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论医学的人文性  陈鸣

论医学的人文性

班级:研究生学院2011级12班姓名:陈鸣学号:201120784

摘要:医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汇而成,另外医学还有玄学的成分。然而在现代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中,在职业化、技术化催生下的离床化的历程(其中还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牵引),让患者的身心体验被抛弃被遗忘,其是人类痛苦的失踪史。当代医学过分强调技术性和利益性,势必造成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现对医学的功能与本质重新进行自省,探讨医学的人文性,打通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问的壁垒,让其回归于人性化。

关键词:医学科学性人文性

以前一直认为医学是科学的分支,医学纯粹科学属性体现在对前人的经验积累及扩展,使用日渐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已然被深入研究的科学指标,一起促进疾病的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多样性及对更好治疗目标的追求。经拜读医学人文著作《医学是科学吗》,本人对医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医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不同,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汇而成,另外因为医学有未知领域,所以还有玄学的成分;把医学简单看做自然科学那就是机械论的观点,把人简单机械化是医学发展早期的观点。因此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目标;进一步说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医疗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

考察20世纪医学的历史,可以约略看到两个关键词,其一曰“技术”,其二曰“利益”。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一个百年的“医学”。先看“技术”——这应该就是传说中那只“会下蛋的鸡”。回首20世纪医学的历史,从诊断到治疗,新发现、新发明与新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医学的面貌,这一个百年,医学进步所挽救的生命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多半也是医学赢得最多喝采的一个世纪。《医学是科学吗》提到这样一个细节: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两位工程师,他们毫无医学背景和生物学背景,却因发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而获此殊荣;而与此相反,“彰显巨大人道主义影响和人格光辉”的史怀哲医生却只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1]。此事乍看关乎奖项分配,但其深层影响则在于“助长了医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有技术撑腰的医学因此平添了些优

越感,而原本人与疾病的恩怨、人与人之间的求医问诊故事也因此更换了主角。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和医生说不上两句话,一大迭检查申请单已递到眼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楼层与不同楼栋之间穿行,面对不同的仪器,然后用那一大迭检查单换回一大迭资料报告。仪器成为医者与患者之间冰冷的中介,而医与患之间知识信息的不对等则令患者的声音成为非主流的、微弱的甚至缺失的。再看“利益”。当药物与检测仪器渐渐成为健康与医疗的代名词,过度治疗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而这与医药产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关。美国医学记者Shannon Brownlee在其2007年的新书《过度治疗:太多药物为何令我们更加病态与贫穷》(Overtreated: Why Too Much Medicine Is Making Us Sicker and Poorer)中,曾就技术与药物的滥用与过度使用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与研究;在该书作者看来,药物与仪器尽管越来越先进,但人们并未因此而获得更完善的保健与护理,恰恰相反,政客—医药工业的利益盖过了患者的利益,由于这种利益组合的存在,一方面有钱人们被诱惑着将银子投向不必要的治疗程序,而另一方面,那些无法一掷千金的人们则被随随便便打发了事……。[2]这虽然是美国人书里写到的事,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诸如此类的事也正在每时每刻发生着。而且即使已经一次次见诸报端,患者们却仍然无可奈何。在一次次被“宰”被欺骗之后,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医生已经不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院已经不再是扶危济困的圣洁之所。

在“离床医学的诞生”一文中,王一方先生这样写道:“我们正在缝制一件皇帝的新衣,人们却毫无警觉,大凡明眼人都能发现,现代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是在职业化、技术化催生下刻意去主观化、去情感化,不断追求客观化、符号化、数字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离床化的历程,也是患者身心体验被抛弃、被遗忘的历程,是人类痛苦的失踪史。问题还不在如此,而在于对此毫无反省和批判,并且将这份技术主义(还夹杂着消费主义的牵引)的迷失视为进步的必然趋势。”[3]当技术至上和利益的追求与实现裹挟着医学穿过欢呼的人群,陷落的不仅是医学本应包含的人性的温度,还有医学本身。科学化给医学带来了什么?假设我们完全认同医学是科学,或者承认医学首先是科学,就意味着认同医学当中的科学性,认同医学当中的科学化。比如认同学科细分理性、客观,受控实验、严谨、条理、规范、效率等的科学属性。根据科学性的排他原则,就隐含着一种否定或淡化感性的、温情的、知性的、浪漫的、玄思的人文性。因为那些温情的、诗性的、体验的描述都不是科学指标,认同科学化意味着清除或减弱人文化,意味着确认了

