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与英语教学

论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与英语教学

论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与英语教学
论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与英语教学

第21卷第4期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12月V ol.21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 2011

论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与英语教学

王 丹,任自峰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 要:以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探讨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以及它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母语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制约因素;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1)04-0115-03

收稿日期:2011-08-16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标记理论视域下外语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201103210)

作者简介:王丹(1980-),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任自峰(1980-),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

————————————————————————————————————————————

近年来,语言迁移成为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曾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言形式或语用习惯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的现象。语言迁移不只是简单的母语知识借用,还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所以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注重语言的对比分析,而且关注迁移的语用环境、认知心理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本论文将从语言迁移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入手,探讨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制约因素及其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母语迁移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迁移”(transfer)原本是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所产生的影响。俞理明(2004)在《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中对部分学者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做了归纳:H. 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到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说”;James(1980)认为,将Ellis定义中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那就是语言迁移”;Dechert和Raupach (1989)则认为:“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新旧之间以及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根本原则”。[1]3-4

在对“语言迁移”众多的定义中,Odlin(1989)的定义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2]27迁移不仅包括来自母语的影响,它还包括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知识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语言迁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杨连瑞(2007)指出,“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3]103

语言迁移研究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在美国得到发展。当时,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作为当时语言迁移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Lado (1957)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4]37于是,对比分析研究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到了六、七十年代,实证研究开始兴起,在Chomsky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下,语言迁移和对比分析遭到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等各方面的质疑。人们发现,二语习得的困难不能完全通过对比分析跨语言的差异来确定,于是,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进入70年代后期至八、九十年代,随着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语言迁移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它被视为语言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策略,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人们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的角度去深入和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

115

用。”[5]1-2回顾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曲折发展,我们发现,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已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制约机制

母语迁移研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llis(1994)曾经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6]341母语迁移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二语或外语习得者在语音、词法、句法乃至语篇等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中,是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母语迁移的表现

根据Odlin对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间的异同,其表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当母语与目标语形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对二语习得起到促进作用,即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其中既包括母语也包括已习得的其他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出现错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当母语与目标语出现形式或规则的不同时,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和阻碍,即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出现了错误。母语干扰(interference)被认为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者往往不自觉地依赖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尤其是母语知识,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与文化意义迁移到外语学习中去。

可以这样理解,正迁移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借用的母语形式恰好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负迁移则正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或不被目标语的本族人接受,对学习起到消极的影响和阻碍。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语习得中母语与目标语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母语干扰客观地存在并影响到外语学习的好坏。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诸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以及语用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母语负迁移现象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想全面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必须探究母语迁移的制约因素,其中既包括语言层面的因素,也包括文化语用角度的影响,以及学习者认知机制和心理方面的制约。

1. 语言因素

第一,语音层面迁移。首先,汉语与英语语音的发音方式不同。比如汉语韵母i和英语中无论/i/还是/i:/在发音方式及部位上都略有不同,若用汉语音素去发英语音素的音,会显得发音生硬。其次,英汉语在音节结构上也有差异。汉字的发音模式为元音或辅音——元音,而英语单词的发音模式为元音或元音——辅音或辅音——元音——辅音,因此,中国学生在发rihgt/rait/这类音时常会加进元音,发成/raitз/。再次,英语的节奏由重音决定,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受汉语影响将每个音节都用力、清楚地读出来,有失英语的韵律感。

其次,词汇层面迁移。受到母语影响,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把汉语词义或搭配迁移至英语中。例如,“他的身体很好”被说成“*his body is healthy①”而非“he is healthy”。有些词在汉英语中的概念意义相近,但内涵意义却相差很大。比如,“peasant”一词可以被理解成“农民”,但在英语中该词却带有些许贬低的色彩。搭配方面,汉语表达“在他的帮助下”对应的英语应是“with his help”而不是“*under his help”;“跟她结婚”应为“marry her”而非“*marry with her”。

最后,语法层面迁移。汉语句法不讲究主语与谓语在人称和数方面的一致,“他是老师”和“他们是老师”在谓语“是”的形态上没有区别,而英语中“he is a teacher”和“they are teachers”无论在名词的数还是动词的时上都有区别,此时就容易出现母语迁移。此外,在词序与句式上汉英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而容易发生母语迁移现象。例如,汉语中的副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而英语中大多数副词放在动词之后乃至句末,因此“非常感谢”常被说成“*very thank you”。

