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建国初期的伟大成就

中国建国初期的伟大成就

中国建国初期的伟大成就

——国内政策建国初期的概况:

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马祖、金门、海南尚待解放;在大陆上,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新疆、西藏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战争还要继续进行,军费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旧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极其落后,从1937 年到1949 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高产量为2800 亿斤,而1949 年大约只有2240 亿斤。1950 年计划增产100 亿斤,距离战前最高水平还差很远。棉花生产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400 斤粮食,需要向国家缴纳80 斤公粮,这个负担是相当重的。

1949 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主要产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48% ,铁减少86% ,钢减少83% ,棉纺织品减少25% 以上。由于农业生产没有恢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维持正常生产都很困难,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极为混乱。以上海为例,与战前相比,物价上涨高达200 倍,城乡人民购买力低下,商品卖不出去,使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批工人失业。

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当时全国有铁路2 万多公里,除了东北(占40% 左右)因解放早得到恢复外,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航运可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国民党胁迫到台湾或香港。

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1.4% ,城市负担占38.9%,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17.1% ,以上三种税收政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就要发公债。在编制1950 年国家预算时,支出的82% 靠各种收入,7% 靠公债,其他靠发行货币。

解放初期水旱天灾相当严重,全国有1.2 亿亩耕地4000 万人受灾,对这些灾民,人民政府不能置之不顾,必须采取紧急救济和生产自救等措施,这也要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与扰乱,也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当时沿海港口的海运极为困难,南方许多岛屿还被国民党军队所盘踞,对外贸易主要是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进行,许多我们需要的物资无法取得。

【案例】“银元”,“米棉”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市场不稳,物价飞涨,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稳定物价,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人民的支持,果断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两次大的“战役”。

首先是“银元之战”。各大城市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明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投机商对此令置若罔闻,继续扰乱金融市场。在上海,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 年6 月10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法办首要投机分子238 名,学生打击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对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银元之战”之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就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上海涨价尤其。这时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面对投机商人的猖獗活动,毛泽东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平抑物价的工作,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批示以陈云同志为首的中财委,依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中央人民政府从11 月15 日至30 日,每日从东北调动1000 万至1200 万斤粮食入关,加紧华中棉花东运,把陇海沿线积压的纱布运至西安。在此期间,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都准备了足够抛售的粮食、棉布、棉纱等物品。经过周密布置和充分准备之后,选择市场物价达到高峰之机,于11 月25 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使投机资本家措手不及,吞食不下,26 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连续抛售10 天后,棉等商品价格猛跌30% 到40% 。投机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灭竟相抛售存货,但是市场已经饱和,愈抛愈贱,愈是不易脱手。不少投机商人借高

利贷抢购囤积的,结果不驻所囤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出很亮的利息,两面挨耳光,其中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告破产。

案例点评:建国初期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党中央做出了整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决定,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使国内外那些对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持怀疑态度的人士也不能不对共产党表示钦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胜利,而且也能把经济工作做好。

一、经济上: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没收官僚资本,明确强调要把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区别开,把接收企业同对待国民党政权机关的办法区别开。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收回了被霸占的海关,统制了对外贸易,实行了外汇管理。没收的官僚资本,征用、收购、征购以及没收的外资企业,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就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国营经济的建立,巩固了人民政权,为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作斗争,为恢复国民经济和逐步实行对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2.整顿经济秩序,打开财政经济困难局面。

建国初期,面临的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表现为:严重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市场混乱,物资缺乏。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控制物价,加强市场管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经过以上的措施,使得中共和政府在经济战线上取得了第一次重大胜利,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使新中国更加稳固的站住了脚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重要前提。

3.“五反”运动

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了“五反”运动。五反运动是指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它的开展,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行为。而在工商业者中进行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是中共在对资产阶级的限制斗争中的又一回合胜利。

二、文化上:

1.剿匪反霸,清除社会遗毒。

建国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地普遍开展了剿匪、反霸、禁毒、清娼,新婚等措施。重点打击制毒贩毒罪犯,对卖淫嫖娼各地政府加以禁绝。使得社会风气得到了良好的转变。

2.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建国初期,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并开展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运动等。

三、外交上: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

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保护外国侨民、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对外关系得到了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外交新局面的打开,毛泽东访苏,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亚太地区的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2.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侵占台湾海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为了自卫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于1950.10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灵活的战略战术、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终于1953.7在板门店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获得了战争胜利。抗美援朝沉重的打击了美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世界的和平。也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四、政治上:

1.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全国大陆解放,相继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临时地方政府、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全国大陆的解放,结束了我国长期的分裂和混乱局面,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为新中国建设的开展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2.各项民主改革。

建国初期,当时的形势处于历史转折时期,并伴有严重的经济困难。所以不得不紧迫的开展土地改革,并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的中心任务。之后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我国最大的土地改革。废除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条件。

3.镇压反革命运动。

建国初期,反革命活动猖獗,又受朝鲜战争的影响,还有美军与蒋介石勾结、整军备战等。所以中国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重点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的党团骨干分子。它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4.“三反”运动。

建国初期,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三反”运动。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它的开展挽救了许多干部,树立了新中国廉洁朴素的社会风气,进一步牢固地确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初期,在朝鲜战局稳定、民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内有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外有严重的国际形势。所以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造”。为了落实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6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

赵越12014124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