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文章编号:1000-8934(2006)02-0060-03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一个原动力追问

毛 荐 其

(山东工商学院 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对技术创新系统而言,其进化的原动力是什么?对照生物进化,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选择、因子作用、创新个体以及竞争协同原动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进化;原动力;竞争;选择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09-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472014)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4H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毛荐其(1963-),安徽桐城人,山东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哲学。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知识、技术、信息、人员、市场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其演变历程是从低级向高级一步一步进化而成。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生存竞争,是对有限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间的占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技术创新又是如何进化的?其进化的动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四:即市场选择原动力;底层因子相互作用原动力;创新个体原动力;竞争协同原动力。

1 市场选择原动力

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提出了以自

然选择为中心,从遗传、变异、适应、生存竞争等方面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种类较少到种类繁多的进化历程。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气候的变化、食物的短缺、生物种群的增加、生存空间的减少,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一些生物种群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频临灭绝,而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因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种群,则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个性特征,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种群就生存下来了,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新种群一样也要遭遇淘汰。

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技术创新也是进化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缓慢进化而来〔1〕。技术创新系统不断进化,归根结蒂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变化,那些旧的技术、产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了,而一些新的技术、产品便应用而生,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在某

种程度上,市场推动了技术创新的产生,最明显的例子是战争促进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新产品开发,但有所不同。技术创新区别于新产品开发是看其能否商业化,只有商业化成功的产品开发才称得上技术创新。不可否认,产品创新之后的商业化运作如市场营销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相当有限,像铱星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开发出来以后,即使加强营销,人们也无法支付比一般手机昂贵得多的新产品费用。所以一项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能否商业化的关键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产品之外的市场需求和人们能否支付得起的购买水平。也就是说,新产品投放市场以后,要经人们的挑选,这就是市场选择或社会选择过程。现实的确如此,人们开发新产品即产品创新,无数的变种(产品)投放市场后,在那里经受人们的选择,合适的存在下来了,不合适的慢慢淘汰了。所以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看能否被市场所选择。创新出现后的技术变体即新技术(或新产品)被投放市场,在那里,受到了顾客和其他使用者的严格挑选,幸存的实体通过种群而被复制、扩散,并逐渐成为特优类型和品种〔2〕。新技术如果在价格、成本、功能等方面符合社会需求,即被社会采纳,如若不然,则被淘汰。

正像美国西北大学乔尔?莫克尔(Joel Mokyr )教授指出的那样,“一项技术之所以被采用,是因为像企业或家庭等一些实体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使用,将其从潜在技术的一个更大集合中挑选了出

6第22卷 第2期2006年 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2,No.2

Feb.,2006

来。”〔3〕

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市场偏好和人们的选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总会积极主动去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需求。技术创新是主动适应现实需要的创造活动,好多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人们根据市场需求,从市场调研开始,在调研时就要探讨人们对新产品的功能、式样、结构以及设计出来的原型、产品价格等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水平。这与生物进化的适应相类似,但也有所不同。技术创新总带有人们的预先设计,在产品正式投放市场之前,人们已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甚至应用测试,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败和浪费。”〔4〕

2 因子作用原动力

如果说技术创新适应市场和人们需要是其进化外因的话,那么从技术创新自身出发,也就是其进化内因又是什么呢?这要回到技术创新进化的发生过程来考虑。技术创新实际上是由于底层因子:知识、技术、信息、智因等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美国西北大学乔尔?莫尔(Joel Mokyr)教授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底层因子,他说“每一个进化系统都由那些要素组成。在生物学中,底层结构是基因,在技术创新进化中,底层结构是知识和信息。”〔3〕

知识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呢?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5〕一般来说,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或途径,而技术则体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具体的组合、设备、操作或规则。知识与技术是难以分开的,技术体现知识,知识孕育技术。

