前确定塔架的水密性。

12.2.3.c 灌水控制

为了进行有选择的灌水和扶正,应考虑所有控制装置和是否容易进入,并应保护控制装置不因环境条件和作业事故而破坏。

12.2.3.d 模型试验和分析

为了确定原型在托运和竖立过程中的拖运和稳定特性,应进行模型试验和详细分析。

12.2.4 最小型化结构

最小型化结构应根据它的尺寸考虑上述导管架型平台和塔架型平台的全部适用规定。

12.3 从运输驳船上卸下导管架

12.3.1 概述

本节内容包括导管架平台的导管架有驳船运抵安装现场后从驳船上将它卸下。它一般可以用起重船把它调离,或采用下滑入水的办法来完成。

12.3.2 导管架吊运

应按照相应规定适当设计吊具一遍能够把导管架调离驳船和放入水中。吊索通常系于起吊导管架的中心之上,以免在起吊过程中可能损伤导管架/或驳船。

12.3.3 导管架下水

应对从驳船上下滑入水的导管架提供下水系统,并考虑下列事项。

12.3.3.a 下水驳船

下水驳船应配置下水滑道、摇臂、可控制的压载和排水系统,以及有助于导管架下滑的助滑装置(液压顶杆、绞车)。

12.3.3.b 荷载

在设计和制造需下滑的导管架时,应使它能经受住下水所产生的应力。为此,可加强那些在下水作业中可能产生过大应力的构件,或在导管架中设计一个通常称作下水桁架的专用桁架,上述两种方法可配合使用。

12.3.3.c 浮运

下水导管架应该水密的和能漂浮的。如果采用起重船协助进行扶正,则下水结构应漂浮在一定位置处,以便起重船的吊索可以系结,和使预先拴好的吊索露出水面且又容易接近。

12.3.3.d 设备

起重船应具有足够尺度,能够将下水的导管架从浮运位置变至垂直位置;或能够控制住下水的导管架,直至采用可控制的灌水系统把它扶正为止。

12.4 安装

12.4.1 概述

本条内容涉及平台的定位和安装,目的是为了把平台放置在所希望的方向和位置,以及达到需要的水平度。

12.4.1.a----e

12.4.3 就位

“就位”一词通常是指在安装现场安置导管架,为打桩做好准备。它要求将已拖运到现场或在现场从驳船上滑下水的那些平台部件竖立起来。此项工作多半是靠起重船和可控制或可选择的灌水系统共同完成的。扶正作业需事先进行周密地计划,以确定该结构物现场就位所必须的提升和可控制灌水的操作步骤。必要时应提供封闭装置和吊连接件。灌水系统应设计成能够经受就位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水压力。

如果导管架时安装在一口现有的油井上,则井口应予以适当保护,以防止平台下部结构与它发生意外碰撞而受损坏。事先应对此做出详细的计划和准备,以尽量减少对油井和结构物的危害性。

如果导管架不是安装在一口现有的井口上,或不是放置在一个相邻结构的旁边,则有关就位精度的参数应在安装计划中加以详细叙述。这些参数应符合目前已有的适用于检查设备、水深、平台尺寸和用途的标准。

当平台的设计考虑了环境荷载方向性变化,方位正确是重要的。要求的平台方位以及可接受偏差,必须在图中标明并在安装计划中叙述。在安装计划中包括相应的作业程序以保证结构方位的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12.4.4 导管架的调平

导管架应放置在一个平面或接近平面内,并在打桩操作之前,将其调平,使其误差处在安装计划指定的公差范围之内。导管架一经调平,就应该注意保持在打桩操作期间导管架的良好状态和平整度。在全部打桩完成后,应尽量避免调平导管架。然而,有时可能需要在少数桩打入以后,用顶升或吊起的方法调平导管架,在这种情况下,应设法减小桩内的弯曲应了。

12.4.5 作用于海底的导管架重量

在永久性桩基础施工前,导管架基础底处的土荷载可能是关键的。应考虑导管架支撑的每种桩段的组合对软海底土的荷载分布。对强度随深度增加的土,特别是软黏土和疏松的砂土,在承载力分析时应当考虑形状的影响和防沉板上的所有孔洞的影响。

12.4.6 拉索系统的安装设备

海上拉索系统部件的吊运和安装应采用能使可能的损伤和安装问题减少最少的设备和方法。

12.4.6.a---12.4.6.c

12.4.7 校正和公差

牵索塔导管架和拉索系统的校正和定位精度要求应根据设计公差确定。在进行塔架、导索、配重和锚或锚桩安装时,应考虑对定位、校正监视系统提出要求。

12.5 桩的安装

12.5.1 概述

桩,包括隔水套管的适当安装对平台的寿命和性能是至关重要的。他要求每根桩都要打到或接近设计的深度而不致损坏。在现场做的所有的结构连接都要符合设计要求。为了按一定的顺序安装每一桩段,应在桩段上打上标记。

当需要的额时候,应在导管架腿柱和桩导管的下端设置密封装置以免阻碍桩的沉入。

12.5.2 导向插尖

接桩段应配备导向插尖,以便于桩段插接和对中。为使桩段很好的对中,导向插尖与桩段的配合紧密而均匀。在焊接前,导向插尖应能安全的支撑接桩段的全部重量。

12.5.3 吊起方法

如采用吊耳协助桩段起吊,吊耳的设计应当考虑撞击力和桩段在开始提升以及在插接时

产生的应力,在采用吊耳或焊接支撑耳来支撑在导管架顶部的初始桩段时,整个吊钟应考虑由单个吊耳或支撑板承受。应用气割的方法将吊耳或支撑耳在距桩表面6.4m(1/4in)处割除,并打磨光滑,应仔细检查桩表面的剩余凸出物,以不使它有碍打桩,或损伤构件(例如封隔器)。如果用气割孔代替吊耳,则该孔应符合本节的有关要求,并应考虑在强烈锤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作为桩吊点的替代方法,可以使用桩的吊运工具,只要它们具有适应桩的打入和预期的操作条件的尺寸和能力。在每次使用之前,应对这些工具进行检查,以保证它们处于适当的工作状态。应当严格地按照制造商的说明和建议使用这些工具。对于需要使用送桩的安装工作,应在第一次使用之前和打桩期间根据打桩的难易程度定期地对送桩加以检查。