职业冷漠的合理性。病人体验到的是痛苦,而医生观察到的是疾病,疾病和痛苦已然不是一回事,医生观察的重心是病而不是人,医学遗忘了“人”。

作为医生既有个人职业体验,如临床应诊时的感悟,对疾病大量非实验室指拓的深层理解与充分解释,依据传统心理分析对于病人倾诉的格外重视,也有时代潮流的投射。而当代医疗对实验室指标的过度依赖,新药、新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医疗支出的高涨,医患情感纽带的几近断裂,医患之间知识共同体、道德、精神共同体等价值共同体的基本缺失,根本原因是医学正成为一门彻底的生物学。20世纪的医学在生物学探索与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太多太多的努力,但是,社会与民众非但不感激,反而抱怨、责难声越来越强烈,医学正在陷入一个怪圈,做得越多,承诺越多,投入越多,责难越多,追究起来,是在一个地方致力太勤,片面追求科学化。当下中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病人权利觉醒”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比较野蛮,一方面,医生对病人冷漠;另一方面,刁蛮之徒打医生,砸医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医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丢失,迷信机器,迷信金钱,迷信技术,久而久之就走到了这一步。医学应该转向多元关怀,应该刷新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人文是什么?很多人的理想过于简单,认为微笑服务,常常是皮笑肉不笑缺乏感情的“内化。医学人文是坚持最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倡导人性优越,反对技术优先,它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价值是超功利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什么都用钱来度量,人文主义要建立一种超功利的一种文化视野,立场姿态,情愫和关怀,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相遇,强调个性体验。人文主义是完整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是人的终极价值“内化”的历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医学人文只是简单的“微笑服务”了。而现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早退了,而医学人文性的失落必将导致消费主义盛行。所以有必要对医学功能与本质进行自省,有助于在医学科学成就史的喝彩中重建冷峻的批评生活,打通科学与人文之问的学科壁垒。医学不可能成为科学,医学也不应该成为科学,一旦成为科学,就会出问题,就会遮蔽、偏离医学本真的职业愿景、职业价值、终极关怀以及它的目的和职业精神。

正确的认知应当将医学与科学视为“兄弟”,将医学跟科学放在一个平起平坐的、部分交叉的“兄弟”关系上。科学的基本目的是获取新知来理解自然,而医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预防治疗来促进健康。医学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

帜,不再只是一门专门的技术,一棵知识大树,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医生不断升华的一种德行,充满愉悦的一种职业和智力生活及生命的彻悟。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意识削弱,医学就会只剩下一大堆技术追求。医学人文主义坚持最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倡导人道、人性优先,反对真理优先,反对技术优先,反对意识形态优先,反对种族优先。医学的第一要义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它的力量来自减轻痛苦或解除痛苦,所以医术是一切技术里面最美和最高尚的。

“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医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追问,并非为了学究式地修订字典中的一个词条,而是要在这样的追问中重新找回现代医学逐渐失落的人文表情[4]。正像每一种表情都牵系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医学的人文表情所映射出的正是医学最核心的气质: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它超越于知识与技术之上。为现代医学寻回正在失落的人文表情,这不仅是患者的福祉,更是医学自身成长之必需;而当这种反省来自医学界内部则显得尤其珍贵,它标示了一种成熟的批评氛围,正像所有其它学科一样,医学注定要在批评中成长。新医学应倡导直接推动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兴起与建制化,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间接推动了医学哲学(多元模型)与卫生服务(人性化)的观念更新与制度转型。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不是人类医学范式的最终表达,也不是最优表达。引导当代医学以人为本来彻底反思医学之“轻”、疾病之“轻”、人性之“轻”,梳理、寻找病患的意义、疾病体验的意义,追查职业冷漠的终极原因,扭转“见病不见人”、‘‘生物因素第一”、“技术解决唯一”的职业偏见。医学由唯一的、偏颇的“科学化”适度回归于“人性化”与“艺术化”,最终实现医学的本真意义(德、行、技、艺)和同一价值(真、善、美)的统一。