技术与信息又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技术也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在生物学中,如果没有活的载体,遗传信息便不能存在。一旦一种动物物种的样本死去,基因就会像其携带者一样灭绝。然而,信息能够脱离技术而存在,技术能够脱离产品实体而存在,并能在分离状态下独自进化。我们把这种独立于产品而独自进化的技术叫技术元,它是技术的组成单位。所以技术创新底层中除知识、信息外,还包含基本的技术单元(简称技术元或技术)。

人们有时虽然已经掌握或具备了某种知识,当它不被应用时则是静止的,知识的增长关键是激活。当某个知识点被激活,则更适应的相关的知识就会

涌现出来。创新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先前知识的激活,大量新知识才会不断被创造和保留,并在需要时被加以利用,这就产生了新的知识。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新技术或新方案的搜索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技术创新就是在现有技术集或先前方案中寻找答案,是一个搜寻过程。有时我们不能很快搜寻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因为现有“技术集”存在局限性。所以在相当程度,技术创新依赖于现有的成熟的技术单元,只有不断扩充现有技术集,才能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产生。

技术创新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其过程是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互动、解释并改变其对外界环境的技术控制的动态过程,其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人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实践,是通过基于经验的不断修正过程,即通过基于所谓的“反复试验”(cut and try)或“试错法”(trial and error)来提高认识能力。每次试错得到的知识集、信息集和技术集都有所扩大,同时得到宝贵的经验留在记忆中〔6〕。

不可否认的是,在不断搜寻解决方案并尝试的过程中,加进了创新者的智慧。创新者运用知识、技术、信息的能力,驾驭团队的管理才能,甚至创新者的灵感、顿悟、创造性思维,等等,都是属于创新者的智力因子,我们称它为智因。智因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决定创新的效率与成败。

3 创新个体原动力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指出:“人类所以可能创造文明并不是由于超越的生物天斌,也不是由于地理环境,而是由于人类对一种特别困难的挑战进行了应战,因此人类才奋起表现了空前的努力”。通过对人类文明起源、生长和衰落的分析,汤因比认为文明变迁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现实的挑战和对挑战的应战”,即“用科学的语言我们可以说外来因素的作用是为了在被侵人体的身上最有利地刺激起可能的最大的创造性的变化”〔7〕。而且,“一切(文明)生长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富有创造性的个人,或一小群人。”这就是说,文明的演进源于“挑战与应战”的“刺激与反应”,这些应战的主体是富有创造性的人类,其中一小撮精英可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和人类社会的演进一样,技术创新的进化动力从根本上来讲也是源于人———创新人员。因此,技术创新进化动力,要从分析创新人员个体开始。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个体,其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出于生存竞争、工作需要、功利需要、或个人荣誉需要、精神需要(自

16

技术创新为何进化?

我价值实现)、或几者兼而有之。

技术创新进化个体包括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创新员工,技术创新进化动力为技术创新个体各分动力的合成,个体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进化动力产生的微观基础。企业家为了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甘冒风险从事技术创新,技术人员根据技术创新任务,自觉地运用资源,学习探索知识,搜寻信息,研发攻关。这种自发的动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发生与进化。

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个体(成员)具有自适应性,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个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想法的产生、突变和分歧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

技术创新个体在驱动技术创新时,也要不断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技术创新系统是由那些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组成的。这种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所谓适应能力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正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更好地使自己的探索顺着客观规律发展。

技术创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non2 linearity)的。非线性是指个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或作出某种决策的关系。以往的“经验”会影响将来的行为,他人的“过失”和“失败”的教训会警示自己不要再重犯旧错。在这种情况下,线性的、简单的、直线式的因果链已经不复存在,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各种反馈作用(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交互影响的、互相缠绕的复杂关系。

