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单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ICD-10:120.0/20.1/2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 指南建议。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

(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 指南建议。

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转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4.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20.0/20.1/20.9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就诊当天进行的检查检验。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肌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如6小时内阴性,应在症状发作后8-12小时复查);

(4)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D-二聚体、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

(2)尿、便常规+潜血;

(3)血气分析;

(4)胸部X光片、超声心动图。

(5)冠脉CTA(疑诊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测定正常)。

(七)选择用药。

1.抗心肌缺血药物:

(1)硝酸酯类药物:可考虑选择①硝酸异山梨酯10-20mg,每日三次口服;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每日一次口服;

(2)β受体阻滞剂:可考虑选择①美托洛尔6.25-50mg,每日两次口服;

②比索洛尔2.5-10mg,每日一次口服;

(3)钙离子拮抗剂:可考虑选择①地尔硫卓15-30mg,6-8小时一次口服;②地尔硫卓缓释胶囊90mg,每日一次口服。

2.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1)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口服;

(2)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口服;

(3)有高危特征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3.抗凝药物:

(1)普通肝素;

(2)低分子肝素:按照患者体重使用适宜剂量:2500单位(体重<50kg、5000单位(50kg≤体重≤65kg)、7500单位(体重>65kg),12小时一次脐周皮下注射;

4.调脂药物:

(1)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考虑选用

①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口服;

②氟伐他汀40-80mg,每晚一次口服;

③洛伐他汀20-40mg,每晚一次口服;

④辛伐他汀10-20mg,每晚一次口服;

(2)可考虑联合使用以下一种药物:

①贝特类:可选非诺贝特(微粒型)200mg ,每日一次口服;苯扎贝特(缓释型)400mg,每日一次口服;

②烟酸类:可选阿西莫司250mg,每日一次口服。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1)可考虑使用:

①卡托普利6.25-50mg,每日3次口服;

②依那普利2.5-10mg,每日2次口服;

③贝那普利2.5-10mg,每日2次口服;

(2)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禁忌症或低血压,应在24小时内口服。

(3)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如缬沙坦胶囊40-8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

6.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7.抗心律失常药物;

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血液动力学稳定;

3.心电稳定;

4.心功能稳定;

5.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6.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转出CCU和出院;

2.转上级医院PCI;

3.患者拒绝出院。

参考住院天数:10天,参考费用标准:5860元。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

注:如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加用胺碘酮;如发生心衰,加用利尿剂等药物;低血压者可给予多巴胺。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建议得目得就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得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明确哪些治疗就是经临床验证有效应常规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就是有限定条件,非常规使 用, 需经临床医师研判后才能采用得治疗;哪些治疗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无效甚至有害。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UA)得定义与分型 UA就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得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其中包括如下亚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得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 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 心绞痛得活动阈值明显减低,按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 I—IV)加重 1级以上并至少达到III级(表1), 硝酸甘油缓解症状得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 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得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得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表1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得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I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得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II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活动 III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IV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得诊断 在作出UA诊断之前需注意以下几点: (1)UA得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得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温泉县人民医院——李红霞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各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因此早期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临床资料: 1.1患者资料: 患者为77岁的女性,因“反复胸闷、心前区不适6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时患者有双下肢浮肿,夜间平卧困难,高枕卧位,每日入睡1-2个小时,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组织,入院后给与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血管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15天后出院。 1.2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疼痛,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询问发生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的重点,并及时准确的记录及处理。 1.3诱发因素: 疲劳、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吵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