医学人文主义要求我们对待生命要保持敬畏心神圣感,对待历史保持悲悯心虔诚心,对待新技术应该怀疑反思、保持矜持,对待技术创新,要积极,要稳重,不狂热,不盲从。当然不是说不应该去发现新的领域,不要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发现,而是要丢掉一些人由无知而派生的“无畏”,多一些职业的自省和对生命的敬畏。打消一点因科学至上与技术崇拜所产生的职业冷漠。医学人文主义同时揭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治疗目标:即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整体性,或者假如无法做到,则帮助他在身体强加的影响和自我渴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建立某种新的平衡。治疗并不总是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有时候治疗意味着学习照顾他人,

使一个家庭变得和谐,或者意味着病患和死亡痛苦的减轻等等。有时候治疗意味着病患和对死亡痛苦的减轻,病患的痛苦总是个人的,它与特定患者的生活处境有明确联系,而且与他或她赋予病患体验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联系。所以在新的治疗关系中,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患病人的体验,而不是仅仅集中在疾病的过程本身。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5] 这是一段镌刻在撒拉纳克湖畔墓碑上的铭言,在《医学是科学吗》这本书中,这段话不只一次地被引用。反复品读,就读出了仁厚与谦卑。其实,它不仅是一位医生所理解的医学的目的,更是医学的智慧。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的滋润,因此我们要在全力发展科学、提升医学技术的同时,重视医学科学人文的研究,以敬畏之心、普爱之心、悲悯之心面对自然,面对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23页

[2] 香农布朗莉Shannon Brownlee 《过度治疗:太多药物为何令我们更

加病态与贫穷》

[3] 《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157页

[4] 《人的医学》王一方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2 25页

[5] 《医学是科学吗》王一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 26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让迷失本色的语文回归 ——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则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离开工具性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则如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可是,“文以载道”的道理谁都知道,可真要做到“文道结合”又何其难!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便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人文性”,而对语文的“工具性”一时间似乎有些避之不及,该讲的不讲,该练的不练,脱离文本,舍弃语言,只重人文关怀,恰如吴忠豪先生所言,有些“得意忘言”了。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语文本色的迷失。其主要表现如下: 迷失一:工具性冷冷清清——不到位 课程改革以来,有不少语文课堂中是又唱又跳又画,将语文课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等。美其名曰: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而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关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 一教师在教学《花钟》时,既没有抓住“吹起”、“绽开”、“从梦中苏醒”、“欣然怒放”、“舒展”、“含笑一现”等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也没有抓住“陆续”、“刚刚”、“大致”等说明文中表现作者用词精确的词语,而是花时间、花精力讨论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成“花钟”,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这是一个语文课堂中工具性“冷冷清清”的典型例子。教者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没能及时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感受语言魅力。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贫乏。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能行呢?

论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形势下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方式的“非人性化”及媒体的过分渲染,使医患关系之间的温情趋于淡化。医生对患者,重医疗程序服务,注重患者躯体上的疾病治疗,忽视患者心理感受,患者进医院,像进入一座迷宫;患者住院,一个号码成了他的象征,这些都是缺少人性温暖和缺乏医患双方沟通的表现。同时,患者在不了解疾病治疗风险的前提下,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一旦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甚至对医护人员造成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导致医护人员既肩负着繁重的工作负担又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双方种种不满的心理感受、压抑等不良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将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线。 相关调查指出患者对医院满意度造成影响的因子包括:高超的医术(30.1%)、人文关怀(26.8%)、较低的医疗费用(18.4%)、便利的后勤保障、伙食(14.7%)、优越的住院条件(8.8%)、其它(1.2%)。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患者对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同等关注。因此,在医疗服务中,提倡人文关怀,是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人文关怀不仅提倡医护人员用爱心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治疗患者,帮助患者摆脱病魔的折磨,摒弃生物医疗模式中忽视患者心理需求的弊端;同时,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更是双向的,同时医院管理层和患者及其家属应体谅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和繁重性,从人性角度去思考,关心医护人员内心深处的需要。此时便需要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