在技术创新系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从“差异”到“整合”再到“差异”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说,在创新系统早期,个体的技术水平、经验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小组中存在个别或几个技术带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以后,小组的成员由于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了共享,资源得到了整合,但再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新加入者,或某个人的天赋或努力获得了非凡的发展,系统中又出现新的不平衡,新的技术领头人又会出现。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多种发展前途的可能性。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包括随机因素)的作用,有的个体向这个方向发展,有的个体向那个方向发展;有的个体获得了这方面的成就,有的个体获得了那方面的成就。〔8〕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结构,原有的对称性被打破,新的不对称出现。

4 竞争协同原动力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对环境之间,既存在整体统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整体统一性表现为协同作用,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作用,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间的“既竞争又协同是系统发展演化的真正动力源泉”〔9〕。事物、要素或系统就是在相互间的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着,即系统演化的动力来源是要素间的竞争与协同。

创新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的竞争使系统趋于非平衡,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要素或子系统中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系统整体演化。技术创新的这种特征,也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员工互动过程的两个特征,就是竞争性与协同性。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是指行为主体(个人)为争夺有限资源而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个人创新成果,或为此而获得的奖励、荣誉或个人心理满足等。

但技术创新的成功又不能全靠个人自己的努力,个体之间的协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个体成功的创新必定是以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其次,个体创新活动的完成也必须有他人的协作,他不可能从个人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到创新活动全过程均由自己完成;再者,个体的创新成果只有当被企业采用时,即这种创新除了对创新者自己有益,还对企业有益时,个人的需要才会被满足,这种两个层次需要的同时满足,正是个体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协同点。同样,企业创新除了对本企业有益外,还必须对环境有益,这样创新才会扩散。因此,在实践的意义上,创新是一种前仆后继的事业,是团队的、合作的事业。

技术创新活动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组成,但这些要素或子系统得以发挥效力的前提是它们之间必须能够相互合作、协调利益和行为一致,听从企业技术创新部门或小组的统一指挥和领导。要素或子系统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企业整体创新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各要素或子系统的协调性还表现在要素或子系统具有相互主动适应的能力〔10〕。当系统内某一要素或子系统因突变而功能变强时,其他要素或子系统常常会主动增强自己的功能以满足功能增

(下转第66页)

26

〔4〕项保华1战咯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M]1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6-1201

〔5〕Richard Normann,Rafael Ramirez1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1H arvard Busi2 ness R eview,1993(4):65-771

〔6〕项保华,叶永玲1虚拟多角化的合作机制与运作模式探析

[J]1科研管理,2003(4):82-861

〔7〕William B,Werther J r1Structure-Driven Strategy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 Design[J]1Business H orizons,Mar1-Apr11999: 13-181

〔8〕N Venkatraman,John C Henderson1Real Strategies for Virtual Organizing[J]1Sloan Management R eview,1999(1):33-481

The E nlightenments of Pail Theory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YE Y ong2l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321004,China)

Abstract:The enlightenments of pail theory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t with the different ideas of resource disposing1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s about value chain,value constellation,new and old pail theory briefly1Next,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s,this paper not only probes into the enlightenments of old pail theory to the strategy of physical operating,but also probes into the enlightenments of new pail theory to the strategy of virtual operating1

K ey w ords:pail theory;strategic management;virtual operating;physical operating;value constellation

(本文责任编辑 王建军)

(上接第62页)

强的子系统的要求;当某一要素或子系统遭到破坏而不能发挥应有功效时,相关要素或子系统能在整个系统做出统一调整之前,部分地替代被破坏的要素或子系统,以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活动。

上面我们分析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进化系统,其进化的动力来源。技术创新系统进化原动力来源多样,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诱导,决定着技术创新能否成功;因内是根本,决定着技术创新系统能否演进、如何进化、演化快慢。进化动力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单个因素都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进化,只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最终导致技术创新的发生与进化。

参考文献

〔1〕毛荐其1企业技术创新进化研究[D]1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21

〔2〕毛荐其,俞国方1技术创新进化研究综述[J]1科研管理,

2005,26(5):35-401

〔3〕Joel Mokyr1Evolutionary Phenomena in Technological Change

[A]1T 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C].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54-641