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过甜或过咸。 1.4饮食: 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可少食多餐、有关研究表明因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糖耐量异常、局部炎症细胞的侵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时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并应忌烟酒。 2.1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 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疼、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给药严格控制滴速,防止意外发生,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定时测血压,观察并24小时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2心里护理: 因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考虑问题关心询问病人,掌握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紧张,保持心态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本病的恢复十分重要。情绪变化可使心脏工作量加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心绞痛,无论在住院治疗和出院回家都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心绞痛的发作。 2.3健康教育: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1T13:46:48.5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4期作者:温小红[导读] 临床治疗时首先要对患者应用常规疗法,然后在治疗基础上实施积极护理,最终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温小红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河南内黄 456300)【摘要】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将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37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法。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以及总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 合、系统护理,可获得显著护理效果。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生存质量;恢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76-0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综合征,主要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由于患者病症不稳定,易形成心肌梗死,严重者导致猝死[1]。为预防心绞痛进展,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需要实施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本研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满足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39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6±1.2)岁;病程在3~18周之间,平均病程为(5.4±1.3)周;心绞痛类型:23例卧位型,19例自发性,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9例变异型,7例中间型。经心电图检查,ST段均不同程度压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均口服硝苯地平药物,并采取抗凝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心肌缺血、控制血压以及降脂等疗法,并维持患者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稳定。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实施对应护理:1.2.1对照组对照组均应用常规护理法,主要以使患者感到舒适为主,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保持病房清洁,并为其实施基础护理。 1.2.2观察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监测病情:对患者病情密切监测,主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以及心率等指标,对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发生次数等指标详细记录,并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进行准确鉴别;如患者频发心绞痛,采取药物治疗无效,则要警惕是否发生心肌梗死,及时告知医师处理。(2)心理护理:患者病症反复性发作主要受到工作、生活、社交以及疼痛等方面因素影响,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情绪。心绞痛易由不良情绪引起,并恶性循环。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熟练掌握情绪和心绞痛之间的关系,可及时调整情绪。(3)用药护理: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悸、心动过速、面部潮红、头部胀痛以及头晕等不适,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以上症状为服药后血管扩张导致,不必紧张;如患者心绞痛频发,则可遵照医嘱为患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并严格控制滴速;与此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要严格根据医嘱控制滴速,不可随意调整,如滴速过快可能引起低血压。患者遵照医嘱服用硝酸甘油5min后,如胸痛症状无缓解,则可指导患者再次服药;如疼痛剧烈,则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止痛药物,如有必要,可为患者肌内注射60~100mg哌替啶。(4)生活干预:和患者积极交流过程中,帮助患者寻找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积极预防;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劳累加重病情;应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待患者病情恢复稳定状态后,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进而有效提高患者耐受力。(5)饮食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要戒酒、戒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高脂、甜食,低盐量饮食,以维生素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丰富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清淡食物为主,进食时不宜过饱、过快,要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6)出院健康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护理安全性、治疗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另外,对患者强调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的意义,不可随意停药、换药,防止产生不良影响。 1.3 观察指标[3] 应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对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等指标进行评分,将各个因素评分值相加即得出SAQ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2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如P<0.05,则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以及总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Q评分对比(x-±s,分)

4.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ACS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区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 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NSTEMI。NSTEMI大多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图1)。 二、心绞痛分级 表1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的心绞痛分级 级别心绞痛临床表现 I级II级III级IV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或仅在睡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一层以上楼梯受限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100-2OOM 或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 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出现心绞痛症状 四、UA/NSTEMI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UA急性期卧床休息1--3d,吸氧、持续心电监护。 UA/NSTEMI标准的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有些患者经过强化的内科治疗,病情即趋于稳定。另一些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早期介入治疗。 (二)抗缺血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三)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替罗非班);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 表5 各种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用法 药物用法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 依诺肝素开始剂量150--30Omg,然后75--15Omg/d 负荷剂量300mg,然后75mg/d 60-70 lU/kg,静脉团注(bolus),最大剂量500OIU。然后静脉滴注12—15 lU·kg-1·h-1,最大剂量1000 IU/h。将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在对照值的1.5--2.5倍 0.1ml/lO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首剂可1次静脉滴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强些,经常被描述为疼痛,可持续长达30min,偶尔将患者从睡眠中痛醒。心绞痛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出现静息型或夜间型心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的或新的部位;发作时伴有新的相关特征如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概述 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的.造影证实1/3以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缺血区的血管内有导致部分闭塞的血栓,由于造影时可能难于辨认血栓,报道的发生率可能偏低.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1] 诊断依据 一、有不稳定性缺血性胸痛,程度在CCSⅢ级或以上;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本建议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明确哪些治疗是经临床验证有效应常规采用的治疗;哪些治疗是有限定条件,非常规使用, 需经临床医师研判后才能采用的治疗;哪些治疗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为无效甚至有害。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定义和分型 UA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 包括如下亚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 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 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按加拿大心脏病学会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C I-IV)加重 1级以上并至少达到III级(表1),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 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表1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I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II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活动 III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IV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 在作出UA诊断之前需注意以下几点: (1)UA的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和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单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ICD-10:120.0/20.1/2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 指南建议。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 (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 指南建议。 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转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4.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20.0/20.1/20.9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就诊当天进行的检查检验。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肌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如6小时内阴性,应在症状发作后8-12小时复查); (4)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D-二聚体、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 (2)尿、便常规+潜血;

不稳定心绞痛病历模板

住院病历首页 医院:育新镇卫生院医疗付款方式:农村合作医疗第1次入院病案号: 姓名王希仁性别11男2女出生1950年12月09日年龄66岁婚姻 21未2已3离4丧 职业农民出生地通辽省(市)科区县民族汉族国籍中国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及地址科区育新镇西乃营子村电话邮政编码 户口地址科区育新镇西乃营子村邮政编码 028000 联系人姓名王希仁关系本人地址西乃营子村电话 入院日期 2016年04月20日8时入院科别内科病室4-3 转科科别 出院日期 2016年04月27日8时出院科别内科病室4-3 实际住院6天 门(急)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情况 3 1危2急3一般 入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确诊日期2016年04月20日 病理诊断:无 损伤、中毒及外部因素:无 过敏药物:否认HBsAg 1 HCV-Ab 1 HIV-Ab 1 0未做1阳性2阳性