12.5.4 现场焊接

接桩段应仔细对中,焊接前应对坡口进行检查,以保证焊缝能熔透。用打磨或切削的办法开坡口是必要的。焊接应符合本推荐方法第10章的规定。现场焊接的无损探伤检验应采用第13章规定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

12.5.5 达到要求的桩入土深度

平台基础的可靠程度取决于桩是否被打到或接近设计入土深度。由于停置将使打桩阻力增加,因此,在每打一根桩时尽可能减少中断,以减少阻力。当打到最后一两桩段时,通常要一次打完一根,以减少“置桩”时间,当置桩影响较关键时,通常采用可行的带向导的备用桩锤。

12.5.6—12.5.11

12.6 上部结构安装

12.6.1 概述

上部结构安装一般是将诸如甲板部分、组块支撑框架和撬块等从运输驳船上吊到导管架上。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将它们互相连接起来。

12.6.2---12.6.5

12.7 焊接设备的接地

12.7.1 概述

通常的焊接方法是反极性的,即焊条是正极(+),地面是负极(-),电流由正极到负极。为了防止杂散电流,应敷设可靠和合适的接地线。如果杂散电流不加以控制,则可能给结构物造成严重腐蚀。

12.7.2---12.7.3

13 检验

13.1 概述

应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和试验以保证符合图纸和规格书。这些规格书和图纸包含获得所希望的最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详细规定。质量控制、检验和试验应该在建造的各个阶段进行,以保证制造、装载、固定、拖航和安装都能满足规定的要求。最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应该是能防止有缺陷的材料或工艺用在结构中,不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查找。

13.2 范围

质量控制一般由建造承包者在制造、装船、固定、运输和安装各项工作进行之之中和之后进行,以保证材料和工艺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和试验通常由业主提出,已确认所要求的质量。

进行检验和建议文件的编制应该根据建造承包者的统一意见进行。检验结果应及时提交。

13.3 检验人员

13.4 制造检验

13.5 装船固定和运输检验

14 检测

14.1 概述

在平台使用期内,为了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保护环境和防止自然资源的损失,应作现场检测以检查防腐蚀系统的合适性,确定结构物的状态。应编写结构计划(检测级别、频度、特别检测、以及预先选择的检测区域),并由熟悉平台结构完整性方面的有资格的工程师批准。

14.2 检测人员

14.2.1 规划

应由有资格的具有检测经验的并与要执行的检测级别相对应的技术专家对检测做出规划。

14.2.2 检测

14.3 检测级别

14.3.1 Ⅰ级

Ⅰ级检测包括水下确认阴极保护系统的性能(如下放传感器)、水上外观检测所用的防腐系统的有效程度和检测涂层系统的磨损、过渡的腐蚀和构建的弯脱落或损坏。

检测应该识别明显的超载的迹象、设计缺陷和任何不符合平台设计目的的使用,检测也应该包括飞溅区和水上所有结构杆件的一般检查,重点是在更关键的区域情况。如果Ⅰ级检测预计水下损坏可能已经发生,只要条件许可,应该尽早进行Ⅱ级检测。

14.3.2 Ⅱ级

Ⅱ级检测包括一般的水下外观检查,由潜水员或ROV检查以下情况:

1.过渡腐蚀;

2.事故或环境条件一起的超载;

3.冲刷、海底不稳定性等;

4.围绕四周进行外观检测时可探测到的疲劳损坏;

5.设计或构造缺陷;

6.存在杂物;

7.过厚的海生物。

检测应该包括阴极电位的测量,并由潜水员或ROV在预先选择关键区域进行。在Ⅱ级检测期间发现显著的结构损坏应成为进行Ⅲ级检测的依据。如果需要和可能,应该尽早执行Ⅲ级检测。

14.3.3 Ⅲ级

Ⅲ级检测是对预先选择的区域进行水下外观检查,这些区域包括已经知道或怀疑有损伤的区域,本级检测是在Ⅱ级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Ⅲ级检测期间,发现的结构显著损坏应该进行Ⅳ级检测。

14.3.4 Ⅳ级

Ⅳ级检测包括根据Ⅲ级的检测结果预选择的区域,和(或)已知或怀疑有损坏区域的水下无损检查,也包括对已损面积的详查和测量。

14.4 检测频度

检测频度决于平台的暴露等级。

大数据处理平台构架设计说明书

大数据处理平台及可视化架构设计说明书 版本:1.0 变更记录

目录 1 1. 文档介绍 (3) 1.1文档目的 (3) 1.2文档范围 (3) 1.3读者对象 (3) 1.4参考文献 (3) 1.5术语与缩写解释 (3) 2系统概述 (4) 3设计约束 (5) 4设计策略 (6) 5系统总体结构 (7) 5.1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7) 5.2可视化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11) 6其它 (14) 6.1数据库设计 (14) 6.2系统管理 (14) 6.3日志管理 (14)

1 1. 文档介绍 1.1 文档目的 设计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主要功能是多种数据库及文件数据;访问;采集;解析,清洗,ETL,同时可以编写模型支持后台统计分析算法。 设计数据可视化平台,应用于大数据的可视化和互动操作。 为此,根据“先进实用、稳定可靠”的原则设计本大数据处理平台及可视化平台。 1.2 文档范围 大数据的处理,包括ETL、分析、可视化、使用。 1.3 读者对象 管理人员、开发人员 1.4 参考文献 1.5 术语与缩写解释