〔4〕Joel Mokyr1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 New Metaphor for Economic History?[A]1In T echnological Ch ange[M]1Edited by Fox,R1London:Harwood Publishers, 1996,266-2721

〔5〕http://www1cas1ac1cn/html/Dir/2002/03/18/21351htm1〔6〕Paul A David1Path Depencence and Varueties of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actice[A]T echnological Inno2 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C]1London:Cambridge U2 niversity Press,20001118-1191

〔7〕汤因比1历史研究[M]1曹未风等译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311-3191

〔8〕Bandura A1Self-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Through Anticipa2 tory and Self-Reactive Mechanisms[J]1N ebrask 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199011031

〔9〕魏宏森,曾国屏1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3131

〔10〕吴运建1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D]1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1996112-211

Why Does T 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olute?

———Seeking for Motivity

MAO Jian2qi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 antai Shandong264005,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nd this system always evolute from inferior to upper1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hat’s its evolutive motivity?Compare with biologic evolu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ities of market’s selection,reciprocity of factors,innovation indi2 vidual and competition&collaboration1

K ey w 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volution;motivity;select;competition(本文责任编辑 赵建军) 66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重要一辩立论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的成长史。 今天我们探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先来看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是如何解释两者的,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管理创新是对现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进而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 我方今天立论标准是,技术创新较管理创新更符合时代与企业的特性,更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依据有三。 第一,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正如特高压技术开启了超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新篇章,为人类使用清洁能源掀开新的一页。特斯拉的双电机全轮驱动技术使百公里加速仅为2.9秒,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基础。反观管理创新,它仅仅是生产关系中的一部分,他的作用是健全、完善已有的管理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假象苹果公司拥有的不是一项项技术成果,而是一套套管理创新理念,恐怕iphone、ibook、ipad等永远都是个梦了。

第二,从我们的企业发展上讲,国网公司高速发展特高压电网,对内,实现了大范围清洁能源供电,对外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创造。特高压之所有达到国际领先,正是由于我们的多项技术攻关都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在特高压00项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仅河北境内建设的0000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后,将会00000。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哪一项管理创新可以为公司发展所能带来的呢? 第三,从价值层面讲,首先,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比较模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技术创新确实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到的新成、新产品、新工艺比比皆是。其次,管理创新更加容易被复制与借鉴,例如,国际很多知名公司的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在任何一家网站很容易查到,但是您是否能查到可口可乐的配方、iphone屏幕制作流程,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是这些核心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创新本是难事,在我们追求功利化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踏踏实实、攻坚克难的务实之心,为企业发展做出一份应有贡献。

技术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学生姓名吴文军 学号 20081307027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吴文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中的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量度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江苏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 R&D GDP 1、绪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 : 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 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美国政府近年来也指出: 研发投资来测定美国经济增长的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40%的经济和生产力成长, 但这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的投入对科技、经济的贡献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将达到2%, 同时也指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尤其要在R&D经费上加大投资。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对R&D经费投入对GDP 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 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并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并重, 坚持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 强调并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包括五个方面: 生产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 而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开拓以及对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额外利润,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一个领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以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

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3YJC790090);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4WG57);青岛 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丙泉(1982-),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 吕高羊(1991-),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组合评价.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 ——以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 刘丙泉,吕高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摘 要:通过构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一致性组合评价方法,对2007—2012年我国12个副省级 以上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相对技术创新能力变化不大;不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特点,一刀切的提升政策会破坏技术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机制;均衡发展依然是众多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组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binati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xample of 12Sub-Provincial Cities in China Liu Bingquan ,Lv Gao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We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ub-provincial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7-2012by using Consistency Combination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ub-provincial cities had little changes relatively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sub-provincial citie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us the similar policies would destroy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ause resources inefficient.Balanced development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 to adv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most of the sub-provincial cities. Key words :reg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mbination evaluation 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将有助于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以及区域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评价指标的筛选成为众多学者首先关注的焦点,Buesa 等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法,并结合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对欧洲区域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反映区域创新系统5个重要方面的假设变量[1];邵云