入院记录 住院号: 姓名:王希仁职业:农民 性别:男出生地:通辽市 年龄:66岁供史者及可靠程度:本人,可靠 民族:汉族入院时间:2016.03.21 婚姻状况:已婚记录时间: 2016.03.21 住址及电话:育新镇西乃营子村 病史 主诉:反复胸闷不适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2016年1月劳作时出现胸闷,呈闷痛,范围约一拳大小,无手臂及肩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畏寒等不适,持续约数十分钟,休息后能缓解,未予重视和治疗。越来活动后胸闷不适数次,性质同前。2016年1月4日餐后三小时后再次出现心前闷痛,疼痛范围同前,性质较前剧烈,持续4-5小时方能完全缓解,无大汗,心悸,气急等不适。今日来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异常,QTc延长。门诊以“不稳定性心绞痛”收入院。病程中无抽搐,无昏迷,饮食及睡眠正常,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是20余年,血压最高160/100mmHg,近期口服厄贝沙坦,1片1次/日,博苏5mg,3次/日,血糖控制尚可,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是,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久居原籍,否认疫水,有毒,化学性,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吸烟20支/日,已劝戒1月,社交性饮酒史。 婚姻史:已婚。 生育史:子女体健。 家族史:无特殊记载。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第1 页

心绞痛护理常规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定义: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机负荷的增加而 引起心机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称稳定型心 绞痛。而除典型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 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1)胸痛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 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 左肩、右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 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③诱因: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 休息状态下或稍微活动即可诱发。此外,由于贫血、感染、 甲亢、心律失常等原因诱发的心绞痛称为继发性不稳定型 心绞痛。 ④原有稳定型心绞痛在一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 加重、时限延长。 (2)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 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三、护理措施:

①休息: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应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 ②心理护理:安慰病人,解除紧张不安情绪,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③吸氧。 ④疼痛观察: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给予心电监测,描记疼痛发作时心电图,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观察病人有无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等。 ⑤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滴,应控制滴速,以防 低血压发生。部分病人用药后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晕、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知病人是由于药物所产生的血管扩张作用导致,以解除顾虑。应用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以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发展为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及危险分层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危险分层 【关键词】心绞痛,不稳定性;诊断;危险分层 近些年来人们常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udrome,ACS)。目前ACS已成为冠心病防治研究的重点[1~3]。 1 ACS分型 以往人们曾一度认为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性心肌梗死及Q 波性心肌梗死的一组临床病症,并认为ACS所包含的三种临床急症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以致发生破裂及血栓形成,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人们对ACS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的患者可不出现Q波;相反在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的患者可出现Q波;还发现有的患者在心梗发病早期无法判断患者是属Q波性心肌梗死还是非Q波性心肌梗死,这类患者要区分是Q波心肌梗死还是非Q波心肌梗死需数小时甚至数日时间才能断定,因而丧失了治疗的时机。因此为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将ACS分为两类,将Q波性心肌梗死称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将非Q波性心肌梗死称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由于临床上无论在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干预对策及临床预后等方面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较为相似,因此目前主张将ACS分型为: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②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③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主要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糜烂、溃疡继而引发血栓形成。我国ACS发病年龄多以60左右居多,男性高于女性,绝大部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及NSTEAMI,且存在心电图异常,其中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占60.7%,既往史中以高血压、吸烟为常见。 2 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始动步骤主要是动脉内皮功能障碍,涉及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是其主要因素,巨噬细胞摄入胆固醇以后变成泡沫细胞,形成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进行的38例患者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我院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后,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效29例,有效9例,有效率高达100%。结论护理对于进一步保证医疗质量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主要是在60岁以上的男性,是心肌梗死、心绞痛的临床表现[1]。本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能有效缓解病情的发展,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2]。本文主要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50~79岁,平均(20.2±2.8)年的病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7例,自发性心绞痛患者9例,

原发性进行性恶化患者6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14例。临床症状表现:胸前压迫,烧灼感,经常出现胸闷气紧,偶尔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感觉,脸色苍白,高血压,刺痛,心率快,焦虑。 2护理方法 2.1常规护理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要保证,卧床休息不要做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绞痛,因为疼痛不能入睡需镇静[3]。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整洁,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减少探访,防止因身体的位置,温度湿度,环境的变化影响患者。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后,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康复活动。 2.2病情观察住院患者的血压,体温,尿量,脉搏,呼吸,心率均要仔细观察,意识变化的迹象要详细记录。当病情稳定患者实际情况有变化。一旦患者的心率大于100次 /min或血压低于90/60mmHg,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值班医生。 2.3输液护理在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调整输液泵输注速度,避免事故的发生,通常静脉滴注速度应控制在 10ml/min[4]。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要上厕所,要在床上直接处理,以防止血压的变化引起身体心悸,头晕,出汗等症状;由于输液过程比较长,让患者做心理安慰,24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并做详细记录,以防止心脏负荷增加的情况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