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的进展

在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中, 检测与分析技术数获殊荣. 欧洲化学联合会给予分析化学如下定义: 分析化学是一门发展并运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 在时空维度里获得有关物质组成及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atdevelops and applies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strategies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and nature ofmatter in space and time). 这就说明了分析化学的内容极其广泛, 它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性质, 研究建立新的检测原理、新的仪器设备、新的表征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物质结构和质量信息的一门科学.药物分析则是分析化学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分支. 在药物研发领域, 没有药物分析就没有新药的发现. 从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及其亲和常数测定、药物及有关物质结构、构型和晶型研究、纯度与手性分析到药物代谢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分析、复杂物质分离分析, 都离不开各种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的特点在于需要考虑药物本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主要包括两大领域: 药物质量控制研究(含原料药、制剂、制剂辅料、中间体等)和体内药物分析(药理、药物代谢过程及临床监测).分析化学的各种技术创新推动了药物分析的迅猛发展. 现代药物分析方法从基本原理上分类, 可大致分为光谱/波谱相关、色谱相关及其他方法等 3 类.用于药物分析的光谱/波谱相关方法主要以四大谱(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nt spectrometry, UV)、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metry, I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和X 射线衍射分析为主. 以下仅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最新技术及其进展.

1 与光谱/波谱相关的研究进展

1.1 UV 光谱、荧光光谱和化学发光光谱分析

包括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化学发光在内的光谱学方法仍然在药物含量分析中占据主要比重, 例如, 酶法是生物技术药物中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之一, 其判定终点时普遍采用的即是光度法. 与紫外可见光谱相比, 荧光光谱和化学发光可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同步荧光可应用于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含量的同时分析. 近来, UV 光谱、荧光光谱和化学发光光谱多与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analysis, FIA)一起, 用于多种药物的含量测定. 新型光学探针如pH 敏感型CdTe 量子点等已可作为质子探针, 用于药片中硫普罗宁的含量测定[1].药物研发领域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对极低含量生物分子的在位、实时传感方法的发展, 大部分则属于光谱分析和免疫分析/传感技术的结合, 如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免疫方法等. 量子点、金纳米粒、荧光共轭高聚物等在内的新型光学探针在免疫传感方面已逐渐展开应用, 例如使用近红外区(650~900 nm)发射荧光的量子点, 可避免复杂基质的内源性荧光干扰. 新型技术如免疫聚合酶链扩增(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PCR) 、免疫滚环扩增(immuno-rolling cycle amplification, IRCA)、基于纳米粒的生物条形码分析等均可有效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如对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antigen, PSMA)的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可达到amol 水平, 较之ELISA 的灵敏度提高4 个数量级.免疫分析还可方便与各种技术整合, 完成体内药物的含量测定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例如, 使用近红外荧光标记的苯妥英类似物, 结合超快免疫萃取/置换技术, 可从含结合蛋白HSA 的血清样品中有效测定游离的苯妥英含量, 其LOD 达到570pmol/L. 最近亦发展了一类新型“化学抗体”——核酸适配体(Aptamer)识别传感元件, 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适配体型探针或基于适配体的荧光定量PCR 方法,适用于蛋白质(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 凝血酶)、小分子(如腺苷, 可卡因)的检测

.1.2 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分析

在光谱相关的各种技术中, 各种分子振动技术的应用发展最为迅速. 在对药物的整体进行无损性质量控制时, 近红外和拉曼技术最为重要, 已应用于含量测定、水分测定、结晶行为、组成均匀度和固态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关的表征等.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metry, NIR)指波长在0.75~2.5 m(波数13333~4000 cm 1)间, 主要指由分子中C—H, O—H, N—H 键的倍频及合频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普遍呈现强度弱、吸收峰相互重叠等特点. 目前, 采用透射、散射、漫反射等光学检测方法以及联合化学计量学途径, 如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PCA)、人工神经网络法(artificialneural network, ANN)等, 建立标准混合物的数学模型, 可进行各组分的准确归属, 具有无污染、无前处理、无破坏性、在线监测、多组分同时测定、直接分析颗粒、糊状等不透明固体样品等优点.近红外、中红外(波长 2.5~25 m, 即波数4000~400 cm 1)和拉曼光谱在固态药物的无损非破坏组分定量分析方面, 可提供容错性强、可信度高的化学和空间信息. 远红外光谱(波长在25~1000 m,即波数400~10 cm1)除用于表征多晶型的纯度外, 还可用于蛋白质构象的确定、组分均匀度考察等.多种新型拉曼光谱技术, 如共振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metry,SERS) 、傅立叶变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ouriertransform SERS, FT-SERS)等, 可与IR 相互结合得到完整的分子振动光谱信息. 其中, 基于测定信号增强效应的SERS, 检测灵敏度高、操作方便, 已在药物分析领域引起关注. 亦可使用空间位移拉曼光谱经外包装对药品进行非侵入式识别. 拉曼光谱、NIR 和X 射线粉末衍射技术三者相互结合, 可对冻干工艺中药物的晶型进行监测. NIR 和拉曼成像技术用于分析药物配方中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研究日呈逐渐增长趋势. 上述技术亦是甄选真/假药的利器之一,从2006 年以来我国28 个省份的市(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备的药物快速检测车, 其核心部件就是NIR 光谱仪. 可在几十秒至几分钟内完成药品初筛,能对18 万条药品质量信息数据进行识别, 对300 多种化学药、200 多种中药材进行现场快速筛查.

1.3 质谱分析

近年来, 适用于大气压下直接离子化的MS 表面分析技术方兴未艾, 同样也适用于各种材料表面的药物筛查. 目前主要有电喷雾解吸电离(desorptionelectrospray ionization, DESI)、实时直接分析等两大技术和由之产生的若干分支[9], 如电喷雾萃取离子化(extraction ESI,EESI)、电晕放电实时直接分析电离(corona DART,CDART)、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离子源(dielectric barrierdischarge ionization, DBDI)和低温等离子体电离(lowtemperature plasma, LTP)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贡献在于依据方法适用性, 对气、液体和固体样品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就可在大气压下直接进行实时分析, 几秒钟内便可获得结果, 使MS 技术满足了现场实时快速分析的迫切需求. 例如, 使用空间分辨、非共振飞秒激光蒸发ESI-MS 分析玻璃、纤维、钢铁和木材表面的药物[10]; 使用大气压下超声喷雾(easy ambientsonic spray ionization, EASI)MS 分析薄层色谱板上的药物组分斑点, 仅需N2(或空气)辅助, 无需电压、介质放电、UV 或激光光束、高温等手段支持等[11].最近, 使用表面解吸大气压化学电离(desorp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DAPCI)MS,结合PCA 法, 成功追踪了复杂药品的组成、稳定性和制备工艺等信息[12], 以测定的阿莫西林胶囊的化学谱为例, 除准确鉴定了低至1 ng/g(胶囊)的药物活性成分外, 还可同时给出药物的质谱指纹谱信息, 以反映出不同厂商来源, 而无需任何样品前处理手段.该技术还可用于测定药品的稳定性, 以及

鉴别真/伪药品等. 针对组成更为复杂的六味地黄丸,DAPCI-MS 结合PCA 分析还可准确区分天然药物的不同制备工艺, 如水蜜丸和浓缩丸的差异. 显示了实时大气压电离技术在快速鉴定药物组成、来源、真伪方面的显著优势.