既尊重患者的生命权和满足患者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又维护医护人员的权利,从而冰释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在实习中的观察和思考,肯定了本课题对我国现代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题目之后,笔者翻阅文献和检索期刊,收集各方的信息和资料,结合时事和自己对人文关怀的看法、理解以及不断的思考,完成这次论文。 一、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中的题中之义 (一)医疗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医学的人文关怀要求医务人员在医护过程中,以人道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人格尊严给予真诚的关注和关心,即既要求医护人员向患者提供医学科学服务,又要给患者提供医学人文服务。 医疗服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医学科学服务和医学人文服务相结合的过程。医学科学服务是患者疾患痊愈的物质保证,它利用医学技术解除患者躯体上、生理上的痛苦。而医学人文服务则是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它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服务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二)医疗人文关怀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悠悠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我们祖国的国粹,早在古

医学人文关怀演讲稿

我心中的人文关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的XX,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心中的人文关怀。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医院,大家会用哪个词呢?(互动)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用“冰冷的”。这是为什么?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人文关怀的缺失。 什么是人文关怀呢?我们的“度娘”是这样给它定义的“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定义的看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理解。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医院人文关怀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对医院人文关怀的理解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第一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用这两句呢?这是源自我在医院的那一次亲身经历。 前不久,我带着我的一个亲戚去医院做急诊Ct检查。我们到达医院Ct室的时间是中午两点二十八分,这个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尴尬的时间,这是我们医生的午休时间。我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敲开了值班医生的门,然后用很抱歉的语气跟这个医生说,“医生,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了,这儿有个病人腹痛要做急诊检查”,当时我的态度可谓是毕恭毕敬,但是这个医生给我们的反应却让

我非常失望。这个医生很随意的瞟了我们一眼,非常不耐烦地接过检查单,径直进了检查室,关了门,没有跟我们进行一句言语沟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把病人往哪儿搬。身为医护人员,作为患者家属切身体验到医生的“冷暴力”,是非常难受的!当时我在想,如果此刻患病就医的是医生自己的家属呢,是否仍然如此冷若冰霜。作为社会的个体,抛开工作身份,每个人都有亲人。我们医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去除伤痛,救死扶伤。病人生病本身就是脆弱的,她们都希望在医院得到一丝温暖,一份关怀。如果当时这个医生给我们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内心都会觉得温暖无比。 大家都知道我们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医护人员被打受伤、甚至被泼硫酸的新闻。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我了解我们的委屈、辛苦和不被人理解,但同时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是病人越来越难缠?还是社会舆论、媒体过分偏袒患者?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现在我们很多医护人员习惯在工作中带上冰冷的面具,我们似乎总是在关注怎么样去把病人的病治好,怎么样去护理病人使她们不发生并发症,我们几乎不关注病人的心理、不倾听病人的心声,不关注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请关注我,而不是我的病”这就是我们病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人文关怀并不复杂,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可以蕴含在我们平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病人焦急挂号时,它在我们耐心解答的话语里;病人输液时,它在我们温婉轻柔的动作里;病人出院时,它在我们祝愿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精神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中出现的“医德失范、医德迷茫、人文衰微”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必须建立一支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医疗服务队伍。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文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传承了数千年的思想。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这个词就就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就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

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 2 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 古已有之的医学人文精神,到今天,不就是发展了,而就是断裂了、落伍了。在医疗服务中,我们瞧到了一幕幕我们不愿瞧到的现象: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将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遮蔽得几近无踪影,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平衡医学技术的重要砝码随着医学科学 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与人文性从来就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今天的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症,而且就是一种个体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浅谈语文课程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 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 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2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

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 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