第十二章 管理技术与创新

第十二章管理技术与创新 TRUE/FALSE 1.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是一种科技行为。 ANS: F 2. 产品创新属于重大创新,工艺创新属于渐进性创新。 ANS: F 3. 模仿创新的市场效果不如自主创新。 ANS: F 4. 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全员创新的活动。

ANS: T 5. 意外的成功往往可以揭示创新,而意外的失败则意味着无法创新。 ANS: F 6. 新产品因为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因此和老产品没有关系。 ANS: F 7. 有创新力的组织总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以使员工及时地更新知识。 ANS: T 8. 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二者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ANS: T 9. 产权保护保证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成果不受侵害,没有不利一面。 ANS: F 10. 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在创新方面追随率先行动者,因而是一种被动战略。 ANS: F 11. 模仿创新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ANS: F

12. 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 ANS: T 13. 企业组织的无边界趋势就是企业组织发展不存在边界。 ANS: F 14. 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较少,因而更可能具备企业家精神。 ANS: F 15.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 ANS: T

16.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者和研发人员。 ANS: T 17. 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实力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ANS: F 18. 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但创新者往往是发明者。 ANS: F 19. 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长波现象时提出的所谓“创造性毁灭的狂飙”即“技术体系” 的变革(change of echnology system).£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关键字: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上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经济知识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哪些功能”,因此成为的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随着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 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企业生存发展客观需要管理创新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增强。这一切 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 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 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从管理发展的 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 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 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 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 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 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 作用。 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客观需要技术创新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 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必须无条件地成为技 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 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 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 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企业的技术创 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 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

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

从专利申请看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从专利申请看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摘要:通过对1998—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苏州市近年来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均迅速提高,专利构成得到了优化;对苏州市专利申请的IPC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苏州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势区为电技术、生活需要、作业、运输等方面,而化工、纺织、建筑、机械、物理等是其弱势区。根据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从宏观上分析了苏州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专利申请;技术创新;IPC分布;苏州 0引言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目的,同时也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利是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市场的发达程度,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竞争实力,对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作为专利评价的两项指标,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都可以用来反映技术创新能力,但国外经济学界常采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科技创新,那是因为专利授权量受到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使专利授权量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而容易出现异常变动[1]。因此,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申请地址为苏州(包括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太仓等县市)进行检索,分析苏州市近年来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创新体系建设。