1.4 NMR 分析

NMR 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可通过比较1H 谱的特征谱线强度, 测定混合物中药物的相对含量. 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等原因, NMR 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药物的结构鉴定, 包括体外药物和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面. 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灵敏度, 如多种多脉冲技术的发展. 另外, 使用微量体积的样品管或毛细管微型探头、低温冷却射频线圈和前置放大器部件, 亦可使目前一维(1D)和2D NMR 的灵敏度提高到nmol 级. 各种2D-NMR 技术, 如1H1H 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homonuclear chemical shift correlationspectroscopy,1H1HCOSY)、二维核Overhauser 效应谱(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NOESY)、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谱(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polarization transfer, DEPT) 、异核多量子相干谱(heteronulear multiple-quantum correlation, HMQC)、异核多键相关谱(heteronulear multiple-bond correlation,HMBC)已成为分子结构鉴定的重要手段, 检测自旋偶合、偶极相互作用等核自旋间的关系, 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环糊精包合物相互作用、药物纯度及生物降解多聚物的微孔率和中孔率等的研究方面极具发展潜力.最近, 联合使用2D扩散排序1H NMR(2D DOSYNMR), 成像型DESI-MS 和DART-MS 技术, 可在药品的整体层面上判别药物真伪情况. 较之大气压直接离子化的实时MS分析技术, 2D DOSY还可区分出各种辅料信息. 例如, 对于抗疟疾药青蒿琥酯,DART-MS 仅可鉴别出药物活性成分, DESI-MS 还可鉴别出赋形剂蔗糖和乳糖, 亦可使用成像型DESI-MS 直接观察到真伪药物的表面均匀度分布情况; 2D DOSY 则可给出药物活性成分和多种不同类型的有机赋形剂如蔗糖、乳糖、硬脂酸盐、聚合物型的糊精和淀粉等有关信息, 方便的提供出药物组成的“化学谱”. 另外, 手性NMR和固态NMR技术在研究手性药物性质和药物晶型/多态性方面, 一直备受关注.

2 与色谱相关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药品质量管理法规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最高依据, 具有法律意义, 每5 年修订1次. 其现行版本为2010 版, 分为一部(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和单味制剂等)、二部(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和三部(生物制品), 共收录条目4567 种. 在诸版中国药典分析方法的发展中, 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对药品进行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在药典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目前已发展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2.1 新型色谱技术

近30 年来,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y, GC)在药物分析中展现了独特用途, 一般用于各种原料药及制剂中的残留溶剂检查、中药中各种挥发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等. 始终在药物分析中占有主流地位的色谱技术则属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 在原料药及制剂质控、纯度分析和药物微量杂质(包括手性杂质)、降解产物、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 吸附色谱、分配色谱(正相、反相)、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又称尺寸排阻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各类HPLC 技术均有广泛应用,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反相模式(reversed phase HPLC, RP-HPLC). 近年来, 在分配色谱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新分支如亲水作用色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LIC)和疏水作用色谱等. HILIC 作为正相色谱的一种变化形式, 但使用亲水型固定相、水及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则做为流动相, 其应用有增加趋势,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特别适合于高极性药物和代谢产物的保留和分离及可与

质谱兼容等方面.目前研究进展集中于使用整体柱或小孔径填料色谱柱, 以降低样品分析时间、增加样品通量, 即达到“快速”或“高通量”分析之目的. 在可耐受约1×108Pa的超高压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系统中, 便可使用1.5 及 3 m 孔径的色谱柱, 从而更适用于快速分析复杂药物样品. 但在超高压力条件下, 由液体的可压缩性所引入的非线性升温及保留效应不可忽略, 此点在方法开发时需加以特别注意. 此外, 在流动相中引入第二种有机添加剂, 用作离子对试剂、胶束或分离极酸、极碱物质时的硅羟基掩蔽试剂亦在HPLC 方法开发中得到重视. RP-HPLC 亦可用于纳米粒封装与释放活性成分的研究, 如0.1%三氟乙酸作为流动相的RP-HPLC 方法可用于表征模拟胃肠道环境下藻酸盐-壳聚糖纳米粒对于胰岛素的结合与释放效率. 亦有2D LC(如正相二醇窄径柱-反相整体柱)及多维LC 用于分离分析药物混合或提取物的报道, 可有效提高峰容量. 新型色谱技术还包括各种新型的分子印迹型色谱柱的开发及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柱切换技术, 用于达到快速在线预柱切换净化的目的.HPLC 技术所适用的检测器方面, 蒸发光散射(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 ELSD)检测器在HPLC 中的应用有增加趋势, 特别适用于多种抗生素、天然产物及磷酸酯等的分析. 其他使用到的检测器还有示差检测器、荧光、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器、电雾式检测器(charged aerosol detector, CAD)等,ELSD, CAD 和示差检测器均属于普适型检测器, 一般用于不含或少含紫外发色团的物质的检测. CAD较之ELSD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宽至4 个数量级的线性范围和信号响应因子恒定等特点, 这两种检测器均为质量依赖型的检测器, 产生的是普适性响应信号, 其强弱不取决于分析物的光谱或理化性质. 因此,使用一种对照品测量而得的校准曲线, 同样适用于其他药物及其杂质. 这就提供了在无对照品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存在时准确定量的可能性. CAD与ELSD 所共有的缺点是, 流动相组成影响检测信号,此点可通过增加一路由相反梯度组成的流动相进行补偿而解决.