2 系统概述 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分为9个层次,主要功能是对多种数据库及网页等数据进行访采集、解析,清洗,整合、ETL,同时编写模型支持后台统计分析算法,提供可信的数据。 设计数据可视化平台 ,分为3个层次,在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大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和互动操作。

3 设计约束 1.系统必须遵循国家软件开发的标准。 2.系统用java开发,采用开源的中间件。 3.系统必须稳定可靠,性能高,满足每天千万次的访问。 4.保证数据的成功抽取、转换、分析,实现高可信和高可用。

集团云数据中心管理平台-规划设计

集团云数据中心管理平台详细规划设计

目录 1前言 (2) 1.1背景 (2) 1.2文档目的 (2) 1.3适用范围 (2) 1.4参考文档 (2) 2设计综述 (3) 2.1设计原则 (3) 2.2设计思路 (5) 2.3建设目标 (7) 3集团云计算规划 (8) 3.1整体架构规划 (8) 3.2云管理平台规划 (8) 3.2.1云平台 (9)

1前言 1.1背景 集团信息中心中心引入日趋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建设面向全院及国网相关单位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电力科研云,支撑全院各个单位的资源供给、数据共享、技术创新等需求。实现云计算中心资源的统一管理及云计算服务统一提供;完成云计算中心的模块化设计,逐渐完善云运营、云管理、云运维及云安全等模块的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的建设;是本次咨询规划的主要考虑。 1.2文档目的 本文档为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的咨询设计方案,将作为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 1.3适用范围 本文档资料主要面向负责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负责人、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维护人员、工程师等,以便通过参考本文档资料指导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具体建设。 1.4参考文档 《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访谈纪要》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 《OpenStack Administrator Guide》(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3882022.html,/) 《OpenStack High Availability Guide》(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3882022.html,/) 《OpenStack Operations Guide》(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3882022.html,/) 《OpenStack Architecture Design Guide》(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3882022.html,/)

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项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1 项目简介 (3) 1.1 项目背景 (3) 1.2 项目目标 (3) 1.3 本期项目范围 (4) 2 项目管理系统设计 (5) 2.1 建设目标 (5) 2.2 平台架构 (5) 2.3 业务流程 (6) 2.4 功能规划 (6) 2.4.1 项目动态 (6) 2.4.2 项目启动与结项 (6) 2.4.3 项目计划管理 (7) 2.4.4 项目执行与监控管理 (7) 2.4.5 报表管理 (8) 2.4.6 知识库管理 (8) 2.4.7 用户管理 (9) 2.4.8 角色管理 (9) 2.4.9 权限管理 (9) 2.4.10 日志管理 (9) 2.4.11 数据字典管理 (9)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项目开发、交付、运维、交易业务开展,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目前通过邮件、会议、报告等形式对项目信息、进度、任务进行管理。人员沟通任务工作量大,不利于信息资料传递准确性、一致性。另外,项目信息保存在不同的员工和部门中,不能对项目整体进度、计划执行情况有全面、直观的了解。另外项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在不同部门间共享,相互之间不了解,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推动业务的进展。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影响决策。 1.2项目目标 1、解决多项目实时监控的难题 横向监控:可以实现对多项目的监控。及时发现项目的问题,并且可以将一些隐蔽在下面的问题通过类似项目之间对比等方式发现,而无需等到问题暴露出来才进行处理。 纵向监控:通过对项目深度的监控,掌握项目各个可能发生问题的环节,将问题挖掘出来,而不是停留在事务的表面,简单的进行了解,这样实现了对项目的全面监控,从而确保了项目的有效执行。 2、改善工作流程,固化优秀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复制” 任何类型的项目,企业在管理上都应该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在承接一个具体项目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通过本系统,可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固化优秀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复制的连锁效应。 3、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集中沉淀项目实施过程的大量数据,通过知识管理功能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为企业领导的战略提供定量的、有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提升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4、提高项目计划和进度的控制能力

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中文)

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平台布置 第三章平台结构 第四章防腐蚀 第五章海上施工作业 第六章钻井系统和油(气)生产工艺系统 第七章通用机械设备及管系 第八章起重机 第九章电气设备及电缆 第十章仪表及控制系统 第十一章生活区 第十二章直升机甲板设施 第十三章防火结构及脱险通道 第十四章火灾与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消防系统 第十五章逃生及救生装置 第十六章助航标志及信号 第十七章通信设备 第十八章防污染及噪声、振动控制 第十九章建造检验 第二十章生产期检验 第二十一章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系统 第一章总则 1.1 宗旨 为了减少或避免平台在建造、安装、调试、投产和生产作业、检修、改造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损失: 人员伤亡, 环境污染, 设施破坏和财产损失。 根据《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下称《油(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和《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内, 建设和使用的海上固定平台(包括常规导管架平台, 简易平台和无人驻守平台等,下称平台)。