2. 文化语用因素

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语篇模式方面的差异。根据王扬(2001)的研究,我们可将英美民族和汉民族思维方式及语篇结构的差异作如下归纳: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呈直线式,语篇结构特点是切入主题、开门见山,运用语法和词汇以及逻辑安排等形式来实现衔接,属形合语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呈曲线式,文章结构虽缺乏主题句但形散神聚,以意义为链条联系语篇,属意合语言。[7]81-82此外,母语的文化习俗和价值体系也会迁移到外语学习中去,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问“上哪去?”,但如果对讲英语的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此类迁移在英汉致谢语、道歉语、称赞语中屡见不鲜,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认知心理因素

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迁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必定受到认知能力、感知和直觉等因素的制约。

第一,标记性对母语迁移的制约。标记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语言的无标记成分比有标记成分更基本、更常规化,因而比有标记成分更加容易被学习者掌握。例如英语名词有“数”这一语法特征,其中复数是有标记的,一般来说要加-(e)s,单数为无标记的,不需要加-(e)s。再比如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是无标记的,而“an”则是有标记的。Eckman(1977)提出了“标①*表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116

记性差异度假说”(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根据这一假说,母语与目标语的语际差异会产生以下情况:“a. 如果目标语有些方面和母语有差异且比母语更具有标记性,这些方面是学习的难点;b. 目标语在这些方面的困难程度和标记性程度有关;c. 目标语中的某些方面虽然和母语不同,但只要不如母语标记性强,这些方面就不会出现学习上的难度。”[8]177因此,标记理论不仅解释了二语习得中困难出现的区域,还预测了这些困难的相对程度。

第二,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对母语迁移的制约。母语迁移是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间距离的感觉也是制约迁移的一种因素。语言距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表明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表明学习者本人认为母语与目标语间的差异程度。Kellerman(1977)提出了“心理类型学”(psychotypology)。学习者在心理上对本族语和目标语间的距离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该感知可能与两种语言间的实际距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感知和语言标记共同作用,影响了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和目标语的学习。[9]145

三、母语迁移及其制约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研究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核心也是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干扰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降低母语的干扰,促进母语正迁移。

(一)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别程度。这种对比应包括语言知识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模式的对比,减少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同时还应包括非语言知识层面如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的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避免母语的语用负迁移。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文化专题讲座与讨论、英语影视欣赏等。

(二)正确对待迁移,注重对语际共性和异性的平衡

语言迁移的研究成果为语言学习与教学提供了认知心理学依据。在进行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时,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母语和目标语的语际异性上,这样虽然能够提醒学生防范和避免母语负迁移,但是学生可能会得到某种心理暗示,认为母语在外语学习中只能起到阻碍作用从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及心理焦虑。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平衡对语际共性和语际异性的讲解,既分析差异,也照顾到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克服母语干扰,促进母语正迁移。

(三)将标记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由于目标语中的有标记性是制约母语迁移的原因之一,因此,外语教师若以目标语中有标记性的成分作为教学重点,并由此带动同一范畴内一系列标记程度较低的成分的习得,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四、结论

尽管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母语正迁移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全面、客观地认识母语迁移对于成功的二语习得与有效的外语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要科学解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必须考虑语言迁移这一关键问题,因为对语言迁移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解释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和外语教学中应如何科学地运用母语等一系列外语教学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杨连瑞,张德禄.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5]戴炜栋,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2002(6).

[6]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7]王扬. 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8]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 27, 1977.

[9]Kellerman, E. 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2, 1977.

117

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母语的负迁移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干扰和阻碍的作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文化三方面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产生的负迁移,以及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负迁移;启示 一、母语负迁移的定义 母语迁移(L1 transfer)是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外语学习者的母语(L1)对二语习得(acquisition of an L2)产生的影响。(Ellis)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而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出现了错误。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文化三个层面上说明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影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二、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语音方面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从语言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初学者往往把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等同起来,这是造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比如为英语中有[θ]这一音位而汉语中却没有,因此很多初学者用[s]来代替,将think读成sink。在汉语一些地方语言中,常常不分[l]音和[n]音,比如将“女”读成“吕”。而在英语学习中,初学者又会将这一错误带入英语发音。比如“What a lovely night!”说成了“What a lovely light!”。增音的现象也是汉语负迁移的结果。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但是汉语的字(音素)大都属于开音节,所以学习者在读英语闭音节的词时总是要在结尾加上一个[?]音,比如用汉语声母p(泼)、t(特)、k(科)代替清辅音[p]、[t]、[k],将map读成mapper,shoot读成shooter,book读成booker。英语中有长音短音之分然而汉语却没有,初学者往往会忽略长短音的重要意义。如果将“He is ill [il]”误说成“He is eel [i:l]”,就会闹出笑话。 (二)语法方面 母语语法方面的负迁移对学习目标语的影响非常大。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中,汉语被认为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或分析语,因为汉语中的语法关系通常由词序来表示或使用独立的语法助词来表示,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通过单词本身的内部变化来表示(Norman,1988)。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而且很复杂,有的在词后加s,有的加es,有的要改变词的内部元音字母,有的单数复数同一形式。但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变化,受其影响,中国学生在读写