2.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LC-MS 联用技术集合了LC 的高效分离能力和MS的高灵敏度与高选择性的优点, 已成为色谱联用技术中的最重要分支, 系分离、鉴定各种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在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药物的残留物(农药、重金属、毒性物质等)分析及体内药物分析如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物鉴定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维/串级质谱、衍生化试剂、小型化和基于芯片的样品引入技术是联用技术的发展热点.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电喷雾离子源(ESI)、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等离子源和四极杆、离子阱等质量分析器的有效结合. 其中, 三重四极杆、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离子阱均可实现串级质谱的功能,便于通过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进行谱峰解析, 和应用多种串级质谱模式, 如中性丢失、母离子扫描、子离子扫描等, 通过离子的多种特征碎裂行为, 并结合代谢物在LC 上的保留行为等特征进行产物结构确证; 同时可通过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定量, 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事实上, LC 串级质谱已成为鉴定和检测药物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的一种主要手段.ESI 是目前液质联用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离子化方式, 它适合于中高极性的化合物, 尤其适于RP-HPLC, HILIC 等色谱分离技术与MS 联用, 亦普遍应用于药物的II 相代谢产物分析方面. 同位素标记/稀释技术可以拓展LC-ESI-MS 的线性范围及降低基质效应. 近年来发展的微喷雾和纳喷雾(nanoESI)技术,更适于微量样品的高灵敏度分析. 亦有nanoESI 与大气压离子迁移谱联用测定药物的报道. 另外, 对于低极性或非极性的药物及其Ⅰ相代谢产物的定量方面, APCI 和大气压光电离(atmospheric pressurephotoionization, APPI)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其他离子源电离技术, 如MALDI/TOF-MS 质谱已成为测定大分子的精确质量数的准确工具, 但在小分子测定方面, 往往存在低分子量质量范围内存在大量基质峰干扰、样品制备易受基质共晶行为和均匀度影响等缺点, 近年来, 一种利用高重复率脉冲激光器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LDI)源和三重四极杆(triple quadrupole,QQQ)质谱联用方法已被初步用于53 种化学药物分子的定量测定[22], 该技术可从高基质背景的质量范围区域内挑选出待测离子, 谱峰行为与样品结晶质量和点样均匀度基本无关. MALDI-QQQ-MS/MS 与ESI-QQQ-MS/MS 相比, 具有高通量、灵敏度和准确度得以提高等优点, 两者所得定量数据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当然, 前者在去除血清的抑制效应方面还有待加强.但应注意到的一点是, 使用LC-MS 用于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 NCEs)及其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时, 该技术对它们的信号响应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通常又难于得到NCEs 的代谢产物标准品, 此时定量分析上即会存在局限性. CAD、放射性检测技术等, 则可补充做为在无标准品时的代谢物定量手段[23]. 当然, 利用簇集体试剂, ESI-MS 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无标准品时的绝对定量, 如达菲、盐酸伪麻黄碱和茶苯海明等药物, 可与过量的L-色氨酸,L-苯丙氨酸或泼尼松等簇集体试剂成比例混合, 有效消除了上述药物间的高达100 倍的自身离子化差异,准确度偏差小于20%[24]. 虽然上述方法的准确度较之使用标准品时仍有待提高, 但对于上述述及的NCEs 代谢产物的定量问题, 无异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对于药物(包括药物制剂)中的微量未知杂质或降解产物的鉴定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以从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有效阐释, 最终得到准确的结构鉴定结果. 例如, LC-MS, GC-MS 和LC-NMR 可相互补充, 提供药物稳定性和有关降解产物的结构信息[25]. 联合使用制备GC, GC-APCI-MS, 1D 和2DNMR 及计算机辅助化合物结构解析(computer-aidedstructure elucidation, CASE)技术, 对复杂药物基质中的(半)挥发性杂质进行结构鉴定[26].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上述未知杂质/降解产物的最终判定“金标准”仍然应该是合成得到该物质的标准品. 例如, 2005 年,Barbas 课题组[27]研究表明, 几种感冒药物组方在稳定性实验中生成了一种非正常降解产物, 利用LC-DAD, LC-MS,1H NMR,13CNMR, COSY, HMBC和异核单量子相关(heteronuclear single quantumcorrelation, HSQC)-NMR 等多种手段分离鉴定后, 认为系组方中的两种药物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和马来酸氯苯那敏间产生的相互作用, 生成了化合物Ⅰ. 2006年, Chan课题组[28]就同一题目撰文, 在合成了可能的两种产物Ⅰ和Ⅱ后并与降解物进行各种图谱比对后,认为该非正常降解产物并非为化合物Ⅰ, 而是去氧肾上腺素和马来酸经Michael 加成反应后, 生成的化合物Ⅱ. 化合物Ⅰ和Ⅱ的UV, MS 图谱及精确分子量完全相同, 但1H 和13C NMR 存在细微区别.近年来, 生物质谱在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修饰与鉴定方面占据了重要位置. 其中, 较之二维凝胶电泳-MALDI-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 TOF)质谱,基于LC-ESI 的串联质谱技术发展迅速, 如结合多种标签技术、多种蛋白酶酶切技术, 在电泳/色谱分离的基础上, 可在分子量、蛋白质的定点修饰(如二硫键的连接位点、PEG 修饰等)、(N-端、C-端)氨基酸序列、或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各水平上, 对蛋白质等生物技术药物进行鉴别等项的质量控制. 目前的研究热点则在于蛋白质的相对/绝对定量方面.

2.3 与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关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

体内药物分析时, 需注重的一点是有效的前处理方法. 例如, 新出现的填充吸附微萃取(microextraction packed sorbent, MEPS)技术, 可处理低至10 L 的样品, 方法步骤与固相萃取(solid phaseextraction, SPE)全面兼容, 易与GC-MS, LC-MS 整合,可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 已用于生物样品如血、尿中的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前处理, 例如, 可在2~4 min 内完成人血浆样品中多种药物如美托洛尔、吲哚洛尔、局部麻醉剂等的快速96 孔高通量提取[29].在对中药进行分离分析以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进行质量控制时, 提取、净化、富集步骤必不可少. 目前常用的前处理方法有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顶空-液相微萃取(HS-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LPME)、微波蒸馏(microwave distillation, MD)、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 fluid extraction, SFE) 、加压液液萃取(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PLE)

等, 分别适用于中药的挥发性或/和非挥发性组分的提取过程. 例如,HS-SPME, HS-LPME 等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绿色等特点, 适用于中药中挥发性组分的分析; 2003 年以来发展的MD 技术, 较之传统提取精油的水蒸气蒸馏,具有更快速、高效和低能耗的特点. MAE 技术较之传统的索氏提取, 具有萃取时间短、消耗溶剂少等特点,亦可与HS-SPME, HS-LPME 联合使用分析挥发性组分; 在PLE技术中, 高温高压的存在加快了分析物和溶剂间的传质过程, 萃取效率随之增加. MAE, SFE和PLE 均可与色谱技术联用, 进行对中药组分的定量分析.