1.2.2 张力腿式、牵索塔式、混凝土重力式等其它类型固定平台其上部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试运转及生产作业应符合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1.2.3“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安全规则另行颁发。在其正式颁布执行之前,浮式生产系统、浮式储油装置和其他移动式生产平台其上部设施可参照本规则执行。1.2.4 平台废弃与拆除的有关规定另行颁布。 1.2.5 本《规则》为平台安全的主要规定; 本《规则》未做规定的内容可适用所用规范、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本《规则》允许作业者依据平台实际条件, 依据先进的系统安全理论、方法和最新的技术, 遵循国外先进的海上设施安全条例和安全分析规范, 采取不同于本《规则》某些条款的安全对策。如果作业者计划采取不同的对策, 应首先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安全分析, 用分析和数据证明所采取对策的可靠性, 证明该对策所承担的风险及其风险值符合最低合理可行的原则; 作业者还必须向中国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下称安全办公室)提出正式的书面专题申请, 并附安全分析文件, 待安全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实施。 1.3 基本原则 1.3.1 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原则 在平台的规划设计阶段、采办阶段、建造阶段和生产作业等各个阶段, 作业者应坚持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的原则。 a) 对于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 即含有爆炸、火灾、灼热、烟雾和有毒气体(含浓烟)五类事件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源,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b) 对于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 应予以足够重视, 应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 c) 对于不致引发重大事故的其它危险, 亦不应忽视, 宜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 1.3.2 事故对策 作业者应确立在建造阶段和生产作业阶段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对策, 包括管理对策和硬件设施。例如: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计划, 应急计划, 应急关断、消防、救生、逃生设施等。事故对策应从正常作业准备时就开始实施, 尤其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督。 为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减小重大事故的后果, 事故对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对于火灾、爆炸、热、烟、可燃气、有毒气的探测、报警、限制(隔离、关断)和消防; 以及当上述事故发生时, 人员的防护、逃生和救生。 b) 避免在钻井/完井/修井作业、生产作业及其同时作业过程中发生烃泄漏、爆破,及由此产生的火灾、爆炸、环境污染和井喷等恶性事故。 c) 避免平台重要结构在不利和意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 尤其是遭灾难性破坏后而不能支撑上部设施, 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事故, 如烃泄漏, 环境污染等。d) 避免高温、高压设备和电气设备等机、管、电系统和设施出现严重破坏和损坏, 造成事故升级, 出现烃泄漏、污染、火灾、爆炸和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1.3.3 安全分析 安全分析是识别、预防隐患和确立恰当的事故对策的有效方法。安全分析核心是识别隐患, 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从技术和经济结合的角度确定安全对策。平台的设计单位、建造单位、安装单位、作业者、发证检验机构和检验机构, 均应遵循安全分析的原则, 进行必要的安全分析。

大大数据管理系统之大大数据可视化设计

数据管理系统企业级数据可视化项目Html5 应用实践 项目经理:李雪莉 组员:申欣邹丽丹陈广宇陈思 班级:大数据&数字新媒体 一、项目背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用户对数据可视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用户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简单直观的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绩效考核、关键业务、分支机构的运行情况,即时掌握突发性事件的详细信息,快速反应并作出决策。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企业不断的积累基础信息、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绩效考核、经营分析等以不同形式分布在多个系统或个人电脑文档内的业务数据。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简单、直观、高效的形式提供给管理者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当前企业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企业数据可视化方案多基于Java Applet、Flash、Silverlight 等浏览器插件技术进行开发,在当前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Web技术标准也随之高速发展,用户对互联网技术安全性和使用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Java Applet、Flash、Silverlight 等浏览器插件技术因为落后和封闭的技术架构,以及高功耗、高系统

资源占用,已经被微软、谷歌、苹果、火狐等主流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厂商逐步放弃,转而不断支持和完善基于HTML5的新一代Web技术标准 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拖拉操作以及数据筛选等,无需技术背景,人人都能实现数据可视化无论是电子表格,数据库还是 Hadoop 和云服务,都可轻松分析其中的数据。 数据可视化是科学、艺术和设计的结合,当枯燥隐晦的数据被数据科学家们以优雅、简明、直观的视觉方式呈现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而且往往具备艺术作品般的强大冲击力和说服力。如今数据可视化已经不局限于商业领域,在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影响力也正在显现。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价值,其多样性和表现力吸引了许多从业者,而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强大的专业背景支持。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的可视化图形,都为我们搭建了新的桥梁,让我们能洞察世界的究竟、发现形形色色的关系,感受每时每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信息变化,还能让我们理解其他形式下不易发掘的事物。 二、项目简介 目前,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基金,证劵等)面临着诸如利率汇率自由化,消费者行为改变,互联网金融崛起等多个挑战。为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求管理者运用大数据管理以更为科学的手段对企

最新版云计算平台系统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云计算平台系统建设项目 设计方案

1.1设计方案 1.1.1平台架构设计 **高新区云计算平台将服务器等关键设备按照需要实现的功能划分为两个层面,分别对应业务层和计算平台层。 业务层中,功能区域的划分一般都是根据安全和管理需求进行划分,各个部门可能有所不同,云数据中心中一般有公共信息服务区(DMZ区)、运行管理区、等保二级业务区、等保三级业务区、开发测试区等功能区域,实际划分可以根据业务情况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统一管理。 计算平台层中分为计算服务区和存储服务区,其中计算服务区为三层架构。计算服务区部署主要考虑三层架构,即表现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同时考虑物理和虚拟部署。存储服务区主要分为IPSAN、FCSAN、NAS 和虚拟化存储。 云计算平台中计算和存储支持的功能分区如下图所示:

图云计算平台整体架构 图平台分层架构

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 硬件基础实施层:包括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他们是实现云服务的最基础资源。 虚拟化&资源池化层: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对外提供资源的池化管理(包括内存池、服务器池、存储池等),同时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运行环境等基础服务。 资源调度层:在对资源(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进行有效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服务模型的抽取,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和自动化部署等功能,是提供云服务的关键所在。 平台即服务:主要在IaaS基础上提供统一的平台化系统软件支撑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工作量引擎服务、通用报表、决策支持等。这一层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平台服务,这些平台服务也要满足云架构的部署方式,通过虚拟化、集群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提供云状态服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制功能及相应的扩展。 软件即服务:对外提供终端服务,可以分为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基础服务提供统一门户、公共认证、统一通讯等,专业服务主要指各种业务应用。通过应用部署模式底层的稍微变化,都可以在云计算架构下实现灵活的扩展和管理。 按需服务是SaaS应用的核心理念,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通过负载均衡满足大并发量用户服务访问等。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云计算平台建设以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

CCIP平台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CCIP平台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CCIP V1.0 ] 拟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12月12日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目的为指导程序开发人员进行程序开发,并供测试人员进行测试方案及测试用例的编写时参考。 1.2.背景 1.本文为常州信息学院统一数据平台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详细设计说明书。 2.本项目的具体开发人员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师,产品的最终用户为常州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3.定义 参见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略。 1.4.参考资料 略。 2.系统的结构 系统及模块划分:

3. 模块设计说明 3.1. 用户组管理 3.1.1. 模块描述 平台的用户需要进行分类授权,以便执行各自的操作,完成各自的职责功能,所以对平台用户进行分组,另外有相应模块可以对用户组进行授权。 3.1.2. 界面描述 图:用户组管理页面

3.1.3.功能描述 ●用户组列表:页面首先列出目前系统的所有用户组,支持分页显示,在列表中显示 组名和说明,后面带“选择”按钮,选择后可进行“更新”和“删除”,列表下还 带“添加”按钮,实现新增数据功能。 ●用户组新增:输入组名和说明,保存时必须判断组名是否都填写完成,且要判断 组名是否有重复,否则不能保存。 ●用户组修改:选择要修改的用户组,保存时条件同新增。 ●用户组删除:删除时必须弹出确认框,以便用户再次确认,删除用户组时需要调用 存储过程,删除和该用户组对应用户的关联和已授权给该用户组的功能菜单项关 联。 ●页面支持局部刷新(使用AJAX组件或技术),以下模块都同样处理。 3.1. 4.性能 由于后台管理的数据量非常小,并且后台管理也不是日常经常使用的业务,所以性能上一般没有问题。 3.1.5.输入项 输入组名和说明。 3.1.6.输出项 ●数据保存到数据库表,显示输出到网页,用于管理员查询,可打印。 3.1.7.算法 主界面 ●从表P_UserGroup中显示所有用户组,利用数据源控件绑定到 Gridview。 ●在GridView选择一数据项后,在列表下用一个panel控制是否隐藏,如编辑 数据,则显示,在panel中的表格里显示要编辑的字段信息,每次数据有更改 保存后要重新绑定Gridview,用来刷新数据。

XXX云平台规划方案

目录 1方案整体规划 1.1整体拓扑 方案划分为五个功能区: 线路接入区:包含互联网线路,市局、各委办局、采集点等专线接入 网络纵深防御区:包含各种网络安全、审计设备,符合等保3级规范要求

核心交换区:包含万兆核心交换集群及汇聚交换设备 网管、客服区:包含网管平台及客户终端 计算、存储区:包含云计算机平台和分布式存储系统。 1.2设计依据 传统计算中心观念是根据功能需求的变化实现对应的硬件功能盒子堆砌而构建的,这非常类似于传统软件开发的组件堆砌,被已经证明为是一种较低效率的资源调用方式,而如果能够将整个网络的构建看成是由封装完好、相互耦合松散、但能够被标准化和统一调度的“服务”组成,那么业务层面的变更、物理资源的复用都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提出支撑业务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也应当向“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转变,构造“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ServiceOrientedDataCenterSODC)。 具体而言SODC,应形成这样的资源调用方式:底层资源对于上层应用就像由服务构成的“资源池”,需要什么服务就自动的会由网络调用相关物理资源来实现,管理员和业务用户不需要或几乎可以看不见物理设备的相互架构关系以及具体存在方式。SODC的框架原型如下所示: 在图中,隔在基础架构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服务层”实现了向上提供服务、向下屏蔽复杂的物理结构的作用,使得网络使用者看到的网络不是由复杂的基础物理功能实体构成的,而是一个个智能服务——安全服务、移动服务、计算弹性服务、分布式存储服务等,至于这些服务是由哪些实际存在的物理资源所提供,管理员和上层业务都无需关心,交互服务层解决了一切资源的调度和高效复用问题。 SODC构成的数据中心IT架构必将是整个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实现真正理想的SODC融合的架构将是一个长期的历程,但在向该融合框架迈进的每一步实际上都将会形成对网络灵活性、网络维护、资源利用效率、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改

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共享)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2011年3月

目录 第1章现状与需求 (3) 第2章建设目标 (3) 第3章建设主要内容 (3) 第4章系统建设方案 (3) 4.1 主要业务流程 (3) 4.2 系统功能设计 (5) 4.3 系统结构设计 (6) 4.4 系统安全设计 (7) 4.5 系统软硬件配置 (7) 第5章项目培训 (8) 第6章系统报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实施计划.. (8)

第1章现状与需求 企业目前的报表管采用手工的方式,报表制作通过办公软件Word 或Excel生成,给报告生成、查询和管理带来一定不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目前还未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对置后。因此,需要定制一套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企业各部门业务工作人员从过去繁重而又容易出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第2章建设目标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以业务流程为基础,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数据报表业务电子化流转,改变原有的手工报告、审核、批准方式,建设一个稳定、高效、安全、易于使用和易于扩展并具有电子流转、报表生成、查询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第3章建设主要内容 1.建立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库 2.建设面向企业的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信息共享,改变已有的报表生成方式。 第4章系统建设方案 4.1 主要业务流程 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平台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对报表生成管理和报表的生成,因此报表的收集和报表的流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其业务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流转,报表的信息流转要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一、数据管理平台项目概述 建立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主要收录韶关市科技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治理数据等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的数据,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的项目建设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建设。软件部分建设方面,韶关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希望能建设成一套综合性的数据管理平台。该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搭建中心与企业桥梁为目标,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导向,应具备高性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高可用性,便于将来拓展和进一步改造。 二、总体设计 需求概述 1、功能性需求 数据管理平台采用B/S模式,业务操作简单、扩展方便。平台用户群体主要是企业用户与管理员。平台分为前端、后端,具备展示、操作、分析等功能,可以满足服务中心一整套的数据采集、管理、展示及分析需求,具体包含以下模块: ?录入系统