医学人文关怀演讲稿

我心中的人文关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就是来自XX的XX,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心中的人文关怀。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医院,大家会用哪个词呢?(互动)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用“冰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抛开其她因素不谈,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就是医院人文关怀的缺失。 什么就是人文关怀呢?我们的“度娘”就是这样给它定义的“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定义的瞧法就是什么,在我瞧来,它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理解。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医院人文关怀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对医院人文关怀的理解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第一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二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用这两句呢?这就是源自我在医院的那一次亲身经历。 前不久,我带着我的一个亲戚去医院做急诊Ct检查。我们到达医院Ct室的时间就是中午两点二十八分,这个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尴尬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医生的午休时间。我怀着非常忐忑的心情敲开了值班医生的门,然后用很抱歉的语气跟这个医生说,“医生,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了,这儿有个病人腹痛要做急诊检查”,当时我的态度可谓就是毕恭毕敬,但就是这个医生给我们的反

应却让我非常失望。这个医生很随意的瞟了我们一眼,非常不耐烦地接过检查单,径直进了检查室,关了门,没有跟我们进行一句言语沟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把病人往哪儿搬。身为医护人员,作为患者家属切身体验到医生的“冷暴力”,就是非常难受的!当时我在想,如果此刻患病就医的就是医生自己的家属呢,就是否仍然如此冷若冰霜。作为社会的个体,抛开工作身份,每个人都有亲人。我们医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去除伤痛,救死扶伤。病人生病本身就就是脆弱的,她们都希望在医院得到一丝温暖,一份关怀。如果当时这个医生给我们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只就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内心都会觉得温暖无比。 大家都知道我们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医护人员被打受伤、甚至被泼硫酸的新闻。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我了解我们的委屈、辛苦与不被人理解,但同时我也在想到底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就是病人越来越难缠?还就是社会舆论、媒体过分偏袒患者?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现在我们很多医护人员习惯在工作中带上冰冷的面具,我们似乎总就是在关注怎么样去把病人的病治好,怎么样去护理病人使她们不发生并发症,我们几乎不关注病人的心理、不倾听病人的心声,不关注病人真正需要的就是什么。“请关注我,而不就是我的病”这就就是我们病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人文关怀并不复杂,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可以蕴含在我们平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病人焦急挂号时,它在我们耐心解答的话语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3)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一)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秘,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和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二)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三项基本原则 1,病人福祉至上 2,尊重病人自主权 3,促进社会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十项专业责任 1,提升专业能力 2,诚实对待患者 3,保护患者隐私 4,避免私人利益 5,提升医疗品质 6,平等照顾病人 7,节省公平分配资源 8,重视科学精神 9,减少工作冲突 10,重视同行间专业评价 二、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性质 1、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 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为实现人权平等创造了条件,医患之间是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即:医务人员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医疗服务;病人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并密切配合诊治,共同完成维护健康的任务。但是,由于两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上的差别和患者求医时的弱势心理,在医患之间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状况,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医生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己任,国家赋予了医生以某种特权(对疾病诊治权和特殊干涉权等)并以医疗技术为保证,为病人提供服务;病人出于信任或与医生充分协商,接受医生的服务。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由于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占有不同,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所决定的。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处于一定主动地位,并具有某种特权,这就要求医生恪守职责、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辜负病人之信任。但应看到,被服务的患者因其地位和权利意识的提高,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人文精神规范着医学的发展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人文精神规范着医学的发展的。 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是人类的一种意志、情感、精神,作为人类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指标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为目的。它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所以要让医学发展的更合理,健康,文明,就要在对医学科学精神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医学具有独立性,科学性,但它并不是一门纯科学。曾经医学被认为是纯科学,这一认知的代价就是人文性的割裂与丢失。医学关涉着人类命运,它应该是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的统一,其中人文精神又是一把无形的标尺规范着医学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把医学看做是门科学,一味遵循着严苛的科学原则,只针对病人进行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治疗,那么很多因素就会被忽略,如病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病人及家属的需求等,而正是这些人文原则对病人和医生的配合及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性和人文性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科学性决定医学的严谨性、准确性,而人文性则是规范着医学的内在精神。目前社会上医患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的症结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如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但最根本的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以后要走进各个科室为病人服务,全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工作的保障,而适当的人文关怀则可以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因而医疗过程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安慰。 医学不是可以满足人的任何需求的,我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