2.4 CE 及CE-MS 联用技术

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微量、多模式等特点, 迅速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模式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非水CE、微乳液电动色谱、毛细管等速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免疫亲和CE 等, 诸多检测技术如二极管阵列、激光诱导荧光(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LIF)、质谱、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化学发光、非接触电导等均有涉及, 以达到高灵敏度或获得分析物的三维、结构信息. 目前较为成熟的CE-MS 方式是CE-ESI-线性离子阱-MS 联用模式, 主要应用于手性拆分、药物杂质检查、药物活性成分分析及其体内药物分析测定等.CE 及CE-MS 在药物分析中最常见用途是用于手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度分析. 多以利用手性选择剂来构建手性环境, 最常见的手性选择剂仍然是天然或修饰的 -环糊精. 除可溶性的手性选择剂之外,手性选择剂涂覆分散型多壁碳纳米管上亦可增强CE拆分效果. 各种离线和在线的样品处理技术、基于电泳和色谱原理的在柱样品富集技术、除UV 检测器外的其他检测手段、分析物衍生化技术等, 均可用于在CE 手性拆分中提高灵敏度, 实际上, 这也是目前CE 手性拆分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 几种处理/富集方法的联用, 如样品大体积堆积技术、在线推扫技术结合CE-LIF模式, 已可使衍生化氨基酸的LOD达到亚nmol/L 水平, 这就使复杂生物基质中的实际对映体分析和纯度控制成为可能.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抗体类药物增长迅速, 至2010 年 6 月已有26 种单克隆抗体(monoantibody, mAb)被FDA 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在mAb 的结构中, 其糖链部分与体内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密切相关, 不同真核细胞系、不同工艺表达所得的单克隆抗体, 其寡糖糖谱常存在差异. 但因其寡糖链具有高度的微观不均一性, 对mAb 的糖基部分进行完全表征难度较高. 此方面, CE 技术, 包括全成像式等电聚焦分析等电点、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icellar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MEKC)分析糖基化比例、CE-LIF 结合衍生化技术分析糖谱及CE-MS 分析寡糖链连接及组成等则对于评价抗体型药物的糖基化, 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较好的系列技术手段.

2.5 微流控系统

微流控技术因具有分析微型化和实验通量化的特点, 已成为药物研发应用中具有潜在价值的工具.微流控系统中可包含多种组件, 如泵、阀、混合器和加热器等, 从而便于操纵流体. 较之传统途径, 微流控通道仅使用极少试剂、反应时间快速, 更适于进行高通量的实验. 微流控系统可分为基于电渗流为驱动力及基于微泵为驱动力的两大类, 前者即为芯片CE, 也是微流控系统发展迄始的表达形式. 几平方厘米的玻璃或塑料芯片上, 刻蚀数十至上百条电泳通道, 可实现8, 24, 96 甚至384 条通道的CE. 芯片CE 可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 在药物筛选、DNA 序列分析等方面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

3 其他相关技术

3.1 电化学分析/传感

目前应用最为成熟的电化学分析技术仍然是差示脉冲极谱法(differential pulse polarography, DPP),其他基于伏安法的分析技术, 如差示脉冲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快速傅立

叶变换循环伏安法, 法拉第阻抗光谱法等也有应用. 除各种电化学分析技术外, 各种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非常踊跃, 如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四环素类药物等.

3.2 热分析

2005 版中国药典附录ⅧQ 即已记载了3 种用量少、快速、简便、准确的热分析法, 分别是将检测体系在程序控温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和测量被分析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重量变化的热重法(thermal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DSC 是最常用的晶型和多态性测定方法. 已用于药物-药物、药物-赋形剂间的相互作用等. 药物分析中DSC-TGA 法多联合使用,用于确定药物的熔点、纯度、结晶度等热力学特征数据及药物和配方的稳定性分析, DSC-TGA 法还可用于判断药物分子中存在的是结晶水还是吸附水, 以及给出结晶水的个数. DSC, TGA 和X 射线粉末衍射技术联合, 可用于药物分子双氯芬酸在不同晶型中固有溶解度的分析. 用DTA 和DSC 方法, 还可测定出同一药物不同差向异构体的纯度等. 使用扫描热显微成像技术和局部热传导率分析技术, 可给出多组分如药物扑热息痛和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在药片中分布的三维信息.

3.3 容量分析方法

除上述各种仪器分析方法技术外,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 各种容量分析方法如滴定分析等在现代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其特点在于准确度高、所用设备较为简单, 故在各版药典中均占有较高比重. 目前的发展趋势则在于更低浓度、具备多化学计量点的体系的准确滴定. 对于药物中的微量水分, 多使用卡尔费休法, 于无水甲醇中进行容量法滴定, 目前则集中于解决难溶性药物中水分的准确定量问题.主要分析测试技术在药物分析及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范围总结于表

4 总结与展望

药物分析是一门应用科学, 其基本研究内容贯穿于药物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 在我国药物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上, 质量控制方面, 应着力发展新的分析检测技术方法, 特别是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并应用于解决一系列涵盖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等质量控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例如, 创新的药物分析方法和联用技术、药品微量杂质的分离分析鉴定、中药活性成分鉴定及其含量测定、手性药物研究、药物晶型控制、生物技术药物结构修饰鉴定研究、新型制剂评价及质量控制、药物标准品制备及标定技术等, 实现药品研发和研发过程中规范化、国际标准化的全程质量监控, 使我国新药质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内药物分析方面, 灵敏、微量和专属性的体内药物分析技术、超微量活性物质的分析方法等是其重点发展方向, 从而全面、准确地获取药物在体(invivo)、原位(in situ)、实时(real time)、在线(on line)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GC-MS电子教案

现代分析技术GC-MS的介绍与应用 一、GC-MS技术介绍: 1.GC-MS的概念: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是一种集气象色谱的 高速、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和质谱的高选择性于一体,通过总离子流 谱图和综合气相保留值法能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定性鉴定和分子结构的 准确判断,通过峰匹配法、总离子流质量色谱图、选择离子检测法可对 待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现代分析方法。 2.GC-MS的装置和原理:GC-MS联用主要包括色谱柱、接口、和质谱仪 的选择。 ①装置: 气相色谱仪接口质谱仪 (样品传输) ②原理:气相色谱仪:利用供试品中的混合物在气相流动相和固定相 (固、液)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将供试品分离为单一的组分。 接口:被气相色谱仪分离的混合物,按其各自不同的保留时间,与载气同时流出色谱柱,经过接口,除去载气,保留被分离的组分进 入MS仪。 质谱仪:各组分分子进入MS后被离子源离子化。对于有机物,新生成的分子离子会进一步裂解成为各种碎片离子,经分析检测, 记录MS图。 ③关键装置:接口组件,理想的接口:1.除去全部载气2:试样无损失 分类:a) 直接导入型 b) 分流型 c) 浓缩型 现在最常用的是:毛细管直接导入型接口,优点为构造 简单,产率高(100%) 3.GC-MS定性分析方法:总离子流色谱法和质量碎片图谱法 ①总离子流色谱法:经色谱分离后的组分分子进入离子源后被电离成离 子,同时,在离子源内的残余气体和一部分载气分子也被电离成离子, 这部分离子构成本底。样品离子和本底离子通过离子源的加速电压, 射向质量分析器。在离子源内设置一个总离子检测极,收集总离子流