录入系统是录入数据的源头,本着方便录入人员界面录入操作的原则设计,更有效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录入系统的数据除了人工录入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自动化配置导入的方式,配合人工录入,提高效率。 ?内容发布系统 用户根据需要查询、发布、修改、删除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新闻、公告。 并在前端展示。 ?信息检索系统 点击“表”进入检索界面,会员可进行“企业筛选”、“时间筛选”、“字段选 择”、“条件筛选”,快速定位需要数据。 ?元数据管理系统 是韶关市中心企业库的信息目录,用户可很快捷地查询出相关库的信息及与该库相关的流入流出。元数据管理主要是针对韶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各种元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元数据的查询,新增,修改,删除。通过建设元数据系统,拥有统一、标准、规范化的库信息,并在所有数据流程中实现有效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与资源内耗。 ?数据质检系统 财务数据质检与自动化质检配置结合,用户提交数据同时根据已配置的质检关系将通过质检数据入库,展现用户。为通过质检数据显示在质检不通过列表中根据已配置的质检关系显示对应的错误信息,用户根据错误信息修改数据再次提交质检。 ?配置管理系统

山东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

辽宁省休闲渔业船舶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省休闲渔业船舶的管理,保障休闲渔业船舶和人员安全,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根据辽宁省渔业管理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从事休闲渔业活动的渔业船舶、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休闲渔业活动是指:利用渔业船舶从事涉及渔业资源、设施的休闲活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休闲渔业船舶(下称:休闲渔船)指从事水上休闲渔业活动的船舶,分为专业性和临时性两类。专业休闲渔船指:专门设计、建造并专门从事休闲渔业活动的渔业船舶;临时性休闲渔船指:利用养殖和捕捞渔船临时从事休闲渔业活动的渔业船舶。 第五条县及以上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休闲渔船的管理和组织协调,渔政、渔港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渔业船舶的相关规定对休闲渔船实施具体管理,辽宁省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实行行业管理。 第六条休闲渔船遵循安全第一、规范运作、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休闲渔业船舶

第七条专业休闲渔船相关要求: (一)船型、结构、性能符合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有关休闲渔业的技术标准和建造规范。 (二)应选用省标准船型和示范船型,登记船长不小于6米,主机功率不小于14.7千瓦,以新型材料建造为主。 (三)休闲渔船制造、改造、购买应经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取得《休闲渔业船舶检验证书》。 (四)休闲渔船应持有下列证书证件: 1.有效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 2.有效的渔业船舶登记证书; 3.有效的渔业所有权证书; 4.有效的渔业船舶航行签证簿(登记证书和航行签证簿应注明休闲渔业船舶航行及活动区域和人员); 5.有效的船员适任证书; 6.有效的休闲渔业活动许可证。 (五)休闲渔船核定承运游客人数最多不超过12人(一米以下儿童禁止登船)。 (六)休闲渔船建造由省海洋与渔业厅统一审批,船名由省渔港监督机构统一编排。 (七)休闲渔船船籍港刷写于船舶尾部,黑体、黑色、清晰,大小适中。 (八)对淘汰老旧(木质)渔船改造为休闲渔船的保留原船标准的燃油补贴和造船补贴;新造专业休闲渔船的

COOOSO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汇总

COOOSO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 (中文)2000 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平台布置 第三章平台结构 第四章防腐蚀 第五章海上施工作业 第六章钻井系统和油(气)生产工艺系统 第七章通用机械设备及管系 第八章起重机 第九章电气设备及电缆 第十章仪表及控制系统 第十一章生活区 第十二章直升机甲板设施 第十三章防火结构及脱险通道 第十四章火灾与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消防系统第十五章逃生及救生装置 第十六章助航标志及信号 第十七章通信设备 第十八章防污染及噪声、振动控制 第十九章建造检验 第二十章生产期检验 第二十一章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系统 第一章总则

1.1 宗旨为了减少或避免平台在建造、安装、调试、投产和生产作业、检修、改 造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损失:人员伤亡, 环境污染, 设施破 坏和财产损失。根据《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下称(气) 《油生产设施检验规定》)和《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它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内, 建设和使用的海上固定平台(包括常规导 管架平台, 简易平台和无人驻守平台等,下称平台)。 1.2.2 张力腿式、牵索塔式、混凝土重力式等其它类型固定平台其上部生产设施 的设计、建造、安装和试运转及生产作业应符合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1.2.3“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安全规则另行颁发。在其正式颁布执行之前,浮 式生产系统、浮式储油装置和其他移动式生产平台其上部设施可参照本规则执行。 1.2.4 平台废弃与拆除的有关规定另行颁布。 1.2.5 本《规则》为平台安全的主要规定; 本《规则》未做规定的内容可适用所 用规范、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本《规则》允许作业者依据平台实际条件, 依据先 进的系统安全理论、方法和最新的技术, 遵循国外先进的海上设施安全条例和安 全分析规范, 采取不同于本《规则》某些条款的安全对策。如果作业者计划采取 不同的对策, 应首先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安全分析, 用分析和数据证明所采取对 策的可靠性, 证明该对策所承担的风险及其风险值符合最低合理可行的原则; 作 业者还必须向中国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下称安全办公室)提出正式的书面专 题申请, 并附安全分析文件, 待安全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实施。 1.3 基本原则 1.3.1 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原则在平台的规划设计阶段、采办阶段、建造 阶段和生产作业等各个阶段, 作业者应坚持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的原则。 a) 对于引发重大事故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一、数据管理平台项目概述 (2) 二、总体设计 (3) 2.1 需求概述 (3) 1、功能性需求 (3) 2、非功能需求 (4) 2.2 设计方案 (5) 三、关键的开发技术 (6) 四、系统软硬件要求 (8)

一、数据管理平台项目概述 建立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主要收录韶关市科技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治理数据等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的数据,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韶关市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的项目建设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建设。软件部分建设方面,韶关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希望能建设成一套综合性的数据管理平台。该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搭建中心与企业桥梁为目标,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导向,应具备高性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高可用性,便于将来拓展和进一步改造。 二、总体设计 2.1 需求概述