1.苏州市专利申请总体情况统计与分析苏州市 1998—2007年的专利申请总体情况[2]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8—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增长迅猛,从1998年的1 096件上升到2007年的33 752件,申请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专利申请总量(件)1 096 1 884 1 653 2 167 2 755 3 384 4 117 5 429 12 874 33 752年增长率(%)34.8 71.9-12.3 31.1 27.1 22.8 21.7 31.9 137.1 162.2发明专利年申请量(件)73 151 181 144 250 302 612 883 2 002 4 666比例(%)6.7 8.0 10.9 6.6 9.1 8.9 14.9 16.3 15.6 13.8年增长率(%)28.1 106.8 19.9-20.4 73.6 20.8 102.6 44.3 126.7 133.1实用新型专利年申请量(件)544 923 774 1056 1 397 1 480 1 676 1 988 2 841 4 106比例(%)49.6 49.0 46.8 48.7 50.7 43.7 40.7 36.6 22.1 12.2年增长率(%)52.0 69.7-16.1 36.4 32.2 5.9 13.2 18.6 42.9 44.5外观设计专利年申请量(件)479 810 698 967 1 108 1 602 1 829 2 558 8 031 24 980比例(%)43.7 43.0 42.2 44.6 40.2 47.3 44.4 47.1 62.4 74.0年增长率(%)20.4 69.1-13.8 38.5 14.6 44.6 14.2 39.9 214.0 211.0表1苏州市1998—2007年专利申请情况统计量增长了30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64倍。由此可见,苏州市近十年来的专利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3种专利的构成来看,1998—2003年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在10%左右,2004年后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明显增长,平均达到15%左右,可见专利的整体水平与技术含量在 不断提升;实用新型专利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的49.6%下降至2007年的12.2%,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的比例则从1996年的43.7%上升至2005年的74%,增长迅猛。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技术创新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无分。 1.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创造性的模仿者【】A.中国B.俄罗斯C.日本D.韩国 2.按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观点,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主体)是【】 A.科学家B.大学教授C.企业家D.技术人员 3.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容____三类要素的系统。【】 A.机构、制度和人员B.技术、经济和社会C.资金、实验室和技术人员D.发明、专利和商标 4.企业的技术知识一般以____等形式表现出来。【】 A.新产品、新商标、新广告 B.新产品、新生产技术、新材料 C.新环境、新制度、新员工 D.新厂址、新厂房、新厂服5.目前,中外企业中所进行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或引进技术的____来完成的。【】 A.自主创新B.合资生产C.模仿与改进D.自主创业 6.有效市场需求是指:_____的市场需求。【】 A.投资火热推动B.消费膨胀刺激C.货币升值造成D.真实反映消费者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 7.中国优秀企业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应着重谋求开发、形成有特色或优势的【】 A.适用技术B.专有技术C.环保技术D.技术 8.美国以技术(IT)为代表的高技术很发达,主要是因为【】 A国家富,投资多B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C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创新D风险投资业追逐暴利9.技术创新是联系科学技术和——的中介与桥梁。【】 A.国际经贸交往B.经济活动C.投资活动D.管理活动 10.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主要有【】 A.安全性策略、保守性策略、退却性策略B.激进性策略、创造性策略、挑战性策略 C.稳妥性策略、改进性策略、变革性策略D.抄袭性策略、引进性策略、模仿性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l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均无分。 11.高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A.高创新性B.高增值性C.高风险性D.高竞争性E.高成功率 12.企业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可以选择的有效组织变革措施主要有【】 A.组织分裂法B定性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D.组织调整法E.一条龙法 13.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预测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A.以用户为媒介B.通过参观博览会、出访外国以了解技术发展方向 C.专利查询D.来自国外的样品E.通过大众媒介、学术刊物来了解技术创新 14.阻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哪几种【】 A.缺乏耐性(或耐心)B.解散了设计小组C.不积极申请商标注册D.不能吸收新的技术E.不在成功产品上继续前进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对管理方式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程度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管理者管理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直接融入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之中。当然,技术创新并不是以原生形态进入管理方式,而是转化为或内化为管理方式的构件才得以体现。所以,技术创新存量塑造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的增量则驱动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1)驱动企业对内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内管理观念主要包括对委托人、员工及委代关系、磨合关系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企业界利用磁盘系统建立了一种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工作体系,利用该系统可帮助实现员工配置的最优化。 另外,信息技术也改进了现场管理观念,现场管理中的“现场”不一定是指实际中的现场,而有可能是指显示屏上的“现场”,“实际现场”与“屏幕现场”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就管理效率而言,后者似乎较前者成本更小。 (2)驱动企业对外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外管理观念主要体现为竞争观念及营销观念。技术创新效应体现最为充分的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进程,驱使管理者更为重视企业竞争,更为重视技术创新引致的危机意识的培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之中不断地注入合作,强化了企业的兼并意识和联合意识。这样,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驱使企业超越传统的从零和博弈中获得竞争中优势的旧竞争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协作加联合共同获取增和博弈的竞争优势的新竞争观。在营销观念方面,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主要以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变革成主要以个性、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的观念。现在波及全球企业界的根植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再造风潮”,其最为核心的观念即为“顾客导向”观,以“顾客导向”观重新审视企业及企业行为。这也表明,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企业再造风潮”更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用完全意义上的“顾客导向”观替代“生产导向”观及不彻底的“顾客导向”观。 第二,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在技术创新效应中,管理方法是首先受到冲击并相应作出变革反应的。技术创新不仅驱动成文性管理方法发生变革,而且对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使新的管理硬件加速替代旧的管理硬件,同时使管理主体的操作技能也变换成适应新管理硬件的形式,这样,体现以电脑技术为主体的新的管理硬件系统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系统的新的管理方法,正在或已经在冲击和改变着主要以人工及简单硬件为主体的旧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管理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整理及传输的方法。传统的信息接收及处理主要依据听取汇报、看汇报材料、现场走访及人工整理等方法,这种传统方法具有许多限制性约束,而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弱化或消除这些约束: (1)成本约束。听取或阅读汇报材料,对管理者而言,也许只花费少量时间,但对提供材料的下属,则有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新的管理方法只要求管理者对电脑输入一定的指令,就能很便利地在成本非常小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 (2)时空约束。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了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引致管理者只能是平面的而不能是立体地接收信息。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解除大部分时空约束,使管理者能够立体的、随意的、超越时空地或全方位或单维度地接收信息。具体地讲,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可以随意进行与“实际现场”无异的“屏幕现场”走访,也可以在“屏幕现场”走访期间立即对其相关信息加以电脑整理和输出,这样,原本要经过多重必经之途的信息只须经过简单程序操作就可完成。 (3)可信度约束。传统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使管理者接收到的信息在经过多重过滤和改造之后已经面目全非,这样接收的信息就很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也可能因噪音影响而使其失真,表明传输的信息同样难有高的可信度。新的管理方法由于采用人-机系统接收信息,因而就有可能减少在信息接收及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从而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提出的是,新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信息的失真,甚至有可能较旧的管理方法引致更低的信息可信度。不过,总的来讲,由于减