的一部分,经放大并扣除本底离子流后,在记录纸上得到该样品的总 离子流色谱图。 ②质量碎片图谱法:系用保留时间为横坐标,记录一个或若干个特征离 子碎片的强度所构成的质量碎片图谱,也就是进行选择性离子记录。 二、GC-MS的应用: 1、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 运用用GC-MS 联用技术检测了广藿香油里广藿香酮的比例,此法特异 性强、准确且重复性好,更便于控制药材与其制剂的品质。运用用LC-MS 法对川芎有效位置中藁本内酯及亚丁烯邻苯二甲内酯等多种化学成分 实施了分析及指纹图谱检测,经过检测不同产地与不同批次的川芎药材,使用NIST 谱库测检品,依据相对峰面积测检确定了指纹图谱里的15 个 共有峰。 2、抗生素类型药物分析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其能够造成人的再生障碍性贫 血。运用GC-MS 法分析了蜂蜜中氯霉素留存比例,回收率在90%左右, 线性关系良好,而且灵敏度高、方法干扰少。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法,净化、提取富集条件,构建了动物组织里氯霉素留存量的测检 方法。结果加样回收率在85%~100%之间,RSD 少于25%,检出限为0.1 ug/mg,样品里氯霉素的留存比例在0.1~5.0 ug/mg 之间。 3、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分析 构建人血浆中阿司匹林及水杨酸GC-MS 方法,且分析了肠溶阿司匹林 片在正常人体里的药代动力学。此方法以苯甲酸作为内标。血样酸化之 后再由乙醚一二氯甲烷进行提取,运用选择离子措施实施测检、定量。 结果水杨酸、阿司匹林的日内与日间RSD 均低于4.8%与6.2%,均回收 比率超过97%,见图1。最小测检密度阿司匹林为10 ug/L,水杨酸为0.1 mg/L。 4、药动学领域的应用 一些学者针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构建了同时检测麻黄汤中麻黄碱及伪麻黄碱血药密度的措施,且分析了两者在人体里的药代动力学等 环节。此方法唯一性较强,不易受生物样本里一些杂质的影响,对一些 种类的成分分离性较好,吻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适合用在麻黄汤中两 种主要成分的血药密度检测。 5、在方剂中的应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针对方剂挥发性成分实施分离的时候还利用质谱测 检器实施在线鉴定,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方剂里挥发性成分的类型数据, 还能够推断其内部结构,所以能够通过构建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实施 方剂的相应质量控制。在研究三拗汤加味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的内部结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07T10:50:32.43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陈艳国 [导读] 自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医疗行业、餐饮、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在这些年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我国酝酿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法律的环境氛围,这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兴盛发展、国家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行业都愈发地注重生产效率,然而质量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艳国 摘要:自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医疗行业、餐饮、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在这些年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我国酝酿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法律的环境氛围,这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兴盛发展、国家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行业都愈发地注重生产效率,然而质量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那医药行业来说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东西,因此药物分析是实施药品检测、药品代谢分析、药效评价等多项内容重要手段,是控制药物质量的必备方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药物分析的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针对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药物需要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质量,本文就从传统分析方法着手,接着对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分析技术;药物分析;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CR 引言:我国综合实力在一天天地提升,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对各类药物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现代分析技术对当今药物分析的重大贡献不言而喻,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能够控制药物质量从而保证药物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且对于药物临床应用的效果有较大的提升。 1、传统药物分析方法 传统药物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物理的手段来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如重量分析法;而化学分析方法则是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法、氧化还原滴定等方法,而这些通常是静态分析,难以动态追踪药物的一系列数据;人工操作较多检测结果会受到较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差。 1.1光谱法 药物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光谱法,同时还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化学发光光谱法等等,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光谱法衍生出一些能够应用到药物检测中的检测方式,例如近红外光谱法、色谱光谱联用法等。生物、化学传感器、微电极技术被应用到药物分析当中成为电化学药物分析研究的新领域。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可以对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还可以监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并对药物成分的优劣进行鉴别[1]。 1.2色谱法 当药物样品繁多、成分更加复杂时,对药物的分析就需要用到色谱法对其执行分离分析,色谱法的应用能够对药品中复杂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离并进行检测操作,实际的药物分析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方法。如:鉴别药物、检测药物中杂质、分析药物成分等会用到薄层色谱法,这一方法操作简单易于理解,薄层的单次使用能够有效地避免药品的交叉污染现象、点样多个使用不同的染色剂在鉴别时更加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其检测分辨率和自动化程度与气相色谱法相比仍旧较低,被称为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作为定量分析时,有较多的影响和牵制因素、故检测的准确率有一定的降低,精确性比不上别的色谱检测方法。薄层色谱法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引入了一些自动化仪器来提高检测的自动化程度,如自动点样仪、扫描仪等[2]。 2、药物分析中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 2.1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是一项被运用到药物分析工作当中的重要的现代分析技术,这一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使用能够较好地实现药物安全性的检测和质量控制两大目的。该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利用酶这一催化剂进行反应,在不同的药物中产生不同的能量,接着能量供给发光中间体,从而形成光源,对光源物质进行检测便可判断样本药物中相应成分的含量与质量,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起来操作简单,同时检测过程持续时间较短、能够较为快捷的得出检测成果,在成本方面、检测所用成本价格较为低廉,与世界各国同类检测技术相比发光强度更高,在现代药物分析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事实上,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其原理为化学酶的特殊标记,检测门槛不高、利用很少的药物成分即可以执行检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当前我国医疗临床中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多用于细菌、病毒、肿瘤的检测工作中[3]。 2.2绿色气相色谱法 绿色气相色谱法在实际运用时利用稀有气体He和H2或是N2作为检测的洗脱剂,符合绿色安全的基本,气相色谱又涵盖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检测技术: 1.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技术 直接进样色谱法一般用于柱上的进样,也能够运用对有吸附剂衬管进行填充的方式,以达到防止样品中溶剂进入毛细管柱的目的,更加有利于样本的制备。 2.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技术 针对药物当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分析检测一般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技术,此方法通过测定药物样本上方气体的成分和相对含量来进一步测定药物样品各类成分的含量和质量,进而能够使药物的质量得到控制。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将药物样品溶液密封在平衡瓶内,以一定的恒定温度对其进行加热一段时间,使瓶内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状态,接着由自动进样器获取气体并注入色谱柱当中,进而取得药物样本中有机残留的结果。 2.3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较快成长起来的一种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当中运用电场力作为驱动,毛细管作为药物成分分离的途径,根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学年药物分析技术期末考试