1、功能性需求 数据管理平台采用B/S模式,业务操作简单、扩展方便。平台用户群体主要是企业用户与管理员。平台分为前端、后端,具备展示、操作、分析等功能,可以满足服务中心一整套的数据采集、管理、展示及分析需求,具体包含以下模块:?录入系统 录入系统是录入数据的源头,本着方便录入人 员界面录入操作的原则设计,更有效提高数据 录入效率。录入系统的数据除了人工录入外, 还有一部分通过自动化配置导入的方式,配合 人工录入,提高效率。 ?内容发布系统 用户根据需要查询、发布、修改、删除科技金 融服务中心的新闻、公告。并在前端展示。

?信息检索系统 点击“表”进入检索界面,会员可进行“企业筛选”、“时间筛选”、“字段选择”、“条件筛选”,快速定位需要数据。 ?元数据管理系统 是韶关市中心企业库的信息目录,用户可很快捷地查询出相关库的信息及与该库相关的流入流出。元数据管理主要是针对韶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各种元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元数据的查询,新增,修改,删除。通过建设元数据系统,拥有统一、标准、规范化的库信息,并在所有数据流程中实现有效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与资源内耗。 ?数据质检系统 财务数据质检与自动化质检配置结合,用户提

云平台运维建设方案

xxx区国土资源 一张图工程和服务平台系统基础支撑平台与运维保障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1项目概述 (2) 1.1项目背景 (2) 1.2项目目标 (2) 1.3建设内容 (2) 2现状及需求分析 (3) 2.1信息化现状 (3) 2.2存在的问题 (4) 2.2.1运维保障面临主要问题 (4) 2.2.2现有保障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4) 2.2.3管理运维问题 (5) 3方案总体设计 (6) 3.1设计原则 (6) 3.2总体架构设计 (7) 3.3实施思路 (7) 4虚拟桌面技术方案设计 (10) 5服务器虚拟化方案设计 (11) 6业务系统运维保障设计 (13) 6.1架构设计 (13) 6.2业务系统应急 (14) 6.3数据保障 (15) 6.4运维迁移 (15) 7项目实施计划 (16) 8项目组织保障 (17) 8.1工作领导小组 (17) 8.2项目专家小组 (17) 8.3项目技术小组 (17)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以下简称“一张图”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81号)、《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方案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1〕33号)和《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青土资房发〔2012〕465号)等一系列文件的要求,青岛市国土房管局xxx 分局拟开展xxx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和服务平台系统基础支撑平台及运维保障平台建设,为一张图工程和服务平台系统搭建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全局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项目目标 基础支撑平台及运维保障平台的建设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通过加强对业务内网、办公网、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实现生产数据和涉密信息的集中存放和管理,保证信息安全; (2)通过为32个乡镇国土所提供云端虚拟桌面服务,保障数据不在国土所用户的终端设备上落地的基础上,实现各项数据及业务应用的便捷接入,有效促进业务协 同; (3)通过运维保障平台的建设,为全区国土资源用户提供一致、高度可用、高度可扩展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系统停机,全面支持国土全系统的业务连续性; (4)通过云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已有资源,实现IT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 1.3建设内容 基础支撑平台及运维保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建设内容:

某酒店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更多资料请访问.(.....) ...../ ?更多资料请访问.(.....)

新天红东酒店管理系统 现 状 调 查 和

建 议 湖南省健坤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0-7-8

1、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系统设计目标 (3) 1.3、定义 (3) 2、设计方案 (4) 2.1、开发目标 (4) 2.2、应用目标 (4) 2.2.1、运行环境 (4) 2.2.2、系统集成要求 (4) 2.3、系统设计原则 (5) 2.4、系统架构 (6) 2.4.1、三层结构(推荐) (6) 2.4.2、遵循魔方系统系统架构 (8) 3、详细设计 (8) 3.1、零售数据修改模块 (8) 3.1.1、系统结构图 (8) 3.1.2、数据定义 (9) 3.1.3、零售数据修改功能模块设计 (9) 3.1.3.1 零售数据编辑 (9) 3.1.3.2 零售数据修改审核 (11) 3.1.3.3 零售数据修改的查询 (12) 3.1.3.4 所属客户的选择 (13) 3.1.3.5 门店的选择 (13) 3.2、门市管理模块 (14) 3.2.1、系统结构图 (14) 3.2.2、门市档案数据设计 (14) 3.2.3、门市档案功能模块 (18) 3.2.3.1 门店档案编辑 (18) 3.2.3.2 门店档案审核 (19) 3.2.3.3 门店档案查询 (19) 3.2.3.4 所属客户的选择 (20) 4、开发进度计划 (20)

概述 项目背景 创维公司外购了一套终端销售系统(也称魔方系统),用于对零售数据进行统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上报进来的数据存在差异,所以需要提供一个专门的模块对零售数据进行修改。 创维公司每个客户有一个甚至多个门店,需要对客户的门店进行管理,便于物流和销量统计等工作。 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零售数据修改需求说明书和门店档案管理需求说明书明确系统需求以便指导系统功能的实现。 定义 本文档中涉及的专门术语、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关键词缩写及相应的解释内容包括:零售数据是指对终端销售系统提供的零售数据进行后期修改的模块。 门店档案的管理是指对客户的门店基础资料进行管理的模块,包括新建、修改、删除、封存、启用、作废功能。

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

海上固定平台安全规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平台布置 (3) 第三章平台结构 (6) 第四章防腐蚀 (10) 第五章海上施工作业 (13) 第六章钻井系统和油(气)生产工艺系统 (17) 第七章通用机械设备及管系 (24) 第八章起重机 (33) 第九章电气设备及电缆 (36) 第十章仪表及控制系统........................ (43) 第十一章生活区 (47) 第十二章直升机甲板设施 (49) 第十三章防火结构及脱险通道 (50) 第十四章火灾与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消防系统 (56) 第十五章逃生及救生装置 (60) 第十六章助航标志及信号 (64) 第十七章通信设备 (66) 第十八章防污染及噪声、振动控制 (69) 第十九章建造检验 (71) 第二十章生产期检验 (78)