管理创新的两个核心技术

管理创新的两个核心技术 管理创新是企业中所有非技术的创新,主要指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观念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观念创新,也包括市场营销方面的观念创新。 各国商业运作的开创性人物都是在提高顾客满意上实现重大创新的 在福特时代,美国曾经有500多家汽车制造厂,但是在福特之前,汽车还是一种贵族的奢侈品,主要满足人的好奇心、猎奇性、娱乐性,广大老百姓不但买不起,而且买了也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当时还只是一个替人跑腿的小伙计的福特却看到了汽车的巨大市场,决心生产一种既实用又便宜的T型车,使所有工薪阶层都能够买得起,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1919年,福特公司就能够一分钟生产1.6辆汽车,由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当别人的汽车卖一千多、甚至几千美元一辆时,福特公司生产的T型车却只卖几百美元一辆。1908年——1927年,福特公司共卖出了1500多万辆T型车,192 3年的年销售量竟达到了210多万辆,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曾经占领了57%的市场份额。 福特T型车获得巨大成功的启示价格便宜、功能实用,使所有工薪阶层都成为他的潜在顾客。 在国内,海尔对中国的贡献之一是在售后服务方面大大提升了顾客满意度。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销售方式一直是:顾客到商场买商品,大件商品也必须由顾客自己负责拉回家。据中消研所知,这种情况是由海尔率先进行改革的。而起因却是一件小事。一位老太太购买了海尔空调“打的”回到住处,上楼找人帮助搬运时,空调却被黑心的司机拉跑了。海尔知道这件事情后,引起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海尔应该对这件事情负什么责任?这件事情是否