2017/2018学年 药剂专业《药物分析技术》期末考试试题A卷 15级药剂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下列每题1分,共60分) 1、对药物质量进行分析检验的目的是() A.提高药物分析的研究水平 B.提高药物的疗效 C.检查药物的纯度 D.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E.提高药物的经济效益 2、直接碘量法测定的药物应是() A.腐蚀性药物 B.还原性药物 C.中性药物 D.酸性药物 E.无机药物 3、药典规定,测定片剂崩解时限时取多少片() A.10 B.15 C.20 D.6 E.3 4、制剂含量的表示方法是() A.以每1g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B.以每1个最小单位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C.以实际测定的量表示 D.以每lml样品中所含有纯药品的量(g)表示 E.以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比表示 5、下列含量测定方法中,糖类辅料对其产生干扰的是() A.配位滴定法 B.酸碱滴定法 C.非水溶液滴定法 D.氧化还原滴定法 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6、下列检查项目中,不属于片剂常规检查项目的是() A.重量差异 B.崩解时限 C.溶出度 D.含量均匀度 E.澄清度 7、欲排除注射液中的亚硫酸钠等抗氧剂的干扰,常用的掩蔽有()

A.甲醛和丙酮 B.甲醇和乙醇 C.乙醇和甲醛 D.甲醛和三氯甲烷 E.丙酮和甲醇 8、片剂检查中规定凡进行哪项检查后,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A.重量差异 B.装量差异 C.溶出度 D.含量均匀度 E.微生物限度 9、《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可不进行() A.崩解时限检查 B.溶出度检查 C.重量差异检查 D.粒度检查 E.脆碎度检查 10、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共热,放冷后用稀硫酸酸化,产生的臭气为() A.硫酸 B.醋酸 C.水杨酸钠 D.苯甲酸 E.水杨酸 11、检查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中国药典》2015年版采用的方法是() A.薄层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E.旋光法 12、《中国药典》2015年版阿司匹林及其制剂都需要检查的特殊杂质是() A.游离水杨酸 B.有关物质 C.溶液的澄清度 D.重金属 E.易炭化物 13、哪种滴定法中,常加入溴化钾作催化剂的是() A.酸碱滴定法 B.非水溶液滴定法 C.碘量法 D.亚硝酸钠滴定法 14、中国药典规定亚硝酸钠滴定法指示终点方法采用()。 A.外指示剂法 B.内指示剂法 C.永停滴定法 D.酚酞指示剂 15、药典凡例中规定“室温”系指() A.70~80℃ B.40~50℃ C.10~30℃ D.2~10℃ 16、苯巴比妥与铜吡啶试液反应生成的配合物为()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蓝色 E.黄绿色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灯塔”的作用,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 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 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是一般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 线时期或者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 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 行逐一介绍。 一、起始物料 1、合成路线的获取 在启动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获得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合成路线,需要包括以 下几点:起始物料、中间体、反应溶剂、后处理溶剂及关键催化剂等。如果厂家提供反应步骤过长,一般选择3-5步即可。 2、杂质分析 结合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工艺路线,对可能存在或者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分析方法开发的方向奠定一个基础,也好对所需要的仪器耗材有提前的准备。一般涉及杂 质如下: 3、分析方法的开发

起始物料路线中所涉及的杂质种类,进行对应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厂家COA及提供的 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自身工艺对起始物料质量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起始物料内控方法。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API工艺进行逐级放大前,取得起始物料供应商提供的不小于3批的中试生产批量 样品,使用一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其余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重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厂家提供起始物料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5、杂质限度制定的依据 根据多批次起始物料的检测结果,以及API杂质限度的要求,结合工艺路线对杂质的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是制定 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 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 分离度、峰纯度等。

天然药物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分析

天然药物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分析 摘要:随着当前医学制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针对天然药物的分析方法也越来 越多。本文结合现实状况分析了当前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以及指标性成分的若干分 析方法,揭示了医学制药该领域中的技术研究应用新进展,以期望为天然药物的 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天然药物分析方法技术进展色谱法发展前景 我国传统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世界回归自 然食疗和绿色革命兴起的今天,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微生物用药,由于它的成分绿色纯粹,注重自然食疗,所以为 当今社会及人们所关注。然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必然因它的物质基础,即生 物活性物质或有效成分。其中生物天然活性物质成分拥有较为新颖的结构、高活 性与少副作用等特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的新研发药物产品中,是重要 的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因此对天然药物的技术研发进展分析很有必要。 一、天然药物分析方法的研发技术新进展分析 我国虽然是天然药物种植大国,但并不是天然药物研究强国,主要原因有2个: ①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结构复杂,并且影响其药效的因素众多;②其次产生药效 的物质很难被研究出来,换言之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指标因素监控是当前制药 技术领域的一大难题。就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现状而言,针对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 一定要做到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通过高水平技术研究来明确和完善天然药物的 基本质量标准。 1.对气相色谱法的研究新进展分析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主要分析了天然药物的挥发油以及 其它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含有挥发油及其他挥发性成分[2]的天然 药物。在现实制药领域,GC法已成为药物含量测定和杂质检查、药材挥发油分析、溶剂残留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的一种重要手段。GC本身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它的分离效能非常高,分离效能高,可以使一些分配系数很接近的难以分离的化合 物得到很好地分离;由于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其检测限可达10-11~10-13g;再者,它具有高选择性,可以挑选适当的固定相来分析诸如映体、同位素等存在理化性 质但生物活性却不同的各种药物成分。 就目前GC法的新研发进展来看,它与质谱联用仪的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成 分分析方面已经被广泛应用,即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技术。这种全新的联用技术能够能够保证混合药物在经过CG后分 离为独立的单一组分,再由设备各个接口进入MS仪器中展开分析测定过程。该 联用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集合了GC法的高速、高灵敏度与高分离效能,包括MS 的高选择性,让天然药物成分在MS离子化过程中裂解并生成碎片离子,便于检 测分析,更快得到组分结构鉴定结果。在研究款冬花的挥发油成分过程中,就可 以首先采取GC法实施结构组分分离,再利用面积归一法来进行组分相对含量测 定与计算,配合MS检测明确组分化学结构,鉴定得出款冬花中拥有65个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成分占到总量的80%以上。通过GC-MS技术进行试验,不仅仅检 测出款冬花中的所有挥发油成分,还实现了对其中各个组分含量的精确测定。同理,该联用技术也能够检测出无花果树叶中所存在的121种挥发性成分,并且进 一步确定树叶中的所存在的补骨脂素、二十二烷酸、β-大马酮等等挥发油成分, 这些都说明GC-MS联用技术在对天然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检测方面非常到位,它充