母语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 言”(tonelan 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1]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6期 Ja n2012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例子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语句及文化上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负迁移,并针对负迁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负迁移;对比研究;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49-02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李琴 (临汾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 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从而使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异点较多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 二、英汉语言差异及负迁移 从语言本身来看,不同的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为负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拿英汉语来说,作为语言的分支,这两种语言符合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特点,它们具有一些相似性。但从语言谱系上讲,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属于印欧系的英语比较起来存在诸多差别,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语言的形态类型方面: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英语为综合性语言,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一)词语的差异及负迁移 1.词义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景象、同一颜色,不同民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例如,狗在汉语文化中的表达法大都含有贬义,但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狗”是一种宠物,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甚至被看作家庭中的一员。如:“a g a y do g”快活的人,“Every dog ha s his da y.”凡人皆有得意日。红色在汉语中是喜色,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红色大都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如:“re d fla g”禁止,“a red bat-tle”血战。同样,在中国白色具有伤感、死亡的意义,而在西方表示幸运、纯洁无暇。如:“white da y”吉日。 2.词的搭配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些固定词组或常见搭配,这一特征引起了学生在英语词汇搭配上的负迁移。汉语中“老朋友”、“老领导”、“老黄牛”都用同一个“老”字,但在英语中就有不同的搭配“an old friend”、“the former leader”、“a willing o x”。“红茶”英语表达为“black tea”,“红颜”可表达为“a beautiful girl”,“红运”可表达为“good luck”。 3.词的排列顺序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由于英汉语言的状语位置有很大差别,在学习中很容易引起负迁移现象。英汉语言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有单位大小之分。几个同类状语同时出现时,英语中的正常顺序是先小后大,汉语则是先大后小,两者顺序完全相反。如:“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表达为: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s itua te d at the foot of the Yuelu Mountain in the city of Changs ha in Huna n P rovince.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某些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不同。如:“悲欢”joy and s orrow,“水火”fire and water,“不论晴雨”rain and s hine. (二)语句结构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1.英汉语句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句子注重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句式上呈“聚集型”通过形合手段及连接词使各种成分关系明确,并通过一致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就近原则使英语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在行、数、人称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汉语采用意合是指句子结构不是通过形态词和连接词而是靠语序和意义来实现的。如:“他不来,我不去。”If he won’t come here,I'llnot g o the re.“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ca n spring be far behind? 2.汉语的“人称表达法”和英语的“物称表达法” 东方属于主体型思维,西方属于客体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使事物以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较多。汉语句子常用人称表达法,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汉语主动语态较多。根据汉英语言的这一差异,需要相应调整句子谓语动词的语态。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An idea s uddenly struck me.“我一时记不起他的名字。”His name es capes me fo r the 149 ··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摘要:作者针对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比较匮乏的现状,通过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和功能的文献浏览,提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注意点:有效性、激励性、机智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注意点;农村中学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偏远地区中学,学生接触英语较晚(许多学生在初一之前未学习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不到位(多媒体教室、专业化语音室的匮乏);软件也不太令人满意(许多英语教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而是经过培训之后改教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匮乏)。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地区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普遍滞后,成绩远落后于城市中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即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于课堂话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率性而为”,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在什么时候讲就在什么时候讲。课前没有深入思考、课中没有及时调整、课后没有认真反思,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天马行空”,学生听得“云天雾罩”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及功能 教师用于管理英语课堂与讲解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所用的话语称之为英语课堂话语。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的主要话语应该是英语,但不排斥母语(程晓堂,2009)。课堂话语是英语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如下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相关,例如介绍教学目标、给予活动指令、维持课堂纪律等;另一类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导入新课、讲解语言点、提供语言输入等。 上述理论显示,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与“量”上下足工夫,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几个注意点。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学生刚接触英语的阶段,教师的课堂话语作为语言输入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切忌跑题,而且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宝贵,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注重简练、扼要,不可拖拖拉拉。有些地方点到即可;有些地方适度展开,切勿发挥;有些地方当“惜墨如金”,无需多说的地方坚决少说,无需说的地方坚决不说。 笔者曾经听过本组一位英语教师的阅读课,该课选自《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The story of Xi Wang。全文讲述一只大熊猫的故事(包括熊猫的体重、饮食、保护及自然习性等)。该教师设计导入环节如下。 T: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一幅图画并提问:“Can you guess what animals are they?” S:Pandas. T:Are they beautiful?Do you like them? S:Yes,I have seen them in a zoo. T:Good,in which zoo did you see them?And what other animals did see there? S:… 该教师的课堂话语已经偏离了文章的主线,教师问学生在动物园还看见了别的什么动物,与本文主题“pandas”无关。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就会离题万里。 三、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激励性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中源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发音问题摘要:英语的语音语调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最弱方面。根据资料和分析,这篇论文是要陈述大学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而导致的,指出一些英语语音语调的问题,以及提高和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发音问题语音语调负迁移 一、引言 母语的迁移与干扰现象存在语言系统各个层面,但对于初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语音层面上的影响尤为明显。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汉语内部又存在众多方言,在语音语调系统和发音规律上都存在差异,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必然存在(史清泉2002)。众所周知,掌握发音是学习一门外语的第一步以及基础,发音对听力的提高、口语的加强、词汇的记忆、和语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正如很多语言学家和老师注意到的,大学生的英语发音并没有得到重视(罗立胜&张莱湘,2002.p。23)。It is believed that 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cquis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dlin,2001,p.127).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该语言和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果这种干扰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到的语言不仅不地道,甚至有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错误。因此,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语言和音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强大的影响。汉语和英语的发音有些听起来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听觉的特征和音节的特征以及一种语言有而另外一种语言所没有的发音。汉语和英语的差别导致了学习的困难和言语行为的错误。这就是