第一章总则 1.1 宗旨 为了减少或避免平台在建造、安装、调试、投产和生产作业、检修、改造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损失: 人员伤亡, 环境污染, 设施破坏和财产损失。 根据《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下称《油(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和《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内, 建设和使用的海上固定平台(包括常规导管架平台, 简易平台和无人驻守平台等,下称平台)。 1.2.2 张力腿式、牵索塔式、混凝土重力式等其它类型固定平台其上部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试运转及生产作业应符合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1.2.3“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安全规则另行颁发。在其正式颁布执行之前,浮式生产系统、浮式储油装置和其他移动式生产平台其上部设施可参照本规则执行。 1.2.4 平台废弃与拆除的有关规定另行颁布。 1.2.5 本《规则》为平台安全的主要规定; 本《规则》未做规定的内容可适用所用规范、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本《规则》允许作业者依据平台实际条件, 依据先进的系统安全理论、方法和最新的技术, 遵循国外先进的海上设施安全条例和安全分析规范, 采取不同于本《规则》某些条款的安全对策。如果作业者计划采取不同的对策, 应首先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安全分析, 用分析和数据证明所采取对策的可靠性, 证明该对策所承担的风险及其风险值符合最低合理可行的原则; 作业者还必须向中国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下称安全办公室)提出正式的书面专题申请, 并附安全分析文件, 待安全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实施。 1.3 基本原则 1.3.1 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原则 在平台的规划设计阶段、采办阶段、建造阶段和生产作业等各个阶段, 作业者应坚持危险(隐患)的识别和预防的原则。 a) 对于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 即含有爆炸、火灾、灼热、烟雾和有毒气体(含浓烟)五类事件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源,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b) 对于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 应予以足够重视, 应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 c) 对于不致引发重大事故的其它危险, 亦不应忽视, 宜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 1.3.2 事故对策 作业者应确立在建造阶段和生产作业阶段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对策, 包括管理对策和硬件设施。例如: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计划, 应急计划, 应急关断、消防、救生、逃生设施等。事故对策应从正常作业准备时就开始实施, 尤其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督。 为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减小重大事故的后果, 事故对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对于火灾、爆炸、热、烟、可燃气、有毒气的探测、报警、限制(隔离、关断)和消防; 以及当上述事故发生时, 人员的防护、逃生和救生。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报告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年级: 年月日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大环境给各成人高校提出了实现校际互联,国际互联,实现静态资源共享,动态信息发布的要求; 信息化对学生个人提出了驾驭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素质要求;信息技术提供了对教学进行重大革新的新手段;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创造了有效途径. 校园网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成人高校所重视. 利用计算机支持教学高效率,完成教学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教学制度要求、推动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而教学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资计算、发放、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每月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各项准确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教学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工资管理的效率,也是教学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件。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随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系统的成熟,数计成为软件开发的核心,程序的设计要服从数据,因此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尤其重要。这里主要介绍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方面的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都进行详细的叙述。

目录 前言 (2) 1.需求分析 (4) 1.1需求分析的任务 (4) 1.2需求分析的工程 (4) 1.3数据字典 (5) 2.概念结构设计 (6) 2.1E-R图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 (6) 2.2学生学籍管理E-R图 (7) 3.逻辑结构设计 (8) 4.数据库实施 (9) 4.1建表 (9) 4.2 SQL语句查增删改操作 (10) 4.3建立条件查询 (12) 4.4窗体的建立 (13) 4.5登陆、查询操作 (16) 4.6增删改操作 (16) 5.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17) 5.1数据库的运行 (17) 5.2数据库的维护 (17) 6.总结 (18)

云平台建设方案简介

云平台建设方案简介 2015年11月

目录

云平台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方案 设计原则 ?先进性 云中心的建设采用业界主流的云计算理念,广泛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应用模式,并与银行具体业务相结合,确保先进技术与模式应用的有效与适用。 ?可扩展性 云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需要根据业务应用工作负荷的需求进行伸缩。在系统进行容量扩展时,只需增加相应数量的硬件设备,并在其上部署、配置相应的资源调度管理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即可实现系统扩展。 ?成熟性 云中心建设,要考虑采用成熟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各种功能,保证云计算中心的良好运行,满足业务需要。 ?开放性与兼容性 云平台采用开放性架构体系,能够兼容业界通用的设备及主流的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应用程序,从而使得云平台大大降低开发、运营、维护等成本。 ?可靠性 云平台需提供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系统需要在硬件、网络、软件等方面考虑适当冗余,避免单点故障,保证云平台的可靠运行。 ?安全性 云平台根据业务需求与多个网络分别连接,必须防范网络入侵攻击、病毒感染;同时,云平台资源共享给不同的系统使用,必须保证它们之间不会发生数据泄漏。因此,云平台应该在各个层面进行完善的安全防护,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私密性。 ?多业务性 云平台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需要支撑多用户、多业务的特征,保证基础资源在不同的应用和用户间根据需求自动动态调度的同时,使得不同的业务能够彼此隔离,保证多种业务的同时良好运行。 ?自主可控 云平台建设在产品选型中,优先选择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一方面保证整个云计算中心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本地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 支撑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图支撑平台技术架构 支撑平台总体技术架构设计如上,整个架构从下往上包括云计算基础设施层、云计算平台资源层、云计算业务数据层、云计算管理层和云计算服务层。其中: ?云计算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云计算中心的物理机房环境; ?云计算平台资源层:在云计算中心安全的物理环境基础上,采用虚拟化、分布 式存储等云计算技术,实现服务器、网络、存储的虚拟化,构建计算资源池、 存储资源池和网络资源池,实现基础设施即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