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 212 药物分析技术主编李家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药物分析技术》编委会主编李家庆副主编孙轶梅陈静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晓洁(湖北省医药学校)孙轶梅(河南省医药学校)张玮芳(上海市医药学校)肖海燕(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李家庆(湖北省医药学校)李婷菲(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陈静(江西省医药学校)彭先芬(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蒋波(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医药校区)内容简介本教材由模块-项目-任务组成,有三个模块,分别是“模块一药物分析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二药物分析技术专项技能”和“模块三药物分析技术综合技能”。在“模块二”和“模块三”中,采用了大量的流程.图片来表达真实的工作情景。“模块三”收载的15个药物案例包含原料药和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滴眼液.口服液.眼膏剂.粉针等多个剂型,药典中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尽量得到体现。增加了结果的评价和判定内容。为了满足中职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和不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将较深的知识放在知识拓展栏目中,知识链接栏目收集了一些有趣的知识,目标检验栏目中的题目尽量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

本教材层次分明,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各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教学时数的多少来使用本教材。也可作为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的培训教材。 编者 xx年3月前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随着新版药典和新GMP的实施,随之带来的是新方法.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对药品质量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教材更新迫在眉睫。 值此时机,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几所从事医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对教材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写。 本教材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纲要,紧扣《中国药典》(xx年版)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xx 年版),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宗旨,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能的“适用”。 本教材力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能力观课程结构来源于对工作过程的分解;结果观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展开教学。

药物分析技术进展175557

药物分析技术及进展 色谱联用技术(hyphenated techniques in chromatography,HTC)是将具有高分离效能的色谱技术与能够获得丰富化学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目前,各种色谱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色谱作为分离手段,光谱充当鉴定工具,两者取长补短,已成为当今分析领域中复杂成分样品分析的主要方法。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HPLC-NMR)、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以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等。本章围绕几种应用较广泛的色谱联用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予以简述。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与有机质谱的联用系统(GC-MS)是最早实现(1957年)的联用仪。70年代,GC-MS已开始作为商品出售;80年代,已开始普及应用;迄今技术日臻成熟,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目前气-质联用在联用技术应用中十分活跃,它的成功应用能使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定量一次完成,毛细管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检测限已达10-9g~10-12g水平。对于药物分析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GC-MS在合成产物的确证,有机合成反应中副产物的鉴定,中药未知成分的鉴定,药物代谢物的研究等方面均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该方法利用了质谱仪扫描快、灵敏度高的特点,而且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所获得的质谱,碎片信息量大,重复性好。因此GC-MS 联用仪多具有10万或几十万张质谱的数据库,以供比对定性。气相色谱仪可以看作是质谱仪的进样系统,相反也可以把质谱仪看作是色谱仪的检测器。因质谱仪灵敏度高、特征性强、要求分析试样必需是高度纯净物(除MS-MS联用技术外),色谱技术为质谱分析提供了色

药物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陈文

药物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新进展陈文 发表时间:2017-10-31T14:37:11.3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作者:陈文林艳珠[导读] 近年来,随着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药物临床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为患者病情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 (海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海口分所;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药物临床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为患者病情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药物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基因工程、化学药物分析以及中药分析等技术,分析时针对选取的样本进行特殊技术分析。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主要有固态性质表征分析、高通量筛选技术、体内样本分析、中药分析以及杂质谱检测分析技术。本文针对相应的药物分析技术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药物分析者提供意见。 关键词:药物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在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制备与生产以及质量监控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在药物分析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对2012年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和整理,分类综述各类药物或生物样本的过程分析技术、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固态性质表征分析技术、杂质谱检测分析技术、体内样本分析技术、中药分析技术、生化药物分析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1 药物过程分析技术 传统的药物分析技术之中,主要是采取离线方式对药物进行原材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等进行详细分析,由于一些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明显滞后,使得药物分析过程中不能确切的反映出当时生产的真实数据,也无法准确的表示出药物在生产线上的质量。但是采用药物过程分析技术可以对生产的药物实现实时监测,从而实现了药物质量的跟踪分析,符合药物生产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提取研究工艺之中,选用过程分析技术主要是根据红外光谱分析仪来进行成分分析。郑开逸等人针对药物过程分析提出了选用NIR光谱来对提取物进行测定,选用药物对照分析方法以及最小二乘法建立起药物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检测,测定的结果显示所建立起的色谱图能够反映出药物质量浓度、生产终点以及生产过程检测判断。 2 药物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 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其主要的依据是以分子水平以及细胞水平作为实验基础,并且通过微型化以及自动化分析技术来实现的一门药物分析技术。实验过程中采用大量实验作为技术基础,并且在短时间之内完成对候选化合物的甄选。目前所选取用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主要为微流控芯片技术以及微孔板和微阵列技术。郭常川等人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的苯丙胺酰作为靶点,建立起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从而完成了对样本液体的筛选。通过高通量筛选模型针对化合物的细胞的毒性与抗菌活性完成筛选,从而为进一步寻找出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奠定良好基础。 3 药物固态性质表征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过程中不能够忽略潜在的固态反应和不同固态性质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这就使得在进行药物分析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固态原料、辅料以及混合物的物理性质等进行仔细研究,从而为研究药物晶体型组成部分提供借鉴。针对药物的表征研究主要从其分子表征、微观粒子表征、批量样品表征等着手研究。郭磊等人针对叶酸耦联纳米紫杉醇脂质体进行研究时,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器对于样本进行粒子直径和分散指数测定,并且测定了药物的包封率。结果显示叶酸耦联纳米紫杉醇脂质体与原料的药物紫杉醇纳米脂质体差异不显著,而叶酸耦联纳米紫杉醇脂质体则更具有较强的逃避非网状内皮系统,其药效具有明显增强效果。 4 体内样本分析技术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近年来发展很快,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从中国的药典中也针对体内药物分析进行了扩充和修订。体内药物分析技术主要的分析过程包含了:生物样本前处理(微透析技术、固相萃取技术)、体内药物分析(动物体内药物分析、人体内药物分析)、体内代谢物分析、体内生物标志物分析、体内原位测定。由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时候存在着各种问题,其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的方法也会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分析样本、不同的分析方法应选用恰当。狄斌等人针对小白鼠的颈部和头部皮下的生长因子进行原位测定,采用红外荧光量子法实现了对动物的无伤检查,采用这种探针技术对于鳞状癌细胞进行检测效果良好,对于癌症患者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 中药分析技术 中药分析技术属于中药药学的重要基础,在中药组分分析的时候其影响巨大。目前所采取的中药分析技术主要有GC、HPLC、EC、GC-MS以及HPLC-MS等分析技术。通过中药分析技术对于中药组分进行准确、快速以及大信息量分离,从而极大限度的提升了分析效率。姜潇等人针对现代药物分析的时候,并对比分析了中药分析方法,采用UPLC技术来实现了对虎杖药材萃取分离,将药材中的5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快速检测。 6 结束语: 药物分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药物分析学科的飞速发展,现代药物分析方法已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正朝着高灵敏、高通量、高专属和高自动化的方向迈进。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与制备以及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动态监控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保障,并促进药物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硕,陶晓奇.β-兴奋剂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1-8. [2]梁振普*?,王彩平,张小霞,张俊庆,刘雅静,李鹏娟,冯文霞.单颗粒示踪技术及其在病毒侵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病毒学报,2017,04:638-645. [3]樊敦,余敬谋,黄皓,金一.环境响应性递释系统在基因与药物共传递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7,05:713-721. [4]赵冠华,许斌,李晓燕,汤传昊,秦海峰,王红,杨绍兴,王伟霞,高红军,何昆,刘晓晴.应用MALDI-TOF-MS检测肺鳞癌患者血清多肽并分析其与化疗疗效相关性[J].中国肺癌杂志,2017,05:318-325.