汉语语法负迁移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

浅谈汉语语法负迁移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学习产生的负迁移,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英汉语法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提高英语语法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负迁移对比分析英汉语法策略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grammar negative transfer to vocational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liu yunca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chinese gramma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study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to-chinese grammar by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which help learners to master and use english better. key words negative transfer; contrastive analysis; english-to-chinese grammar; suggestions 0 引言 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无法正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

英语(心得)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使用

英语论文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使用 思考: 1. 什么是英语课堂教学语言? 2.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什么特征? 3. 作为教师,你在课堂上用英语做什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为主,书面语(板书、课件)与形体语言等配合运用的特殊语言系统。 (一)教学语言不同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它受到教学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外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和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了“一种简短、简化、规范的,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层次上经过修改的语言。” 发音:英语教师经常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夸张的发音,或延长停顿、或放慢速度、或抑扬顿挫,或加重语气等。发元音时较为清晰,而辅音连缀现象较少见。 词汇:较多地使用基本词汇,较少地使用口语体。 语法:尽量使用短句,较少使用从句,大量使用现在时,句子

结构完整规范。 (二)教学语言不只是口语,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语言系统。教师在口头使用教学语言时会使用形体语言加以调整和配合。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能与话语配合或单独使用,它不但能够增加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或一定场合能代替语言,或者能弥补口语形象性上的不足。教学语言有时也会出现笔语形式。如:有时教师把较复杂的活动指令写成板书或用 PPT 播放,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程序和要求,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一)规范性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说者只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达给听者,交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语言上出现一些不规范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不能有错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可能模仿,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听力训练和对知识的巩固,也能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这包括语音规范、语法规范和词汇的规范。 (二)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楚、无歧异。经常使用基本词汇、短句、祈使句。