具有普遍意义?海尔是否应该通过这件事情改进销售方式?结果是他们立即免费给这位老太太送去了一台新空调,并负责安装,从此以后,海尔的所有大件商品在全国推行“免费送货上门”。“无搬动服务”和“24小时安装到位”等系列服务项目。并由此发展出一整套售后服务的完善制度来。 今后的重大管理创新将来自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 如果一个企业不是以简单机械劳动为主的企业,而是需要员工发挥智力的企业,或需要员工与顾客打交道的企业,就必须将不断提升员工满意度作为未来最重要工作。 美国的一些公司利用“员工——顾客——公司目标”的模式,找到了使企业起死回生的妙方,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使企业效益提高0.5%。具体说来,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有以下理由: 1.要提高效率和质量,要留住人才,要使员工有敬业精神,要使顾客满意,企业必须使员工满意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如世界500强之一的惠普公司,早在几十年前,就非常重视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但是,在今天中国的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员工满意度的调研和提升作为一种制度建立起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员工就没有满意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帮助一个大企业做企业文化方面的咨询时,在讨论企业文化的文本时,不少员工提出: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包括了“顾客永远是对的”和“使顾客100%和120%的满意”等,这没错,但是,要使顾客满意,企业首先必须使员工满意。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0-09T11:52:54.5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郭少芳[导读] 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身份证号:41052119880314****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策略 1智慧城市概述 1.1智慧城市的定义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得出智慧城市定义——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感知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充分、高效的获取公众用户、各行业、城市管理等海量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 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化城市,智慧城市全面建设,使得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到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更科学、更高效、更美好,实现城市(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相互通信、相互联系、对信息技术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感知和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变的更美好,而且也能够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的能力,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2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认识不全面 目前,虽然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都还停留在技术表层,对上层架构鲜少有触及。有些地方的那些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而还是采用以前老旧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间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2.2规划不系统 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现有规划主要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智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做出了原则性和纲领性的指导。而根据数据显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2.3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也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采用国际标准,但是最主要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是有国外组织所控制的,如果我国照搬这个标准,各区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是当务之急。3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原则 3.1利用与被利用并行 智慧城市,“智”鲜明的体现了当前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资源的相互结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掌握,能够全面的掌握城市的运行状况,对城市信息的归纳与总结,是城市管理系统相互协调更加全面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智慧城市也是一座要有效被人利用的城市,要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对智慧城市的利用有效的协调在一起,用先进的科技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高才层次的服务。 3.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立归根结底是能够为人创造出一个和谐环境,高效管理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看到管理利用的简单一部分,应该多角度的看待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从环境的角度,考量环境的生态需求,也要从人文的角度,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既要在经济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要在生态上,注重环保的环境利益。 3.3要彰显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应该在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与其发展相匹配的道路,而不是随意的模仿,让智慧城市的构建中表现的千遍一律,避免模板化,要在与城市适应的情况下不断创新。4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策略 4.1强化“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混乱状态,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建设步调不一致,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管理层的支持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从顶层出发完成合理设计,推动城市建设的深入化规划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方式,但城市化建设的步调必须与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不能盲目建设,并将智慧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方案当中,以智慧理念建设智慧城市。 4.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

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

《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 题目:研究与技术创新管理 姓名:耿慧娟 学号: 041301120 年级专业: 2013级基地 2014年5月20日

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 摘要:技术创新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技术创新的组织保证、技术创新的制度与资源保证、技 术创新的保密机制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 引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 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完整过程。技术创 新是促进社会成长与变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对经济成长、资源的有 效运用及贸易的竞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当企业处于不同产业时,企业涉及的技术知识特性一般不同,特别是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性、复杂程度、变动程度、隐性和显性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导致 技术创新具体管理方式也不相同,技术知识特性已经成为影响技术 创新管理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与组织的研究,但对企业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特性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却缺乏 深入研究。而这个问题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一般理论与企业技术创新 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基础,也是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技 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客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 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 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的 同时还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管理。 1 技术创新管理 组织创新主要指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 理机制进行的调整或重新设置,诸如建立新产品开发团队,人员激 励模式、资源分配方式、项目评估方法、项目管理体制等。技术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