药物分析

1.应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硫酸阿托品片的含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A. 水相pH 2.《中国药典》规定,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应检查的特殊杂质是()C. 对氨基苯甲酸 3.具有6-氨基青霉烷酸母核的药物是()A. 青霉素钠 4.具有7-氨基头孢菌烷酸母核的药物是()B. 头孢拉定 5.为了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焦亚硫酸钠对测定的干扰,可在测定前加入下列哪种物质可使焦亚硫酸钠分解() D. 盐酸 6.常用的去除血液样品中蛋白质的试剂是() B. 甲醇 7.中药制剂中产生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有()D. 以上均是 8.现行版《中国药典》检查硫酸庆大霉素C组分的方法是()B. 高效液相色谱法 9.下列药物中,具有酚羟基的是() A. 对乙酰氨基酚 10.平均片重0.30g以下片剂重量差异限度为()B. ±7.5% 11.对于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的反相色谱系统,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比例通常应不低于()A. 5% 12.检查药物中硫酸盐,以氯化钡溶液为沉淀剂,为了除去CO32-、C2O42-、PO43-等离子的干扰,应加入() B. 稀盐酸 13.适宜中药制剂中遇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方法是()B. 浸渍法 14.头孢氨苄中有关物质检查采用的方法是()D.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国内外药典关于吩噻嗪类药物及其盐酸盐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常采用的方法是() B. 非水溶液滴定法 16.磺胺甲噁唑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的颜色为()D. 草绿色 17.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共热后,再加稀硫酸酸化,产生的白色沉淀是()C. 水杨酸 18.下列物质中对配位滴定法产生干扰的是()B. 硬脂酸镁 19.直接碘量法测定的药物应是()B. 还原性药物 20.采用硫氰酸盐法检查铁盐时,若供试液管与对照液管所呈硫氰酸铁的颜色较浅不便比较时,可采取的措施是()D. 正丁醇提取后比色法 21.《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为()部 C. 3 22.下列药物中,能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进行鉴别的是()B. 盐酸普鲁卡因C. 对乙酰氨基酚D. 苯佐卡因 23.药物制剂中含有的硬脂酸镁主要干扰的含量测定方法有()B. 非水溶液滴定法C. 配位滴定法 24.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对乙酰氨基酚应检查的特殊杂质是()B. 对氯苯乙酰胺C. 有关物质D. 对氨基酚 25.体内药物分析中可选用的体内样品有()A. 胃液B. 血浆C. 尿液D. 唾液 E. 组织 26.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查药物中杂质的方法有()A. 外标法B.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C.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D. 面积归一化法 27.黄体酮的鉴别试验方法有()A. 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C. 与异烟肼反应D. 红外分光光度法 28.地西泮的鉴别试验方法有() A. 紫外分光光度法C. 与硫酸的显色反应E. 氯化物的反应 29.能直接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有色配位化合物的药物有()A. 羟苯乙酯B. 水杨酸C. 阿司匹林 30.药物制剂中含有的硬脂酸镁主要干扰的含量测定方法有()B. 非水溶液滴定法C. 配位滴定法 31.中药指纹图谱的特点是()B. 整体性C. 模糊性 32.喹啉类药物的主要理化性质有()A. 弱碱性B. 紫外吸收特性D. 旋光性 33.对乙酰氨基酚及制剂可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E.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药物中杂质限量的表示方法有()A. 百分之几E. 百万分之几 35.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包括以下哪些环节()A. 药品经营B. 药品使用D. 药品研制E. 药品的生产 36.某些苯乙胺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邻苯二酚或酚羟基结构,可与重金属离子配位呈色()× 37.酰胺类药物中酰胺键具有水解性,利用其水解反应或水解产物的性质可用于鉴别()A.√ 38.由于异烟肼分子结构中有还原性的酰肼基团,中国药典中异烟肼原料药和注射用异烟肼的含量测定均采用溴酸钾法。()A.√

药物分析名词解释

1.药物标准: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验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2.性状:是对药物的外观、嗅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的规定,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 3.熔点:一种物质按规定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到全熔的一段温度。 4.比旋度:在一定波长和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5.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6.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者理化性质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理化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判断药物的真伪。 8.比移值: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百度) 9.色谱鉴别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比移值或保留时间)进行的鉴别试验。 标准物质:系指供试品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10.标准品:用于生物鉴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11.对照品,:用于结构确切物质(如化学药)分析。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12.鉴别: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13.检查:是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的状态所进行的试验分析。 14.制剂的规格:制剂的规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效价)或含量(%)或装量,即制剂的标示量。 16.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之差进行计算。 17.含量(效价)测定: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药品(原料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的测定。 19化学试剂的纯度与药物纯度的区别:均规定所含杂质的种类和限量.药物纯度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试剂纯度是从杂质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以及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 20.纯度:药物的纯净程度。 21.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2.一般杂质:指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 23.特殊杂质:指在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它是由于药物的性质、生产方法和工艺条件等原因,引入的杂质。 24.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 25.重金属: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美国FDA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目录 1.介绍...................... (1) 2.背景..................... .. (2) 3.分析方法开发. ..................... . (3) 4.分析程序内容.............................................. ......... ..................................... .. 3 A.原则/范围 (4) B.仪器/设备............................................. . (4) C.操作参数.............................................. .. (4) D.试剂/标准............................................. . (4) E.样品制备.............................................. .. (4) 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 G.步骤......... ....................................... (5) H.系统适应性..... (5) I.计算 (5) J.数据报告 (5) 5.参考标准和教材............................................ (6) 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 A.非药典分析方法............................................. (6) B.验证特征 (7) C.药典分析方法............................................. .. (8) 7.统计分析和模型 (8) A.统计 (8) B.模型 (8) 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 A.重新验证 (9) 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 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 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 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 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 10.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