母语负向迁移

Corresponding author: Fran?ois Grosjean, Université de Neuchatel, Ave. du Premier-Mars 26, 2000 Neuchatel, Switzerland Email: francois.grosjean@unine.ch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16(1) 11 –21? The Author(s) 2011Reprints and permiss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01337.html,/journalsPermissions.nav DOI: 10.1177/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01337.html, An attempt to isolate, and then differentiate,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 Fran?ois Grosjean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Switzerland Abstract Transfer/interferen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bilingualism research with moments of clear interest and moments of disregard. We are currently entering a period of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only way to isolate transfer/interference from other contact phenomena such as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 is to put bilingual speakers in a strictly monolingual language mode. In the second part, an attempt is mad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transfer/interfer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use the term ‘transfer’ for static phenomena which reflect permanent traces of one language (La) on the other (Lb), and that we use the term ‘interference’ for dynamic phenomena which are elements of the other language(s) which slip into the output of the language being spoken or written. According to this view, interferences are linked to processing. A way of differentiating empirically between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 is described. It is a byproduct of a study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which was aimed at get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structuring in an L1, based on the long- term influence of an L2.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two other studies are described which examined the comprehension of speech containing transfers/interferences. Keywords contact phenomena, interference, language mode, psycholinguistics, transfer Transfer/interferen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bilingualism research with moments of clear interest and moments of disregard. We are currently entering a period of renewed interest and hopefully we now have the right tools 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to make some headway in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In this article, I first argue that the only way to isolate transfer/interference from other contact phenomena such as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 is to put bilingual speakers in a strictly monolingual language mode when they are either speaking or writing. This is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one imagines as bilinguals in controlled studies invariably activate their two, or more, languages whereas they do not always do so in normal interaction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越向纵深发展,英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越为人所认识,学生们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渠道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并不可能改变汉语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母语和目的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盐城市冈中小学尹晶晶 思考:1. 什么是英语课堂教学语言? 2.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什么特征? 3. 作为教师,你在课堂上用英语做什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为主,书面语(板书、课件)与形体语言等配合运用的特殊语言系统。 (一)教学语言不同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它受到教学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外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和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了“一种简短、简化、规范的,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层次上经过修改的语言。” 发音:英语教师经常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夸张的发音,或延长停顿、或放慢速度、或抑扬顿挫,或加重语气等。发元音时较为清晰,而辅音连缀现象较少见。 词汇:较多地使用基本词汇,较少地使用口语体。 语法:尽量使用短句,较少使用从句,大量使用现在时,句子结构完整规范。 (二)教学语言不只是口语,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语言系统。教师在口头使用教学语言时会使用形体语言加以调整和配合。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能与话语配合或单独使用,它不但能够增加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或一定场合能代替语言,或者能弥补口语形象性上的不足。教学语言有时也会出现笔语形式。如:有时教师把较复杂的活动指令写成板书或用 PPT 播放,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程序和要求,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一)规范性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说者只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达给听者,交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语言上出现一些不规范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不能有错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可能模仿,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准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句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100句 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语言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讲英语,使学生们能耳濡目染,渐渐地跟随老师自然地讲英语。英语教师课堂常用语大全在这里,英语老师们赶快收藏了吧! 1.let'sgetreadyforclass!准备上课! 2.Todaywe'regoingtodothreemainthings.今天我们主要做三件事。 3.Pleasecomeearliernexttime.下次请早点到。 4.Classbegins.上课。 5.Wh o’sondutytoday?今天谁值日? 6.Iseveryonehere?都到齐了吗? 7.Who’sabsenttoday?今天谁没来? 8.Whatdayistoday?今天是星期几? 9.What’sthedatetoday?今天是几号? 10.Haveyoucollectedalltheexercise-books?作业本都收齐了吗? 11.Hereareyourexercise-books.Pleasehandthemout.这是练习本,请发下去。 12.Wouldyoupleasefetchsomechalkforme?你能帮我去拿些粉笔来吗? 13.Openyourbooks,please.请翻开书。 14.pleaseturntoPage12.请翻开书到12页。 15.Pleasetakeoutyournotebooks/exercisebooks.请拿出笔记本/练习本。 16.Nomoretalking,please.请安静。 17.Attention,please.请注意。 18.Let’shaveadictation.让我们来听写。 19.We’regoingtohaveanewle ssontoday.今天我们要上新课。 20.Firstlet’shavearevision.首先我们复习一下。 21.Whocananswerthisquestion?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22.Doyouhaveanyquestions?你们有问题吗? 24.Letmesee.让我看看/想想。 25.Putupyourhandsifyouhaveanyquestions.如果有问题请举手。 26.Raiseyourhands,please.请举手。 27.Handsdown.把手放下。 28.Repeatafterme/Followme.跟我读。 29.Listentome,please.请听我说。 30.Lookattheblackboard/screen,please.请看黑板/屏幕。 31.Alleyesonme,please.请都看着我。 32.Canyousolvethisproblem?能做出这道题吗? 33.Let’sreadittogether.Ready,go!大家齐声朗读,预备,起。 34.Readslowlyandclearly.读慢一点,清楚一点。 35.Whowantstotry?谁想试一试? 36.Whowantstodoitontheblackboard?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 37.Areyouthrough?做完了吗? 38.Haveyoufinished?做完了吗? 39.Youdidaverygoodjob.做得不错。

相关文档