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

医学人文关怀演讲稿

医学人文关怀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 晚上好!首先祝护士节快乐!同时感谢领导百忙中与我们分 享节日的喜悦!毫无疑问,今晚这里的风景最美! 印象中,以往我们的护士形象大多出现在这样的镜头中: 拥挤的候诊区,门“呼”地一开:“6号,6号,到你了!哎,哎, 别挤!”接着“砰”的一声关门;或是小品中举着长矛式的大针筒, 吓得被打者抱头求饶,场下的观众捧腹大笑。 后来,人们从电影《二人三足》中朱菌的身上读到了护士 的坚强、忍耐;从美国大片《珍珠港》中伊弗琳的身上看到了护士的 冷静、超脱:从《心语心愿》中张柏芝的身上感受到了护士的清纯、善良! 再后来,非典时期,以坚毅的脚步迈进隔离病房,用血肉 之躯铸就生命长城的千万个叶欣,让人们铭记了护士的勇敢、无畏! 于是,社会赞誉我们:是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英雄!

其实,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病人需要的人!是他们床边的提灯女神,呵护着他们的健康;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其无助时给予支持,悲痛时赋予力量! 是我们迎接生命的第一声嘹亮,也是我们带给生命最后一缕阳光! 记不清,多少次为满身血污的病人清洗抢救,多少次为送病人急诊检查而飞奔在风雨中! 记不清,量了多少遍血压,递了多少把器械,输了多少袋鲜血! 记不清,倒了多少杯送药的水,盖了多少次落地的被! 也记不清,病人的痰液飞溅了多少次脸庞,家属的不解又带来了多少无奈! 长长的走廊印刻着忙碌的足迹,静静的黑夜见证了不倦的身影。

有人说,护士和上帝有着同样的品德,不分贫富、贵贱, 只要能拽住生命的缰绳;也有人说,护士代表着脏和累,可敬却不可爱。 面对劳累,面对不解,情感让我们不放弃,职责让我们不 逃避!病人出院时灿烂的笑脸和由衷的感谢,就是我们披褂上阵的无穷动力! 每个忙碌的瞬间,我们用没有翅膀的身躯,飞奔在各个病房,用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举动,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让一张张没有色彩的面孔散发出光彩,让悲痛无助的生命注入希望!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健康!我们——就是与时俱进,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为健康保驾护航的天使!是医院里最美的风景,风景中的我们无比自豪! 医学人文关怀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与奉献》。

最新一个护士对“人文关怀”的感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句话。当我们懂得护士,当护士懂得病人的时候,就有了和谐。 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人,大量的观察和治疗都要通过护士来落实。从护士身上,病人能感受到医学的博爱和温暖,而护士的不愉快也很可能传递给病人。在我的理解中,人文关怀的核心包括3个方面:尊重、理解和沟通。现在,各级医院都在积极倡导人文关怀。他们往往将关怀的对象设定为病人,有时却忽略了医生和护士。 当医院出于“以病人为中心”,要求护士对每一位病人笑脸相迎时,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谁会对我们的护士微笑?大家都知道,护士的压力特别大。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们就应该奔波于各个病房,对每位病人嘘寒问暖,不仅要呵护好病人的身体,还要随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抚慰。不管她们心里多么难受,也要以微笑面对每一位病人。另一方面,护理的每一项操作都直观地展现在病人及其家属眼前,稍有疏忽,就会招来病人的埋怨、家属的指责。可是谁又会想到,多数护士自己还是个孩子呢!有的医院为护士设立了“委屈奖”,我不以为然。我们应该通过尊重、关爱护士的具体行动,激发起她们对护理岗位的热爱,进而转化为对病人的关心。 所谓理解,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的渗透。众所周知,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锁碎而繁重,尤其在医学技术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严重 缺编,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临床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管理者可知道我们护士在想什么吗?当要求护士做到“我能为病人做什么?”那作为管理者可曾想过“我能为护士做什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追求,还有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而言,医生更容易得到病人和社会的认可,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其价值,而护士不是这样。我希望护士也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 其实,每个护士都特别想把事情做好,而且特别希望能得到护士长的认可。也许每一位护士内心都会对自己的护士长这样说:“护士长,我想做的更好一点,能得到您的表扬。”这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啊!护士长一句肯定的话语,可能就是她努力不懈的情感支撑。所以请真心地欣赏您的每一位护士,多给予她们肯定与表扬。这种基于理解的上下沟通必然会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所以说,你只有先理解护士,才能疏导她们去理解病人。 让护士们“工作并快乐着”,进而使护士们用快乐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达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增加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真正达到医患双赢。

谈谈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谈谈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 富和发展。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随着社 会发展而发展。而且由于医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和人体) ,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形态、运动内容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各种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并发展预防疾病和保障健康、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手段,通过医疗实践来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增强人类的劳动能力。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医学,如军事医学、法医学等。 医学同时是一门技术,即医疗技术,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用并发展起来的技术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手段(包括医学实验设备、临床检验仪器、各种治疗器械和工具等) ;医疗工艺(包括医学实验和检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临床诊断的程序和方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程序和方法、护理操作和方法等) ;医疗手艺(即医生的技能、手法,如执刀术、缝合术、整骨术、针灸术、推拿术等) 。 医学又是一项实践,即渗透在实验研究、临床诊治、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是它的突出特点。 医学科学的职能是保护劳动力,修复劳动力和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 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因而,它是直接关系人类繁衍、国力强弱,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又是一项福利性事业,是增强人类体力和智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事业。既受制约于社会,又反过来作用于社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医学事业,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医学史就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演进的。自有人类开始就伴生了医学。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人, 作为具有意识能动性的

人文关怀——医学真正的目的

姓名:兰永昊 院系:积水潭医院内科学专业 学号:1111210482 人文关怀——医学真正的目的 如今的医学教育大都只是讲疾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却忽视了作为一名医生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我们总是讲疾病的治疗要个体化对待,却忽视了与病人真正的沟通与了解;我们总被教导“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却忽视了作为医生真正的目的。医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一直认为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把病看好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然而这些想法当我听完老师的讲解、看完《Patch Adams》后彻底改变了。 我们常常把医生的职责定义为救死扶伤,我们常常把治好一种疾病当成一种成就,但我们却忽视了病人的真正感受;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写病例,却很少花时间与病人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常常与病人划清界限,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变的冷漠、麻木,可我们忘记了医生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终于领悟——医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而是帮助病人、关心病人,积极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伤,改善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医生的目的只是治疗一种疾病,那么医生

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没有一种疾病可以完全治愈永不复发;如果医生的目的是帮助病人,那么医生永远都是成功者,因为无论疾病如何发展,哪怕最终的结果仍是无法治愈,但医生最终都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如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医生病人缺乏应有的信任。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经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整个问题,我们把责任归于政府,因为政府没有指定一个完好的政策来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把责任推给病人,因为很多病人经常“无理取闹”,挑起纠纷。因此我们想方设法保护自己,把病人看成对立面。然而我们却没有从自身出发,去寻找医疗纠纷的根源。我们想依靠医改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但一剂医改能否立竿见影,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呢?其实,如果我们从自身出发去寻找根源的话,我们会发现,问题的根本解决靠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医务人员自己。很多纠纷的产生源于医患之间沟通太少,医生缺乏人文关怀,病人无法信任医生,再加之一系列连锁事件后,患者最终把医生告上法庭。缺乏沟通,导致缺乏信任,最终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试想,如果我们之前能够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建立起之间真正的信任后,这种事情还会发生吗?我想肯定会减少很多。而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影响医学事业发展,只有加强医患沟通才是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有效地沟通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感情距离,建立正常医患关系,实现患者获得最佳健康利益,从而实现医患都能接受交易。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彼此沟通、相互信任应该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提纲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 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精神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中出现的“医德失范、医德迷茫、人文衰微”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必须建立一支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医疗服务队伍。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文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传承了数千年的思想。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这个词就是

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 2 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 古已有之的医学人文精神,到今天,不是发展了,而是断裂了、落伍了。在医疗服务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将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遮蔽得几近无踪影,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人们对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